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

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
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

第十三章旅游资源保护

内容要点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旅游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开发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影响自然资源开发的问题;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开

发的问题。

●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保护对策;保护措施。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应能够认识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其次,明确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第三,通过了解旅游资

源开发中的各类问题,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旅游业凭借旅游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已大幅增强,但是,旅游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手段以及旅游立法等还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破坏和破坏性开发时有发生,极不利于我国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其永续利用的关键

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护环境已成为发展中不可逃避的重要问题,保护旅游资源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是维护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祖先的杰作,具有极高的科考、生态、美学价值,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这样的资源往往超越了国界为全世界人民共有。任何时代的人都有责任认真保护自然遗产,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和载负的自然资源得到保护,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对于那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要进行严格保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资源不但是我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全世界的力量,保护全球最珍贵的遗产,使其得以世代传承,永继利用。

(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随着人类发展中各类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旅游业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1995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区特色的消失”;“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和地方特色的破坏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进而使得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恒久性逐渐消失,这样便失去了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应适度开发,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责任。

(三)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转移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的发生着,这种交换和转移会产生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的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趋于平衡,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闭值内可以保持自然的稳定,忍受一定的外界压力,并通过自我调节机制而恢复相对平衡,一旦在外界的压力下超过此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降低或消失,生态则向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需要经过复杂的干预和长期的自我恢复,系统才能恢复原本的属性和功能。

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旦不合理而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则不仅仅给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难题,而且影响当地生态链的稳定,修复难度极大代价极高。当然,旅游开发势必导致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如果在一定闭值内,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不会产生严重问题。所以只有对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将破坏作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才能使旅游开发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自我调节和平衡状态。所以在旅游开发时要在规划、发展、完善的各个环节考虑生态问题,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二、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景观生态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制度与法律控制论等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签署《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在各领域引起广泛关注。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世界可持续旅游大会,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订了推行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可持续旅游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在未来的必然选择。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既要保证现代人获得旅游的机会,实现其美学欣赏、休闲娱乐、文化认同的旅游目的;也要保证后代人能公平地享有和实现旅游观赏权。旅游可持续发展符合时代需求和发展规律,也给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推行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

(二)生态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构成的旅游景观镶嵌在旅游地生态环境。因此,旅游区(点)和旅游资源的演变必然也会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环境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所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分析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的关系,可以得出对人类旅游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1)旅游区(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所有事

物(包括旅游资源的全部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因子,就可能会影响到旅游区(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区(点)自然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3)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具有关联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资源规划和保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旅游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和预测规划与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学后果,从而提高旅游管理的合理性,保证管理措施和手段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应有潜力,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现有旅游区内旅游资源适应干扰和变化的能力。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旅游资源管理提供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资料,是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的科学依据。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诞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对可持续性问题的思考。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资源与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等,其中资源价值论、环境评估与环境影响制度和政策等的研究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的经济学性质表明,旅游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商品开发性和舒适使用性两个层次。必须妥善处理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冲突,以有效避免保护资源与提供资源舒适性服务、开展适当旅游活动与高密度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含潜在经济价值与当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价值等三重价值。这三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区别。从资源与经济学角度出发,给旅游资源管理措施制定提出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旅游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三是旅游资源利益的公平性。

(四)制度与法律控制理论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建立与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总和,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就必须建立起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管理等行为进行监控的行为规范体系,以维护正常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与保护的秩序。从现代社会运行看,行为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宗教规范、伦理规范、法律规范三种类型,其中法律规范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由此形成的制度与法律控制是维持社会有序化的最有效方式。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实表明,无论是市场体制还是计划体制都无法用经济或行政措施来解决个人(或集团)利益追求与社会公共福利之间的冲突。法律因其制定过程的严肃性和广泛参与性,保证了法律及其所确定的制度的合理性。只有通过立法所确定的旅游资源保护制度,才会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价值,使制度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对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政府都具有普遍约束力。因此,应该成为保护旅游资源的最有效方式。

(五)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旅游是一个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行为过程。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人

类的旅游行为就成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虽然人的行为方式不断变化,但如何改变人的行为并不是一个简单伦理问题。关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存在状态,约束人类行为使人“和谐地与自然相处”,实际上就是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这种伦理学实际上就是旅游中的生态伦理。

三、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构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精神,要从客观规律出发,尊重现实、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由于旅游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一般属性,即可变性、有限性、整体性和分布的时空性。因此,旅游资源保护也要遵循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中这些基本规律,往往还是制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直接依据。如根据生态学基本规律,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负荷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求控制旅游活动的强度。因此,要建立旅游容量控制制度,通过控制游客人数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限制在生态干扰的阈值范围之内。

(二)优先性原则

优先性原则是指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时,充分比较设立制度的各个目的,确定一个优先目的,要求其他目的都遵守并服务于这个目的。根据旅游资源的资产属性,按照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保护旅游资源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护其生态价值和潜在价值;二是为了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其经济价值。双重目的中前者具有优先性。因此,在制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时,必须以保护资源为主要目的。只有在没有降低旅游资源价值存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设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时,必须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实现生态效益优先的保护目的。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潜在价值等三重价值对应着旅游业的三重效益。保护旅游资源要争取实现三重效益并重。而且从可持续旅游出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优先于经济效益。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确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个系统来分析各个构成因子及其之间的关系;按照最优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协调统一各个制度,使整个制度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一、开发问题简述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引起更多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就可能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如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这些旅游资源开发破坏,不仅本身对旅游区资源造成损毁,而且也会直接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长期以来,我国虽在解决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做出极大努力并取得明显成就,但实际上没有完全解决利用资源保护的问题。我国大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走的还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际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使得一些旅游开发地生态环境状况恶化,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源萎缩的现象。一些旅游目的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存在

