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汉文-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葛汉文-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葛汉文-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2年第2期

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葛汉文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部分学者围绕“欧亚主义”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分析这两大思想传统的现实价值及其启示,力图藉此理解当

代俄罗斯的政治身份、国家地位与未来命运。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

想的兴起,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对

俄罗斯对外政策实践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看来,冷战后俄罗斯地

缘政治思想依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延续,基本没有克服传统地缘政

治思想存在的诸多缺陷。个别激进的地缘政治观点与沙文主义与极端民

族主义联系较为紧密。

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冷战后

在现代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个颇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自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和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Mack-inder)时候起,俄罗斯帝国及后来的苏联便以其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位置及较西方社会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始终吸引着地缘政治研究者的注意,对俄帝国(及后来的苏联)地缘政治形态及其影响的描述、假设与推断几乎占据了现代地缘政治思想文本的主要篇幅;另一方面,除20世纪20、30年代以尼古拉·特鲁别茨科伊王子(Prince Nikolai S.Trubetxkoy)、彼得·萨维茨基(Petr N.Savitsky)等

*葛汉文: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讲师。(邮编:210039)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后世界各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特色及国际政治意义研究”成果组成部分(立项批准号为12CGJ022)。

521

人为代表的个别俄国流亡者曾出版过一些多少涉及地缘政治的著述外,

①俄罗斯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学术传统。特别是在苏联时期,由于地缘政治一

直被官方痛斥为一种“伪科学”

和一种为垄断资产阶级发明的、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势不两立的帝国主义侵略谬论,因此,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马汉(Alfred T.Mah-an )的两部著作曾被翻译成俄语出版外,苏联学者大多对地缘政治理论不甚了解

或知之不深,“地缘政治”成为了苏联学术研究的一个禁区。②应当承认,很多苏联

时期的军事家、

外交家和学者在展开某些战略问题研究时,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地缘政治的某些视角和方法,

③但他们大多对“地缘政治”一词保持一定的警惕,拒绝将自己的研究归于此类。

随着苏联的解体与冷战的结束,这种局面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缘政治研究在很短时间内就渗透到俄罗斯联邦政治、军事、外交与教育等各个领域。地缘政治成为一门大学课程,相关的著作、教材与研究机构大量出

现;地缘政治研究得到了俄军方的重视,

俄军事机构、很多军方杂志和军事院校的教学大纲都将其置于突出的位置。尽管在概念与表述方面存在分歧,

但当代俄罗斯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接受了这一术语

,“地缘政治已经成为横跨俄罗斯国内政治光谱的一门显学”。④经过20年的发展,地缘政治理论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俄罗

斯人思考自我历史身份、民族认同、政治局势、国家命运和全球地位的基本视角之一。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两种思想传统紧密相关。一是“欧亚主义”(Evraziistvo )传统,它是20世纪20、

30年代一些为躲避俄国革命而逃至布拉格、

柏林与巴黎等地的俄国移民创立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主要以特鲁别茨科伊、

萨维茨基等人为代表。这种思想力图为苏维埃革命后的俄罗斯寻求一种新的文化视角,以拒斥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堕落的”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广泛

6

2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③④有关俄罗斯早期地缘政治思想的介绍,可参见杨勇:《俄国“白银时代”俄侨知识分子的地缘政治思

想》,《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3期,第70—75页;陈训明

:《萨维茨基及其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79—82页。

Vladimir Kolossov and Rostislav Turovsky

,“Russian Geopolitics at the Fin-de-siecle ,”in Andrew H.Dawson and Rick Fawn ,eds.,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Eastern Europe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3,p.143.

苏联学者在地缘政治方面的论述,

尤以海军元帅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Sergey Georgiyevich Gorshkov )在海军建设及其对国际政治影响等方面的论述令人印象最为深刻。此方面较为全面

的论述可参见Sergei Chernayavskii

,“The Era of Gorshkov :Triumph and Contradictions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28,No.2,2005,pp.281-308。

Natalia Morozova

,“Geopolitics ,Eurasianism and Russian Foreign Policy under Putin ,”Geopolitics ,Vol.14,No.4,2009,p.669.

“蔓延”,重塑俄民众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在欧亚主义者看来,俄罗斯广阔

的领土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撞击点和结合部,

历史上各个族群与文明在这里相互竞争、冲突与交融,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且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俄帝国在四个多世纪时间里向东方的扩张,将一大批非俄罗斯人纳入这一命运共同体当中,因此,俄罗斯不仅带有诺曼人和斯拉夫人的欧洲成份,也传承了拜占庭和鞑靼人的东方基因,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欧亚”文化特性。因此,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文明亦不属于东方文明。它是一个独特的欧亚文明共同体,这个共同体

