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0145]《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标准答案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145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对政策执行中的任何问题都要加以重视和解决,避免环境的暗示性和诱惑性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执行策略是() . B. 上下台阶 . 修补破窗 . 重视逆反 . 反馈控制 2、治安职能属于() . A. 文化职能 . 经济职能 . 政治职能 . 社会职能 3、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术语的是() . F. 美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 德国学者达伦多夫 .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 . 美国学者科塞 4、孙志刚事件直接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和《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 政策分解 . 政策废止 . 政策合并 . 政策替代 5、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政策主体是() . 行政机关 . 法院 . 大众传媒 . 政党 6、在政策执行中,要分解政策目标,做到行动有计划。这一过程是() . 政策宣传 . 政策准备 . 政策细化 . 组织协调 7、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被称为() . 乐队效应 . 从众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8、下列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是() . 基本法 . 行政措施 . 行政法规 . 司法解释 9、关于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是() . C. 团体模型 . 小组意识模型 . 博弈模型 . 精英模型 10、评估某一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和结果。这种评估标准是() . 公平性 . 充分性 . 政策效益 . 政策效率 11、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 国防 . 酒店

. 电影 . 面包 12、“知其荣,守其辱”反映了()的中国古代政策观 . D. 儒家 . E. 道家 . 法家 . 墨家 判断题 13、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 A.√ . B.× 14、 标签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 A.√ . B.× 15、 美国学者詹尼斯1972年提出了渐进主义政策模型。 . A.√ . B.×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西南大学《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 2、窗口指导 3、产业政策 4、科技政策 5、文化政策 6、循环经济 7、可持续发展 8、货币政策 9、公共政策 10、财政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中国古代长期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属于()。 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文化政策 D、社会政策 2、下列哪种形式不是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 )。 A、个人计划 B、行政规章 C、政府规划 D、领导人的讲话 3、公平性是公共政策哪一功能常常面临的难题( )。 A、管制 B、导向 C、调控 D、分配 4、财政政策是在()之后广泛使用的。 A、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 B、一战 C、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提出 D、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 5、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施()政策。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政策 C、扩张的财政政策 D、紧缩的财政政策 6、M0等于()。 A、现金 B、存款 C、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D、农村存款和个人存款

7、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中的货币量成()变化。 A、正比例 B、反比例 C、同比例 D、固定比例 8、率先使用“产业政策”的是()。 A、英国 B 、法国 C、美国 D、日本 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属于()。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10、社会保障的对象应该是()。 A、穷人 B、富人 C、参加商业保险的人 D、全体社会成员 11、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12、“计划生育”政策属于()。 A、隐蔽的人口政策 B、广义的人口政策 C、限制人口增殖政策 D、地区性人口政策 13、明确宣布“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在()。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14、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是在()。 A、1956年 B、1978年 C、1995年 D、2008年 15、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 A、1978年 B、1992年 C、2006年

7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2.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西方思想史上两种主要的认识论是理性主义和【】 A.后现代主义 B.唯物主义 C.逻辑经验主义 D.经验主义 3.政策宣传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属于【】 A.核心概念 B.次级概念 C.主要概念 D.边际概念 4.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模型是【】 A.理性主义模型 B.混合扫描模型 C.集团模型 D.渐进主义模型 5.“国家政权机关或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的,根据历史条件和当前情况制定的一套措施和办法”是指【】 A.公共政策 B.政策 C.决定 D.决策 6.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 A.咨询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监控子系统 D.反馈子系统 7.政策执行模型中的“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也称【】 A.互适模型 B.循环模型 C.综合模型 D.博弈模型 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所采取的试点评估法属于【】 A.“前—后”对比法 B.“投射—实施后”对比法 C.“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 D.“有—无政策”对比法 1

