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

19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
19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

理论探索

大学精神是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创造力、生命力和独特性的,并能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哲学信念、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我国大学必须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现代科学精神融合起来,才能培育出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所大学必须有其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特的精神,即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就是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创造力、生命力和独特性,并能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哲学信念、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一所大学所具有的大学精神是这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写照,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质,是被一所大学的师生普遍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引领一所大学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是大学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品格、精神、追求和成就的积淀,是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是大学“软”实力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强烈的渗透性,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底蕴之所在。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大学精神,就如同人没有灵魂,就不能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大学精神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现代科学精神。大学的天职是传播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科学精神必然成为大学精神的基本要素。求实与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所谓求实,表现在面向实际、注重实效、坚持实干的勤奋务实精神中,表现在尊重客观规律,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中。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石。所谓创新,就是探究规律、追求真理、发现新知识,在培养人才中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

2.民主精神。民主,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征。现代大学精神中的民主精神,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公正、公平与竞争等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术自由上。学术自由是科学工作的基本保证。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个专制、独裁、充满着精神桎梏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只有保证学术自由,让各个学科按照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发展,让各种学术思想自由迸发,才能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3.现代伦理精神。现代伦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主格调之一,也是大学现代精神高品位追求的重要方面。现代伦理精神中,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为核心。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职是培养人才、发展学术、服务社会,最终实现强国富民。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培养责任意识。对于教师与管理者,敬业表现为优良教风与工作作风,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是克难奋进勇于攻关的拼搏精神;对于学生,敬业则表现为优良的学风,是求真务实、锐意向上的进取精神,是精益求精、品学兼优的品牌精神,是志存高远、胸怀祖国的大器精神。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契合的必要性

大学精神的形成同这所大学产生、发展的时代、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师生的共同心理状态密切关联,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国家意志、社会发展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成果。大学精神中应该体现出民族的、科学的、文化的、开放的、创新的品质,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

◇董波

52

北京教育2006.11

(高教)

应该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品格。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说过:“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6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美国的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决不是外国体制的翻版,……它在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自然缓慢地成长起来,并体现着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各阶层所共有的目标和雄心。”

1.大学精神是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介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范畴,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不能孤悬于社会文化之外。大学精神出自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受整个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制约,并深深地烙上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的印记。大学精神要想立足必须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并为社会文化所融合,对大学的师生和社会公众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鲜明的特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育大学精神,如果直接移植西方的人文精神,则势必导致水土不服,极有可能“夹生”,出现邯郸学步的结果。因此,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必须立足中国本土,立足国情,立足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精华,形成鲜明的特色。

2.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必须植根于社会文明的土壤中,大学又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弘扬者和推动者。任何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都必须要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中国的大学必须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的社会责任,同时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的大学在自身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总结优秀的传统,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而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文明模式和文化传统,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办成西方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翻版,那么,就不能形成中国大学的特色,就不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也就不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的竞争。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实现文化的复兴。纵观中国历史,在经济、政治、国力强盛时期都伴随着文化的昌盛,都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把中华文明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目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的形成,关系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前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大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不但是科技兴国的生力军,也必须是文化兴国的生力军。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对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思想对当今的高等教育还具有深远和直接的指导意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大学精神的培养,《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此处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有很大的区别,但道出了现代大学的使命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为师、治学、修身等思想,对我国大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知识分子在求学的过程中,既追求学问、探寻真理,又将求学本身视为培养品德、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高校中学术腐败、抄袭剽窃、制造“学术泡沫”等现象日趋增多,这说明我国的大学精神中存在着伦理缺失的问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吻合的。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契合

1.要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找到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挖掘出其精华的部分,将其融入现代大学精神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到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言,无不体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传统的读书人、知识分子甘于清贫,追求知识的学品,对今天的中国大学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前,在我国高校功利主义严重,追名逐利、一切向“钱”看的现象相当普遍,而甘于守住清贫,追求学术成果的人越来越少,学术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已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浓厚的重学精神。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制”,虽然它导致了

理论探索

53

北京教育2006.11

(高教)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意识,但使中国人养成了重学、好读的精神,这种重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极大的社会财富,这种重学精神正是现代大学精神所提倡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周易》中“乾、坤”两个掛卦,既与现代大学的使命、追求相吻合,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是两者契合的典范。

2.要以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为现代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与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大学精神决定着大学选择怎样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必须能够适应大学精神的需要,并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养成和巩固。另一方面,独特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大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精神的外在集中体现。如果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也就很难体现出学校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土壤,其特色决定着播什么种,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什么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校训、使命、风格、目标以及相应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培育校园文化时,必须要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大学的特色。

