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要点三

哲学要点三
哲学要点三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⑴联系的涵义

联系即关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案例:“六度分离理论”。

⑵联系的特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指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正确地揭示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凭空捏造出种种联系,以幻想的联系代替事物自身固有的客观联系。案例:“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吉祥数字不吉祥”。

联系的普遍性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因而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首先,从事物的内部联系来看,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其次,从事物外部联系来看,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最后,从世界的总体性来说,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案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阳黑子与树木年轮”,“猫和三叶草的故事”。

联系的多样性指世间万物多种多样,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极为复杂多样。其中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多种多样的联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联系之网,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基本属性及其发展的趋势;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和偶然的联系则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要通过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认识其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⑶系统

系统论与普遍联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系统,意为部分的整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系统普遍存在,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庞大的,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系统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系统是一个整体,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所有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

没有整体;同时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分。整体绝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案例:“燕丹子赠手”。

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调整起关键作用,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果变化。对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能达到资源最优化、系统最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田忌赛马”。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具有内在因果性:普遍联系导致永恒发展,永恒发展导致新的普遍联系,二者在逻辑上是互补的。

发展指前进的、进步的、上升的运动,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不包含后退的、落后的、下降的运动。发展是特殊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具体来讲: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生存的依据。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先前的旧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阶段、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但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不能不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新事物在同旧事物的较量过程中,也可能遭受暂时的挫折或失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总之,没有什么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的,任何成功都只是作为一个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事物生成和灭亡过程的相互衔接以及由此结合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堆积。

大学生三问

大学生三问 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人生活中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幼儿园到小升初,从中招到高考,无不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和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战略和民生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已经成了整个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在政府和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重视的同时,我们的莘莘学子也需要自我关心和完善。我们不能依赖,我们不应该埋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参与和奉献。为此,我们必须认识自己,明确方向,敢于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 一问: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这是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仔细琢磨,深入思考,答案并不容易。首先,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还是为了自己和家庭;是为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是解决就业,提高待遇;是为了追求名利虚荣,还是要掌握真才实学,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我们上大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清楚的目标,就会失去方向,看不清道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进一步讲,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必须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我们今天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胜任工作。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为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干。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我们的一些同学,为何把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旦进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似乎从此可以高枕无忧,顺利进入社会。有的甚至羡慕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贪图享受和舒适,把金钱和美女作为追求目标。一位国内外负有盛名的中药骨科专家在谈到自己手把手培养了5年的博士后接班人,因为经不起诱惑,弃医从商,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时,非常痛心。他说,一个上了10年大学的中医专门人才,竟然缺乏基本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这是社会的悲哀,值得所有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问:上大学学什么 当然是学习专业知识,再具体些,按教学纲要规定的内容学习。这只能算是答对了一部分。大学生应该作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社会知识,培养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简单地讲就是既要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事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做人是指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作风。就是说我们的大学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需要的大学生是,具有理想和道德,有专门技能,有社会适应能力,有健康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有高尚的情操和一定的艺术修养。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就要刻苦努力的学习。那种认为考上大学可以松口气,吃喝玩乐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到头来受害的不仅是你自己,而且还有社会和别人。当我们整天沉迷于网络,钟情于花前月下,我们是否考虑过:毕业了走上社会怎么办?我们还能象混大学一样混社会吗?我们在花几千甚至上万元置办各种名牌服饰包装自己的时候,是否想过,表里如一吗,用人者要的是真才实学还是金玉其表? 三问:将来干什么 当我们在呼吁全社会要关心大学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时候,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我们的想法是否切合实际?名牌院校出了国家主席、总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哲学三部曲

