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第四分册)

高中历史考点(第四分册)
高中历史考点(第四分册)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君主专制[B]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开始。

(2)趋势: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4)作用:打击了贵族,全力强化王权;颁布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及状况)[B]

(1)时间:15、16世纪之交。

(2)原因:

a经济: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资本原始积累对黄金的需求增加;而西方在与东方的贸易中出现贸易逆差,货币短缺(根本原因);

b社会:《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刺激了西方人的黄金梦;

c商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传统东西方商路受阻;

d政治:君主支持;

e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f科技: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航线:[A]

迪亚士绕过好望角;

达?伽马到达印度,开辟欧亚航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开辟欧美航线;

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影响:[B]

全球贸易范围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增加;

形成世界市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意大利文艺复兴[A]

(1)时间:14?16世纪;

(2)发源地:意大利

(3)内容: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4)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宗教改革【A】

马丁·路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及开始的标志【A】

(1)时间:15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

(2)原因:国王迫害清教徒,实行专卖制,搜刮民脂,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3)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君主立宪制确立【B】

(1)光荣革命:1688年,拥立荷兰威廉一世,废黜詹姆士二世。

革命成功后颁布了两部法案: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2)影响:确立了“议会至上、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长期平稳发展,进入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三个法国启蒙思想家【A】

伏尔泰: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互相制衡);

卢梭:共和制,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宣扬自由和平等【B】

工具:天赋人权;

理论:人生来自由平等——经济活动、思想言论、出版自由等,但要受法律约束;平等与自由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人在法律上平等,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国家的权力和私有财产。

意义:

a对封建势力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b为之后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c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独立宣言》【A】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B】

(1)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3)同时也为拉美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合众国宪法》;联邦制度的确立【B】

(1)背景: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2)中央和地方分权,中央有统一发行货币、征兵、征税、管理对外贸易等权利;

中央三权分立:

——立法: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

——行政:民选总统作为国家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

——司法:联邦高等法院;大法官任期终生。

(3)意义: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联邦政府分权的问题,使政局趋于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革命的爆发【A】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标志着大革命的爆发。接着,君主立宪派掌权。

《人权宣言》【B】

时间:1791年

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了明确宣示,废除了贵族特权等,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革命获得阶段性胜利。

《民法典》[A]

(1)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法国进入拿破仑时代。

(2)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3)措施: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4)影响:积极方面:在占领地区推行《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消极方面:侵略扩张、建立霸权。

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B】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

政治条件: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垄断法》和重商主义政策,建立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等。

物质条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丰富的煤炭资源提供廉价的新能源。

科技条件: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大工业打下基础。英国是欧洲科技中心之一,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领先。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工业革命的过程)【A】

(1)时间: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

(2)发明: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1782年,瓦特研制和改进了“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5)到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C】

(1)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演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2)产业结构: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

(3)阶级结构: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4)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分化、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现代工厂制度【B】

产生于18世纪70年代,阿克莱特的棉纺厂。英国的生产组织(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中进行机械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形式发生了的质的变化。工厂制产生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血汗工厂【A】

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还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社会立法【A】

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A】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A】

(1)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2)历史地位: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

南北战争的原因和结果[B]

(1)根本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直接原因: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2)时间:1861-1865年

(3)过程:

a.导火线: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b.爆发:1861年,南部挑起内战;

c.初期:北方失利;

d.扭转局势:1862年,林肯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e.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转折点)。

(4)战争结果:联邦政府获胜。

《宅地法》、《解放宣言》、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B】

(1)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2)以民主的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奴制,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统一的背景【B】

(1)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民族统一;

(2)普鲁士实力强大,成为统一的核心;

(3)首相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政策”。

德意志统一的过程【B】

(1)方式:“铁血政策”和1864-1870年的三次王朝战争(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2)结果:积极:德国结束分裂状态,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消极:保留了君主政体,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

德国的崛起[A]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B]

(1)背景: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内容: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

农民缴纳赎金,可得到一块份地。

(3)性质:封建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a.积极性: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大量资金,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局限性: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锁国令与培理叩关【A】

1639年,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严禁人民与外国通商,仅允许与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日本锁国200余年。

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

明治维新【B】

(1)条件及背景: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口号及主力:口号是“尊王攘夷”;主力是西南各藩武士。

(3)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建立由西南倒幕派武士掌握权力的新政府。

(4)具体措施:

政治:废藩置县、版籍奉还——消除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经济:地税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工商业发展;撤销关卡、行会制度;

社会关系:废除士农工商等级制,倡导四民平等;

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5)影响:积极性: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废除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局限性:在天皇制度下,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电力时代的来临【A】