9.1977年中国决定废止大学招生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统一考试制度属于【】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确定型政策 D.不确定政策 10.在政策分析方法中饱和抽样属于【】 A.多角度分析法 B.原因层次分析法 C.类别分析法 D.边界分析法 11.从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角度看,教育政策属于【】 A.利益范围宽而代价范围窄 B.利益范围宽和代价范围宽 C.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 D.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 12.将公共政策运行系统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的是美国学者【】 A.拉斯韦尔 B.安德森 C.凯尔曼 D.布坎南 13.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属于【】 A.外在创始模型 B.进入模型 C.动员模型 D.内在创始模型 14.政策规划中采用听证制度是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 A.单一化 B.政府主导化 C.全局化 D.多元化 15.预测性政策评估方法中的直觉预测法是指【】 A.德尔菲法 B.时间分析法 C.序列分析法 D.投入—产出分析法 16.西方国家奉行的“三读”程序属于立法系统中决策程序的【】 A.提出议案环节 B.审议议案环节 C.通过议案环节 D.公布政策环节 17.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监控 18.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属于【】 A.政策执行 B.政策制定 C.政策过程 D.政策变通 19.在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中提出过程模型的学者是【】 A.麦克拉夫林 B.米特 2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第一次 公共政策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公共政策按层次划分:可以把公共政策从宏观上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元政策(总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主要指的是指导和规范政策活动本身的理念和方法。在元政策的指导下,所有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才可以得到制定和实施。但是,元政策并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政策。其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有谁来制定政策?他们怎样制定政策?等等基本政策也称之为基本国策,是总政策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具体化,在这些领域、方面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是指导具体政策应该坚持和采取的立场、态度和原则。如基本路线和方针等。基本政策往往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 具体政策则是总政策、基本政策针对特定问题、具体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类具体政策,这类政策往往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措施。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指导原则、准则及各种措施。 ? ? 2、窗口指导: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利用其一国之最高货币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的地位、声誉、影响,以谈话、劝告、希望等方式对商业银行等的信贷活动进行指导,使之符合央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意图的活动。 ? ? 3、产业政策: ? ?? ?对产业政策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产业政策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对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2)、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些补救政策。(3)、产业政策就是计划,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 (4)、产业政策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是政府为了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采取**或发展某些产业及其有关活动的政策总和。 (5)、产业政策就是供给管理政策。 (6)、产业政策就是“产业赶超政策”即政府为了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总和。 ? ? 结合我国实际,综合各种观点,我们给产业政策下的定义是:产业政策就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或者实现赶超先进,提高本国本地产业竞争力,而对本国本地的产业活动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总和。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规划、干预、引导、促进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起高效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论述题 1、试述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2、试述社会保障政策终结的最根本障碍。 3、试述现代社会保障是建立的理论基础。 1、答:社会保障的主体和主要责任是国家和政府。社会保障只是对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或基本生活的保障,而非为了提高其生活水平,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成员的生存权。社会保障既然由政府提供,使用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钱,因此其对象应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水平必须和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社会是

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形势与政策)

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持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的外交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中国将和谐从内政延伸到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外交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对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认识,是如何治理内政和承担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责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中国新外交的表现

当今时代主题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小组讨论】 我是“国家领导人”:朝核问题大讨论 任务说明: 分组随机抽取每组所要代表的国家卡片(中、美、俄、韩、日、朝) 任务要求: 结合各自的“国家立场”,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说明各方反对朝鲜核试验的具体理由,朝核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朝核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讨论3分钟, 每组代表发言30秒。) 材料补充: 材料一: 2016年3月2日 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了由美国提交的进一步制裁朝鲜的决议草案,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的核、导开发计划。决议规定联合国成员国必须对朝鲜的全部进出口货物进行强制检查;实行金融禁令;限制朝鲜战略物资的出口;禁止向朝鲜提供航空燃料等。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这一新决议投了赞成票。 材料二: 人民网北京2016年4月20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今天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方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有关各方都应谨言慎行,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或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言行。 有记者提问:朝鲜可能于近期进行第五次核试验。 美方已明确表示,一旦朝

鲜再次核试,将对朝施加更严厉制裁。中方对此持何立场?如果朝再次核试,中方是否支持对朝鲜采取更多制裁? 对此,华春莹回答说,中方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有关各方都应谨言慎行,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或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言行。 对于你提到的假设性问题,我不想回答。我们希望各方都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保持克制,进行沟通对话,解决彼此合理关切,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尽快重返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的轨道,从而找到半岛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材料三: 中新网2月26日消息,2016年2月25日,王毅外长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题为《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的演讲,王毅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外交要坚定维护二战胜利以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我们绝不会“另搞一套”。 中国外交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更加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可能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是朝鲜半岛核问题。我愿在之后的答问环节详细回答大家的提问,但我要强调中方的三点基本立场。第一点,我们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朝鲜半岛不能有核,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自己制造还是引进部署。半岛出现核武器,不符合各方利益,也不利于朝鲜维护自身安全。所以,半岛必须实现无核化,对此中国坚定不移。 第二点,半岛不能战、不能乱。半岛任何战乱都会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如何来实现无核化?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谈判解决。就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一样,十年谈判,十年磨一剑。半岛核问题就是因为六方会谈中断了八年,才出现了朝鲜一次又一次的核试验。我们当然要通过新的联合国决议,采取进一步有力措施,有效阻断朝鲜方面的核导发展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放弃和谈的努力,因为和谈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中方作为六方会谈东道主,我们履行责任和义务,本着公正客观立场,提出了一个并进谈判的思路,那就是半岛无核化和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没有半岛无核化,就没有停和机制转换;反过来,停和机制转换不起来,各方的合理关切、包括朝鲜方面的安全关切都得不到解决,

