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

〔摘要〕“互联网+”崛起为图书馆空间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制约并存。本文立足空间,审视技术、思维、模式与机制影响因素,探析“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多元复合结构、多样扩展功能与移动智能方式特征,论述了开放融合一体架构、转变方式集约发展、双向驱动协同创新的空间再造思路,提出了更新理念、科学定位、立足本位、深化改革、网络战略与创新驱动对策,旨在助力“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多元复合;双向驱动;移动智能;协同创新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92-05 “互联网+”(internet+)在中国崛起,为“新常态”插上了腾飞翅膀,并以一种移动泛在交融创新的新兴空间力量及创新媒介迅速渗透融入社会各界与经济实体,不仅带来了空间格局变化,而且催生出众多新生态和新范式。图书馆在时势变革之时如何顺势而为,做好“+”字大文章,走出一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是当下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文立足空间视域,以透析“互联网+”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基本特征、创新思路和构建策略,旨在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以下简称“创新”)提供理论参照和行动支持。

1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影响因素透视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多样性统一,不同物质结合将有产生新物态新物种新空间的可能,成为生命不断进化发展的基因和不竭动力。“互联网+”就是在新信息时代下脱胎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4g、5g等新信息通讯技术支持,多学科多功能集成化合的新生态,具有基础性、跨界性、泛在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富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极强的外溢潜力。在此情势下,进行系统的疏理分析,勾勒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起点和现实依据。

11 “互联网+”新技术兴起,引领图书馆空间技术升级“互联网+”开启了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单一工具性服务向融合协同型创新的转型,“即应用上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1]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使图书馆进入“大智移云”的新时代,推动了应用技术与空间格局的变革。一是新兴技术嵌入,促进图书馆空间技术转型。所谓技术嵌入,是空间概念,是指“互联网+”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和服务特点,以基础平台为依托,以内容服务为核心,深入提供新一代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最大化地扩散技术优势和释放溢出效应的历史过程。使图书馆借助于移动、物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对现有技术系统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高信息知识服务智能化程度,为打造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二是方式转换融合,推进图书馆技术升级。技术嵌入必然引起方式转变。融合与嵌入仅是一字之差,但已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融合即指交融一体,意味着“互图两网”链接合一,进入一个组织重组、技术整合与数据合流变量互动的新阶段。这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仅是新技术供给者,而且是技术创新的合作者和空间再造的战略伙伴。图书馆更是第一责任人,但单凭自身力量不够,还必须借助外力,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方能推动空间再造,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格局。12 “互联网+”新思维崛起,促进图书馆空间观念变革创新思维,指开放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思维范式与“互联网+”技术精髓的有机结合,时下风生水起的“慕课”等一系列新业态无不是这种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是“创新”智慧和战略选择。一是“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崛起,引发图书馆空间思维观念变革。首要一步须转变观念,破旧立新,确立创新理念。破旧就是突破观念“围城”束缚,扬弃一切不利于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思

想观念;立新就是创新思维,重构协同发展战略新理念,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思想武器;二是“互联网+”合作互动共赢新思维唱响,推动图书馆空间思维创新。“互联网+”本质是发展,具有与传统观念和思维不同特征,前提是连接,要义是融合,关键是互动,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是创新,实质是实现“1+1>2”战略预期。总之,适应“互联网+”新思维,关键是打破习惯思维定势,增强空间价值意识,引入“互联网+”开放、互联、融合、大数据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自身变革,重构图书馆空间合作共赢发展新理念和新思维。

13 “互联网+”新模式凸显,催生图书馆空间结构转变模式,指一定专业领域要素构成与结构方式,是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有机结合,具有稳定、规范与可操作特征。“互联网+”是一个前缀式“复合”结构模式,就其本质而言,决非是数量叠加,而是一种异质化合与转型升华过程,对图书馆空间结构再造极具影响。首先是跨界复合利好。因为“某种活动型式蕴涵着最适价值(最优价值),这种型式或是在任何一个层次上最大限度地、或是在最多的层次上有利于接受者完形和思维结构系统的发展。”[2]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以独有的技术兼容性和功能利他性,将自身能量融注于图书馆,引发空间结构变革。图书馆借助于互联网新一代信息网络与智能技术,全面改革完善提升资源、知识、技术、服务、管理、开发系统,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空间新生态;其次是融合催化重构。融合是重组变革的催化剂。“互联网+”与图书馆组合,具有战略合作意义,两相融合必将催生空间结构质变。一方面“互联网+”融入,改变了图书馆自繁自养传统空间格局,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新技术赋予图书馆空间改造与提升的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孵化繁衍出新的空间服务内容,如海量信息、云服务、移动图书馆、创客空间、阅读视听新体验、学习交流互动网络等,为空间重构与发展奠定基础。

