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呼的各种介绍

古人称呼的各种介绍
古人称呼的各种介绍

称女子:女郎,小娘子(注意,千万别用“小姐”一语!!!后来的北宋南宋才出现,而且是指三陪)

“女郎”

从《搜神记》可判断晋代已经有“女郎”一词

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便敕内:“卢郎已来,可令女郎妆严。”且语充云:“君可就东廊,及至黄昏。”内白:“女郎妆严已毕。”《搜神记》

婢女对外人也称呼自家主人的女儿为女郎。她们不会说“我家小姐如何”,而是说“女郎如何”

在《搜神记》好像只第三人称。《太平广记》里唐朝有当面称呼为女郎的例子:

翱因问曰:“女郎何为者?得不为他怪乎?”美人笑不答

"小娘子"(娘子当时意思为姑娘,不是某人老婆)

《太平广记》((刘)宋文帝元嘉三年八月,忽有一女子,衣青罗之衣,绝美,云:“王尚书小娘子,欲来访君”。文昭问其所以,答曰:“小娘子闻君歌咏,有怨旷之心,著清凉之恨,故来愿荐枕席。”言讫而至,姿容绝世。(出《八朝穷怪录》))

称男子:

郎君,某郎,阿郎

"郎君"(《陈书》寄字次安,少聪敏。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因嘲之曰:“郎君姓虞,必当无智。”)

"某郎"(姓或者名+郎,比如独孤郎)

"阿郎"(《南史》萧梁时代:法和收太子圆照兄弟三人,问圆照曰:“阿郎何以至此?”),"小郎"指小叔子(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王献之与客谈义不胜,道韫遣婢白曰:“请与小郎解围。”(出《独异志》)),但我在《太平广记》里看到唐朝有用“小郎”指代某家小兄弟,小男孩的意思。“况小郎娘子魂识已随足下,慕足下深矣。”

称主人:郎主

"郎主"(《宋史》

奴客与符伍交接,有所藏蔽,可以得知,是以罪及奴客。自是客身犯愆,非代郎主受罪也。”)

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儿子:郎君(当时有公子一词,但当面一般不直接称呼公子,而是郎君。公子多数用于第三人称)

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女儿:女郎,娘子

总之,南北朝“郎君”“女郎”和后来“公子”“小姐”的用途是一样的。

称皇帝:陛下(第二人称),官,官家,主上(第三人称)

官家(《南史》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

对皇帝可以用“大家”的昵称

妃子对皇帝的自称:妾(不是臣妾)

称王爷:大王,殿下

"大王"(《晋书》楚王玮将害汝南王亮等也。公孙宏说玮曰:大王今举非常事)

"殿下"(《晋书》颖召志计事,志曰:“赵王无道,肆行篡逆,四海人神,莫不愤怒。今殿下总率三军)

称县长市长之类的地方长官:府君(《晋书》时于时会稽内史王舒遣子允之为督护,孙氏又谓潭曰:“王府君遣儿征,汝何为独不?”)

称官员:使君,有点像“大人”(《晋书》勖诸子谓系等曰:“我与卿为友,应向我公拜。”勖又曰:“我与尊先使君亲厚。”

系曰:“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这段非常有价值,连着几个称呼:公,尊先,使君,先君)

称亡父:先君

对外人称父亲:家君(《晋书》驎之曰:“使君既枉驾光临,宜先诣家君。”)

太监一般被泛称为宦者。

贬称为阉竖。

当时人们称亲爱的会说“阿奴”

从现存资料来看汉代已有称呼姑娘为姑子的,两晋南北朝估计也会沿袭此称:

汉时诸暨县吏吴详者,惮役委顿,将投窜深山。行至一溪,日欲暮,见年少女子来,衣甚端正。女曰:“我一身独居,又无邻里,唯有一孤妪。相去十余步尔。”详闻甚悦,便即随去。行一里余,即至女家,家甚贫陋。为详设食。至一更竟,忽闻一妪唤云:“张姑子。”女应曰:“诺。”详问是谁,答云:“向所道孤独妪也。”二人共寝息。至晓鸡鸣,详去,二情相恋,女以紫手巾赠祥,详以布手巾报之。行至昨所应处,过溪。其夜大水暴溢,深不可涉。乃回向女家,都不见昨处,但有一冢尔。