(1)时间:始于19世纪70年代;

(2)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3)特点:电力的发明和运用;电力时代到来;钢铁等其他发明层出不穷。

内燃机【A】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A】

(1)表现:出现了将各生产环节集中于一体的巨型企业;通过企业合并、联合形成了垄断资本。

(2)影响: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列强瓜分世界【A】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美国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殖民体系的形成【A】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美、英、法、德、俄、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原始积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英国圈地运动典型途径之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及影响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英国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明晰;法国在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 (1)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 (2)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2)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1)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客观条件)。(2)概况: 时间国家人物航线 15—16 葡萄牙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新)高中历史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第一课 一、1.1万畜牧业2.炎黄中原 3.C C 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分化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 二、7.(1)巢居、熟食、渔猎、农耕(2)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历史的记述,虽不完全真实,但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 8.生产-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房屋-干栏式建筑;出行-舟船为主要工具;原始信仰-自然崇拜 第2课 一、1.禅让世袭 2.国家二里头文化 3.B C B D 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作礼器、祭器,体现社会等级森严及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原始宗教信仰)。 (2)考古发掘印证了“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 一、1.汤外服内服2.甲骨文商 3.BACD 二、7.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制。 8.(1)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政治统治。 (2)材料一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文献中有关商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 一、1.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集中的区域。2.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原因: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 3.C 4.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二、1.特征:部族间冲突激化,产生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区别:共同耕作、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平等关系被破坏。 2.有一定道理。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存在;随葬品的配套出现-体现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文字;大规格的城址-政治实体产生。 3.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征着国家的产生,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原因: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 4.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说明商代青铜冶炼铸造工艺的成熟。 5.A 6.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对东亚国家对文字创造产生重要影响。 三、1.在文字未发明之前,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经一代代人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神话传说。既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又蕴含了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 2.用火、畜牧、耕稼。 3.D

高中历史第四册1-8整理

历史———第四分册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进) (*15世纪以后普遍使用上射水轮;三圃制广为流行,并出现轮作等更先进的耕作技术。)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专业化)手工业和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前提: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特点:国内主要方式是强制农民土地,借助国家立 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 资本原始积累(15世纪,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等 关系的萌芽典型:英国“圈地运动”(贵族—农业资本家—新贵族) 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百年战争的影响(1337—1453 法国取得最终胜利) 百年战争深刻的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激发了各个阶层的民族意识。 政治因素: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经济因素: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 文化因素:以民族语言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发展。法:绝对的王权 15世纪末,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出现君主专制 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形成: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英:有限王权(议会的存在) 议会在财政方面制约王权 为了打击贵族的势力,加强王权,颁布了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政策: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发展海外贸易和获取金银货币的主要途径,政府运用国家权利直接干涉经济活动等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交流 背景:1。根本原因: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2.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西欧各国不得不海上冒险,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3.必要性:(主观需要):1)市场上货币普遍短缺 2)西欧各君主的支持 3)《马可波罗行纪》“寻金热” 4.可能性(客观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 ●新航路的开辟(时间:15、16世纪)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马克思曾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结合课文中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的实例,说明股份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首先,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特别是能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单个资本所无法实现的诸如修建铁路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如:1825年修建的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需高达10万英镑的投资,当时没有一个企业或个人能独立承担,于是组建了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公司通过发售股票的办法,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并在短短一年中完成了铁路建设,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股份公司中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实行生产资源和资金的优化组合。 所以,股份制解决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一关键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由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等构成的股份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2、为什么说现代工厂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首先,现代工厂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其次,现代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工业的需要。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所以,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练习与测评 1、下面是1839年英国政府蓝皮书记载的斯皮特菲尔兹一个丝织工的证词,阅读后回答问题。 问:“你有孩子吗?” 答:“现在没有了,以前有两个,都死了,谢上帝开恩!” 问:“你是说对孩子的死亡感到满意吗?” 答:“正是这样,谢谢上帝!我因此卸下了养育他们的重担;他们呢,可怜的东西,则免除了尘世间的许多苦难。” 你如何理解这位丝织工的回答? 这位丝织工的回答反映了在工业时代初期英国工人的悲惨境遇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首先,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无法承担养育子女和家庭的重任。 其次,资本家为取得高额利润,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儿女与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第三,工人无法生存必然起来反抗,劳资矛盾极为尖锐,将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工人的斗争将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社会立法的出现与完善,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 2、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这样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然而并没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面对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矛盾,各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作用如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首先从工厂法开始,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作用: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高中历史第四五七分册复习练习

