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_社会批判_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现实主义_社会批判_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现实主义_社会批判_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现实主义:/社会批判0

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王嘉良

内容提要本文从形态论视角论述中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社会批判0型现实主义。认为其受欧洲传统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影响颇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诸如现实社会批判的多向度展开、社会批判同人道关怀的融合、社会批判契合社会政治文化需求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此作深入研讨,于匡正对现实主义的认知及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有效继承,都不失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形态社会批判传统历史经验当代意义

尽管对于现实主义已经说得很多,但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现实主义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长期以来我们所理解与接受的现实主义局囿于从苏联输入的政治化现实主义,只是强调其教化功能和观念宣示,同注重/批判性0本质的西方传统现实主义相去甚远,以至于弄得现实主义的名声并不好听。事实上,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接受源并不单一,其中受欧洲传统现实主义影响颇大1,特别在注重/社会批判0方面很有可道处,若笼统地将其视为/伪现实主义0,则有碍历史的公正。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0传统,吸取其有益的经验,不独是对历史的一种审视,对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也不失观照价值。

欧洲传统现实主义,通常是指欧洲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普实克列举欧洲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便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此种现实主义崛起后之所以能风靡世界,且仍为20世纪作家所推崇,就在于其蕴含着极强的社会参与功能与艺术精神。豪泽尔认为,文艺/是对人遭到贬低的生存状况的一种无言的批评0,它/只有在具有抵抗的社会力量时才得以生存0,由此决定艺术的审美本质应该是/针对社会0的/批判的0、/有助于变革社会,尽管是以隐蔽、无形的方式0o。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批判性是现实主义的灵魂,而欧洲现实主义正是以此获得不竭的生命力。如果说/理性的批判0是/法国文学中最富活力、最有影响、冲击力最大、生命力也最强的部分0?,那么用它来形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精神同样一语中的。综观其精神内质,最突出的便是用理性精神浇铸的/社会批判性0:从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变迁入手,广泛描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其社会批判,包含着道德批判和政治批判,关涉人的德行、品性、善恶、是非,也涉及社会状况、政治体制、国家制度等等,现实主义由此获得了丰

)

30

)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8-0030-08

富的表现力。法、英、俄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从司汤达到巴尔扎克,从萨克雷到狄更斯,从果戈理到托尔斯泰,无不用理性的解剖刀,剜出血淋淋的事实,用/无情的真实0揭示现存的社会弊病,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正是凭借着对/社会0的批判精神,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业绩,在世界文学中矗立起一座丰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不竭的影响。

20世纪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着复杂状态,它受到本世纪形形色色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因而出现多种现实主义文学形态,如启蒙现实主义、人道现实主义、心理体验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然而,中国新文学作家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最初源头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并长时期产生潜在影响,由此形成一种可名之为/社会批判0型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传统也因此受到特别的推崇。

用文学/革新0社会,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情结0。近代以来,梁启超鼓吹/小说界革命0,欲以改良国民和社会,掀起翻译和学习外国小说热潮。这当中,/摹写其情状0、/和盘托出0的/写实派小说0是重头?,一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便由林纾、伍光建等人率先译介引进。考察其时注重引进西洋写实小说的缘由就在于,此类小说/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揆其立意,无一非裨国利民0?;在此基础上衍生的社会谴责小说,针砭时弊,鞭挞官僚制度,并将其当作一个巨大的社会祸根进行揭露,显出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尽管这类小说的政治情绪宣泄压倒了对现实社会的客观真实的描写,就严格的现实主义意义而言还存在不少弱点,但它毕竟是20世纪初的/社会批判0在现实主义命题范围内的一次预演。

/五四0新文学运动是一场更深刻意义上的文学革命,为中国全面接受现实主义提供了必备条件。/士志于道0、/明道救世0是中国知识分子素来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则将其转换为/创建现代民族国家0的新主题;而且新文学处在一个社会危机频频的话语场中,社会历史处境将最终决定作家忧民患世的创作心态。新文学先驱者对外来文学思潮的选取,首选目标是现实主义。陈独秀在5文学革命论6中倡言建立三种文学:社会文学、国民文学、写实文学,都是在现实主义命题上提出的,这大体上确立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路标。对现实主义功能的理解,基于明确的社会使命感,则认为最有力地批判/恶社会的腐败根0的写实主义为当今社会所必需?。由此出发,接受、吸纳注重社会批判功能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便成为新文学作家的一种必然性选择。中国新文学作家的现实主义接受源,最主要的是法、俄两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两国文学的/社会批判0传统之深厚积淀,足为中国作家师法,而其把握现实主义的不同侧重点,又给中国作家以多方面的启迪。法国文学为中国新文学作家所重,是基于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及其现实主义创作与理论体系的丰赡与完备。早在1915年,陈独秀就在5青年杂志6上发出先声,鼓吹介绍法国自然主义(实为现实主义)。从/五四0至20年代,法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逐步趋向全面、系统,5小说月报6等刊物就连续推出5法国文学专号6、5法国文学研究专号6。对法国文学的借重,是在强调其/科学的描写法0,/真实与细致0等,借此可以/医中国现代创作的毛病0,纠正新文学凌空蹈虚、不切实际之错,为现实主义健康发展开了一剂猛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倾向容易引起中国作家的心理共鸣,是由于两国社会现状与文学关系的某种相通性。俄国在专制制度下产生的/怒吼的文学0,对中国作家

