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知识点汇总Word 文档

高中知识点汇总Word 文档
高中知识点汇总Word 文档

第一章集合

一、元素与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表示符号为∈和?.

3.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B(B≠?

)

第一节函数及其表示

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y=f(x),x∈A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

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4)相等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2.函数的表示法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3.映射的概念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虽然由几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

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1)配凑法 (2)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3)换元法 (4)方程思想:已知关于f(x)与f????

1

x或

f(-x)的表达式,可根据已知条件再构造出另外一个等式

组成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f(x)

[例] (1)已知f(x+1)=x+2x,求f(x)的解析式;

(2)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f(0)=0,f(x+1)=f(x)+x+1,求f(x).

( 3)若f(x)对于任意实数x恒有2f(x)-f(-x)=3x+1,求f(x)=

第二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

(1)分式函数中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根式函数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0.

(3)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均为R. (4)y=a x,y=sin x,y=cos x,定义域均为R.

(5)y=tan x的定义域为

?

?

?

?

?

?

xx≠kπ+

π

2

,k∈Z. (6)函数f(x)=x0的定义域为{x|x≠0}.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定义域,除了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外,还要考虑实际问题对函数自变量的制约.

(8)对抽象函数:

①若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a,b],则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求出;

②若已知函数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为g(x)在x∈[a,b]时的值域.

2.基本初等函数的值域

(1)y=kx+b(k≠0)的值域是R. (3)y=

k

x

(k≠0)的值域是{y|y≠0}.

(2)y=ax2+bx+c(a≠0)的值域是:当a>0时,值域为;当a<0时,值域为 .

(4)y=a x(a>0且a≠1)的值域是{y|y>0}. (5)y=log a x(a>0且a≠1)的值域是R.

(6)y=sin x,y=cos x的值域是[-1,1]. (7)y=tan x的值域是R.

求函数值域常用的方法 (1)配方法,多适用于二次型或可转化为二次型的函数. (2)换元法. (3)基本不等式法 (4)单调性法(例(4)). (5)分离常数法

第三节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的定义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称函数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二、函数的最值 [例1] 证明函数f (x )=2x -x

在(-∞,0)上是增函数.

[自主解答] 设x 1,x 2是区间(-∞,0)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且x 1

x 1,f (x 2)=2x 2-1

x 2

f (x 1)-f (x 2)=

因此f (x 1)-f (x 2) 0,即f (x 1) f

(x 2),故f (x )在(-∞,0)上是 函数. 由题悟法 定义法证单调性基本步骤为取值、作差、变形、判断

第四节 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

一、函数的奇偶性 1.奇、偶函数的有关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亦然; (3)若奇函数f (x )在x =0处有定义,则f (0)=0;

(4)利用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可知,奇函数在原点两侧的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利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可知,偶函数在原点两侧的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二、周期性

1.周期函数 对于函数y =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任何值时,都有f (x +T )=f (x ),那么就称函数y =f (x )为周期函数,称T 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2.最小正周期

如果在周期函数f (x )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f (x )的最小正周期.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定义 形如f (x )=ax 2

+bx +c (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 (x )=ax 2

+bx +c (a ≠0);

(2)顶点式:f (x )=a (x -m )2

+n (a ≠0); (3)零点式:f (x )=a (x -x 1)(x -x 2)(a ≠0). 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七节指数与指数函数

一、根式 1.根式的概念

(1)n a n

=?

????

a , n 为奇数,

|a |=???

a a

-a a <,

n 为偶数;

(2)(n

a )n

=a (注意a 必须使n

a 有意义).

二、有理数指数幂

1.幂的有关概念 2.有理数指数幂的性质 (1)正分数指数幂:a m n =n

a m (a >0,m ,n ∈N *,且n >1); (1)a r a s =a r +s

(a >0,r ,s ∈Q); (2)负分数指数幂:a -m n

1

a m n

1

n

a m

(a >0,m ,n ∈N *

,且n >1); (2)(a r )s =a rs

(a >0,r ,s ∈Q);

(3)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ab )r

=a r b r

(a >0,b >0,r ∈Q). 三、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八节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定义:

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log a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当a =10时叫常用对数.记作x =lg_N ,当a =e 时叫自然对数,记作x =ln_N .

(2)对数的常用关系式(a ,b ,c ,d 均大于0且不等于1):

①log a 1=0. ②log a a =1. ③对数恒等式:a log a N =N . ④换底公式:log a b =log c b

log c a

.