无视资源保护和景区容量、放松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不当等现象,严重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非保护开发会造成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

(一)环境污染

旅游地的环境污染有多种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往往有很强的关联性。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兴建就可能对景区生物生存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近些年不断涌现出旅游休闲度假区,由于经营者管理不善,只重开发、重收益,而轻视环境“三废”处理,甚至不处理,导致景区遭到极大破坏。区内大气污染除了炊事和采暖燃煤污染外,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旅游车、自驾车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污染如生活垃圾的露天堆放和游客随意丢弃垃圾,也影响到附近的景观和环境。如贵阳市南郊的一个水库一直是该市的主要水源之一,水质清澈透明,环境宁静优美。由于附近村镇纷纷在湖畔开发划船、游泳、野炊等旅游项目,并引进多艘摩托艇,“三废”排放无任何管理,夏季湖中塑料废弃物、饮料瓶等随处可见,不但水质大受影响,也威胁了贵阳市的水源安全,还因为环境被破坏,旅游者兴趣降低,旅游效果大为下降,降低了资源的旅游价值。说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既破坏了旅游资源,也降低了旅游品位,影响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景观破坏

旅游资源开发伴随着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建设势必对景区原生景观造成影响。有些景区的景观破坏很难恢复,且破坏了旅游资源本身的特色。在一些名川名山,盲目地、过多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有些由于规划不合理,同原有景观不协调,使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景观遭到改变和破坏。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等,与景区景观的相融性很差,从而明显降低了景观的审美价值。如西南某石林资源地,原本是一个气势宏伟的自然遗产,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但因其周围娱乐设施、宾馆楼房增多,逐渐城镇化,可能将石林变成为城市公园中的假山。调查显示,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和不完全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生态失衡

生态保护区自然环境优美,环境宁静、优美、人为活动少,这正是造就生态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完整的基础条件。而不适当的开发可能导致生态失衡,从而严重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如我国以喀斯特风光著称的某自然保护区是数千种珍稀动物植物的最后栖息地,而部分地方部门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旅游开发,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长远来看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自然保护区中旅游设施、交通噪声、游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及正常栖息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景区规划开发要注意处理好这两方关系。在一些森林旅游区,道路、索道和人工景点的建设导致林木严重砍伐,已造成一些旅游区的水土流失,也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四)资源浪费

自然景区的旅游资源往往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但实践中景区资源的浪费现象大量存在。如旅游景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使得相应的景点与旅游设施逐渐失去永续利用价值。由于旅游区内及周边日益增长的、不加限制和节约的用水过量需求,加之一些“大水工程”,导致景观水体量减少,出现瀑布断流、溪潭枯竭、古树死亡等严重影响景区品质的现象,尤其以水体旅游资源为主的风景区受到的破坏尤为明显。其次,旅游资源开发不当也可造成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27.3%,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遍及13个省(区)、市。所以在某些生态脆弱区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注意保持水土,不能舍本取末、涸泽而渔。

二、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自然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客观物质基础。旅游区自然资源的保护,直接影响着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造成自然旅游资源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还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管理以及游客等诸多因素。

(一)自然因素影响开发

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法脱离大自然,当然也随着大自然本身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必然也会使旅游资源受到影响或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即对旅游资源来说是破坏性的。根据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影响程度和速度,这种破坏可分为灾害性破坏和渐进性破坏两种。自然界演变对环境的影响有时是不可抗拒的,其影响规模可大可小,也是旅游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1.突发灾害的影响。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震、火灾、虫灾、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崩塌、地基塌陷、火山喷发等异常活动。这种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了一个地域的自然面貌,部分或全部毁掉旅游资源和环境。对自然风光或人文为主的旅游区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位于四川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是目前世界上著名的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之一。2005年因受暴雨的袭击,景区发生洪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害,造成路基和桥梁被毁,供水、供电、交通、通信中断,成为当地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使旅游长时间处于停团阶段。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都对当地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产生了极大的、甚或是毁灭性的影响。

2.风化侵蚀的影响。风化侵蚀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侵蚀方式。它缓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虽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其影响很大。旅游资源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资源形态和性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时刻发生于自然界的侵蚀活动作用在景区就是一种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

如长期的风化侵蚀,使花岗岩石松动及散落、石灰岩层的溶蚀、酸雨对景区植被的腐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区的景观风貌,亦对景区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欧美各国,因酸雨逐年影响欧洲30%的林区退化;1980年以后,欧洲以德国为中心,森林受害面积迅速扩大,树木出现早枯和生长衰退现象。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湖泊和河流也遭受着酸化危害。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

(二)人类活动影响开发

旅游开发不当往往对旅游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对景区的过度影响;旅游区管理粗放;景区承载力严重超载等,往往会破坏旅游地生态环境,同时也会破坏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有时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人为破坏因素主要包括:不科学开发规划、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污染、生态旅游意识缺失、旅游活动负面影响等。

