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

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

临床研究

王瑞科,刘岳,徐存理,史开太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注射液丹参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康复技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

英文:题目、姓名、单位、

Abstract:

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Kry words: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所引起的排尿功能控制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据报道,截瘫患者伤后25年的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2]。因此,降低膀胱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膀胱容积状态,减少尿潴留,对于提高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尝试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和康复技术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01月至2013年01月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1例。所有患者符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型诊断标准[1]。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7例;年龄在21~5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7±18.4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8天,平均病程16.6±8.5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在18~5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

2.2±18.6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0天,平均病程15.5±8.2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n 年龄(岁)病程(天)男女

治疗组41 41.7±18.416.6±8.5 34 7

对照组30 42.2±18.615.5±8.2 24 6

t

p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1.2.1.1药物治疗:41例患者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ml+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ug 肌肉注射,1日1次,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由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ug(≥9000AU)/支。

1.2.1.2康复技术:

制定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严格限制在2000ml以内,早、中、晚餐时各饮400nil温开水,10: 00、 16: 00、 20:00各饮200ml,20:00至6: 00不饮水。

间歇导尿:初次拔除尿管时,开始时每4~6个小时导尿1次,每次导尿量在400~500ml以下。每次导尿前让患者试行排尿,并定期测定残余尿量。按残余尿的多少,修改间歇导尿的时间;当残余尿量小于200ml时,每12个小时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小于100ml时,可停止导尿。

康复训练排尿: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嘱病人有意识地做正常排尿动作及盆底肌肉锻炼,同时同时寻找可以刺激逼尿肌排尿反射的扳机点来促进排尿,如叩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阴茎头部或牵拉阴毛,肛门括约肌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形成条件反射,当膀胧充盈,刺激触发点,即可排出尿来。②增加腹压排尿训练: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在膀胱底,先用一手掌由膀

胱底向体部按摩3~5分钟,双手重叠由膀胱上深按压向耻骨方向滚动,手法由轻到重,同时嘱病人自行吸气配合增加腹压,持续压至尿不再排出为止。

上述治疗方法,每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共6个疗程。

注射液10mg+甲钴胺注射液500ug 1.2.2对照组 30例患者主要应用维生素B

1

肌肉注射,1日1次;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丹参0.8g 静脉注射,1日1次。每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共6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残余尿量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和6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行彩超检测残余尿量。

1.3.2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测:患者入院第2天和6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填写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得出分值。

1.3.3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和6个疗程结束后,空腹抽血检测。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著有效:泌尿系感染无或轻度,残余尿量<100ml,无尿失禁情况;

有效:残余尿量减少,尿中无白细胞;

无效:病情变化不明显、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组内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残余尿量、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4。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

组别n 显著有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t p

治疗组41 7 (17.1) 18 (43.9) 16(39.0) 25(61.0)

对照组30 3 (10.0) 10 (33.3) 17(56.7) 13(43.3)

t

p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ml)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t p

治疗组41 170.5±24.3 80.8±12.4

对照组30 167.9±23.6 130.1±18.5

t

p

表4表2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测比较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t p

治疗组41 20.3±4.2 14.6±3.1

对照组30 20.6±4.1 18.3±3.8

t

p

3 讨论

在脊髓损伤之后,膀胱功能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功能,二是尿道括约肌功能,三是逼尿肌与括约肌协同能力。脊髓的急性横贯性病变常导致急性完全性无张力型膀胱,待脊髓休克期过去后,其膀胱障碍则由无张力型转化为反射型。当圆锥或骶髓中枢完全性损伤后,则由于排尿中枢或其传出支损伤而失去排尿反射,导致尿潴留。

m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它营养某些神经元并诱导其突起的生长,是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发育和功能的必要因素。目前已经证实了mNGF 具有神经营养、保护及促进神经再生等多重生物学效应,是研究的最早、最透彻的一种神经生长因子。mNGF不仅能够对正常神经细胞起营养因子作用,且对损伤的神经细胞也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损伤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关于mNGF能保护神经元和促轴突再生,但其细节尚不清楚,初步的研究提示可能与下述过程有关,即mNGF参与效应细胞某些结构蛋白如微管蛋白构成及稳定性的调节,mNGF能诱导和增加这些结构蛋白和某些功能蛋白如递质合成酶等的合成;mNGF与效应细胞活动中蛋白质磷酸化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因此,mNGF可构成了保护神经元和促进轴突再生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mNGF和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治疗有明显效果。患者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后,其膀胱功能恢复有较大提高,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和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

度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患者在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康复技术的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不适表现和副作用。

该研究仍属小样本的观察,还有很多需改进之处,希望今后研究能够进一步改善。

参考资料:

[1] 南登崑,主编.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0~342.

