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身心发展第一课

儿童的身心发展第一课
儿童的身心发展第一课

Marion——儿童身心发展1

大家好我是马克荣老师,我们今天跟大家讲0-6岁的儿童发展问题。上一次课我们知道了,知道小孩在发展中有几个关键的阶段,而对这些关键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孩在学习中怎么认识的世界。我们知道一个小孩最先从感官去认识这个世界。然后你得益于这个感知觉的发展可以发展到他的认知,然后可以揭示他周围的这个世界。从他小时候开始,他就会呈现出对周围物体的一些兴趣,并且他会揭示这个物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最先开始小孩是要揭示一些身体上的东西,从这个开始认知世界。他先从自己的身体开始,然后渴望认知妈妈的身体,然后认识外界的东西,比如说周围的物体。然后这些东西与喜欢的关系是,可以发展他的逻辑发展他的认知,发展他思想方面的一些东西。

今天主要讲的是小孩的感知,幼儿是从感知开始的。

从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得益于感知觉的发展,并且由于这个感知觉他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这个感知觉的学习会贯穿他整个童年。然后这个感知觉有五个部分,分别是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也就是得益于这5个感知觉,他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从小孩子出生开始就通过这5个感觉去掌握一些初级的感知能力。现在我们知道哪怕是刚出生的小婴儿,他也不是一个只知道吃和睡的这样一个个体,他已经有一些从出生开始就具备的能力。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因为他在妈妈肚子里这些能力就得到发展了。

接下来要讲的首先是嗅觉系统,因为嗅觉系统是所有感官系统中最先得到开发的一个感知觉。首先,为了要知道小孩子的嗅觉系统是怎么样发展的,我们要先从胎儿阶段说起。早在怀孕的第8-11周开始,与神经系统同时出现的嗅觉器官就开始捕捉和分析他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从母亲妊娠的7个月开始,有气味的物体通过羊水给胎儿第一个嗅觉体验,而这个嗅觉体验很可能影响他出生之后对喜欢气味的一个偏好。然后这些有味道的物体是如何让胎儿感受到的呢?这些气味是来自母亲的饮食当中,通过血液通过胎盘传入到羊水当中,而胎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受到的气味。这也就是说当妈妈吃东西的时候,也能让胎儿感受到,尤其是一些味道比较重的食物,比如说大蒜、孜然、茴香、烟草等等,这些东西的味道在小孩子在母亲体内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感知能力。如果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尝试吃不同的东西,孩子在母亲的体内就已经可以接触到多种多样的食物。

母亲的饮食会影响孩子出生之后的饮食偏好。由于母亲的饮食会被腹中的小孩子感受到,所以母亲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的选择,比如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习惯也会影响胎儿。我们已经知道酒精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哪怕是很小很小剂量的酒精,都会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行为的不正常。如果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酒精的味道,等到他出生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味道,等他们长大很可能也会喜欢上喝酒。然后另外一个就是烟草对胎儿的危害,如果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抽烟,那么胎儿在肚子里也会闻到这个味道,而且抽的很勤很可能孩子出生就会有呼吸方面的问题。

当胎儿发育成熟变成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在他的嗅觉上面会发生什么呢?他很快的就能分辨出自己的母亲与其他人的气味的差别,他们是通过颈部和胸部的气味分辨出的,同样的他们也能分辨出母乳与其他乳汁或奶粉的区别。事实上从母亲的味道可以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使他安心和平静,我们也可以讲婴儿的嗅觉是最开始编织了情感的纽带,建立了亲疏关系。很快的他就可以识别他生活环境的味道,比如说家里的味道,以及他经常接触的东西的味道,他会把这个味道记住并且在心里不断的强化。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偏好,如果他喜欢甜味的东西当我们给他一颗糖果,他会做出笑脸或者舔舔嘴巴这样的动作。同样的他也有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当我们给他闻鱼虾的腥臭味,他可能会皱眉会哭。就可以说明哪怕很小很小的婴儿,他们在嗅觉上的偏好几乎与成人一致,但是嗅觉有一个特

