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加快机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机械工业强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我省机械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底,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390家,总资产8901亿元,从业人员164万人。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1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75亿元、利税1691亿元、利润1136亿元、出口额178亿美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92%、237%、267%、293%、22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机械工业的比重达到13.0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8.25%,主要效益指标居全国前列。

1.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我省机械工业共有11个行业、40个中行业、104个小行业,产品有3万多种。农业机械、机械基础件、食品及包装机械三个行业效益总量居全国第一位,机床工具、工程机械、汽车、内燃机四个行业居全国第二位,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居全国第三位,仪器仪表、重型矿山居全国第四位。

2.企业管理及产品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

全行业有30家企业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为“管理规范化企业”,23家企业被认定为“管理进步示范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现代化管理企业”。3家企业获“山东省企业管理奖”,5家企业获“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1人获“全国机械工业经营管理大师”称号。11家企业获“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3家企业和1名个人获山东省省长质量奖,9家企业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0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05个,中国驰名商标34件,山东省著名商标608件。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机械工业共研制开发新产品40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680项,填补国内空白的24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180项;新开发的产品72.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各级科技进步奖8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96项,省科技进步奖165项;192种国内、省内首台(套)设备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全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2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9家。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重点骨干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30%,全行业新产品产值贡献率接近20%。

4.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机械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309亿元,是“十五”技改总投资的

5.94倍。济南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投资51.5亿元,年产3000辆铁路运装罐车及相关零部件生产项目,山东华兴集团投资30亿元的科学发展苑项目,鲁能集团投资87亿元的济南电工电气高新产业园项目,北汽福田潍坊汽车厂投资4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技改项目相继建设和投产。

5.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2006年启动“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创建活动以来,先后命名了诸城市“商用车及零部件”、龙口市“汽车零部件”、滕州市“中小机床”等12个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2009年,滕州市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

6.外贸出口趋于高端。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大型成套冲压生产线、数控机床、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重要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由原来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逐步拓展到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涌现出中国重汽重型卡车、济南二机床大型成套冲压生产线、山推股份推土机、福田雷沃大马力拖拉机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地位的出口型企业和产品,为机械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省机械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品“缺重、少专”且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相对较少,高端产品相对欠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呈现过度竞争局

面;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精、特”小巨人企业。关键基础件发展滞后。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市场急需的大型铸锻件、高档轴承、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等仍需要大量进口,制约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高技能人才匮乏,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薄弱,原始创新技术相对较少。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依然偏低。多数中小企业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等应用的比较少,产品质量不能完全保证,检测手段也相对落后。

(二)面临的形势。目前,全球经济已呈复苏迹象,但基础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复苏的进程曲折且艰难复杂,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加速进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积极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将会增多。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蓝黄”两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将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和省关于促进机械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将会吸引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聚集,助推我省机械工业由大变强。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建设机械工业强省为目标,坚持结构调整,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壮大龙头骨干,加快信息化步伐,着力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提升机械工业整体素质,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变强。

(二)发展战略。

1.主攻高端战略。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高水平的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提高自主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

2.自主创新战略。把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3.强化基础战略。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础工艺技术研究,围绕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重大装备的需求,提升基础零部件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市场配套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促进装备国产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4.大集团战略。在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支持骨干企

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5.两化融合战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提升机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等各环节水平,提高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机械产品的融合,机械产品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6.绿色制造战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和新能源装备,为各行业提供节能降耗的装备。推进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发展机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发展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机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 2.技术及装备水平指标。新建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骨干气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

3.结构调整目标。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的企业2家,500-1000亿元的企业3家,100-500亿元的企业20家,

50-100亿元的企业30家。

4.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建设壮大济南、烟台、青岛、潍坊、淄博5个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聊城、临沂、威海、潍坊、淄博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泰安、东营、梁山3个特种车生产基地,烟台、日照2个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烟台、威海、青岛、诸城4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济宁、临沂、潍坊3个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济南、德州、滕州、威海4个机床生产基地,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滨州、德州6个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潍坊、日照、高唐3个农业装备生产基地,济南、泰安、成武3个发电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潍坊、淄博、莱阳3个内燃机生产基地,东营石油装备、淄博水泵及青岛纺织机械、物流器械等40个产业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

5.自主品牌建设。继续培育提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型发电成套设备、高压超高压电缆、变压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高速动车组等10大自主品牌。

6、重大装备研发。围绕国家鼓励、支持的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和产品,加大研发力度,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高端装备。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及相关技术等3大类高端装备,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

1.重大技术装备。积极参与国内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开发。支持山东济南发电设备厂、济南锅炉集团公司、青岛捷能汽轮机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设备,大力发展高效、高参数水轮发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支持泰开电器、达驰电气、中国西电济变公司、山东电力设备厂等企业,重点发展以电缆、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的交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支持胜利高原、胜动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天然气长输管线关键设备和大型天然气液化储运成套设备等大型油气集输成套设备。

2.现代化农业装备。支持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和时风集团、五征集团、福田雷沃、华兴集团、常林集团、华盛中天、山东大丰、山东金亿、淄博巨明、宁联机械、汶上精纬、日照同泰等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新型玉米、水稻联合收割机等主要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和蔬菜林果业作业机械;农作物秸秆收集、储运、固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农副产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关键设备及农机