[2] FRANKELHL,COLL JR,CHARLIFUESW,et al.Long term 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J].Spinal Cord,1998,36:266~274.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教学文案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 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适应范围】 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 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 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 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 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 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 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 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4T09:28:22.2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21期供稿作者:黄阳芳李艳杨永琼[导读] 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 黄阳芳李艳杨永琼(云南大理州医院康复科云南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R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02-02 【摘要】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受损,导致膀胱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膀胱训练的目的是维持膀胱正常的活动度,预防尿路感染、结石、瘘管等并发症,尽早去除尿管,重新训练适当的排尿方式,在心理上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达到使病人能够解决尿潴留及失禁的问题,进一步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方法主要的训练措施有:定时夹闭尿管保持膀胱容量,制定饮水计划、盆底肌肉训练法、屏气法、叩击法、间歇性导尿法、长期留置尿管法皆可并为排尿训练过程中。结果膀胱训练不仅在生理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更能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讨论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康复训练当脊髓损伤致神经源膀胱时,患者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评估,判断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进行常规的肛门外括肌张力检查,肛门反射试验,球海绵体肌试验,冰水试验,有条件进行动态膀胱功能分析,然后根据神经症状不同区分是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痉挛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松弛性膀胱,再确立训练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训练 1 心理疏导 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疾病往往期望值高,而当一旦长时间没见好转又出现很沮丧的心理而不配合治疗,所以之前的健康教育显得犹为重要。我们不但要告知排尿障碍的病因还要告知评估预后,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训练的必要性。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据病情制定相适宜的训练方案,进行再一次告知,充分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 2 制定饮水计划定时夹闭尿管 无论是尿潴留还是尿失禁,保持膀胱正常容量很重要。通过观察了解病人的排尿情况制定饮水计划,按每小时均匀饮水100-150ml,留置尿管每2-3小时开放尿管一次,保持膀胱的容量达到300-400ml。当达到这个容量时它能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最能奏效。所以膀胱训练应先控制尿量,达到刺激膀胱的目的。使膀胱内的尿液能稳定、规律的增加,不会暴起暴落。否则若尿量太多,便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破坏膀胱壁的肌内纤维与神经组织。若尿量太少,则膀胱壁逼尿肌处于不敏感状态,不宜接受外界的刺激,不宜产生反射性的收缩。而且太少的尿量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淀物,使尿路感染与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增高。所以每天的尿量最好在1500-2000ml左右。 3 诱导排尿 松弛性和感觉麻痹型膀胱配合腹肌盆底肌肉的练习,进行间歇导尿前先用诱导法如放自来水阴部冲洗以建立反射弧的方法,找到触发点,轻拉阴毛诱导排尿。病情允许情况下身体前屈来增加腹压,创造排尿的环境。排尿结束测残余尿,当残余尿在80ml,每周测一次。 4 热敷按摩 痉挛性膀胱一般在脊髓休克期过后6-8周开始出现发射性膀胱收缩,给予热敷按摩,利用热使肌肉放松,按摩也是促进排尿的目的。 5 药物治疗 尿潴留时肌内注射卡巴胆碱,或用开塞露2支肛塞。肛塞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直肠壁,促进肠蠕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同时反射性兴奋盆腔神经,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驰,加之排便时腹直肌及膈肌收缩,腹内压及膀胱内压增高促使排尿。 6 针灸 利用针刺穴位刺激排尿。 7 功能性电刺激 排尿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刺激膀胱的反射性收缩和增加腹压。目前增加腹压的手法用得很少,它的缺点是易引起尿液返流致逆行感染。通过低频电刺激逼尿肌引起肌肉收缩,促进排尿。对于上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因膀胱本身的收缩力仍然保留,所以只要刺激延髓内的排尿中枢,便能激发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而达到排尿的目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壁逼尿肌松弛,膀胱内及尿道的压力较低。所以主要以增加腹压的方式来解决潴留问题。 8 手法排尿 屏气法:病人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注意此法对心脏病人不适用。 手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于下腹部膀胱区,用力向骨盆下压。也可双手握拳,代替手指加压。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造成损伤。 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 在膀胱训练的过程中,间歇性导尿能帮助引流出过多的残余尿减轻病人的不适,直接从膀胱导出无菌尿做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是否因尿闭或尿潴留引起排尿困难,以协助诊断。再配合膀胱训练,不但提高了不需要导尿管的比率,也使得不再需要导尿就可排光膀胱内尿液的时间提早。根据残余尿的多少,我们可以知道排尿训练的方式是否合适。间歇性导尿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还可以保留膀胱的弹性,并增加膀胱贮存尿液的容量。需要注意的是:导尿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为女病人导尿时,应辨别清楚尿道口,如误入阴道,应更换导尿管再行插入。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前要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插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粘膜。若膀胱高度膨胀,应逐渐将尿液放出,每次放尿不超过1000ml,以防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而引起血压下降或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出血。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学常规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自主神经受损,使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为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自主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等。 【一般护理】 1.保持会阴部清洁。 2.保留导尿期间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 3.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一次,注意有无尿量感染。 4.保护患者的隐私。 【专科护理】 1.和患者共同制定饮水计划。 2.合理安排间歇导尿时间,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日间其它康复治疗,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准确记录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次数。 4.膀胱功能磨练每日1-2次。 5.指导并教会患者或照顾者行自家清洁导尿。 【健康指导】 1.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保留导尿期间适当多饮水,达到自动冲洗膀胱的目的。 3.定时开放尿管,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做正常排尿的动作,同时叩击耻骨上区。

