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_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

公共治理_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
公共治理_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

第 18 卷 总第 78 期Vol. 18 Sum No. 78

2009 年第 6 期No. 6. 2009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RADIO & TV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9-19

【作者简介】程宇(1982-),女,四川乐山人,珠海广播电视大学助教。

一、问题的提出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基础,正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些年来,“瘦肉精”、“苏丹红”、“阜阳劣质奶粉”、“霉变毒米”、“三聚氰胺”等事件接连发生,这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将政府监管推到聚光灯前。舆论的矛头指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质疑权责部门监管力度。存在重大安全问题的食品如何通过层层监管,顺利进入市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现为何不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而是医院或媒体等不具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行业部门?探寻这些疑问的答案,可以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着漏洞,“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单独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尝试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未来模式,依靠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二、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

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

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联系。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与社会参与的最佳结合点,使得政府监管在纠正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政府失灵。

(一)原因之一:市场失灵

最早的政府管制理论首先是在经济领域提出的。经典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监管是根植于市场,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存在的理由,市场失灵的范围也是政府管制的范围。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就通过监管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干预资源配置。通常引起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需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益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济运作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假设,由此产生了市场失灵。经济学理论根据产品质量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将产品特征分为三类: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检查和评价的特征,称之为“搜

公共治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

程 宇

( 珠海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珠海,519000 )

【内容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百姓健康乃至生命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社会的经济安全、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此种形势之下,迫切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市场失灵、志愿失灵等可能性存在使得政府监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最佳模式,不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政府管制,也不是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而是在三者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期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64(2009)06-0081-05

2009 年 12 月 20 日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18 卷 总第 78 期)

82

寻特征”,如苹果的颜色;

“经验特征”是消费者在购买前不能准确评价但可以在消费之后凭经验进行评价的特征,如牛奶的新鲜程度;然而,在缺乏具体形式的信号提示的情况下,消费者即便在消费后也不能检查或评价的特征,被称为“信任特征”。也就是把产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类。食品就属于具有明显“信任特征”的商品,即为信任品。在市场机制下,不法的个人和厂商不仅没有动机披露他们真实的偏好,反而利用消费者相比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这一点,以低成本生产质量低劣或者假冒的产品。而且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是出在食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由于食品从原料的种植或养殖过程,到加工包装,再到运输过程,直至最后市场流通过程,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这样食品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又因食品信任品方面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这方面的信息消费者很难掌握,市场几乎彻底失灵,如农药残留问题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的危害,并不能很快察觉,并且责任可追究性差,因此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消费者面临严重的健康与安全风险。另外,由于消费者很难直接观察到高质量食品的生产成本比低质量食品要高,无法区别高质量与低质量食品,会出现低质量食品驱逐高质量食品的“逆向选择”现象。因此,对于食品信任品的特征就需要由足以令消费者信任的第三方介入市场,提供信号传递机制,从而解决食品质量信号的市场失灵问题。这个第三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

(二)原因之二:志愿失灵

“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成为必要和必需。非营利组织是一种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相平行的制度安排。三大领域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领域,其中企业是社会经济存在的基石,政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非营利组织则是企业、政府并存与社会领域中的另外一个独立的主体。然而不能因为非营利组织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而忽视这个部门所存在的内部局限性,即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公益事业,这种局限性被称为“志愿失灵”。美国学者萨拉蒙教授提出了“第三者政府”理论,同时提出了“志愿部门失灵”共同说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伙伴关系。从非营利组织自身

发展的成熟程度来看,志愿失灵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政府、市场相对发达和完善的条件下的失灵;第二种类型是处于转型条件下由于制度性缺失、社会整体发育不全而必然导致社会约束力弱化的失灵,这更多地发生在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志愿失灵表现为第二种类型,也因此需要政府的监管。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管不到位

根据以上分析,经验品、尤其是信任品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均可导致市场混乱,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因此,就必须实行政府监管。但是根据查尔斯?沃尔夫的分析,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与低效率和分配不公,会出现政府监管不到位。

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部门利益理论以及政府管理俘获理论,也意味着政府监管存在着不到位的可能性。政府监管不到位表明了政府并不能代替市场,在一些场合,市场办不好的事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未必就能办得好。由于政府的行政组织庞大,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政府官员可能在理性经济人的支配下,导致政府权力异化,出现权力设租、寻租现象,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违背初始目标。

