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免疫系统

第四章  免疫系统
第四章  免疫系统

第四章免疫系统

一、填空练习

1.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组成。

2.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是__________,免疫应答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3.大颗粒淋巴细胞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4.抗原呈递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抗原的作用。

5.淋巴器官根据发生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T淋巴细胞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亚群。

7.胸腺位于_____________,分_________两叶。

8.胸腺内淋巴细胞进出的主要通道位于_________,称_________,其内皮细胞为_________。

9.血-胸腺屏障由内至外依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0.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一般有_______;输出淋巴管有________,位于淋巴结_______。

11.淋巴结的皮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12.脾略呈椭圆形,位于________,正常时在肋弓下__________。

13.脾从组织结构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三部分。

14.脾的笔毛微动脉是_________的分支,走行于_________内,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段。

15.脾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功能。

16.扁桃体按分布的位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胸腺__________周围着色_________,称________;中央着色_________,为________。

18.淋巴结的实质可分为周围的__________和中央的___________。

19.脾的边缘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淋巴细胞都有,但以__________淋巴细胞为主。

20.淋巴组织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二、A型选择练习

1.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包括()

A.淋巴细胞

B.浆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C.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等

D.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E.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对大颗粒淋巴细胞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胞质内含许多散在的溶酶体

B.表面无特异性抗原受体

C.体积比T、B淋巴细胞小

D.包括K细胞和NK细胞两类

E.能杀伤肿瘤细胞

3.中枢淋巴器官()

A.较周围淋巴器官发生晚

B.培育效应性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C.淋巴细胞的增殖不受抗原的直接影响

D.出生前其结构和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E.是接受抗原刺激的场所

4.周围淋巴器官()

A.是免疫反应的场所

B.是B淋巴细胞的培育场所

C.由上皮性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

D.指淋巴结的发生中心

E.主要由T淋巴细胞组成

5.胸腺髓质与皮质相比,髓质的()

A.胸腺细胞少,上皮细胞多

B.胸腺细胞多,上皮细胞少

C.胸腺细胞与上皮细胞都少

D.胸腺细胞核上皮细胞都多

E.无胸腺细胞

6.胸腺小体位于胸腺的()

A.皮质

B.髓质

C.脾、髓交界处

D.皮、髓质

E.小梁

7.胸腺皮质内,能分泌胸腺激素的是()

A.扁平上皮性网状细胞和星形上皮性网状细胞

B.扁平上皮性网状细胞

C.星形上皮性网状细胞

D.胸腺细胞

E.上皮性网状细胞和胸腺细胞

8.对胸腺的不正确描述是()

A.胸腺内的淋巴细胞又称胸腺细胞

B.位于胸腔前纵隔上部,分左、右两叶

C.新生儿胸腺是一生中相对重量最大的时期

D.成年胸腺是一生中相对重量最大的时期

E.至老年期,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

9.淋巴结内的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

A.浅层皮质

B.深层皮质

C.脾、髓质交界处

D.髓质

E.淋巴窦

10.淋巴结内的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

A.浅层皮质

B.深层皮质

C.脾、髓质交界处

D.髓质

E.淋巴窦

11.淋巴结滤过淋巴清除抗原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网状细胞

C.淋巴细胞

D.内皮细胞

E.以上都不是

12.脾的白髓是指()

A.脾小结

B.动脉周围淋巴鞘

C.脾索和脾窦

D.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脾小结

E.边缘区

13.构成红髓的结构包括()

A.脾小结

B.动脉周围淋巴鞘

C.脾索和脾窦

D.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脾小结

E.边缘区

14.脾的实质可分为()

A.皮质和髓质

B.红髓和白髓

C.脾小结

D.红髓、白髓和边缘区

E.皮质的白髓和髓质的红髓

15.脾的胸腺依赖区是()

A.脾小结

B.边缘区

C.动脉周围淋巴鞘

D.脾索

E.脾窦

16.淋巴结合脾内发生细胞免疫应答,结构明显增大的是()