【《哲学三部曲》之序我的所谓思想体系的来由】 路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一般在先都会预设一个目的地,但只为了走路而走路的人也是有的。不过即便有了目的地,却未必知道方向,未必知道怎样走下去;路总是要一步步的走下去的,走着走着,渐渐的你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你所要走的方向,你目的地就在前面。但或许你终于会发现,这不是你应该走的发现,这样的再走下去,你到不了那个目的地。怎么办呢?是顺着路走,还是掉个头?是坚持找寻先前的目的地,还是把它丢掉? 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一开始,在我大略的知道我要去哪里的时候,很选择了几个方向,虽有些是迷途,不过到最后,我究竟选对了方向,所以,我一直摸索着走到现在,前面的路有些渐渐明晰起来的趋势,我不大感得先前的那种如身在雾海中的迷茫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不知道方向的感觉真真是教人害怕啊!有时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就像是归还的游子找不到家,真不知要把自己置身何处了。有些事情,事后去回想,似乎觉得一切都是必然的。但在一步步的走着的时候,其间的迷惘与不知所措,却每每会让人举步维艰。 现在,我想以一种过来人的眼光,去回顾一下我所走过的路,看看能否找出些于人于己有些益利的东西来。其实,那些自命的所谓过来人,就是回过头来自以为可以看清以前走过的路的人。 倘使要扯得远一点,那就从开始确立自己要做个好人那时候起头罢。这是十余年前,其时刚步入社会不很久,因为总相信好人有好报的流言,也总以为好人会受人尊敬,而况还意外的不知从哪里听来一句要做事先做人的话,我竟信以为真了。其实来说罢,我不信也不行,因为除了装个好人模样,我实在没有别的资本也没有别的出路了。要学历没学历,不过刚摆脱文盲;要外表没外表,一年前还因为照相像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而没要毕业照片;能力是更不消说,我连去银行帮个女同事交无牌单车的罚款的勇气都没有,最后还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就这副德性,当然也没有作恶的本事了。 后来呢?后来是就开始天天揣着一张硬纸,但凡遇到做错的或者可以有更好的做法的事,可以让我这样做了能更接近一个好人的事,我统统把它们记在这张厚纸上面。再后来呢?我成功了么(当然是说的做好人成功,不是别的成功学讲的成功)?并没有的。不但没有,我竟然最后连在这个社会的好人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这也是当然,连目的地都不清楚了,还会知道怎么走下去的么?不过,这也只是一个中间的目的地,终极的目的地,总是还在心间的,那就是怎样才能过得更好一些。 我像所有的在现实里无路可走而又觉到无聊赖的人一样,我打算给精神找个寄托了。在当时的我看来,要这样就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绘画,一个是文字。当然了,这只是就个人的能力以及爱好而言。我当时是在一个极小的小镇,教绘画的书很难找。唯一的一家文具店兼小书店里寻过两次,也还是没有。终于鼓了莫大的勇气请老板带几本,此后是许多天的等待,然而,究竟来了。虽则不过是一套书里的一半,于我也是极可宝贵的。再后来,学了半年画,却画不出个鸡模狗样,于是便又连着中间的目的地一同消失了。 至于说到文学梦,我最早是打算写个武侠小说的,或许很多曾经被武侠小说感染过的人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就开始实行起来了,在幻想中编排着火爆而悲壮的打斗场面、凄美而缠绵的爱情故事,也是大约半年,我终于连自己也开始耻笑起那两本不太厚的稿子来。当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 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 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 代表人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 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是一种学问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哲学三部曲:认识世界的思考过程

