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知道答案

数知道答案

张开新著

中国的“塔罗牌”

一部易经数码工具书

带您进入神奇的数世界

南京出版社

前言

十年前,张开新老师在东南亚一带讲授《易经》时,访问了马来西亚一位华裔国家领导人,这位领导人表示许多海外华人对《易经》十分感兴趣,可由于《易经》博大精深,加之对汉文化了解不深,极难读懂,问有没有什么方法使《易经》容易读。于是,张老师诞生了一个想法,即用通俗的数字来代替神秘的八卦,把《周易》中深邃难懂的文辞通俗化,把古老的《易经》关于吉凶悔吝的信息化繁为简、返朴归真。把六十四卦演变为数,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卦。透过我们司空见惯的数字,轻松揭示出人生密码与生命答案,从而掌握人生的定数。

本书将带您进入一个您之前从未领略过的,神奇玄妙的,令人惊叹的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您将发现,您身边的任意一串数字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就是古人说的“冥冥之中有定数”,而且她们仿佛都充满灵性,暗含玄机,蕴藏生命密码,预兆吉凶悔吝。数,了解您的性格秉性,洞悉您的身体事业,还会引导您挖掘潜能,警醒您规避险境,让您发现一个真正的自己,从而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你可知道您的手机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密码、门牌号码等数字与您个人的性格、事业和健康有关吗?您相不相信数字可以给您带来成功和幸福?

本书根据河洛数、易经象数以及《周易》六十四卦的原理,把先天和后天之卦数错综组合极大丰富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再用《易经》的卦、爻辞以及汉代京房的六爻纳甲法和五行生克制化等综合参断其组合数,揭示出数字的吉凶信息及其深刻含义;并从“中医学的鼻祖”《黄帝内经》中发现,易数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从而发掘出数字与人体疾病的相对应之处。

本书以张开新老师著作《易学与人生成败》下篇为蓝本,并集《易经致用精义》应用之精华,加以充实,增删多次,全新改版,自成一书,并命名曰《数知道答案》。

那么,如何通过这些数字来了解您的性格、事业和健康,从而紧紧地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定数?书中自有详尽的答案。

《易》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观象玩辞,观变玩占,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风雅。其中最有意味的是“玩”字,“玩”是一种乐趣,“玩”是一种趣味,卦象简明而又宽广,它由一阴一阳组成,如围棋之黑白二子,趣味无穷,妙不可言。

阅读本书,玩味数字,叩问人生,揭晓答案,将让您轻松体验到中国古人“观象玩辞,观变玩占”的风雅。

答案,从此揭开。

序一

20世纪末,以中国传统经典《易经》、《论语》等为代表的儒教文化已受到全世界的认同,尤其在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中华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潮流。1997年12月,由马来西亚易经学会发起,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世界易经精英大会”,这次大会对于扩大中华《易经》在世界的传播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

当年,我作为国会议员,很荣幸地出席了这次盛会。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我认识了来自中国大陆的易学专家张开新老师,他在这次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受到世界各国易学家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易经研究学者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快速的解卜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张老师被此次大会的发起方——马来西亚易经学会授予“神机妙算”的美称。我也曾多次与他探讨《易经》问题,多年来一直视他为良师益友。

在谈话中,开新老师主张“万般皆小技,能悟便是道”,研究《易经》的最高境界不是在占卜预测,而是了解其大道。他认为,中华儒教文化就是在讲道德,一定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以仁德服天下。他主张把《易经》中的阴阳之道和哲学思想用在传经说道上,用在教化人生中。

此后,张开新老师的易经讲座风靡东南亚,先后应邀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社、光华日报社、南洋商报总社、新加坡易学会、印尼雅加达商会、汶莱商会等机构开办讲座。几年来,不仅在马来西亚赢得了诸多美誉,在新加坡也被授予了“易坛精英”和“当代易学家”称号。

2003年12月,张开新老师第一部易学专著《易学与人生成败》在马来西亚正式出版,我欣然为他题写了“传承文化、开拓创新”八个字,向他表示祝贺。2004年初,这部书在马来西亚举行了盛大的首发式,当年我就任马来西亚新闻