推广log a b =

1

log b a

, log a b ·log b c ·log c d =log a d . (3)对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①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 ②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 ③log a M n

=n log a M (n ∈R); ④log am M n

=n m

log a M . 2.对数函数的概念

(1)把y =log a x (a >0,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2)函数y =log a x (a >0,a ≠1)是指数函数y =a x 的反函数,函数y =a x

与y =log a x (a >0,a ≠1)的图象关于y =x 对称.

3.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常用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节函数与方程

1.函数的零点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

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

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第十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几种常见的函数模型

立体几何

第一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三视图和直观图

一、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简单组合体的构成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有多面体与多面体、多面体与旋转体、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

四、平行投影与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其规则是:

(1)原图形中x轴、y轴、z轴两两垂直,直观图中,x′轴、y′轴的夹角为45°(或135°),z′轴与x′轴和

y′轴所在平面垂直.

(2)原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直观图中仍平行于坐标轴.平行于x轴和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

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在直观图中变为原来的一半.

五、三视图

几何体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线.

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柱、锥、台和球的侧面积和体积

第三节空间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

一、平面的基本性质

1.位置关系的分类

??

?

??共面直线

?

?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夹角) (1)定义:设a,b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中任一点O作直线a′∥a,b′∥b,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

(2)范围:????

0,

π

2

. 三、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四、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平面解析几何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倾斜角的范围为[0,π)_.

2.直线的斜率 (1)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

k 表示,即k =tan_α, 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

(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y 2-y 1x 2-x 1=y 1-y 2

x 1-x 2

. 二、直线方程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 A 1B 2

-A 2B 1

=0,B 2C 1

-B 1C 2

≠0或

{ A 1

B 2

-A 2B 1

=0,A 1C 2

-A 2C 1

≠0

?

???当A 2

B 2

C 2

≠0时,记为A 1

A 2

=B 1B

2

≠C 1C 2

四、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 A 1x +B 1y +C 1=0,

A 2x +

B 2y +

C 2=0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

此解就是交点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五、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A (x 1,y 1),B (x 2,y 2)间的距离公式:d (A ,B )=|AB |=

x 1-x 2

2

+y 1-y 2

2

.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P (x 1,y 1)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1+By 1+C |

A 2+

B 2

.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间的距离d =|C 1-C 2|

A 2+

B 2.

六 圆_的_方_程 1.圆的定义及方程

00(1)若M (x 0,y 0)在圆外,则(x 0-a )2

+(y 0-b )2

>r 2

.(2)若M (x 0,y 0)在圆上,则(x 0-a )2

+(y 0-b )2

=r 2

. (3)若M (x 0,y 0)在圆内,则(x 0-a )2

+(y 0-b )2

.

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圆的半径为r )

121212

三角函数

第一节任意角和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

(1)角的分类: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

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2)终边相同的角: 终边与角α相同的角可写成α+k ·360°(k ∈Z ).

(3)弧度制: ①1弧度的角: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②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α|=l

r

,l 是以角α作为圆心角

时所对圆弧的长,r 为半径.

③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比值l

r

与所取的r 的大小无关,仅与角的大小有关. ④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60°=2π弧度;180°=π弧度.

⑤弧长公式:l =|α|r , 扇形面积公式:S 扇形=12lr =12|α|r 2

.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α是一个任意角,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那么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sin α=

y ,cos α=x ,tan α=y

x

,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口诀是: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第二节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sin 2

α+cos 2

α=1(α∈R ). (2)商数关系:tan α=

sin αcos α??

?

?α≠k π+π2,k ∈Z . 2.六组诱导公式

对于角“

2

±α”(k ∈Z )的三角函数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奇变偶不变”是指“当k 为

奇数时,正弦变余弦,余弦变正弦;当k 为偶数时,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是指“在α的三角函数值前

面加上当α为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第三节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 1.周期函数

(1)周期函数的定义: 对于函数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 (x +T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周期函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2)最小正周期:

如果在周期函数f (x )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f (x )的最小正周期.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四节函数y =sin(ωx +φ)的图象及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一、y =A sin(ωx +φ)的有关概念

用五点法画y =A sin(ωx +φ)一个周期内的简图时,要找五个关键点,如下表所示:

第五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 cos(α-β)=cos_αcos_β+sin_αsin_β; (2) cos(α+β)=cos_αcos_β-sin_αsin_β; (3) sin(α-β)=sin_αcos_β-cos_αsin_β; (4) sin(α+β)=sin_αcos_β+cos_αsin_β; (5) 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6) tan(α+β)=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 sin 2α=2sin_αcos_α;

(2) cos 2α=cos 2

α-sin 2

α=2cos 2

α-1=1-2sin 2

α; (3) tan 2α=

2tan α

1-tan 2

α

. 3.常用的公式变形

(1)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2)cos 2

α=

1+cos 2α2,sin 2

α=1-cos 2α2

; (3)1+sin 2α=(sin α+cos α)2

,1-sin 2α=(sin α-cos α)2

,sin α±cos α=2sin ?