点就是它会随着时间和成长成减弱的趋势,之所以嗅觉的趋势得到减弱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婴儿的视力发展是在嗅觉减弱的同时进行的。我们常说这个嗅觉在这个五个感知觉里面最早期的也是最本能的,因为这个嗅觉具有,味道是如何唤起我们童年的回忆或者我们其他珍贵的记忆。实际上一些嗅觉的信息会传递到大脑的边缘系统,也就是大脑中负责情绪的系统。

那么我们可以这么做去开发他的嗅觉呢?现在讲婴儿和味道。婴儿会比成人更能够承受难闻的气味,如果不好闻的气味持续环绕在他身边没有消散,那么持续一段时间他就不会有反应了。与成人不同比如汗味,成人在交往中会觉得不喜欢是不舒服的,小孩子还没有建立社会化交往的模式,所以他更能够接受这个气味。以此我们也可以说嗅觉系统的发展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婴儿对嗅觉的偏好是来自于父母的,因为父母经常告诉他这个味道好这个味道不好。在婴儿对味道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习分类,比如这家喜欢吃甜食,小孩子就会喜欢吃甜的,这个家喜欢吃辣的,小孩子也就会比较喜欢吃辣的。在3岁左右的时候,婴儿就有能力对自己喜欢的味道发表意见了,已经有能力去发表观点告诉家长,什么是他喜欢的味道,什么是他不喜欢的味道。等他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表达这个味道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等他长大的时候他就可以描述这个味道。

接下来老师会给予几个关于发展儿童嗅觉的建议,以便于我们学习要怎么更好的发展儿童的嗅觉呢?就像是刚才说的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分辨母亲味道的能力,所以可以在儿童周围放上一些带有母亲味道的一些东西,因为这会让他感受到安全舒服。因为我们说婴儿最早是通过味道来识别母亲,所以建议母亲不要频繁的更换身上的味道,比如香水的味道,否则会让孩子的嗅觉发生混乱,不利于儿童嗅觉的发展。同样的,孩子的毛绒玩具上也会沾有小孩子的味道,所以建议家长不要过度清洗玩具上的味道。

在小孩子稍微长大一点,我们可以鼓励发展他的嗅觉系统。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让他接触周围环境的一些味道,让小孩子感受到周围的世界以促进他嗅觉系统的觉醒。比如说一起做饭,告诉他这个事物什么味道;再比如说带他一起散步,告诉他这朵花是什么味道。也就是父母要有这个意识去告诉他外界环境中的这些味道,并且详细的描述这些味道,以便于他更好的记住这些味道发展他的嗅觉系统。所以这些让我们知道,当他在母亲肚子里他就具备识别味道的能力,而当他出生之后他就会更加去发展这些能力。

和嗅觉系统有联系的还有我们的味觉系统,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味觉细胞从妊娠的第7周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当他发展到第13周的时候这些细胞就可以运转。我们已经知道婴儿通过一些味觉细胞的发展,可以体验到一系列的口腔与鼻腔的感觉,而这一系列的感觉与母亲的饮食相关。我们知道在胎儿发展到第6个月的时候呢,胎儿会吞咽并且吸入越来越多的羊水,这些母亲饮食的味道存在于母亲的羊水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对母亲的饮食习惯味道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可以具备一定的味觉系统和感知经验。因此我们知道胎儿会对甜味感到兴趣,但是对苦味有反感的厌恶的。甜味使婴儿分泌唾液去表示自己的这个喜欢,那么我们想知道,婴儿出生之后他们的味觉是怎样发展的,难道是和母亲肚子里发展一样发展吗?那现在我们知道,他们会继续熟悉母亲的味道,那就不是通过羊水了,就是通过母乳了。相于通过奶瓶喂养的婴儿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会展现出对事物的更广泛的接受性,当然具体选择怎样的方式喂养婴儿是你自己选择的。

