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

绪论

人类学之树的分支

人类学之树由四个主要的分支和一些更小的分支组成。这四个主要的分支是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研究人本身的体质,它与生物学不同,后者主要研究人类起源、人种和人体形态等三个部分。体质人类学无论是研究人类祖先的化石、当今世界人口的基因分布、基因遗传机制、不同区域人们的肤色和形态特征,还是研究人类及相近的灵长类的行为模式,都关注行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及相关灵长类在体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联。

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从事对人类遗存的研究、复原、保护工作。考古学不仅研究人体的遗骸(由此可得到人生和死的资料),也研究人类所创造、生产和使用的一切事物的遗存。换句话说,考古学家试图发现和研究所有的人类活动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来了解和复原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与其环境所构成的关系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议。

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人类的交流系统(尤其是语言)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问题有:语源研究,即现代的语言是怎样进化而来;研究其他物种的交流体系,以及人类的经验怎样成为代码,未来的语法将怎样构成等;通过语言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所以,语言人类学并不是为了多掌握几门语言,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

文化人类学

在这四个分支以外,人类学之树还有更小的分支和嫩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人类学的分支也就越来越多,如医学人类学、应用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乡村人类学、妇女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等。

一、考古学定义

简单地说,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地一门科学。我们著名地考古学家夏鼐指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地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地一门学科”。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而获得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研究资料。所有非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

考古学所研究的人类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即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史前时代没有文献资料,必须而且只能靠实物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信息。所以对史前时代来说,考古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化遗存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1、遗迹:是古代人类获得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它包括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古代人类建筑和设施。

古代人类活动又可分为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所以,与古代人类有关的遗迹,还有矿坑、

作坊、窖藏等。与古代人类生活活动有关的遗迹还有洞穴、聚落(村落)、城堡等。

2、遗物: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既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按用途,它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

按它的质料来分,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漆器和丝绵织品等。

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品(如雕塑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装饰品、货币、铭刻、文书等。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三、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是一个学科的总称,没有一位考古学家可以成为整个学科的行家。所以,大部分考古学家都是专著于一个考古学分支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弄清考古学的主要分支是极为重要的。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对象、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和各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一)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

从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类。单也有人主张在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之间增加一个原始考古学即文字刚出现的历史时期的考古学。

1、史前考古学:

“史前”一词,是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发明的。

2、历史考古学

所谓历史考古学,是指依靠文献来研究考古发现,或者说是用考古发现来增补文献的缺失的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因此,历史考古学必须与历史学的研究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的研究成果。从判定绝对时代的手段来说,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

(二)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20世纪形成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田野调查和发掘、注重田野发掘的技术。

(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有的是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的,也有的是按照研究的方法不同划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类学的考古学、古典考古学、美术考古学、

宗教考古学、古钱考古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航空考古学、水下考古学等。

三、考古学的目的和作用

考古学研究的起点是古人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而不是人类活动本身。因此,如何透过这些严重残缺的、静态的考古遗存来复原动态的古代历史画卷以及古人生活与行为方式,是考古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构成考古学理论关怀的基本出发点。

目前,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或考古学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复原文化历史

复原文化历史,就是从时空背景来研究古代遗址、器物、工具和建筑,建立起一个区域里的人类文化数千百年里甚至上百万年的发展序列。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考古发现材料的罗列和描述,以考古材料的时空分布为基础来复原某种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是复原过去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复原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就是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

如此重视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呢?

因为,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即反映了古代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含了古代人类的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于是欧美的许多考古学家先驱,开始关注从动物骨骼、炭化的种子以及其他人类实物的残迹来重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为此,他们请来孢粉专家、动物专家、植物学家等,观察研究考古遗迹。这样再考古学中,就将文化的时空变化和人类的栖居形态、生存策略和古生态环境结合到了一起。

三是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考古学的复原阐释文化发展进程的目标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是国际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转折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许多考古学家提出,考古学必须创造和发展新的研究手段,对主导种种不同的文化历史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总体理论的阐释,然后通过仔细设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来进行检验。他们认为,考古学应当用更加严谨和细致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材料,将他们放到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认为考古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它还必须对主导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作出理论的阐释。

第一章什么是民族考古学

第一节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研究领域

一、民族考古学的形成

民族考古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正式出现于1956年,由玛克赛尼.克莱尼德尼斯特帕蒂.Jo沃森写的《行动考古学:对活着的社区的考古学调查》。这篇文章号召考古学家带着自己的理论取向到自己活生生的社区做调查,收集必要的信息,并试图寻求社区的非物质文化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能从所搜集到的信息中推断出来。

西方“民族考古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年轻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开创了被称为“民族考古学”(ethno archaeology)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意在使用民族志的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的观察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也被称为“新考古学”。

二、民族考古学的研究领域

1.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它所研究的资料,可分为民族遗址、民族古遗物及与民族遗址、民族古遗物相关的古气候、古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等的遗迹或遗留。

民族考古学的资料,像其他学科一样,也是采取分类研究的。特别是由于民族考古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与物质不仅是这些物质内的技术、文化内容,还涉及多种实际科学。

2.考古学文化

定义:指“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简而言之,考古学文化就是具有时空特征的遗存特征组合。

命特点:①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如仰韶文化;

②遗址的名称,山顶洞文化、观音洞文化;

③具有特征性的遗物,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④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研究内容: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

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分布范围: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为何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它可以分为四个先后向承袭的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动物纹饰为主;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植物形的纹饰为主。

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第二节民族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民族考古学与历史学及民族文献史学的关系

与历史学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人类的过去,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历史学互为补充。

与民族文献史学的关系:考古发现和充实少数民族历史;民族文献材料与民族史已有的成果对考古学研究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民族考古学与民俗学和民族古文字学的关系

与民俗学的关系:通过民俗学对现今民族习俗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认识考古学发掘出的遗物和遗迹的应用及它们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与民族古文字学的关系:民族古文字的发掘和解读能够解决民族考古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推动民族考古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如埃及象形文字、纳西文字的解读)

三、民族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和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的关系

体质人类学:出土遗骸的研究——关于种族、民族体质特征的演变研究。(胡李家汉墓)古生物学:除了有利于对古生物自身的研究外,也为我们对于与之共存的同时代的古地理研究、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的认识有所帮助。(云阳稻谷遗骸)

四、民族考古学与现代科技学科的关系

考古遗存是人类历史的信息载体,它记载着大量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考古学家通过各种手段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加以科学的分析与处理,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索其演变的规律。考古学是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考古学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几乎都是自然科学新方法成功应用的结果。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日益广泛地走进考古学,其中科学技术最显重要,并由此产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环境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物理考古学、遥感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等。可见,现代科技对考古的重要性。

在考古学工作中,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光学、数学等。这些学科中的很多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考古学,如用于断定年代的碳-14技术,用于勘测的遥感技术等,在这里我们以古DNA技术为例来看一下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民族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教材为主,此章是考古学的基础非常重要)

知识点: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基本规律、器物形制学、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民族志类比法、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在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它占迄今人类历史的99%以上。旧石器时代人类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第一节人类的产生

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

地史和古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演化将地球历史分为5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并将“代”划分为若干个“纪”,再将“纪”分为若干个“世” 。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人类历史的开氓端,也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在早更新世地层中没有发现人类化石和石器以前人类历史被认为只有几十万年。后来在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早期人类化石和工具,人类历史由几十万年提前到约三百万年。

一、元谋猿人及其文化

元谋猿人化石是1965年5月1日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丘的褐色粘土层中发现的。根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二、西侯度文化遗存

西侯度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在此采集、渔猎。他们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份,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

三、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

四、蓝田猿人及其文化

五、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六、大荔人及其文化

七、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八、丁村人及其文化

九、长阳人

十、马坝人与桐梓人

十一、峙峪文化

十二、下川文化

十三、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农耕和畜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利用和改造环境。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巨大变革,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的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的学者将其称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

(一)磨制石器和农业的关系

磨制石器是适应农耕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即“火耕农业”阶段,农业工具大都沿袭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少量的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磨制石器的大量出现要到锄耕农业阶段。