)

31

)

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来说是感同身受。沈雁冰竭力推崇托尔斯泰的作品等俄罗斯文学,就在于俄国/处于全球最专制之政府之下0,/作家有切肤之痛苦0,/故其发为文学,沉痛恳挚;于人生之究竟,看得极为透彻0à。周作人在5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6中对两国文学可能的参照关系说得更为透彻:俄国的/特别国情0和文学背景/有许多与中国相似,所以他的文学发达情形与思想的内容在中国也最可以注意研究0。由是,中国作家对法、俄两国作家创作的直接借鉴就特别明显,如鲁迅之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茅盾之于托尔斯泰、左拉。要言之,对法、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视与审视角度,可以从一些重要侧面反映中国新文学作家的现实主义兴奋点与关注点,从中也可以映照出中国新文学/社会批判0传统的某些基本内涵和特色。

就总体而言,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之路走得并不平直,尤其在后来不断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现实主义精神有不同程度的偏离。然而,考虑到中国新文学作家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接受现实主义的,内中毕竟有着欧洲传统现实主义的重要参照,因而在坚持现实主义/社会批判0传统方面也很有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社会-政治批判0的多向度展开。从2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社会批判0型现实主义,以/批判不合理的社会0作为文学的崇高使命,在相当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作家本身就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社会革命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总是同面对社会问题包括政治制度变革紧密相关,势必带有浓厚的/社会-政治0倾向性。诚如李欧梵所指出的,从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0的精神出发可以概括出中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社会-政治批判0á。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社会-政治批判0因受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广泛伸展批判触角的影响,并不限于单一政治话语,具有相当的普泛性与包容性,呈现出多向度展开的复杂状况,就有可能避免社会批判内涵的过分狭隘。文学体现政治倾向性,并非文学自身的过错,相反,文学无法远离政治,无法拒绝政治的渗透。恰如曼海姆所言,/艺术、文化和哲学由于是由当时社会和政治力量所塑造的,所以只不过是那个时代主要乌托邦思想的表达0。他把/乌托邦0界定为/超越现实,同时又打破现存秩序的结合力的那类取向0?。这里说的还是一般的艺术,倘若将其限定在社会价值取向特别显豁的那种文学艺术类型里,那么,社会政治力量/塑造0文学和文学成为特定时代社会/乌托邦0思想表达者的意义将会得到更显著的呈现。由此看来,文学与体现一定政治倾向性的现实主义联姻也并非不可思议。/当作家转而去描绘当代现实生活时,这种行动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人类的同情,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批评,后者又常常演化为对社会的摈斥和厌恶。在现实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与训谕之间的张力。这种矛盾无法从逻辑上加以解决,但它却构成了我们正在谈论的这种文学的特征。0 l v韦勒克在这里谈到了现实主义的先天命运)))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冲突,他显然是排斥文学的政治功利性的,但也不能不承认文学在政治与艺术的冲突之中存在着某种张力。问题在于如何使此种张力得以生成。重要的恐怕是在不能使社会批判仅止于单纯的/意识形态纠缠0,尽可能扩张政治批判的社会内涵。在/走向现实0与/社会批判0聚合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乌托邦0构想,是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共识,这为他们用文学变革社会提供了一个共有的/阿基米德点0)))用/民

)

32

)

现实主义:/社会批判0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族0视角观照社会、批判社会。因此,其政治倾向性常常表现为/民族政治0而非单一的/阶级政治0,于是由/政治批判0演绎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平民意识伸展了现实主义的张力,它可以体现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阶级立场的作家身上,也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内涵。如20年代文学中,体现阶级政治倾向性的社会批判创作时有涌现,但也有后来并非走向左翼的文学研究会作家,如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王鲁彦、朱自清的创作,其作品多半是反映民生疾苦,痛砭社会痼疾,显出鲜明的平民关怀精神,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即便是信奉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作家,他们注目现实人生,也痛彻感到国家民族社会改造的必要性。胡适认为新文学应该/表现人生)))不是想象的人生,而是那实在的人生: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0 l w,其文学理念就有显著的社会批判倾向。他的早期白话诗5人力车夫6、5老洛伯6等实践了写/今日之贫民社会0的文学主张。徐志摩的前期诗作中,也有5大帅6、5先生!先生!6等直写人间惨剧的现实主义诗篇。这部分作品同样显示出浓厚的国家民族社会关怀意识,也应进入/社会批判0型创作之列。至于三四十年代用/民族0视角观照现实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如老舍的被称为/民族愤史0的5四世同堂6便是适例。正是现实主义成分的并不单一,遂使社会批判视野大为拓展,它可以在不同的政治层面上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批判功能。