3.要培养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师、名师,并利用他们独特的影响力强化现代大学精神。从形式上看,大学精神是一种思想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是抽象的理念。但是,大学精神必须靠学校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来实现。对个人而言,它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此,一所大学必须要树立能够集中体现该学校大学精神的典型人物。在大学中,学术大师、名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大师是指那些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成果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并且学品高洁、人品高尚、德高望重的教师楷模。大师是大学之所系,没有大师的大学不会是一所优秀的大学。一所大学的精神,往往是这所大学的大师们的精神的体现。例如,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品格,已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乃至整个师范院校的大学精神的写照了。

4.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应该是一种扬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契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扬弃,要与西方优秀的人文精神相结合,经过融合提炼后形成独到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并与西方的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许多大学把优秀文化传统作为自己大学精神的根,培之以现代文明的土壤,正是希望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以长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树。例如,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下,逐渐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因此,我国大学要走向世界,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奠定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必须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我国大学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赵英臣]

理论探索

本刊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以”突出质量,引导需求”为主题的2006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于10月14日在北京国贸展厅开幕。该展览会以规模大,影响广,内容全,品牌好,人气足的特点“领衔”国内国际教育展示会。今年本届展览会更是规模空前,再创新记录:海外院校由去年的400个增加到今年的450个,海外参展院校涉及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由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和俄罗斯联邦教育总署组织的“俄罗斯高等教育展团”,作为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教育领域重要活动之一,53所俄罗斯院校首次在北京亮相。另外还有包括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12个国家教育机构出面组织的国家展团参展。

(本刊编辑部)

2006中国国际教育展在京开幕54

北京教育2006.11

(高教)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摘要:“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本文认为大学精神应包括:危机意识、以人为本、拥抱孤独,创新相伴、与真理为友、关注国家需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危机意识;创新;以人为本 巍巍青山,著其沉稳;悠悠绿水,名其灵性;现代大学,谓其精神。上善若水,精神之于大学亦若如此。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学者眼中大学精神的至高境界,然而此“大学”非彼“大学”,那么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精神又该如何阐释呢?今日的大学又该如何才能长久不衰呢?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又该如何使其莘莘学子成为国之栋梁?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的教授和学生。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思考什么。也许,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地天立地的人物。 大学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能仅靠视觉就能观察到,必须深入其中才可体会。“精神”一词抽象却富有魅力,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和博大胸怀的代表。王翼生认为: “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那么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又该以什么样的现代大学精神迈向世界,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导向、人格塑造及文化激励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下面是有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欢迎参阅。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 ___、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___》(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

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 ___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 ___世界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大学精神演讲稿

大学与大学精神 自近代以来,探讨大学精神的言论频频出现。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李敖有语: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而我们,作为大学的主体来说,大学如何对于我们,我们如何对于大学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然而就目前我、我们所看到的事情,就目前安徽师范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我无法将大学与大学精神联系起来。我也实在无法就此断言去说我们应该怎样,我能做的也许只能是阐述事实,提出意见。 “厚德,重教,博学,笃行”,我不知道这八个字对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只是在校规校纪的考试需要我们记一记,也许在参加学校评比的时候我们用一用。至于其他更为深层次的意义来说,请恕我浅薄,无法想象。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校训刚刚出现的那段时间,我想这也必定是先辈们对我们的希冀,必是先辈们将安师大的传统一一凝聚起来所形成的精华。而今,当社会的浮夸波及大学,当一个大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与精神,其也必并非是大学,称之为college或者高等职业培训学校更好些。 于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不是未来职场上的竞争者,是不是未来某种行当中的优秀人才?然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们正在大学中。那么,正在大学中的我们是谁?是一群奔向上述目标的匆匆过客?假如这样的话,大学生涯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是应当提出来的。大学现在逐渐变成在就业指挥棒下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把大学学习生涯指向具体的就业,一个谋取更好职业的目标,我个人觉得是个莫大的遗憾。人生几十年,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有安静的四年时间,远离社会功利体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此,整合后的九江学院应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九江学院是江西高校的“航母”,有着近4万名师生员工,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应尊重原各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传承和融合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新的大家认同的统一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和精神文明主旨。 构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例如对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学院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校训校风作为内容之一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唱校歌(应有自己的校歌并制做成光盘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毕业时,在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高唱《毕业歌》,让学生带着豪情和对母校的眷念走向社会。 三、医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之思考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治校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高等学府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它揭示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和医学发展规律。医学院作为医学圣殿,是众多学子献身医学、立志成才的基地,更应弘扬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九江学院大学精神的框架内来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把“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纳入医学人文建设范畴,让医学生、护生从一入校就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新时期的九江学院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九医精神,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师风范)和“团结友爱、勤奋守纪”的学风,