???α±π

4.

第六节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半角公式(不要求记忆)

1.sin

2

α2=1-cos α2; cos 2α2=1+cos α2; tan 2α2=1-cos α1+cos α

. 2.sin α

2

=±

1-cos α2 ; cos α

2

=± 1+cos α2; tan α

2

=± 1-cos α

1+cos α

.

3.用sin α,cos α表示tan

α2. tan α2=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 第七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

.正弦定理

3.三角形中常用的面积公式 (1)S =1

2ah (h 表示边a 上的高);

(2)S =12bc sin A =12ac sin B =1

2ab sin C ;

(3)S =1

2

r (a +b +c )(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平面向量

第一节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一、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

2.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其方向是任意的.

3.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4.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又叫共线向量,规定:0与任一向量共线.

5.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6.相反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

1.定义: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向量的数乘,记作λa,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

①|λa|=|λ||a|;

②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当λ=0时,λa=0.

2.运算律:设λ,μ是两个实数,则:

①λ(μa)=(λμ)a;②(λ+μ)a=λ a+μ a;③λ(a+b)=λa+λb.

四、共线向量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λ,使得b =λa.

第二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一、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叫做把向量正交分解.

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对于平面内的一个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a=x i+y j,把有序数对(x,y)叫做向量a的坐标,记作a=(x,y),其中x叫做a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a在y轴上的坐标.

(2)设OA=x i+y j,则向量OA的坐标(x,y)就是终点A的坐标,即若OA=(x,y),则A点坐标为(x,y),反之亦成立.(O是坐标原点)

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向量的模

设a=(x1,y1),b=(x2,y2),则a+b =(x 1+x2,y 1+y 2),a-b=(x1-x2,y1-y2),λa=(λx1,λy1).2.向量坐标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AB=(x2-x1,y2-y1),|AB|=x2-x12+y2-y12.

三、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设a=(x1,y1),b=(x2,y2),其中b≠0.若a∥b?x1y2-x2y1=0.

第三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一、两个向量的夹角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

2.范围

向量夹角θ的范围是0°≤θ≤180°,a与b同向时,夹角θ=0°;a与b反向时,夹角θ=180°.

3.向量垂直如果向量a与b的夹角是90°,则a与b垂直,记作a⊥b.

二、平面向量数量积

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则数量|a||b|·cos θ叫做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 θ,其中θ是a与b的夹角.规定0·a=0. 当a⊥b时,θ=90°,这时a·b=0.

2.a·b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 θ的乘积.

三、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1.如果e是单位向量,则a·e=e·a. 2.a⊥b?a·b=0.

3.a·a=|a|2,|a|=a·a. 4.cos θ=

a·b

|a||b|

.(θ为a与b的夹角) 5.|a·b|≤|a||b|.

四、数量积的运算律 1.交换律:a·b=b·a.

2.分配律:(a+b)·c=a·c+b·c. 3.对λ∈R,λ(a·b)=(λa)·b=a·(λb).

五、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设a=(a1,a2),b=(b

1,

b2),则:

1.a·b=a1b1+a2b2. 2.a⊥b?a1b1+a2b2=0. 3.|a|=a21+a22.

4.cos θ=

a·b

|a||b|

a1b1+a2b2

a21+a22b21+b22

.(θ为a与b的夹角)

第一章集合

一、元素与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表示符号为∈和?.

3.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B(B≠?

)

第一节函数及其表示

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y=f(x),x∈A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

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4)相等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相等,这是判断两函数相等的依据.2.函数的表示法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3.映射的概念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定义域内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虽然由几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

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1)配凑法 (2)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3)换元法 (4)方程思想:已知关于f(x)与f????

1

x或

f(-x)的表达式,可根据已知条件再构造出另外一个等式

组成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f(x)

[例] (1)已知f(x+1)=x+2x,求f(x)的解析式;

(2)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f(0)=0,f(x+1)=f(x)+x+1,求f(x).