部副部长,应邀主持召开了这次推介礼,对张老师千里迢迢不知疲倦地在马来西亚传播《易经》文化表达了感激与敬意。

现在,获悉开新老师新著《数知道答案》即将在中国大陆付梓,嘱我作序。这部书以张老师大作《易学与人生成败》下篇为基础,我已仔细研读过。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彰显东方智慧的当代奇书,它一定也会成为指导您人生事业的良师益友。为他作序,我感到非常荣幸。

马来西亚财政部副部长

拿督林祥才(Lim Siang Chai)

2011年5月于马来西亚

序二

《周易》一书,作为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已经流传数千余载,代有学者精心研究,时出新见,已经构成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周易》研究也经历一番周折,虽然仍有学者继续研究,但多转从哲学角度诠释,很少就其本身原有的文化内在实质再作数理方面的发挥。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应有的重视,易学界学风也随之突变,不少易学家开始回归《周易》本原,探索《周易》象数之理者日众,出现许多颇有新见的著作。张开新先生的新作《数知道答案》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象、数本来是《周易》的本质表现,然就上古卜筮的发展历程言,卜本于象,筮原于数,数理对于《周易》尤为重要。我曾在前些年的周易学术会议上专门就近年考古发现的数字卦象讨论过早期筮法与文献所保留的“大衍筮法”之间的相关性。最近门下陈作飞君从我攻读博士深入研究《周易》,又专门对考古发现的数字卦象与《周易》筮法的损益关系作深入探讨,指出不理解数字卦和大衍筮法的损益关系,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和发展途径。又着重指出,从大衍筮法推知天下变化之道。由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来演绎天道人事的变化过程,由经卦重别来体现万物时态,于神秘中达到透彻认识是易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参见陈作飞、范毓周:《大衍筮法与数字筮法关系研究》,《求索》2010年第4期)。足见数理之学在《周易》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开新先生的这部新作正是本于此理,分析《周易》的卦象、卦辞、爻辞、爻题内在的结构与关系,对大衍之数作深刻感悟,透过数字阐释《周易》奥秘,可说是易学的现代诠释。

中国学术的发展素以旧典新释为其主要形式,开新的这部新作数典而不忘祖,从《周易》原本精要出发,以数说卦,用99之数诠释人事休咎,将易学作为生活的指导,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尝试和创新,也是对易学原理的一个现代化的通俗传布。这对于易学的繁荣和普及是很有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作为他的朋友,我很乐于推介,是为之序。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范毓周

辛卯春日于秦淮河畔石头城下璞堂

序三

数码观人生

宇宙空间处处是数码机关,

成败的神秘结果来自人心与自然,

如果你能巧妙组合运算,

何愁天下的人与物不能改变。

阴阳秘籍灵性在宇宙里互动交融,

谁能按自己的意愿转动自身运气风水之轮,

纵观古今中外世间吉凶祸福兴衰成败演变,

谁也离不开日月阴晴心行善恶后的因果报应。

(摘自《冰与火的对话——娄德平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主席

娄德平

2011年1月于北京

自序

《易经》被后人誉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宇宙代数学”,正因她是一部传世典籍,是人类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源泉,故而传之数千载而不衰,历久弥新。现在,世界各方人士都在研讨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圣经》”的中国圣书《易经》。

吾与《易经》结缘已二十余年,且每日的活动都与《易经》的研究与应用分不开,从未间断过。最初接触《易经》,也曾被其深奥文辞和精深易理所难倒,甚至一度要放弃研究,正当其时,有几个未卜先知的神奇案例吸引了我,使我兴趣倍增。此后,我研读了大量《易经》方面的书籍、文本、刊物,包括邵雍、程颐、朱熹、来知德、尚秉和等易学大家的著作,从象数至义理,兼收并蓄,受益颇丰。

吾将所学所悟应用到日常占卦实践中,从入门进阶到走上讲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占卦方法。经过十多万卦例的占筮实践,积累了许多断卦经验与易学应用心得,与此同时,又不断地萌生新的感悟,不禁感叹《易经》的哲理深邃而完美。讲课之余,先后编写了几本《易经》应用方面的专著,深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传承《易经》文化,在《易学与人生成败》和《易经致用精义》两本书出版后,我开始着手集二书之要,经多次增删,编写成您眼前的这本新作——《数知道答案》,把古奥难懂的《易经》之“卦”转化成人们熟知的“数”,并通过“数”呈现出《易经》“卦”的信息与奥秘,揭示出生命的答案。