A.淋巴结的深层皮质和脾动脉周围淋巴鞘

B.淋巴结浅层皮质和脾动脉周围淋巴鞘

C.淋巴结的浅层皮质和脾小结

D.淋巴结的深层皮质和脾小结

E.淋巴结的脾、髓交界处和脾的边缘区

17.对扁桃体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扁桃体与淋巴结的结构相同可分为皮质和髓质

B.扁桃体内有T、B淋巴细胞分布,分布方式和淋巴结一样

C.扁桃体内有淋巴小结,主要为B淋巴细胞

D.扁桃体内有淋巴小结,主要为T淋巴细胞

E.以上都不正确

18.对淋巴窦的错误描述是()

A.淋巴窦壁的通透性大,故淋巴在其内的流速较快

B.淋巴窦内有许多星状内皮细胞附着

C.淋巴窦内有巨噬细胞

D.淋巴窦内有网状纤维支撑

E.淋巴结的皮质和髓质都有淋巴窦的分布

19.不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细胞有()

A.T淋巴细胞

B.大颗粒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T、B淋巴细胞

E.效应性T细胞、幼浆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

20.对某种疾病的终身免疫,主要是由于有()

A.造血干细胞

B.中枢淋巴器官

C.效应性淋巴细胞

D.记忆型淋巴细胞

E.浆细胞

四、是非判断练习

1.()淋巴器官的交错突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和B淋巴细胞集中的区域。

2.()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发生中心。

3.()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窦和血窦的内皮细胞均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4.()中枢淋巴器官与造血功能相关,骨髓和脾都具造血功能,同属中枢淋巴器官。

5.()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关键部位。

6.()大颗粒淋巴细胞既不需要抗体也不需要细胞毒性因子就能消灭抗原。

7.()体液免疫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毒性因子至血液中来实现的。

8.()各类熊腺上皮细胞参与构成胸腺皮质和髓质的支架并且都能分泌胸腺激素。

9.()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而形成的。

10.()淋巴结、脾和胸腺的被膜与小梁均是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

七、解释名词概念练习

1.免疫细胞:

2.淋巴组织:

3.中枢淋巴器官:

4.周围淋巴器官:

5.淋巴窦:

6.淋巴小结:

八、问答练习

1.比较胸腺、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2.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其过程和意义如何?

3.说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4.试述淋巴细胞的主要类群极其各自的功能。

第四章免疫系统

一、填空练习

1、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

2、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杀伤淋巴细胞天然杀伤淋巴细胞

4、摄取处理传递

5、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

6、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7、胸骨后前纵隔上方左、右8皮、髓质交界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细胞9、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完整的内皮基膜血管周隙及其中的巨噬细胞上皮基膜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10、几条1~2条门11、浅皮质深皮质皮质淋巴窦12、左季肋区不能触及13、红随白髓边缘区14、中央动脉脾索髓动脉鞘毛细血管动脉毛细血管15、滤血储血造血免疫16、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17、小叶深皮质浅髓质1

8、皮质髓质1

9、红、白髓交界处T、B B 20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二、A型选择练习

1、C

2、C

3、C

4、A

5、A

6、B

7、B

8、D

9、A 10、B

11、A 12、D 13、C 14、D 15、C 16、A 17、C 18、A 19、E 20、D

四、是非判断练习

1、X 23、X 4、X 56、X 7、X 8、X 910、X

七、解释名词概念练习

1、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等。

2、淋巴组织由网状组织和大量免疫细胞等共同构成的一种组织。

3、中枢淋巴器官是指淋巴器官早期分化的场所,具有培育淋巴细胞的作用,如胸腺和骨髓。

4、周围淋巴器官是指淋巴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进一步发育、分化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5、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通的通道,包括被摸下淋巴窦、小梁周围淋巴窦和髓窦。

6、淋巴小结是由大量B淋巴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构成的边界清楚、圆

形或椭圆形的小体,是淋巴组织的一种类型。

八、问答练习

1、胸腺、淋巴结的结构可分为皮质和髓质,淋巴结的皮质包括:浅皮质、深皮质及皮质淋巴窦,胸腺的皮质则以上皮性网状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大量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结的髓质由髓索和髓窦构成,胸腺的髓质由上皮性网状细胞、胸腺细胞、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胸腺小体等构成。脾的结构无皮质和髓质之分,它由红、白髓和边缘区构成。胸腺、淋巴结和脾都有被摸和小梁结构,除脾的被膜和小梁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外,胸腺和淋巴结的被膜和小梁由结缔组织构成。胸腺是培育T淋巴细胞的场所并可分泌胸腺激素,淋巴结和脾都是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结课过滤淋巴,脾还具有贮血、滤血和造血的功能。