磨制石器和农业有着直接关系,凡是农业经济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磨制石器都比较发达。如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种新石器文化,由于其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故磨制石器都比较发达。反之,凡是农业经济不发达而采集和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磨制

石器都不发达,

(二)制陶业和农业的关系

陶器是在农业产生以后,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在漫长的旧石器时化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猎获的兽类和捕捞的鱼类,放在火上烧烤就能为食,采集的果实不需加工,就能直接食用,故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制作和使用陶器来炊煮食物的需要。新石器时代的最初阶段即前陶新石器时代,农业虽已产生,但农作物栽培的数量很少,其食物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渔猎和采集,这时人们对陶器的需久还不十分迫切。这一时期,人们炊煮食物还沿袭一些原始的方法。根据民族学资料,人类在发明陶器之前.炊煮食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见的几种炊煮方法有石煮法、石烤法、地灶法等。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一)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期,后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新石器时期,即陶器的萌芽时期。

中国属于前陶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广东省阳春县独石仔、封开县黄岩洞、翁源县青塘吊珠岩,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白莲洞第二期文化,贵州省平坝县飞虎山洞二第二文化层,陕西省大荔县沙苑,青海省贵南拉乙亥,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南勿呼井、科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等。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新石器遗址有广东翁源青塘几处洞穴遗址、潮安石尾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第一期文化.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第一期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早期的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通体磨光的石器罕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火候低、质地粗硫、吸水性强。器形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11000年至7500年。(火耕农业)

(二)中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可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前大溪文化等;属于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晚期等。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的前期,陶器的制作和早期相比虽有一定的进久但仍有许多原始性。

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所占的比例很小。磨制石器已从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已普遍出现。石器的器形除石斧、石锛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锄耕农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化大约为距今7500年至5000年左右。(三)晚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亦可分为前后面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化晚期,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晚期、崧泽文化等;属于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等。

陶器的制作,前期已出现轮制,但不普遍;后期在各个文化系统中普通使用轮制。轮制陶器的特点是,器形规整、浑圆,胎壁薄,造型美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是这一时期各种文化陶器的最杰出的作品。新石器时代晚期除个别文化外,陶系都以灰、黑陶为主,中期阶段盛行彩陶,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

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特点是:磨制精致,器形变小。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在

各个地区广泛使用。

此章要求熟记若干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或遗址

第五章青铜时代(商周)

一、商周考古的特点

(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等。这些文字直接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战国秦汉时期大量的史籍如《史记》等也追记了商周时代的历史,这些文献有的保留至今,也为我们研究商周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社会大变革时期

商周考古包含的历史时期从夏至春秋,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变革:即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此而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变化在考古学文化中同样表现出来,这就为商周考古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三)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

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大型宫殿建筑,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盘龙城、殷墟、周原遗址、丰镐遗址、东周列国都城遗址,规模宏大,功能齐全,是原始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四)使用两种金属器具

商周时期使用的金嚣器具有青铜器和铁器。它们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使人类社会产生划时代的转变。我们把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将这一时期的文化叫做…青铜文化”。

二、世界各地青铜文化时间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约在公元前4000年初开始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年中期、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非洲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使用青铜器,美洲则迟至公元11世纪前后才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形成冶铜中心。

中国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和齐家文化就出现了小型的青铜器,到公元前5世纪,青铜器被铁器取化前后经历了约1500年时间。其间,大约在西周晚期开始向早期铁器时代转变。

三、青铜器的优点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青铜器具有如下优点,

(1)熔点低。青铜合金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明显低于红铜的1083℃,因而较易冶炼。

(2)硬度大。红铜中加入10%的锡其硬度即为红铜的4.7倍,并可随着加入锡、铅的比例而改变其硬度,从而制造出不同用途的器具,克服了红铜较软、石器太脆的弱点。

(3)易铸造。青铜熔液的膨胀系数大,在冷凝时体积即涨大,因而铸造时填充性好,绝少气孔,铸造的器具适用性广。

四、商周考古的分期

学术界根据奴隶制时代的发底结合典型遗址和墓葬材料,格商周考古划分为三期五段,即初期奴隶社会、中期奴隶社会(前、后段)、晚期奴隶改台(前、后段)。

1.初期奴隶社会,约相当于夏代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关于夏文化,目前考古界尚未定论,多数意见将二里头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因此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始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并有了专门的武器,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分工,商品生产活动和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出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台基出现这些说明国家政权已经产生,社会出现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占卜活动比较流行,文字已经出现。

2.中期奴隶社会前段。相当于商代前期,约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

主要遗址有以郑州二里冈上、下层为典型遗址,还有郑州商代遗址早、中期,偃师商城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早期遗存,河北藁城台西村以及殷墟文化第一期等遗址也有代表性。

其特点是:青铜冶铸技术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末期出现了铜、铁复合器,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更加明显,手工业内部也已分工,手工业作坊有了一定的布局。贝币在遗址中较多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处于发展阶段。成套的青铜礼器和多种专门青铜武器大量存在,城市、宫殿等大型建筑的修筑,说明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人殉现象比较普遍,墓葬的等级差别更加明显。文字已经基本成型。

3.中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约从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

主要遗址有:殷墟文化第二、三、四期,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早期遗址,陕西周原其特点是: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达到高峰,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细致,可以制造出大型精美的青铜器和各种精美的雕塑艺术品。奴隶制经济空前发达,贝币普遍使用,商品交换活动有所扩展。各种专门武器不断改进和完善,战争的规模扩大。大型城市、宫殿和陵墓建筑遗址较多发现,人殉、人祭现象更常见,反映宗法等级关系的青铜礼器不断创新,礼制已较完善,列鼎制度已经出现。文字已经成熟,甲骨文、金文大量发现予本期。铁器制造技术没有显著进步。

4.晚期奴隶社会前段,包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约从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

主要遗址有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中晚期遗址,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青铜冶铸技术开始衰退,铁器材料有所发现,说明西周晚期冶铁技术已经出现。礼制出现僭越现象,随葬青铜礼器往往与墓主身份等级不符。人殉、人祭现象减少。奴隶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权力受到威胁,诸侯势力增强,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

5.晚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春秋中、晚期,约从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

主要遗址有山西侯马东周遗址早期,河南洛阳中州路东周墓第=,三期,东周及秦,晋,燕、齐、鲁、吴、越、楚等诸侯国的遗址和墓葬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期的特点是,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金属铸币已经产生并进入流通领域。列国经济兴起,出现了新型的政治和经济结合的城市,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技术,新工艺。东周王室逐渐衰落,礼制僭越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在平民墓葬中也出现陶礼器随葬,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局面渐次形成。

此章要求熟记若干青铜器时代文化或遗址

第六章铁器时代(春秋战国——)

继青铜时代之后,历史进入了铁器时代。我国在商代遗址中,就发现有“铁刃铜钺(音“月”)”,说明对铁的认识是有了很长的历史了。但就人工冶炼讲,冶铁业的出现大概在春秋中晚期,而大规模地推广以至于在社会生产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结束一个时代,开创一个时代,当在战国时期。因此,铁器时代的真正开端,考古学界一般公认在春秋战国之交。

铁器时代考古,对应的历史朝代来讲,上起战国,下迄明代(目前中国考古学研究下限为明代),就社会性质来讲是封建社会时期,因此有入把铁器时代考古又分别叫做“战国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上)“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或“封建社会考古”。(下)

第一节手工业和农业生产

一、冶铁术的发明和初期发展

世界上最早制造铁器的是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内)的赫梯人,时间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普遍使用铁制的工具和兵器。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欧洲大陆普遍使用铁器。

战国时期主要的冶铁遗址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冶铁遗址、登封告成冶铁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冶铁遗址、河北兴隆县燕国矿冶遗址等,汉代主要冶铁遗址有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

从考古发现看,我国对铁的认识至少在商代就开始了,1972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发现一件商代铁刃铜钺,此后又在北京平谷县出土一件商代铁刃铜钺,在此之前,1931年在河南浚县曾出土过商末周初的铁刃铜钺。这几种铜镶铁件经科学鉴定,均属陨铁(即从宇宙中的天体上堕落到地面的铁质陨石)锻成,其厚度只有2毫米,说明当时已较好地掌握了锻造技术。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人工冶炼的铁器有风翔秦公大墓出土的铁铲、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铁条和铁丸,这些均属春秋晚期遗物。这些遗物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就掌握了冶铁技术。