为什么能够从“数”中知道一个人生命所包含的诸多信息呢?这些信息既包括健康、疾病、性格、事业,还包括仕途、财运、婚姻等等的吉凶答案。这么多的奥秘到底从何说起呢?下面我从《易经》与象数来谈一些理,这也是本人的学易心得。

《周易》首卦为乾,次卦为坤,此二卦系《易经》之门户。乾卦,先天数为1,在象征上,为天,为父,为首领(不同级别的领头人),为高贵的物体,为完美无缺;在人体上,为头面,为肺,为大肠,为皮肤,为健康;其它方面可参考邵雍《梅花易数》中的“万物类象”,与乾卦有关的人事物不胜枚举。乾卦主刚健旺盛,故做人要光明磊落,凡事要以圣贤为榜样,力行君子的品德。《易传·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倡为人要“自强不息”,这在世界上堪称第一人。中国人就是效法这一精神并代代相传,所以才越来越强大。但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还必须效法《易经》第二卦坤的精神。坤为地,先天数为8,“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易传·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一个团队的领袖,只要您有宽厚的品德、宽宏的度量、包容万物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就可以统领大众,更受人爱戴和拥护。因此,我们研究《易经》,只要精通乾坤二卦,就已知过半矣,其它六十二卦每卦中也均含玄机,不管从义理方面还是从象数方面,都有它独特的意蕴在其中,其中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规律是永恒的。

每一个数,其对应的每一个卦都有“吉、凶、悔、吝、无咎”等信息。如46数“水雷屯卦”,在99数的信息中为“初生艰难之数”。屯卦在《易经》中排在第三卦,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

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彖辞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以上是屯的现象。它是由坎为水和震为雷组成的。坎为险,震为惊动,万物初生都有困难,如妇人经过十月怀胎婴儿才得出生,此时必须小心养护。震卦又主威望,刚中有柔。在为人处事方面,如果能攻艰克难,事业一定会成功。倘若遇难而退,不敢作为,事业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屯”是刚刚起步,很幼稚,经验不足,做事如果轻率冒进,急于求成,则会把事情搞乱,导致官司、口舌是非。屯卦六二象辞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故数中写道:“小心十年败运。”屯卦又主车祸,车祸的信息在于卦象,坎为车为险,震为动,意谓车辆动则有危险。在身体方面,震为木,为肝胆,它与坎险组成卦,其互卦艮坤都是土,土多反克木,故肝有疾或硬化。坎血遇屯,九五爻“屯其膏”,膏为浓,屯则不通,故血脂太浓,坎为耳痛;上六爻“泣血涟如”,故有眼疾,有动手术之兆。整个卦象都是显示初生的困难,故易得抑郁症。

以上是46数与《易经》屯卦关联所显示的部分信息,每个条款均按《易经》理、象、数、占来分析,读者可以认真思考而延伸之,从而悟出“数”背后隐藏的人生密码与生命答案。

民国易学大师尚秉和有一句治易格言,“未学易,先学筮”,是说在没有学《易经》哲理之前,必须先学会占筮。本书恰好可作为大家学习《易经》占筮的简易教材。研究《易经》本质上不是为了预测吉凶,而是使我们明白事理,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趋吉避凶,这也正是学易、用易的要旨所在。

所谓“善易者不占”,当您真正精通了易理,也就可以像孔子那样,最终修炼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作者:张开新

2011年3月于金陵

目录

前言

序一(林祥才)

序二(范毓周)

序三(娄德平)

