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事例一 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搀扶跌倒在公交站台旁的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彭宇将他撞倒。事后法院按“推理分析”,最后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4万多元。彭宇本来助人为乐,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8年发生的郑州版“南京彭宇案”,郑州一大学生扶起一位老太,老太当时称被撞伤腰,2009年12月28日,法院判学生赔偿老太7.9万元。淮安卖豆饼的周老太捡1700元归还后反成被告(参见2009年11月26日《扬子晚报》);南京两小伙发现百元钞票不敢捡,冒雨等警察(参见2009年12月9日《扬子晚报》);两小伙发现一沓现金后冒雨等警察,11人自称失主(参见2009年12月24日《扬子晚报);南京一男子捡到空钱包怕被诬告找来4人作证(参见2010年l月4日《扬子晚报》)。 事例二 在一次全区性的广播操比赛中,我实习所在的班级成绩不错但是一位评委随口问了参赛的一名学生:“你们都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吗?”“不是,有几个同学是从邻班借来的。”这个同学无意中的回答却导致了班级的落选。原来不符合比赛由同一个班学生组成的要求。事后全班同学都责怪这位同学,这位同学也十分自责,认为自己给集体抹了黑。 事例三 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无一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被围观的“看客”们“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的麻木和冷漠所激怒,鉴于“彭宇案”我们谴责这18位路人吗?他们该不该伸出援助之手? 事例四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某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典籍毁于一旦。学校上下痛心疾首,一名学生的脸色尤其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将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归还。一场大火使这本书一夜之间成为250本书中的唯一“幸存者”。怎么办?是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归还? 事例五 早上,小明匆匆忙忙准备去上学,妈妈问他周末是否可以去看望奶奶,小明随口答应了。可是,老师又请小明在周末帮忙做事,这令他左右为难。请思考小明该怎么做? 事例六 课本中的事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有一个两难情境:在距离捕捞开放时间仅仅两个小时的时候,主人翁钓上来一条从未见过的大大的漂亮的鲈鱼,该不该放掉这条鱼呢? 事例七 小洁是一个12岁女孩,妈妈曾许诺过,如果小洁能通过干家务和节省午餐费,攒到足

道德两难案例

安乐死:法律道德皆两难 有人为了一点生的希望,在痛苦中挣扎;还有一群人一直在努力的,是为世人争取有尊严死去的权利。 河南男孩郝运(化名),虽然只有22岁,可在这个花开的年纪,他却一直在追寻死亡。 “我想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郝运说。 郝运,这个只有22岁的河南辉县男孩,2007年6月因意外造成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全身上下只有脖子以上有感觉会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一个木乃伊、一个植物人,整天躺在那里。身体的残疾让郝运倍感煎熬,但让他最难承受的,是家人的重负。 郝运的家如同很多农民家庭一样,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种地,父母从来都是年头忙到年尾。而这两年多来,郝运吃、喝、拉、撒、睡,都只能依靠父母。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卧床,这个年轻人的抵抗力

很弱,经常会发烧感冒,动不动就要上医院,而搬动他一次,需要全家都上阵。 郝运说,自从我生病以后,爸爸的生活就像拉皮筋,越拉越紧。他只是想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但这根本都不可能。 “很多次我都想到过自杀,但是因为不能行动,连选择死亡的权利也没有。现在日盼夜盼,就是安乐死合法化。”郝运说。 对于网友,郝运从不避讳说起“死亡”这个想法,而每次都有很多人劝他,就算为了父母,也要好好活着。对于这样的奉劝,郝运并不买账,他每次都直率地回应:“父母是因为亲情而不愿放弃我,可是如果这个家没有我,年迈的父母会过得很幸福。面临高考的妹妹也不用有那么多的顾虑。总之没有我,一切的苦难都会结束。所以说,为了父母而活着,就是胡扯,失去我一个人可以拯救一个家庭。”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父母的一生是一包肥料,我和妹妹是两块田地,如果父母把他们的所有精力分别给两块田地,秋天的时候将会荒掉两块田地;如果给了一块,秋天就会有大丰收。这就是我期待安乐死合法化的意义。” 和郝运有着共同经历的人有很多,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极度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和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2020年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0年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条款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没有规定的是为了确保在校学生的安全,学校应当 ()。 A、对在校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B、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予以认真落实 C、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子女)安全责任协议” D、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和消除学生安全隐患 【答案】C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 2、()主要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 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认,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等。 A、教育爱心 B、教育良心 C、教育威信 D、教育公正 【答案】B 【解析】教育良心是教师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道德 3、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 A、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B、随练习次数而降低 C、初期进步快,以后渐慢