( 3)若f(x)对于任意实数x恒有2f(x)-f(-x)=3x+1,求f(x)=

第二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

(1)分式函数中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根式函数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0.

(3)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均为R. (4)y=a x,y=sin x,y=cos x,定义域均为R.

(5)y=tan x的定义域为

?

?

?

?

?

?

xx≠kπ+

π

2

,k∈Z. (6)函数f(x)=x0的定义域为{x|x≠0}.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定义域,除了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外,还要考虑实际问题对函数自变量的制约.

(8)对抽象函数:

①若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a,b],则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求出;

②若已知函数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为g(x)在x∈[a,b]时的值域.

2.基本初等函数的值域

(1)y=kx+b(k≠0)的值域是R. (3)y=

k

x

(k≠0)的值域是{y|y≠0}.

(2)y=ax2+bx+c(a≠0)的值域是:当a>0时,值域为;当a<0时,值域为 .

(4)y=a x(a>0且a≠1)的值域是{y|y>0}. (5)y=log a x(a>0且a≠1)的值域是R.

(6)y=sin x,y=cos x的值域是[-1,1]. (7)y=tan x的值域是R.

求函数值域常用的方法 (1)配方法,多适用于二次型或可转化为二次型的函数. (2)换元法. (3)基本不等式法 (4)单调性法(例(4)). (5)分离常数法

第三节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的定义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称函数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二、函数的最值 [例1] 证明函数f (x )=2x -x

在(-∞,0)上是增函数.

[自主解答] 设x 1,x 2是区间(-∞,0)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且x 1

x 1,f (x 2)=2x 2-1

x 2

f (x 1)-f (x 2)=

因此f (x 1)-f (x 2) 0,即f (x 1) f

(x 2),故f (x )在(-∞,0)上是 函数. 由题悟法 定义法证单调性基本步骤为取值、作差、变形、判断

第四节 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

一、函数的奇偶性 1.奇、偶函数的有关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亦然; (3)若奇函数f (x )在x =0处有定义,则f (0)=0;

(4)利用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可知,奇函数在原点两侧的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利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可知,偶函数在原点两侧的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二、周期性

1.周期函数 对于函数y =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任何值时,都有f (x +T )=f (x ),那么就称函数y =f (x )为周期函数,称T 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2.最小正周期

如果在周期函数f (x )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f (x )的最小正周期.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定义 形如f (x )=ax 2

+bx +c (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 (x )=ax 2

+bx +c (a ≠0);

(2)顶点式:f (x )=a (x -m )2

+n (a ≠0); (3)零点式:f (x )=a (x -x 1)(x -x 2)(a ≠0). 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指数与指数函数 一、根式 1.根式的概念

(1)n a n

=?

????

a , n 为奇数,

|a |=???

a a

-a a <,

n 为偶数;

(2)(n

a )n

=a (注意a 必须使n

a 有意义).

二、有理数指数幂 1.幂的有关概念 2.有理数指数幂的性质 (1)正分数指数幂:a m n

=n

a m (a >0,m ,n ∈N *,且n >1); (1)a r a s =a r +s

(a >0,r ,s ∈Q); (2)负分数指数幂:a -m n

1

a m n

=1

n

a m

(a >0,m ,n ∈N *

,且n >1); (2)(a r )s =a rs

(a >0,r ,s ∈Q);

(3)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ab )r

=a r b r

(a >0,b >0,r ∈Q). 三、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定义:

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log a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当a =10时叫常用对数.记作x =lg_N ,当a =e 时叫自然对数,记作x =ln_N .

(2)对数的常用关系式(a ,b ,c ,d 均大于0且不等于1):

①log a 1=0. ②log a a =1. ③对数恒等式:a log a N =N . ④换底公式:log a b =log c b

log c a .

推广log a b =

1

log b a

, log a b ·log b c ·log c d =log a d . (3)对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①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 ②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 ③log a M n

=n log a M (n ∈R); ④log am M n

=n m

log a M . 2.对数函数的概念

(1)把y =log a x (a >0,

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2)函数y =log a x (a >0,a ≠1)是指数函数y =a x 的反函数,函数y =a x

与y =log a x (a >0,a ≠1)的图象关于y =x 对称.

3.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常用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函数与方程

1.函数的零点

(1)定义:对于函数y =f (x )(x ∈D ),把使f (x )=0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x ∈D )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 (x )=0有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 (a )·f (b )<0,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零点,即存在c ∈(a ,b ),使得f (c )=0,这个c 也就是方程f (x )=0的根.

