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

【知识点】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

一、文章信息的感知和提取

文章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题形式】

1、理清文章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文章线索)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文章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

例一:《背影》节选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例二:《大声地生活》

那天,我领着女儿上街,在一个书摊前选了两本书,手伸到兜里掏钱,突然碰到一只手,我吓了一跳,禁不住“哎”了一声,就见一个男人嗖的一下转身离开了,留给我一个穿黑色皮夹克的背影女儿在旁边连忙问:“妈妈,怎么了?”

我小声说:“有小偷

女儿大声说:“在哪?快抓住他!”

我用手指了指那个背影,小声说:“就是他,不过没偷着,别吱声”

想不到女儿冲着那个背影大声地喊道:“坏蛋,小偷,谁让你偷我妈妈?我给你告警察!”

我吓得用手猛拉女儿两下:“别喊了,你爸爸不在这儿,小心他会打我们!”“他敢!有警察呢妈妈,快把电话拿出来,打110”女儿理直气壮地大声说

我有些害怕地看着那个背影,生怕他回转身来打我们母女二人可是,他没有,他走得更快了,走到街角拐弯处,急忙钻进胡同里,看不见了我这才松口气这时女儿拉拉我的手,生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报警察?你看你让他跑了,他又去偷别人了”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她说:“你大声嚷嚷什么?”

“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我望着才8岁的女儿,哑口无言想了一会,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买书吧!”我又从兜里掏钱想不到女儿拦住我,又冲那卖书的人大声说:“我看见你刚才用那样的眼光看我妈妈,你肯定是看见小偷掏我妈妈的兜,可你为什么不说?你帮助坏人,我们不买你的书了!”说完,拉着我就走我这才想起来,刚才小偷在我旁边,我和小偷正对着书摊,卖书人看着我往外掏钱,一定也看见了小偷正在掏我的钱我不满地看着他,他也看着我,把头扭到一边去,什么也没说我牵起女儿的手,大声地说:“走,我们不买了!”

我领着女儿上了公共汽车,女儿瞪着一双眼睛,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在找什么,我拉了她一下,小声问她:“你干什么呢?”

“我看有没有小偷?”声音宏亮,传遍整个车厢周围的人愣了一下,接着哄笑起来

女儿扬起脸,冲着他们说:“我就要大声喊,让那些坏人怕我们,让他们不敢再做坏事!”我张了张嘴想说她却没有说出口周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人们都闭紧嘴巴不再说话了车停了,我领着女儿下了车,走了两步才想起来忘了给女儿买票,回过身来看见那个平时总是凶猛地盯着小孩查票的女售票员冲我们友好地笑了,车就开走了

这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们大人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至少我们在使用声音这个问题上,就不如小孩子: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对父母也曾大过嗓

门,我们对朋友同事也曾高声叫喊唯独,我们面对危害我们的坏人,却能保持沉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2、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出题形式】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词语(1)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

(2)题眼,揭示文章中心和主题的词语

(3)在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反语讽刺、一语双关)

句子(1)中心句(2)过渡句(3)语言优美,哲理深厚的句子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补充知识点〗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

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3、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常考题型:(一)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总之,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8222;&8222;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8222;&8222;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习题训练】

例一:《给予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

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例二:《美丽的桥》

很久以前,一直和睦地生活在相毗邻的两个庄园里的一对亲兄弟陷入了一场纠纷,这是四十年来两兄弟之间首次发生的纷争

在这四十年当中,他们俩肩并肩地辛勤劳动,共用农业机具、互换丰收果实这种漫长而有益的合作突然停止了,原因是发生了一起小误会,结果发展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一天上午,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背着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是的,我这里正需要你,”哥哥回答说哥哥说:“你瞧,在小溪另一边的那个庄园里住着我弟弟上周我们两个庄园之间还是一个美丽的大牧场,但是,前几天我弟弟用推土机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横在我们的庄园中间”“他这样对待我,我要给他点颜色看你看到粮仓旁边那堆废木头了吧,我想让你在这里造一个两米高的围栏,此后,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他了,”哥哥说道木匠对哥哥说:“我懂了,请给我钉子和挖坑埋木桩用的铁锨,我的活肯定会使您满意的”

哥哥帮助木匠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后,离开了庄园忙别的去了

木匠一整天都在忙碌着,又是测量,又是锯木头,又是钉钉……日落时分,木匠已经干完了活这时哥哥回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惊讶地目瞪口呆因为他没有看到

两米高的围栏,而是一座小桥———一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精美的简直就像一件艺术品

这时,弟弟从桥那边的庄园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之后,你却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桥”说完,他哭了

当兄弟两人重归于好的时候,他们看到木匠正在一边默默地收拾工具“等一下,我这里还有很多活需要你做”哥哥对木匠说道木匠回答说:“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我去造”

1、这作桥之所以是“美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2、结合语境,谈谈文中“颜色”一词的意思