产品性能测试设备。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机械、茶叶加工设备、新型节水设备等系统控制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3.高效低排放内燃机及相关技术。支持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高等院校和潍柴动力、济南柴油机、淄博柴油机、华源莱动、胜动公司、山东曲轴、盟威集团、龙口龙泵、康跃增压器等单位,围绕高效低排放内燃机,重点开展发动机高效、洁净技术和测试技术及设备研发,代用燃料发动机系统匹配研究,电控柴油机总体设计匹配技术与设计平台开发,共轨系统、自处理系统与发动机的匹配研究,气体燃料燃烧喷射组织技术及其控制系统开发,燃油系统、汽油机直喷技术研究;积极研制开发符合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高水平系列柴油机及配件,满足汽车、农机、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大型智能工程建筑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4大类优势产业,提升质量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1.汽车。重点发展“四车一零”。支持上海通用东岳、济南吉利汽车、荣成华泰等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和经济型轿车,节能环保型SUV和多用途、交叉型乘用车。支持中国重汽、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福田诸城汽车厂、时风集团、五征集团、凯马汽车、唐骏欧铃等企业,重点发展中、

高档重中型和轻型载货汽车,提高安全性、环保和节能性能。支持中通客车、齐鲁汽车、烟台舒驰、山东沂星等企业,重点研发各种舒适性、安全性、稳定性强的新型客车。支持中集集团、中通集团、临清迅力、蓬翔汽车、泰安航天、广泰空港等企业,重点发展环卫、邮政、医疗、油田、通讯、机场、国防等多用途专用车。支持山东重工、华源莱动、山东曲轴、盟威集团、盛瑞传动等企业,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为主机厂提供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

2.大型智能工程建筑机械。引导企业向节能、高效、可靠和环保型发展,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向大型化和智能发展,提高配套动力技术先进性。支持山推股份、小松山推、烟台斗山、山东临工、临沂力士德、众友机械、方圆集团、华夏集团、鸿达集团、福田雷沃、德工机械、泰山工程机、山东建设机械厂、山东丰汇设备等企业,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旋挖钻机、大吨位叉车和建筑塔机、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以及应急抢险工程用破拆工具、起重支撑设备等抢险救灾设备。

3.轨道交通装备。支持南车集团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淄博牵引电机公司、丛林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低地板城轨车辆、地铁A型车辆、货运电力机车、大轴重货车、铁路

运装罐车及零部件等。

4.大型通用装备。支持省机械装备行业技术中心、重点科研院所和山东山矿集团、泰安煤机、莱芜煤机等单位,加快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运输等大型设备研发。支持山东科瑞、山东墨龙、海汇集团、胜利高原、潍坊盛德、山东宏康、汶瑞机械、威海印刷机等企业研发制造适应深水作业的半潜式、竖筒式钻井平台及石油成套设备,大型港口装卸设备及盾构隧道掘进设备,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智能印刷设备,现代化文化办公设备等。支持烟台冰轮集团、中大贝莱特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空调成套设备和制冷机组的整体水平。支持博泵科技、颜山泵业、华力电机、恒大电机、同兴实业、景津压滤机集团等企业研发制造大型高效节能的电机、风机、水泵和压滤机产品。

(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设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等7大类新兴产业,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制高点,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1.新能源汽车。支持中通客车、唐骏欧铃、时风集团、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山东沂星、澳柯玛(沂南)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济宁远征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兖州昊源动力电源有限公司、盛瑞传动、曲阜天博等企业,大力推动纯电动

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建立动力模块生产体系,提高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轿车自动变速箱等。

2.智能电网设备。以鲁能集团济南电工电气高新产业园项目和达驰电气、泰开电器等企业为依托,重点研制开发包括数字变压器、数字互感器、数字电抗器、智能开关设备等在内的11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系统;重点研究和攻关智能电表、智能电器、电动车辆充电装置等智能配电、用电设备;重点研制完善巨型储能设备。支持力诺集团、新风光电子等企业,重点研制完善用于风电及光伏发电接入的大功率变流器和控制器、无功补偿装置、有源滤波装置、可控串联补偿器、大功率变频装置等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电子应用及核心器件。

3.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支持山东省数控机床行业技术中心和济南铸锻所、济南二机床、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山东普利森、华东数控、法因数控、烟台环球、博特精工等企业,重点发展面向机床制造业的高精度、智能化、复合化工作母机、高性能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面向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制造业需要的重型、超重型数控加

工机床,多轴联动及复合加工机床,高速、高效加工机床,大型、精密数控机床;面向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要的高效、高可靠性、柔性自动化生产线;高性能数控系统;高速高精度主轴单元、动力刀架、高速换刀机构、高速/精密/重载滚珠丝杠及直线导轨等关键功能部件。

4.新能源发电设备。⑴风电:支持济南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山东长星集团、通裕集团等企业研发高参数、高可靠性大型风电设备,尤其是大型海上风电设备,掌握机组成套设计技术以及实验、技术标准与规范;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高效高可靠性发电机、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⑵其他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设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发电设备、海洋潮汐发电设备等。