2、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回到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内。这样,淋巴细胞能从一个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迁移到另一个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在全身周而复始地不断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不仅有利于淋巴细胞发现和识别抗原,而且能沟通信息,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功能整体,从而提高免疫功能。

3.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由骨髓中的定向干细胞、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中的巨噬细胞组成。后者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肺的尘细胞、淋巴结和脾的巨噬细胞、腹膜腔和腹膜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以及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防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吞噬、清除异物和衰老伤亡的细胞外,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起始阶段,巨噬细胞能处理抗原,促进免疫应答。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它又能聚集于病灶的周围,成为破坏靶细胞和吞噬细菌的重要成分。此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还具有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溶菌酶、补体、肿瘤生长抑制因子)等功能。

4.淋巴细胞根据发生部位、细胞表面标志、形态结构和功能,一般可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可分为三个亚群: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能协助初始T或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引起和增强免疫应答;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能抑制和减弱免疫应答,与Th细胞共同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细胞),受抗原激活后,可增殖形成大量效应性Tc细胞,特异性地杀伤具有抗原性的靶细胞,是完成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B淋巴细胞收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和合成抗体,清除抗原,完成体液免疫应答。大颗粒淋巴细胞可分为两种:杀伤淋巴细胞(K细胞)和天然杀伤淋巴细胞(NK细胞)。K细胞本身无特异性,但其细胞表面有抗体IgG的Fc受体,能借抗体与靶细胞接触,杀死靶细胞;NK细胞,不需抗原的刺激,也不依赖抗体的作用,即具有天然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剖析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937年,Tiselius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组分,其后又证明抗体的活性部分是在γ球蛋白部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又被称为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γ球蛋白外,还存在于α和β球蛋白处。 20世纪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后可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然后加入相应抗原吸收以除去抗体,将除去抗体的血清进行电泳图谱分析,发现丙种球蛋白(γ-G)组分明显减少,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内。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区别: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体。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 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 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IgG分子由3个相同大小的节段组成。 1. 重链 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由于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故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和ε链。不同的同种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链内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连接寡糖的数量、功能区的数目以及铰链区的长度等。同一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如IgG可分为IgG1~IgG4;IgA可分为IgA1和IgA2。IgM、IgD和IgE尚未发现有亚类。 2.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分子量约25 kD,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轻链可分为两型,即κ(kappa)型和λ(lambda)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两型轻链的功能无差异。不同种属中,两型轻链的比例不同,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κ:λ约为2:1,而在小鼠则为20:1。κ:λ比例的异常可能反映免疫系统的异常,例如人类免疫球蛋白λ链过多,提示可能有产生λ链的B细胞肿瘤。根据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λ1、λ2、λ3和λ 4 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分析不同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现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ariable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第一节抗酸剂与抑酸剂 第二节胃黏膜保护剂 第三节助消化药 第四节解痉药与促胃肠动力药 第五节泻药与止泻药 第六节肝胆疾病辅助用药 第一节抗酸剂与抑酸剂 第一亚类抗酸剂 (1)吸收性抗酸剂:碳酸氢钠。 (2)非吸收性抗酸剂:含难吸收的阳离子,口服后只能直接中和胃酸而不被胃肠道吸收——铝、镁制剂,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直接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并能形成保护膜,覆盖于胃黏膜表面 ——用于对症治疗,缓解反酸、胃痛等症状。 (二)典型不良反应 1.碳酸氢钠、碳酸钙——释放二氧化碳——呃逆、腹胀和嗳气,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加。 2.氢氧化镁——产生氯化镁——引起腹泻;肾功能不良者可引起血镁过高。 3.铝、钙剂——便秘。 4.铝离子可松弛胃平滑肌,引起胃排空延迟和便秘——可被镁离子对抗——铝碳酸镁。 二、用药监护 1.最佳服用时间: 胃不适症状出现,或将要出现时,如两餐之间和睡眠前。 2.片剂抗酸剂适宜嚼碎服用。 3.增加日服药次数,一日4次或更多。 第二亚类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分泌和防治消化性溃疡的最有效药物。 ◆奥美拉唑 ◆泮托拉唑 ◆兰索拉唑 ◆雷贝拉唑 ◆埃索美拉唑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PPI特异性地抑制H+,K+-ATP酶(质子泵)的活性,抑制胃酸生成的终末环节。抑酸作用强大。 并可与抗菌药物、铋剂联合用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除治疗——TANG补充:三联疗法。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的异构体,优于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属于第二代PPI。 泮托拉唑属于第三代PPI。不受食物和其他抗菌药影响,对胃壁细胞的选择性更专一。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更快速、更强大。高效、速效、安全。抗幽门螺杆菌活性高。 (二)典型不良反应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PPI——可引起髋骨、腕骨、脊椎骨骨折。 PPI极少发生耐药现象,但停药后引起的胃酸分泌反弹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个月。 (三)禁忌证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婴幼儿。 (四)药物相互作用 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可能引发胃灼热和胃溃疡,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防止或减轻相关症状。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会明显降低氯吡格雷的疗效。 【结论】使用氯吡格雷者,如须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应考虑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 二、用药监护 1.常须制成肠溶制剂,至小肠内溶解再吸收,以规避酸性的破坏作用。 2.服用时应以整片(粒)吞服,不得咀嚼和压碎(对比TANG:铝碳酸镁是嚼碎),并至少在餐前1h 服用。 3.不宜再服用其他抗酸剂或抑酸剂。不建议大剂量长期应用(卓-艾综合征例外)。 4.不需要多次给药,一日1次或2次(前后对比TANG:铝碳酸镁一日4次)。 第三亚类抑酸剂-组胺H2受体阻断剂 可逆性竞争壁细胞基底膜上的H2受体,显著抑制胃酸分泌。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尼扎替丁 ◆罗沙替丁乙酸酯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抑制胃酸分泌(强度不如PPI),尤其能抑制夜间基础胃酸分泌。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防治应激性溃疡。 (二)典型不良反应 1.常见:头晕、嗜睡。 2.长期用药——胃内细菌繁殖,诱发感染。 3.耐药发生很快(不如PPI)。 4.突然停用可能引起胃酸分泌反跳性增加——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 (三)禁忌证 1.急性胰腺炎者禁用西咪替丁