2.二次函数y =ax 2

+bx +c (a >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对于在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且f (a )·f (b )<0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等差数列

一、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

数列.符号表示为a n +1-a n =d (n ∈N *

,d 为常数). 2.等差中项:数列a ,A ,b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 =

a +b

2

,其中A 叫做a ,b 的等差中项.

二、等差数列的有关公式

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2.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n n -

2

d =

a 1+a n n

2

.

三、等差数列的性质

1.若m ,n ,p ,q ∈N *

,且m +n =p +q ,{a n }为等差数列,则a m +a n =a p +a q . 2.在等差数列{a n }中,a k ,a 2k ,a 3k ,a 4k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kd . 3.若{a n }为等差数列,则S n ,S 2n -S n ,S 3n -S 2n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n 2

d .

4.等差数列的增减性:d >0时为递增数列,且当a 1<0时前n 项和S n 有最小值.d <0时为递减数列,

且当a 1>0时前n 项和S n 有最大值.

5.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差为d .若其前n 项之和可以写成S n =An 2

+Bn ,则A =d 2,B =a 1-d

2

当d ≠0时它表示二次函数,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An 2

+Bn 是{a n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不为零),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定义的表达式为

a n +1a n

=q (n ∈N *

,q 为非零常数). (2)等比中项:如果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即: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

?a ,G ,b 成等比数列?G 2

=ab .

2.等比数列的有关公式 (1)通项公式:a n =a 1q n -1

.

(2)前n 项和公式:S n =?????

na 1,q =1,a 1

-q n

1-q

=a 1

-a n q

1-q ,q ≠1.

3.等比数列{a n }的常用性质

(1)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m +n =p +q =2r (m ,n ,p ,q ,r ∈N *

),则a m ·a n =a p ·a q =a 2

r . 特别地,a 1a n =a 2a n -1=a 3a n -2=….

(2)在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a n }中,数列a m ,a m +k ,a m +2k ,a m +3k ,…仍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k

数列S m,S2m-S m,S3m-S2m,…仍是等比数列(此时q≠-1);

a n=a m q n-m.

第六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实数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

a-b>0?a>b;a-b=0?a=b;a-b<0?a<b.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与ax2+bx +c<0的解集的关系,可归纳为:

若a<0时,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对照上表求解.

[小题能否全取]

1.(教材习题改编)不等式x(1-2x)>0的解集是( )

第四节基本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ab≤

a+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二、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a2+b2≥2ab(a,b∈R);

b

a

a

b

≥2(a,b同号).

ab≤????

a+b

2

2(a,b∈R);????

a+b

2

2≤

a2+b2

2

(a,b∈R).

三、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设a>0,b>0,则a,b的算术平均数为

a+b

2

,几何平均数为ab,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四、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x>0,y>0,则:

(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当且仅当x=y时,x+y有最小值是2p.(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y是定值p,那么当且仅当x=y时,xy有最大值是

p2

4

.(简记:和定积最大)

第五节

椭__圆

[知识能否忆起]

1.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F 1,F 2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2.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小题能否全取]

1.(教材习题改编)设P 是椭圆x 24+y 2

9

=1的点,若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 1|+|PF 2|等于( )

A .4

B .8

C .6

D .18

解析:选C 依定义知|PF 1|+|PF 2|=2a =6.

2.(教材习题改编)方程x 25-m +y 2

m +3=1表示椭圆,则m 的范围是( )

A .(-3,5)

B .(-5,3)

C .(-3,1)∪(1,5)

D .(-5,1)∪(1,3)

解析:选C

由方程表示椭圆知????

?

5-m >0,m +3>0,

5-m ≠m +3,

解得-3<m <5且m ≠1.

3.(2012·淮南五校联考)椭圆x 29+y 2

4+k =1的离心率为4

5,则k 的值为( )

A .-21

B .21

C .-

19

25

或21

D.19

25

或21 解析:选C 若a 2

=9,b 2

=4+k ,则c =5-k ,

由c a =45,即5-k 3=45,得k =-1925

; 若a 2=4+k ,b 2

=9,则c =k -5,

由c a =45,即k -54+k =45

,解得k =21. 4.(教材习题改编)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 轴上,若其离心率为1

2,焦距为8.则该椭圆的方程是

________.

解析:∵2c =8,∴c =4,

∴e =c a =4a =1

2

,故a =8.