4.行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按要求饮水(饮水计划)、以保持每次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0ml。 5.导尿前先自排小便。 神经源性大肠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是指与排便相关的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缺乏胃结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分为反射性大肠和弛缓性大肠。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整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2.营造一个适合排便的环境。 3.肠鸣音恢复后,不论损伤平面如何,都应鼓励患者行排便训练。 4.尽量少用药物,可使用大便软化剂,用量个体化。 【专科护理】 1.行直肠功能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穴位刺激、肛周刺激、肛门内外括约肌刺激等,坚硬的大便应该用手抠出。 2.使用栓剂(如开塞露)时应越过括约肌,贴近肠壁上,注意勿损伤肠壁。 3.每日1-2次模拟排便。 4.如果患者能坐直到90°,应让患者坐在便池或坐便椅上,让重力协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6-04-27T15:57:07.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杨文超 [导读]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杨文超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方法: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对比2组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volume of residual urine,RUV)。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58-02 SCI是外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其最主要的住院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称在住院期间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神经源性膀胱状况[1],本文中将探讨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61±6.82)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处坠落7例、摔伤5例;SCI部位:颈髓12例、胸髓6例、腰髓5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5~65岁,平均(42.64±5.75)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SCI部位:颈髓13例、胸髓7例、腰髓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1)排尿意识训练:指导患者体会膀胱区内胀、麻感觉,了解膀胱充盈先兆,指导其在会阴区、大腿内侧、臀部范围寻找排尿反射扳机点,每次排尿前对扳机点进行刺激,诱导排尿。(2)Grede刺激排尿[2]:保持盆底肌肉放松,双手置于膀胱上,由底部向上按摩,慢慢向下挤压膀胱,直到排出尿液。(3)饮水控制:严格控制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三餐饮水量平均400 ml左右;同时控制导尿时间,日间每4-6 h/次,导尿量400~500 ml/次;夜间根据患者饮水情况采用保留尿管。(4)心理指导:SCI患者多是意外伤害造成,因此多伴有焦虑、悲观等,在工作中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疏导与安抚;介绍膀胱功能训练的作用与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的理解,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5)出院指导:SCI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结石等并发症的风险非常,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泌尿系并发症的防治相关知识,使其出院后进行自主排尿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等,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自主排尿时间:患者从受伤后致自主排尿时间,RUV<100 ml且建立规律性排尿可判定为自主排尿[3]。(2)RUV:采用直接测定法经尿道插管将患者膀胱内的残余尿抽出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SCI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并发症,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多会伴有神经元损伤,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排尿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长期排尿不畅会导致感染,反复感染所造成的肾衰竭是SCI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SCI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普遍认为其是由于脊髓在外力作用下造成不同平面损伤,伴有反射性膀胱膨胀;而且患者住院后以留置尿管为主,长期留置导尿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另外,SCI患者膀胱排空障碍,导致膀胱长期过度充盈、膨胀,也会造成膀胱黏膜水肿、充血,防御机制下降,也会诱发神经源性膀胱[4]。 通过本组研究,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RU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苑芬,赖文娟.袁群兰.电子脉冲并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干预,2011,10(4):4-5,66. [2] 闫桂虹,姚绯,谢菲等.自制排尿装置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8(16):1497-1498.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 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适应范围】 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 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 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 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 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 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 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 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导读: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其途径包括:…… 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组已有很多分类,各有其临床价值和意义。 1、基于运动神经损伤水平神经源膀胱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U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L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2、基于膀胱功能状况,包括: .脊髓休克膀胱 .无抑制性膀胱 .反射性膀胱:协同与不协同 .自主性膀胱 .运动麻痹性膀胱 .感觉麻痹性膀胱 .混合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 3、从处理的角度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