高中生物第十章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 本过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 应答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C.巨噬细胞D.DC细胞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女口: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包括: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 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就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 的非己”标志。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2)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 3、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 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型的(2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 (2)产生抗体的细胞 成熟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 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3)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4)作用方式: 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举例: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 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4、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在(胸腺)发育成熟叫T淋巴细胞; 另一部分可能在(哺乳动物骨髓)中发育成熟叫B淋巴细胞。 5、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1)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是相同的,这 样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而病毒、细菌和其它致病因子在它们的表面也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它不同于人体自身的MHC,因此被识别后会引起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具体识别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 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分 裂,启动免疫应答。

第四章 消化系统

第四章消化系统 一、大纲要求 掌握: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牙的形态和构造。 3.腮腺的位置及导管的开口。 4.胃的形态和分部、胃的微细结构特点、胃腺的功能。 5.大肠的分部、结肠外形特征、阑尾的位置及体表投影。 6.肝的形态、位置及微细结构。 7.胆囊和输胆管系统的组成。 理解: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咽的分部。 3.食管的狭窄。 4.小肠的分部和微细结构。 5.肛管的结构。 6.胰腺的位置、形态和微细结构。 了解: 1.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口腔三对唾液腺位置及开口。 3.腹膜与脏器的关系及腹膜形成的结构。 二、内容概要 (一)概述 中空性器官 1. 内脏器官 实质性器官 2. 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略) 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消化管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3. 消化系 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消化腺肝、胰 消化管壁上的小消化腺