14 “互联网+”新机制形成,驱动图书馆空间体制重塑体制与机制属于组织制度范畴,就“互联网+”而言,体制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根本保障制度,机制是由其派生出的带有规律性和功能性的运行方式,两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辩证统一。其中,“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3]是其最根本的核心机制和动力之源,会对合作者产生深刻影响,以至触及并改造空间关系与结构方式。在此新环境下,图书馆原有体制的改革重构势在必然。一是呼唤开放合作新体制。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已是“无围墙”的开放空间(open space),面对的是多主体、多功能、多预期共同参与开发的一体化社会大系统,迫切需要改革传统单一集中制,建立多元开放合作制。对外加强彼此对话、联盟协作,对内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外联,为空间再造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催生集约高效新机制。数字化、网络传送和海量数据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和贡献,融入图书馆空间,势必要求压缩时空距离,提升内涵存量,拓展开发疆域,优化技术服务系统。而所有这一切与机制转变和重构密不可分。目前现状是观念滞后,机制欠缺,严重影响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多样化发展,迫切需要树立集约高效发展理念,通过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简化运行流程,提高工作服务效率,并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空间再造与发展。

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关键特征阐释特征是事物的本质体现,是区别性标志。“创新”是一个以人为本、体制交融、资源共享、技术支撑、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历史过程,充满了历史必然和辩证法则,具有结构多元复合性、功能多样扩展性和方式移动智能性特征。

21 结构多元复合性

所谓多元复合性,是指“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主体多元性和结构形态复合性构成的模式框架特征。一是参与主体多元性。多元性是基于“互联网+”多样综合性与图书馆结合的空间特征,为空间要素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奠定了客观基础。但空间涵盖的所有必要要素结合又不是孤立独行的,而是相互联动,彼此促进的,提供了空间结构协同推进制约条件;二

是结构形态复合性与整体性契合。复合性是“创新”结构的外部显著特征,但透过外层看内核,复合是条件,整合才是根本,是要素,关系着体系有机化合与重构。与当前学界热议的“复合图书馆”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方式方法上具有共同之处,如注重传统与现代以及实体与虚拟的结合,使用户既品味“书香”又轻松驾乘网络体验“共享”,区别则体现在无论内涵、外延与层次都有所不同,总体看,一个是概念性框架;另一个是行动性计划。科学把握其结构特征的本质特征与辩证关系,对于增强空间再造思维科学性合理性和提高空间构建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22 功能多样扩展性

功能决定效能,堪称图书馆战略资源和空间生命。因此,增强完善模式的空间功能是“创新”之核心,其多样性与扩展性构成模式的外溢特征。一是多样性与传承性融通。多样性是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1989年美国学者雷?奥登伯格《绝好的地方》提出“第三空间”新命题,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新概念,从“藏书楼时代”到“数字图书馆时代”,历经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少到多的演化史。但历史无终结,发展也无止境。当下,“互联网+”将图书馆推上了空间功能拓展与再造的新阶段。未来,“图书馆将既是一座大楼,又是一个界面。”[4]而且还是一个集知识、信息、学习、交流、共享、创新和体验于一体,多功能协调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心。这种变化不只是空间功能量级的递增,而且是历史传承和时间的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在传统实体性与现代虚拟性二度空间契合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阶段的“新常态”;二是扩展性与有效性统一。扩展性是“互联网+”关键功能和重要特征。从连接走向智能抵达智慧,技术起着驱动的核心作用。现将“互联网+××”新模式引入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使“互联网+”扩展性功能得到进一步体现与释放,而且也有助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图书馆空间格局与服务功能得到优化升级,成为有效推进空间完善且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23 方式移动智能性

“互联网+”不仅实现服务功能与内容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将极大改变发展方式,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是移动性。灵活多样便捷高效是移动技术的优势和特征,它让一切互联成为可能。图书馆与之结合,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无疑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服务即时性,便携性与高效性,随时随地满足读者用户阅读、研究、交流甚至休闲等个体化需求,从而最大化地改变过去我们无论多么努力,大部分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还是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利用的遗憾,有效拓宽图书馆服务空间领域;二是智能性。智能图书馆(简称il),是在上世纪后期相继出现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基础上演化生成的升级版新概念。眼下“互联网+”崛起,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空间变革和发展。其中,方式的智能性将得到空前提升,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挖掘整合+智能感应能力等综合技术优势,可以更好地编辑、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文献数据,为读者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和生态智能的学习交流环境,从而使图书馆服务空间更具柔性张力和个性魅力。

3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思路探索在全球化与网络化态势下,空间拓展与竞争日趋演绎为跨界战略。须从图书馆实际出发,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以融合创新为主线,以构建智慧型空间体系为目标,形成空间再造战略新思路。

31 以开放融合、一体构架为目标,重构图书馆空间新模式从传统经复合走向智慧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互联网+”正进一步推动着这一历史进程。就空间模式再造与创新内涵而言,“其实是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集成程度越高,则智慧程度也越高。”

[5]一是开放融合。现行的复合型图书馆相对传统已走出了开放融合的第一步,但与今天“互联网+”战略无论观念和技术都还存在差距或短板,如理论薄弱、体制壁垒、利益守护、资源占有和服务定向等,不同程度制约着图书馆空间改革与发展。“互联网+”则为图书馆突破传统束缚和现实壁垒提供了新思路,为再造开放融合升级版智慧型空间新模式开辟了前行道路;