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及评价

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及其评价 姓名:吴兰婷单位:人文学院学号:0901041003 两难故事:还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我作为英语课代表,在晚自习的时候,要帮老师监督大家每周日的英语周测。有一次当我坐在讲台上的时候,分明看到同寝室的两个好友在交流答案,虽然时候她们解释并没有交流答案,但作为老师的助手,我有义务将这作弊行为报告给老师,以确保对其他同学的公平。但是,作为室友,我又不能不顾其面子以及朋友之情。于是,我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处境。最后我选择了隐瞒真相,包庇了朋友(虽然可能确实是我误会她们了) 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论来分析这件事情。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论对于儿童非常普遍,又是成人也会表现出这种水平的道德推理。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的。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的倾向。第一阶段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同学作弊应该被老师惩罚,但我选择了不报告老师,是因为,介于同学关系,以及认为这只是一般小测试,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对这件事情也没有确凿的证据。第二阶段是“以行为的功利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不报告老师的理由——同学会因此感激我,我能和她继续友好,而且如果是我的判断错误,会引来同学和老师的批评。报告的理由——如果她平时对我不好,和她也没有特别的关系,就报告老师。在第二阶段,关注的是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关系他人不是基于忠诚或内在的尊重。 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第三阶段为“以人际和谐为准”。不报告的理由——如果报告,会使得同学之间关系变的不好,给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阻碍。报告的理由——不管同学怎么看我,我都要对老师负责。第四个阶段“社会制度和良心相持阶段”。报告老师事实是合情合理的,但这也是救同学的非常措施。但,作弊是不对的,包庇同学是不对的,可不这样做的话,就不能顾同学之情了。 第三水平为“后习俗阶段”,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称为从社会突出来的单独的实体。第五阶段为“功利阶段”。如果我没有报告老师的义务,这是不正常的,但无论如何都要顾全同学的面子以及对他的影响。这是一种超出责任之外的行为。但是学校禁止学生作弊这是事实。第六阶段为“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我包庇同学对同学来说无可非议,但我没有考虑对其他人的公平性,我这么做是对别人不公正的。该报告的理由——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报告老师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正义最可贵。但是“包庇同学”是在同学的“道德情面”下必须做的。 如果,现在要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报告老师,因为这是对大多数人的不公正,也是基于正义的原则。当初的选择只是“伪”道德。学校明令,考试不得交流,无论出于何因,我应该将此事公正化看待。现在的学生在处事中会遇到很多

