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_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_姚少霞

浅议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_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_姚少霞
浅议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_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_姚少霞

姚少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摘 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笔者以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比较内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内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改革建议,认为不管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开设何类课程,归根到底,英语专业不能丧失自己的特色。[关键词] 课程设置;语言文化;语言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姚少霞(1981— ),女,广东广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也加剧了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中的专业化和功利主义倾向,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也同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于是“英语+专业”“专业+英语”“英语+专业方向”等模式应运而生。

在笔者看来,首先,此等模式违背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原则,只追求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把“专业”与“就业”两个概念等同了。此等模式如同快餐文化,只突显“快”,但缺乏营养,学生吃多无益,其发展必然得到限制。

再者,在此等模式下,不管英语是主导还是服从于专业,其实“英语”的功能都受到了限制,其作用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回归“英语”本身,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既然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以下笔者将以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比较内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1.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该专业学制为3年,一般将3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也就是基础阶段(一年级)和提高阶段(二年级和三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体验各种文化和语境,加强其听说读写能力,并使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有初步了解。提高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并开展大量选修课程,使学生从文学、语言学的角度更好地了解、掌握“英语”。按照教学要求,学生在3年内至少要完成72个专业学分。

2.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大量开设选修课程,保证学生的选课自主权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满足学生求

知欲,开发学生某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1.18,选修课程的学分总数超过了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适合的课程。

(2)减小技能课程的比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

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开设了必修课如《英语语音语系学》(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文学概况》(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Enlightenment)等课程,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到了提高阶段,开展必修课程《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From Romanticism to Modernism)、《世界英语及其文化》(World Englishes and Their Cultures)和大量的文学类、语言学类选修课程,把语言文化完全融入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之间语言交际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流畅和得体的英语语言进行交际。

(3)开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

吕福源副部长曾经在全国首届“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暨工作会议上说过,科技进步,信息世界化脚步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而香港中文大学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中,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他们开设了选修课程如《电影创作》(Writing for the Screen)。在课堂上,教师把电影制作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通过观看电影,教师引导他们如何欣赏分析作品,作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如何被凸显出来的。在了解电影制作的全过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利用所吸收的知识,创造出自己的小电影。这样的课程是理论的升华,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习过程必然深刻。

浅议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

第4卷 第2期2009年2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CHANG 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Vol.4 No.2Feb.2009

(4)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原则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围绕文学、语言学两大领域而设置,旨在扩大学生语言文学的知识面,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logicality)、严密性(criticality)及创新性(creativity)。他们的专业课程没有就业导向,真正充分地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

二、内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1.扩大英语专业选修科目,建立系统的课程选修制度

与香港中文大学相比较,目前国内高校选修课比重一般都在20%左右,甚至在有些学校,教师参与、引导学生选课,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选课的权利。这显然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选修课所占比例偏低不仅是一个课程比例问题,重要的是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外语选修课种类和领域的扩增,不仅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化,而且对学生各种潜力的发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因此,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着重考虑课程比例、结构层次、教学时间安排,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重视选修课的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可选。同时,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多开课、开好课。

2.调整传统的课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由于香港与内地的政治背景、语言文化氛围不同,毕竟英语在内地只是一门外国语言,而不是第二语言,因此内地学校必须投入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可是同时,学校不能忽视语言文化知识的灌输。正如布兰贝克所说,学习外语而不学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方法(Wistib Brembeck,1977)。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并不断地与本国语言文化加以比较来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的教学。

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普遍情况来看,语言技能课程占了专业课程的60%以上,而文化文学类课程只占15%,有些学校甚至只为了应付专业八级考试才开设,课程的教授流于形式,教学并不深刻。