(二)多头管理导致管理缺失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分散管理,涉及卫生、工商、质检、农业、商务、畜牧、林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形成了“多头分散、齐抓共管”和“多头有责、无人负责”的局面。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集体行动无法使监管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假设是,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在集体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困境”。集团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具有集团收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食品安全具有奥尔森所定义的公共物品的性质,而保障公众的安全供给,满足公众的食品安全需求,也正是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然而,这些监管部门对食品市场进行监管是有成本的,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管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基于成本的考虑,每一监管部门都存在将本部门应承担的监管成本转嫁到

2009 年第 6 期83

其他监管部门的头上的倾向,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就可能以监管权限作为理由,造成“都管都不管”“行政不作为”的尴尬局面,导致多部门共同监管遭遇“集体行动的困境”。

(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和法律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食品质量监管交叉规定。另外,标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食品质量标准重叠混乱,缺乏权威性。在我国食品标准的制定有多套体系:卫生部门制定卫生标准,质检部门负责指定产品质量标准和所有标准的审批,各行业主管部门也有权制定本行业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涉及面互有重叠,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做出的规定又互不相同,造成我国食品标准的混乱。

(四)执法监督资源不足

政府在监管过程中信息来源不足。质量监督部门获得企业违法行为信息的方法主要靠技术检验为手段的监督检查。但是,想通过检验得到所有产品质量信息是不现实的。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组织队伍,全面落实巡查工作,一时也力不从心。社会举报是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群众举报较少,相当多的消费者认为价格便宜的食品问题不值得举报。另外,有的地方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不深入,走过场;有些执法人员法制观念单薄,监管职责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还有的单纯依靠罚款,以罚代管,放纵违法行为。

(五)中介机构发育不良

食品的生产、销售乃至消费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终端受众,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鉴别食品的安全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消费。我国建国后长达30余年的计划体制,使政府成为包办一切、包管一切的全能型政府,社会的自治能力退化,其表现就是中介机构的消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

四、公共治理——食品安全

监管的模式设想

食品安全监管的未来模式采用公共治理的方式,是一种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综

合性监管模式。在监管过程中,它涉及到政府、食品行业、社会三个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它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社会监管为主体,以市场监管为基础,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力,实现制度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均衡,以降低社会监管的成本,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一)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导者

食品市场的监管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监管机构。由于食品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因此,食品安全的监管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来规范外,更要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来规范。政府作为监管过程的主导者,具体履行监管职能的各种行政机构。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承担着管理、协调、监督、扶持等多方面责任。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准公共产品,弥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某些不足;政府的作用是“掌舵”。食品安全这一公共领域,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者,政府公权力是必须涉入的,运用政府公权力对食品安全监管,在立法、执法、司法救济、法律监督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到国计民生、政府职能的实现、社会的稳定,若由市场主体或社会主体在食品安全监管立法、执法、司法的供给,它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是巨大的,不能发挥政府权力在这一领域的规模成本优势,政府公信力优势,并且一旦失控,可能造成社会巨大的损失。

(二)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针对食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法律和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法制建设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应进一步加快《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以食品安全为立法理念,制定《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监管的整个链条,是食品法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主要内容应该是对食品安全的方针、原则、政策、纲领等宏观性内容的规定。食品安全法中应该规定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各项措施都要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制定。食品安全法应该涵盖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流通、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加工、质量、流通、卫生等各个部分的有效衔接;明确各部分各环节主管单位和企业职责,特别是要明确食品生产者(包括食品企

程 宇:公共治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

2009 年 12 月 20 日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18 卷 总第 78 期)

84

业和农户)的第一责任人地位和政府的食品监管责任人地位,赋予职能部门更多充分的权利,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

(三)设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在食品安全的横向关系上,我国并没有真正实现“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的体制。2003年成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副部级单位并未像预期的那样充分发挥出综合监管、组织协调的作用。在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由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的组织协调工作。卫生部虽然为正部级单位,但由它来协调同样为正部级单位的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同样会困难重重。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局部调整,建立“综合型”监管体制,在继续以环节监管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权威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实现对监管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县成立了由各相关监管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其办公地点一般都挂靠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从现实的效果看,这种松散的协调机构无法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强有力的食品安全的领导机构,而不是松散的协调机构,以便更有效的综合监管、组织协调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其它分管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监管、执法软弱的局面。

(四)行业自律

为了克服由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甚至是低质量的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的情况,可以采用行业自律、产品质量担保、信誉等方式来传递有效的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食品市场中,政府的监管对象是生产和销售食品的所有企业,食品行业内企业行为的走向必然影响政府监管的行为走向。如果食品企业有着良好的行业自律习惯,那么食品市场秩序就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政府的监管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食品企业没有良好的自律表现,那么食品市场秩序就会混乱,政府监管的任务就繁重。具体措施如:政府应充分利用质检系统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完善自律机制,采用省级名牌、市级名牌、“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品、原产地地域保护等扶优扶强的措施,引导企业自觉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企业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负责人,促进企业诚信建设是监管的重要目标,加强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设,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采取政策、行政、经济的手段,对重信誉、讲诚信的企业给予激励,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