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图11),其途径包括: (1)通过残存完整的大脑脊髓通路随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 (2)通过皮肤和其它的刺激在脊髓水平产生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反 射性开放 (3)采用功能正常的手间断进行自我导尿 4、综合性分类根据以上概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四型: (1)C型:在排尿过程中具备大脑控制下随意放松尿道外括约肌 的能力,常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半切综合症和中央索综合症。EMG研究可以发现尿道外括约肌随意收缩和放松,几乎所有具备肛门括约肌随意收缩与放松和单侧或双侧脚趾随意运动的 患者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具有协调功能,且有望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2)S型:约10%~15%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失去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控制,可采用Crede腹部挤压、用力摒气和叩击法达到协同反射性括约肌放松,?尿道动力学研究可见协同逼尿肌-括约肌模式。 (3)Q型:此型患者多为完全性四肢瘫,无皮层控制和尿道外括 约肌的脊髓协同放松,亦无正常手功能实施自我导尿,不能通过随意的或会阴的刺激使膀胱排空,导尿仅能由护理人员完成,部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刘提(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杜元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李晶) 作者简介:刘提(1992-),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针灸病谱研究三E?mail:tjzjlt@https://www.360docs.net/doc/ef3066559.html, 通信作者:杜元灏(1964-),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针灸病谱及针刺治疗中风的微血管机制研究三E?mail:jpjs _cn @https://www.360docs.net/doc/ef3066559.html,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 刘提 杜元灏 李晶 【摘要】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疾病三本文针对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进行探讨,通过查阅古籍并检索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统计腧穴的归经二部位二频次等,认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以传统选穴方法为主,如循经取穴二局部取穴二俞募配穴等,同时受到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知识的影响,选取以可直接刺激神经根或相关神经分布区的腧穴为主三 【关键词】 针灸;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取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29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其中脊髓损伤是造成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原因三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中医学属 癃闭”或 遗尿”范畴三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越来越高三泌尿系 并发症是中国脊髓损伤后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1],因此改善膀胱功能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脊髓损伤后NB 患者的治疗目标三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医学疗法越来越得到重视三但针灸腧穴繁多,取穴原则各异,疗效不一三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典籍,梳理古人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对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文献现代临床研究所选取的腧穴,探讨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NB 的腧穴选取 规律,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佳的腧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三1 古代中医对于排尿功能障碍的认识1.1 病因病机 古代医籍中并未有与脊髓损伤后NB 完全相对应的疾病名称,但有大量关于 癃闭” 小便不通” 遗尿” 小便不禁”等排尿功能障碍类疾病的记载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四灵兰秘典论“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25T15:24:33.6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于慧金,张秀功唐小倩张玉梅郭辉[导读]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促进膀胱功能早日恢复,具非常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2例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n=41),观察组则给予综合康复护理(观察组,n=41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及无需导尿的人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促进膀胱功能早日恢复,具非常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 脊髓损伤后会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受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需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使膀胱功能恢复。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2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24-73岁,平均(46.42±2.36)岁。对照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29-78岁,平均(49.15±3.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自然信息具可比性(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③对本实验内容、目的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肾功能异常;②双肾及输卵管结石;③泌尿系统结构解剖异常。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病情稳定后给予间歇导尿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1.3.1间歇导尿术 选择合适的一次性无菌无气囊导尿管,导尿时护理人员应将引流管调整到低于患者趾骨联合水平的位置,当引流管中的尿液稀薄呈点滴状态时缓慢拔出导尿管,同时为了使膀胱排空,可以轻压膀胱区域。根据患者每日的尿量残余确定间导次数。