婴儿本能的会去寻找更多的甜味而避免更多的苦味,因为这是他们味觉的偏好所决定的。是由于甜味会刺激他的吮吸并且给他们带来舒适的感受,我们也知道,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当我们感到不高兴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要去吃一些甜食,这就是我们到现在还保留着在妈妈肚子里的对味觉的偏好。这也就是说,胎儿通过羊水以及他出生之后通过奶水感受到的这些味道的偏好,接下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哪怕他已经成年,依然还会保留对这一偏好的喜爱,肯定让他尝到更多的味道,让他尝试更多的味道,对小孩子味觉的发展是更有力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怎么样去发展婴儿的味觉?你知道吗,小孩子会对不同的味道进行区分,这些区分是通过舌头口腔以及咽喉的不同味蕾所决定的,比如说咸味酸味甜味以及苦味。而在欧洲在6个月左右,会帮助孩子添加辅食,一些辅助的味道去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味觉。由于孩子他会接触到更多的食物,大概发展到2岁的时候,他们基本上就什么都吃了,这种习惯也会得到很大的保留,一直到成年为止。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孩子到2岁时候,已经有能力对一些事情说“不”,表现在味觉上的是,当你建议他们吃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说“不,我不想要吃这个,这个我不喜欢”。这个时候儿童进入到新的阶段,就是新食恐惧,这个情况大概在2岁的时候出现。但是这种对新鲜食物和新鲜事物的恐惧会在孩子长大之后会逐渐下降,对食物的恐惧和厌恶会持续到大概到3岁4岁的,然后一直发展到8岁的时候这种恐惧就会减弱,因为他可以尝试自己去吃所有的食物,他不用再接受你给他挑选的事物,而是他可以寻求自己控制的领域。在我们向小孩子推荐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在他的身边给他解释这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以便于降低他的恐惧和不信任感。

我们要讲一些小窍门,让我们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味觉系统。比如说当你无推荐新的东西的时候,他会立马拒绝,你不要立马把这个东西扔掉,你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或者以不同的形式向他推荐这个东西,以便于小孩子可以接受。为什么呢?如果你放弃发展新的东西,那小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他喜欢的东西上,而不去触碰新的事物,因为这是他喜欢的偏好。另外呢,当小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强迫他把东西吃完,你应该问一下他是否还饿着。这一点对小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小孩子可能跟我们不一样,当大人吃饱了的时候小孩子可能还没有吃饱,所以在把一样东西拿走之前,有必要问一下他们有没有吃饱。

老实说,一个食物不应该成为一个奖励,也就是我们不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好你把这个做完,我就给你一个甜食作为奖励;另外不要在饮食的问题上讨价还价,好你把这个蔬菜吃完我就给你个糖果。这会让小孩子建立成一个不正确的成长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我这件事情做的对的话做的好家长就会奖励我一个甜食。我知道吃饭对孩子来说是个难题,而吃什么应该是由家长决定吃什么而不是由小孩子决定的,我们可以征求小孩子的意见,但是最终还是由家长来决定吃什么。另外呢为了让吃饭这件事情更加的愉快,我们也可以往事物里添加一些调料,让小孩子决定添加量的多少。我们还可以尝试和小孩子一起做饭,让小孩子参与到做饭当中来,并尝试做一些准备活动中他们可以干的活儿。通过和孩子一起准备一顿饭,他们可以学到很多食材张什么样子,比如一条鱼是这个样子而不是我吃到的那样,一个土豆长这个样子。另外呢我们可以教他去形容一些味道,你觉得这个味道你喜欢吗?强烈吗?是不是有些刺激?当小孩子长大之后,我们也可以分享更多的食物,小孩子吃东西的频率和家长不一样,这也是值得分享的一个时刻。如果小孩子自己一个人吃东西不如和家长们一起吃会更感觉到愉快,这是一个大家分享快乐的时光,应该尽可能的让小孩子和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吃饭。这也就是为什么让小孩子和其他人一起吃饭是很有必要的,吃饭的时光是一个快乐的时光,是一个可以和其他人分享交流的时光,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和小孩子有一些交流,如果他独自吃饭他会有不好的感觉,比如说他被排斥、被隔离等。为什么说有一些家长觉得小孩子在自己家吃的很少,而在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的时候吃的更多更快乐?当我们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你吃的多我还要吃的比你更多,我们想吃的跟他一样多,所以他会有一种挑战性于是就会吃的更多。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味觉,如果还想了解更多,一会还会回答大家的一些提问。接下来老师要讲一个和味觉完全不同的感知觉就是听觉。