北宋南宋殿下只是指太子,但是从粱书看,南北朝时期,王都可称殿下

有人因为《太平广记》里娘子的称呼,说《太平广记》是唐朝人加工的,问题是他又说不清,两晋南北朝时候对女子是不是真没有娘子的称呼

称青年也可“阿郎”

古代对婢女怎么称呼

夏商周时称之为女奴隶,有专司乐事的称之为女乐;秦朝时称之为隶妾,人奴妾,人妾等;汉代时称之为家人,卢儿;宋朝时称之为使女;后普遍称之为丫头,因为婢女通常梳丫髻;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人称谓常识

先秦姓 “因生而姓”:“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sì);禼(即契(xiè))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 以动植物等自然物为姓: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 母系氏族社会就已有姓,不少古姓带有“女”旁,本质是氏族称号。 《春秋》所载:黄帝是姬姓(周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秦姓); 妫(guī)、姒(sì)、姚、芈、偃yan、隗(huai)、允、子、风、归、曼。 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周人是黄帝后裔,姬姓不变。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 先秦:同姓不可通婚;对人称呼时不称姓。 先秦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联系密切。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1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楚、秦。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姬姓国53个,其子孙多以国邑名或父祖字为氏。 贵族以嫡长子继承其位,称为大宗;其余儿子称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统称王族。 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统称公族。 王族、公族可以国名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另外命氏:齐文公的儿子叫公子高,孙子叫高傒(xi)。 2卿大夫以封邑为氏:知罃、羊舌赤、解狐。 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姬同承位为庄公,是大宗;余三子庆父、叔牙、季友为小宗,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就是“三桓”。庆父儿子公孙敖承位,庶子或以“孟”为氏,或以“仲”为氏(实际排行老二)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的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愚、某、我等等。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时自称还用不定代词,如“某”,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有时在自己的姓后加“子”或直道自己的姓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欧阳子方夜读书”。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出师表>>)."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员: 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

书人可谦称学生,官场中人也可谦称学生。《金瓶梅词话》第 74 回:“西门庆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又谦称为“学儿”。明无名氏《东篱赏菊》:“学儿是这彭泽县一个县丞”。 小可《水浒传》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学吏”。 小生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小生”是读书人的自称。 小老《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小老”是老年人的谦称,又说成“小老儿”。《儿女英雄传》第 8 回:“公子,你折杀小老儿了”。 卑人元高明《琵琶记》:“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称孝?”“卑人”犹言鄙人。 卑微《伍子胥变文》:“今乃不弃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也可自称“鄙”。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鄙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东汉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于此”。 老奴《新唐书?李辅国传》:“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请地下事先帝矣”。“老奴”作自称,限于臣仆。 鄙臣《晏子春秋?谏上》:“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鄙臣”犹言小臣。 鄙生明陈子龙《上石斋师》:“二者必有所审,无俟鄙生之忖度也”。“鄙生”为学生的自谦之称。 鄙老《晋书?王接传》:“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鄙老”是老人的自谦之称,犹言“老朽”。

文化常识必看: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韵味十足!

文化常识必看: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韵味十 足!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常考年龄称谓相关常识,速速看来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

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1、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2、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 3、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 4、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 5、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旋转)曾点,字子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冉求,字子有。“有”是“求”的结果。有些名字看不出联系,是因为字义变化的缘故。有时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别,表示排行或尊称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根据以上介绍,适当借助工具书,对下列人名和字关系作一说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称。“我”即“予”。 樊须,字子迟“子”,同上。“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 端木赐,字子贡“子”,同上。“端木”是双姓。“赐”(赏赐)与“贡”(进贡)相对。 仲由,字子路。“子”同上。“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 孔鲤,字伯鱼。“伯”,排行老大。“鲤”即“鱼”类。 杜甫,字子美。“子”,男子。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 白居易,字乐天。“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 韩愈,字退之。意义相反。“愈”(同“逾”),前进。与“退之”相对。 柳宗元,字子厚。“宗元”,本原,元气。“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 欧阳修,字永叔。“修”与“永”同义,长。“叔”是排行。 苏轼,字子瞻。“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 苏辙,字子由。“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古代对自己的谦称

古代对自己的谦称: 在下、敝人、不才、后学、末学、晚辈... 对对方的敬称: 大人、阁下、足下、台端、台甫、前辈...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