其次是社会批判同人道关怀的融合。社会批判中人道精神的缺失,或视表现人性、人道为畏途,恐怕是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通病。这有理念上的障碍,误以为文学表现人性与表现阶级性是完全对立的,现实主义强调阶级性就将人性和人道主题彻底放逐了。事实上,人道主义特别能够同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性联姻,取决于这两者在精神上的趋同性。社会批判固然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的观照与批判,但此种批判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关系中的人以及人的命运的关注来完成的,透过这样的批判,在人本主义层面和终极关怀层面达到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高扬,乃是现实主义的使命。欧洲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批判,总是坚持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并重,其作品也总是体现出鲜明的人性主题和人道主题。巴尔扎克的创作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资本家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本性时便显出对人的命运的关注:/生活的主导原则表现在强烈的利己主义欲望和渴望中,一方面是局部的和普通的东西的结合,另一方面是人道与非人道的东西的冲突。0 l x作家把对人和人的命运的探索、发现,凝聚在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探索、发现和塑造上,其笔下的人物总是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和人性内涵,从而使创作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作家最初接受欧洲现实主义,也是侧重在其蕴含人道主义精神一面。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0,便是主张/用这人道主义为本0 l y。即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的李大钊,也同样认为改造社会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0 l z;为此他特别推崇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文学,认为其突出之处就在于/数十年来,文豪辈出,各以其人道的社会的文学,与其专制之宗教政治制度相搏战0 l{。由于并非像后来那样对人道主义采取排斥以至于恐惧的态度,新文学的/社会批判0型创作中能产生撼动人心力量的作品,总是将批判社会同表现人的处境、命运结合起来,灌注了鲜明的人道关怀精神,或痛砭对人性的摧残,或表现对被压迫、被侮辱者的同情。作家的创作无论是取/贵族0立场(如胡适、徐志摩),抑或是/平民0立场(如

)

33

)

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叶绍钧、朱自清),还是/劳工0、/劳农0立场(如部分左翼作家),都能将对弱者的人道主义同情融入对象化客体世界中,使作品显出特有的亲和力。取前两种立场的作家大抵是从人性层面把握现实主义,因而有着人道精神的自觉,可以暂置不论;单以一些左翼作家的创作而言,其能够构成对社会本质的批判又能产生艺术感染力量,也往往在于人道关怀精神的渗透。如两个表现社会弱势群体)))妇女命运的作品:柔石的5为奴隶的母亲6和罗淑的5生人妻6,其艺术魅力就来自对摧残人性的非人道现象的犀利批判。当然左翼作家在/阶级性0理念强化以后,将人道精神撇在一旁,社会批判的内容日见空洞,也是有例可证的,这恰恰反证了灌注人道精神对于深化社会批判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社会批判契合社会政治文化需求。/社会批判0型创作必然涉及社会政治制度变革之类重大命题,这类命题的提出,必须以切合民众心理、民族需求为前提,从而使此种批判获得最大的接受可能。30年代与40年代后半期曾掀起两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批判高潮,这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心态有关。/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念和感情0 l|。30年代的时代语境是民众的政治热情普遍高昂,人们对专制制度的失望一变而为改革旧制度的共同心理期待,因而关注社会变革的风气特别浓厚,/社会批判0型创作应运而生。左翼作家的创作大抵是在/社会批判0的格局中运行,其对现实主义的把握存在着复杂状况,作品的艺术水准也参差不齐,但由于他们实现现实关怀的途径是/用被压迫者的语言0来/抗议和拒绝社会0 l},他们以/被压迫者0的姿态反映强烈的政治制度变革要求,实际上是以民众参与意识显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作品集中批判战乱频仍、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社会现实真相,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共鸣。这仅从蒋光赤等左翼作家的小说被一禁再禁而又一版再版,便可以得到证明。而以茅盾为代表的注重社会分析的一大批/史诗0型巨著的问世,则更将/社会批判0型创作推向高潮。其重要表征之一,便是社会批判格局的开阔,作家们注目于中国社会/当代史0的演示和批判,以史家的眼光对描绘社会的/全般现象0表现出浓厚兴趣。这是中国新文学由/五四0向/三十年代0演进,借鉴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转换,因此被普实克称之为采用了/欧洲正宗现实主义0。吴组缃在当年的评论中指出: 5子夜6出版以后,已完全可以说/中国之有茅盾,犹如美国之有辛克莱,世界之有俄国文学0 l~。特定时代社会的呼唤,使/社会批判0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应。40年代后半期,在新旧两个中国命运之大决战前夜,国统区的社会腐败达于极点,在文学领域出现又一个/社会批判0高潮。作家们以一种除旧布新的心态看取社会,以更猛烈的笔墨批判旧制度的没落命运,同时怀着看到胜利曙光的喜悦热切盼望新社会早早来临。此时在带有前进倾向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大抵含有社会批判色彩,尤其是/讽刺文学0的盛行,可称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最大看点。讽刺文学容涵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尤以讽刺喜剧与讽刺诗最为流行,且最能造成轰动效应。陈白尘、吴祖光、宋之的、马凡陀、臧克家等,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以文学的眼光看,此类创作的艺术审美价值并不高,但在社会/乌托邦0思想的驱动下,审美眼光也会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发生变化,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旧社会、旧制度被如此痛快淋漓地诅咒,莫不产生一种心理快感,这样的作品便是最美的。这一次现实主义的精彩演出,再次证明了/社会批判0切合社会心理需求,必然在民众中引起普遍而热烈的回响。