自序

第一章《周易》原典的研究

第一节易本卜筮之书

一、《周易》原典

二、易之源流

三、神奇的蓍草

第二节《周易》古今筮法

一、传统“揲蓍成卦”法

二、邵雍《梅花易数》法

三、简易数字起卦法

第三节易学三境界

一、学易的捷径:未学易,先学筮

二、占筮的目的:卜以决疑

三、占筮不是归宿:善易者不占

第二章数知道答案

第一节易数的妙义

一、先天数与后天数

二、八卦万物属类

三、数的基本属性

四、十二生肖与数字

第二节易数预测法

一、一位数的断法

二、两位数的断法

三、三位数的断法

四、四位数与多位数的断法

五、特殊对称数字的断法

六、关于零(0)的断法

第三节易数预测实例

一、号码预测精彩实例

二、99瞬息预测实例

第三章 99数理信息释义

01:刚健显赫之数

02:口齿伶俐之数

03:附丽光明之数

04:流动不定之数

05:顺利亨通之数

06:足智多谋之数

07:诚实厚道之数

08:柔顺静守之数

09:威而不骄之数

10:刚柔相济之数

11:刚强正派之数

12:犹豫不决之数

13:光明普照之数

14:起落不定之数

15:力量寡弱之数

16:需待不进之数

17:积小成高之数

18:吉祥通泰之数

19:刚健旺盛之数

20:灵活多变之数

21:冒险激进之数

22:泽润万物之数

23:背道而驰之数

24:违反常理之数

25:信而有实之数

26:内喜外忧之数27:先损后益之数28:宽容相助之数29:步履不安之数30:光明正大之数31:与人亲和之数32:革弊创新之数33:光明磊落之数34:盛大丰有之数35:家道兴隆之数36:圆满成功之数37:文饰光明之数38:光明损伤之数39:天下为公之数40:先惊后喜之数41:知时识变之数42:随顺和同之数43:排除万难之数44:恐惧修省之数45:奋发有为之数46:初生艰难之数47:颐养从正之数48:生机复明之数49:顺乎自然之数50:雷厉风行之数51:阴长阳消之数52:势将颠覆之数53:去旧取新之数54:持久永恒之数55:大顺大利之数56:维持现状之数

57:拨乱反正之数58:升腾上进之数59:他乡遇友之数60:智慧高尚之数61:违远不亲之数62:受困穷乏之数63:有始无终之数64:化灾解难之数65:灾难涣散之数66:灵活开拓之数67:蒙昧闭塞之数68:忧劳动众之数69:祸起萧墙之数70:高风亮节之数71:逃避退隐之数72:交感和合之数73:飘摇不定之数74:小有过失之数75:循序渐进之数76:举步难行之数77:停留阻滞之数78:谦和忍让之数79:明哲保身之数80:宽宏大量之数81:泰极否来之数82:聚合丰盛之数83:平步青云之数84:一鸣惊人之数85:周游观览之数86:群星拱北之数87:群阴剥阳之数

88:财禄丰厚之数

89:闭塞不通之数

90:飞黄腾达之数

91:刚健正大之数

92:阳长阴消之数

93:富有盛德之数

94:强盛壮大之数

95:刚中处柔之数

96:藏器待时之数

97:离祖成业之数

98:三阳开泰之数

99:刚健独裁之数

附录:中国人的智慧

数字解析人生智慧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周易》原典的研究

第一节易本卜筮之书

今人学易,每每对占筮耿耿于怀,斥之为封建迷信,弃之如蔽履。殊不知《周易》原为周人卜筮之典籍。宋代大儒朱熹明确论断“易本卜筮之书”,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多方古籍考证之上的,同时这亦是现代学者都认可的。

然朱熹又云,“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至于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朱子语类》卷六十六)自秦汉以来考象数者,拘泥于术数,使易经的简易之法得不到弘通。但若鄙薄卜筮为不足言,说些许多与易原不相干的道理,便不是易之本意了。二者皆失之一偏,而应当就卜筮上发出许多道理,使人晓得何以为吉,何以为凶。历代以来,注解最为经典的便是“孔子为之作十翼,皆解当初之意。”

一、《周易》原典

首先我们从《周易》原典上看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下文只谈《易经》的经文。经文的内容即为六十四卦,每卦均由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

图一:明代正嘉间线装《周易》刊本

卦象,即六十四个卦画,每卦有六画亦即六爻。如第一卦乾卦为“”,

第三十七卦家人卦为“”。通过卦象将其对世界的认识表达出来,立象以

尽意。其中阳爻“”和阴爻“”两个符号是后来《易传》中阴阳之道思想的基础。

卦辞,总论一卦之卦体,即把卦象的整体形状及意义作概括性总结,并断一卦之吉凶。

爻辞,对爻象的说明。首先,每句爻辞一般分为筮辞和占验之辞。筮辞又分为取象之辞与述事之辞。例如,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龙在田”即为取象之辞,而“利见大人”为占验之辞。再如,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即为述事之辞,而“不习无不利”为占验之辞。关于爻辞的句子结构基本上是这样的。