(二)消化管 1.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唇:上唇、下唇、口裂、人中 颊:平对上颌第二磨牙颊黏膜处有鳃腺导管开口 硬腭 腭 软腭 舌舌尖、舌体、舌根 分部:牙冠、牙颈、牙根 2. 口腔结构:牙质、釉质、牙骨质、牙髓 牙分类:乳牙20个,恒牙32个 牙式:乳牙用罗马数字(Ⅰ~Ⅴ)表示,恒牙用阿拉伯数字(1~ 8)表示,并以╋表示上下颌及左右侧的牙位 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龈 大口腔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口腔腺 小口腔腺 鼻咽: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扁桃体 3 咽口咽:腭扁桃体 喉咽:梨状隐窝 4. 食管 分部:颈部、胸部和腹部 ①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三处狭窄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 ③穿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分析病例一 49 岁男性,7 年前起出现中上腹部隐痛,呈间歇性,常于饭后 3 小时左右发作,有时半夜痛醒,进食后疼痛好转。 以后几乎每年冬春季发作,尤其是劳累、饮食不当、心情郁闷更易发作,曾在单位医务室诊断为胃炎,服用普鲁本辛后基本缓解。 6 天前上腹部疼痛较前加重,服阿托品无效,进食或吃点心或也不能缓解,昨起排柏油样大便 2 次,每次约 250 克,来院诊治。 查体: 体温37℃,脉搏 96 次/分,呼吸 22 次/分,血压 110/70mmHg,神志清,口唇无苍白及发绀,面色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与出血点,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腹软,中上腹有轻度压痛,两下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 4.710 12 /L,HGB143g/L,WBC6.210 9 /L,N76%,L22%。 尿常规无异常,大便隐血试验(+++)。 问题: 1.该病人诊断为何疾病 2.还需要配合医生做哪些检查3.主要的护理诊断?参考答案1.诊断: 十二指肠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 2.检查项目:

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3.主要护理诊断: 1)慢性疼痛与消化道溃疡有关。 2)潜在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 3)恐惧与与消化道出血对生命威胁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消化性溃疡相关知识。 病例二 54 岁男性患者,乙型肝炎病史 20 余年,肝功能检查反复异常。 全身乏力、恶心、食欲减退 4 个月,腹胀、少尿、牙龈出血 1 个月。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无异常。 神志清醒,体格消瘦,肝病面容,巩膜中度黄染,面部、颈部及上胸部见多个蜘蛛痣,肝掌,腹部明显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问题: 1.该病人诊断为何疾病?2.如何护理腹水?参考答案 1.诊断: 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 2. 腹水的护理: (1)安置病人尽量取平卧位,以增加肝、肾血流,改善肝细胞营养,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大量腹水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减轻呼吸困难,卧床时抬高下肢,阴囊水肿者用拖带托起。 (2)限制钠水的摄入,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测腹围、体重、

2-2第四章+补体(2)第五章免疫系统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

第四章补体系统 (本次课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启发式、归纳教学法)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生理状态下,补体各成分以酶前体(酶原)或非活性的状态存在于体液中。 思考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酶和酶原到底有什么关系? 一、经典途径(CP):(PPT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其全过程) 请学生先自学3分钟(并对比图示) 激活物:Ag-IgG1-3/IgM,(C1) 总结具有酶活的分子有三个C1s,C4b2b,C4b2b3b 攻膜复合体10个分子组成C5bC6C7C86C9; 游戏:学生每个人扮演一个补体成分,说出补体成分出现的顺序。 二旁路途径: 激活物:脂多糖,酵母多糖,肽聚糖等作为激活物(C3b) 具有酶活的分子C3bBbP C3bBb3b 多种蛋白质成分参加:B因子,D因子,P因子C3后同经典途径 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岩藻糖残基(MBL) 具有酶活的分子MASP-2,C4b2b,C4b2b3b C4开始同经典途径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思考题:为什么平常大家都喜欢抄小路? 旁路途径,MBL途径快:抗体产生之前激活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经典途径的高通量,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的中后期发挥作用。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了解) 一、溶菌和溶解细胞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炎症介质作用 四、免疫粘附作用 第五章免疫系统