关于民族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外交政策

民族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外交政策 出于条理清晰,我们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划分为两种:学理性民族主义思潮和大众性民族主义思潮(房宁称之为精英民族主义和平民民族主义)。所谓学理性民族主义,指的是具有概括、表达能力,提倡民族主义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分析;所谓大众性民族主义,指的是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90年代互联网普及后,大众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在互联网上发泄,所以有人称之为“网络民族主义”。 与学理性民族主义相应和,大众性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也在九十年代后开始强化。1993年出现的“银河号”事件,刺激了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产生。到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使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一个顶峰。紧接着2001年又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另外,美国对台湾、对西藏的干涉也严重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公众的民族情绪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网络”与“民族主义”结合构成的“网络民族主义”新术语与新现象,成为近年来媒体关注的新议题。人们把2003年称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除了继续在论坛上发表尖锐的、痛快淋漓的议论外,还投入到了具体的政治活动中:2003年6月,一些倡导民族主义的网站组织了登钓鱼岛的保钓活动;8月,当发生日本侵华期间遗留的毒气弹伤人事件后,这些网站发起了征集百万签名的活动,要求日本赔偿受害者;与此同时,一家网站为抗议日本右

翼分子登上钓鱼岛,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外焚烧日本国旗。2004年以来,由于连续发生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东海油田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互联网上连续又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日浪潮。 90年代初期,产生于知识界的民族主义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并无多少关系,但是因为有利于论证政权合理性,这一社会思潮得到默许。由于民族主义的话语形式让主流意识心态感到陌生和异样,民族主义所依据的理念和主张的政策倾向被主流意识形态疏远。相比一下90年代初、中期有关民族主义思想与官方的政策显示,二者的差距显而易见。批判全球化及其相关的思想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理论依据。自90年代初,中国坚持民族主义立场的思想家、理论家开始大力阐释其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批判理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全球分裂,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呼吁中国对全球化大潮保持警惕,趋利避害。的确,作为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如下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 (1)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并且其传导速度、影响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全球化还使各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第一次作业(以教材为主要参考)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A:发行人民币; B:促进就业; C: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为公民更换残损货币. 参考答案:C [单选题]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A:国家或政府 B:公民 C:企业 D:事业单位 参考答案:A [单选题]毛泽东发出"人口非节制不行"的指示是在 A:上世纪50年代初 B:上世纪60年代初 C:上世纪70年代初 D:改革开放之后 参考答案:C [单选题]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出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什么国家而奋斗? A:现代化国家 B:富强国家 C:信息国家 D:创新型国家

参考答案:D [单选题]“双百”方针是指 A:文艺工作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重点建设两百所大学 C:重点支持两百部文艺作品 D:用两百年时间建设成为强国 参考答案:A [单选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哪个报告中提出来的?A:《寂静的春天》 B:《增长的极限》 C:《人类环境宣言》 D:《我们共同的未来》 参考答案:D [多选题]财政政策由哪些政策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A:税收政策 B:支出政策 C:预算平衡政策 D:国债政策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率先使用产业政策一词的是: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参考答案:B [单选题]现代财政政策始于: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 D:20世纪40年代二战之后 参考答案:C [多选题]产业政策包括: A:产业组织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布局政策 D:产业技术政策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相继颁布哪些法令,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A:《伊丽莎白济贫法》 B:疾病社会保险法》 C:工伤事故保险法 D: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参考答案:BCD [多选题]人口政策的功能有: A:调控人口再生产 B:提高人口生活质量 C:推动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 概述: 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 50 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 1 / 14

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 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 (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 (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