3、怎样理解“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我去造”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作用

【出题形式】

判断文章或段落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知识点〗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表现手法: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正侧结合、虚实相间、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巧设悬念、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等

【习题训练】

例:《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2、分析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综合训练(一)

两种命运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斟酌

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

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

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

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

四、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出题形式】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补充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说明:小说中有关人物的描写还有环境等,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人物描写心理,衬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烘托渲染气氛

〖技巧〗

1、找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包括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描写)

2、结合文中对人物称谓或有关人物的隐喻的事物,确定答题的用词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3、用清晰、准确、全面的语言写出分析结果

【习题训练】

例:《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听过一个美国男孩拉凡·斯蒂恩讲的故事,他从父亲对一个贫苦孩子的尊重中,懂得了怎样做人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这样,我们自然就学到了从商的技能

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这期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有一天,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这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楼走到小男孩身边,望着他那微笑着的眼睛以及脸颊上深陷的两个漂亮酒窝,和蔼地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随便看、尽管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

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你看,拉凡·斯蒂恩从父亲对待贫苦小顾客的态度中,懂得了怎样尊重一个平凡的孩子

为什么要赔钱把小飞机卖给那个小男孩?因为父亲知道小男孩是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父亲看重的不是赚钱,而是小男孩的爱心,因为大爱无价!

但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飞机白送给小男孩,而是问他“你有多少钱”?因为父亲明白,小男孩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当男孩子展开手掌,数出比飞机价格低得多的27美分时,父亲却说“你的钱正好够”,这让男孩子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斯蒂恩在父亲的感染下,还学会了看人当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刚走进商店时,斯蒂恩看到的是他破旧的衣服和乱七八糟的头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斯蒂恩改变了他的眼光,当男孩走出商店时,他“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有的同学爱以貌取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但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建筑工人,我们住的房子哪儿来?没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吃的粮食哪儿来?没有制衣的裁缝,我们穿的衣服哪儿来?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周围干净的环境哪儿来?没有园林工人,我们城市的绿化哪儿来?

生存,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普通的劳动者

面对平凡,你要真诚地去爱,爱能使你自觉去尊重人,尊重劳动果实当你学会了尊重,你将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成为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人

1、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文章第2段对小男孩的外貌进行了出色的描写,试找出其中一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父亲明知小男孩的钱不够买玩具飞机,但为啥说你的钱正好够?

4、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在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中,我懂得了啥?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创意表达(开放性阅读试题)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出题形式及解题指导】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解题指导: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解题指导: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解题指导: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解题指导: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

解题指导: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解题指导: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习题训练】

例:《乡村的孩子》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来

“爹,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要回家帮忙的,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就消失在远处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两个加点的词“呆住”“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呆住:

惊呆: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短文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形象?(2分)

4、发挥你的想象:班长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怎样巧妙地组织同学到方老师家帮助收谷子的?

5、在特定情况下,班长充满机敏和智慧的语言,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确实令人称道在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各种类似的特定情况,你怎样应付,并收到好效果的呢?说说看!

补充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2、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有详写和略写,能够反映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一般略写或不写阅读时,要清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并知道为什么

其他类型试题

一、段落层次的划分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出题形式】

1、为文章划分段落结构

〖补充知识点〗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段意、层意的概括

〖补充知识点〗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习题训练】

例: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综合训练

一、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意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

?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

?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7、给短文加一个标题

二、《掌声》

(1)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得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3)“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4)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5)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6)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7)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8)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9)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0)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11)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12)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a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13)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14)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15)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具体地点是:

2、第(8)段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 趁热打铁

B. 不失时机

C. 不假思索

D. 心平气和

3.文中写“我”看到黑板上“高老师是个——”后南附有一个“坏”字时,“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啪啪’炸响”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我心里的火”为什么“一下子蹿得老高”?

答:

(2)“我”又为什么将“蹿得老高”的“火”在瞬间控制住了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答: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 【考点概要】 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l、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 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它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13、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e 【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考点1 :列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 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 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 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作者着重写的,花费大量笔墨在此人身上,就是主角)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 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结果是事件的结尾。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六个要素不一定在一篇记叙文中同时出现。一般情况,这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作为开端,在文章的开头。事件的原因常作为记叙文的段落发展,又称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文章的中间。结果作为记叙文的结局常放在文章的末尾处。 1、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①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②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2、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①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②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考点2:理清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清晰,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 ②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感谢您的阅读!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是广州中考语文的常考题型之一,那么如何去解答记叙文阅读题呢?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

