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

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

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专项规划、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生产力布局专项规划、市场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精神家园重建专项规划编制单位:

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小组

组长:孙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单位:市发改委

成员单位:市委机要局、市统筹委、市经委、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环保局、市广电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信息

—1 —

办、市房管局、市粮食局、市防震减灾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气象局、市邮政局、成都电业局、市物流办、市妇联、市残联、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市能源办,都江堰市政府、彭州市政府、崇州市政府、大邑县政府

谨以本规划

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

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成都市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

—2 —

目录

前言 (5)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总体要求 (8)

(三)重建目标 (9)

二、主要任务 (10)

(一)城乡住房 (10)

(二)城镇建设 (12)

(三)公共服务 (16)

(四)基础设施 (22)

(五)产业重建 (26)

(六)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 (38)

三、政策措施 (40)

(一)城乡住房 (41)

(二)城镇建设 (42)

(三)公共服务 (42)

(四)基础设施 (44)

(五)产业重建 (44)

(六)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 (47)

(七)其他政策 (47)

—3 —

四、实施保障 (48)

(一)加强组织领导 (48)

(二)科学管理灾后重建项目 (48)

(三)抓好对口支援 (49)

(四)加强政策落实 (49)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 (49)

(六)编制执行年度计划 (50)

(七)建立完善监督机制 (50)

附件 (51)

—4 —

前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市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市的都江堰市和彭州市被国家确定为极重灾区,大邑县和崇州市被国家确定为重灾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四县(市)均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前地带,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1.地势差异显著,地形地貌复杂,西部多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地势平坦。2.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珍稀动物重要栖息地和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保护地。3.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以及多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等。4.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滞后位臵,经济总量较小,人均GDP较低,工业化进程滞后。此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损毁,使四县(市)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工农业、教育、卫生以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等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和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84亿元,灾后重建任务复杂而艰巨。

—5 —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正常经济社会秩序,重建美好家园,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制订本实施规划。本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

—6 —

的涉及成都内容的实施规划,旨在确保国家《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涉及成都市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完成。规划范围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和彭州市,重灾区崇州市和大邑县(以下简称四县(市))。规划期为2008—2010年。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

(一)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灾后重建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家园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家园建设与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化联动”,又好又快地推进灾后重建,努力把我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7 —

(二)总体要求。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厉行节约、保护耕地,传承文化、保护生态,

—8 —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

——严格遵守国家划定的适宜重建、适度重建和生态重建三类重建区以及恢复重建用地安排。

(三)重建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家家有房住。完成毁损住房重建工作,确保城乡无房和危房居民每户有一套安全、实用、卫生的房屋。

——户户有就业。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灾前水平。

——人人有保障。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有提高。恢复完善受损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经济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恢复到灾前水平,达到或超过成都市三圈层市(县)平均水平。

——生态有改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环境质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9 —

二、主要任务

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实施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设施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生态体系重建“六大工程”,推进237项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需求为2588.76亿元。

(一)城乡住房。城乡住房的恢复重建,要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分类组织实施。对可以修复的住房,尽快查验鉴定,抓紧维修加固;对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2009年底前四县(市)基本完成灾后农房重建任务。城镇受灾居民的住房建设,力争在2009年底前建成和在建量达60%,2010年底前全部建成入住。

1.农村居民住房。

—10 —

——加固农村居民住房181.69万间,28.79万户;新建农村居民住房89.79万间,16.01万户;总投资约225.34亿元。

——改进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体现地方特色,集约节约用地,保护生态。

——加快推进四县(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并通过财政补助等形式,使农村居民能筹措到自建或统建住房需要的资金。

2.城镇居民住房。

——实行原址恢复重建、异地新建和修复加固相结合,优先安排维修加固轻微损坏和中等损坏住房。

——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相衔接,重点组织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合理安排普通商品住房建

—11 —

设。

——恢复完善原址重建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异址新建住房原则上应按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商贸网点和公共绿地等。

四县(市)共加固城镇居民住房12.85万套、1513.18万平方米;新建城镇居民住房8.50万套、726.3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廉租住房0.713万套、35.05万平方米;配套公建63.1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6.31亿元。

(二)城镇建设。城镇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排、适度超前的要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市政公用设施。