铸铁的熔点在1150 ℃左右,纯铁熔点1537℃。

二、青铜冶铸业的继续发展

自铁器出现在我国生产领域之后,作为生产力发展主要标志的青铜器地位逐渐被铁器代替,在生活领域,青铜器被漆器代替.从而结束了“青铜时代”。这个取代过程大体上从战国一直延续到两汉。

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继续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冶铸相加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一是青铜器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三、瓷器制造业的兴盛

我国是瓷器的发祥地。早在商周时期,瓷器就开始烧制厂,由于当时制作比较原始、粗糙,被称作原始青瓷。

战国以后,青瓷进入了一个早期发展时期,有人把它叫做早期青瓷阶段。这个时期青瓷的持点是器形规整,胎质坚硬,造形多以当时的青铜器为模样,表面多施一层淡黄袖或淡绿釉。

四、漆器工艺的高度发展

中国古代生产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有一件木碗内外施朱红色涂料,经鉴定,很有可能漆。

商代漆器已相当完美,从商代遗址中残留的漆器残片看,是朱红色地,黑色花纹等。西周和春秋时期也都有漆器的发现。

战国时代,是漆器制造突飞猛进的时代。在湖南长沙、河南洛阳、湖北江陵、随县、河南信阳、四川成都等地的战国墓中都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漆器,其种类除了器皿以外,家具、乐器、兵器附件,丧葬用具部有漆器制品。战国中期以后,还出现了夹红胎,战国晚期,漆

器镊铜扣、镀金银等工艺也开始出现,表明当时的漆器制造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工艺高度发展的时期。

五、纺织业的新成就

我国是世界上纺织技术发达较早的国家,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中,就曾出土有用葛麻编结成的纬起花纹罗残片,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麻布残片,宝鸡茄家庄西周墓葬中出土有锁绣丝织品残片,战国时期的织绵残片比前代有更多的发现,长沙左家塘战国中期墓葬中,曾出土6种不同纹饰的织绵残片。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样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尚本到一两,真是薄如蝉翼,是汉代纺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的最好例证。

六、舟船制造业

舟船制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青铜时期的商周时期,舟船制造已成为手工业生产部门的重要方面。战国以后,舟船制造由于战争、漕运和商业交通的需要,有了迅速发展。到秦汉时期,舟船制造业生产规模有了明显扩大。

这一时期舟船数量的增多,首先突出表现在大量漕船的出现《汉书·沟洫(xu)志》记载汉成帝时为了“徒民避水”,一次便调发“河南以东漕船五百艘”,盛况空前。

用于军事目的战胎数量也有突出发展,由于秦汉时期水军规模不断扩大,各类战船的数量迅速增多,《后汉书·马援传》讲,马援进击交趾时,“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

除漕船和战船外,商船、渔船、渡船都有数量不同的增长。

七、农业生产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对农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铁器的使用,使砍伐林木,开垦荒地,深耕细作,水

利灌溉的大规模开展成为可能。通过对铁工具的观察,我们能够对当时耕作技术作出近于实际的估测。

在铁农具中,发现最多的是臿和攫,这对开垦荒地,深耕细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战国之后,犁耕已成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手段,战国时代就出土有铁犁,至秦代以后,“全铁犁铧”普遍使用。

第二节都城遗址

一、东周都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战争频繁,设防城市的建设便成为一种突山的社会现象。尤其是铁器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带来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促使了城市进一步发展,文献中屡见诸侯、大大城筑部邑的记载。

1.洛阳东周城遗址

史称该城为王城。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凡十二世,均以王城为国都,时周赧王时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至周赧王又迁回王城。洛阳王城作为都城,占东周的大部分时间。

据勘探,王城南邻洛河,西跨涧河,呈不规则方形,筑城的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盾逐渐荒废。

城墙用夯土建造,最早的夯土城垣宽5米左右,后经多次增筑补修,墙体加厚达10米以上。西南、西北和东北三个城角及北墙保存较好。北墙全长约2890米。西墙南北两端相距约3200米。北墙外发现有深约5米的护城壕沟。

2.曲阜鲁城遗址

位于山东省曲阜境内洙泗之间,今曲阜县城坐落在鲁城遗址之上。据文献记载,周公长子伯禽在此建都。据勘探,鲁城至迟形成于西周晚期。

3.临淄齐城遗址

4.燕下都遗址

5.邯郸赵城遗址

6.侯马晋城遗址

山西省候马市区西北部发现的晋城遗址,即是晋国晚期的都城新田,使用年代在公元前585年至前416年间。

7.楚纪南城遗址

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北5公里发现的纪南城遗址,即是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自丹阳迁于部的部都,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

8.郑韩故城遗址

西周末年,郑国自陕西华县迁都到今河南新郑地,公元前357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郑都旧址。城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及外围,因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后代习称“郑韩故城”。

二、秦汉都城

1.秦都咸阳

2.西汉长安城遗址

3.汉魏雒阳城遗址

第三节埋葬制度

一、战国时期的墓葬

战国时期的墓葬,根据现有资料,大体上可以划分三个区域:

①三晋两周地区;

②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及周围地区;

③关中的秦文化地区。

2. 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

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为大型墓葬,有的有墓道,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有的无墓道,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墓室内多重棺樟,伴有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等随葬品,并有殉葬现象。大墓一般都在封墓时在墓室部分积石、积炭、积沙以防潮、防盗,南方则填塞木炭和白膏泥。许多大墓还在墓上夯筑坟丘,如平山中山王墓在墓上夯筑有上百平方米、高15米的封土。并在封土上建享堂。

乙类墓为单棺单椁陶器墓,墓圹(音“况”)一般长约2—4米,出有成组的仿铜陶礼器,有的有少量的兵器和玉、石器,甚至有殉人现象,墓主人可能为下层贵族。这类墓在中原地区往往向一侧开洞室,呈洞室墓。

丙类墓为小型土坑墓,无椁有棺或无棺有椁.墓室一般长2米左右,多无随葬品。墓主人当为庶民。

3.战国时期的葬式

战国时期的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楚墓当中有少数反侧身葬,关中地区直肢与屈肢并存;洛阳、辉县屈肢较多,关中的秦墓屈肢更甚。

第七章陶瓷考古

第一节陶器历史与制作工艺

二、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陶器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现出

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金属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

灰陶: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

红陶: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

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

黑陶: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投入木炭产生浓烟(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

白陶: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

釉陶: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的胎呈红色的陶器,其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三、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

(一)、制陶原料

1、陶土:多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粘土,并已知道用淘洗的方法去除泥土中的杂质,以利于制造较细致的陶器。陶土中含铁较多,它能起到助熔作用,降低陶坯的烧成温度,也影响陶器的颜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成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则成灰色。

2、羼(chan)和料:制陶时加入的砂粒、石灰粒、稻草末和碎陶末等。主要是提高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避免在火上加热时发生破裂。

3、瓷土和高岭土:氧化钛含量比陶土低很多,烧成后呈白色,制备出白陶。

(二)陶器的成形与纹饰

1、手制成形

捏塑法,一般小型陶器多用捏塑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

2、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

3、泥条盘筑法,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尼罗河边的陶罐,泥条盘制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陶瓷造型方法之一。就是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此法是制陶的技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已经大量使用盘制泥条的方法成型。先将坯泥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

4、泥板成形,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

5、慢轮制成形

是更先进的一种制陶工艺,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

6、表面装饰

表面磨光

陶衣

(三)、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而且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但瓷器和陶器有很多差异,主要有:第一、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几乎随处可取;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第二、质地的差别。瓷器比陶细腻,而陶特别的粗糙.有杂色,微带点褐色的斑点。

第三、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第四、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第五、胎质不同。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第六、坚硬程度不同。陶器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古代陶器的分类

按照用途划分

新石器时代常见的陶器,在用途上可分作以下几类:

1、饮食器和贮存器

2、汲水器

3、炊器

4、酒器

五、我国古代烧制陶瓷窑的发展历程

原始陶器:无窑烧制:垒坯露天烧,温度800℃左右

仰韶文化时期:“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温度900℃左右

在商周时期:北方出现类似馒头的圆窑

战国时期:馒头窑和龙窑,温度1300℃左右

秦汉时期:出现马蹄窑

元代:出现了葫芦窑

明代初期:出现阶级窑,温度可达1300℃以上

明末:景德镇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窑

《博物馆学》复习提纲

北大考古系研究生班复习题------博物馆学 名词解释: 1、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常见性)机构,向 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2、艺术博物馆——为展示人类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提供欣赏、提高的条件,培养观众 的审美情趣,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自我充实、完善的愿望而建立的博物馆。研究对象: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史,艺术批评。收藏标准: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 3、科技博物馆——为传播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人与科学,人与自然而建立的 博物馆。研究对象:科技史,专题研究藏品:科学史料。 4、历史博物馆——从历史角度收藏、研究、展示和组织教育活动的博物馆。历史学研究, 古器物研究,通过历史遗留的实物阐释历史发展,使观众了解历史(知识、过程及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与现实、未来的联系。研究对象:揭示藏品的历史内涵,运用古代遗物研究历史发展。证史,正史,补史。收藏标准:历史价值,社会人文价值。 5、儿童博物馆——19世纪出现。它专为儿童的教育服务,它总体设计和展品的陈列都尽量 做到了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6、阿什摩林博物馆——牛津大学四个博物馆之一。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正式对公众开放 的但收费的博物馆。1963年开放。藏品原约翰?崔生的收藏,1678年藏品归阿什摩林所有。不久,阿什摩林将他本人的收藏全部捐赠给牛津大学。以此藏品为基础建立了阿什摩林博物馆。 7、大英博物馆——为英国的国立博物馆。1759年,英国议会以建立博物馆为条件接受了斯 隆爵士的8万余件收藏,1759年建馆向公众开放,之后,藏品不断增加。该馆收藏有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品,设有100多间陈列室,分为埃及、希腊、罗马、东方、西亚古器物等10多个门类展出。大英博物馆是第一家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 收藏成为社会的财富,促进了欧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8、卢浮宫博物馆——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成为真正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有着积极的 民族、政治意义,推动各国博物馆的发展。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将卢浮宫改为法国国立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之后,藏品不断增加,包括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品。 9、斯坎森露天博物馆——世界第一所露天博物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吉尔卡登岛。1891年建成。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的创举。穿着当时民族传统服装的工作人员“生活” 在这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和建筑面貌。但是建馆的观念上的倒退,不是展出最新的事物,而是建立在怀旧的思想基础上。 9、上海博物馆——是由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1874年创立的。该会总部在伦敦。中国支会 的目的是调查中国及邻近国家的情况,创立博物馆是其实现这一目的的计划之一。博物

材料成型基础期末复习习题集

材料成型基础习题集 一.解释名词 1.开放式浇注系统:浇口的总截面积大于直浇口的截面积的浇注系统。合金在直浇口中不停 留而直接进入铸型的浇注系统。该浇注系统流动性好,但缺乏挡渣作用。 2.封闭式浇注系统:浇口的总截面积小于直浇口的截面积的浇注系统。直浇口被合金灌满而 使渣漂浮在上部,具有较好的挡渣作用,但影响合金的流动性。 3.顺序凝则:通过合理设置冒口和冷铁,使铸件实现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冒口最后凝固 的凝固方式。 4.同时凝则:通过设置冷铁和补贴使铸件各部分能够在同一时间凝固的凝固方式。 5.孕育处理:在浇注前往铁水中投加少量硅铁、硅钙合金等作孕育剂,使铁水产生大量均匀 分布的晶核,使石墨片及基体组织得到细化。 6.可锻铸铁:是白口铸铁通过石墨化退火,使渗碳体分解而获得团絮状石墨的铸铁。 7.冒口:是在铸型储存供补缩铸件用熔融金属的空腔。 8.熔模铸造:用易熔材料如蜡料制成模样,在模样上包覆若干层耐火涂料,制成型壳,熔出 模样后经高温焙烧,然后进行浇注的铸造方法。 9.离心铸造:使熔融金属浇入绕水平轴、倾斜轴或立轴旋转的铸型,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凝 固成形的铸件轴线与旋转铸型轴线重合的铸造方法。 10.锻造比:即锻造时变形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通常用变形前后的截面比、长度比或高度比 来表示。 11.胎模锻造: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可移动模具生产模锻件的一种锻造方法。 12.拉深系数:指板料拉深时的变形程度,用m=d/D表示,其中d为拉深后的工件直径,D 为坯料直径。 13.熔合比:熔化焊时,母材加上填充金属一起形成焊缝,母材占焊缝的比例叫熔合比。 14.焊缝成形系数:熔焊时,在单道焊缝横截面上焊缝宽度(B)与焊缝计算厚度(H)的比值 (φ=B/H)。 15.氩弧焊:是以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电弧焊。 16.电渣焊:是利用电流通过液体熔渣产生的电阻热做为热源,将工件和填充金属熔合成焊缝 的垂直位置的焊接方法。 17.点焊:是利用柱状电极在两块搭接工件接触面之间形成焊点而将工件焊在一起的焊接方 法。 18.冷裂纹敏感系数:依据钢材板厚、焊缝含氢量等重要因素对焊接热影响区淬硬性的影响程 度。 二.判断正误 1、垂直安放的型芯都要有上下型芯头. (√) 2、熔模铸造不需要分型面. (√) 3、型芯烘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强度. (√) 4、确定铸件的浇注位置的重要原则是使其重要受力面朝上. (╳) 改正:确定铸件的浇注位置的重要原则是使其重要受力面朝下. 5、钢的碳含量越高,其焊接性能越好. (╳) 改正:钢的碳含量越高,其焊接性能越差. 6、增加焊接结构的刚性,可减少焊接应力. (√)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部分复习题答案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第三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⑵.合金流动性决定于那些因素?合金流动性不好对铸件品质有何影响? 答:①合金的流动性是指合金本身在液态下的流动能力。决定于合金的化学成分、结晶特性、粘度、凝固温度围、浇注温度、浇注压力、金属型导热能力。 ②合金流动性不好铸件易产生浇不到、冷隔等缺陷,也是引起铸件气孔、夹渣、縮孔缺陷的间接原因。 ⑷.何谓合金的收縮?影响合金收縮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合金在浇注、凝固直至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体积和尺寸縮减的现象,称为收縮。 ②影响合金收縮的因素:化学成分、浇注温度、铸件结构和铸型条件。 ⑹.何谓同时凝则和定向凝则? 答:①同时凝则:将浇道开在薄壁处,在远离浇道的厚壁处出放置冷铁,薄壁处因被高温金属液加热而凝固缓慢,厚壁出则因被冷铁激冷而凝固加快,从而达到同时凝固。 ②定向凝则:在铸件可能出现縮孔的厚大部位安放冒口,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位最先凝固,靠近冒口的部位后凝固,冒口本身最后凝固。 第二章 ⑴.试从石墨的存在和影响分析灰铸铁的力学性能和其他性能特征。 答:石墨在灰铸铁中以片状形式存在,易引起应力集中。石墨数量越多,形态愈粗大、分布愈不均匀,对金属基体的割裂就愈严重。灰铸铁的抗拉强度低、塑性差,但有良好的吸震性、减摩性和低的缺口敏感性,且易于铸造和切削加工。石墨化不充分易产生白口,铸铁硬、脆,难以切削加工;石墨化过分,则形成粗大的石墨,铸铁的力学性能降低。 ⑵.影响铸铁中石墨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相同化学成分的铸铁件的力学性能是否相同? 答:①主要因素: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 ②铸铁件的化学成分相同时铸铁的壁厚不同,其组织和性能也不同。在厚壁处冷却速度较慢,铸件易获得铁素体基体和粗大的石墨片,力学性能较差;而在薄壁处,冷却速度较快,铸件易获得硬而脆的白口组织或麻口组织。 ⑸.什么是孕育铸铁?它与普通灰铸铁有何区别?如何获得孕育铸铁? 答:①经孕育处理后的灰铸铁称为孕育铸铁。 ②孕育铸铁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冷却速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小,因此铸件上厚大截面的性能较均匀;但铸铁塑性、韧性仍然很低。 ③原理:先熔炼出相当于白口或麻口组织的低碳、硅含量的高温铁液,然后向铁液中冲入少量细状或粉末状的孕育剂,孕育剂在铁液中形成大量弥散的石墨结晶核心,使石墨化骤然增强,从而得到细化晶粒珠光体和分布均匀的细片状石墨组织。 ⑻.为什么普通灰铸铁热处理效果没球墨铸铁好?普通灰铸铁常用热处理方法有哪些?目的是什 么? 答:①普通灰铸铁组织中粗大的石墨片对基体的破坏作用不能依靠热处理来消除或改进;而球墨铸铁的热处理可以改善其金属基体,以获得所需的组织和性能,故球墨铸铁性能好。 ②普通灰铸铁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时效处理,目的是消除应力,防止加工后变形;软化退火,目的是消除白口、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第三章 ⑴.为什么制造蜡模多采用糊状蜡料加压成形,而较少采用蜡液浇铸成形?为什么脱蜡时水温不应达到沸点? 答:蜡模材料可用石蜡、硬脂酸等配成,在常用的蜡料中,石蜡和硬脂酸各占50%,其熔点为50℃~60℃,高熔点蜡料可加入塑料,制模时,将蜡料熔为糊状,目的除了使温度均匀外,对含填充料的蜡料还有防止沉淀的作用。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 r=2KN,F 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试求: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 的直径d。 4.图示外伸梁由铸铁制成,截面形状如图示。已知I z=4500cm4,y1=7.14cm,y2=12.86c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20MPa,许用拉应力[σt]=35MPa,a=1m。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5.如图6所示,钢制直角拐轴,已知铅垂力F1,水平力F2,实心轴AB的直径d,长度l,拐臂的长度a。试求:①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力图。②计算AB轴危险点的第三强度理论相当应力。