听觉是胎儿最敏锐的一个感知觉,胎儿的听力在母亲怀孕的26-28周听觉就形成了。当小孩子存在于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并不是出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他可以听到很多东西的回响,比如他可以听到母亲的心跳和消化道发出的声音,他是出于一个一直有声音回响的环境里的。有研究表明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可以听到116种不同的噪音,而且相当于30 分贝,相当于耳语

的强度。而当胎儿发展到5-6个月的时候,他们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声音,也就是他们这时候感受到的强度会比之前增大了一些。而对于胎儿来说最敏感的声音就是人类的声音,如果有人在他母亲旁边说话,他是可以听到的。外界的声音可以通过母亲传递给胎儿的,而他听到的最多的声音还是母亲的声音。而母亲的声音传递主要有2种特别的方式,一个是呼吸道,一个是其他的内部通道。主要是通过骨头,以为母亲说话的时候会产生震动,胎儿可以感受的到这个震动的声音。

另外呢研究表明,婴儿对那种重音比较敏感,而对尖锐的声音不那么敏感,因此对于孩子的父亲,可以在母亲的肚子上说话,因为父亲的声音比母亲的声音要低沉,声音他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声音了。因为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已经接触到很多的声音,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继承了一部分的听力遗产,并且得益于这个遗产,他已经熟悉了父亲母亲的声音,因此当他出生的时候,对这个外面的世界就不会感到那么的陌生和害怕。这也说明我们可以跟胎儿讲话,而且出生之后我们可以继续跟他讲话,不管他是否做出反应,但是他是可以识别这些声音的,而这个声音可以让他感受到平静和安心。

孩子在不会讲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可以理解一些东西了。在小孩子说话之前,他们有能力去发一些简单的单音节的声音,也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孩子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在小孩子开始学会说话之前,他就已经可以理解很多很多东西了,也许意思他还不是很明确,但是通过表情和声音他已经能够识别不少东西了,所以说在儿童发声之前尝试和婴儿说话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些词语在他的周围经常重复,他会很快的理解这些词汇,比如说爸爸妈妈、吃饭这些简单的高频词汇。另外呢声音的高低也会让他明白他处于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当中。

当我们作为父母或者儿童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发展小孩子的听力呢?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可以刺激小孩子的声音的发展,但是不要把孩子放到一个噪音特别大的环境里,因为电视背景的声音特别大他们就会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为了更好的发展他的听觉,我们可以更好的联系上他们的视觉,比如说看到一辆车经过告诉他这是刚才的汽车发出的声音,可以更好的发展他的听力。同样录制的音乐或者儿歌对小孩子来说是很好的资源,但是小孩子更容易接受人声,所以我们不要介意发声去帮助孩子发展听力能力,我们也可以推荐一些乐器。

另外呢,为了鼓励儿童听力的发展,一个是与他的距离要近,另一个是眼神与表情要与他交流,这样更方便他的理解。如果你说话离他很远或者看不到人,他会感到很迷茫,不理解说的是什么意思。等到稍微长大一点,有一个特殊的倾听,就是选择性倾听。比如说小孩子聚精会神在玩的时候,你跟他们说话,他们能听到这个声音但是会不自觉的选择屏蔽掉一部分声音,因为他们这时候的注意力太集中了,他会被这件事情完全的吸引,所以他会不自觉的做出反应的,他会回应或者不回应。