(本次课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启发式、归纳教学法) 第一节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一、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它包括骨髓、胸腺 1、骨髓是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是禽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及皮肤粘膜淋巴相关组织等。 (一)淋巴结的免疫功能有:①滤过、清除淋巴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 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有:①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三)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主要可概括为:①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②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作用。 第二节免疫细胞 (一)T淋巴细胞 一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1T细胞受体:TCRαβ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TCRαβ-CD3复合受体分子 2TCR辅助受体:CD4/CD8 3粘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参与细胞识别,细胞活化信号转导和淋巴细胞归巢等活动。 分为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等。 CD28,CTLA-4,LFA-2,LFA-1,CD40L 4丝裂原受体 5细胞因子受体 二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1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领会其表面标志和主要功能) 2CD4Th细胞,CD8CTL细胞,CD4CD25调节T细胞 (二)B淋巴细胞 一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及药物治疗Word版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及药物治疗(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and the drugs) 掌握: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胆汁返流性胃炎、急性胰腺炎、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 熟悉:药物性肝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 药物:复方氢氧化铝、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乳酶生、颠茄、山莨菪碱、阿托品、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定义及发病情况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消化作用有关得名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其他部位,食道、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袢及Meckel憩室10%的人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消化性溃疡男:女比例3.9~8.5:1 DU:GU比例3:1 DU好发于青壮年,GU发病年龄较 发病机制-损害和防御因素胃溃疡-防御因素减弱十二指肠溃疡-损害因素增强 损害因素Hp 胃酸胃蛋白酶胆盐 NSAIDs 乙醇吸烟炎症因子自由基 防御因素黏液碳酸盐磷脂黏膜屏障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 EGF 病因和发病机制溃疡病致病机理的现代概念 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没有Hp感染就没有溃疡复发有好的胃黏膜屏障就没有溃疡形成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症状 典型PU疼痛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节律性、诱因、缓解 其它胃肠道症状没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厌食 NSAIDs溃疡特点较大、多发多无痛,以严重出血穿孔首发(50-80%) 体征相当于溃疡部位压痛 DU 偏右上腹 GU 偏左上腹 取决于有无并发症幽门梗阻:胃型及胃蠕动波穿孔:局限性/弥漫性腹膜炎 特殊类型的溃疡 诊断诊断-胃镜及分期胃镜检查:最直接、最理想 活动期(A期) A1期:溃疡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白苔,常有出血,周围潮红,有炎症和水肿 A2期:溃疡面覆黄或白苔,无出血,周围无炎症和水肿 愈合期(H期) H1期:溃疡周边肿胀消失,周围可见星芒状放射,粘膜红色,但红润皱襞<溃疡面 H2期:溃疡变小,可见明显的星芒状集中,粘膜皱褶,红润皱襞大于溃疡面 疤痕期(S期) S1期:溃疡消失,出现新生的红色粘膜—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消失,红色→白色—白色瘢痕期 PU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PU治疗分一般措施和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一般措施规律生活、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者应予开导,必要时给予镇静药。原则上需强调进餐要定时,避免辛辣、过咸及浓茶、咖啡。牛奶和豆浆虽能一时稀释胃酸,但其所含钙和蛋白质能刺激胃酸分泌,不宜多饮。如有烟酒嗜好而确认与溃疡的发病有关者,应戒除。服用NSAID者,尽可能停服。 影响胃酸分泌的因素 壁细胞通过受体(M3、H2受体、胃泌素受体)、第二信使和H+-K+-ATP酶三个环节来分泌胃酸。 当今的治疗主要着眼于减少胃酸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 1、抗酸分泌治疗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科学。 免疫发源于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研究,但现代免疫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该范围,而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self )和非自身(nonself )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执行这种功能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epitope)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三)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最新资料推荐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分析病例一49 岁男性,7 年前起出现中上腹部隐痛,呈间歇性,常于饭后3 小时左右发作,有时半夜痛醒,进食后疼痛好转。 以后几乎每年冬春季发作,尤其是劳累、饮食不当、心情郁闷更易发作,曾在单位医务室诊断为胃炎,服用普鲁本辛后基本缓解。 6 天前上腹部疼痛较前加重,服阿托品无效,进食或吃点心或也不能缓解,昨起排柏油样大便2 次,每次约250 克,来院诊治。 查体: 体温37℃,脉搏96 次/ 分,呼吸22 次/ 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口唇无苍白及发绀,面色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与出血点,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腹软,中上腹有轻度压痛,两下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4.710 12 /L ,HGB143g/L,WBC6.210 9 /L ,N76%,L22%。 尿常规无异常,大便隐血试验(+++)。 问题: 1.该病人诊断为何疾病2 .还需要配合医生做哪些检查3.主要的护理诊断?参考答案1.诊断: 十二指肠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2 .检查项目: 1 / 6