第七分册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朱熹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有时还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宋史》中大量出现了如:“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张忠恕”等名字。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是……()A.宗法思想B.法家思想C.佛家思想D.理学思想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官慕久与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据此设立了上海………………………………………………()A.英租界B.美租界C.法租界D.公共租界 20世纪初,梁启超倡议“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由此掀起了“史界革命”。梁启超提出这一主张主要源于…………………………………………………………() 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②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③西学传入的不断影响④统治阶级的极力支持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3、有人说:“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假如这场革命能象________那样,除了在政治形式或社会生活上带来改变外,也造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的话,中国就不必承受此后长期内乱的痛苦”。假如这一观点成立的话,空格内应该填入最典型、确切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十月革命 C.彼得一世改革D.明治维新 39、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材料二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问题:(12分)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6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2分)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2分) 39.(1)(运用核心史实,并阐释得当,每一部分得2分,边缘史实1分) “物”的部分: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开设新式学堂等(2分);“心物”结合部分:戊戌变法,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分)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修改)

第四分册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百年战争的影响(1337~1453年) 1.英法两地为争夺领地在14世纪中期到15世纪中期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 2.影响: 1)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两国王权得到加强 二.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1.条件:共同的语言、中央政府、领土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英法两国在15世纪末成为民族国家。 三.君主专制 1.形成原因: 1)民族国家的形成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3)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夜形成 3.影响: 1)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 2)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 1)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作为当时主要货币的黄金在市场上普遍短缺(根本原因); 2)《马可?波罗行纪》极大的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他们期望能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直接原因); 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总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 条件: 1)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1.时间支持国家探险家航线 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西班牙哥伦布西欧——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1497年葡萄牙达?伽玛西欧——好望角——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 2)随着全球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引发早期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4)引发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三、早起殖民扩张与掠夺(西方工业革命完成以前)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梳理

2013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科目语文 名称期中考试 年级高二 类型校考 班级高二(3)班 姓名陈俊逸 日期2014.3.25 内容第四分册梳理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残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删) 二、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的影响:①形成四要素: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国民文化的认同。②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经济→庄园制;政治→等级制;宗教→基督教。③获胜方:法国。 2.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①含义: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15世纪末。②影响:促使英法两国政治制度从等级君主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3.君主专制:①形成条件:四要素。②形成原因:封建贵族逐渐衰落只得依附王权;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发展希望借助王权;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为改善生存环境而寄希望于王权。③影响:打击封建大贵族的势力;颁布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区别:法国

强调“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各方面,专制强于英国;而英国有议会制约王权。 三、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传统商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南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航线。②开辟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推动黄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追求财富的渴望);直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阻断传统东西商路,交易总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政治(各国王室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宗教(基督教会想在全世界传播);客观条件(造船技术进步、地理知识积累、地圆说传播、指南针运用)。 2.新航路的开辟:①路线:一个中心(欧洲)、两个方向(西方、东方)、两条航线(西欧→美洲→亚洲→西欧;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②影响:积极(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演变,人文碰撞使世界整体化;西欧加强与世界各民族地区的联系,开拓世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主宰世界的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确立);消极(引发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③三角贸易:去程(欧→非,满载欧洲廉价工业品);返程(美洲口岸→非洲,用黑奴换取北美工业原料);影响(非洲急剧衰落;美洲被提供廉价劳动力;欧洲积累大量资金)。④进程: 时间人物国别航线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葡萄牙西欧→好望角葡萄牙王室 1492-1498 哥伦布意大利西欧→美洲 (欧美航路)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葡萄牙好望角→印度 (欧亚航路)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殖民掠 夺开始)葡萄牙环球航行 (第一次) 西班牙王室 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①定义:14-16世纪,西欧各国掀起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②背景因素: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基础(文化条件→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思想家学者云集)。③核心: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基本内涵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区别宗教神学神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等级观念;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人为中心;享受和现实;自由平等;理性科学 意义一种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④文艺复兴运动价值: 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艺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大卫》; 拉斐尔《圣母与圣子》 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意大利政治、历史、外交学家) 扩展地域:英(莎士比亚);西班牙(塞万提斯);法(拉伯雷) 领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提倡科学方法和实验→天文学、培根 影响积极: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消极:过于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带有个人主义倾向。 2.宗教改革:①定义(性质):16世纪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一场由新兴资产阶级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知道: 1.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进程,民族意识增强,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因素及形成时间 统一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全国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15世纪末,英、法两国发展为民族国家, 理解: 君主专制: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知道: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A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B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C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D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 E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 理解: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知道: 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发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理解: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手打版)