另外呢,我们知道小孩子的听力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接下来要讲0-5岁的小孩子的听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是0-12个月幼儿的听力发展,他从出生开始就可以识别父亲和母亲的声音,当小孩子3个月的时候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感到害怕或者惊奇,因为他们听到这个声音但是他们会不理解,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物理反应。而3-6个月的时候,他们会转动自己的小脑袋尝试寻找这个声音的来源,而更少的害怕这个声音。这个阶段他们会对喜欢的声音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哪怕他们找不到声音的来源。然后6-10个月的时候,他自己会成为声音的来源,他开始不停的说一些单音节的词语,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呀呀学语。10-15个月他们会自己模仿其他的声音,比如你发出一个声音他会去模仿你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有可能是和你的声音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有可能创造出一些拟声词。15-20个月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听懂简单的词语命令了,并且他们可以调动躯体的反应,比如指一下鼻子、眨一下眼睛,他们就会这样去做,而且已经有能力说出30个左右的词汇,另外如果他听到一些小故事会有很大的兴趣和尝试听一些对话。

然后小孩子从3-5岁这个阶段他们的听力又会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知道小孩子对一些声音已经不会感到害怕,3岁的小孩子已经有能力去创造一些句子,他们会迅速的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到4岁的时候他们会喜欢唐诗和儿歌比较有押韵的词汇的兴趣。这时候家长会禁止他说一些词,他会偏说这些词然后看看爸爸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5岁的孩子他已经长大了,他渴望参与到对话当中,他渴望这种参与的感觉。另外呢,老师说听声音也和吃东西一样是一个分享的过程。现在我们知道由于电子产品比较发展广泛,但是老师建议不要用这种方式,家长要和他一起让他去听真实的声音,不同的声音。

今天讲课就到这里,下次课给大家讲视力和触觉,因为这是小孩子感知觉发展中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系统。今天老师的课程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来提问了,老师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1、婴儿在出生以后多大是能够记住母亲和其他人的谈话的?

首先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声音的传递要通过羊水要通过胎盘,所以他们只能听到这些声调,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掌握语言的能力,他们会记住这个声调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语意。然后当孩子出生之后呢,有人跟母亲说话,主要是通过表情去感受这是怎样一个对话,开心的、快乐的、伤感的这个时候小孩子在6-7个月的时候,听这个对话主要是跟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然后等小孩子再长大到1-2岁的时候,如果有人和他的母亲说话,经常有一个声音重复的听到,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记住。

2、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会相信胎教,使用专门音乐,想问如果我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且跟着哼唱,那种效果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建立胎儿对声音的敏感度?

首先来说听音乐对小孩子胎教来说肯定是有用的,但是这个音乐的选择我们要注意要选择舒缓平静的轻音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听这种舒缓的音乐,它的节奏跟我们心跳的频率更相近。当小孩子听这种音乐的时候,他会感觉存在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舒服。另外就是你刚才说的,母亲可不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音乐?可以。实际上胎教音乐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母亲可以自己选择舒服的音乐作为胎教音乐,我们觉察不到当听到一些节奏起伏很快的音乐时候,我们的心跳会产生变化,胎儿在肚子里是可以感受到这些变化的,对你自己来说不是放松的是兴奋的,对胎儿来说也会受到影响。

3、就是母亲在断奶的时候,是陪在孩子身边好还是离开好?

不管母亲在什么时候选择给孩子断奶,这都是一个很难做决定的事情,但是第一点你要确定,我一旦确定我就不改了。另外你在准备给孩子断奶之前,你可以告诉孩子可以尝试让孩子认识这个奶瓶,告诉他接下来你要用这个东西喝奶了,不管你在里面给他盛的是奶也好还是水也好,让他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你一旦作出决定给孩子断奶就不要反悔,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不忍心,不要这个样子了。小孩子断奶还要跟父母分离,我听到这个觉得很惊讶!在欧洲小孩子即使断奶了是不会离开父母的,但是你觉得上班给小孩子喂奶很不方便,或者说你自己决定看到小孩子哭闹不忍心。但是从理论上来说,从小孩子的发展上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具体怎么做是你自己的选择。

4、我自己带的孩子,孩子在4岁以前对蔬菜是不挑食的,从4岁开始就开始出现了对蔬菜挑食,到5岁的时候更加严重了,几乎不吃蔬菜,鱼和肉也几乎不吃,只是吃米饭和一些汤汁。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现在这个样子?