1.缺乏科学规划的影响。旅游区的科学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旅游规划涉及林业、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物、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美学、经济、管理、旅游等多种学科,既包括硬件规划,也包括“软件”规划,故需统筹兼顾、大局出发、微观落地。但许多景区在编制旅游规划时,根本不作深人调查研究,也缺少全面科学论证;或有规划但开发时不按规划来进行建设;更有甚者有些景区不做规划,单凭领导旨意主观臆断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案例并不少见。旅游开发者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进行粗放式开发也不在少数。如一些开发者不考虑本地特征及区位条件,不分析相邻、相似景区旅游开发状况,在同一地域内进行重复密集开发,使开发达不到预期效果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外,一些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山地、湖泊、海滨等景区已经被疗养所、培训中心,甚至是房地产等建筑物所包围,由于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直接造成植被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些风景区为牟取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简单地把土地使用权分割出售,放弃对风景区的管理权,以致造成许多掠夺性开发的现象。

2.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环境。自然旅游区周边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过量排放,使景区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途径主要有:(1)向周围环境排放废弃物,如固体废渣、生活垃圾等,污染了景区环境。(2)旅游区周围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3)工业废水、含化学残留的农业退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水体的污染负荷超过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不少紧靠大中城市的水体景观,均有不同程度被污染的现象。特别是近年连续爆发的湖水蓝藻事件,已向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4)一些经济欠发加达地区,仍延续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乱砍滥伐、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山体被蚕食、水土流失等。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而且对自然旅游资源本体直接造成了危害。

3.生态意识欠缺。生态旅游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的丰富内涵,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但实践中有些生态旅游名不符实,有些景区在宣传中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却不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当前生态旅游存在两方面欠缺:一是来自社会公众层面,许多游客还没有从“自然主宰”的虚幻角色回归到“自然成员”的真实本位上来,不知道自己对环境应负有什么责任。生态旅游并不等同于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而很多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要求过高,给景区生态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二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税收,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自然旅游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高星级宾馆,甚至引入房地产开发。从而导致了景区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而逐渐失去区域特色。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自然旅游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生态意识欠缺,人们强加给自然的人工建筑和人工景观,非但不能使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增添任何“附加值”,反而大大降低了其作为自然资本的价值。

4. 不当的旅游行为。相比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污染源,旅游行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直接。过量的游客、超负荷的旅游活动是造成旅游资源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自然景区的大量游客造成拥挤和基础设施紧张;造成生产、生活资料和能源的过量消耗使用;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山地寺庙的焚香等都会造成大气污染;人流的集中还会带来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以及大量固体垃圾产生的“白色污染”等。这些都对自然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平衡构成巨大的威胁。一些山地景区由于游人过多,很容易使土地被踏实,导致土壤板结、草木枯死,水土流失加剧。某些旅游者的不当行为也对景物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旺季更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如在古迹建筑上乱刻乱划、涂抹,在景点内随意抛丢废弃物,任意攀摘花木,挖石采土,猎取珍禽,驱散鸟群,甚至在景区内野炊野餐,引起火灾等。游客废弃物的随意丢弃使湖体水面常有白色漂浮物,工作人员打捞难度非常大,难以及时消除视觉污染。园区的草坪也常被游人纷踏致死,而各种涂鸦也是大煞风景。

5. 开发建设不当。建设性破坏是指在旅游区开辟道路,修建各类设施、建筑等出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开发中的破坏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意味着原有景观及自然环境的改变。但合理合度的建设可以最小程度地减少破坏,使开发和保护相互协调。如开发建设中只顾短期经济利益,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以及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地盲目开发建设,极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基础设施等建设过程中,建设地的原有空间布局被改变,直接影响原生景观的审美价值。在山地主要景点开山炸石,大修道路、索道或其他建筑,会增加山体的不稳定性,也会造成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的迁移,使原有生态环境失衡。在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规划设计和施工不当等,会破坏原生状态的溶洞景观,这种损失可能永远不可挽回。

过多的硬件设施建设会使景区完整的生态区域被分割为互相割裂的条块,减少了旅游区生态容量。过度开发也会破坏动植物生存需要的生活空间和食物链系统,导致动植物的物种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

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大面积的清除、践踏、碾压、采集和对植物的危害等。间接影响则包括外来物种引人、营养盐、车辆废气、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生态系统。

(三)体制不顺影响开发

1.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不健全。目前所有自然旅游区都是隶属于地方政府或与资源属性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国土、水利、林业、地质等专业部门),旅游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大部分的旅游景区是多头管理,在业务和经营上分别受到专业行业、各级政府及旅游等多个部门的管辖。旅游区多重视旅游发展和景区的建设及经营方面,轻视环境保护,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不足且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一旦发生环境问题,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互相推诿现象。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各方权利义务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

2.旅游区环境保护法规不明确。目前,我国拥有多部旅游区环境保护法规、条例,但只有旅游资源保护的方针原则,没有明确旅游区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亦没有具体的环境管理细则与措施。地方环保部门由于没有法定理由和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对旅游区环境管理工作难度很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拥有的设施简陋,对于排污情况难以进行监测,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等工作无法开展。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又十分有限,环境保护和治理难以到位。旅游区征收排污费无法规可依,治理成本大、治理涉及面广等,许多环保治理项目资金不足、不到位,既给保护治理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将来的发展。