又∵b 2

=a 2

-c 2

=48,∴椭圆的方程为y 264+x 2

48=1.

答案:

y 264+x 2

48

=1 5.已知F 1,F 2是椭圆C 的左,右焦点,点P 在椭圆上,且满足|PF 1|=2|PF 2|,∠PF 1F 2=30°,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

解析:在三角形PF 1F 2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PF 2F 1=1,即∠PF 2F 1=π

2,

设|PF 2|=1,则|PF 1|=2,|F 2F 1|=3, 所以离心率e =2c 2a =3

3.

答案:

33

1.椭圆的定义中应注意常数大于|F 1F 2|.因为当平面内的动点与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F 1F 2|时,其动点轨迹就是线段F 1F 2;当平面内的动点与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小于|F 1F 2|时,其轨迹不存在.

2.已知椭圆离心率求待定系数时要注意椭圆焦点位置的判断,当焦点位置不明确时,要分两种情形讨论.

典题导入

[例1] (2012·山东高考)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32

.双曲线x 2-y 2

=1的渐近线与椭圆C

有四个交点,以这四个交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16,则椭圆C 的方程为( )

A.x 28+y 22=1

B.x 212+y 26=1

C.x

2

16+y

2

4

=1

D.x

2

20+y

2

5=1 [自主解答] ∵椭圆的离心率为

32

, ∴c a =

a 2-

b 2

a =3

2

,∴a =2b . 故椭圆方程为x 2

+4y 2

=4b 2

.

∵双曲线x 2

-y 2

=1的渐近线方程为x ±y =0,

∴渐近线x ±y =0与椭圆x 2+4y 2=4b 2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255

b ,255b ,

∴由圆锥曲线的对称性得四边形在第一象限部分的面积为255b ×25

5

b =4,∴b 2=5,即a 2=4b 2=

20. 故椭圆C 的方程为x 220+y 2

5=1.

[答案] D

本例中条件“双曲线x 2

-y 2

=1的渐近线与椭圆C 有四个交点,以这四个交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16”变为“此椭圆的长轴长等于圆x 2

+y 2

-2x -15=0的半径”问题不变.

解:∵x 2

+y 2

-2x -15=0,

∴(x -1)2

+y 2

=16,∴r =4,即2a =4,a =2. 又c

a =

3

2

,∴c

=3, ∴b =1,故椭圆方程为x 2

4

+y 2

=1.

由题悟法

1.解决与到焦点的距离有关的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用定义来解题. 2.椭圆方程的求法多用待定系数法,其步骤为: (1)定标准;(2)设方程;(3)找关系;(4)得方程.

3.当椭圆焦点位置不明确时,可设为x 2m +y 2n

=1(m >0,n >0,m ≠n ),也可设为Ax 2

+By 2

=1(A >0,B >0,且A ≠B ).

以题试法

1.(2012·张家界模拟)椭圆x 2

4+y 2

=1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过F 1作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一个交点

为P ,则|PF 2|=( )

A.72

B.3

2 C. 3

D .4

解析:选A 因为a 2

=4,b 2

=1,所以a =2,b =1,c = 3.

不妨设F 1为左焦点,P 在x 轴上方,则F 1(-3,0),设P (-3,m )(m >0),则

-3

2

4+m 2

=1,解得m =12

所以|PF 1|=12根据椭圆定义|PF 1|+|PF 2|=2a ,所以|PF 2|=2a -|PF 1|=22

-12=72

.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新版)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也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价格与供求相互关系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得到配置)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推荐)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重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重点知识点不完全归纳(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联系:①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6、外汇和汇率:【多数选择题,会考汇率提高或降低的影响】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人民币既不贬值,也不升值。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后果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②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③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④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⑤中国RMB国际地位提高。 (2)负面影响:①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②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伤害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④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多数选择题】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盈利。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亏损。C、相等不亏不赚。它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率↑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多数选择题】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单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重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清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清单 吴舜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首先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要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请问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 555 5015392522 ∈--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为假?p p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 y x x x = --432 lg ()()() (答:,,,)022334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答:,)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 ) 如:,求f x e x f x x +=+1(). 令,则t x t = +≥10 ∴x t =-2 1 ∴f t e t t ()=+--2 1 21 ()∴f x e x x x ()=+-≥-2 1 210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章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⑴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⑴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⑵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 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pdf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 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 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 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 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篇二】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 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大全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