在孩子2岁左右孩子对新事物会有恐惧。首先,你在向孩子推荐新的事物孩子拒绝的时候,你不要放弃应该多尝试几次,就要换一个时间或者换一个展示的方式,再尝试向他继续推荐

这是一个方法。然后孩子一次不吃两次不吃,你就觉得他不喜欢然后就把这个东西撤掉,千万不要这样哪怕孩子吃了一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是一点,另外还有一点,确实有些孩子表现的更明显一点,比如挑食的时间会更久一点,但是有的孩子他挑的不是食物,而是食物的颜色。有时候孩子他不喜欢这个食物的颜色,他就只吃白色的东西比如大米饭,还有的小朋友只吃绿色的东西。所以老师想问你你的孩子条的是食物的内容还是食物的颜色?是这个样子,孩子在一开始你给他什么他都吃没有排斥的反应,从3岁开始孩子就对食物有排斥,到了4岁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基本上是不吃菜的。

老师听到之后想问你一个问题,孩子平时吃饭是怎么吃的?是跟大人一起吃还是他自己吃或者还是在托儿所有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的?具体是怎样的?

我们是一个三口之家,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是跟我们一起的。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也会聊一些开心的事,跟丈夫也会交流、跟孩子也会有交流。

老师还想确认一下,就是你们吃饭的时候是愉快的时光对吗?还有大人跟孩子吃的饭菜是否一样?

基本上是愉快的,偶尔也会有不愉快。平时一周有2天是为孩子准备他爱吃的饭,剩下的是大人吃的饭。

老师在理解了你的情况之后给出了3个策略。第一个,在你给孩子准备饮食的时候,你会给孩子准备一些小孩子爱吃的菠萝饭,而且气氛也是愉快的,你们家这样做很好。但是你们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你要尽量的让孩子吃的和大人吃的东西是一样的。另外一个就是你把那些东西都混合在一起,不要单一的准备他喜欢的饭,你可以把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混合在一起,尝试在他喜欢的东西里面加一点他不喜欢的东西,然后一点一点的增加这个不喜欢的东西的量,给他这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最后一个就是,在他不吃东西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不挑食你会长得更健康更快,你要想快点长大就得多吃这个东西。你可以告诉他,你以前吃这个东西的,现在怎么就不吃了呢?你要尝试多鼓励他。

5、还是关于孩子吃饭的问题。如果5岁大的孩子在那玩,我们叫他吃饭,他不愿意跟大人用一个桌子吃饭,在大人吃饭的时候他玩。如果喂他吃饭还是会逃开,不想吃饭,有时候饿了就会自己吃零食。

老师想要确认你们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跟他确认过了,其次你们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如果我叫你过来吃饭你不过来就证明你不饿,如果过了这个吃饭的时间想吃东西的话,那你就没有东西可以吃。因为老师听完你的描述之后,觉得即使孩子不吃饭还是可以吃零食等其他的东西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如果你饿,就过来吃饭,如果你不吃也吃不了独食就只能饿着。就是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这个规定,要表现的态度强硬一点,让他感觉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不吃就要挨饿了,没有别的食物可以选。

6、中国现在都在要二胎,咨询师妈妈怀孕的时候会接待不同的来访者,就是这些声音会不会影响到胎儿?