二是一体构建。即要推进“互联网+”与图书馆空间融合,增强协调性,加强系统性。这是一个涵盖时空与融和系统的整体构建,重点是以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导向、以整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信息网络移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依托、致力信息化、打造一体化、覆盖全空间(包括信息、知识、资源、技术、服务、学习、交流、研发、创新、共享、体验和休闲等空间)、形成以“互联网+”带图书馆促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空间新格局。

32 以转变方式、集约发展为主线,开启图书馆空间新格局空间是点、线、面、层、体的五维统一。相互关系确定空间前提,连接焦点决定空间方式,继而形成空间格局。一是转变方式。这是现实环境倒逼图书馆改革的结果。互联网持续发展加速了世界变革,也推动了图书馆发展。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曾提出“今天世界上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论断。图书馆也不例外,变革重点是一切不适应“互联网+”战略的领域,其中,方式转变至关重要。目前,图书馆空间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以跨界融合为核心,以方式转向为关键,促进资源整合、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空间模式重构,努力“挑战不可能”,在互联网驱动下不断创新服务技术和方式;二是集约发展。它是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下又赋予了新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强调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推动集约化进程,促进空间再造。事实上,图书馆与其他机构最大区别特征是一个知识信息场域,并综合了众多学科、专业、行业、职业和产业。从这一意义而言,集约化不是身外之物,而是与生俱有之禀赋,在“互联网+”环境下,强调集约性,旨在开创图书馆相容、互动、互补、优化、高效、和谐、绿色的智慧空间新格局。

33 以双向驱动、协同创新为动力,推动图书馆空间新发展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6]“互联网+”为其提供生长机遇和发展动力。图书馆顺势而为,必将迸发出内需活力。正是这“两力”融合,形成内外双向驱动力和协同创新力,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一是双向驱动。这是一种空间动力机制。历史证明,事物变化发展总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合力作为的结果。客观决定存在,体系决定机制,机制产生动力。“创新”是一个互动发展的体系和过程,既离不开外生推力与拉力,如信息网络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也离不开内生追力与活力,如引进技术,整合资源,盘活系统,提升服务。正是这种外联发展、内促增长、双向驱动的空间动力机制推动着“创新”与发展;二是协同创新。这是双向驱动合力创新的高级阶段。关键是遵循创新规律,优化空间再造创新模式,以开放合作平台,推进空间资源创新,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流动,实现全方位连接,深度融合共享,从整体上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空间模式创新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4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对策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旨在变革传统推动空间发展的系统工程。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如加州大学图书馆《ucla library strategic plan 2012-2017》等都将数字空间构建纳入事业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从这一意义而言,借鉴学习必不可少,但照抄照搬决不可行,惟有创新,别无选择。

41 更新理念,科学定位,确立空间新思维

“创新”涉及空间模块与结构的变量和重建,其中,思维创新是首要环节。所谓“新思维”是一个基于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大概念,包括创新理念、原则、目标和战略等。一是更新理念,确立空间新目标。理念变革是先导,是空间再造的先声和模式创新的先导。首先,在价值层面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观念,以用户为根本,以用户为中心。从法治角度看,就是维护用户权益,视用户为生命线。其次,在技术层面。“互联网+”与图书馆是不同领域,但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互联网+”无处不在,影响深广,成为图书馆走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惟一载体。图书馆空间再造,“互联网+”是运载工具和核心技术,不可或缺。因此,应不断强化领域合作,形成一体同构意识;二是科学定位,形成空间新战略。首先,加强空间融合度。融合是空间战略基础。重点是推进行业、学科和领域跨界融合,促进资源技术网络整合,拓宽服务口径,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智慧空间。

有效途径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图两网”连接,形成互动高效的长效机制。其次,增强空间创新性。空间是客观存在,古而有之。但创新却是现代科学赋予空间的战略核心力量,也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动力。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模式创新,关键是坚持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的辩证法,形成新思维。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广大用户读者提供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服务新项目,如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服务、云服务和智慧服务等,锻造出崭新的空间服务模式。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

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组织的连接起来,同时它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速,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获得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软件简单的将传统的图书馆中惯用的检索手段如关键词、提名、布尔逻辑等查询方式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但远远无法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浩瀚的信息资源的查准和查全的问题,而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海量和多媒体信息需要有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交互式智能化而又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检索工具、让读者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各种数据库和知识库中获取有组织的、连续性的、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让使用者不必预先了解或学习检索各种类数据库的技术和方法,这就是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必须有异物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的功能,并可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在检索方法上的要求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自然语言,不断地与系统进行交互,逐步缩小搜索目标,并将检索结果予以知识化关系,最终获得确切的信息资源,检索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显示、表达或演示甚至构造虚拟现实。 4.拥有多种媒体、多种语言、全文检索 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限于印刷体,而是具有声音、图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苏州公园案例调查 (一)序论部分 研究主题: 苏州公园的景观环境调研 研究目的: 1、巩固已经掌握的景观设计知识, 并加以扩展。 2、进一步学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及造景的方法。 3、学习科学的调研方法,提高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 实践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苏州公园概况及选择理由: 苏州公园位于古城区中 心黄金地段,占地面积约69亩, 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并且她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 园,俗称大公园。大约有70 多年的历史。 苏州公园经过了一次最 新的改建。重点调整绿化环境, 增建花坛,体现植物多样性;改建茶室、健身馆等主体;更新灯光、排灌、道路系统;新建地下车库、亲水平台;疏浚荷池,完善池水净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降低围栅,融公园、街景于一体。展现了现在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风貌。