如何协调语言技能课程和文化文学类课程的比重,保证学生语言技能过关的情况下,增大跨文化课程的比例是我们国内学校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建设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库来实现一些课程的零设置。这样一来,传统的课程如听力、语法课可退居幕后,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把更多的时间节省下来,开设更多更精致的文化修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与英语民族成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摆脱应试模式,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是个授学生以“鱼”的过程。教育应该培养的是终生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无论一个学生在学校成绩如何出色,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即使没有老师也有可能学到大量所需的知识,这里很重要的是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所在,要有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动机和能够找到有关所需信息的能力,在没有了老师后有能独立思考、探索、分析、研究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一个长期在应试教育下的被动学习者往往不具备这种独立学习的能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提高他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授之以“渔”的过程,只有思维不受约束,创造力才会最活跃,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弥补自己的弱点,如何去提高。在这个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比知识更有效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显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4.重塑英语专业特色,打破就业局限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使专业深深地刻上“市场”的烙印,英语专业从此迷失了方向。目前所盛行的“英语+专业”“专业+英语”“英语+专业方向”等模式毫无例外地把英语看作纯粹的沟通工具,而所谓的专业(专业方向)则成为学生未来就业规划的束缚。

笔者认为,回归英语专业,语言沟通能力及跨文化意识乃其传统特色之体现。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应本末倒置,过分强调英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结合。因为这样,英语很容易就沦为相关专业的服务工具,失去了它的本色。我们应强调,英语专业重在沟通,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的专业意识,同时还要让他们积极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对学习和生活进行长远规划,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双语言、双文化、双素质、双思想能力的现代外语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而课程设置则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是使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可是不管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开设何类课程,归根到底,英语专业不能丧失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简介[OL].https://www.360docs.net/doc/dd14400653.html,.hk

[2] 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方案

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前言 l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l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前言 80年代初,受国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开始着手起草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基础阶段和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两个大纲经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审定通过后,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在全国实施。十多年来,这两个教学大纲在规范和指导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十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有的两个大纲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而有必要作相应的修订。 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1998年由何其莘、何兆熊、黄源深、姚乃强、吴古华、陈建平、朱永生、钟美荪、王蔷和文秋芳10位教授组成了大纲修订小组,并于1999年6月起草了新大纲的征求意见稿。在听取了两百多所院校的意见之后,英语组在1999年10月的年会上逐条讨论了新大纲的各项内容,并在原则上通过了对新大纲的审定。年会之后,何其莘、黄源深和姚乃强三位教授根据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对大纲进行修订,并进行了文字上的润色。英语组于1999年12月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送教育部高教司审批。 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全国各类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组织教学、编写教材与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

落实和贯彻教育部批准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年3月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特制订本教学大纲。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课程设置 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心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

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从教育部2021年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各类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业教育,取得了部分成果。2021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将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产生,体现出显著的外力推动型发展特点。 1.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外资拉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深入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内涵式的内循环发展道路,以创业活动为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要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需要我们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 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了近10年,但是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5年内仅有5%能够生存下去。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其核心是“学术化”的知识传授模式。这种模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创业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出版相关教材,如“创业学”、“创业管理概论”等。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 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其它学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英语中级口译改成商务现场口译 商务英语精读改成商务英语沟通 商务翻译商务笔译 管理学基础改成报关实务、 涉外秘书改成涉外秘书、 会展实务改成会展英语、 基础会计改成外贸会计 商务英语(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学制:3年 学历层次:专科 培养目标:培养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一定国际商务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能与国际商务业务接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外经外贸、国际金融、三资企业、商务文秘等领域的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国际金融、经济法与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经贸英语阅读、外贸英语函电、英文写作基础、商务口语、办公自动化、英文制单、办公自动化、报关实务、基础会计、现代文秘、日语、英语国家概况等。 继续深造渠道: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特色自考。 就业方向:外贸公司、合资企业、涉外旅游社、涉外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等,具体工作可为以上机关单位的商务、翻译、外贸业务、销售代表及管理人员等。 专业技术证书: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商务英语(BEC)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 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等资格证书。 国际贸易(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具有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岗位要求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外贸英语函电、进出口业务、单证业务、外贸英语口语、国际货运 适应岗位:外贸企业报关员、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船运公司、货代公司业务员