残余尿量>200ml时,每日进行4次导尿,残余尿量>150-200ml时,每日进行3次导尿,残余尿量>80-100ml时,每日进行1次导尿,当残余尿量<80ml的,可暂停导尿。 1.3.2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再加上住院期间陌生的环境,会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1.3.3膀胱功能训练 及早进行膀胱训练可以使患者早日恢复自主排尿,训练包括行为训练、盆底肌训练及生物反馈训练等。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时提醒患者排尿即为行为训练;盆底肌训练是指导患者在吸气时收缩肛门肌肉,呼气时放松肛门肌肉,呼吸时间为10s,每次收放15次,每天做3次。生物反馈训练是指用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无锡华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Huana600LY2),实施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将极片贴在膀胱区和骶区,进行有效的神经刺激治疗,诱导患者自主排尿,每次30min,每天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8天左右进入下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效:患者可自主排尿,无需导尿;有效:残余尿量、白细胞计数减少,需进行1-3次导尿;无效:残余尿量、白细胞计数无变化,需导尿4次以上。(2)对比两组患者导尿次数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为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治疗原则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治疗原则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l )后出现神经原性膀胱是十分常见的,但排尿障碍分类多,在临床实践中,单一分类常不能包含所有因素。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一直缺乏一种与临床紧密结合而又简明实用的分类方法,相应地提出一种较为完整的治疗原则则更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分类及治疗有了新进展,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分类原则从治疗角度,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不全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与其说是取决于存在的肌肉收缩,不如说是取决于对步行有关作用的肌肉的残存控制能力;与之相仿,SCI 后患者的膀胱功能,不仅依靠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更重要的是要有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及其控制能力。因此,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分类中还应包括能否在排尿时松弛尿道外括约肌。通常可:(1 )通过残存的大脑脊髓通道使之松弛;( 2 )通过皮肤或其它刺激,使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引起反射性尿道外括约肌协同性开放,( 3 )上述两项均不可能时,用正常的手法导尿使之开放…“。 2 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 2.1 传统的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和特征此种分类是根据脊髓病变部位、临床神经系统检查、膀胱容量、排尿障碍等情况分为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自主性膀胱、反射性膀胱和无抑制性膀胱。此种分类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病变在脊髓的部位及神经系统的阳性检查结果,但缺乏尿流动力学指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指导意义不大。 2.2 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和尿道功能的分类方法根据膀胱功能分类,按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容量、顺应性、稳定性、膀胱内压、逼尿肌能力和残余尿量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尿肌无反射型。根据尿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类,也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逼尿肌无反射型,其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又分为括约肌协同正常、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2 个亚型。逼尿肌无反射型又分为括约肌协同正常、外括约肌痉挛、内括约肌无反射、外括约肌失神经 4 个亚型。根据尿流动力学和膀胱功能分类,将尿流动力学与膀胱功能相结合,将膀胱功能障碍分为失禁型、尿潴留型和潴留伴失禁型。失禁型和潴留型又因由膀胱引起或由流出道引起各含有 2 个亚型,而潴留并失禁型主要由膀胱引起,无抑制收缩并逼尿肌活动功能下降。此类方法既有尿流动力学指标,又考虑到了膀胱的功能,较传统分类方法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能满足临床康复治疗的需要。 2.3 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根据l 中所述的分类原则,Yeongchi等于1994年对此提出了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的,4 型分类法。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cal)型,简称“C ”型。本型在排尿过程中仍具的大脑控制下的不随意松弛尿道外括约肌的能力。检查时有下列之一者即为该类型:(1 )肛诊时能随意收缩和松弛肛门括约肌,并能随意活动一侧或双侧足趾;(2 )EMG 检查证实能随意收缩和松弛尿道外括约肌。此型患者预后好,有望恢复正常的膀胱功能。 脊髓协同(Spinal Synergic )型,简称“S ”型。指凡能通过耻骨上加压的Crede 法,Valsalva 的用力屏气法,耻骨上叩击法等皮肤或其它刺激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的病例均属此类。此型患者在尿流动力学检查时可看到逼尿肌和括约肌是协调的,即使在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此型也占10%-15 %。 截瘫(Paraplegic)型,简称“P ”型。此型患者尿道对外括约肌丧失了皮质和脊髓协同控制,但是他(她)们的功能完好,可通过自我间歇性导尿等方法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多数完全性截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 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⑷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4.评定 4.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排尿障碍的特点,询问有无膀胱充盈感、排尿感等,了解饮水和排尿习惯;是否有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炎等病史或者用药史。 4.2体格检查注意患者血压;腹部检查:注意腹肌张力、小腹有无包块、压痛、膀胱充盈状况;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其中会阴部的检查很重要,如球肛门反射检查及肛门指检,球肛门反射阳性,提示脊髓休克期已经结束,肛门指检可以判断脊髓损伤患者是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 4.3实验室检查根据医嘱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

