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中的“和谐美”点出学生的“灵犀”

让数学中的“和谐美”点出学生的“灵犀”
让数学中的“和谐美”点出学生的“灵犀”

让数学中的“和谐美”点出学生的“灵犀”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展示以培养学生探究心理、点化学生智慧灵光、促进学生智力可持续发展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生态课堂教学。本文以数学的和谐美为教学的契合点梳理充满活力的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几个特性。

【关键词】和谐美;艺术性;高效课堂

教学中存在对现成的教案依赖、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对高分数片面的追求,这是学生、老师、教材不和谐的反映,有悖生态课堂的建设,其实数学教育既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正如徐利治先生所说:“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好感,培植出他们求知创新的能力。” 正是如此数学中的和谐美可以点亮学生心中数学之灯。而获得美的感受是教学互动过程的动力源泉,创造数学中的和谐美也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和谐美”的体现可把握以下三点。

1.数学教学独特的艺术性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诠释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是它艺术性的根基。在课堂教学中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引入要表述精致,因此,为师者首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传授概念的界定有本质理解和所用术语的含义深刻的领悟。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二是杜绝用模糊性词语或生造词语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比如,把“对顶角”讲述成“相对的角”就不正确。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也是今后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一个基础,如果教师的授课语言随意不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从而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用熟练得数学术语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使得学生的思维犹如渠中之水流得顺畅,学得和谐。

其次,数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语言必须缜密。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教学中所追求的目的。恩格斯说:“数学以生活中完全现实的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不过它考察一对象时完全弃其具体内容和本质的特点。”尽管数学概念本身以及它的结论、方法都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但它仍是在纯粹形式下进行研究的。因此,数学的教学语言也要超凡脱俗,力求做到“严谨简约”,切忌模棱两可,重要语句描述到位,逻辑上不前后矛盾,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数学美的一个表现,也是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方面,数学课堂又要注重“趣”。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活活生的人,灌输式的传授方式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达不到师生互动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自然而巧妙的导入,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做各种尝试,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在整理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指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这样的问题情境使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孩子们的自身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A. 你父亲和王叔叔合伙开公司,需要100万元做成本。你父亲出资60万元,王叔叔出资40万元,三年以后,公司盈利,王叔叔要求把所得利润平均分。你认为公平吗? B. 师徒二人到工厂做工,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2个零件。如果是你这个工厂的老板,发工资时是否把工资平均分给师徒两人? 设置以上的问题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原先学的“平均分”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怎样分配

公司盈利和师徒俩人的工资成为学生急切想解决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例如,近期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并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度。旗杆的高度有十几米高,测量不到。怎么办?在少数同学的提议下,学生量出旗杆旁边的小树的高度和影长以及旗杆的影长,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通过知识的应用生活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 教学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常有类似这样的题目出现:一个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出水管,单独打开进水

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

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 时间飞逝,我工作九年多了,这其间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使我畏惧、害怕过,但更多的是我努力、我拼搏、我收获、我提升,正如我刚参加工作之日在滕校长面前说过后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诤诤誓言当时我没有体味到这句话的分量,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想来,学生要的岂止是一杯水,而是一条河、一片湖、甚至是整个大海,而我们老师就是源头、泉眼、变化不定连绵不断的雨水。而要做源头、泉眼、变化不定连绵不断的雨水,谈何容易!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得与失来谈一谈如何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教好学生,当好老师,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首先,努力锻造自己,做阳光的老师。第一、身为从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在世,不在索取,而在于奉献,人因责任而生,人因奉献而活。比尔盖茨作为全球首富,他所捐款于慈善事业屡见不鲜。沙特阿拉伯国王为四川汶川地震慷慨解囊……诸如此类的事举不胜举。作为新世纪的人民老师,人生的价值观不在于我们捐多少款,献多少物,而在于对事业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默默无闻干工作,扎扎实实为学生,让一个个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我们最大的奉献,也是最起码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不洒汗水,不费心血就是枉然!第二,外在的形象是我们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位老师的第一感觉,关系到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睦相处。第三,要有广阔的见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的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接受量,还是接收的到方式与速度上,比起我们老师一点也不逊色。学生时代是黄金时期,我们老师虽阅历比他们多点,但不能说我们就比学生强,可以抽出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比一比,我不一定比过学生,特别是他们敏捷的思维与广阔的见识,所以我要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充电,多做笔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渊博的老师。第四,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诸如语言的见解与凝练,普通话的标准与规范,写字的工整与美观,要拿我们老师身正是范的首要。 其次,教师要在学生中有威信,有威望。第一要激扬的情感。在这一点上,