选择理由:苏州公园是在苏州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她亦是城市景观中处理较好的实例。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地下空间,植物配置 (二)本论部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要满足人们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需求。城市的景观设计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城市的景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 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 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 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 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 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

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_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t李东明武振江 摘要探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分析了新旧馆连接方面的建筑设计思想,及新旧馆成功连接对图书馆读者、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特色新旧馆连接 经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施工,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于1998年5月北大百年华诞之际落成,当年12月投入使用。新馆设计思想先进,建筑设计构思巧妙,具有鲜明的现代图书馆建筑特色。其中新旧馆的成功连接是北大图书馆新馆建筑的突出特色,本文立足于新旧馆舍连接方面的问题来探讨北大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一风格独特的建筑、和谐统一的连接为校园增辉添景 北大旧馆建于1975年,仅有24000平方米,旧馆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新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馆舍扩建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1弃旧从新o新旧分离?新旧相连。前两者都不适合北大馆,一则我们不愿放弃旧馆,主要是馆舍不够用;二则我们更不愿把新旧馆各自独立,不利于读者使用;三则学校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再造独立的新馆。我们确定了新馆与旧馆毗邻而建的方案。选择这个设计方案本身就意味着困难重重,但是,只有这样做才最有利于对读者的服务和图书馆的发展,与北大校园规划最为协调。 新旧馆相连而建,若在连接上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景观的协调,破坏整个校园人文景观的美化效果,而且还会对图书馆未来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图书馆领导与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关肇邺院士反复研究、磋商,力争把新旧馆的连接方案做得尽善尽美。其中一个关键设计原则是新馆不能与旧馆在外形、内部及整体上脱节。既要在外形上有自然过渡、巧妙衔接,实现外在的和谐一致的视觉效果;又要在内部空间结构上与旧馆珠连璧合,科学组合,实现藏书流、读者流及内部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同时还要在整体上为北大校园添景增辉,让新旧馆建筑同时融入校园景观,体现一个崭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形象。 新馆舍设主楼和南北配楼三部分,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两个配楼分别在主楼的左前方和右前方,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主楼地上7层,地下2层,建筑风格为新古结合,整体布局南北对称,主楼的大屋顶采用琉璃瓦仿古屋面,质朴大方,端庄稳重。内部采用模数式大空间的开放格局、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全馆设置计算机网络插口1100个,新旧馆建筑总面积达到 21 2000年第6期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内涵

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内涵 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是图书馆服务的物理表现,它既具有室内设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其作为公众阅读空间的独特性。 1.1室内设计的内涵 依据文健主编的《室内设计》一书,室内设计是指人们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 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进 行的空间创造活动,主要包括:对空间、色彩、材质、灯光和陈设的设计,以及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的设计。由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室内设计“是一种人类创造和提高自己生存环境质量的活动”,它的设计理念、手段及目的,都承载着人 们对生存、生活的需求和期待。然而由于人类需求的动态发展性和建筑空间的静态稳定性,室内设计呈现出一种现时和未来的冲突性,成为一项具有一定时代印迹的发展性活动。所以, 如果要想将这种“冲突性”转化为“融合性”,就必须把握该建筑空间的元功能需求,才能在设计当中避免背负过重的时代需求而忽略了对未来的留白。 1.2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基础 阅读是图书生命价值的体现,而读者则是图书馆生存价值的体现,所以图书馆内部空间 设计的元功能需求就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并提升读者的图书馆体验,以鼓励读者的阅读行为。 而要实现这点,一个必要的基础就是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深入体察,并能将这些调研成果很好地运用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而这个基础也正是开卷的图书馆设计不 落窠臼之处:首先,开卷拥有数年的图书馆咨询和培训方面的经验,如覆盖1万多名图书馆 员工的“前沿网络培训课程”(Frontline ),使得开卷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员有着关于工作第一线的了解。其次,开卷通过它的社区读者服务活动和图书馆服务业务,建立了成千上万份读者观察报告,而且通过它的“前沿网络培训课程”也搜集了5万多条读 者采访纪录,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再次,开卷既拥有自己的图 书馆设计团队,也有和建筑设计师和承包商的多年合作经验,所以在实际设计当中,它能够 将上述调研成果和被设计图书馆的具体需求恰切地融入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2 “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 依照设计的步骤,室内设计可分为空间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家具的选择与陈设三大部分。下面,笔者将依照这个顺序对开卷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做详细解读。 2.1开放、流畅的空间布局

浅谈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原则和影响

摘要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人们需要沟通。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 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 关键词:环保;公共空间;装饰;多样性。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一、引言 (3)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3) 三、城市公共环境分类 (4) (一)自然环境 (4) (二)人文环境 (4) 四、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分类 (4) (一)实用性空间 (4) (二)装饰性空间 (5) 五、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5) 六、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城市公共空间 (6) 七、结语 (7) 参考文献 (8)