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浅谈

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浅谈 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更具有特殊意义。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历史继承性、社会适应性、主体创造性和系统协调性原则。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应做到: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构建地域性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 一、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大学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大学文化概念主要偏重于精神文化层面,有时又与大学理念、大学理想、大学精神等概念互用。广义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物质与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它们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存在着。第一,大学精神文化。它是大学的本质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之中。因此,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而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第二,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因此,大学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规范之中。第三,大学物质与环境文化。大学物质与环境文化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主要包括:大学科技成果的物质形态,具有大学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适应本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特色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等支撑大学存续与发展的物质要素与成果。 概而言之,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校园环境等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之所在。 对地方高校而言,学校文化的构建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1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 大学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文化贯穿并渗透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可以说,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讲,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组织化、正规化和特殊化传承,大学就是一种文化机构。“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大学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以其积淀的文化精神熏陶、教育学生,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引导社会的文化发展。 2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摘要]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在建设上缺乏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少高校的大学精神缺失。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而且要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培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缺失,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品位不够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有待提升。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由大学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1.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并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不少大学形成了一些精辟的大学理念和优秀的大学精神。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1]。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魅力永恒。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在高等院校整体发展中,大学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使高等院校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大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二是教育作用。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2]。学生的精神、信念是自我行为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正因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学校形象等。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物质文化由学校的教学研究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构成。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3]。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 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 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一)独立自由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

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大学的批判精神不仅对于促进大学自身的发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标签:高校;高校道德建设;大学精神;引领作用 一、当前高校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呈现“雪崩式、指数级增长”的新时期,知识的积累量已不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才的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道德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未来的社会是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民主法制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1]。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长期存在着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教师、学生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错误认识,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缺失,因此加强高校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冲击高校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市场因素介入大学校园日益增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高校。为了缓解办学经费不足,不少学校过分市场化、大众化,培育了大量工具性人才,不再关注高深知识的探究和传授,尤其是对人文学科和基础性研究的淡化,导致高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和功利主义的泛滥;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教师不但难以集中精力教书、学习、育人,甚至不惜牺牲学术之道、教育之道追求过分膨胀的利益;而这些直接导致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不健全,行为失范,学风浮躁,因而为高校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高校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样 社会作为高校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对高校道德建设进行的顺利与否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人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唯理主义、学历主义等社会思潮激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呼唤我们加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工作,面对严峻的形式和挑战,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既要继承一切优良的传统方法,还要善于适应我

大学文化精神

大学文化精神---高考作文金牌素材 一、大学精神的含义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 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二、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创造精神1、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2、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斯坦福精神”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3、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批判精神1、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 2、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3、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社会关怀精神1、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 2、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 3、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三、何为大学精神(表现) 大学精神育人第一 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尊重科学善于创新 1、科技改变了人的观念,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 2、善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3、哈佛大学以师资雄厚,将近40名教授获诺贝尔奖而著称,学生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自信能干而闻名。耶鲁则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而普林斯顿

大学标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标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在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大学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无疑是树立“大学品牌”的最佳途径。大学形象通常指社会公众对一所高校部与外部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看法与评价,包括环境建筑、教学状况、师资力量、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水平等等。现代大学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以提高竞争力。大学形象融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呈现,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现,又是校园文化、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外在统一,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容之一。可见,大学品牌建设更注重其总体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大学标识的建设也就愈发重要。 一、大学标识是大学形象外化的一种手段 当建立起完善的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系统后,大学形象的面目也就逐渐清晰起来,其中行为识别是指自我认识后确定的理想,进行一种视觉符号的展示,而其符号的创造,不仅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而且具有适度的信息再生空间。“而在符号传递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手段的文化转换,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凝固,以获得文化的认同。”而行为识别是以理念为发展原则,

以人为基本要素进行的一种行动。当这种发展理念真正外化为全体人员的行动时,则意味着一种成为共识的价值观已经真正渗入到了这一特定的组织中,成为一种强大的粘合力,并由此提高学校的综合校力。“这种价值观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实现总体价值(以形象为中介)对于个体价值的整合,并在特定空间向外拓展向心力的作用围,导致更多社会资源的流入”。如代表学校形象的各种标志,主要包括校名标志、校徽、校歌以及有本校特色的办公用品、校服、旗帜、环境设计、广告用品等等。不同的高校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使大学特色更加生动鲜明。也可以说,大学标识文化是大学形象的转化形式。 二、大学形象决定标识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功宣传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基本的条件和保障,它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人的行为,使领导及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形成良性循环,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大学标识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征、专业特点、行为模式等抽象语言转化成组织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视觉方案,准确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一、以“三个自信”和“中国梦”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xx大精神 1.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按照专项学习计划,组织好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理论学习。邀请专家进行xx大专题讲座,通过集中宣讲、专题宣讲和主题党课活动,深刻理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xx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视频、宣传栏等校园媒体宣传xx大精神,大力推进xx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通过理论宣讲、形势报告会、座谈访谈、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扣xx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下大力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央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学习,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探索和行为养成,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学校改革发展做贡献,并努力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之中,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3.认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中国梦”、阐释“中国梦”。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演讲大赛、“最美中国”大学生摄影大赛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小康展