这个理论上孩子是不会受到来访者的影响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你的职业,你在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很平静的态度来面对来访者,而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他是听不到这些对话的,他听到的只是一些语气语调,而且母亲不会有个人情绪,所以孩子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新教师岗前培训班心理学讲义 学校心理学 第四讲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一般为6-11岁,这个时期是上小学的阶段,又称为学龄儿童期。 一、入学前的准备 从幼儿到小学生,儿童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适应这个角色,他们必须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 (一)幼儿的学习和小学生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当做一种社会义务。属于广义的学习,即经验的获得及行为的持久变化过程。 小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必须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参加考试以获得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属于狭义的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材,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二)入学的生理准备 1、大脑结构的发展:随着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长度增加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儿童脑重逐渐增加,达到成人的90%。额叶发育基本成熟,为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2、大脑机能的发展:大脑机能逐渐完善。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此时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和抑制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入学的心理准备 入学前心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准备。 初入学儿童对学习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易受学校外表形象吸引。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是整个学龄期的任务,需要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儿童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针对儿童不同的学习活动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达到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逐步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的水平。 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顺利完成学校中的各种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学习开始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加以说明。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主要表现在主导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两方面。 1、小学儿童的主导学习动机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主导动机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或为了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第二种,为学校集体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奋发读书;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主导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相对来说是近景的和不稳定的,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发展概论 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Development(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Age character(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后难以产生Heritability(遗传力):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种特质(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归因与遗传差异的比率 Inheritance or congenital diathesis(遗传或先天素质):儿童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征;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或感官经验的统合):通过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前庭阶觉、本体感受觉等,将感觉信息送到大脑作统合、分析,然后再发出指令使运动系统做出反应 Observed ability(观察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Infantile amnesia(婴儿期的记忆缺失):我们无法保持任何有关婴儿时期的经验 Memory Recovery(记忆恢复):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时间的记忆,具有不随意性 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活泼、具体和形象的语言或作品来对表象和形象等重要材料进行加工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 前概念(日常概念):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 科学概念 直接判断:基于对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间接判断: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定义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它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带另一些特殊的事例,这种推理并不具逻辑性,往往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指口头语言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积极词汇: 命题语义:即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LAD(语言获得装置) Empathy(移情):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是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Social Referencing(社会参照):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儿童从自己母亲(或其他熟悉者)那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采取行动趋近或躲避。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情绪表现规则):在某些情境中,为了不伤害他人或者避免消极后果,儿童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 顺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 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 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 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信任”。而发展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 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 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谈话法 (三 )作品分析法 (四 )问卷法 (五 )测验法 (六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 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 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 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 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 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 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 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 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 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 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 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 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 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 信任”。而发展信 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 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第78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第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可见,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发展时期。8、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增高;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考核目标: —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1.(名词解释)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体现为分阶段)的变化。P3页 2.(选择、判断)分化:主要指动作(如:婴儿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分化为肢体可以独立动作)、情绪(如:婴儿只会哭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纪增长,分化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等方面。 3.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P4页 4.(填空、选择)儿童发展的特点:基础性(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递进性(循序渐进)、易感性(受环境影响)P4页 5.(填空)儿童发展领域:生理、认知、个性与社会性、文化性(重要!)P5页 6.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依据来分:P9页 皮亚杰提出:a.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b.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c.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11、12岁);d.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7.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名词解释、填空)a.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若出简答题:除上述1点外还要加答:b.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特征普遍稳定,长期观察可变(如身高特征,某一年龄段的普遍身高基本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c.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存在不平衡性(如姚明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高)。P11页 8.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P12页 9.了解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p12-13页 10.影响儿童发展因素: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先天的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补充内容:绪论首页空白处)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象学前阶段那样易冲动、易爆发,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 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填空 1、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2、儿童发展研究设计包括: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3、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三、简答 1、儿童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 2、儿童发展分为几个发展领域?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 3、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 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 4、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既稳定又可变 (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5、儿童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遗传、发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1、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5、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6、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7、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 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8、脑的反射活动:无条件是一种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9、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脑结构(2)细胞层次(3)分子、基因机制。P52 ★10、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 ★1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从无意到有意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1、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 最小维度。到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3、儿童的视敏度发展?2岁前是敏感期,4-5岁后趋于稳定 4、抚摸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判断选择)讲义P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