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专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 专业概述: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货运、报关、物流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海关实务、关税实务与HS编码、进出口检验与检疫、国际金融与结算、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报关员综合实训等课程 专业证书: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B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一级证书、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报关企业、国际货运企业、物流企业、外经贸企业、外向型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外经贸报关、制单、货运以及报检、跟单等工作。 商务英语专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概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 终身学习理念和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面向外事、外贸 及外(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 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 人才。 主要课程:剑桥商务英语、大学英语精读、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双 语)、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情景训练、进出口单证实训、 外贸实务模拟实训、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等课程。 专业证书: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A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课学院安排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一、课实践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社会现实问题调查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开展社会现实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教师职责:(1)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2)指导学生拟定专业资料

调查计划、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专业资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0学分)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校毕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 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 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 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 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 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 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 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20110 国际贸易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110)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企业经济统计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市场营销学、涉外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世界市场行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国际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国际金融、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法。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08) 主考学校:福建农林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品流通概论、国际商务谈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与推销技巧。 020216 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16)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实践)、网络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践)、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互联网数据库、互联网数据库(实践)、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与金融(实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数量方法(二)、商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实)、毕业论文(答辩); 加考课程: 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践)、计算机网络管理。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29) 主考学校:集美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英语(二)、经济法概论(财经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二)、库存管理(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运输管理(三)、仓储管理(二)、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操作、毕业论文(答辩)。 050201 英语本科段(专业代号050201) 主考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译与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1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

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1 课程基本信息 2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通信、供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电子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使学生增加英语专业术语词汇量的积累,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相关英语专业资料的能力而开设的课程。 3 课程设计思路 (1)教师明确课程及单元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项目(课程目标)以及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单元目标)的任务设计,创建“真实教学环境设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这是一个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学生主动探究摸索,独立自主寻求问题、发现问题、逐渐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分三个层次进行。 4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电子专业英语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提高英语的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 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后,能够阅读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杂志,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其工作语言。 能力目标 ①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符合认知和学习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②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便利,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训练,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个性化内容的学习,获得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开放、包容、合作、乐观、积极的性格,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5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6 教学条件 (2)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完成,在课外主要采用口语交流方式进行强化练习。 (3)教材及参考书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编冉利波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气工程类高级科技英语》主编王建平等 其他课程资源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

2018 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

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总纲) 公共外语部 2007年10月修订

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鉴于全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都不尽相同,各校应参照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太原师范学院是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师范学院,其办学理念是“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本校设置的大学英语课程为非英语专业本专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大纲是在充分考虑我校师资、学生、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要素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和参考教材等六个部分。 1、教学目的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根据太原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特点,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②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有效地进行交流;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④培养学生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

2、教学要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 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太原师范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的不同地区, 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语音受方言影响,基础好坏不均衡。为了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 则,构建适合我校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体系,特制订“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一般要 求”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专科毕业生通过两年共四个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分 为四个级别,一个学期对应一个级别)。较高要求相当于国家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水平, 是对那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的。对入学时英语能力未达到高中英语课 程标准要求的特长类学生,设置预备要求。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基础较好的特长类学生 应达到普系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时的英语水平。表格如下: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战略性部署。英语专业作为高校开设的众多专业中的一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根据近年来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英语专业因毕业生就业率低而被列入“红牌专业”,英语专业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提出了国际化和本地化两大设置理念,希望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标签:双一流;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何谓课程设置?王守仁教授就曾指出,“课程设置是介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它首先提供了方向,即它指导了教学的方向,圈定了教学的重点。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此外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指导教学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专业课程要根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进行设置。 1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的设置由人才培养的模式来决定的,此外,它还受到教学实践以及高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开设英语专业始于清朝末期,可追溯到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当前,大部分高校将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等三大模块,分为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其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新文件不再提及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此外,两份文件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没有变化,但新文件规定的核心课程更加丰富。此外,新文件也注重地区差异,鼓励英语专业课程的开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1课程设置的现状 英语专业作为一门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均有开设,且开设时间较长,是一门相对成熟的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要求相应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分四个方面:(1)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2)培养创新型人才;(3)以学生为中心;(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程设置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脱离了人才培养而空谈课程设置无异于舍本逐末。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单科研究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大学主要以单科研究型的培养模式为主。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较小,课程多集中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上,即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課程。而一些专门院校,即地方性院校和理工科院校则基于《大纲》的要求,注重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性人才。课程设置上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其中,以自然学科为基础、着重分析自然科学和生产应用领域的理工类高校因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同时也存在着“竞赛风”严重、商科与理工科融合较为不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构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及思考 (一)理工科高校教育的本质 理工科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两栖人才”——具有学术探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以及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就业型人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从专业知识的输入和应用、创新能力的输出两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由专门设立的机构组织和在校老师共同开展,通过联合教学等模式,将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理工科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自主创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改革,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競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人才强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国家现如今更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工科高校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有着较强的探索创新精神,硬实力较强;但其组织社交、口头表达和沟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软实力较弱。而创业教育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弥补理工科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二、南京市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所南京市理工科高校(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图文稿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