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

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 方山学校宋宏文数学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数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多数人心中,它也许只是“ 1、2、3……”这些数字之间的游戏。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就是计算,推理和证明,觉得数学很抽象,感觉枯燥无味。其实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很多大数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称颂数学之美。例如:“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数学之美,美在纯净” (纳什);既然数学是美丽和魅力无穷的,为什么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便讨厌数学,觉得数学难懂难学,枯燥无味呢?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刚接触数学时,家长或老师只教他们算法和算理,不重视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美和好玩的一面。数学家杨乐说得好:“学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成为爱好和兴趣。”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欣赏数学的美,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是多么的重要。 数学是美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数学是一门美学,它具有符号美、抽象美、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奇异美、变化美等等。下面就本人在近年的教学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加以举例说明如何去发现,展示小学数学中的美。 一、认识数字的有趣和神奇,感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

彩。 学习数学首先是从认识数字开始,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字生动、形象、有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迈好开始的第一步,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故事学数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一年级的语文书上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巧妙的把‘一'到‘十'这10 个数嵌入其中。这样的数字诗,读起来妙趣横生,学生既记住了数字,又学习了古诗,令人回味悠长,学生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好。另外,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想象,每个数字的样子像什么,有助于学生对数字产生亲切感,觉得数字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发现数学的妙处不但有趣,而且还能解决问题。比如数字“ 1”,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枝铅笔,一根筷子,一根棍子”等等。数字“ 7 ”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学生看到它,可能想起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想起白雪公主身旁的“七个小矮人” ,想起每周的“七天” 等等。根据学生的想象,我们可以编出数字儿歌,这样数形结合,抽象的数字,在学生头脑里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探索规律,感受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 数学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数学美的探索,数学美蕴藏在数学的规律之中。数学美就是数学中奇妙的有规律的让人愉悦的美的东西。在我们的数学课本当中有很多探索规律的内容,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去展示数学中的美,从体验数学美中,领略数学魅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双楼小学潘琴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许多的教师还在走老路子:为传授新知而讲解例题,完全不考虑例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合,不去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不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气息;为了巩固、提高练习的效果,让学生机械、重复的操作,以致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紧箍咒”,完全放弃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学生呢,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丧失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练习,完全不去考虑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不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许多学生就连去逛超市时,竟不能自主算出买的东西的总价,而依靠收银员,即便按错价格也一无所知。如此学了数学知识又有何用呢?那么,如何让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呢?促使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走进生活,就是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模拟“生活经历”学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配置生活原型,模拟“生活经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和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如教学“元、角、分”时,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钱的感性认识不够,总有学生换算时出错,练得过多,学生又会觉得枯燥无味,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组织一次小小的超市购物活动。学生从家里拿一些东西写上价格,一位学生当超市售货员,其余学生做顾客,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如果钱找不开,可以到老师那儿去换零钱,但换钱时必须先说清楚进率是多少,怎样换算。活动结束时,算一算一共花去多少钱,并教育学生如何合理花钱。 整个活动中,人人积极参与,在付钱、找钱过程中,个个积极动脑,探究思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 二、捕捉“生活素材”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学习比多比少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看到“多”用加法,看到“少”用减法。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具体感知,体验。在上课时,我随意点了两位同学,让其报出自己的身高:甲123厘米,乙120厘米,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甲比乙高()厘米;(2)乙120厘米比甲少3厘米,甲()厘米,由于学生对身高很熟悉,所以很快找到了答案,再一点拨,学生对见“多”不一定用加法,见“少”不一定用减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淘气给妈妈买了一个礼物,为了让礼物看起来更美观增加一份神秘感,淘气决定把这个礼物盒包装起来,请问淘气最少需要多大的包装纸?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理解了最少的包装纸就是要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包起来,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也明白了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再现“生活情境”学数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多年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问题,我有几点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

息。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2015年成都市中学数学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单位:大邑县金星学校 姓名:张文祥 电话: 时间:2015年3月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摘要:数学是对生活中的数与形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发展、思考、描述、解释和理解。数学的魅力缘于它是由人类的思想构成的,它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教好数学、学好数学是教育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字:生活;思维;规律;实践 一、重新认识数学 数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数字”和“题海”,似乎题海战术就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出路。然而在结合了新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以及数学对于生活的贡献。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或者是“图形”,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认识,刻画和定义,归纳出现象背后的规律,再将所知的结论运用于生活与实践中,这样自由探索,拓展思维的能力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科学的美。 1.源自生活的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土壤,没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数学。换句话说,人类生活同样离不开数学,数学让科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数学就谈不上人类的现代文明。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数学,我们尝试了一个实践活动,约定在周末一天的时间里避开任何与数学、图形有关的内容,看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在试验后,师生集体交流体会,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坚持下来。因为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与图形,有的学生说:打电话、遥控电视、玩电脑都要用到数字,到商场购物结账时要用到计算,还有出门坐车要选择准确的路线和知道大概的路程......这样亲身体验让学生切切实实感知到数学的存在,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学好数学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理解,善于运用,将对数学的感悟写到学习日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2.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数字和线条是数学文化的源泉,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逐渐已经衍生成为一门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反映着客观的规律,它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得力工具。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数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做题”的层面,真正的数学学习需要用心去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思想。数学不仅是客观规律的解释和概括,它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理应引导、辅助学生发掘数学中包含的宝贵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晓,无论是教学哪一种科目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虑,而数学学科尤为关注数学设计中要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的职责不止是为