第11卷第2期(总第80期)Vol.11No.2General No.80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 2010年第2期NO.22010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 洪园 (云南大学,昆明650091) 作者简介:洪园(1983—),女,广西南宁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政府运用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对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就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06.1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重新认识和科学总结过去重大决策的严重失误,克服决策体制的弊端、决策过程的无序性以及决策手段的落后性,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所谓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威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指定和选择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 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规范和指南。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执行者, 应从确保公共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来制定公共政策,加强和完善公众决策参与机制,保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更加明晰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研究 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制定做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可以发现,理论界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成果还不算很丰富。公共政策制定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对整个政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一项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往往是其实施成败的前提。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公民要求参与决策的意识逐渐增强,我国的公共政策体制已经向现代化的政策体制逐步迈近,譬如参与的形式逐步多样化、逐步推行政务公开等等得到了实现,但现代化的政策决策体制并未最终确立起来,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经笔者梳理,就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研究作如下综述: 对于公众参与程度的研究,何祖洪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作为公共政策 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引 导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推进政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已成为现代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小玉,高沛煊,刘兰兰认为,近年来,科技不断进步使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民主观念明显增强,参政自觉性 不断提高, 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关于参与方式的研究,谭颖、颜世磊指出,目前我国公民进入政策系统的方式大致有参与选举活动、听证会、信访、社会组织活动、政党活动以及利用网络、媒体等中介工具表达意见,通过这些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等形式,公民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了决策风险,有利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 主化。但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障碍性因素。 ”梁巨龙叙述道,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两个: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 周丽君、张凤军认为,总的说来,目前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内输入”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 下,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变 化主要表现为由政治运动式参与向分配性、 利益性参与发展,由单一的官方参与渠道向多样化民间参与渠道发展,由被动参与向 主动参与发展。实践中表现为水电涨价听证会、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定中的问卷调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公众参与。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研究 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和谐稳定等都是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然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偏离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象。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贾金臻指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公共决策信息失真,偏离公共原则;二是违反程序导致决策失误,损害公共利益。我国的行政体系普遍存在着权力过大、闭门 决策的问题。没有监督和制约, 没有听证和预审,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超越权限决策,是无法保证公共 利益的。三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颇, 违背公正原则。一些垄断性行业,比如民用航空和电信业出台违背市场规律的垄断性政策 谋取部门私利,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以保护主义为价值取向,制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这些都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颇,违背公正原则的客观体现。 谭颖、颜世磊分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障碍性因素。其一,政府和公民对公民参与的认识存在误区。政府在促进公民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公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造成了公民心理上的政治冷漠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其二,公民组织发育不成熟。部分公民组织管理欠佳、自律性差、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利益表达组织化不足,公民对民间组织的认同度低,影响了公民通过民间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其 三, 制度化缺失。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整合与表达,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都鼓励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的制定, 但这都是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法律上的制度保障。 罗琳娜指出,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如党 政政策的权力职责划分不甚明确, 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的政策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的党政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不仅数量少且功能不全;地方某些部门仅仅 将政策研究组织作为一种摆设, 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二方面公共政策研究系统的软件条件落后。人员分配不合理,合理, 此外,国家对于政策研究人员不够重视也直接造成了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方面公共政策的逆境研究分析不够。我国在公共政策的逆境研究中也同样遇到问题,汶川地震是对我国公 共政策在逆境下的执行的一个很好的考验, 虽然尽可能地挽回了灾区人们的生命,但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公共政策学者研究探讨。 梁巨龙将公民政策参与的困境分为:一、主体性困境,表现为公民缺乏参与意识。二、渠道性困境。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两个: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 · 4·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前言】: 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进步也不能离开中国。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总GDP总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从更长远的层次考虑,中国必须有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外交战略,真正的做到和平崛起! 【摘要】: 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黄岩岛事件,已经钓鱼岛争端对于迅猛发张中的中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促进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外交现状国际地位国际事务外交政策 【正文】: 上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格局和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变化,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而中国则抓住机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媒体不顾事实地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进而误导人们对中国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排斥感,在此基础之上,中

【最新版】[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网上作业与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第一次 [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2、试述社会保障政策终结的最根本障碍。 3、试述现代社会保障是建立的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 1、答案: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社会是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社会保 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2、答案:利益的减少 3、答案要点:第一,空想社会论。第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第三,庇 古的"经济福利”思想;第四,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第五,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 国家思想。 [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 到任不久的某县县委张书记,在连续听取汇报的过程中,认识到有一系列关系到全县数十万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党和政府拿出方法来解决,而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县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太低。有人向张书记建议:如果将全县耕地的四分之一从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种植烟草,那么县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年后就能够增加一倍。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把火点起来,就可以使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得到解决。张书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县委常委会上力排众议,坚持通过了立即着手把全县四分之一耕地改种烟草的决定。然而,这一决策执行的结果是,一年后县政府财政收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约五分之一;同时给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损害。那么,在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上,张书记应该总结什么经验教训呢? 参考答案: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教训有应在严重事态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时觉察其严重性并且采取果断对策;应形成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 1、财政政策 2、窗口指导 3、产业政策 参考答案:

浅议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浅议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作者:张永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9期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因而,应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建立政策监督体系,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张永,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9-0064-0002 江泽民同志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制定政策只是事情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在于执行政策,执行得不好,再好的政策也会落空,而且会损害党的声誉。”我国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公共政策的执行,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防止执行偏差。 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概括 (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内涵 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政策执行偏差是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的背离,由于行政执行人员的知识素质、执行能力和理解水平以及执行体系的不健全,造成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之间出现差距,使原定目标没有实现,或者说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妨碍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不良情形,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政策替换 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实质内容与政策原意相背离,但表面相似。尤其在所执行的政策对执行者的既得利益构成威胁时,他们往往会偷梁换柱,制定表面相似但实质相背的政策,替代原有政策加以执行,使上级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也就是“挂羊头,买狗肉”、“上有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