2道德两难问题

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一 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怎么看?或者说这类问题说明了什么? 道德两难问题二 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通过选择救谁。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有的人试图超越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道德两难问题三 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你是一个医生。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快乐指数)救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如科学家。(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社会福利)救人品最好、最善良的。恶人就不救了。(德行:好人应该得好报)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偏私) 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因此就回避了道德选择,但是实际上,拒绝道德选择,就是一个积极的行为(positive action)。它表示你要拒绝上述所有的价值和道德。以上的选择,全部基于特定的假设,是建筑在特定的假设上的价值。譬如说,选择救对社会有用的人,你的价值依据是功利主义:我们应当最大化幸福指数。这种道德两难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总是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把条件放宽,我们还有: 救和自己国籍、民族一样的人;救和自己宗教信仰一样的人; 道德两难问题四 情景:那是在1991年的夏季,江淮大地暴雨成灾,洪水横流,淮河多处出现险情,少数河断决堤,不少地方为保护国家更大利益而开闸行洪,一些来不及转移的村民只能在洪水中无助的求生。安徽阜阳颖上的一户人家在淮河决堤时,全家逃亡,大水已经把全家人冲散,这家的男主人洪生拚命地徒手划着水,在茫茫的洪水中寻找着亲人,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儿小红,女儿已经精疲力竭,洪生一手紧紧抓着女儿的胳膊,一手拚命地划水,半个小时后,他们靠近了的一座桥梁,他们要上岸必须经过这个险关-----涵闸附近,这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弄得不好要被洪水卷进涵闸,生存的希望将十分渺茫,但是再险也得闯过去,于是洪生带着女儿小红游到涵闸的正前方,洪水的洄流及强大的吸力差点把父女俩拉了进去。刚刚摆脱了激流的吸力,突然上游漂过来一个人----洪生的邻居女孩英子,英子看到洪生父女,出于求生的本能,一把抓住了洪生的衣服,顿时,洪生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拉向涵闸,洪生拚着吃奶的力气也摆脱不了三人被冲向闸口的势头,洪生头脑还算清醒,他知道,他只有丢下一个人,才能生存下去,他回头看了看依他而活的女儿和英子,看到女儿和英子那在洪水中变得浑浊但可怜的目光,心里十分难受,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小,容不得多想了,这时洪生采取了一个非常的举动__他用力掰开英子紧紧拉着自己的那只手,奋力向岸边划去,可怜英子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向涵闸口…… 洪水退去了,洪生一家和村民们都被安置在临时的帐篷里,洪生整天郁郁寡欢,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他也知道英子没有死,她是被一根电线挂住了,后来得救的。一天他偶然看到英子,他脸一下子红了,英子上前叫他一声“洪生叔”,他惭愧的低下了头…… 问题: 1、如果你是洪生,处于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洪生这样做该不该? 2、如果洪生当时背负的是自己的两个女儿,他又将如何选择? 3、如果把洪生放弃自己的女儿而只救下英子,洪生的其他家人会怎么看? 4、如果英子因为洪生的“狠心”放弃而死亡,洪生会有怎样的感受?英子的家人会怪罪于洪生吗? 5、如果你是英子,你会自动放弃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洪生父女吗? 6、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怪罪洪生的“见死不救”吗 7、小红会不会为了救父亲而主动放手 8、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感激父亲还是怨恨父亲? 9、如果洪生不放弃任何人而导致三人死亡,英子的家人会有负疚感吗?

道德两难范式介绍

对“道德两难法”的介绍—以揭开道德伪善面具为例 日常经验告诉人们,许多看起来道德的人实际上是不道德的。唐代的宰相李林甫是道德虚伪的典型,被人称作“口蜜腹剑”,因为他总是嘴里说着某个人的好话,而背地里却想着如何陷害对方。西方的不少政治家,包括与水门事件有关的尼克松以及跟莱温斯基有染的克林顿,都被认为是道德虚伪的政客(Rangell,2000)。很多谚语,比如“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和“披着羊皮的狼”都是在描述同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只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了道德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背地里做的是跟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相悖的事情,这就是道德虚伪,又叫道德伪善。Baston等人的经典实验从实证角度对道德伪善进行剖析。 1.范例介绍 1.1实验目的 实验一:利用实验室所创设的道德困境来验证道德责任的测量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引入掷硬币这一方式对道德动机的范围和本质的研究提供了额外信息。 实验三:提供一个看似公平的分配方式,即由主试分配来增加自我利益选择的模糊性。 实验四:引入贴标签的硬币这一方式来验证道德伪善现象存在是否是自我欺骗策略的产物。实验五:引入自我觉察来操纵被试是否使用了另一种策略,及避免将行为与道德标准作比较。 1.2实验方案 实验一由20名被试参与。被试由主试单独约见,并被告知实验中有两名参与者,但两人不会见面(实际上不存在另一个被试)。实验任务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积极的有奖励的任务,另一种是中性的没有任何奖励只告知实验结果的任务。由被试来分配任务,对应的被试(虚拟被试)并不知道决定权在被试手中。 实验二由20名被试参与。与实验一不同的是实验二给被试提供了一枚硬币,如果被试愿意就可以用掷硬币的方式来进行任务分配,因为大多被试认为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例如掷硬币就是一种公平的分配任务的方式。其他过程均与实验一相同。掷硬币这一设置提供给了被试看起来道德实际上可以不道德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公平的投币程序,而无论结果如何都把积极任务分配给自己。 实验三加入了实验控制。除了告知被试大部分参与者认为最公平的方式是通过掷硬币决定分配结果,被试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即接受主试独断的分配。实验三由40名被试参与,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修订稿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 故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高等教育心理学1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必然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2.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有(教育任务、教育对象、社会职能、地位作用和培养方式)。 3.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裴斯洛齐《论教学方法》;赫尔巴特“意识阈和统觉论”。 4.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 6.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1.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3.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 个性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 1.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2.桑代克在联结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规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斯金纳在联结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4.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顿误)而不是试误。 5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又被称为(发现理论)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 9.社会学习理论者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榜样有三种形式即(活的榜样)(符号榜样)(诫例性榜样)。 10.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子过程。 1..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2.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图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3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学习的迁移,按照迁移的内容可以分为( 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2.学习的迁移,按照迁移发生的水平可以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3.学习的迁移,按照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分为(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4.学习的迁移,按照迁移对学习的影响性质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 5.(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6..(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7.(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8..(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9..(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10.(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11.(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12.(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 13.(一般迁移)是指原理、原则的迁移。 14.官能像人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来加强的,这是(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主要观点。 15.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共同要素,这是(共同要素说)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关于“道德两难问题”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他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以下就是一个很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两难问题”: 题目1: 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题目2: 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 通过选择救谁。 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positive moral judgement),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attribute, quality etc),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more morally significant)。 有的人试图超越(circumvent)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 ”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 ”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 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