浅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浅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7-09-26T14:36:02.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2期作者:秦雯[导读] 探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康复科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5例,试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治疗,8周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三个因素对比中,试验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膀胱功能,值得推广。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脊髓损伤(SCI)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病理原因是神经环路损伤导致逼尿肌无力、括约肌与逼尿肌不协同等,造成膀胱不同程度的排空障碍而过度膨胀,使粘膜水肿、充血,损伤机体防御机制,造成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研究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来我院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5例,试验组女22例,男23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5.23 6.13)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的损伤程度B级19例,C级18例,D 级8例。对照组女24例,男21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5.86 6.52)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的损伤程度B级17例,C级19例,D级9例。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2)患者心脏、肾脏功能无明显异常;(3)在康复科治疗时间在8周以上;(4)脊髓损伤平面在C5以及以下。排除标准:(1)输尿管结石以及双肾结石;(2)合并严重肾脏、心脏功能障碍;(3)患者不愿作为研究对象参加试验的。两组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之后进行间歇性导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在导尿间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时帮助患者翻身、健侧肢体摆放、主动以及被动关节活动、四肢肌肉、腹肌、呼吸肌训练等。在排尿之前先训练患者自主排尿,锻炼膀胱功能,连续进行8周的训练;试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以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生物反馈治疗采用AM1000B 盆底生物治疗仪,在间歇性导尿前进行治疗,将电极置于男性患者肛门或者女性患者阴道5~7厘米处,治疗时间每次30分钟,治疗之后训练患者进行自主排尿后再进行导尿。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奔奥BA2008-Ⅲ调制中频治疗仪,在髋髓神经区以及膀胱区放置电极,采用方波,4Hz频率,25~50mA电流,治疗时间20分钟,每天治疗两次。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方法 观察指标对比两部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情况。 评价方法取基线资料与护理8天之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自主排尿后用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内尿量的测量;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膀胱容量进行测量,患者平躺,进行导尿之后进行测量与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参数进行t检验,用`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的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对比,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情况三个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进行护理之后,两组患者在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三个因素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讨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间歇性导尿可以有效避免膀胱膨胀过渡而造成的膀胱粘膜损伤以及膀胱痉挛导致的膀胱容量减小,而膀胱的间歇性充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膀胱有规律的储存以及排空尿液的功能,有益于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2]。 综合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方法,可以刺激膀胱区以及髋神经反射,抑制逼尿肌活动亢进,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支配盆底肌收缩的神经受到损伤,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收缩而松弛瘫痪,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对盆底肌压力信号与电活动的进行监测产生的信号改变,对盆底肌收缩与放松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改善膀胱功能障碍程度[4]。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综合康复护理之后,在自主排尿次数、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三方面,两组患者对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康复护理对发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 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 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适应范围】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 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 膀胱或尿路感染。 