一、引言 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 对躯体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觉的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三、城市公共环境分类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3404451.html,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研究 作者:李敏琴杜泽丽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03期 摘 ; 要:图书馆空间包含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由于高校图书馆建设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需求,基于此,探索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原则,研究图书馆空间的改造策略,为图书馆空间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空间再造;实体空间;虚拟空间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师生提供知识和服务的职责,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高校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及其服务模式渐渐不能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以期努力打造涵盖文献、生态、文化、智能、服务等多方位并进的空间,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空间改造是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 2 ;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内涵 2.1 ;图书馆空间的内涵 所谓图书馆空间,是指利用科学技术以及最新设备,对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资源写协作,从而满足从事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的信息使用者在同一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信息帮助,提升用户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种“以人为本、协同合作”的特定空间 [1]。所谓的图书馆空间,包含了物理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 (1)图书馆实体空间概念。图书馆空间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图书馆空间就是一个有着建筑外壳和具有一定容积的物理实体,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空间这个概念不断的扩充它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中讨论的图书馆实体空间,是与虚拟空间相对而言的,它包含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外部空间指的是图书馆的外在建筑造型、外在环境,而内部空间包括图书馆内的装饰装修、家具布置等。 (2)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概念。除了物化的、实际存在的实体空间,还有无形的、看不到的图书馆空间,例如计算机存储空间、网络服务器、无线互联网等,这些无形的空间用于支持用户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称之为图书馆的“虚拟空间”。用户在图书馆虚拟空间可以获得

浅谈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利用

浅谈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利用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从设计理念上来看,之前的图书馆舍空间属于“书”,现代的图书馆舍从“书”的空间逐渐演变为“人”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图书馆新建馆舍空间布局的分析,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新建馆舍由外至内的空间,将现代图书馆的文献借阅藏、咖啡馆、报告厅、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等功能有机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图书馆空间布局,使南宁市图书馆真正成为既富有本地特色又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中心。 标签:南宁市图书馆新馆空间布局利用 一、南宁市图书馆空间布局现状 南宁市图书馆现馆舍于1998年6月落成并对外开放,楼高6层,总建筑面积11735平方米。1楼设有密集书库、期刊报刊阅览区、少儿阅览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2楼设有文学阅览室、自修室、多功能报告厅、展厅;3楼设有特色藏书阅览室、参考文献阅览室;4楼设有社会科学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5楼设有电子阅览室、典藏书库、残疾人阅览室、过刊过报阅览室;6楼为办公区域。现馆属于“以书为本”的第二代图书馆模式,阅览室、书库的设计都是以图书的储备、收藏为主,空间布局较为密集。虽然也顺应时代的实行了开架借阅服务,但馆内每个阅览室均为独立的按不同功能而设的小开间,图书必须通过借阅的方式才能带出阅览室,而读者就地阅览的条件也十分有限,导致现馆的借阅环境非常封闭。由于馆舍建于20世纪末期,未全面考虑停车及公共休闲活动空间问题,门前广场经过规划作为现有馆舍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场,极大的占用了读者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现有馆舍落后的空间布局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二、南宁市图书馆新馆功能设计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现有公共图书馆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读者群需求。南宁市民也都迫切的需要一座“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功能设计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大型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新馆油然而生。 新馆的功能体系可分为外部服务和内部办公两大模块,各区域保持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新馆入口区域要求与其他部分联系方便,包括入口门厅、总服务台、自助借还区、自助分拣区、出入管制口、公共目录检索区、存物(雨具、书包)室。 现代图书馆的阅览区是一个集借,阅,藏,管为一体开放空间,包括普通阅览区、少儿服务区、视障阅览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各阅览区均采用大开间设计布局,开架式阅览、大流通管理模式;各阅览区均与书库有方便的联系并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几个环境行为实例,进而探索研究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以促进建筑师改进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1]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背景简介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位于北京西三环南路,总用地面积13.86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户数3322户,居住人口10630人。居民主要为当地及市区拆迁的居民、卫戍区军属(整栋购买) 、市自来水公司家属(整栋购买)及少部分零散缺房市民。下面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小区环境、居民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 三.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 1.小区居民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们通过每日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演绎着无限丰富的多彩生活。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西区)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表(2007年11月3日周六) 居民类型时间段主要活动类型活动人数主活动地点 老年居民早晨6:00~8:00打太极拳剑、抖空竹18 绿化带树下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