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题目3: 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 你是一个医生。 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 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快乐指数)■救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如科学家。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社会福利)■救人品最好、最善良的。 恶人就不救了。 (德行: 好人应该得好报)■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偏私)■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 因此就回避了道德选择,但是实际上,拒绝道德选择,就是一个积极的行为(positiveaction)。 它表示你要拒绝上述所有的价值和道德。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 4土2个组块 B 5土2个组块 C 6土2个组块 D 7土2个组块 1、按迁移的性质与效果,可把迁移分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 逆向迁移 E特殊迁移 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课堂的主要驱力有()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理想内驱力 E自我价值内驱力 3、表征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方式有() A概念 B规则 C 命题 D命题网络E图式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 A教的心理活动 B学的心理活动 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D学生的差异心理 E教师心理 5、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位教师编制的测验是否好() A效度 B信度 C适度 D 难度 E透明度

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 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一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怎么看?或者说这类问题说明了什么? 道德两难问题二 今天在出去吃饭的路上,想到了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通过选择救谁。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 有的人试图超越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道德两难问题三 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你是一个医生。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心理咨询第3-4章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单选题]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C.后天的经验 D.吸吮 2[多选题]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A.成熟 B.经验 C.同化 D.社会环境 3[单选题]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希望品质 B.意志品质 C.目标品质 D.能力品质 4[多选题]处于前运算的儿童具有的特征包括()。 A.泛灵论 B.自我中心 C.思维的可逆性 D.掌握守恒 5[单选题]观察学习是指()。 A.有意识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 B.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野外学习 C.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受到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学习 D.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6[多选题]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A.心理发展是有遗传因素决定的 B.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C.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

D.环境的作用也很大 7[单选题]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C.后天的经验 D.吸吮 8[多选题]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 A.整合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9[单选题]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A.吸吮 B.后天的经验 C.动作 D.先天的成熟 10[单选题]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50岁以后)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2-4)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8-25岁) 11[单选题]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A.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B.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C.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D.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12[多选题]幼儿记忆的特点有()。 A.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B.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C.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D.词语记忆占主导位