(五)市场监管

市场活动主体包括食品企业的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他们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主体,但是消费者与食品安全利益关系最大,其他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本身也是消费者。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动力最强,呼声最大。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监管,主要是对食品生产厂家、食品销售商家等卖方行为的监管,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卖方行为检点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如果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强,那么就会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起到约束性作用。可以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消费者在消费了假冒伪劣食品之后进行举报。政府可以在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罚款中抽取一部分建立起中奖举报假冒伪劣食品消费者专项基金,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要专门设立食品安全问题举报电话,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并将检查处理的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并向公众公布。

(六)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直接影响着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监管行为。如果社会舆论的影响大,监督作用强,那么势必对食品企业的行为造成一种约束力,从而为政府监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反之,监管效率降低。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体对食品市场、食品企业的监督上。一方面,新闻媒体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曝光,揭露丑恶,警示违规,对食品企业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食品安全隐患的线索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广大消费者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食品的辨别能力。这样,在社会舆论和消费者的监督下,食品企业的行为得以规范,为政府监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同时,社会舆

2009 年第 6 期85

程 宇:公共治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索

论的监督,也对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压力,促使政府加快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建构一种“回应型”的制度创新机制。

五、结语

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食品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的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是政府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并未像期望的那样满足公众的食品安全需求。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表明政府监管同市场自发调节一样出现了不到位的状态。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失灵,仅仅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效果。因此,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的互补优势,将会为食品安全创造一种有效的监管模式。

【注释】

①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第4版.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4-55.

②王俊豪,孙少春.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管制——

以“苏丹红”事件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9):10-12.

③黄新华.公共部门经济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77.

④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D].陕西:西北大学,2008.

⑤梁云.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N].人民

日报,2004-6-21.

⑥秦利,王青松.公共治理理论:食品安全治理的新

视角[J].吉林: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36.

【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第4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1995.

[4]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

济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5]黄新华.公共部门经济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

社,2003.

[6]陈富良,万卫红.企业行为与政府管制[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7]陈富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管制[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王俊豪,孙少春.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管制——以

“苏丹红”事件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9).

(责任编辑:楚和)

Public Governance: Study of the Regulatory Model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CHENG Yu

(Zhuhai Radio& TV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China,519000) Abstract: Food safety,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people’s lives, foreign trade and social st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et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food incidents that have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people’s health take place frequently, reducing the credit to the food safety. As such, it is urgent to take 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failure and voluntary failu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food safet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best choic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to provide the perfect market, the perfect government or the perfect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nstead we should look for “a partnership among the three” 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food safet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Key Words: food safety; public governance; the model of governance

世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比较(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世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比较(通 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世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比较(通用版) 摘要:。。。。。。目的可以写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是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前言:2004—2012年,媒体曝光的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问题所占比例近2/3。受其影响更大的,年龄低的消费者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会倾向于选择购买更多的“认证”蔬菜,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易摄入更多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安全监管模式以完善本国的食品安全体系。 1.世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概述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发达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新技术等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而产生的食品污染,主要是生物污染。经济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化学污染和生

物污染的双重挑战。欠发达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增加食品供给的压力,食品安全大多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1.1发达国家安全法律及监管模式概况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在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之前,往往会制定明确的监管体制、确定监管的主体。虽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均存在一个共同点: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管主体与体制非常健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分析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认为主要有三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第一种是多元体系,建立在多个部门负责基础上的食品控制体系;第二种是综合体系,以一个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标准,开展风险评估、协调指导和监管,其它部门组织为实施的基础;第三种是单一体系,将保护大众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所有责任合并到单一食品安全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优先体制是单一体制,认为综合体系是从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形态。 1.2发展中国家安全法律及监管模式概况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点

一、当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风险点及风险点防 控 (一)、主要风险点: 1、食品流通许可风险及控制。在食品流通许可受理过程中,存在没有认真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情况,存在读取风险。在许可证发放过程中,实地核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渎职风险普遍存在。 2、食品安全监管风险。 3、食品抽样检验风险。 4、食品安全风险。 (二)、防控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 2、强化学习培训,夯实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 3、推行“痕迹化管理”,促进监管、记录一体化。为进一步规范流通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地落实监管任务,防范监管风险,有效手段之一是推行食品安全痕迹化管理。就是:一、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登记簿,食品安全登记簿内容应涉及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营食品品种、检查时间、监察人员、检查品种、检查结果等内容;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每一次巡查,监管人员必须按巡查表要求逐项检查,并填写处理结果,监管对象要核对签字确认。二是确定食品安全痕迹化管理的关键部位。集中清理规范经营主体资格,重