二、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人文旅游资源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它大多具有不可恢复性。许多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资源保护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一)自然因素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

自然因素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形式与自然旅游资源不同,受其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人文旅游资源也无法脱离自然环境,也时刻或多或少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古建筑几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极容易受到自然的侵蚀和破坏。特别是当自然界中的突发现象如各类灾害发生时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建筑物,从而给人文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如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整个城市夷为平地,几乎是所有建筑荡然无存,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风吹日晒等物力、生物、化学作用等都会对建筑造成自然破坏。据记载秦始皇陵原“坟高五丈,周围五里余”。经折算,当时的秦始皇陵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为64.97米。我国的敦煌、龙门、云冈等三大石窟及其他帝王陵墓石雕也同样受到自然风化的破坏,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很多文物本身已经非常脆弱。

(二)盲目开发建设破坏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

人文资源的旅游价值往往蕴涵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展示方式,保护并充分表现其文化内涵。只有整体协调地突出文化内涵,才能表现其旅游价值,满足旅游者需求。

以历史建筑街区为例,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在片面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民居建筑遭到拆除、改造等建设性的破坏。甚至错误认为历史建筑街区或古老建筑的存在是束缚城市发展的枷锁,应该予以抛弃。而在原址上建造崭新的建筑,结果造成“千城一面”,地方文脉被切断,生动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市井文化也随之流失。还有一种是在建设中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搞人造景观,形成毫无价值的建筑垃圾;在城市标志性古建筑的周边建新建筑,其体量、造型、风格同历史建筑街区的整体风貌极不协

调,对历史街区形象产生损害。

人为的破坏有时是毁灭性的。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拆除或迁移了文物古迹,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建筑街区的格局和风貌,使建筑景观、生态环境和古老的空间特色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不复存在,导致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逐渐消失。这样盲目的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将使历史建筑街区旅游开发成为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开发。山东某座千年古邑,城内曾有一条拥有六十多个历代牌坊的古街。但如今的市区基本上全部为高楼大厦等现代化建筑覆盖,牌坊、鼓楼、城墙、庙宇、祠堂等历史文化痕迹逐渐成为历史记忆。

(三)旅游活动带来环境压力和破坏

我国相当多的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尚未形成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旅游活动对古建筑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不仅破坏了建筑物本身,也影响旅游者的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在众多建筑群旅游区,数量庞大的旅游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三废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在建筑上乱刻乱画,破坏原有风貌等一系列问题,以及过量的旅游流极易造成整体氛围的破坏,使建筑旅游区环境压力增大。如苏州园林,游客人数经常是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的极限,尤其是在人满为患旅游旺季,旅游者根本无法欣赏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那诗意悠远的神韵,使旅游质量大大降低。建筑旅游区多与当地民居建筑、社会建筑交融在一起,旅游的快速发展,容易造成当地物价飞涨、环境恶劣、设施匮乏,同时又使建筑旅游区过分充斥着商业气息,失去建筑景观类旅游区的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得旅游区软环境恶化。

旅游区客流分布也随着旅游淡旺的交替而变化。旺季大量游客往往容易集中到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旅游区和场所,出现“井喷”效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骤然的压力。旅游环境容易遭到污染,旅游者的旅途质量下降,严重者也会造成人员伤亡。

过量的游客会对人文旅游资源产生破坏。如过量的游客会造成历史建筑的磨损,石窟寺庙壁画的二氧化碳侵蚀等。因此,需要有效控制旅游流不合理流动,减少过量游客对旅游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地方、部门、单位等部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貌似建设、实则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出了问题后则相互推诿、责任不明,成为旅游区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

(四)修复不当影响原有风貌

人文旅游资源的修复,特别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修复,往往因为修复不当达不到修复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风貌。建筑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突出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在开发修缮的过程中,要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历史时期的建筑物风格、材质,所体现的文化等因素来进行修复。有的景区不尊重历史,没有能够分清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迥异,在修复过程中改变了建筑的原原貌。古建筑的修缮因其事关重大,价值高而不同于一般建筑及旅游资源的修缮,需要严格的技术和准确的历史文化史实,是自然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在部分景区中,开发者把现代化材质和设施装在古建筑或古代文化集中体现的文物场所,一方面破坏了文物,另一方面破坏了整体的文化氛围,往往让游客有“不伦不类”的感觉。有的景区将古建筑装空调贴瓷砖或者为了营造所谓意境,在山上胡乱建楼台亭榭,都极大的破坏了景区的整体性和历史文化氛围,这种破坏有时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性的。河南省某古祠,原本环境古朴,与其展示的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相吻合。但在近几年的数次修葺中,新铺设了加工精细的石板、石栏杆,宋代龙亭和明代灵渊阁也都作了较大改动,原来古朴的褐色瓦被换成绿琉璃瓦,整个古祠更像一座重建仿造的祠堂。

(五)其他影响因素

除受上述因素影响之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发展水平低等也会对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一些地区,在旅游开发初期往往由于资金紧张,导致开发重点集中于某些眼前的经济