哲学三部曲:认识世界的思考过程 ——有深度有价值的3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因此,问题的品质决定答案的品质,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可以让人追求溯源抓本质,一个肤浅的问题,只能让你在答案的表层绕弯弯。 学会提问是一辈子的事情,今天谈谈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觉得这三个问题能够对思考比较具有实用性、普适性,能激发我们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度解剖。而且这三个问题一以贯之,可以结构完整的表达出一件事的大骨架和大脉络。 “是什么”让我们追本溯源抓本质 遇到任何问题,你先问自己“是什么”,具体来讲,问问自己这是一件什么事,前提是先不预设立场,先把以前的知见归零。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回到事情的源点,在事情的源点,你可以看到简单的本质。 “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往往会停留在支流末节,用已经积攒的经验知识去判定一件事,或者易受别人的影响去判断一件事,经验和知识往往是我们抓本质的敌人。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知识经验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我们对本质已经有把握的前提下,再回到知识经验中,这是你就变成知识经验的主人,你就可以通过本质去控制知识经验,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对一件事性质把握的提问,你是说你如何界定这件事的性质,比如说对于做策划的人,你要经常对一些基本概念问为什么,因为你所接受的很多概念都是从别人大脑搬过来的,其实是不属于你的。比如说,你问自己“战略是什么”最好在前面加个“到底”两个字,问问自己“战略到底是什么” 如果按照知识来讲,对战略的定义有很多,有的人说,战略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个定义很好。但不是你体悟出来的。 有人说战略是定位。这个定义也很好,但也不是你体悟出来的。 有人说战略是找魂。这个定义也很好,但不是你体悟出来的。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哲学三问

哲学三问 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事情,都会有哲学三问: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 是什么,能让我们分清事情本质。能让我们清晰的看待问题本身。 为什么,能让我们在看清事情本质的前提下,对事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帮助我们从根源去解决问题。 怎么办,它是以前两问为基础进行的一个总结性的输出结果。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转过头来说一下我们公司的工作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体制变革带来的工作压力也好,家庭原因也罢,公司很多同事都选择了离职。选择换一个工作环境,重新开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当然,这个选择,没有什么对与错。但是作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三问之一:什么是员工离职? 离职,就是员工离开现有的职位。公私机关的工作人员因退休、辞职、停职、免职、死亡等原因,脱离其所担任的职位。 三问之二: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同事选择离职? 其实,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说到这里,有些同事会问:“怎么可能是优胜劣汰,有些离职的员工明明很优秀,这叫劣汰?”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

为的。但是,什么是优胜劣汰? 我认为,优胜劣汰是在环境因素决定下最终进行筛选的一种行为结果。所以,最终不管是公司辞退,还是自动离职,都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当然,公司辞退是最直接的优胜劣汰。自动离职,是环境影响之后,人为本身做出的决定。其实质也是环境导致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优胜劣汰。 三问之最后一问:怎么办?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对待离职这件事。 人生就是不停的在选择。从出生到学习,再到工作步入社会,我们所有经历的这一切,都是由无数个选择题构成的。这些选择,无谓对错。它都是我们出于主观和客观原因之后的一种产物。 同样,离职与否也是一个选择题。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相应的岗位,也可以选择离开。重新开始一份新的工作,继续我们平凡的生活。 但是,我希望大家在做这个选择题之前,思考三个问题:现在的工作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离职之后能够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我们选择留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得到认同。 凌安公司能给大家带来什么? 首先,当前的市场形势原因造就了目前就业压力巨大的客观现实。所以我们凌安公司首先能带给大家的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直白一点,就是稳定的收入。 其次,我们能给大家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空间。公司相关的晋升

高中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读书三问

读书三问 高小方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该读哪些书”和“怎样读好书”三个问题,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具体提供了45种书的精读计划,并详细分析了读好书的6种方法。 关键词:三问为什么读读哪些书怎样读好 一、为什么要读书? 周恩来总理在青少年时代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回答了为什么而读书,而不是直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著作,是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的成品。这些成品的总称是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拿大政治家贝内特曾经形象地把书籍比作“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可以说,自从有了书籍以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传播就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说,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进步。难怪古人传说当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的时候,会发生“天雨粟,鬼夜哭”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异现象。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前人的、他人的知识经验就陆陆续续地大都被写进了书里。读书就成了我们向前人、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马克思说:“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①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②要想摆脱愚昧无知,要想改变不学无术,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我们当然不能舍弃读书这一条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理科的学生要成长为科学家,必须利用实验室;文科的学生要成长为学者,则必须利用图书馆,必须多读书。要想有所著述,更必须多读书。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宋代陆九渊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④,他们的话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读书对于创新的意义。 古代的例子:孔子将修《春秋》,观书于周史;左丘明作《左传》,亦观书于周史;司马迁写《史记》,“遍读金匮石室之书”;唐代杰出的史评家刘知幾供职史馆多年,他的学问也是在图书馆里泡出来的;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史家黄宗羲常“读书至夜分”,曾在私家藏书楼里下过系统的功夫;明末清初的朴学大师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出行总 ①转引自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近代史教程》(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73页。 ②[苏]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03页。 ③(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④(宋)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419页。