爻题,是由爻位和爻性组成,诸如初九、六二等,以及专为乾坤两卦创制的用九和用六。之所以把爻题放在后面讲,是因为有学者认为爻题并非《周易》古经初时所有,而是晚周人所加。“随着爻题的发明,尤其是‘用九’、‘用六’的创制,使得《周易》开始从原始筮占向哲学领域过渡。”(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

《周易》每卦六爻,由下往上数,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即爻位。而“”为阳,“”为阴,阳称为“九”,阴称为“六”,即爻性。九六之数为可变之爻,《易》主变易,故以九六之数代表阳和阴二爻。“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上三》)变者,阳变阴,阴变阳。《周易》的卦爻辞的取材是直接来源于卜筮之人的原始占问记录。而周易占筮皆占变爻,《左传》与《国语》的占筮例子多是“某卦之某卦”,有“某卦变为某卦”的意思。还有《易传·系辞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这里说的是得出乾卦需要两百十六根蓍草得到,这是因为一个稳定的乾卦的每一阳爻是由变化来确定,即由九确定,而九是由三十六策得来,因此六爻即为两百十六策,其他卦同理。(这一过程会在本章第二节的《传统“揲蓍成卦”法》中具体阐述)

这说明每一个卦、每一爻都是有待于变化或说转化的,是潜在的,且本身也显示出变化的趋势。因此经文中的每个篇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对于爻辞及整个卦象的阅读也要有所联系,意思是我们要把本卦与变卦联系起来阅读。这样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在占筮过程中很直观地体现出来。例如,当我

们占到山火贲卦“”时,第四爻动,阴变阳则为离卦“”。我们分别看贲卦

和离卦的第四爻爻辞,贲卦的第四爻爻辞是“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离卦的第四爻爻辞是“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两卦爻辞结构上类似,同时贲卦上体为艮为山,离卦上体为离为火,山变火,自然是“焚如,死如,弃如”。

最后,我们用魏晋王弼《周易略例》中的《明卦适变通爻》来做个总结:“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卦,主一时之大义;爻,适时而变。如否时当用藏,泰时当用行;同时,卦与爻的制与用,吉与凶在

一定时候会发生变化。有的是一个卦整体为吉,但发展到上爻时就变了,如既济卦;有的是一个卦发展它的反面时,则吉凶亦发生变化,如否、泰。总而言之,唯变适从。我们要谨记易讲变化之道。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二、易之源流

当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确立了理念世界——一个以理性把握的真实世界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同样《周易》确立其“圣人之书”的地位,被认为是一部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圆满无缺的经典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几乎全都围绕它而展开。

易本卜筮之书,在殷周之际的思潮大变动中,周人把“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天命观念与卜筮结合,构成一个以“天人之学”为理论基础的无所不包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宗伯》)结构条理的卦象意味着对天道恒常运转的摹写,进而对人事未来变化不定之吉凶的预测,这里所酝酿的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真切认识的智慧之光,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放异彩。“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此《周易》构建起一个以阴阳变易为核心思想的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学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成就了这样一部巨著,《汉书·艺文志》概括为:“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哪“三圣”呢?一为伏羲,二为周文王,三为孔子。此三圣系《易经》作者的代表人物,具体而言是从上古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中古周文王演周易撰写六十四卦卦辞;下古孔子及其弟子们编写《易传》,又称“十翼”,是解释《易经》的权威文本。不管是“三圣说”,还是“四圣说”(有认为,爻辞为周公所作),总而言之,这部经典蕴含着中国上古几千年圣贤的智慧。而且这是源头的聚成,从此之后,中国文化之精髓将从此绵绵流长而去。

秦始皇焚书,《周易》以卜筮之书而免遭秦火。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周易》列为众经之首。受天人感应及占星术的影响,结合天文历学将八卦与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即所谓的“卦气说”来解释《周易》,并大讲阴阳灾变。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虽大讲灾变,并影响后来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图谶纬之学。但孟京易学发展出来的以阴阳二气解说《周易》,说明卦爻象的阴阳变化,并配以五行,将易学构筑起一个系统化的宇宙模式,对后世的宇宙论有很大影响。