利益,使经济创收成为景区发展的主导方向,通常会使环境得不到足够的保护,旅游资源极易遭到破坏。

除了经济因素和诸多人为因素以外,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往往更加有效、便捷。高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可以降低开发及治理成本,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为景区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便利。科技水平低、不注重高新技术的推广也会造成旅游环境、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旅游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与其它产业不同的是,旅游业并不消耗旅游资源。不论是观光、泛舟、滑冰、休闲,还是登山、探险、漂流、野营等旅游活动,游客只是使用旅游资源以获得自身需要的美好感受,带走的只是对这些旅游资源的感受,而不直接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但是,这并不是说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没有影响。旅游资源的生态脆弱性、易受损害性和不可再生性使旅游资源更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损害。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坚持功能分区利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

分区是指对一定地理空间进行区域划分,它是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基础,以地理空间为对象,按分区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目标划分为具有多级结构的区域单元。由于地理空间上各种要素不同的分布特点,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特征属性完全相同的区域,且两个不同的区域之间也不可能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因此分区的任务就是要根据目的,一方面将地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保持各区域单元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按区域内部的差异划分具有不同特征的次级区域,从而形成反映分区要素空间分异规律的区域等级系统。

旅游地功能分区的对象是区域旅游环境。区域内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多样的结构,进行着各种生态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构成区域旅游地生态环境综合体。按照区域不同生态环境和旅游功能等级级别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探讨其旅游功能区的特征和服务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地空间区域的划分或合并。

旅游区环境容量的测算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技术较为复杂的过程。旅游区环境容量的估算必须以科学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旅游资源与环境容量。根据预测的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地控制疏通客流。

旅游区应设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负责游客的接待、组织和讲解工作,并及时与旅行社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客流动态。在旅游旺季,合理编排多条旅游路线,对游客进行分流,减轻因游客过多和过于集中给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实行参观预约和预报制度,分时段、有计划地接待客流,减缓压力。

(二)重视科学研究,合理编制规划

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做好我国旅游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生态学、景

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等理论在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为制定科学规范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旅游资源地与环境的监测力度,通过与旅游区进行合作,深入开展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揭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制定科学规范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学数据和实践检验。

旅游规划应该经过科学的实证检验。近年来,各级各类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多已进行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区)作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与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所以,规划的景区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但目前仍有不少地区存在着规划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将批复后的规划“束之高阁”,或在实际中另行一套,造成有规不依、盲目开发。有些建设项目,未经论证就盲目上马,既浪费了资金,又损害了自然资源原貌,给旅游开发与保护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狠抓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切实依据规划推动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经营等各项管理工作。

(三)健全管理体制,协调各方步调

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所特有的有限性、稀缺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根据决策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体越多越分散,管理责任就会越松驰,对资源的保护就越无力,资源的状况则越坏;反之,权力越统一、集中,责任就越大、越明确,权力主体之间的不和谐竞争和磨擦就越小,对资源的保护就越有利。因此,要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就必须统一指挥、加强调控,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门化,确立单一权力结构和单一行政领导系统。对世界级旅游资源而言,就该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实施责任可由地方承担,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级保护机构在执行国家、省、地(州)的法律、法规以外,都应根据各自情况制定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办法,以使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在各自领域得到细化,逐步实现“一区一法”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性,必须遵循“符合规划、服务保护管理、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公众利益”的总体要求。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从业人员也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加上政府引导不够,规制不力,造成旅游资源经营中出现了一定的无序状态。因此,要开展对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的研究工作,确定经营者的合理定位,并按照旅游资源保护的制度要求,提出对旅游资源经营者的行为规范要求,确保形成一个政府监管、公众监督、媒体参与、专家咨询的社会监控机制,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符合可持续旅游的目标。

理顺旅游区的管理体制,是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政府对旅游区的管理和开发商开发经营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区情不同,改革的模式也要因地、因时制宜,不可一刀切,其目标主要有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克服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保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地现行管理体制下,管委会作为国家资源所有者的代表依法实施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资源和环境,确定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制定和审批保护和发展规划,审核有关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方案,代表政府管理景区内的民政事务等。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必须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真正做到利益共享。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发展地方经济,支持对资源地的日常管理,行使对资源地的保护和监督等职能。同时,政府应在各项政策上保证开发商的投资利益,充分调动其开发经营的积极性,在资源地的开发经营中,还应充分保证社区居民的利益,吸收他们参加资源地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引导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四)跨学科、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实施旅游资源的恢复与修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不断加剧,旅游资源无序开发就是此类破坏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人们在享受旅游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牺牲了旅游开发地脆弱的生态坏境,并消耗了大量的本底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旅游资源的恢复与修复已成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正确对待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以此来规范政府行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动,有效缓解和消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建设投入机制。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使修复工程经济风险降到最小。同时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人员要熟悉旅游资源恢复和修复的基本技术要求,树立旅游资源保护第一的思想观念,应用产权、荣誉、补偿等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旅游资源的恢复和修复工程。对旅游区内商品经营、餐厅、宾馆等商业性设施,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旅游资源开发区内生态建设成果的责、权、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旅游开发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市场化、产业化,为旅游资源恢复和修复提供后续的经费保证。