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记叙文阅读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技巧:紧扣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整理 答题格式:某人(某时某地)做了某事,结果如何。 注意:1.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 2.插叙的事情排除掉; 3.若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慈母情深》 题型2:辨别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使文章井然有序,脉络分明。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①首尾呼应,中间回忆(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2.倒叙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把结局(中间扣人心弦部分)提前: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①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 3.插叙:补充说明+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③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 插叙答题格式:先概括插入的内容,再写上以上术语,需根据插叙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 题型3:对中心思想的归纳(本文给你的启发) 技巧:(1)看标题(2)看开头结尾(3)看议论抒情句(4)看详写地方(5)看时代背景 答题格式:内容+情感:“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反映了……”等。 题型4: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便于抒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面对面交流,亲切,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注意: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二人称中的“便于抒情”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题型5:线索 1.线索类型:实物线、人物线、事件线、时间线、地点线、作者的感情线、人物的见闻线 2.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寻线索方法:(1)看标题《背影》《雪地贺卡》(2)看反复(3)看抒情议论句(4)看作者情感发展《阿长与山海经》(5)看人物见闻感受 注意:有的文章既有明线,也有暗线。 题型6:修辞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艺术效果+本句内容+情感 九大修辞口诀:排比拟三大家,两反两问对着夸 ↓↓↓↙↘↙↘↓↓ 排比拟反反反设对夸 比喻人复语问问偶张 艺术效果:排比:增强语势,节奏鲜明,表示强烈的感情,强调…… 比喻: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 拟人:生动形象地…… 反复:强调突出…… 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强烈表示亲密友好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表意坚定,强调突出……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鲜明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言简意丰。 夸张:强调突出…… 题型7: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 情2.推动情节发展3.为下文作铺垫4.象征和暗示5.烘 托人物形象《雪地贺卡》首段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含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记叙文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记叙文线索 1.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3.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4.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作用: (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人称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

记叙文阅读指导一

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 主备人:成皎洁方法指导 标题的作用 标题交代了文章内容 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 标题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标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标题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形式新颖 富有诗意美 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等 考向一拟写标题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入手,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核心人物 (2)寻找文章线索 (3)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 (4)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 (5)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抓住核心事物 (7)抓住核心事件 (8)把握作者情感 为文章拟标题时,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为文段拟标题技巧: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考向二标题的含义 理解标题的含义 (1)联系文章主题 (2)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 (3)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4)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 (5)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考向三标题作用 (1)散文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 ②点明文章主旨 ③交代行文线索 ④奠定感情基调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标题 ①突出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设置悬念 ③指明文章线索 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⑥交代文章内容 提问模式: 1、运用“×××××”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2、作者运用“×××××”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 4、标题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真题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一) 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

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看到短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案写完整。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 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 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阅读指导记叙文阅读模块

中考语文阅读指导:记叙文阅读模板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8日点击数: 42 文体概说 (1)记叙文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结合适当的议论抒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中表现才出来,在记叙和描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只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文的内容:主要是写人和记事。记叙文一般离不开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记人的就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的则有具体的情节;写景状物的就应该准确地描绘形态、神韵。通过这些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 考点精析 考点 典型考题 技法点拨 【考点一】 主题感知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谈谈对文章主题句的理解;

3.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4. 分析文章的结尾。 感知主题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是标题可以揭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中心;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答题格式一般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批判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告诉了我们)······的感情(的道理)。 【考点二】 情节梳理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 本文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或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解答梳理概括文章部分内容或人物感情变化的题的方法: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其次,认真审题,审清题目考察的范围,找准起止段落,阅读答案示例,审清答案的字数要求和结构要求;再其次,简要概括目标段落的内容或者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排除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的内容,具体内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希望能帮助你们。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希望能帮助你们。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导读: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的阅读要求 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三.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2.记叙的顺序 a.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和结局写。 b.倒叙: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决不是整篇的 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c.插叙:中断原先叙述,插入有关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 a.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 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b.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 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大全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在做阅读题时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二)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如何判断文章体裁? 备选答案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 三种文体的区别: 文体表达方式写作内容语言特点写作目的 记叙文记叙、描写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生动形象以情感人 说明文说明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准确简明以知授人 议论文议论摆事实,讲道理严密以理服人 (三)记叙文阅读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题型一: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不同的人称各自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 (1)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 (2)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3)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看到短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案写完整。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

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 1. 问文章内容类别?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的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1) 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开头描写皂荚树的样子,接着按 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方便和快乐。 (2)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金华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后顺序,记叙金华双龙洞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会议厅→走出大门”几个不同地点来记叙的。 (3)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如《中国石》一文中战士们爱拣石头、爱赛石,这是发现“中国石”的起因;拣石、洗石、发现了“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这是拣到“中国石”的经过;战士们喜爱“中国石”,这是“中国石”带来的结果。这样写,让人明白事情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写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讲《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表达了鲁迅先生“为

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5)按总分的顺序写。 A先总后分再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 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B先总后分; C先分后总。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前三段分别描述志愿军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最后一段总结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6)其它: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方位顺序;生长顺序…… 4、小学记叙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四种。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概括主要内容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 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 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