)

34

)

现实主义:/社会批判0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从拓展现实主义的表现内涵等方面看, /社会批判0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的确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由此足证:尽管20世纪的现实主义已有了多种形态的发展,但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对后来的文学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尤其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而言, /社会批判0传统更有其接续的需要和可能。但反观20世纪后半段中国文学对/社会批判0传统的继承,却在相当长时期里被忽略了;由于对/社会批判0传统存在种种理念上的误区,致使这一创作传统在有所承续的同时又发生了质地上的变化。

其一是/社会批判0主题的放逐与变异。受到政治理念的支配,现实主义被放在政治天平上权衡,其合理的精神内核被取消了。/十七年0文学便是在这样的格局中运行:一方面可以是对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尽情把玩,因其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对于/旧社会0的批判是完全适用的,借此恰恰可以反衬/新社会0的无限光明;另一方面则是在观照现实的创作中将/社会批判0主题彻底放逐,因沉浸在胜利的欢愉中,新社会似乎一片光明,再无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用文学进行/社会批判0就成了一种禁忌。这一时期的文学是/颂歌0压倒一切,偶有触及的社会现象批判性文字反而难逃被批判的厄运。50年代的一个短暂时期,文学对当代社会的/批判0曾有过显性表征。一些作家融合社会理性和政治理性,创作过一些批评言辞并不激烈的/干预生活0的/社会批判0型作品,如5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6、5改选6等,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社会问题有所揭露与批评。但即便是这样色彩温和的/社会批判0之作,也被视为大逆不道,许多作家因此而遭受灭顶之灾。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很荒唐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并不意味着人类理想境界的立时出现,当然也不可能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立时消亡,单是现实提供的严峻性就已证明其缺乏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而从看取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而言,取消其批判性灵魂也不是对其蕴含的独特功能的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学的头几年,鉴于/文革0带来的巨大创伤,作家们痛彻感到放逐/社会批判0是极为愚蠢的,理论上的重大讨论,提出诸如/写真实0、/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0等主张,在批判和暴露是现实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客观存在等命题上达成共识,显示出/社会批判0的整体推出态势。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包括/伤痕文学0、/反思文学0、/改革文学0等,集中批判极左路线,反思造成以往的严重失误以至出现/文革0悲剧的根源,对当下改革开放情势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也特别关注,作品显出相当宽泛的社会内涵,也表现了颇见锋芒的批判力度。但仔细审视这些创作理论和实践,基本上是接续50年代的思考,可以谓之拨乱反正。问题在于:正视现实的理性,固然使作家们迸发了社会批判的激情,然而支撑着这些作家创作热情的依然是一种/规范0理性,基于/乌托邦0理想的虚幻与天真,忽视了对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探究,往往在作品中/天真0地设想一步到位地解决社会矛盾,没能跳出/简单0、/虚幻0地解决问题的圈套。这表明新时期初的/社会批判0创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其二是/史诗0创作模式的意识形态纠缠。/史诗0创作的盛行,逐渐确立起了50年代的/红色经典0叙事格局。这一革命的/经典化0叙事,也含有社会批判色彩:它在革命历史题材领域奋力掘进,以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无情否定,确立新社会新制度的优势地位,唤起革命年代的英雄模范以作/改造0

)

35

)