5.海洋工程装备。支持烟台莱佛士、山东科瑞、胜利高原等企业,重点围绕深水油气田勘探、钻井、开发、加工、储存、运输、服务和后勤等装备需求,加快研制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船、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等装备,以及相关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

6.节能环保设备。支持海汇集团等环保机械制造企业,依托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重点流域及工业污染治理示

范工程,支持企业重点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清洁焚烧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污水污泥处理和环境在线监测仪等环保设备。

7.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支持省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单位,重点研发具有视觉、触觉、力觉的智能化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多机器人协调作业技术,围绕汽车、物流及消防救援等特种需要,发展焊接、涂装、钻铆、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

(四)专用装备。支持普瑞特机械、贝尔机械、碧海机械、康平纳机械、恒远建材设备、宏源环保机械、恒涛节能环保公司、临清迅力等企业,重点研制为轻工、纺织、化工、建材、医疗、环保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如宽幅高速纸机成套设备、涂布及拉膜设备、高档纺织印染设备、化工设备、建材设备、制药及包装设备、大型医疗器械、海水淡化设备等。

(五)关键基础产品和基础工艺。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基础工艺和关键技术等4大类关键基础产品和基础工艺,增强配套能力,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1.大型铸锻件。支持通裕集团、淄博柴油机、宏泰机电、威海锻压、山东曲轴等企业,重点发展核电设备铸锻件,火电机组铸锻件,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冷热连轧机

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风电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

2.基础部件。支持山东常林集团、华泰轴承、济南杰菲特、高新华能、西门子驱动控制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调速系统,大型、高速、精密轴承,高性能、高可靠性液压件及系统,大型、高参数密封件,高参数齿轮装置,高强度紧固件,智能低压电器及系统等基础部件。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在线检测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关键精密测试仪器、中高档传感器等。

3.加工辅具。支持海尔模具、海信模具、福田模具、爱开天隆模塑、泰利模具、豪迈机械科技、精益模具、鲁信高科、威力工具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汽车覆盖件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4.基础工艺和关键技术。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的绿色工艺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强轻质合金零件精密铸造技术,新型绿色铸造工艺技术;等温铸造近、净成形技术,铸造节能技术;精密冲压技术,挤压-弯曲复合成形技术,轴承冷辗扩技术;环保型冷却润滑材料及工艺;环保型表面工程技术,新兴焊接工艺技术。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支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装备,鼓励研制、使用省产首台(套)装备,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二)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技术、工艺和装备,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规模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达到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支持行业中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兼并重组其他企业,鼓励关联企业联合重组和一体化经营。鼓励优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

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推行专业化重组,形成优势产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企业核心产业竞争力提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以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实施国家和全省的重大项目。制定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的支持政策或资金补助办法。

(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从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集成商,发展老设备维修、改造服务,培育再制造产业;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推进产业实现精益生产。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五)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格控制两高一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构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

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如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节能产品补贴。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有力智力支撑。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细分学科建设,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增加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鼓励提升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七)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发展空间。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拓宽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合资、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有选择地利用好外资,通过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推动行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国外企业或到国外建厂、承揽工程,输出技术和产品,扩大国际贸易。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主题词:经济管理机械规划通知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1月10日印发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物联网建设与发展

中国物联网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2.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3.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或9月出台产业规模超5千亿元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五千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将锁定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创新2.0推动物联网健康发展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物联网及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形态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人为本的创新2.0形态正在显现,实际生活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2.0模式的精髓。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 第一个实践方向被称作“智慧尘埃”,主张实现各类传感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 第二个实践方向即是广为人知的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该方向主张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e74553483.html,来源:人民邮电报 2012-02-27 15:15:16 导读: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 一、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物联网的价值

物联网的价值 田屹-上海华申物联网这个概念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智慧地球”,到近期经过温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中移动王建宙先生到访台湾、工信部成立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和即将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而持续升温,众多企业也纷纷拾起物联网的外衣包装自己,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也获得强烈追捧,仿佛我们一夜之间进入了一个物物相连、感知一切的时代。但是,在近日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与众多业内人士(包括院校研究人员、企业经营者、技术研发人员)深入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却不容乐观:如无法形成大规模、开放式的行业应用而导致的市场碎片化,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远不够成熟,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不多。物联网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仍需我们进行仔细地思索和观察。 仅就概念而言,物联网这个概念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传统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EPCglobal1组织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2)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今天我们所说物联网外延要大得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等等。通过多种传感技术和传输技术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逐步实现人们生活的智能化,更使得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参与到经济、社会和生活中间。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企业也看到了物联网在未来城市生活中的深远影响,意识到物联网行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推动作 1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成立AUTOID CENTER,提出EPC 概念。后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主导下,EAN和UCC 成立EPCglobal,管理全球EPC标准、开发并实施市场和通信、管理EPC系统。自此,EPC系统的研发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整合,并进入了有计划的推广阶段。 2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纲要简介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和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使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

生产和使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和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使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使用,且使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使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使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使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使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使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使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使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和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使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使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