旅游资源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旅游学、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覆盖范围比较广。因此,做好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对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旅游区在搞旅游资源与环境规划时,应邀请各方专家献计献策,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旅游资源管理工作还要注意跨区域合作。除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外,尤为重要的是中外环保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与国际环保事业的接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私人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主要集团的合作,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融人到具体工作中去。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为我国旅游环境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一)以法为纲,实施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行政干预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就是利用各种涉及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挂律、法规来约束旅游开发和旅游者帅行为,以达到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保护的目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应纳入《旅游法》中,并尽快进行立法。只有将旅游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自然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要依照现有的参考性法规,依托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等,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这些是旅游资源与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强制性措施,按照有关法律、规章、条例来处理对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的各种破坏行为,并根据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分别对肇事单位或个人进行批评、警告、罚款、赔偿,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强制性处罚措施。对擅自砍伐林木、毁坏古树名木、滥挖野生植物、捕杀野生动物、超标排放污染物等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和设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保护责任,切实加强对旅游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行政管理手段,主要是指发挥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计划,并检查和监督其执行

与落实情况。以行政手段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实行系统管理,对旅游区内或周围一些严重危害环境的生产单位进行行政干预,直至令其转产、停产或强制搬迁等;动用行政手段制约旅游区内的各类活动,调节游客容量及制止游客不合理的旅游行为;审批和发放与旅游资源及旅游区开发保护有关的各种许可证;有权分配开发建设的资金,收取对危害性行为的罚款,对旅游区内重点建设及保护部分给予资金或技术支持等。

政府对于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主要可采取行政决定、通告、行政政策、措施、倡议等形式,政府举办有关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评选活动,政府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或综合治理等方式进行。

(二)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脱贫致富问题。但是,由于旅游区各方面的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而旅游区管理中,游客管理是最关键、最困难的内容。对于旅游区而言,游客是纯粹的外来者,他们或多或少都对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一旦这个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就将被打破,生态资源与环境将出现持续退化。因此,加强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是旅游区管理工作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旅游区内通过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向游人和常住居民宣传本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正确的方法,及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等,提高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群众自觉行为的基础上,广泛深人地做好旅游区的管理工作。

游客的环保意识与旅游区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得知,人的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情。一个场所其环境越是脏乱差,游客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控制能力越差;相反,如果游客置身于一个整洁清新的环境中,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受到激发,自控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向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会让游客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反过来,游客环保意识的加强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旅游环境,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并从多方位、多层次做起:政府、旅游区、环保机构应创造条件,使公众的参与作用由事后监督扩大到事前审核。让公众参与旅游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公众参与决策的要求,而且也便于公众对整个旅游区环境质量变化及旅游活动环境行为的监督。

对旅游区经营管理者的环境教育,应以国内外的环境形势、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

从增强环保意识人手,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区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并使旅游者将保护环境落实到旅游行为中,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卫士。

有重点地组织编写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宣传材料和科学旅游丛书,从小学生开始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保护未来家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各景点增设卫生箱、洗手间等公共设施,以方便游客;增设文明劝诫警示牌、文明监督岗等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在自然旅游区内文明旅游,如游览过程中按照线路进行游览,不能随便践踏植物、攀折树枝、挖掘花草奇石等;禁止向野生动物不合理的投食;禁止在旅游区内滥捕、滥杀或食用、采集野生珍稀动植物等,以尽量避免对景区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的影响;严格控制游客违章用火、乱扔垃圾、随意践踏的行为,预防火灾及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对土壤、森林和空气的污染。加强《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贯彻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明出游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公约广为人知,逐步成为公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三)利用经济政策手段,建立旅游资源资金保障机制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指国家或主管部门,运用价格、工资、利润、信贷、利息、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把企业的局部利益同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制止损害环境的活动,建立资源与环境的保障机制。

开征高消费旅游税。通过征收高消费旅游税筹措的资金,一方面可以重点投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如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系统、旅游厕所等,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征旅游税,增加或减免有关行业或企业的税负,限制或禁止某些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那些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建设项目。

此外,还可采取征收环境资源税、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推行保证金制度等达到治理污染、净化美化自然旅游环境的目的。

生态补偿制度,是指对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征税,用于补偿或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如矿产资源开发税、森林开发税、自然资源开发税和土地增值税等。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为了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有稳定的保护资金来源。旅游区应设立资源及环境保护基金。资源及环境保护资金可通过国家补助、社会资助、国际援助等方式,并实行旅游区资源有偿使用等多种渠道筹集。旅游区的门票收益主要用于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可通过向旅游区内获利的经营、服务性项目收取特许经营费,向旅游区外的宾馆、饭店、餐饮、商业销售、旅行社、交通运输等受益于旅游区资源的经营单位,征收旅游资源保护税等方式征集。另外,还可通过谋求贷款、发放债券、吸收国内外企业和民营者向旅游区建设及保护项目投资等方式筹资。

(四)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旅游环境监测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手段,主要指在旅游区范围内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开发建设及保护的科技成果与方法。建立资源保护及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系统等,均属科学技术措施,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科技手段具体包括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等,人们利用和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将它们单一或组合使用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目的。

保护旅游区的环境,就要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对旅游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包括生态监测,及时发布旅游地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对其中生态环境脆弱敏感、遭受危害严重的地区,应及时采取措施,实行封闭式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地开发建设施工期间的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因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环境保护中,管理和治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管理更加重要。通过管理,防止新污染,促进治理,并巩固治理的成果;环境监测则是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二个重要环节,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状态和变化进行监测与观察,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治理对策和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各旅游区应根据自身环境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监测机制。运用监测技术,定期、定点、流动性地监测,检验和分析环境污染状况,为旅游资源与环境治理及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应督促各旅游区管理机构对其旅游资源保护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提出监测评价报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查,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旅游区出现的资源及环境保护不力状况及时提出警告,并督促改正。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那些对人为活动较敏感的脆弱旅游区,当其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超饱和、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时,应在一个时段内实行“局部轮休”或整体暂时关闭,让其“闲置”放松和休息,防止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失衡和资源枯竭等现象的发生,以保护和增强风景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区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积极发展低碳旅游,降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内容。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最早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其中包括3个重点:一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二是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三是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基本理论基础;介绍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各类问题和诱因;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对策和具体措施,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和运用。

关键词: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原则问题对策措施

概念:生态平衡行为规范生态伦理

思考和讨论题:

1.简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2.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都包括哪些基本原则?