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人的范式。新中国成立,先进意识形态观念取得权威地位,并已被历史证明其具有无可置疑的真理性,势必为作家们心悦诚服接受,且自觉担当起/代言人0的角色,许多创作合乎情理的演示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社会的热情赞许和广泛认可。但此种创作模式过重的意识形态纠缠,也意味着它在承续以往创作传统时,显出对/传统0的某种悖离,因而也便隐含着某种危机:即由于突出意识形态性有可能累及艺术个性的表达。因为在旧时代,作家是为广大民众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代言,显示出以独立于权力话语之外的个人姿态睥睨社会政治状况,因而常常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相比之下,在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空前一致的情况下,作家是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代言,文学被/规范0为一种高度政治化和组织化的运作,它必然抛弃个人话语走向宏大的阶级和国家话语的建构,发出的几乎是同一声音,创作中千差万别的人物命运及作家观照社会的独特眼光也无形中消泯了。通过一个旁证可以说明:周而复的5上海的早晨6,从题材选择、人物设置到创作思维,都有对5子夜6模仿的痕迹,徐义德就像是50年代的吴荪甫,但作品通过对徐氏和他的同行民族资本家行为的描写,突出表现的是他们面对人民政府的改造时体现的对抗、忧虑和恐惧,揭示了这批人必然的历史命运:不是接受人民政府的改造就是走向历史的反动。人们在这一主题叙述中的突出感受是,统摄整个作品的是一个宏伟的声音,它不只发自作家,而且发自权威意识形态。如果说,茅盾在5子夜6中表现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时,看到了这位民族资本家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奋力拼搏的一面,不惜将其处理为值得人们同情的/失败英雄0,在他对人物作/阶级分析0的同时仍不乏发出/个人的声音0,因而作品表现的主旨及提供的人物就有相当的现实依据,也显示出深沉的历史透视力。相比之下,5上海的早晨6因纳入既定的意识形态框架,人物的独特个性和命运展示就要逊色得多。

上述种种情况说明,由于对/社会批判0的认知存在着偏差,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这当然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而就文学自身看,对现实主义基本精神理解的失误恐怕是最主要的。这应当给当下文学的发展以诸多有益的启迪。许多有眼力的作家正是从过去的失误中看到了继承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必要性,从而增强了社会批判的自觉。冯骥才说/只要这些有碍社会进步和毒化生活的现象没有被深刻地加以认识,从中汲取教训,彻底净除与杜绝,还有存在着再生的条件0,那么/社会批判0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0 m u。这可以看成是基于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作家对于社会批判的深刻认知。90年代以来在弘扬/主旋律0的口号下,针对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时弊,展开批判,标志着此类现实主义文学有长足进展。一再引起读者阅读热情的/反腐反黑文学0,发挥/社会肌体的清洗剂0、/社会体制的警戒系统0作用,批判/官场0的某些腐败现象,展示道德、法律与/权势0、/钱势0的斗争,写出了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肌体的复杂性,体现了作家们希望用文学达到改造社会目的的高度现实主义自觉性。曾引起轰动效应的小说5抉择6的作者张平说: /只要你直面社会,法制问题、腐败问题、党风问题、干群问题等矛盾就回避不掉0 m v; /要我放弃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关注,那就等于要我放弃生命0 m w。这些话让我们感到了他与他的前辈作家精神上的趋同。在文学被日益挤向边缘的时候,这类创作能一再成为社会热点,也证明了/社会批判0作品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作家们着力于现实主义的深化,使这类作品在艺术上也较以前有

)

36

)

现实主义:/社会批判0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很大突破。如5红色康乃馨6突破/清官戏0的道德模式,把腐败的根源由个人道德品质深入挖掘到社会不够完善的体制上,人物的塑造也跳出了绝对化、脸谱化的框架;5沧浪之水6不局限于官场权力斗争的外在矛盾冲突,联系社会转型中经济生活变化带来的文化、心理变异,深层发掘其变异的根源,揭示/官本位0、/权本位0的思想如何演变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0的社会心理疾病,在某种意义上对现代文明中人的生存悖论有所反省等等。此类小说,为社会批判型作品脱出/简单化0窠臼提供了启示,由此证明了作家的艺术视野不应被/社会问题0遮蔽,关键是应当思考如何协调/社会时效性0与/艺术持久性0的结合,在对社会问题的描写中探求文学的/普遍性意蕴0。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就在于,从社会问题的关注出发,深入到对社会根本精神趋向的揭示,审视社会生活中人的灵魂奥秘与人性复杂性。循此而进,既能敏锐地洞察社会转型时期的诸种弊病,使文学发挥激浊扬清、除旧布新的社会批判作用,又能遵循现实主义的本质,实现文学对于人的根本关怀,必能使/社会批判0作品从社会时效中升腾出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1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认为,中国现代作家描写现实大量使用精雕细刻及史诗性、客观性叙事方式,/所用