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3 .主要护理诊断: 1 )慢性疼痛与消化道溃疡有关。 2)潜在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 3)恐惧与与消化道出血对生命威胁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消化性溃疡相关知识。 病例二54 岁男性患者,乙型肝炎病史20 余年,肝功能检查反复异常。 全身乏力、恶心、食欲减退4 个月,腹胀、少尿、牙龈出血1 个月。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无异常。 神志清醒,体格消瘦,肝病面容,巩膜中度黄染,面部、颈部及上胸部见多个蜘蛛痣,肝掌,腹部明显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问题: 1 .该病人诊断为何疾病?2.如何护理腹水?参考答案1. 诊断: 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2. 腹水的护理: (1)安置病人尽量取平卧位,以增加肝、肾血流,改善肝细胞营养,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大量腹水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减轻呼吸困 难,卧床时抬高下肢,阴囊水肿者用拖带托起。 最新资料推荐 (2)限制钠水的摄入,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测腹围、体重、观察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病例一 49岁男性,7年前起出现中上腹部隐痛,呈间歇性,常于饭后3小时左右发作,有时半夜痛醒,进食后疼痛好转。以后几乎每年冬春季发作,尤其就是劳累、饮食不当、心情郁闷更易发作,曾在单位医务室诊断为“胃炎”,服用普鲁本辛后基本缓解。6天前上腹部疼痛较前加重,服阿托品无效,进食或吃点心或也不能缓解,昨起排柏油样大便2次,每次约250克,来院诊治。查体:体温37℃,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口唇无苍白及发绀,面色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与出血点,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腹软,中上腹有轻度压痛,两下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7×10 12 /L,HGB143g/L,WBC6、2×10 9 /L,N76%,L22%。尿常规无异常,大便隐血试验(+++)。 问题: 1.该病人诊断为何疾病 2.还需要配合医生做哪些检查 3.主要得护理诊断? 参考答案 1.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 2.检查项目: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3.主要护理诊断: 1)慢性疼痛与消化道溃疡有关。 2)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 3)恐惧与与消化道出血对生命威胁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消化性溃疡相关知识。 病例二 54岁男性患者,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肝功能检查反复异常。全身乏力、恶心、食欲减退4个月,腹胀、少尿、牙龈出血1个月。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无异常。神志清醒,体格消瘦,肝病面容,巩膜中度黄染,面部、颈部及上胸部见多个蜘蛛痣,肝掌,腹部明显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 问题: 1.该病人诊断为何疾病? 2.如何护理腹水?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资料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第十章-免疫系统-周雪(带图)

第十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以及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胞等)及多种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等)组成。骨髓是干细胞和B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二者均属中枢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是周围淋巴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组织既是组成周围淋巴器官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等抗原易于入侵的器官的粘膜内。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将分散于全身各处的上述各成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其中淋巴细胞是起核心作用的成分。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并产生免疫应答。所谓“抗原”,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所谓“免疫应答”,就是指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免疫保护功能(immunologic defence function)-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如病原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大分子等;②免疫自稳功能(immunologic homeostasis function)-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的稳定;③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function)-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免疫系统之所以具有“识别”功能,是因为体内所有细胞表面都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olecules, MHC),不同个体(单卵孪生儿除外)的MHC有一定差异,但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MHC相同,是自身细胞的标志。MHC又分为MHC-I和MHC-II,前者分布于所有细胞表面,后者仅分布于免疫系统某些细胞的表面。此外,淋巴细胞表面还有特异性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员。依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表面标志、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教案浙科版必修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过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及致敏原的概念、种类。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疾病的类型。 (3)艾滋病的全称、英文缩写及艾滋病病毒的名称、英文缩写。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致病原因。 (5)HIV病毒的生命周期。 2.能力方面: (1)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等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运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增强了学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2)通过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触动学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题,且安排了调查活动,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前两节的抽象知识中激发和调动起来,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与现代人类的生存及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本章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融会贯通,并更好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 2、教学重点: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但过敏反应涉及到一些微观、抽象的知识,本案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总结的方法,客观地、科学地介绍这一过程,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分析、综合等能力,及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能力、情感目标。 (2)艾滋病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案采用《生命是如此脆弱》的图片,使学生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再精心设疑,指导学生正论、反辩,多向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形成主动、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难点分析: 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此过程涉及到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本案以边播放动画边总结的形式,加强直观性,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情分析: 1、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各媒体经常报导艾滋病的疫情情况、预防措施及最新科技动态,因此学生或多或少能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2、初中的自然科学已学过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及预防措施。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容易地总结出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3、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在高中的生物中学到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免疫机制等方面。 四、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有些是学生较熟悉的,如过敏反应、艾滋病等,有些则感到陌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等,教材中只是对相关内容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