6.图所示结构,载荷P=50KkN,AB杆的直径d=40mm,长度l=1000mm,两端铰支。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2.0,[σ]=140MPa。试校核AB杆是否安全。 7.铸铁梁如图5,单位为mm,已知I z=10180cm4,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8.图所示直径d=100mm的圆轴受轴向力F=700kN与力偶M=6kN·m的作用。已知M=200GPa,μ=0.3,[σ]=140MPa。试求:①作图示圆轴表面点的应力状态图。②求圆轴表面点图示方向的正应变。③按第四强度理论校核圆轴强度。 9.图所示结构中,q=20kN/m,柱的截面为圆形d=80mm,材料为Q235钢。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3.0,[σ]=140MPa。试校核柱BC是否安全。

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期末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1.降解:聚合物在成型、贮存或使用过程中,因外界因素如物理的(热、力、光、电、超声波、核辐射等),化学的(氧、水、酸、碱、胺等)及生物的(霉菌、昆虫等)等作用下所发生的聚合度减少的过程。 2.比热容单位质量材料升高1度时所需的热量,单位KJ/Kg.K 3.表观密度指料粒在无外压力下包含空隙时的密度 4.解取向:在热的作用下取向的大分子链趋向紊乱无序的自发过程称为解取向。 5.拉伸取向:大分子链、链段等结构单元在拉伸应力作用下沿受力方向的取向。 6.偶联剂:增强塑料中,能提高树脂和增强材料界面结合力的化学物质. 偶联剂分子是一类多官能团物质,它的一端可与无机物表面的化学基团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合,另一端则有亲有机物的性质,可与有机物分子反应或物理缠绕,从而把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牢固结合起来。 7.抗静电剂:是一类能够降低塑料表面电阻率,增大漏电速率,使静电不能在塑料表面积累的化合物. 8.注射速率:指注射机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注射量,是螺杆的横截面积与其前进速度的乘积. 9.挤出胀大:亦称出口膨胀,是指塑料熔体被强迫挤出口模时,挤出物尺寸大于口模尺寸,截面形状也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压延效应:是将接近粘流温度的物料通过一系列相向旋转着的平行辊筒的间隙,使其受到挤压或延展作用,成为具有一定厚度和宽度的薄片状制品。 1.熔点Tm 是指结晶性聚合物中大分子链从有序状态转变到无序粘流态所需要的温度。 2结晶度 不完全结晶的高聚物中晶相所占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3.取向 高聚物分子和某些纤维状填料,在成型过程中由于受到剪切流动(剪切应力)或受力拉伸时而沿受力方向作平行排列的现象。 4.等规度 聚合物中等规异构体所占比例称为等规指数,又称等规度。 5固化速率:是热固性塑料成型时特有的也是最重要的工艺性能.它衡量热固性塑料成型时化学反应的速度 等规指数:聚合物中等规异构体所占的比例。 比热容:单位质量材料升高1℃时所需要的热量,单位为KJ/Kg?K。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在一定的温度和载荷下,熔体每10分钟从标准的测定仪所挤出的物料质量,单位g/10min。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可以变软以至熔融流动并可塑制成一定形状,冷却后固化定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习题集答案

填空题 1.常用毛坯的成形方法有铸造、、粉末冶金、、、非金属材料成形和快速成形. 2.根据成形学的观点,从物质的组织方式上,可把成形方式分为、、 . 1.非金属材料包括、、、三大类. 2.常用毛坯的成形方法有、、粉末冶金、、焊接、非金属材料成形和快速成形作业2 铸造工艺基础 2-1 判断题(正确的画O,错误的画×) 1.浇注温度是影响铸造合金充型能力和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浇注温度有利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因此,浇注温度越高越好。(×) 2.合金收缩经历三个阶段。其中,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的基本原因,而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的主要原因。(O) 3.结晶温度范围的大小对合金结晶过程有重要影响。铸造生产都希望采用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或共晶成分合金,原因是这些合金的流动性好,且易形成集中缩孔,从而可以通过设置冒口,将缩孔转移到冒口中,得到合格的铸件。(O) 4.为了防止铸件产生裂纹,在零件设计时,力求壁厚均匀;在合金成分上应严格限制钢和铸铁中的硫、磷含量;在工艺上应提高型砂及型芯砂的退让性。(O) 5.铸造合金的充型能力主要取决于合金的流动性、浇注条件和铸型性质。所以当合金的成分和铸件结构一定时;控制合金充型能力的唯一因素是浇注温度。(×) 6.铸造合金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分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共晶成分合金由于在恒温下凝固,即开始凝固温度等于凝固终止温度,结晶温度范围为零。因此,共晶成分合金不产生凝固收缩,只产生液态收缩和固态收缩,具有很好的铸造性能。(×)7.气孔是气体在铸件内形成的孔洞。气孔不仅降低了铸件的力学性能,而且还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O) 8.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防止铸件产生缩孔缺陷,但它也增加了造型的复杂程度,并耗费许多合金液体,同时增大了铸件产生变形、裂纹的倾向。(O) 2-2 选择题 1.为了防止铸件产生浇不足、冷隔等缺陷,可以采用的措施有(D)。 A.减弱铸型的冷却能力; B.增加铸型的直浇口高度; C.提高合金的浇注温度; D.A、B和C; E.A和C。 2.顺序凝固和同时凝固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保证铸件质量,通常顺序凝固适合于(D),而同时凝固适合于(B)。 A.吸气倾向大的铸造合金; B.产生变形和裂纹倾向大的铸造合金; C.流动性差的铸造合金; D.产生缩孔倾向大的铸造合金。 3.铸造应力过大将导致铸件产生变形或裂纹。消除铸件中残余应力的方法是(D);消除铸件中机械应力的方法是(C)。 A.采用同时凝固原则; B.提高型、芯砂的退让性; C.及时落砂; D.去应力退火。 4.合金的铸造性能主要是指合金的(B)、(C)和(G)。 A.充型能力;B.流动性;C.收缩;D.缩孔倾向;E.铸造应力;F.裂纹;G.偏析;H.气孔。