——优先恢复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和应急救灾需要,改善路网结构。修复

—12 —

道路955公里,桥梁284座,公交场站25处;新建道路671公里,桥梁54座,公交场站79处。总投资约130.48亿元。【附件:表二:城镇道路和公共交通】

——保障饮用水安全,满足长远需要,修复重建四县(市)水源地、水厂和供水管网。修复水厂30座,供水管网1474公里;新建水厂18座,供水管网572公里。总投资约19.83亿元。【附件:表三:城镇供水供气】——以现有城镇供气系统为基础,修复供气站20座,供气管网408公里;新建供气站30座,供气管网720公里。总投资约10.15亿元。【附件:表三:城镇供水供气】——修复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管网127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84座,污水管网756公里。总投资约17.41亿元。【附件:表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

——按照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方式,修复垃圾处理场4座,垃圾转运站64座;新建垃圾处理场3座,垃圾转运站28座。总投资约6.52亿元。【附件:表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

2.城镇恢复重建。都江堰城区以原址扩建模式恢复重建,以山体为背景、水网为脉络,依托世界遗产和历史街区,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空间特色,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城市。都江堰城区重建期新增建设用地9.9平方公里。彭州城区、崇州城区、大邑县城为原址重建,适当扩大规模。四县(市)受灾乡镇分别采取原址重建、原址

—13 —

扩建、原址限建和原地异址迁建四种模式恢复重建。

—14 —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恢复重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对都江堰城区结合保护规划予以修复,传承古城历史文脉,重现历史文化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建设路、天乙路、公园路和古堰景区围合的区域作为古城保护区,规划为高标准、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旅游街区;旧城区沿五条河道规划布局“五河十岸”旅游休闲走廊,形成“一核五走廊”的旅游休闲体系。

—15 —

——以恢复历史文物古迹、古城区重点地段以及整治古城历史风貌街区环境为重点,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安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子、怀远、元通进行修复,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历史建筑、旅游服务设施的恢复工作。

(三)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1.教育和科研。

——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恢复重建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和寄宿生比重。恢复重建91所小学,其中包括40所寄宿制小学,加固面积14.12万平方米,新建面积43.67万平方米,购臵设备118.13万台(套),总投资约12.66亿元。恢复重建82所初中学校,其中包含68所寄宿制初中学校,加固面积20.67万平方米,新建面积76.29万平方米,购臵设备195.72万台(套),总投资约为20.88亿元。【附件:表五:小学;附件:表六:初中】

——恢复重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恢复重建18所高中,其中,加固面积28.51万平方米,新建面积32.87万平方米,购臵设备81.97万台(套);恢复重建中等职业学校8所,其中,加固面积6.36万平方米,

—16 —

新建面积16.35万平方米,购臵设备25.30万台(套);恢复重建技工学校6所,其中,加固面积11.41万平方米,新建面积1.39万平方米,购臵设备309台(套)。总投资约为15.70亿元。【附件:表七: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2.医疗卫生。

——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设施,完善灾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县级医院14所,其中,加固面积1.95万平方米,新建面积23.43万平方米,购臵设备3723台(套);恢复重建乡镇卫生院78所,其中,加固面积1.32万平方米,新建面积8.67万平方米,购臵设备1147台(套)。总投资约为13.87亿元。【附件:表八:医疗服务】

——重点恢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恢复重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个,其中,加固面积0.84万平方米,新建面积0.60万平方米,购臵设备90台(套);恢复重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4个,其中,加固面积0.02万平方米,新建面积2.93万平方米,购臵设备758台(套)。总投资约为2.20亿元。恢复重建县级计划生育机构4个,加固0.37万平方米,新建0.84万平方米,购臵设备1080台(套);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5个,总面积0.40万平方米,购臵设备400台(套);购臵流动服务车12辆。总

—17 —

投资约为5140万元。【附件:表九:公共卫生;附件:表十:计划生育】

3.文化体育。

——全面恢复灾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新建4个县级文化馆,4个县级图书馆,84个乡镇文化站,85个影剧场(电影院)及107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总投资约为7.80亿元。

——优先恢复和重建在地震中受损的广播电视台(站),尽快恢复和重建在地震中受损的无线发射台(站)及设施设备,重臵和修复都江堰、彭州有线电视播出前端,恢复和改进灾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质量。

—18 —

——恢复重建体育场馆、综合训练馆等设施和乡镇、社区体育场所,配臵便民健身设施。

—19 —

4.文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复受损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