点检查农村集镇、学校周边和城乡结合部,对无证和制假售假的食杂店、???,坚决予以取缔;三是对食品经营户进货检查验收进行专项检查,一旦发现经营户未履行相关规章制度,监管人员一方面要在食品安全监管登记簿上详细记录,另一方面则要同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四是利用好现有系统实行“痕迹监管”监管人员要及时登录市纪委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及配备的食品安全监管3G执法手机,做到及时上传监管信息数据。这样既可促进监管人员履职到位,又可有效规避监管风险,防范只巡不查、只查不纠现象。 4、推行网格化监管,实行人员驻店管理。将食品经营户分解到每名负有监管职责的管理人员名下,建立健全“以网定格、以格定人、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工作责任制,并在每个食品经营户以挂牌形式公示监管人员的基本信息、职责、联系方式。切实把监管责任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5、切实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依法行政。一是对重点区域、重点食品以及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发现为依法快速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依法撤销相关许可。二是监管执法中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监督执法,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同类案件统一处罚标准,防止处罚出现“时轻时重现象”。 6、规范食品检测程序和方法,提高食品检测效率。一是严格按法定程序开展抽样检验;二是加大推进检测设备投

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2014-2015学年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之一,食品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便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食品污染事件及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引起了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造成食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5、食品腐败变质; 6、食品没烧熟; 7、食品保存不当。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

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②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四季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参考模板)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餐饮服务提供者,包括餐馆、小吃店、快餐店、饮品店、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等。 第三条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是本单位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负法律责任。 第四条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建立和实施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第五条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分餐等健康饮食的条件。

第六条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二)餐饮服务提供者:指从事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三)餐馆(含酒家、酒楼、酒店、饭庄等):指以饭菜(包括中餐、西餐、日餐、韩餐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提供者,包括火锅店、烧烤店等。 特大型餐馆:指加工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3000㎡以上(不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1000座以上(不含1000座)的餐馆。 大型餐馆:指加工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500~3000㎡(不含500㎡,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1000座(不含250座,含1000座)的餐馆。 中型餐馆:指加工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500㎡(不含150㎡,含5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250座(不含75座,含250座)的餐馆。 小型餐馆:指加工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以下(含15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座以下(含75座)的餐馆。 (四)快餐店:指以集中加工配送、当场分餐食用并快速提供就餐服务为主要加工供应形式的提供者。 (五)小吃店:指以点心、小吃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提供者。 (六)饮品店:指以供应酒类、咖啡、茶水或者饮料为主的提供者。 甜品站:指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主店经营场所内或附近开

2、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d

涞水县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建设的意见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提升我县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逐步形成综合协调、应急处置、监管责任和社会监督体系,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 县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范围内食品安全工作。县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具体负责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临时会议召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会商制度等相关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落实,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全县食品质量安全。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协调配合,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落实食品行业全过程监管责任 (一)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负责餐饮消费环节监管。 1、负责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对食品相关产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预警;规范食品安全检验,指导食品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并做好标准备案工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整治活动,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2、严格执行食品餐饮许可制度,依法查处无证从事餐饮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强化对餐饮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建立餐饮环节的诚信体系。监督餐饮单位全面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的索证索票和验收制度,规范餐饮单位原料索证管理。加强对餐饮业的日常监管,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农村餐饮单位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小餐饮生产经营行为。建立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防控和预警机制。开展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依法对造成食物中毒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二)农牧、林业部门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监管。 1、产地环境监管。严格监测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 2、农业投入品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打击再生产、经营中非法添加“瘦肉精”、“莱科多巴胺”、“三聚氰胺”、“苏丹红”等违法行为。加强对禁限用农药的管理,严禁出售和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进一步开展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果品等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农资直供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农资信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3、动植物疫病监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大对水陆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提高区域动植物疫病控制能力。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新举措,强调加强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认为,目前已有的监管措施和法规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监管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该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力度。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要下决心进一步规范,加大监管,建立一个可追溯的链条;同时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双管齐下,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月召开的第3次全体会议明确,今年将从8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前对食品安全犯罪也做了新的规定,加大了食品安全作假以及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打击力度,都说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视。 "尤其应强调地方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全国人