3. 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 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 2O; ③膀胱-输尿管反流; 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 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 管- 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 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 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 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 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 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 排尿习惯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210?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2月第46卷第2期ChinJNtaz。February2011,Vol46,No.2?指南与共识?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续本刊2011年第1期<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一)] 第4章神经源性膀胱常用护理技术 l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 1.1定义 间歇导尿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 1.2分类 l工l无菌性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 用无菌技术实施的间歇导尿称为无菌性间歇导尿。脊髓损伤后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即可施行.建议在医院内实施。 1.2.2清洁间歇导尿(Clean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tic)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称为清洁间歌导尿。清洁的定义是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洁干净.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清洗干净,无需消毒。插管前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 1.3目的 (1)间歇导尿可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 防止膀胱过度充盈。(2)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3)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 ‘1.4适应证 (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排尿同题。(2)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前列腺增生、产后尿潴留等导致的排尿问题。(3)膀胱内梗阻致 DOI:10.376t/j.i咖.∞54.17的.2011.02.043 执笔:蔡文智。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护师.敖授.博士生导师.E-marl:wendycail222@yehoo.eom;陈恩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师 顾同:威建安.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兹阳.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参与讨论制定指南人员(按姓氏拼音捧序):陈晓玲、丁慧、贾勤、李晓捷、李秀云、刘承梅、刘小芳、刘一苇、盂玲、韦汶伽、许洪伟、扬风翔、杨少青、叶軎玲、张美芬、张善欣、郑彩娥、周君桂、周月秀、朱小平 加l仉l!-20收稿 排尿不完全。(4)常用于下列检查:获取尿液检测的样本;精确测量尿量:用于经阴道或腹部的盆腔超声检查前充盈膀胱:用于尿流动力学检测。 1.5羹忌证 (1)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导尿的患者。(2)缺乏认知导致不能配合插管者或不能按计划导尿者。(3)尿道解剖异常.如尿道狭窄、尿路梗阻和膀胱颈梗阻。(4)可疑的完全或部分尿道损伤和尿道肿瘤。(5)膀胱容量小于200ml。(6)尿路感染。(7)严重的尿失禁。(8)每天摄人大量液体无法控制者。(9)经过治疗,仍有膀胱自主神经异常反射者。(10)下列情况需慎用间歇导尿术:前列腺、膀胱颈或尿道手术后。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等。 另外.医务人员导尿时还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1.6并发症 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膀胱过度膨胀、尿失禁、尿道损伤、出血、尿路梗阻、尿道狭窄、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多发生于脊髓损伤平面在T6或以上者)、膀胱结石等。 1.7操作指导 1.7.1总原则 谨防损伤、避免感染。保证操作过程中手法轻柔。1.7.2导尿管的选择原则 1.7.2.1导尿管种类 使用导尿管必须遵照厂家的说明和建议,以降低产品责任风险。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用于间歇导尿的理想导尿管应满足以下条件。(1)无菌。当条件限制或需要重复消毒非亲水性涂层的导尿管时.可采用以下方式:用抗菌液浸泡、放在水中煮沸、橡胶导尿管放在纸袋中用微波消毒等。(2)生物相容性好。(3)柔软易弯曲。(4)由高保形性材料制成。(5)无刨伤。(6)即取即用。 1.7.2.2导尿管尖端 导尿管尖端可制成不同类型。但不是在任何国家都能找到所有的类型和尺寸。也不是所有的类型都适用于任何患者。 (1)直头导尿臂:对男性、女性和儿童患者均适用,尿液 盈S直头导屎蕾 由导尿管的2个引流开口漉人导管腔。见图5。 (2)弯头导尿管:尖端设计为弧形,配有1-3个引流开口。这种导尿管可通过前列腺增大患者的尿道膜部和前列腺部。 对于那些有特殊适应证(如前列腺增大)的男性患者(成人或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