〔摘要〕“互联网+”崛起为图书馆空间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制约并存。本文立足空间,审视技术、思维、模式与机制影响因素,探析“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多元复合结构、多样扩展功能与移动智能方式特征,论述了开放融合一体架构、转变方式集约发展、双向驱动协同创新的空间再造思路,提出了更新理念、科学定位、立足本位、深化改革、网络战略与创新驱动对策,旨在助力“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多元复合;双向驱动;移动智能;协同创新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92-05 “互联网+”(internet+)在中国崛起,为“新常态”插上了腾飞翅膀,并以一种移动泛在交融创新的新兴空间力量及创新媒介迅速渗透融入社会各界与经济实体,不仅带来了空间格局变化,而且催生出众多新生态和新范式。图书馆在时势变革之时如何顺势而为,做好“+”字大文章,走出一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是当下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文立足空间视域,以透析“互联网+”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基本特征、创新思路和构建策略,旨在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以下简称“创新”)提供理论参照和行动支持。 1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影响因素透视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多样性统一,不同物质结合将有产生新物态新物种新空间的可能,成为生命不断进化发展的基因和不竭动力。“互联网+”就是在新信息时代下脱胎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4g、5g等新信息通讯技术支持,多学科多功能集成化合的新生态,具有基础性、跨界性、泛在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富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极强的外溢潜力。在此情势下,进行系统的疏理分析,勾勒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起点和现实依据。 11 “互联网+”新技术兴起,引领图书馆空间技术升级“互联网+”开启了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单一工具性服务向融合协同型创新的转型,“即应用上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1]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使图书馆进入“大智移云”的新时代,推动了应用技术与空间格局的变革。一是新兴技术嵌入,促进图书馆空间技术转型。所谓技术嵌入,是空间概念,是指“互联网+”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和服务特点,以基础平台为依托,以内容服务为核心,深入提供新一代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最大化地扩散技术优势和释放溢出效应的历史过程。使图书馆借助于移动、物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对现有技术系统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高信息知识服务智能化程度,为打造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二是方式转换融合,推进图书馆技术升级。技术嵌入必然引起方式转变。融合与嵌入仅是一字之差,但已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融合即指交融一体,意味着“互图两网”链接合一,进入一个组织重组、技术整合与数据合流变量互动的新阶段。这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仅是新技术供给者,而且是技术创新的合作者和空间再造的战略伙伴。图书馆更是第一责任人,但单凭自身力量不够,还必须借助外力,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方能推动空间再造,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格局。12 “互联网+”新思维崛起,促进图书馆空间观念变革创新思维,指开放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思维范式与“互联网+”技术精髓的有机结合,时下风生水起的“慕课”等一系列新业态无不是这种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是“创新”智慧和战略选择。一是“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崛起,引发图书馆空间思维观念变革。首要一步须转变观念,破旧立新,确立创新理念。破旧就是突破观念“围城”束缚,扬弃一切不利于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思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及设计的研究汇编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及设计要点的研究 赵文彬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河南省 451150 摘要:智慧图书馆是在网络时代一种运用了云计算技术的智能设备工具,其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书与人、书与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型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智能服务。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智能设备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借助科技飞速发展的力量,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发展方向和重点。图书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升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当人们的眼界里呈现云计算、网络以及智能科技的时候,就意味着复合型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已经过时了,而走进人们视野里的是新型的智慧图书馆。社会的热门主题也逐渐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方式。 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1.1智慧图书馆与云计算、互联网、复合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可知,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机制是以事物和智慧为基础的,并结合了数字图书馆和复合图书馆的各自优势。智慧图书馆离不开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渐从知识服务转变成智能服务,而智能服务则是

智慧图书馆的精髓。 1.2慧图书馆的外貌特征充分体现里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它的内在优势就是每时每刻都在供给服务,包括文件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人性智能化的服务,运用全方位的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变换的需求。由此可见,未来的智慧图书馆离不开智能的服务模式,它是图书管转型变革的有效途径。 1.3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全面信息化,同时实现整合的文献搜索,并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仅仅是服务理念、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所不同,不能取代数字图书馆而独立存在。 2 智慧图书馆的意义 2.1利用智慧图书馆实施流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让用户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智慧图书馆实现工作流程再造成为必然,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精简和优化。 2.2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通过知识社区对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服务进行整合,通过全面信息化系统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整合,通过文献搜索整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各系统的智能化、个性化,将极大地方便读者,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文献服务能力和水平。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文中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目的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储存和媒体多样化,对不同的媒体采用不同的存储与压缩方式,根据不同的读者拥有多种语言检索,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导航式和个性化服务,分析了数字图书馆模式的组成即:网络和通讯;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和规X,采用不同的元数据格式,利用网络接口等功能全文检索信息资源。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读者信息资源数据库 每个读者都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刊,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的经历,但是数字图书馆却是内容无限、图文并茂、无边无界的数字化的空间。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的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或者仅仅建立一个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怎样才是真正的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和含义呢?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分布的大规模和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并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资料。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

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 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主题空间服务