的是欧洲正宗的现实主义方法0。参见李岫编5茅

盾研究在国外6,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7

页。

o阿诺德#豪泽尔:5艺术社会学6,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艾珉:5法国文学的理性批判精神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 这几种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笔者已撰文论述,分别参见5天津社会科学62004年第5期(5新华文摘6

2005年第5期转载)、2006年第2期,5浙江学刊6

2005年第5期。

?梁启超:5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6,载5新小说61902年第1卷第1号。

? 衡南劫火仙:5小说之势力6,载5清议报61901年第68期。

?沈雁冰:5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吗?6,载5小说月报661920年2月第11卷第2号。

à沈雁冰:5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6,载5学生杂志61919年4月第6卷第4)6号。

á李欧梵:5现代性的追求6,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9页。

?卡尔#曼海姆: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7页。

l v R.韦勒克:5批评的诸种概念6,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页。

l w胡适:5白话文学史6,5胡适文集6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l x米#赫拉普钦科:5艺术创作#现实#人6,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l y周作人:5人的文学6,载5新青年61918年12月第5卷第6号。

l z李大钊:5我的马克思主义观6,载5新青年61919年5月第6卷第5号。

l{李大钊:5法俄革命之比较观6,载5言治6季刊1918年7月第3册。

l|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5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6,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l}H.马尔库塞等:5工业社会和新左派6,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6页。

l~吴组缃:5评3子夜46,载5文艺月报6第1卷创刊号。 m u转引自祁述裕5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m v载5北京青年报62000年8月5日。

m w载5文学报61511期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韦平

)

37

)

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的遮蔽而产生的变异。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天道,富于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一儒家教育的主旋律:大学与小学 1 大学 (1)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指十五岁时立志向学,自十五开始的学习,被称为“大学”,主要学习《诗》、《书》和如何执守礼制。这时,一些才质不好的人则回去种田。回去种田的人称为农夫,继续读书的人称为士人。(参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教学之道》)于是,社会就有了劳心与劳力的分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释道三教地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地核心,它不但对人地精神面貌发生作用地,而且我们民族地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地.因此.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地首要地位,传统文化地现代虾才算真正地落实.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地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地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地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地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地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地利益之邦. 简析中国传统文化地当代表现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作者:李宗桂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地一种表现,对我们地社会产生着深刻地影响.大致说来,面地文化精神,影响着全社会.作为一个不断流动地价值系统,迄今仍然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地重要构成,以下诸方一、革新进取与因循怠惰革新进取是中国传统文化地基本精神之一.古代经典《易传》讲:“夭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亦即不断地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地规律,君子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努力向上,坚韧不拔,决不懈怠.可以说,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不懈奋斗精神地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刚健、自强地精神,在两千多年地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正直地人士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地恶劣势力和外来地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地斗争.历史上,反对昏君奸相地忠耿之士,浴血疆场地民族英雄,探求真理、不“卖论取官”地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自强不息”地民族精神地体现者.《史记》记载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奋之所作为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越是遭受挫折,越要奋起抗争地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地意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 四、中国传统文化地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仁者地关怀:中国传统文化地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地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地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地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地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地.“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地是“敬而远之”地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地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地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地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地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地理念是完全一致地,具有极强地时代意义. .道德地教化:构建文明地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地人具有强烈地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地人地道德规范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地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地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地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地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地“和谐”与发展地.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地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地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地道德规范.而这种注重对人地道德教化,“以德治国”地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地. .和谐:人生宇宙地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地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地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地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地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地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地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地人生宇宙地至高境界.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 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 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朱熹编著的著作 首先是《童蒙须知》。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

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再次是《朱子家训》。它主要论述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和处世原则,但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家的范畴,成为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一部寻求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伦理参照书。最后是《训子从学帖》和《训蒙绝旬》。二者在笔调上显得语重心长,叮嘱再三,充满了对蒙童游子见贤思齐、奋发图强和读书明理的期盼与厚望。 这些家教著作从总体上看,基本属于一种规范式、条例式的教育细则描述,重在对蒙童进行外在的行为约束和人格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谈及最多的是子女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处世、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几乎不见父母长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用朱熹自己的话说就是:“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二)、朱熹主要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