爱学生,爱数学,做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

爱学生,爱数学,做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 ——参加山东省小学名师成长观摩研讨会有感 2013年11月12至11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潍坊举行的山东省小学名师成长观摩研讨会,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聆听了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张则香校长所做的《构建和谐幸福学校文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报告,王冬梅所做的《我的智趣数学课》报告,听了王冬梅老师执教的《平行与相交》和徐红艳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两节数学课和郑庆全、赵国防两位专家的点评,李秀伟专家为我们做的《教师读写人生》的专题报告,最后是吴正宪专家《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专题报告。紧张有序的会议安排,充实丰盈的会议内容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深。 一、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会不厌其烦地研究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各种认识、想法,破解他们学习中的各种错误,进而真正成为儿童教育的研究者。我们也自然就能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正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的基本情感要求。 二、只有爱数学的老师,喜欢数学的老师才能主动地领会数学的精髓,感悟它的价值所在,从而能自觉自愿地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领略数学的奥妙,享受提高自身数学教学技艺的乐趣。我们的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情感领域,就能成倍地放大教学方法的效能。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释放强大的活力, 三、要成为名师,必须有磨课的经历。课堂与老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决定了课堂上的摸爬滚打,只有不断地参加磨课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四、教师要善于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十分宝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它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实实在在地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实践后继续反思,继续进步,这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一个教师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全部尊严所在,一句话,主动反思成就专业成长。 五、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学习是通向未来的唯一护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一定要有学习、归零的心态,去观察学习每一个人的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并使之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融会贯通。 六、在同伴互助中共享提高。我们要经常参加听评课和赛课活动,给我们提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功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功 能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 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 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 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 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数 学的美育功能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 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 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 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 美。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 方面:一、简单性。简单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数学的简单 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 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众所周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 式多么简洁规整,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 (a为上底,b为下底, h为高)中,当a=0时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 时,变成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 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方法在数学中处处可见。其思维方法引入深思。二、和谐 性。各种自然形态,特别是动植物的生态以及人类的许多造物形态都有蕴含丰 富的数学关系,有丰富的对称美、和谐美。作为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 学,集中反映了这种美的特征。数学美的和谐性是指数学内容与结构系统的协 调完备和数学所表现出的均衡对称。三、严谨性。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 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 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 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此外,数学结构系统协调完 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 如,极限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 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它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 无疑,达到尽善尽美,令人陶醉的境界。数学美的这种严谨性,要求数学工作 者具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美德,这正是数学美的伦 理价值所在。四、奇异性。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 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例如,欧拉发现的复数 z=cosθ+isinθ=e(或i),当θ=π时得到e十1(或ie)=0把五个重要的特殊的数0、1、π、e、i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函数f(z)=x+yi在复平面内处处连续却处处不可导这一反例的构思多么绝妙!诸如此类,好似天工巧设, 出神入化,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 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 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 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 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 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 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一) 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

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教师们都有这样一个体验:学生上音体美课就欢呼雀跃,兴致勃勃,上数学课就无精打采。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究其原因,恐怕离不开以下几点。1.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注重评价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紧张沉闷。艺体课则有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2.数学课大多正襟危坐,先听教师分析讲解,再做大量习题巩固新知。艺体课能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好动的愿望。3.为保证正确率,数学答案强调固定统一,艺体课上学生可大胆想象、创造,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要让学生同样喜欢上数学课,这就要从以上几点入手,改变我们数学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听这个教师的课,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

2.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初四第二章学习二次函数时,我先是展示我搜集的很多关于中国拱桥的发展及设计,提出问题:这些拱桥的基本设计理论是什么呢?学完本章你就会知道了,你也会成为设计家。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的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 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

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论文: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

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论文: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问题,那么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以精彩的生活实际引入 比如在讲八年级十四章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函数时,我就从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开始了我的讲课.“万物皆变”——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人体细胞的个数随年龄而变化;气温随海拔而变化;汽车行驶里程随行驶时间而化。为了更深刻的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人们经归纳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函数,用它描述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函数的应用极其广泛。 二、用丰富的生活经验联系教学活动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如本人在教学第九章"轴对称的认识"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在练习中让学生用生活实践来感知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喜爱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喜爱数学 摘要: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情境兴趣思维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生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为他们创设情境。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