大代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立昶指出,"从目前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食品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食品主要瞄准了农村市场和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能力有限,难以全方位监测。"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化程度不高。据调查,全国共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中近七成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仅3.7万家,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与食品生产企业小、散、多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则更为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尤其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控制。 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往往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从"田间"到"餐桌",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监管部门,但在实践中,常存在各部门间责任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专家指出,针对监管混乱和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各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地方监督力度,明确责任,从源头抓起。 --食品安全监管尚存三大难题 陈立昶介绍,目前国家严控食品安全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地方监管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综合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食品监管在地方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实施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根据县局的统一部署,我所认真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序,初显成效。现将一年以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今年我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首先为凸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我所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其它所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其次,为全力推进《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根据县局的部署,我所年初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从三个方面抓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是夯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基础管理,紧紧抓住食品经营户进货查验义务的履行,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账制度,把好流通环节源头关;二是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三是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二、实行网格化监管,落实包保责任制。 全所三个监管组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辖区划分为12个监管网格,每个网格由专人负责,实行全面包保。 三、加强培训,夯实基础。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所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食品安全法》。监管人员在进行市场巡查的同时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宣传《食品安全法》,

传授食品安全知识,切实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发放许可证。 我所在履行食品生产、经营、餐饮营业执照登记职能的同时,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开展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登记发证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238份。 五、督促经营者开展自律,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我所认真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网格化监管包保责任人每周不少于一次对各自网格区域内的食品经营户进行定期巡查,帮助、指导、督促经营户履行进货查验、记录和不合格食品退市责任,并与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督促经营户进行自律管理,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年我所结合节日市场检查,已组织了5次全面清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 六、加强食品质量监督,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我所加强了对食品经营的质量监管,采取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查缴以感观能发现的“三无”、过期、变质食品;二是根据消费者投诉的线索发现劣质食品。今年以来,我所没收不合格食品2600瓶(袋)。 七、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1、结合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节等节日市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商场、超市、集贸市场、车站的经营户,城乡结合部的小摊点、小卖店和流动商贩、小作坊等,进行了多次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教学片测试题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教学片测试题 (以下试题为单选或多选) 单位: 姓名: 第一部分管理概要 1.( )是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食品安全负法律责任。 A.政府负责人B.监管部门负责人 C.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 D.消费者 2. 应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餐饮服务单位包括( )。 A.大型以上餐馆B.学校食堂 C.供餐人数300人的机关食堂D.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3.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是( )。 A.身体健康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 B.具备2年以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经历 C.持有效的培训合格证明 D.高中以上学历 4.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要求包括( )。 A.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B.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C.制订实施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计划 D.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档案 5.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应接受不少于( )小时的集中培训。 A.10 B.20 C.30 D.40 6.餐饮服务单位应进行记录的内容包括( )。 A.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培训情况 B.食品留样情况 C.食品检验结果 D.原料采购验收情况

7.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记录应至少保存( )。 A.3个月B.6个月C.1年 D.2年 8.应对每餐次食品成品留样的餐饮服务单位包括( )。 A.学校食堂 B.供应超过100人的一次性聚餐的餐馆 C.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D.中央厨房 9.进行食品留样,应将样品在( )条件下存放( )小时以上。 A.冷冻,48 B.冷藏,48 C.冷冻,24 D.冷藏,24 10.餐饮服务单位进行食品留样,每个品种留样量应不少于( )。 A.80g B.lOOg C.200g D.250g 11.应设臵检验室的餐饮服务单位包括( )。 A.学校食堂B.中央厨房 C.特大型餐馆 D.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12.餐饮服务单位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在( )内报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并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第二部分从业人员 13.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应取得健康证明,并( )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A.每6个月 B.每1年 C.每2年 D.每3年 14.餐饮服务单位应制定的食品安全制度包括( )。 A.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B.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 C.餐厨废弃物处臵管理制度 D.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制度

