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一课时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一课时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为特点的农业发展状况,大体上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并能简单分析其原因。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少、不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牢记历史知识。

不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一些成语故事比较熟悉,这些成语故事是帮助学生记住历史人物的有效途径。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结合成语故事进行知识的补充。

3重点难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周朝的建立者是谁?其都城在哪里,这个周朝在历史叫作什么?西周是怎么灭亡的?东周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互动新授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制农具的出现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7页“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目,总结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师:回忆一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工具?(打制工具、磨制工具和铜制工具)

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表明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铁制农具、石制农具和青铜农具比,具有哪些优越性?(石料取材容易;铜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铁在自然界中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制成铁制农具后,价格低廉且坚固耐用,春秋时期的冶工业已有相当的发展。

虽然铁的使用在春秋时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却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

2.牛耕的出现

提问:使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阅读教材27页“相关史事”,分析一下牛耕出现在什么时候,想想它的出现有何意义。(牛耕至迟出现在春秋末年。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节省了劳动力。)

总结: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耕的出现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3.春秋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结合27页内容总结: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的发展。

(二)王室衰微

1.学生读取课件中"西周、东周变化的对照表"中的信息,总结出周王室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1)管辖的土地面积大为缩小;(2)直接管辖的军事力量日益减少,逐步丧失兵权;(3)周王室财政拮据、财力、物力、人口减少,不得不仰赖诸侯国的资助。

2.分析课本第28页“材料研读"中《史记.周本纪》里的一段话。解释这段话的意思。(这段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周王室衰微;此时的国家处于争霸状态。

3.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王室衰微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条件,诸侯争霸反过来又加快了王室衰微。

总结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再服从天子的命令,谷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国,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这种诸侯之间的争霸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 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C 6.B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3.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减少了诸侯国,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列举题: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准备。 重点 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争霸。 难点 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故事,如晋楚之争、秦晋之争等,并出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营造古代战争的气氛。 导语:这些故事和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短兵相接的战场,那么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战火不断?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了解那个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明确概念 大屏幕展示资料,由学生阅读: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史料二铁器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铁制品为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仪 素材准备:地图册、战国和春秋时期的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答案,并互相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疑惑。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握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2.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小组讨论 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也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3.小组讨论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成为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2.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展示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二)让同学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三)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4.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2.汇报交流答疑。 3.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呢?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板书。 齐桓公: (1)靠海,盛产鱼盐(资源丰富)。 (2)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国富兵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发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战争;争霸战争与民族交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公元前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哪些进步吗?有几位同学做了这样一些春秋场景再现,请大家说说它们是真还是假? 活动一:真假大考验 A.同学:我要播种一块土地,不过我已经不觉得很辛苦,因为有我心爱的老牛每天帮助我耕种。我们的国君还为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我的作物都能幸福的生长 B.同学:我是个聪明的播种者,在劳动中牛耕和铁制的农具帮助我深耕细作,所以我能有很好的收成 C.同学:我是一名手工业者,我能够制造青铜器、铁器、漆器,同时我还会纺织和煮盐 D.同学:我是个勤劳的人,我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漆器,可是我的国君不允许买卖,所以这些东西我只能用来自己欣赏。 同学们,这些春秋场景的再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A、B、C同学再现的场景是正确的,D同学再现的场景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能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在农业上能够精耕细作,很多国君注意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青铜制造、治铁业、漆器制作都有发展,商业能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的重要标志。 教师给出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国语·齐语》 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教师:正确。不仅如此,我们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铁器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铁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质课教案_0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研读教材有关材料,理解东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3)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理解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1)设置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2)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春秋时期争霸的基本状况,理解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诸侯纷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体现在铁犁牛耕出现的这一技术革新上,这是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这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为了多征赋税,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实力逐渐衰微的历史史实。 3、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以及主要的春秋霸主。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知识模块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模块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板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包含答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时期,出现了________农具和________,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________业、冶铁业、________业、________业以及________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________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________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_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________的经济支持。 三、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分为春秋、战国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①出现铁质农具和牛耕;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金属货币。 3、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2)表现:周王室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3)结果:诸侯争霸 4、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①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促进了民族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社会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 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2.管仲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 发展生产 B. 改制军制,组建军队 C.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D.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 3.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不包括() A.铁制农具的应用B.牛耕的推广C.水利工程的修建D.金属货币的流通 4.《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A.尧舜禹时期B.西周C.春秋D.战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材料题新人教版

材料题:动荡的春秋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二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请回答: (1)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一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当时还有一种什么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上述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参考答案 1.解析:文字资料与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当时,铁农具也逐渐得到使用与推广。 参考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牛的习性,牛耕技术已得到使用与推广。 (2)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提供了保障,出现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原来全国土地属国王所有的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背景及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首霸的原因。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新人教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第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

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春秋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基础知识】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附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课件展示表格,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2、出示烽火戏诸侯图片,让同学讲述图片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3、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出示一组图片,石器、骨耜、耒耜,青铜铲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所学知识回答出铁农具的优越性:坚硬、锋锐。 4、指导阅读教材27页“相关史事”,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导入第二目“王室的衰微”。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王室的衰微”一目,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教材28页,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

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 。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4、春秋时期出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5、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是齐桓公。 6、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霸主。 7、春秋争霸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的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冶、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落 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结果: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一些强健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夺取霸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出名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原因: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春秋争霸与民族交融: 春秋争霸,有的诸侯国被灭,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新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