管理十诫--读后感-傅维

《管理十诫管理十诫》》读后感读后感 傅维傅维 但凡大家都知道,成功的途径千差万别,失败的原因却惊人的相似…… 每个人都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学习如何成功。然而有着可口可乐教父之称的唐纳德-基奥更喜欢谈论失败。因为了解失败才能减少失败,减少失败,意味着增加成功。基奥先生根据其一生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一系列公司、企业和个人最容易掉进去的陷阱,称之为“管理十诫”。看似简单至极,任何真理都是如此。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言:“唐纳德·基奥最强的能力就在于他总能迅速地看穿事物的本质,说话做事能够直切主题,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是他的处事原则。”正是带着这种学习失败经验,创造成功人生的愿望我选择了此书。 第一诫第一诫 不愿冒任何风险不愿冒任何风险 故步自封是我们很多人的通病,大家害怕去冒险。总是在安慰自己,没有什么是自己能去改变的,就这样行了。而恰恰是这种思想上的懒惰,造成了我们行为上的迟钝。但是我们也不提倡毫无根据、无准备的冒险,这无疑会带来失败。所以正如书中所引用的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层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公司的现有资源进行谨慎的冒险,从而确保公司未来的永续经营。如果一个公司从来都没有栽过跟头,我倒是怀疑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对现状估计没有什么不满意了,也没有必要去努力证明自己收的价值了。 第二诫第二诫 思维僵化思维僵化,,我行我素我行我素 不愿冒风险和做事方法不灵活有想像之处,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细微差别。真正固执的人不是在规避风险。他们不仅不愿意冒险做出改变或创新,还对自己的方法坚持已见,坚信自己掌握了成功的秘钥,觉得再也不用去探索其他的成功之道了。这一诫中我总结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当你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但你依旧我行我素,没有想过因时而动,那么你肯定会栽跟头的。 第三诫第三诫 把自己完全孤封闭起来把自己完全孤封闭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为自己出征

为自己出征 篇一:为自己出征为自己出征——2012年“开门红”启动出征词万一网制作收集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XXXX银保渠道各位将士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见到全市银保渠道的各位销售精英们。首先我代表公司d委、总经理室向大家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慰问!大家辛苦了! 12月1号,全市个险渠道进行了启动。今天银保渠道和团险渠道也在这里隆重举办2012年“开门红”的出征启动。银保渠道销售队伍是一支新型的队伍,从全行业、全国、全身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支队伍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我记得产寿险96分业经营以后,我们在市场上招募了第一批营销伙伴。这批营销伙伴后来大部分人都成了管理人员、区部主管。而今天我们在座的150多位银保渠道的精英们也一样,未来,在你们当中,肯定会有一大部分人将走上管理岗位,走上营销主管的序列。正如伟人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心、心怀理想,脚踏实地,扎实行动,在XX的大舞台上好好奋斗,开创我们人生事业的新天地!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咬定任务目标不放松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全国、整个保险行业的主旋律!作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精英主管、每一个个人都必须要紧跟时代主题,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否则,你将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此次启动大会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超前谋划、主动出击,赢得2012年发展的主动权。赢在了“开门红”,就赢在了2012年!团队层面:目前,全市银保渠道理财经理队伍和客户经理的队伍还比较弱小。这对于在座各位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希望大家能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业务做的好,更要走组织发展的道路。学会管理团队,在XX舞台上争取更大作为!精英层面:我在个险启动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打造一批中产阶级销售队伍(即年收入能达到5.37万-16万人民币的销售精英)。分解到每一年,即每一年要打造20%的中产阶级销售队伍。我们各位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现状,看一下自己离中产阶级还有多远?怎样在公司的帮助下实现中产阶级的目标。爱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在这样一个更多变化、更多挑战,同时有更多机会的时代里,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

引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带拼音)