河北国玉食品有限公司 长 效 机 制 制

目录 1. 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 2. 按标准组织生产制度 3.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4.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5. 新原料使用上报评估制度 6. 生产条件控制制度 7. 出厂检验及记录制度 8. 包装标识与标签管理制度 9. 企业标准备案制度 10. 使用进口原料管理规定制度 11. 禁止性行为管理制度 12. 食品生产许可证运行管理制度 13. 食品广告管理制度 14. 召回与处置上报制度 15.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报告制度 16. 承担社会责任制度 17.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8. 添加剂使用及管理制度 19. 委托检验报告 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 一.目的为了使公司对采购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价格合理、交货及时,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本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采购。 三.职责技术部制定所需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或要求并对样品进行检验和试验;生产部根据技术部提出的工艺要求做小批量生产试验;副总经理负责对合格供方名单的审批;总经理负责采购计划的审核与批准。四.工作程序1.采购应及时收集填制《供方调查表》,内容包括:供方的名称、产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供货情况等方面的资料,由主管人员汇总分门别类建立档案。供方的档案,包括: a. 法人资料、资质、资信等; b. 产品质量状况; c. 价格与交货期; d. 历史业绩等。根据这些做出《合格供方名单》。 2.对合格供方的控制 a. 质检员对供方每次供货时进行抽样检验; b. 供方每次供货如产品质量不合格按4.13.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 行,如交货期,交货数量等没按合同进行时,可由采购员对供 方提出警告,严重时发出暂撤消供方关系的通知。 3.采购资料 对主要原材料的采购由采购部门根据订货合同对原材料的需求量要求和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注明品名、规格、数量、采购依据等报总经理批准。在《合格供方名单》上选择供方,并与之取得联系,拟制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的拟制必须符合国家《合同法》有关规定。《采购合同》由采购部门保管。

我国食品安全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化

我国食品安全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化 统一监管模式并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灵丹妙药,将面临地方保护、信息内部化、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的困扰。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统一监管模式,需要形成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食品安全双重领导体制,完善食品安全共享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标签:食品安全;监管;治理 针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中重复监管和监管“盲点”问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决定,将原来分段监管的模式转变为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统一监管模式。机构的改革、职能的转变,并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灵丹妙药,理念、体制机制、行为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优化,才能真正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 一、食品安全治理的统一监管模式 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入商品经济时代,食品供给更多地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在食品生产交换过程中,生产者和销售者比消费者更清楚食品的质量和特性,生产经营者倾向于隐藏产品信息以实现最大化利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食品问题的市场失灵。为矫正市场失灵,政府对食品生产经营进行监管。监管是政府行政机构在市场机制框架内,基于法律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伴随其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干预和控制。〔1〕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由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进行监管,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对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在行政监管实践中,分段监管模式有利于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复监管与监管漏洞并存的弊端。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责任落实,第十二届全国人大2013年通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2013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确立了食品安全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将原食品安全办、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领导班子由同级地方党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任免事先征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食品安全治理由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垂直管理模式转变为统一监管的地方分级管理模式。食品安全分级统一监管模式,建立了规范有序、便民高效、权责一致的食品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权责关系、扩大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权力,既有利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内容及试题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内容及试题 一、食品流通许可方面的知识 (一)申请食品流通许可应具备的条件: 1 、在流通环节; 2 、有固定场所; 3 、以零售、批发、或批发兼零售的方式经销预包装品、散装食品的经营者。 (二)食品流通许可范围 食品流通许可事项中的许可范围,包括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经营项目按照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两种类别核定;经营方式按照批发、零售、批发兼零售三种类别核定。 1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哪些是应该许可的: (1)经营食品的商场、超市、食杂店等食品门点。 (2)公路运输系统属食品流通许可范围。另外,加油站里的便利店、报亭、话吧、网吧、娱乐场所(影院、歌厅、迪厅)销售食品的属食品流通许可范围。 (3)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以外销售其生产加工的食品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4)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以外的地点出售其制做的食品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如“不老神鸡”专卖店就应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5)粮食、食用油、调味品、茶叶需要办理流通许可,酒类专卖店要办理流通许可。 2 、哪些不属于流通许可的: (1)铁路系统不属食品流通许可范围,民航系统暂不发,网购、邮寄食品的暂不发。 (2)“前店后厂”。如馒头、粉条加工销售点是生产环节,也不属食品流通许可范围。 (3)散白酒缓办,添加剂、保健品不属食品流通许可范围。 (4)没有经过工业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如蔬菜、水产品、海鲜、鱼、水果、活禽类、鸡旦、白条鸡、白条鸭、猪肉、牛肉、羊肉等。说明以下三点: ※以上所说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食用农产品是指单独经营以上品种的食用农产品的经营者, 不包括经营以上品种食用农产品又经营其他预包装食品的。 ※上述所说食用农产品不发食品流通许可证,但要给予办理营业执照。 ※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食用农产品,但应按照有关准入规定继续加强日常监管。 (三)办理食品流通许可的程序 受理、审查、核准(含发证)。行政许可机关可以将受理与审查合并为一个环节。 (四)申请从事食品流通经营的,应当提交的申请材料: 1 、《食品流通许可证申请书》; 2 、企业登记机关出具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3 、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4 、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身份证明; 5 、经法定机构出具的食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合格证明; 6 、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材料;