- 7 -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主题空间服务 彭 骏(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整体服务内容包括资源服务、空间服务、决策(支持)服务、教育服务,其中资源服务是基础,空间服务是拓展,决策服务是突破,教育服务是长效。 一、背景 促成空间再造的原因之一是来馆人数下降。来馆人数下降是全球趋势。 2013年丹麦奥胡斯举办的“下一代图书馆(Next Library Conference )论坛”,汇编了一本题为《建设明天的图书馆》(Building Libraries for Tomorrow )的会议录,该书强调:图书馆建筑从为藏书、设备和相关物理设施而设计向更加注重为人、社群成效、经验和创新而设计转移是一个国际性趋势。 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erg )于1989年在《最好的场所(The Great Good Place)》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的理论,他认为除了家庭和生活空间、工作空间之外,还需第三空间来满足人们的社交、休闲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9年(总第29卷)第1期 报告摘编和创意的需求。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中,图书馆空间的重构与再造成为应对图书馆转型挑战的有效途径。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从教师学生经常活动的“第三空间”“第二课堂”,逐渐进入到“海量信息的科技体验和美妙空间的艺术体验融为一体”的新阶段。2017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中,院校领导者们开始反思如何设计图书馆空间才能更好地改善图书馆面对面交流这种最常见的方式。许多图书馆都腾出空间,设计主动学习教室、媒体制作工作室、创 客空间和其他有利于合作和实践工作的区域,形成“反思图书馆空间”理念。 美国大学领导委员会(University Leadership Council )在2011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数量正在急速地变得无关重要。”“无书图书馆”是当前图书馆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挑战了人们对于图书馆的传统观念,也被很多人看做图书馆未来趋势的一种。美国第一座“无书图书馆”追溯到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工程图书馆(Fiedler Engineering Library )。这座2000年开放的图书馆完全采用数字化资源,只保留了一些还未实现数字化的实体参考书和期刊。加州大学莫赛德分校图书馆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本科图书馆也分别在2005年进行了“无书化”的尝试。2010年中,斯坦福大学将其物理学和工程学图书馆改造成“无书图书馆”的模式。2010年稍晚的时候,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应用工程学和技术图书馆也开始推行 “无

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创新路径研究

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创新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2T09:33:15.7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苏颖[导读] 摘要:数字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已经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省承德市委党校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要:数字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已经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要阵地,应顺应阅读数字化时代的潮流,在电子书推广、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虚拟参考咨询优化、慕课在线课程以及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升等方面重新打造,才能更优质地提高阅读推广服务水平。本文浅析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创新路径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数字化阅读;阅读推广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017年发布的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可见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式。所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在空间环境、载体形态、服务模式、推广方法和营销途径等方面也应作出必要的改变和创新,构建数字时代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首先,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是空间环境的泛在化,不只局限于图书馆,要嵌入到用户的实体环境和社交网络空间;其次是知识载体形态的多元化存在,包括纸电同步、有声书、微知识等形式;再次是服务模式和推广方法,要注重迎合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效果,线上线下同步服务,强化品牌效应和文化承载力;最后是营销途径,通过全媒体营造阅读氛围和环境,注重社会化分享效果与文化底蕴的提升。 1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的主要途径 1.1通过多元空间的再造,打造泛在化的阅读环境 多元化的阅读空间对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多元阅读空间的再造应秉持创新、发展、责任、担当的原则,应该充分发挥虚拟空间对实体空间的补充作用,二者协同发展,但应更加注重在虚拟空间中嵌入阅读推广服务,为用户营造泛在化的阅读氛围。在实体空间中,凭借其场所优势和用户相对集中的特点,以读书节、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书画展览、艺术品展示、真人图书馆、读者沙龙、读书分享会、创客大讲堂、创业真人秀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线下活动;在虚拟空间中,以社交网络为切入点,寻求阅读推广服务的开展与创新:(1)在主流社交网络(如知乎、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中“安家”,不断拓宽受众群体,提升用户粘度和文化影响力。(2)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向网络媒体用户主动推送馆藏资源、经典书目,制作多样化的阅读专题,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好书荐读微站,直接嵌入微信公众平台,以微信公众平台海量的用户群为受众对象,传递经典、传承文化。(3)将基于实体空间开展的线下活动,以网络直播形式同步推广,或后期制作成微视频,方便用户学习。(4)注重与传统平面媒体、电波媒体的合作,迎合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打造全方位、多视角的阅读服务平台。 1.2通过服务模式的深化,打造个性化的阅读渠道 数字化时代,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多媒体技术与移动互联的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传统的信息形式变得更为直观,而且更具吸引力,再与移动互联技术进行融合,阅读将不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一种指尖上的阅读享受,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如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光影阅动———微拍电子书”,以“微”和“拍”为切入点,以微视频的形式吸引用户参与阅读活动。清华大学的“爱上图书馆”、北京大学的“天堂图书馆”,都深受用户喜爱。(2)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以借阅数据为基础生成阅读报告,帮助用户发现隐性的阅读喜好,正向引导阅读行为。上海图书馆自2012年起,每年都会给每位用户发送一份个性化的阅读数据分析报告。厦门大学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为毕业生打造的“圕?时光”,记录着学生们在校期间的阅读轨迹。(3)新媒体平台的联合推送。以微博和微信为主的新媒体平台,由于其用户群体广泛、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正在成为图书馆广泛使用的阅读推广模式,通过微博或微信开展用户导读、活动推介、文献服务等。(4)跨界云服务模式的构建。在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推广应该注重跨平台的数字资源建设,也就是资源云建设,提供开放API接口,在高校之间共建共享资源与服务,嵌入用户的社交网络空间,让阅读资源与服务真正实现跨界,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对阅读的需要。 2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2.1推广电子书,建设“口袋图书馆” 2.1.1“移动阅读时代” 手机移动客户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阵地,这让电纸书取代纸质书籍成为读者的首先选择,读者进入了“移动阅读时代”。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电子书使用推广活动,同时做好电子书需求调查、办理采购电子资源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台湾高校的实践已趋成熟,如台湾师范大学推出的“电子资源推广之名侦探守则”活动、台北教育大学让学生参与的“E书推广微电影”活动等。 2.1.2电子书籍的优势 电子书籍在永久性、便携性等方面具有传统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优点,近年来数字化馆藏建设也逐渐成为了高校现代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环节。高校图书馆积极将馆藏图书电子化,尤其是一些珍藏版及年代久远的古籍,将这些非借阅图书电子化后,可以更好地保护纸质资源,突破图书复本量限制,实现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同步使用。 2.2不断拓展数字化阅读的推广形式和方法,使阅读推广工作立体化 数字阅读推广与传统阅读推广由于内容的载体形态不同,在推广形式和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在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远超主流媒体,知识碎片化已经成为常态,碎片化阅读也成为一种习惯。碎片化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而且原有的完整信息被分解为若干短小的信息片段,也就是内容的碎片化,用户难以通过这些碎片化信息实现完整知识体系的重组与再现,阅读推广也就失去了文化唤醒与普及的初衷。因此,图书馆要注意规避数字阅读推广的风险,结合行动学习理论的“721原则”,紧紧抓住10%的学习机会,推动依托主流媒体的系统化阅读与学习,提倡经典体验式阅读,在经典中感悟人生、寻求价值,注重对阅读思想意识的培育和引导,承担时代所赋予的文化责任,而碎片化阅读只能是一种辅助或者补充的形式,不可本末倒置。 2.3建设微信平台,优化传统网络查询方式 2. 3.1微信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 【摘要】阐述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作为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研究如何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其特性并且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充分发挥起作用。 【关键词】城市室外空间环境;环境设计;概念;景观特性 一、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概念分类及特性 (1)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概念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建筑入口的一侧或两侧,建筑楼梯的转角处所围合成的开放性空间环境。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中,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由于依附于主体或主要建筑,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应与主体或主要建筑相协调,反映主体或主要建筑的设计要求和特点。在这些空间中活动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活动的性质以必要性活动为主,伴随着其他活动,因此空间应体现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2)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分类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按其使用性质划分为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三大类。我国各大城市公共建筑大部分砌筑围墙,因此公共建筑与城市用地是绝对分开的,属于封闭型,其性质很难确定是广场还是庭院,所以通称“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有些医院、体育馆建筑,布置一些环境空间或者花园,只有去看病的人或去看球赛的人才能使用,属于半封闭性;在欧洲各国,把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作为城间的一部分向外开放,这属于开放性。本文主要注重的方面是开放性的空间环境。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按其所处地段可以分为:商业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文化类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比较庄重的政府、纪念性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 各个类型的角落空间在城市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为市民提供各种景观类型的多种体验,丰富城市空间形象,突出建筑物与其周围主要环境空间特色。 半开放性空间开放性空间 (3)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的景观特性 根据城市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活力性、感觉性、适应性、接近性和管理性