汉室衰微,历史进入了政治大动荡,思想大转变的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主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玄学”。《周易》与老庄并列为“三玄”。我们且看看玄学创始人王弼是如何玄学化易学思想。《易传·系辞》记录了我们所看到的最为古老的揲蓍求卦之法,其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对于为何只用四十九根蓍草,可谓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王弼于此,亦是给出了自己天才般的论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之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里将一视为太极,而太极并非如汉儒视为阴阳二气这样一实物,而视之为统摄万物之理,万有之所宗,亦因有明无,万物与太极同体。

魏晋之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太宗命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其中孔

颖达所主编的《周易正义》,主取王弼易学,但进行了修正和改造,吸取各家之精华,融合象数与义理,为汉易向宋易过渡做了铺垫。

两宋时期是中国思想界著名的“理学”发展时期,而各个思想家多是以解易而发展其思想学说。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讲述了宇宙发展图式,“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又指明了人在其中的地位,“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他这一重新贯通天人的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重大之影响。邵雍的“画前之《易》”即先天之学,“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这即是万物化生的过程。由太极,至两仪,至四象,再至八卦,再生万物,就是一个一分为二的过程,衍之斯为万。朱熹对此推崇备至,认为这是“自然流出,不假安排,圣人又已分明说破,亦不待更著言语别立议论而后明也。此乃易学纲领,开卷第一义,然古今未见有识之者。至康节先生,始传先天之学而得其说,且以此为伏羲之易也。”(《朱熹集》)张载之学,以《易》为宗。他的许多哲学概念发挥自《周易》,并由此构建其由“气”为本的哲学体系,其重要哲学著作《正蒙》开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知野马、絪縕,不足谓之太和。”这是其首篇《太和篇》表述宇宙是由太虚即气构成,且处于阴阳二气变化运动而不失其序的太和状态。张载进一步指出:“易即天道而归于人事”,因此在其末篇《乾称篇》或叫《西铭》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的大同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氏易学,解释《周易》经传,以“理”或“天理”为其最高范畴,如其在《伊川易传》中提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来阐释理与象的关系,理为体,象为用,同时二者又是体用不二。对《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是如出一辙:“‘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河南程氏遗书》)接下我们来看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我们或许可以从他对《周易》的评价便可窥探其思想的核心:“易只个空底物事”(《朱子语类》)。这实际上是朱熹理本观念的体现。因为他认为《周易》之卦爻象和卦爻辞蕴含着万物之理,可以套入一切事物,且“及其贯之,万事一理。”

元明时期,主要是理学的延续,进一步阐发两宋的义理与象数之学,直到明末清初发展到高峰。

明清之际,开始了对理学的反思。我们且来看这一时期学说体系最为博大精深的王夫之的思想。“其对《周易》经传的解释,继承了宋明以来气学和象学的传统,修正了程朱义理之学,批判了心学派易学,并同邵雍的先天之学和河洛之学以及两汉以来的象数之学展开了辩论,讨论了大量易学和哲学问题,完成了建立气本论的任务。”(《周易知识通览》)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即是《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在此不再赘述。

时代不断变化,思想亦是层出不穷。何以《易》之思想生生不息?“《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系辞下第五章》)

从上,我们大体可看出中国思想与周易思想的关系。诚如朱伯崑在其《易学哲学史》(华夏版)序言所说:“不谈其中的易学问题,……脱离经学史,谈历代哲学思想,总有隔靴搔痒感,不能揭示出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纵观“易之源流”,我们可以看出几千年来的圣贤们研究易学之认真,他们的智慧思维能力、灵感与神通,是今人无法想象的,余研易二十余载,有时候顿悟出一个课题,自认为是一种创举,可是经查阅,唐宋或明清的易学家,早已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对此我深感惭愧。联想现今科学昌明之际,有许多事物的研究,不如古人的智慧,借此呼吁有识之士,多多发掘古代传统之文化。

三、神奇的蓍草

蓍草,古今中外都作为“神草”来看待,传说当年太昊伏羲氏就是用蓍草在蔡水之滨(今河南上蔡)画出了千古流传的八卦,他首先画出乾卦来象征天,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于是后人称这一伟大创举为“一画开天”。因此蓍草被认为是卜筮的灵物,专用于揲卦以卜吉凶。