3.旅游资源开发会导致哪些基本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4.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

5.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6.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哪些意义?

案例分析

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周庄是一个水乡古镇,保存了完好的人文景观,文化积淀底蕴相当丰富。早在1986年,周庄就做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总体规划,其中的重点则是保护古镇并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服从于古镇保护的原则。在10多年中,先后7次不断修编总体规划。为了做好旅游经济这篇特色文章,周庄千方百计努力提高知名度,并且不断创新,积极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民情。“保护与发展”的口号不是周庄的独创,而且还很常规,妙在周

庄人能悟其精旨,合时把握,顺时而发,因地制宜地踏准“保护与发展”并举的路子。整和优势,以至于产生和谐共鸣的效果与效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文化整体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指治理古镇脏、乱、差现象,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等;对古镇文化的保护主要是指对建筑文化、民风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的保护。游客到古镇游览,主要是受其优美宁静的环境、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纯朴的民风民俗所吸引,保护这些原真的、本来的、真实的东西是维持和延长古镇生命力的有力举措。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以旅游促保护应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题。

周庄虽历900多年沧桑,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平方千米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元、明、清代的石桥14座。周庄除了优美的环境吸引大批游客以外,有更多的游客来到周庄是能够一边陶醉于美丽的环境之中,一边了解和欣赏周庄独特的民情风俗。也正是因为周庄“井”字形河道构成的江南最为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和沉淀900多年的厚重文化,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

资料来源:廖柏明,陈泰和.桂林旅游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S2:339-340.

分析与思考

1.试把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与你所了解的失败旅游开发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2.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哪些成功经验?

3.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你有何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肖梅.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 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李雄华. 可持续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研究[D]. 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3] 曾彩琳. 论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D]. 东北林业大学,2004.

[4] 何佳梅等. 新编旅游环境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 廖柏明,陈泰和.桂林旅游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S2:339-340.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包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 2.学会按照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做个生态旅游者 难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学用具:景观图片、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对旅游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为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消极影响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损失几乎是无法补救的。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 无意的,我们每一个普通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一、旅游者行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环境破坏。 ①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②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③由于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的破坏。 2、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会产生各类废弃物。尤其是当游客数量过多而使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漫画反映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故意破坏,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游客应该受到谴责、批评,甚至是严 厉的处罚。 措施解决问题。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 2 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 3 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 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ft然的美对人们 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 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丁?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 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 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 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 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而从广义上来说,开发与保护却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地域辽阔,景区景点多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本身可用于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很少且来源单一,单纯的讲保护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也无法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而重开发轻保护,短期游客量虽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但一旦超过资源的环境容量,造成过度开发,就会损坏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不偿失。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者必须慎重处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要根据资源及其环境的容量,来确定开发建设的方式和规模。无论开发还是保护,都应该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为出发点,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省五池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

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旅游资源的保护,当前要切实抓好下述三个方面,尤其是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是对景观、景点的保护。这是对旅游资源的直接保护,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顾景观、景点的承受能力,掠夺性开发,它直接破坏了旅游资源。我感觉在这方面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两方面,一是对景观和景点加强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我国自1973年开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恒存在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上就是旅游与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条件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开展旅游活动。这就要求旅游资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 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防碍了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题目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学院林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0303413 姓名王延军 指导教师王海香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中存在若干问题的讨论 摘要:在世界上,旅游业是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进步,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旅游业日新月异、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旅游业;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旅游破坏; 环境承载力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cussion of several problems existed in Summary: In the world, tourism is the fastest-growing, most ar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As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is known as the "sunrise industries,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st powerful one of the industrie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evolves, ascendant, is becoming 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load.

乡村旅游资源生开发与整合策略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 我国当今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但是因为市场机制及法律问题,其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不合理,当地农民受益少,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资源的生态开发与整合。 一、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从而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论文提要 今年来我国旅游业一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持续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景点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