材料力学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材料力学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共15分) 1、(5分)一般钢材的弹性模量E=GPa;吕材的弹性模量E=GPa 2、(10分)图示实心圆锥杆受扭转外力偶作用,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为G,该杆的 η man1、(5(A)各向同性材料;(B)各向异性材料;(C 正确答案是 A 。 2、(5分)边长为d杆(1)是等截面,杆(2荷系数kd和杆内最大动荷应力ζd 论: (A)(kd)1<(kd)2,(ζdmax)1<((B)(kd)1<(kd)2,(ζdmax)1>((C) (kd)1>(kd)2,(ζdmax)1<((D)(kd)1>(kd)2,(ζdmax)1>(正确答案是 A 。 三、计算题(共75分) 1、(25

应力相等, 求:(1)直径比d1/d2; (2)解:AC轴的内力图:M AB (2) =3?10(Nm);M 5 BC 由最大剪应力相等:=ηmax= M n Wn 3 = 300?10 3 πd/16 3 = πd/16 2 ;

d1/d2= 由θ= MnlGI P 3/5=0.8434 ;??∴ θABθBC = 32M an1 4 Gπd1 ? Gπd232M 4 = MM n1n2 ? 2 (? 2d1 )=0.5 4 n2 2、(

3、(15分)有一厚度为6mm的钢板在板面的两个垂直方向受拉,拉应力分别为150Mpa和 5 55Mpa,材料的E=2.1×10Mpa,υ =0.25。求钢板厚度的减小值。 解:钢板厚度的减小值应为横向应变所产生,该板受力后的应力状态为二向应力状态,由广义胡克定律知,其Z向应变为: εz=- ν E (ζx+ζy)=- 0.25 9 则?Z=εZ 2.1?10 ?t=-0.146mm (150+55)?10=-0.0244 6 材料力学各章重点 一、绪论 1.各向同性假设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 。 (A)力学性质; (B)外力; (C)变形; (D)位移。 2.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 C 是相同的。(A)应力; (B)应变; (C)位移; (C)力学性质。 3.构件在外力作用下(A)不发生断裂;(B)保持原有平衡状态;

《博物馆学概论》总复习

第一部分博物馆的基本理论和历史 概念:博物馆博物馆学“三性二务”南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史密松学院大英博物馆虚拟博物馆 问题类: 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有哪些不同? 2、构成博物馆的要素有哪些? 3、博物馆有哪些特征? 4、中外博物馆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 5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6 、国际博物馆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 7、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8 、比较中外博物馆产生的原因。 9、中国博物馆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部分博物馆的专业工作 名词类:藏品藏品编目博物馆陈列复原陈列陈列总体设计 陈列内容设计陈列艺术设计 问题类: 1、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和途径有哪些? 2、藏品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3、藏品鉴定的内容有哪些?

4、博物馆陈列内容的分类及特点? 5、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分类及其关系? 6、博物馆陈列方案的内容以及编写方法。 7、展品说明有哪几种? 8、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 9、博物馆科研的内容以及体现? 10、博物馆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部分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博物馆理论和博物馆实际、研究博物馆发展历史的学科 “三性二务”:即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最早在1956年北京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提出,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 1979年安徽全国博物馆工作会上,“二务”没变,“三性”的表述与已往有所不同,强调了博物馆保存实物的特征。即: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博物苑:是 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中国第一座私人博物馆,是中国人办的最早最有特色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藏品分天然、历史、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名称: 2015秋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 B )属于化学合成高分子。 a、甲壳素 b、聚乳酸 c、淀粉 d、细菌纤维素 2、( D )属于高性能纤维。 a、粘胶纤维 b、聚酯纤维 c、聚丙烯腈纤维 d、碳纤维 3、( D )属于功能纤维。 a、粘胶纤维 b、聚酯纤维 c、聚丙烯腈纤维 d、导电纤维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适用于估计( B )的互溶性。 A、非极性高聚物与极性溶剂 B、非极性高聚物与非极性溶剂 C、极性高聚物与极性溶剂 D、极性高聚物与非极性溶剂 2.纤维素黄酸酯-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具有( C )特征,( )温度有利于纤维素黄酸酯溶解度的提高。 a、下临界混溶温度升高 b、上临界混溶温度升高 c、下临界混溶温度降低 d、上临界混溶温度降低 二、简答题 1、简述聚合物熔融的主要方法。 2、简述聚合物在螺杆挤压机中熔融的能量来源。 答:(1)装在机筒外壁的加热器,使能量在机筒沿螺槽深度方向自上而下传导。 (2)随着螺杆的转动,筒壁上的熔膜被强制刮下来移走,而使熔融层受到剪切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 3、简述选择聚合物溶剂的基本原则。 答:聚合物溶剂的选择原则: (1)聚合物与溶剂的极性相近 规律相似相溶:聚合物与溶剂的极性越接近,越容易互溶。 (2)溶度参数理论 对于非极性聚合物尽可能找到聚合物溶度参数δ相近的非极性溶剂对于极性较高或者易形成氢键的聚合物或者溶剂,只有当聚合物与溶剂的δd、δp、δh分别接近时才能很好地混溶。 (3)高分子-溶剂相互作用参数(哈金斯参数)…Χ1 Χ1越小,溶剂的溶解能力越大,一般Χ1<0、5为良溶剂。 4、聚氯乙烯的溶解度参数δ值与氯仿与四氢呋喃接近,但为什么四氢呋喃能很好地溶解聚氯乙烯而氯仿不能与聚氯乙烯混溶?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在聚合物物理改性的混合过程中,其混合机理不包括( B )作用。 a、剪切 b、弯曲 c、拉伸 d、分流、合并与置换 二、简答题 1、简述混合过程的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及其聚合物加工中的作用。 2.根据Brodkey混合理论,聚合物共混体系与聚合物—添加剂体系涉及的混合机理有何差别? 3、简述分散混合过程中发生的作用。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试题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考试样题答题页 (本卷共10页) 四、综合题(20分) 1、绘制图5的铸造工艺图(6分) 修 2、绘制图6的自由锻件图,并按顺序选择自由锻基本工序。(6分) 自由锻基本工序: 3、请修改图7--图10的焊接结构,并写出修改原因。 图7手弧焊钢板焊接结构(2分)图8手弧焊不同厚度钢板结构(2分) 修改原因:修改原因:

图9钢管与圆钢的电阻对焊(2分)图10管子的钎焊(2分) 修改原因:修改原因: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考试样题 (本卷共10页) 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页中规定位置上,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判断题(16分,每空0.5分。正确的画“O”,错误的画“×”) 1.过热度相同时,结晶温度范围大的合金比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流动性好。这是因为在结晶时,结晶温度范围大的合金中,尚未结晶的液态合金还有一定的流动能力。 2.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防止铸件产生缩孔缺陷,但它也增加了造型的复杂程度,并耗费许多合金液体,同时增大了铸件产生变形、裂纹的倾向。 3.HT100、HT150、HT200均为普通灰口铸铁,随着牌号的提高,C、Si含量增多,以减少片状石墨的数量,增加珠光体的数量。 4.缩孔和缩松都是铸件的缺陷,在生产中消除缩孔要比消除缩松容易。 5.铸件铸造后产生弯曲变形,其原因是铸件的壁厚不均匀,铸件在整个收缩过程中,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一致,收缩不一致,形成较大的热应力所至。 6.影响铸件凝固方式的主要因素是合金的化学成分和铸件的冷却速度。 7.制定铸造工艺图时,铸件的重要表面应朝下或侧立,同时加工余量应大于其它表面。8.铸造应力包括热应力和机械应力,铸造应力使铸件厚壁或心部受拉应力,薄壁或表层受压应力。铸件壁厚差越大,铸造应力也越大。 9.型芯头是型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型芯定位,排气,同时还能形成铸件的内腔。10.为了防止铸钢件产生裂纹,设计零件的结构时,尽量使壁厚均匀;在合金的化学成分上要严格限制硫和磷的含量。 11.用压力铸造方法可以生产复杂的薄壁铸件,同时铸件质量也很好。要进一步提高铸件的机械性能,可以通过热处理的方法解决。 12.铸件大平面在浇注时应朝下放置,这样可以保证大平面的质量,防止夹砂等缺陷。13.自由锻的工序分为辅助工序、基本工序和修整工序,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自由锻基本工序是镦粗、拔长、冲孔和轧制等。 14.制定铸造工艺图时,选择浇注位置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铸件的质量,而选择分型面的主要目的是简化造型工艺。 15.把低碳钢加热到1200℃时进行锻造,冷却后锻件内部晶粒将沿变形最大的方向被拉长并产生碎晶。如将该锻件进行再结晶退火,便可获得细晶组织。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精选.)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配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一、填空题: 1.受力后几何形状和尺寸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2.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其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 4.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该段梁上的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5.偏心压缩为轴向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6.柔索的约束反力沿柔索轴线离开物体。 7.构件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8.力对轴之矩在力与轴相交或平行情况下为零。 9.梁的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1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是 100Mpa 。 1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两种效应分别是变形效应运动效应。 12.外力解除后可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13.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相等。 14.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 为 5F/2A 。 15.梁上作用集中力处,其剪力图在该位置有突变。 16.光滑接触面约束的约束力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指向物体。 17.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18.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三矩式,只有满足三个矩心不共线的条件时,才能成为力系 平衡的充要条件。 19.图所示,梁最大拉应力的位置在 C 点处。