凭好奇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摆出了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的面时,不一会儿,生1说:“我看到钟面上有三根粗细不一的针,最粗的叫时针,几乎看不到它在走。而那根较细的叫分针,它走得很慢;那根最细的叫秒针,它走得很快。”生2说:“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生3说:“老师,我还发现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整个钟面就有60个小格。每个小格就是1分钟。”生4说:“我爸爸告诉我1小时是60分钟。”……紧接着,我出示“我们赢了”这一情境图,让学生观看挂图感受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场面。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1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姆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

做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

做学生喜欢的数学老师 和往常一样,晚上洗刷完毕,打开电脑进入小学数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 看到范老师和周老师谈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时,思考之余禁不住和上小学的女儿谈论起了这个话题。女儿表示喜欢自己的数学老师,因为她虽严厉却不失幽默,更是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我问她:会不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她的课堂?女儿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怎样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不管你是教哪门课的老师,还是哪一类型的老师,始终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起码的要求。 一、关爱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 小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更要多给他们一分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使师爱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学生的鞋带开了,老师弯下腰帮他系好;学生进步了,老师送上一份真诚的鼓励;看见学生摔倒后,老师伸手帮扶站起;老师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铅笔……如果做到了教育无小事,处处暖生心,那么学生定会被温暖的师爱所感动。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喜欢和信赖的好教师。 二、要具有宽容心,用“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和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已的人格感染学生,实现情感教育,起到“春风化人”的教育效果。 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女同学总用手去揪她的羽绒服的帽子,不能专心听讲,我发现后没有当即批评她,而是走进她的跟前,原来是羽绒服的帽子扣开了。可自己又够不着,于是揪来揪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放下手中的书,轻轻地把她的帽子扣好,抚摸着她的头说:好了别着急了。这个同学歪着头望着我甜甜的一笑。便拿起课本钻心读书了。 在学生困难时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他,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又可以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 三、要真正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起点,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教师要了

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美

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美 发表时间:2014-05-29T14:22:29.9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7期供稿作者:陈雪梅[导读]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陈雪梅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一小519100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生活情趣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 “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习数学不只是动情感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学习的美。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识左右、上下》位置时,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儿童梦幻的“现实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智慧小天使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三、创设美的数学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边欣赏美景,边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四、创设感受数学价值美的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爱 上 数 学 课

爱上数学课 发表时间:2015-06-17T17:03:45.16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3期供稿作者:马文函 [导读]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 山东省东营市盐窝中学马文函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和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一味强调升学率的今天,我们已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就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会算题,能得高分就行了。既不给他们讲有关的历史,也很少向他们介绍这些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致于使学生怕上数学课,不愿意上数学课;为什么刚学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野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还得对症下药。对此我仅代表个人提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和数学知识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数学绝对不仅仅只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抽象演绎打交道,或者是玩那些煞似好玩的数字游戏,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让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体化、趣味化,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时,就可以用这样一段对话来引入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儿指指鼻子。“不对,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那是腮帮子呀!”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最后,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然后我们再给学生集合的定义:“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一上来就给学生集合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的例子重复一遍印象更深刻。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学习,那么这些公式一定会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气的气球为什么是圆的?买西瓜为什么要买大的、圆的?……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搬入课堂,学生们的积极性能不高吗?就拿易拉罐为形状设计来说吧?为了减少用料最省.降低成本,所以易拉罐是用金属薄片做成的封闭圆柱体,因为对于柱体,在给定面积的情况下,制作出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不得不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美观、方便等等,所以我们看到的易拉罐形状才各具特色。 再比如在教学“对称图”时,教师创设逛游乐园的情境,让学生一边看各种游乐项目的录像,一边用手势,身体模拟自己正在玩滑梯,转转盘、蹦蹦床等动作,从而感受平移与旋转两种运动,产生了研究这两种运动的极大兴趣。教师把树叶、蜻蜓、蝴蝶、飞机、天平等对称图案带入课堂,把歪脸、袖长不同的衣服等不对称的图案也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实物情景中,感受对称与不对称的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研究对称的浓厚兴趣。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不会厌倦。 第二、如果我们一味的代替学生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性,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自信心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长方体的时候,我提前一天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让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学生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能不活跃吗?此法也可以用于学习其它“多面体”。再比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为你的讲解内容创设情境,如在教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些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东西,这样先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我相信这样要比我们纯粹的使用数字说明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走到学生中去。很多学生往往都是因为爱老师才爱上这门课的,而爱学生,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朋友,这不仅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所渴望的。而往往很多老师缺少的就是这个。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我们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能经常和学生交谈(可以找学生谈心,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闲聊),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我相信在学生爱上我们的那一刻,他们也会爱上这门课。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