2-03-08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 (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 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03-09 汉武帝时代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 (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8、 (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 (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2-03-10 东汉的兴衰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王莽、托古改制 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最新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练习

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45分) 1、15世纪下半叶,英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羊蹄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下列选项可以 印证此说的是 A.养羊成为英国人的主要经济活动 B.欧洲市场黄金价格普遍上扬 C.为寻找黄金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D.大量农业耕地被圈地占为牧场 2、1431年,法国贞德曾说:“为了祖国,我视死如归。”贞德的言行对当时法国的意义 在于: A.使法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B.法国人民获得了思想解放C.强化了正在形成的民族意识 D.近代国家在法国最终形成 3、恩格斯说:“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与分裂成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从此可以看出,恩格斯对王权崛起的态度是 A.肯定 B.中立 C.反对 D.不明确 4、下列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之一的是 A.开设工厂B.贩卖黑奴 C.投资银行 D.传教活动 5、15世纪,推动欧洲开辟新航路决定性的动力是 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C.欧洲各国社会矛盾激化 D.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6、“16世纪,有知识的欧洲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最终完成这一命题证明工作的是 A.迪亚士 B.麦哲伦 C.达伽马 D.哥伦布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的准确含义是 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订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C.以宪法制约君主权力 D.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8、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是 A.加尔文B.马丁?路德 C.达?芬奇 D.但丁 9、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 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A.达尔文 B.牛顿 C.拉瓦锡 D.法拉第 10、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下列文献中,能体现这一思想,并且最早颁布的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上海沪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苏美尔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 《汉穆拉比法典》 历史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二课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以前 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三课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 首陀罗 四大种姓集团特征——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力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经典——大藏经(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 发展——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 开始向城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 南美洲——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美洲的希腊”) 农耕——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的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特征——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 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 程碑 梭伦改革——打破血缘门第,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利斯提尼改革——制定陶片放逐法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开创了“伯里克利时代” 意义——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力,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制度被排斥在外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 史诗与戏剧——《荷马史诗》——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一分册答案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 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 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争导致国破人亡的悲痛感情。( 3 )劳动力、水源、土地、水利设施。 7 . ( 1 )汉穆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 2 )君权神授。( 3 )不完全一致。比如一自由民毁坏别人的眼睛,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惩罚也明显不同等。( 4 )法律制度情况,社会等级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8 . ( l )从西北到东南;波斯湾。( 2 )河水泛滥。( 3 )两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第 2 课古代埃及 一、基础练习 1 . B 2 . D 3 . B 4 . D 二、拓展练习 5 . D 6 . ( l )楔形文字甲骨文( 2 )碑文是同时用多种文字写成的,可以借助古希腊文来释读。( 3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突破的作用。 7 . ( l )南高北低。( 2 )古代埃及周围有天然的安全屏障。尼罗河河谷东西两侧是耸立的峡壁,峡壁之外是荒芜人烟的大沙漠。河谷南面是大瀑布,河谷北面是泥泞的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 第 3 课古代印度 一、基础练习 1 . D 2 . B 3 . A 4 . C 二、拓展练习 5 . B 6 . C 7 . ( 1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 2 )西南 8 . ( 1 )种姓制度。( 2 )婆罗门和刹帝利。( 3 )众生平等。( 4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造成了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刹帝利、吠舍在内的许多阶层的人都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不满。而早期佛教大力宣扬“众生平等”的观念,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再加上后来一些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所以迅速传播开来。 '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大河:四大文明古国的摇篮 1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 2 .农业普遍比较发达,多为中央集权国家,宗教信仰明显,文字、文学、数学、天文历法等成就突出。

高中历史 总复习测试(3) 华东师大版第四分册

第四分册测试题 一、选择题:(60分) 1、法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这里收藏着法国最珍贵的文物,下面我将向你们介绍其中的一件……,它的第一段这样写道:“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大国崛起》。这件“文物”是 A.《论法的精神》 B.《百科全书》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2、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美]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带来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B.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赔款 C.德国矿产资源丰富 D.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4、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5、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 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6、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持此观点的是 A.马丁?路德 B.利奥三世 C.查理一世 D.孟德斯鸠 7、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历史机遇使下列哪一地区受益最大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02

第四分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C)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鼓励发展国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鼓励创新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2)劳动力:“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3)市场、资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为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2.机器的发明与改进(C) (1)棉纺织机器: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它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1771年,在水力纺纱机发明的基础上,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动力设备:瓦特于1782年研制了“万能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新能源和新材料: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4)交通运输:汽船、火车相继出现,并且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3.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C) (1)“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3)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4)阶级结构: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5)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