2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τ《=【σ】 。 21.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 22.在截面突变的位置存在应力集中现象。 23.梁上作用集中力偶位置处,其弯矩图在该位置有突变。 24.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5.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只适用于细长杆。 26.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构件,称为而力构件。 2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 28.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结果的三种情形是力,力偶,平衡。 29.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截面C的位移为 7Fa/2EA 。 30.若一段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则这段梁上的剪力图为斜直线。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博物馆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一、博物馆学的定义 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博物馆的定义 1、国际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2、中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博物馆的功能 收藏、研究、教育,是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1)任何—个博物馆都必须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因为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藏品,就不称其为博物馆。所以,从博物馆的内部关系来说,收藏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 (2)大量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只有研究工作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从而为充分利用提供前提条件,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目标。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发挥着“物”与“人”之间的中介作用。 (3)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四、博物馆的特征 (1)实物性 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即实物。这些“物”是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没有这样的“物”就不能成为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可以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 第一,是对“物”的收集和保存。收集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第二,是对“物”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 第三,是对“物”的利用。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 (2)直观性 与博物馆的实物性紧密联系的另一特征是直观性。博物馆以大量实物组织陈列展览,以实物例证向观众的各种感官多渠道的输送信息。实践证明,把实物例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其它文字资料或图象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

材料成型期末复习题

《材料成型基础》复习题 成型—利用局部变形使坯料或半成品改变形状的工序 一、金属液态成型 1. 何谓铸造**?铸造有哪些特点?试从铸造的特点分析说明铸造是生产毛坯的主要方法? 答: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铸件的成形方法,称为铸造1)可以生产出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毛坯,如各种箱体、床身、机架等。 2)铸造生产的适应性广,工艺灵活性大。工业上常用的金属材料均可用来进行铸造,铸件的重量可由几克到几百吨,壁厚可由0.5mm到1m左右。 3)铸造用原材料大都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并可直接利用废机件,故铸件成本较低。 缺点1)铸造组织疏松、晶粒粗大,内部易产生缩孔、缩松、气孔等缺陷,因此,铸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度低于同种材料的锻件。2)铸件质量不够稳定。 2. 何谓合金的铸造性能**?它可以用哪些性能指标来衡量**?铸造性能不好,会引起哪些缺陷? 铸造性能——合金易于液态成型而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 合金的铸造性能包括金属的流动性、凝固温度范围和凝固特性、收缩性、吸气性等。 3. 什么是合金的流动性**?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P2) 流动性流动性是指熔融金属的流动能力;合金流动性的好坏,通常以“螺旋形流动性试样”的长度来衡量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1)合金的种类及化学成分{1、越接近共晶成分,流动性就越好。2、选用结晶温度范围窄的合金,以便获得足够的流动性。}2)铸型的特点3)浇注条件 4. 从Fe-Fe3C相图分析,什么样的合金成分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为什么? 越接近共晶合金流动性越好。 凝固温度范围越窄,则枝状晶越不发达,对金属流动的阻力越小,金属的流动性就越强 5. 试比较灰铸铁、碳钢和铝合金的铸造性能特点。 6. 铸件的凝固方式依照什么来划分?哪些合金倾向于逐层凝固? 1. 合金的凝固方式(1)逐层凝固方式(图1-5a)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其断面上固相和液相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常见合金如灰铸铁、低碳钢、工业纯铜、工业纯铝、共晶铝硅合金及某些黄铜都属于逐层凝固的合金。 2)糊状凝固方式(图1-5c)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先呈糊状而后凝固,这种凝固方式称为糊状凝固。球墨铸铁、高碳钢、锡青铜和某些黄铜等都是糊状凝固的合金。 (3)中间凝固方式(图1-5b)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称为中间凝固方式。中碳钢、高锰钢、白口铸铁等具有中间凝固方式。 7. 缩孔和缩松是怎样形成的?可采用什么措施防止? 形成缩孔和缩松的主要原因都是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致;防止措施:a)采用定向凝固的原则b)合理确定铸件的浇注位置、内浇道位置及浇注工艺c)合理应用冒口、冷铁和补贴 8. 合金收缩由哪三个阶段组成**?各会产生哪些缺陷?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止? 1.液态收缩金属在液态时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体积收缩。 2. 凝固收缩熔融金属在凝固阶段的体积收缩。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的基本原因。 3. 固态收缩金属在固态时由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体积收缩。固态收缩对铸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影响很大,是铸造应力、变形和裂纹等缺陷产生的基本原因。 二)影响收缩的因素1. 化学成分不同成分的合金其收缩率一般也不相同。在常用铸造合金中铸钢的收缩最大,灰铸铁最小。 2. 浇注温度合金浇注温度越高,过热度越大,液体收缩越大。 3. 铸件结构与铸型条件铸件冷却收缩时,因其形状、尺寸的不同,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不同,导致收缩不一致,且互相阻碍,又加之铸型和型芯对铸件收缩的阻力,故铸件的实际收缩率总是小于其自由收缩率。这种阻力越大,铸件的实际收缩率就越小。 缩孔、缩松的防止措施 9. 何谓同时凝固原则和定向(顺序)凝固原则**?对图1所示阶梯型铸件设计浇注系统和冒口及冷铁,使其实现定向凝固。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复习纲要

第一篇 金属铸造成形工艺 一.掌握铸造定义与实质及其合金的铸造性能。 A铸造: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型腔, 经冷却凝固后获得所需铸件的方法。 B铸造实质:液态成形。 C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碳)熔和在一起,所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D合金的铸造性能:是指合金在铸造过程中获得尺寸精确、结构完整的铸件的能力,流动性和收缩性是合金的主要铸造工艺特性。 二.掌握合金的充型能力及影响合金充型能力的因素。 A合金的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准确的铸件的能力。 B影响合金充型能力的因素: (1)铸型填充条件 a. 铸型材料; b. 铸型温度; c. 铸型中的气体 (2)浇注条件 a. 浇注温度(T) T 越高(有界限),充型能力越好。 b. 充型压力 流动方向上所受压力越大, 充型能力越好。 (3)铸件结构

结构越复杂,充型越困难。 三.掌握合金收缩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铸造缺陷的产生。 A合金的收缩:合金从浇注、凝固、冷却到室温,体积 和尺寸缩小的现象。 B合金收缩的三个阶段: (1)液态收缩 合金从 T浇注→ T凝固开始 间的收缩。 (2)凝固收缩 合金从 T凝固开始→T凝固终止 间的收缩。 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形成铸件缩孔和缩松缺陷的基本原因。 (3)固态收缩(易产生铸造应力、变形、裂纹等。) 合金从 T凝固终止→T室 间的收缩。 四.了解形成铸造缺陷(缩孔,缩松)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止措施。 A产生缩孔和缩松的主要原因:液态收缩 和 凝固收缩 导致。 B缩孔形成原因:收缩得不到及时补充; 缩松形成原因:糊状凝固,被树枝晶体分隔区域难以实现补缩。 C缩孔与缩松的预防: (1)定向凝固,控制铸件的凝固顺序; (2)合理确定铸件的浇注工艺 五.掌握铸件产生变形和裂纹的根本原因。 铸件产生变形和裂纹的根本原因:铸造内应力(残余内应力) 六.掌握预防热应力的基本途径。 预防热应力的基本途径:缩小铸件各部分的温差,使其均匀冷却。借助于冷铁使铸件实现同时凝固。

