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专题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专题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卷专题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三)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3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2012年3月漳州市质检8题)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拥护三民主义 B.主张维新变法

C.赞成民主共和 D.倾向民主革命

3.以下是1917年——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4.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5.(2010年9月浙江温州高三返校联考19题)“……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6.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7.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①魏源②光绪帝③赵三多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9.(2010年11月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期中21题)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10.(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19题)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11.文艺复兴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前期)本质上都是()。

A.传统文化的复兴

B. 传统文化的传承

C.新型文化的兴起

D. 新型文化的延续

12.(2010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13.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14.(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8题)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制度文化 B.器物文化制度

C.文化制度器物 D.制度文化器物

15某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下课题时,帚要查阅以下一些书籍,下列关于这些书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天演论》提出了世界上最早关于进化论的思想

B.是以《瀛环志略》为基础写成的

C.《新民丛报》是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主要阵地

D.《民报》首先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孟子的核心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作用。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当时为何要请来这两位“先生”?(3)有人认为,材料二表达的民主理念,源自材料一所述的孟子政治理念。你认同吗?说明你的依据。

17.(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28题)(12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3分)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5分)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2.D 3.A 4.A

解析:维新变法过程中,封建顽固势力抨击维新思想,两者之间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论战;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之间围绕中国采取何种政体又有一次论战。两次论战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5.B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可知主要在强调“新知识分子”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6.A本题可以用语文知识来判断。“夷”应该是贬义词,后改为“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逐步深入。7.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再认历史和辨析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赵三多是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序幕的领袖,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不可能学习西方。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选项,正确答案为B。

8.A 9.D

解析: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4---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本题中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都“借助传统文化外衣”来宣传新思想。

10.A 11.D

解析:两者都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文艺复兴则以文艺复兴为外衣,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12.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的,毛泽东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收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逐渐转变成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

13.C

解析: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14.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学习西方近代化分为经济上学习西方技术的器物层次;再到政治领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学习西方的文化逐层递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5.C

解析:世界上最早关于进化论的思想是拉马克的早期进化论理论, 《海国图志》是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写成的,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的是《青年杂志》

二、非选择题

16.(1)孟子:民本思想。借鉴作用:建设和谐社会。

(2)民主和科学。以它们为思想武器,猛烈批判尊孔复古,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错误。二者并不是同一范畴。前者主张的“民本”,指的是在君主对人民的统治需要实行“仁政”,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后者主张的民主和科学,指的是人民主权以及科学、理性。

17.(1)孔子:提出“仁”,要求仁者爱人;(1分)背景: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1分)苏格拉底:

人应该具备美德;(1分)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1分)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分)工业革命(1分)启蒙运动(1分)

(3)学术觉悟: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都介绍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2分)政治觉悟: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2分)伦理觉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1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 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 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 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完整版)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⑶诸侯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政治: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军事:随从作战经济:交纳贡赋 ⑷诸侯权利:在封地内可以再分封,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政治:设置官员军事:建立武装经济:征派赋役 ⑸影响:积极: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受封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 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机构设置:全国分若干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特点:①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1、带来问题:诸侯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1、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选官标准:考试成绩)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评价: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⑴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⑵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4、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整理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纲要 使用说明书: 先使用“自查点”查出弱点,再结合提纲查漏补缺,最后回归自查点审核复习效果。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自查(复习着重)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

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 空题汇总答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C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B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考历史必修一考点汇总复习

2011届高考历史必修一考点汇总复习 高考历史考点汇总 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 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 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内容:周 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 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 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 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推荐]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1、清朝在后期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前社会问题严重。 2、英国完成,成为头号强国,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根本原因) 3、清朝实行政策,只许一口通商。 4、为了,英国对华走私鸦片。面对鸦片危害,皇帝派到广东禁烟。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借口): (二)经过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 1、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割给英国;赔款银元;开放 5处为通商口岸;中国须同英国商 定。《》和《》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美国和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定《》和《》 1、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与的矛盾,开始转为 与的矛盾,与的矛盾,而 与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进入革命时期,肩负起反反双重任务。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和法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国和法国“”讹诈未能如愿 (二)结果 1、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规定:允许 进驻北京;增开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 地、、;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两白银。侵略势力扩展到大江南北和内地。 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定《》,规定: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的赔偿各增至 两白银。 3、俄国趁火打劫,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平方千米。 (三)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 力。 三、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走上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史) 世界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B.C770—B.C476 B.C475—B.C221 B.C230—B.C221 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594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449年 公元前443-429年 希腊城邦出现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民法出现 《十二铜表法》颁布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汉初 汉武帝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郡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实行中朝制度、察举制、 刺史制度 公元前27年(汉武 帝时期) ①罗马帝国建立 ②万民法产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隋唐(581—907年) 隋唐时期隋炀帝时期唐朝中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科举制形成。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 局面形成。 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设置同平章事,增设“参知 政事”以削弱相权

中国世界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太祖时(1380年)明成祖时 清雍正帝时 1839年6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制。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虎门销烟 1640年(明朝末期) 1688年(清康熙年间) 1689年 1721年 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 1775—1783年 1787年 1789年 17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光荣革命”,英国资革结束 《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 立宪制确立。 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 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制定联邦宪法 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清后期(1840—1912年) 1840--1842年1841年 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 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4年1900—1901年1901年 1905年 1911年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 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割台斗争 兴中会成立 八国联军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中国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 1831、1834年 1836年 19世纪40年代 1844年 1848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870年 1871年 1875年 20世纪初 1903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 主义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普法战争爆发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③巴黎公社革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 主义诞生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1月 2月12日 3月中华民国成立 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4—1918年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四月提 纲》③七月事件 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框架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二、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 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 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电子教案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word可编辑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 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 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 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 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word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