望”、“民族圆梦”主题报告会等实践活动,使学习活动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坚定师生员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4.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加深对国家机构改革精简和职能转变的理解。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会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而激发奋发学习、努力工作、不懈奋斗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启动“全国文明单位”届满复审工作,深化巩固创建成果 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来之不易,凝聚着全校师生的心血与汗水;保持荣誉、巩固成果、迎接复查,同样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1.认真总结全国文明单位创建经验。召开201x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表彰一批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文明班级、文明教职工、文明学生。通过表彰,深化创建,激励全校师生继续做好全国文明单位的保持和提高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重点是学习宣传、认真贯彻《河南师范大学精神文明奖管理办法》,制订《河南师范大学文明单位管理办法》,修订《河南师范大学文明单位评选办法》,加强对校内文明单位的管理,督促各单位做好精神文明日常创建;切实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奖的激励作用,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加强基层单位创建。各单位应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日常工作,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

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校园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3/2008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许传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201620) 摘 要 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开放与包容、批判与创新的特征。当前,中国大学从整体上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构造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校训来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重要视角。 关键词 校训;大学精神文化;建构 一、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 中外著名大学在办学理念上,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体现大学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大学人的精神尺度。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 首先,大学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精神。大学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她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教育以育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对大学本质深刻理解和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大学精神,能激发大学以教育者的良知、智慧和行动,重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精神世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第二,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与科学理性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陈规,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勇于挑战的精神,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通过大学的知识教学、科技实践和校园文化,感染、熏陶并内化为一代代学人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 第三,大学精神是一种坚守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学术的独立指学术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术自由主要指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大学需要不断与社会保持着信息的互动,但它绝不应当逢迎、媚俗,不应当为权势所束缚、为金钱所动摇。 第四,大学精神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都促使大学敞开胸襟,以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意识开拓大学的未来。 第五,大学精神是一种批判与创新的精 — 1 5 —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论文题目: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 化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论文小组组长闵雄学号 10120129 论文小组成员杨凤学号 10120145 刘林学号 10120127 饶名祯学号 10120133 余英明学号 10120151 张泽奇学号 10120155 周平学号 10120159 院别、班级生命科学学院10级(1)班 指导教师贾凌昌 2013年 6 月4日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和大学 精神的理解 内容摘要: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自由”,就是大学的内在超越,就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先进文化社会 引言 一言以蔽之,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的方向。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融进先进文化,即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 方向,全面应时代要求,在各方面与时俱进,大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要养成先进的思想道德,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种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相辅相成,这种大学精神成为大学里人人都有的精神,共同创造先进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共同建设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正文: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 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的相关资料,希 望能帮到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范文一一、建设背景校园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建设的一部 分。
只有坚持先进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环境,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化底蕴和精神支 撑。
作为高职院校,她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直接冲击,每时每刻需要全方位的素养来 丰富其化底蕴,用以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校园化建设更有他的特殊性、紧 迫性和必要性。
二、建设基础学院建校 12 年来,校园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她与学院的发展,学 校的品位的提升同步向前。
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增强,培养人才能力的可持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厚了校园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把一个时代性的容科技、人、职业、思想为一体的 化体系展示在一所崭新的化型校园。 (一)建设现状 1、湖湘化建设[硬件建设现状](1)耗资 50 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一座 1226 米高的毛泽东同志塑像。 (2)20 个园林景点均有一块湖湘人物的简介以及有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提示牌。 (3)每栋宿舍和教室都挂有湖湘人物的名言录。 (4)团委、学生会,分别成立了湖湘化交流联络部。 (5)院系两级学生会设有湖湘化读书会和湖湘化交流小组。 [化渗透现状]几年来,我院校园化建设始终看准湖湘化园地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意义,充分 利用置身于湖湘化环绕的条件,在加强院内湖湘化园地建设的同时,坚持经常不断地走出去、 请进来,使广大学生较长时间地受到湖湘化的熏陶。 两年来,从我院所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就可以看出:(1)我院学生具有很强的吃苦精神和 “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 (2)我院学生的敢拼精神比较突出,很受企业。 07 年就业率 926%,08 年就业率 94%。 (3)我院学生的敬业精神强,08 年底受金融风暴最危机时期,我院毕业生下岗返乡人员不 到 2%。 2、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1)课程建设。 把《政治思想理论课》、《大学语》和《职业道德法规》等课程作为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的支撑。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在增强院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形成办学特色中,在培育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从而实现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它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次研究,从实地调查资料入手,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些建议。 二、主体: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渊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

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王林的《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提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沃勒1932 年提出的。他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青人体现出来的;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教师代表成人文化。两者常常发生冲突。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作用。我国自1985 年以后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 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 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 也有国外的学者Carson R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二)关于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