(完整版)材料力学期末复习试题库(你值得看看)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是相同的。 A:应力 B:应变 C:位移 D:力学性质 2、各向同性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力学性质 B:外力 C:变形 D:位移 3、在下列四种材料中. 不可以应用各向同性假设。 A:铸钢 B:玻璃 C:松木 D:铸铁 4、根据小变形条件.可以认为: A:构件不变形 B:构件不破坏 C:构件仅发生弹性变形 D:构件的变形远小于原始尺寸 5、外力包括: A:集中力和均布力 B:静载荷和动载荷 C:所有作用在物体外部的力 D:载荷与支反力 6、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内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B:内力与外力无关; C:内力的单位是N或KN; D:内力沿杆轴是不变的; 7、静定杆件的内力与其所在的截面的有关。 A:形状;B:大小;C:材料;D:位置 8、在任意截面的任意点处.正应力σ与切应力τ的夹角α=。 A:α=90O; B:α=45O; C:α=0O;D:α为任意角。 9、图示中的杆件在力偶M的作用下.BC段上。 A:有变形、无位移; B:有位移、无变形; C:既有位移、又有变形;D:既无变形、也无位移; 10、用截面法求内力时.是对建立平衡方程而求解的。 A:截面左段 B:截面右段 C:左段或右段 D:整个杆件 11、构件的强度是指.刚度是指.稳定性是指。 A: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B: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态的能力; C:在外力的作用下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答案:1、D 2、A 3、C 4、D 5、D 6、A 7、D 8、A 9、B 10、C 11、C、B、A 二、填空 1、在材料力学中.对变形固体作了 . . 三个基本假设.并且是在 . 范围内研究的。 答案: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线弹性、小变形 2、材料力学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是:。 答案: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 考研是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在中国进入研究生学习必须进行的考试,那么你知道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吗?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一一、名词解释 南通博物苑 三性二务 文物修复 博物馆 相对年代 列鼎制度 里耶秦简 司马金龙墓 二、简答(123中任选2,456中任选2) 1.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现状和趋势 2.博物馆陈列与公众教育关系 3.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关系 4.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 5.汉代铁官制 6.夏鼐的考古学学术贡献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二一、名词解释(5分一题,6题) 1、博物馆藏品 2、博物馆定义 3、博物馆建筑 4、陈列语言 5、国际博物馆日 6、史密松学会 二、论述(1为必选,23任选一) 1.论述博物馆学 2.汉代画像石墓 3.宋代著名的瓷窑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三一、简答(20分一题,6题) 1、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2、万国博览会(貌似) 3、辅助展品 4、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5、法定博物馆的基本条件 6、例举博物馆的四大功能区和三条功能线 二、论述题(四选三,每题50分) 1、数字博物馆 2、博物馆陈列展览 3、貌似是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什么的

4、陈列展览的学术支撑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四1、如何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品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结合玉器进行说明。 2、明代景德镇陶瓷发现的特点。 3、什么是博物馆陈列?博物馆内容研究与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4、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有什么?请为中小学生设计一种“第二课堂”方案。 5、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并进行说明。故宫参观人越来越多,文物受侵害严重,就民众需求和文物保护的冲突,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6、纸质文物的“染璜”是什么,对纸质文物保护有何意义。 7、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8、考古学的“相关性”是什么。说考古学相关性研究和考古研究的重要性相当,请说明理由。然后是一段材料,说何地楚墓出土了《老子》等简牍,认为它们反映了什么什么。之后香港等地涌现了不知出土地点的类似简牍,反映了同样内容,却受到专家质疑,用上述观点进行分析,说明专家质疑的理由。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铸造 1.铸造:将液态金属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充填到型腔中,待其凝固冷却后,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毛坯或零件的方法。 2.充型:溶化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 3.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型腔,形成轮廓清晰、形状和尺寸符合要求的优质铸件的能力。 4.充型能力的影响因素: 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合金流动性) 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充型压力 铸型条件:铸型蓄热能力、铸型温度、铸型中的气体、铸件结构 流动性是熔融金属的流动能力,是液态金属固有的属性。 5.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 (1)合金种类:与合金的熔点、导热率、合金液的粘度等物理性能有关。 (2)化学成份: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金流动性最好; (3)杂质与含气量:杂质增加粘度,流动性下降;含气量少,流动性好。 6.金属的凝固方式: ①逐层凝固方式 ②体积凝固方式或称“糊状凝固方式”。 ③中间凝固方式 7.收缩:液态合金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称为合金的收缩。 收缩能使铸件产生缩孔、缩松、裂纹、变形和内应力等缺陷。 8.合金的收缩可分为三个阶段: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 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通常以体积收缩率表示。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的基本原因。 合金的固态收缩,通常用线收缩率来表示。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内应力、裂纹和变形等缺陷的主要原因。 9.影响收缩的因素 (1)化学成分:碳素钢随含碳量增加,凝固收缩增加,而固态收缩略减。 (2)浇注温度:浇注温度愈高,过热度愈大,合金的液态收缩增加。 (3)铸件结构:铸型中的铸件冷却时,因形状和尺寸不同,各部分的冷却速度不同,结果对铸件收缩产生阻碍。 (4)铸型和型芯对铸件的收缩也产生机械阻力 10.缩孔及缩松: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按照孔洞的大小和分布可分为缩孔和缩松。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缩孔的形成:主要出现在金属在恒温或很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壁呈逐层凝固方式的条件下。 缩松的形成:主要出现在呈糊状凝固方式的合金中或断面较大的铸件壁中,是被树枝状晶体分隔开的液体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致。 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越大,浇注温度越高,铸件的壁越厚,缩孔的容积就越大。 缩松大多分布在铸件中心轴线处、热节处、冒口根部、内浇口附近或缩孔下方。

材料力学期末复习题

《材料力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工程构件要正常安全的工作,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列除(D )项,其他各项是必须满足的条件。 A.强度条件; B.刚度条件; C.稳定性条件; D.硬度条件。 2.当低碳钢材料拉伸到强化阶段末期时,试件(B ) A.发生断裂; B.出现局部颈缩现象; C.有很大的弹性变形; D.完全失去承载力。 3.建立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 z My I σ=,需要考虑的关系有(B )。 A.平衡关系,物理关系,变形几何关系; B.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关系; C.变形几何关系,平衡关系,静力关系; D.平衡关系, 物理关系,静力关系。 4.图2-1所示承受内压的两端封闭薄壁圆筒破坏时,图示破坏裂缝形式中(A )是正确的。 图2-1 5.在单元体的主平面上(D )

A.正应力一定最大; B.正应力一定为零; C.切应力一定最大; D.切应力一定为零。 6.应力公式N F A σ=应用范围是( B ) A.应力在比例及限内; B.外力合力的作用线沿杆轴线; C.杆内各截面上的轴力必须相等; D.杆件的截面为圆形截面。 7.图2-2所示应力状态,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时,其相当应力为( D ) A.τσ=3 r ; B. τσ=3r ; C.τσ33=r ; D.τσ23=r 。 图2-2 8.单向应力状态下单元体( D ) A.只有体积改变; B.只有形状改变; C.两者均不改变; D.两者均发生改变。 9.长度因数的物理意义是( C ) A.压杆绝对长度的大小; B.对压杆材料弹性模数的修正; C.压杆两端约束对其临界力的影响折算; D.对压杆截面面积的修正。 10.内力和应力的关系是( D ) A.内力大于应力; B.内力等于应力的代数和; C.内力是矢量,应力是标量; D.应力是分布内力的集度。 11.矩形截面细长压杆,b/h = 1/2。如果将b 改为 h 后仍为细长压杆,临界压力是原来的多少倍?( D ) A.2倍; B.4倍; C.8倍; D.16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