中国梦的哲学原理

中国梦的哲学原理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鞠骏 2012301550040 泱泱中华,拥有着近5000多年的光辉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然而从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下陷入了血泪斑斑的苦难深渊,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任务迫在眉睫,于是便有了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民而进行的不断实践,例如1908年张伯苓在【天津青年】上用英文提出的著名的“奥运三问”。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来各种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案,然而到了中国却都一一破产。在长夜漫漫的困境与摸索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了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事实。 所谓“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也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的不断实践上、必定能够实现的理想。 中国梦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理论、制度、价值自信不断增强之时,而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精髓,深刻揭示如下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2)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3)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民智、聚民力,业广惟勤、实干兴邦。 只有始终不懈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践行到实践过程中,我们才能在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精神的鼓舞下战胜征途中的任何艰难险阻,结合中国实践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达到我们的目的,使伟大的“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哲学全册知识点填空整理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梳理 1.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学问。世界观和 _______________ 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________________ 决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体现着_____________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总之,哲学是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或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最 联系:哲学是对 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知识的_______ 和________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 ________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_____ 的 __________ 。 4.|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_______ 标准。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的标准。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先有后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依赖于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一标准是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两大阵营。 8.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直接理论来源是 _______________ ,批判地吸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合理内核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内核。 9.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 。它概括了宇宙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期末考试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期末考试(20) 成绩: 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对于新星和超新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 1.0分 A、 中英文里二者词汇都同源 B、 二者的爆发原理不同 C、 所描述的恒星的年龄与字面截然相反 D、 爆发之后都会产生铁以后的重元素 我的答案:D 2 希腊神话中,与银河的形成无关的角色是()。(1.0分) 1.0分 A、 宙斯 B、 赫拉 C、 赫拉克勒斯 D、 俄狄甫斯 我的答案:D 3 对宇宙结局走向起决定作用的物理量是()。(1.0分) 1.0分 A、 速率 B、 温度 C、 密度 D、 功率 我的答案:C 4 现在根据观测结果推算出来的宇宙特征年龄是()亿年左右。(1.0分)1.0分 A、

B、 105 C、 137 D、 150 我的答案:C 5 宇宙标准模型中,时间是宇宙创生的()秒之后开始的。(1.0分) 1.0分 A、 10^(-4) B、 10^(-10) C、 10^(-36) D、 10^(-44) 我的答案:A 6 张继的《枫桥夜泊》描述的景象只可能发生在哪个农历日期?()(1.0分)1.0分 A、 初三 B、 初八 C、 十三 D、 十八 我的答案:B 7 以下哪个星云不可能是恒星的诞生场所?()(1.0分) 1.0分 A、 猎户座大星云 B、 鹰状星云 C、 天琴座行星状星云 D、 玫瑰星云 我的答案:C

1918年天鹰座新星的亮度达到了-1.1等,超过了()。(1.0分) 1.0分 A、 织女星 B、 天狼星 C、 金星 D、 木星 我的答案:A 9 根据恒星视亮度与视星等的数量关系(m=-2.5lgE),1等星与6等星的亮度相差()倍。(1.0分) 1.0分 A、 6 B、 2.51 C、 1/0.398 D、 100 我的答案:D 10 奥尔特云的特点不包括()。(1.0分) 1.0分 A、 太阳风“吹”不到 B、 围绕着太阳呈球形分布 C、 彗星的“大本营” D、 所隶属的天体总质量比很多大行星要大 我的答案:D 11 在个人画作中直接记录了“哲学三问”的著名画家是()。(1.0分) 1.0分 A、 梵高 B、 高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