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报告书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我院各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含实践)课,分基础英语阶段和行业英语阶段。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128学时,8学分。其中第一、第二学期为基础英语阶段,96学时6学分,第三学期为行业英语阶段,32学时,2学分。 2.课程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大学英语课程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熟练运用。另需掌握500个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2)能在职场交际中熟练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一般性对话或述。 (2)能就日常话题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比较有效的交谈。 (3)能读懂一般题材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理解基本正确。 (4)能就一般性话题写命题作文,能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应用文,如信函、通知、个人简历等。容基本完整,表达基本准确,语义连贯。 (5)能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 3.素质目标: (1)具备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

(2)具备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本课程基于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各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采取分段式设计,模块化组织、立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2.设计思路 (1)分段式设计: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阶段即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发展阶段(Phase 1: Core Skills Development)和行业英语阶段即学生的职业专门技能发展阶段(Phase 2: Specialized Skills Development)。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生存能力。 ①英语综合技能发展阶段(Core Skills Development Phase) 本阶段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使其形成较为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结构,具备社会生存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本阶段实行目标教学,要求学生学完本阶段学习后能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PRETCO-A)。 ②职业专门技能发展阶段(Specialized Skills Development Phase) 本阶段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组织教学,将学院现开设各专业按专业群归类,开设医护英语、机电英语、IT英语、商务英语、酒店英语、财会英语、艺术设计英语等行业英语。开发相应行业英语教材和自主学习资源,一部分用作课堂学习,一部分用作学生自主学习和将来继续学习。行业英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职业生存能力。 (2)模块化组织:将教学容按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四个模块进行组织,(3)立体化教学:包括教学容立体化和教学方式立体化。

不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不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摘要: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同,其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所开课程的特殊性、开设时间的错位性等方面。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为参与校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诸如学分转换等现实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加交流项目的积极性。为使高校间更有效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沟通协作,建立更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从而使更多的交流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交流项目 本科生校际交流项目是高校间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自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师范大学一直保持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4月12日,浙师大与上外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外语教师培养与学生交流等领域搭建平台,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作为该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9年9月起浙师大已有超过75名学生被派往上外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但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不同,两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差异,使浙师大英语专业交换生在学分转换方面有较大困难,影响两校

交流项目实施的效果及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一、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一)两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1.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总体课程设置方向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英语专业教育课程、通用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同时两校都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2.在英语专业教育课程上,两校的课程分类基本类似。浙师大将英语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三大类,上外则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两校在后面两个分类上完全相同。从课程内容看,浙师大学科平台课程与上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基本相同。 3.两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所需要修读的总学分数相差无几,浙师大英语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6,而上外英语专业学生则需修满160,浙师大仅比上外英语专业学生多修6个学分。 (二)两校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1.浙师大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比上外多教师教育课程这一大类,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需要修读30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等。 2.两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性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