论运气的道德价值_威廉斯与内格尔道德运气理论之异同

第46卷第2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6No.2 2013年4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Apr.2013 论运气的道德价值 ———威廉斯与内格尔道德运气①理论之异同 曲蓉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道德运气属于一种不受意志支配或至少部分不受意志影响的偶然性因素,它对道德评价的倾向、道德责任的归属以及道德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威廉斯从行动者自身的合理性证明角度论证了道德运气的意义,内格尔则从道德评价的一般性条件中得出运气的价值。两位思想家通过道德运气的概念挑战了康德关于意志自由、责任条件和道德限度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也揭示了我们关于这些道德根本问题的通常观点存在着诸多不连贯和不一致的方面。这也证明了运气的道德价值。 关键词:道德运气;道德评价;意志自由;道德与非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13)02-0051-06 On the Moral Value of Luck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illiams and Nagel’s Theory of Moral Luck QU Rong (School of Marxism,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315211,China) Abstract:The moral luck is the accidental factor which is not subject to the will,or at least in part n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ill.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oral judgment inclination,attribution of moral responsibility,and realization of moral values.Williams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ral lu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ctors themselves,and Nagel demonstrates it by find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moral judgment.These two thinkers challenge Kant’s basic views about the free will,the conditions of liability and moral limits by the concept of moral luck,and reveal that there are many incoherent and inconsistent aspects about the general views of the fundamental moral problems,which also proves the moral value of luck. Key words:moral luck;moral judgment;free will;moral and non-moral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甚至在哲学领域,人们早已意识到运气不在人类控制范围之内,却足以影响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人类只能通过奉献、祈祷等方式祈求好运、避免厄运。但在伦理学领域,我们很少承认运气具有道德价值。这可能是因为如果承认道德行为、道德品性受偶然性因素影响的话,那么,意志在形成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行中的重要性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如果承认道德判断、道德责任受外在好运或厄运的影响,那么,道德评价的独立性就可能丧失,这又将最终导致道德价值的根基被削弱。然而,伯纳德·威廉斯和托马斯·内格尔恰恰认为运气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影响人类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的价值 ①道德运气的概念最初是由威廉斯与内格尔在1976年《亚里士多德学会学报》(增补第50卷)提出来的,事实上内格尔的“道德运气”是对威廉斯同名文章的一个答复。 收稿日期:2013-03-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城乡统筹与农村生活形态变化研究”成果(编号:2010GXS1D094)作者简介:曲蓉(1978-),女,博士,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

道德两难法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科尔伯格 水平A:前因循水平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德国学者C1903年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实验教育学 的系统论述。 A.杜威 B.梅伊曼 C.拉伊 D.普莱尔 2、一般把性别、学校规模、家庭教养方式等变量划归为B A.连续变量 B.自变量 C.间断变量 D.定量变量 3、某研究者计划从1000人中抽取200人作为样本,他按抽样 比率为k=1000/200=5,随机选出一个少于5 一个,直到选够200人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B A.类型取样 B.分层随机取样 C.简单随机取样 D.系统随机取样 4、属于三次文献的是D 5 6 A.[1]丁钧、张旭,张通和,易钟珍.幼儿教育管理[J].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1]黄蕴智,延迟满足—一个值得在我国开展的研究计划 [M].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6(1). C.[1]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 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D.[1]季卫宇.提高区角活动交流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EB/OL]. 7、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 有主题的,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的记录法是:A A.轶事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连续记录法? D.间接记录法 8、某研究者欲研究有“口吃”现象的幼儿的个性特征,他应该 选择的抽样方法是:B A.分层随机抽样????? B.定额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多级抽样 9、了解不同性别4岁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抽样方法是,A A.随机抽样 B.多级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体抽样 10、由右图测量的结果,可知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是:A A、信度高,但效度不高 B、信度高,效度也高 C、信度不高,效度高 D、信度、效度都不高 D.等级式 13.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属 于D A.S-R法则实验 B.多因子实验 C.验证性实验 D.P-R法则实验系统随机取样 14、控制无关变量最彻底的方式是A A.消除 B.恒定 C.均衡 D.抵消 15、符号G1X1O1X2O2;G2X2O3X1O4表示的实验设计模式是C A.等组前后测设计? B.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C.等组后测设计?? D.轮组实验设计 二、是非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研究选题的创新性就是要提出前所未有的问题。F 2、教育研究假设具有推测性,因此,我们可以随意提出研究假

幼儿学习心理学2017秋在线作业

第1题 (2.0) 分()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A、需要 B、诱因 C、动机 D、评价 第2题 (2.0) 分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同伴关系的发展 C、性别角色的发展 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3题 (2.0) 分 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第4题 (2.0) 分 下面不属于情商内容的是( )。 A、同情 B、独立 C、智力 D、关爱 第5题 (2.0) 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 )。 A、社会性 B、自然性 C、共同性 D、差异性

第6题 (2.0) 分 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 )。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第7题 (2.0) 分儿童最初的创造想象是() A、无意的自由联想 B、随意的自由联想 C、愿望性想象 D、情境性想象 第8题 (2.0) 分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班杜拉 C、韦納 D、阿特金森

第9题 (2.0) 分 ()认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细致加工的信息才可能被完整保留下来。 A、加工水平理论 B、双重编码理论 C、联结主义模型 D、发现学习 第10题 (2.0) 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 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第11题 (2.0) 分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有( )。 A、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