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治理方式

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治理方式 王某某 11化工 1111100xxxx 摘要:食品区别于食物,成为人类社会的必需品和特有物,主要在于“品”上,食之于口,品之于心。但目前中国的食品问题层出不穷,让人无法以品尝的姿态对待食物。照理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物质享受的提升,但中国的食品并没能彰显出本国的生活水平。本文重点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来探讨中国的食品安全,以期寻找到食品安全背后的黑手以及更多的治理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三鹿事件;治理措施 1. 三鹿奶粉事件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以上是对该事件的整体概述,这只是这一事件的简单报道,并未对该事件进行深入探讨。以下将从市场、政府、消费者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1.1市场 这一奶制品污染事件,并不仅仅只有三鹿一家公司出现,之后的调查发现,一些知名乳制品企业,包括蒙牛、伊利、光明等在内,都出现了三聚氰胺超标的现象。所以,这一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市场存在的问题了。 对三鹿集团来说,产品出了问题,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固然应该,然而只追究一把手却显得有些笼统而含糊。田文华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专家,对三鹿的成长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财政收入有着不可抹杀的贡献。在三鹿集团内部,应当详细而彻底地调查每个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包括鲜奶的采购人员、质检人员、化验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如果说这些人明知是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因为贪图利益而内外勾结,那么他们也是三鹿事件的直接责任人;如果他们只是限于检测手段发现不了三聚氰胺,不知情归咎于技术上的失误,那么田文华更是仅仅负领导责任,其性质又该另当别论了。问题在于,8月2日三鹿公司就向市政府呈报了情况,这份文件的具体内容如何,是否当时已经查清了食用奶粉的儿童患病的原因,是否知道鲜奶就是致病的根源,我们不得而知。假如田文华早在事发前已经明白奶粉中的问题和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教学片解说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教学片解说 第一部分管理概要 餐饮服务单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良好的自身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操作规范》中明确了餐饮服务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应采取的主要管理措施。 一、基本管理要素 基本管理要素涵盖了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程5方面内容。 (一)管理机构 为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管理,餐饮服务单位应建立由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各岗位从业人员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机构中各成员的责任。其小,单位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 (二)管理人员 《操作规范》规定:大型以上餐馆、学校食堂、供应500人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连锁餐饮企业总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都应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其他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2年以上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经历,身体健康并持有健康证明,取得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明,每年还要接受40小时以上的食品安全集中培训。 (三)管理职责 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食品安全责任并加以落实。 一制订和实施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计划。

一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健康管理。 一制定食品安全检查计划并开展内部检查。 一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档案等。 (四)管理制度 在开展管理之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先与各个部门一起来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应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 一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管理制度 一场所、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一食品及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和查验记录制度 一关键环节加工操作规程 一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一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一投诉处理制度 一内部奖惩制度 一其他管理制度 要使制度能够得到很好地执行,制度应根据本单位特点制定,制度中的每项具体工作,都应有明确的执行人贯和检查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适用性,必要时进行修订。 (五)操作规程 制度中的加工操作规程是对操作工序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操作规程应涵盖操作步骤、操作过程中与食品安全和品质有关的关键指标的控制标准,以及设备设施的操作和维护标准。加工操作规程应体现预防食物中毒的原则和措施。 二、主要管理措施 学习了食品安全管理的要素以后,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管理措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记录管理、食品留样、食品检验、信息报告、投诉处理五方面。

餐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餐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食品采购 经营单位采购食品,须按国家规定进行索证,应相对固定食品采购的场所,以保证其质量。 1、禁止采购以下食品: (1禁止采购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清混有异物或有其他感官形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不符合食品规范规定的定型气装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二、贮存 1、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2、食品贮存场所禁止储存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3、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4、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保持清洁。 三、食品的加工、存放 1、食品的炊事员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

使用腐败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作原料。 2、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 心温度不低于70度。 3、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4、不得出售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 四、食品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1、食品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2、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3、食品从业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症状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4、食品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2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臵于帽内。 (3加工食品时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戴戒指等。 (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五、剩饭剩菜的处理 1、食品管理人员应精确预测就餐人数,合理安排当餐饭菜的数量,

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总

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总

————————————————————————————————作者:————————————————————————————————日期:

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不断拓宽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措施、探索监管机制,我市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食品安全工作的情况 (一)加强领导组织、提高认识,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综合能力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都难以做到食品安全监管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必须建立和完善上至政府、下至食品安全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经营单位的纵向监管网络和全区统一领导的各部门、各街道、乡、镇参加的全区辖区内的横向监管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食品安全工作从上到下,每个地方、每个环节,每时每刻都有人管的局面。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二)加大宣传、强化意识,营造食品安全监管良好氛围一是紧紧围绕“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目标,相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各类食品行业教育,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二是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为积极响应市委宣传部的号召,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饮食文化、营养科学和食品监管

知识,使其真正进入百姓家庭。三是主动上门宣传,将假劣食品的简单识别、使用方法及维权途径编印成小册,免费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四是密切与新闻媒体等部门联系,邀请新闻媒体、专业记者参与执法行动现场报道,通过报道查处、关闭非法屠宰点等食品安全案件案例,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三)强化督查、落实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全面实行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二是建立健全了对区食安委成员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和细化了目标任务,切实将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落到实处。三相关单位抓紧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台帐、严格执法,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惩处力度一是加强经营户管理。食品经营者的经济户口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在监管执法中不断更新,打牢了工作基矗。二是加强监管检查力度。以“六查六看”为手段,强化重点场所、重点单位日常巡查。三是加大质量监测力度。充分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对食品市场进行监管,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消费警示、提示引导、通报情况等措施,进行了整改。四是加大无照经营查处力度。引导“五小”门店合法经营、守法经营,对无法达到经营条件的经营户坚决取缔,今年上半年共取缔无照经营户244户。我市局在上半年的各项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完善最新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完善 摘要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基础,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然而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转基因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人类自身道德素养等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去年的三鹿奶粉所引发的三聚氰胺以及种种食品添加剂问题,更是让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下子凸显了出来,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越来越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和重新建立迫在眉睫。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明显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如成立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退出“食品放心工程”,等等,但是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也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监管体制 ABSTRACT Food is the foundation to the mankind for existence,activity and development,just as the saying “Food is god to the people”. However, som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 unctions, such as the inflation of population, extensively apply of Gene technical and some non cultivated manners of mankind and so on, result in the present non-optimism condition of food. Especially the came out of Melamine and many kinds of food additive last year, let the food safety issues highlighted by all of a sudden, made a tremendous influence in the society, the common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low confident in food security, that the food security of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ystem should reform imminently. In the last few years, our government obviously take severe measures to manage the food safety, for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food and drugs management bureau, releasing “food trust engineering”,etc ,but our food security still had very many loopholes, the government also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in food saf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aspect responsibility. Keywords:food safety; governm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提高食品安全的几种创新监管模式

提高食品安全的几种创新监管模式 随着现代食品生产形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审视工作,用新的观念谋划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作的新路子,从而推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健康发展,怎样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模式之一:实行“一网两会三体系”模式 在现行多机构、分段监管模式下,表现出食品安全信息不畅的弊端。部门之间“各打各的锣,各敲各的鼓”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这种“锣鼓喧天”的阵式并没有形成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行政审批许可、主体市场准入、监管动态等信息互通、共享,造成各部门重复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档案或经济户口,增加了行政成本,造成行政管理、法律资源、人力资源、监管资源的分散、浪费,没有形成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在监督管理的手段上,主要采取的是上门检查式、跟踪走访式、实地查看式等落后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传统做法。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只有从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和体系着手,才能有的放矢。 “一网两会三体系”:“一网”是指可否由政府统一组建一个专业的食品安全动态监管信息专网,再配合各部门的专业网,形成强大的网络体系,建这个信息专网的最大好处在于其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公信力,各监管环节部门的专业网的重要信息全部汇集到政府这个食品安全动态监管信息专网上,既为政府领导决策食品安全监管重大事项提供服务,同时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自然也就形成互通共享。 “两会”是指由政府商务部门会同相关监管部门积极组建食品行业总会、商务协会,目前有的县级地区只有单门类的食品行业协会,如粮油协会、白酒协会等,没有专业的总的食品行业协会,因此在县级地区组建食品行业总会就非常合适,食品行业总会可以包括28大类525种所有食品在内,要比单门类的行业协会更能发挥协会的作用,同时也更能起到凝聚带动效应,使所有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士都在这个“大家庭”中相聚,找到“家”的感觉,食品行业总会虽然没有地方一级政府的职权,但它完全可以是我们开展监管工作的“润滑油”、“缓冲剂”,作用发挥好了就是我们工作的有力抓手,其商务协会在处理招商引资、跨地区经济纠纷、跨地区食品质量安全纠纷等事件中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体系”一是指配套立法立规,理顺体制体系。一方面,在新《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做好配套立法立规,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体系支撑。对法律法规中重复、分散的食品卫生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