古人怎么称呼自己的小老婆

古人怎么称呼自己的小老婆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人怎么称呼自己的小老婆》的内容,具体内容:旧社会男子在正妻以外娶的女子。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敢是你那里看上了一个,你待取来做小老婆也?"《红楼梦》第四六回:"别説大老爷要我做小老... 旧社会男子在正妻以外娶的女子。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敢是你那里看上了一个,你待取来做小老婆也?"《红楼梦》第四六回:"别説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证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 艾青《我的父亲》诗:"我的祖母是一个童养媳,常常被我祖父的小老婆欺侮。"那么? 国最早的小老婆,可能来自两个地位悬殊的族群。一个是无法把自己当人看的犯了罪的女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女子有罪者为人妾。"即完全的泄欲工具。另一个则比较尊贵,朱熹在集注里提到的"归妹",指的是殷商或更早时期贵族之间出现的媵婚制,姐姐出嫁,妹妹或其他近亲女眷媵陪。除姐姐是正妻外,其他女性都属于小老婆范畴。 大家所熟知的娥皇女英嫁舜的传说,如今难以考证是否分了大小,但肯定是媵婚的源头。媵婚制,在春秋时期仍盛行,如《左传》、《公羊传》等书均有记载。奇怪的是,到了战国以后,媵婚在文字记载中却销声匿迹了。咱们且不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单说小老婆的称谓变迁,或能找到一些有趣的文化观念及习俗。 最通俗的称呼

正妻以外的小老婆,古人一般将她们统称为妾。妾这种称呼,多见于书面文字,历史最久远,也最为人知,其普及程度堪比今天的"二奶"。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人的日常口语中,对于小老婆,往往并不称妾,而是称为小妻、少妻、小妇(见《汉书》),以区别于大妻、主妻;有文化的人,则称小老婆为侧室、外室、外宅、外妇、偏房等等。这些都比较通俗,晚清民国时期也是常见的。古代女人通常也用"妾"作为自己的谦称,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是以略过。在民间,由于习俗的变异,小老婆又有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堂前人、接脚夫人和两头大等多种俗称,仔细琢磨一下,也挺有意思的。 最生僻的称呼 从文化普及的角度来看,有些小老婆的称呼,实在是谈不上普及。如"簉室"(侧为簉),"使助吾阝氏之簉"(《春秋》);如"燕寝",相对于正寝而言的。如果正妻不住正寝的话,那么,燕寝两侧就得设小寝,妻居燕寝,妾居小寝。这些生僻的称呼,若是冷不丁地拿出来晒,许多人会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说,姬,或者美人姬,本来是古人对所有妇女的美称,如同我们今天称呼妇女,通常爱用"美女"一样的意思。赞美一个女子,你会说:"这女人真美,是个大美人"!如果换做是古人,那就简单了,三个字:美人姬。但是,古人又往往称呼小老婆为姬,或美人姬。如"东平王聘政君为姬",这里的王政君就是小老婆。《史记》中还有"平原君美人居楼上"的说法,这里的美人,也是小老婆。唐宋以后,士大夫家中豢养的歌姬、家姬,也有小老婆的性质。后来的许多皇帝、太子,干脆直接称后宫的诸多小老婆

古人称谓礼仪

古人称谓礼仪【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1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2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3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自己谦称】 4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5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古人尊称谦称

古人尊称谦称 敝人( 谦称) 碑职(谦称) 陛下(尊称) 寒舍(谦称) 拙荆( 谦称) 老身(谦称) 令尊( 尊称) 另堂(尊称) 寡人(谦称) 足下(尊称) 鄙人( 谦称) 在下(谦称) 不才( 谦称) 令郎(尊称) 令爱(尊称) 老朽( 谦称) 犬子( 谦称) 麾下(尊称) 舍弟( 谦称) 尊府(尊称) 家严( 尊称) 家慈(尊称) 兄台( 尊称) 楼上的说的很对 回答者:平扬- 助理二级2006-12-22 19:09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的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愚、某、我等等。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时自称还用不定代词,如“某”,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有时在自己的姓后加“子”或直道自己的姓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欧阳子方夜读书”。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出师表>>)."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员: 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

又号雪个),“老缶”指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号缶庐)。 编辑本段典故 古人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来自称。这种自称即第一人称,但不采用“吾”“余”“予”等人称代词,而是有一些习惯的说法。现例举如下: 下愚《红楼梦》第 120 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绝”。 牛马走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走”意为仆人,“牛马走”意为如牛马般被驱使的仆人。李善注:“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已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庶斯达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称走使之人。如今言仆矣”。 敝人鲁迅《华盖集?牺牲谟》:“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 仆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此也”。 老臣《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并非只有君臣关系的人才能自称“臣”,如《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请也”。 愚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妾《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妾”限于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但不仅仅限于具有夫妻关系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称。 小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 下官官员自称“下官”。《孔雀东南飞》:“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小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小的在暗中调停”。 小子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学生孔尚任《桃花扇》:“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仅读书