《易传·系辞》上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大意是说:所以占筮用的蓍草,它的性质是变化而神妙的,六十四卦的性质是确定而明白的,每卦六爻的意义是以变易告之以人。

下文更进一步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大意是说:探究繁杂的现象,索求隐秘的事物,从最幽深、最遥远的地方把真相钩取出来,以此来决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人勤勉做事的,没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龟甲更大的了。

在这里,《易传·系辞》高度赞扬了蓍草占筮的神奇功用与崇高地位。

图二:蓍草——伏羲画八卦的神草

明代杨埙著《蓍草台记》云:“上蔡,古建侯之国也,由东门不二里许,有水一脉,萦纡委折,东流三十里,注于洪河。旧有元龟,素甲缟身,浮游其中故名曰蔡沟。台之四周方广二十顷,蓍草丛生其间,首若龙矫,尾若凤翔,盈于台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画八卦之变,故名曰‘蓍台’。又于其西北为八卦台,后人建白龟庙于其上,以祀元龟之神。其创始岁月漫不可考,意者唐、虞、三代之旧欤……洪武初,朝廷稽古右文,崇尚易道,爰命礼部遣官经理之。”清乾隆三十二年修篡的《续河南通志·舆地志》中《汝宁府沿革表》上蔡记载:“宓(伏)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为蔡”。

图三:伏羲画八卦

万物皆有灵性,为什么伏羲乃至五帝及后人沿袭把蓍草与白龟作占卜的首选之物呢?《群芳谱》云:“蓍,神草也,能知吉凶”。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均把“蓍”列为药中上品,世称祥瑞神草。

《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草(上品)·蓍实》云:“案说文云:蓍,蒿属,生千岁,三百茎;史记龟策传云:蓍,百茎共一根。”“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蓍》云:“(音尸。《本经》上品)【释名】时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也。陆佃《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在西方,蓍草也是一种神奇的,带有魔法般的植物。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先生在其散文《蓍草等等》一文中写道:

“九月欧洲遍地野花。苍茫暮色中,总有些女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俯身采几朵蓍草开出的白色小花,悄悄带回去藏在枕头底下。英国民间有一首民谣说:

再见,漂亮的蓍草,

向你道三次再见;

但愿明天天亮前,

会跟我的恋人相见。”

原来在英国,有一个传说,对蓍草说三次再见,就能够重逢自己喜欢的人。当然,女孩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就不得而知了,但她对蓍草的一片诚信确是带有浪漫色彩。

蓍草俗名锯齿草、羽衣草、蜈蚣草、蚰蜒草、一枝蒿、乱头发等,正六棱柱形,春生夏长秋衰冬藏,相传只有在伏羲陵墓后才生长。对此,古籍的记载比比皆是。古时历代帝王,每年春秋二季派大员来太昊伏羲陵谒陵祭祖,无不虔诚地带一株回呈,因此蓍草就又成为一种信物。

“蓍草”不仅可以供药用、香料,还有观赏价值,且来历不凡。《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所以太昊陵蓍草园,被列为淮阳八景之——“蓍草春荣”。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成卦”,不少典籍中多有论述。《易传·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圣人作《周易》时,深知天地神明之道,于是创立用蓍求卦之法。

现代科学认为,蓍草(学名:Achillea sibirca)是一个植物品种,属菊科蓍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60~90厘米。茎直立,被疏贴柔毛。叶互生,无柄,常1~3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头状花序成平顶复伞房状,夏、秋间开花,舌状花白色,其变种有红、紫、黄色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中央为能育筒状花,花后瘦果陆续成熟。花期7~9月,果期9~10月。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也耐半荫,耐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富含有机质及石灰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常生长在林缘、路旁、屋边及山坡向阳处。

传说蓍草为稀有植物,全国仅有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二为山西晋祠;三为太昊伏羲陵。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和墓地;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称唐叔虞)而建,北宋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建“圣母殿”;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类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都是“圣人”之地。另有两处也极富盛名,一为蔡地蓍台,今河南上蔡县,为伏羲画八卦之地;二为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羑里城遗址,现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但事实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也有分布;在欧洲、俄罗斯分布亦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