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智,得到享受。近年来政策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重要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作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带来相关的负效益。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资源的破坏与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旅游环境得不到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 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坚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重视建设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实施新课程计划来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注重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劳动实验课程等加强本土资源的开发。各地各有关学校特别是四星级高中,要充分发掘老区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弘扬老区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淮剧艺术,开发海盐文化和滩涂文化等不同方面注重收集整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以开发利用,形成主题系列,形成区域文化建设基地,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营造生机勃勃的有个性的校园景象,让学生在各种特色文化中接触、感受先进的鲜活的文化滋润,抑制和抵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措施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措施 ★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 ★木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青铜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铁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对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旅游景区的环境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次讲座通过分析目前中国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针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的系列措施。 一、中国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现代化的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需要,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多人将旅游作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旅游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却随着旅游人员的增加而破坏日益严重,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景区破坏的自然因素 1.由于自然灾害给旅游景区带来的破坏 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例如: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四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在地震中均受到不同成都的破坏。 对于像博物馆这样的人文景观,受到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自然灾害对人文景观的影响。相应的要做好必备的应急预案,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才能够做到快速安全有效的防御。 2.景区的风化腐蚀、生物变化等自然原因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了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生物变化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严重的破坏景区的环境。如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在内的中国岩石雕像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风化和渗水作用的严重困扰。由于长期风化,许多雕像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石像脸部五官残缺,有的四肢脱落,上面留下被水侵蚀的印痕。而洞窟顶部的裂缝处也明显有渗水的痕迹。如稀世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塑,频受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正遭受酸雨的侵蚀;又如秦始皇陵,据说它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到64.97米。兵马俑也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它给我们提供物质资料的同时又带来了优美的旅游资源。从古至今,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的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辞劳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泉溪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尽情的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景。可见一个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观赏。因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注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旅游兴趣,使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我们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给人们提供更加优美、和谐的旅游环境。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①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③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只有环境优美才有旅游价值 自然环境是美丽的源泉.不论是山水的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文化内涵,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可使人们留连忘返、精神愉快,也可使们们心情舒畅,激发斗志。因此,人们通过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享受自然界的美景,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即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是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重要条件。我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片面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只利用旅游资源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容易破坏的生态环境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解决对策。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与人文环境的质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环境保护的为前提,旅游区景观被精心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环保旅游,才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1水体容易遭到破坏 在自然资源景区,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区的兴建、旅游区日常经营产生的废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乱扔垃圾以及毁林开荒导致水流失等情况,

都能对旅游区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乱砍伐景区的原始森林、景区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乱攀乱折树木等等,都会对景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景区的水土流失。 2.3 空气与噪声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区旅游,必须要乘坐相关的交通工具,景区势必要来往大量的车辆,各种车辆的尾气排向景区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对景区的植被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车辆的鸣笛噪声、景区内商贩的高声叫卖、一些大型文娱活动也给景区带来噪声污染。 2.4 人为破坏旅游资源 人为破环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两点,一是类似旅游者、旅游建设等旅游本身对景区的破坏,譬如游客的超负荷活动、游客故意破环旅游资源、景区的一些破坏性建设等。二是景区周边的经济对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譬如景区急功近利的乱开发行径、一些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景区周边兴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等。 3、环境保护对策 3.1降低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负荷 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采取相应措施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 保护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目录 摘要 (2)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 二、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应该如何去做 (4) (一) 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4) (二)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 (4) (三)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4) (四)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4) 三、怎样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4)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4)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5) (三)加强管理和监督 (6) (四)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7) (五)推出生态旅游产品, 提倡绿色环保游 (8)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科学规划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文章论述了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开发旅游资源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旅游资源重要意义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宣传教育科学规划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旅游资源与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第一,经济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构成。而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 第二,社会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再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大。 第三,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甚大。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使大片森林枯死。由于环境污染,世界一些旅游热点的着名景观和建筑物遭受破坏。在美国,酸雨形成酸雾,使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混凝土墙长出长长的钟乳石柱和石笋,混凝土层剥落,建筑物严重腐蚀。酸雨也使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二班 吴祉鸿 1415340207 1.导语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2.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建立强有力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资源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资。 2.2 培养资源环境意识,加强景区管理

旅游与环境保护

1、论述旅游环境管理的内容及基本职能 旅游环境管理的内容相当繁杂,如按旅游环境的属性分类,那么,旅游环境管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的管理和人文社会旅游环境的管理,由于旅游城市汇集了众多的旅游吸引物,尤其是文物古迹,它往往综合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因而,旅游环境管理还应把旅游城市环境管理单独作为一个方面,与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和人文社会旅游环境管理并列,三者共同构成旅游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旅游环境管理基本职能: 1) 规划和计划职能2) 组织职能3) 协调职能 4) 监督职能5) 指导职能 2、简述旅游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及主要目标 基本方法:①旅游环境管理的一般程序(明确问题,鉴别与分析对策,制订规划或计划,规划或计划的执行与完善,评价反应与调查对策) ②旅游环境管理的预测方 ③旅游环境管理的决策方法 ④旅游环境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 主要目标:①加强旅游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建立和健全旅游环境管理体制 ③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④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环境保护 3、旅游环境污染监控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技术手段有哪些 主要内容: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及反应环境质量的环境因子的测定,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一方面,监测对象由工业污染源 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监测,不仅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 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另一方面,监测的方法和 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包括向微观和宏观两方向德发展。 技术手段:(1)样品预处理技术包括样品的消毒、富集与分离 (2)测试技术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和遥感技术 4、简述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的目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目的:确保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环境,防止旅游资源及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为旅游者创造、提供优美、舒适、安 全、方便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用:1.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体制、权限和有关单位的责任、权限 2.有利于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5、旅游环境行政保护手段的具体形式有什么 1.行政命令、通告等形式 2.行政政策、措施、倡议等形式 3.政府举办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评选活动 4.政府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或综合治理 5.政府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特殊行政手段 6、简述旅游环境保护中常用的经济手段 收费:会带来刺激作用和增加收入的作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经济手段,具体又分为排污收费、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管理者收费、税收优惠等五种。 补贴:主要有补助金、长期低息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