古人是怎么称呼自己的最常用的称呼是什么表示谦称的又用哪些词语

古人是怎么称呼自己的?最常用的称呼是什么?表示谦称的又用哪些词语?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未婚女子称奴家. 其他:“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上了年纪的妇人自称为“老身”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古代怎么称呼“我”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古代怎么称呼“我” 古代的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愚、某、我等等。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时自称还用不定代词,如“某”,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有时在自己的姓后加“子”或直道自己的姓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欧阳子方夜读书”。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出师表>>)."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员: 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现代名画家齐

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简)

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简) 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简),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一、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二、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四、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六、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七、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与妻书》: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九、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十、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人在书信中称谓、启词和结语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 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 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 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 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 ,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称“xx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 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 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 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xx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 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是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分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之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身分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的意思。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意指小国之君),寡(意指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古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是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和亲戚朋友,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辈份或年龄大的亲属时所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是用以谦称自己家或自己的卑幼家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其他自谦词: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分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古代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辊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的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驾(称对方)、尊亲(对方的亲戚)、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仁,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年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7)称谓前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经去世的皇帝为先帝,称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等。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于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该如何称呼自己

该如何称呼自己?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

“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

古人如何称呼小老婆

古人如何称呼小老婆 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小老婆,可能来自两个地位悬殊的族群。一个是无法把自己当人看的犯了罪的女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女子有罪者为人妾。 即完全的泄欲工具。另一个则比较尊贵,朱熹在集注里提到的 归妹 ,指的是殷商或更早时期贵族之间出现的媵婚制,姐姐出嫁,妹妹或其他近亲女眷媵陪。除姐姐是正妻外,其他女性都属于小老婆范畴。 大家所熟知的娥皇女英嫁舜的传说,如今难以考证是否分了大小,但肯定是媵婚的源头。媵婚制,在春秋时期仍盛行,如《左传》、《公羊传》等书均有记载。奇怪的是,到了战国以后,媵婚在文字记载中却销声匿迹了。咱们且不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单说小老婆的称谓变迁,或能找到一些有趣的文化观念及习俗。 最通俗的称呼 正妻以外的小老婆,古人一般将她们统称为妾。妾这种称呼,多见于书面文字,历史最久远,也最为人知,其普及程度堪比今天的 二奶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人的日常口语中,对于小老婆,往往并不称妾,而是称为小妻、少妻、小妇(见《汉书》),以区别于大妻、主妻;有文化的人,则称小老婆为侧室、外室、外宅、外妇、偏房等等。这些都比较通俗,晚清民国时期也是常见的。 古代女人通常也用 妾 作为自己的谦称,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是以略过。在民间,由于习俗的变异,小老婆又有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堂前人、接脚夫人和两头大等多种俗称,仔细琢磨一下,也挺有意思的。 最生僻的称呼 从文化普及的角度来看,有些小老婆的称呼,实在是谈不上普及。如 簉室 (侧为簉), 使助吾阝氏之簉 (《春秋》);如 燕寝 ,相对于正寝而言的。如果正妻不住正寝的话,那么,燕寝两侧就得设小寝,妻居燕寝,妾居小寝。 这些生僻的称呼,若是冷不丁地拿出来晒,许多人会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 最含混不清的称呼 比如说,姬,或者美人姬,本来是古人对所有妇女的美称,如同我们今天称呼妇女,通常爱用 美女 一样的意思。赞美一个女子,你会说: 这女人真美,是个大美人 !如果换做是古人,那就简单了,三个字:美人姬。 但是,古人又往往称呼小老婆为姬,或美人姬。如 东平王聘政君为姬 ,这里的王政君就是小老婆。《史记》中还有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 的说法,这里的美人,也是小老婆。唐宋以后,士大夫家中豢养的歌姬、家姬,也有小老婆的性质。后来的许多皇帝、太子,干脆直接称后宫的诸多小老婆为 美人 ,且作为一种身份级别给固定下来。 这些文字记载,在赵炎看来,如果缺少了主语和修饰词汇,很容易让人产生 头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