百家姓 赵(zhào)钱(qián)孙(sūn)李(lǐ) 周(zhōu)吴(wú)郑(zhang)王(wáng) 冯(f?ng)陈(ch?n)褚(chǔ)卫(wai) 蒋(jiǎng)沈(shěn)韩(hán)杨(yáng) 朱(zhū)秦(qín)尤(y?u)许(xǔ) 何吕(h?lǚ)施(shī)张(zhāng) 孔(kǒng)曹(cáo)严(yán)华(huá) 金(jīn)魏(wai)陶(táo)姜(jiāng) 戚(qī)谢(xia)邹喻(zōuyù) 柏(bǎi)水(shuǐ)窦(d?u)章(zhāng) 云(yún)苏(sū)潘葛(pāngě) 奚范彭(xīfànp?ng)郎(láng) 鲁(lǔ)韦(w?i)昌(chāng)马(mǎ) 苗(miáo)凤(fang)花(huā)方(fāng) 俞任袁(yúranyuán)柳(liǔ) 酆(fēng)鲍(bào)史(shǐ)唐(táng) 费廉岑(failiánc?n)薛(xuē) 雷贺倪(l?ihaní)汤(tāng) 滕殷罗(t?ngyīnlu?)毕(bì) 郝(hǎo)邬安常(wūāncháng) 乐(la)于(yú)时(shí)傅(fù) 皮(pí)卞(biàn)齐(qí)康(kāng) 伍(wǔ)余(yú)元(yuán)卜(bǔ) 顾(gù)孟(mang)平(píng)黄(huáng) 和(h?)穆萧尹(mùxiāoyǐn) 姚(yáo)邵(shào)堪(kān)汪(wāng) 祁毛禹(qímáoyǔ)狄(dí) 米(mǐ)贝(bai)明(míng)臧(zāng) 计(jì)伏(fú)成(ch?ng)戴(dài) 谈宋茅(táns?ngmáo)庞(páng) 熊(xi?ng)纪(jì)舒(shū)屈(qū) 项(xiàng)祝(zhù)董(dǒng)粱(liáng) 杜(dù)阮蓝(ruǎnlán)闵(mǐn) 席(xí)季(jì)麻(má)强(qiáng) 贾(jiǎ)路(lù)娄(l?u)危(wēi) 江(jiāng)童颜(t?ngyán)郭(guō) 梅(m?i)盛(shang)林(lín)刁(diāo) 钟(zhōng)徐(xú)丘(qiū)骆(lu?) 高夏蔡(gāoxiàcài)田(tián) 樊胡凌(fánhúlíng)霍(hu?) 虞(yú)万支柯(wànzhīkē) 昝(zǎn)管卢莫(guǎnlúm?) 经(jīng)房(fáng)裘(qiú)缪干(gàn)解应(yìng)宗(zōng) 丁宣贲(dīngxuānbēn)邓(dang) 郁(yù)单杭(háng)洪(h?ng) 包(bāo)诸(zhū)左(zuǒ)石(shí) 崔吉(cuījí)钮龚(niǔgōng) 程(ch?ng)嵇(jī)邢(xíng)滑(huá) 裴陆荣(p?ilùr?ng)翁(wēng) 荀羊(xúnyáng)於(yū)惠(huì) 甄魏家(zhēnwaijiā)封(fēng) 芮羿(ruìyì)储靳(chǔjìn) 汲(jí)邴(bǐng)糜(mí)松(sōng) 井(jǐng)段(duàn)富(fù)巫(wū) 乌(wū)焦(jiāo)巴(bā)弓(gōng) 牧(mù)隗(wěi)山谷(shāngǔ) 车(chē)侯(h?u)宓蓬(mìp?ng) 全(quán)郗班仰(xībānyǎng) 秋(qiū)仲(zh?ng)伊(yī)宫(gōng) 宁(níng)仇栾(luán)暴(bào) 甘(gān)钭(dǒu)厉戎(lìr?ng) 祖(zǔ)武(wǔ)符(fú)刘(liú) 景(jǐng)詹束龙(zhānshùl?ng) 叶(ya)幸(xìng)司韶(sīsháo) 郜黎(gàolí)蓟(jì)薄 印(yìn)宿(xiǔ)白(bái)怀(huái) 蒲(pú)台(tái)从(c?ng)鄂(a) 索(suǒ)咸(xián)籍(jí)赖(lài) 卓(zhu?)蔺(lìn)屠蒙(túm?ng) 池(chí)乔(qiáo)阴郁(yīnyù) 胥(xū)能(n?ng)苍(cāng)双(shuāng) 闻莘(w?nshēn)党(dǎng)翟谭贡(táng?ng)劳(láo)逄(páng) 姬(jī)申(shēn)扶(fú)堵(dǔ) 冉(rǎn)宰(zǎi)郦(lì)雍(yōng) 却(qua)璩(qú)桑(sāng)桂(guì) 濮(pú)牛(niú)寿(sh?u)通(tōng) 边(biān)扈燕冀(hùyànjì) 郏(jiá)浦(pǔ)尚(shàng)农(n?ng) 温(wēn)别(bi?)庄晏(zhuāngyàn) 柴(chái)瞿(qú)阎(yán)充(chōng) 慕(mù)连茹习(liánrúxí) 宦艾鱼容 向(xiàng)古(gǔ)易(yì)慎(shan) 戈(gē)廖(liào)庾(yǔ)终(zhōng)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优秀、高尚的民族,中国是光荣伟大的国家。从而由衷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化解存在于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使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变革与创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化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大势所趋。历史转折,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关系,也改变着社会的精神关系。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文化相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纯经济发展,而必然是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光大和繁荣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民族之魂,就可以大大加强祖国大陆同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对推动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滋润了中国人民的心田,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又如宏大的历史画卷,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察古鉴今,彰往而知来。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其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善于寻求,一定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要说其全部的思想和著作,既使是一家一派,一人一事,乃至一篇一章,一则格言,一首诗歌,一幅绘画,一段乐曲,一帧书法……,往往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或深刻启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在不知不觉当中,达到陶冶情操,砥砺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如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不仅是莫大遗憾,还有可能被人看作是浅薄的表现。因此,仅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