课题申报模板:3811-MOOC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研究

MOOC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美国顶级名校掀起浪潮。《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MOOC和开放资源将成为未来五年内教学、学习及创造力探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主流应用。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公开化趋势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MOOC趋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该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开展服务工作?如何利用MOOC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些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我为本课题界定如下: MOOC——MOOC 是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的,他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 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信息服务活动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信息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 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指利用各种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组织、检索和传播等业务进行处理的一种活动。图书馆信息的服务的内容是提供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上的各种信息。用户不仅可以得到二次文献,还可以得到文献全文以及多媒体信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MOOC与图书馆的关系研究最早开始于2012年6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Brian Mathwes发表了一篇博文,他亲自体验了MOOC课程,并认为馆员可以通过参与MOOC的建设,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关注MOOC背景下图书馆价值的先行者。随后,其他的美国高校、社区大学及公共图书馆也开始思考MOOC将对图书馆来的影响。2013年初,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召集美国著名高校图书馆相继召开了有关“MOOC与图书馆”的讨论会,分别从MOOC教育模式的特征、MOOC和图书馆的关系、版权许可、开放存取、教育方法以及馆员面临的新机遇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MOOC分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探索拉开了帷幕。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稍晚。以“MOOC 图书馆”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得到的相关论文篇数为474篇,论文发表时间区间为2014年——2017年,相应关键词为:MOOC 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服务模式、服务创新等。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参与版权清理方面的研究,在MOOC快速发展的这几年版权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二是在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及应对策略,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带给高校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受到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所以在MOOC背景下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及应对策略也是研究的热点。三是MOOC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方面,研究的主要方面依然集中在版权、信息素养培训、技术支持、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全球的MOOC 运动近两年刚刚起步,各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不仅积极加入了全球 MOOC 平台,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还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已有基础上开发适合国内环境的MOOC 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 高校图书馆是全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在MOOC环境下,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本机构的MOOC理论研究,开发培训类基础课程,探讨新的服务模式,为本机构的教学科研提供更主动更详尽的信息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