“显示了俄罗斯在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上的完整统一”。

①在欧亚主义者眼中,西方是俄罗斯欧亚文明的天生大敌。值得注意的是,欧亚

主义言中的“西方”在地理上实际涵盖了俄罗斯以西的任何国家,包括波兰、立陶

宛、

瑞典。在他们看来,“对东方发起猛攻”在历史上实际是整个欧洲的总口号。从条顿骑士团、约翰三世的瑞典、拿破仑、波兰白军到纳粹德国,西方经常性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已成为俄罗斯历史演进中格外痛苦的一部分。西方对俄罗斯的威胁不仅来自军事层面,更是文化层面的,其实质是两种文明(即“罗马—日耳曼”文明与“希腊—斯拉夫”文明)千年敌对的历史延续。彼得大帝通过欧化改革从而使俄罗斯“融入欧洲大家庭”的尝试,实质上给俄罗斯独特的欧亚文明带来深重灾难:“(俄帝国)表面上的强大是以付出欧洲对俄罗斯全方位的文化和精神奴役为代价

的”

,它破坏了俄民族的统一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广泛挑起了俄帝国各阶层、等级和宗族之间的纷争,其结果则造就了一个“畸形的俄罗斯”

。苏维埃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所推行的政策,在本质上是彼得大帝欧化政策“更大规模和更热情的继承

者”

,从而使俄罗斯更加难以摆脱欧洲文明的桎梏。②与对西方文明的极端敌视不同,欧亚主义认为亚洲文明对俄罗斯更具亲和力,

因为亚洲文明与俄罗斯欧亚文明实际上拥有“共同的起源”

。萨维茨基就将罗斯被迫臣服金帐汗国的历史视为罗斯防御西方文明威胁所采取的一项必要措施,甚至是一种与蒙古人的攻守同盟,因为那一年正好是罗马教皇宣布发动“反对分裂

派教徒(即东正教教徒)与鞑靼人”

的十字军东征的年头,而当年拒绝与金帐汗国结盟的白罗斯、基辅、加里西亚最终都成了西方(立陶宛与波兰)兵锋的牺牲品。因此,罗斯表面上的屈从实际上最终保护了自己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不再受侵略成

性的日耳曼世界的威胁。③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蒙古等亚洲文明的历史被成功嫁

7

2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②③Mrak Bass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21,No.4,1997,p.565.

〔俄〕

瓦列里·列昂尼多维奇·彼得罗夫:《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于宝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Marlène Laruelle

,“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Nationalities Papers ,Vol.32,No.1,2004,p.116.

接到俄罗斯的历史演进当中,俄罗斯也因此被认定为一种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认

同、

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形态。欧亚主义绝非仅仅是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它还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色彩。在欧亚主义者看来,欧亚大陆不仅划分为欧、亚两个大洲,而且由欧洲、亚洲与“欧

亚”

(或“欧亚—俄罗斯”)三个部分组成。欧亚主义者眼中的欧洲是位于俄西部边界之外的一个半岛及其附属的岛屿,亚洲仅包括中东、伊朗、印度和中国等西亚、南

亚和东亚国家,欧亚大陆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都属于“欧亚世界”

。这里位于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它所拥有的特殊完整的地理形态(如辽阔的疆域与大致平坦的

地形地貌)与近乎封闭的自然环境(如出海口之缺乏、

大陆特征及交通上相对隔绝),在为俄罗斯民族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决定了俄罗斯所独有的民

族性与国家角色。总之,

俄罗斯在文化与地理上不同于欧洲与亚洲的“第三洲”特征,使其必然拥有一条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

“特殊道路”。①影响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另一大理论传统,是以麦金德、卡尔·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 )、卡尔·施米特(Carl Shmitt )等人为代表的经典地缘政治理

论。特别是麦金德及其著名的

“心脏地带”理论,对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影响颇深。作为现代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者,麦金德在其1904年的著名

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将欧亚大陆的中心和北方区域视为世界政治的“心脏地带”

,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与外界相对封闭,没有通向适宜航海水域的通道,有利于陆地机动性的发挥。在历史上,严苛的自然环境致使这里只能维持稀少的人口,向来就是军国主义的统治地与强权专制的栖息地,只能凭借某种形式的独裁

或专制统治方整合为一体。随着海权优势时代(即所谓“哥伦布时代”

)的行将结束和交通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愈发密集的铁路网与快速普及的工业化,在使这一

区域更为紧密地聚合的同时,

也极大促进了其机动性的大幅增强。其后果是对海权世界构成日益严重的压力,并终将发展成为

“对世界自由的严重威胁”。②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引起了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学者的极大兴趣。

尽管麦金德的出发点建立在巩固英帝国全球利益与维系霸权基础上,其政策建议

目的在于如何阻挠和破坏“心脏地带”的权势潜力,③但麦金德宏大的战略视野,及

其对俄罗斯民族气质、资源领土所具备的庞大权势潜力的认识,仍被当代很多俄罗斯学者所赞赏,并认为这正是他远远高于历史上大多数战略家的地方。俄当代地

8

2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③Marlène Laruelle ,“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

”Nationalities Papers ,p.117.H.J.Mackinder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170,No.4,2004,p.342.

Klaus Dodds and James D.Sidaway

,“Halford Mackinder and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A Centennial Retrospective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170,No.4,2004,p.292.

缘政治学者亚历山大·杜金(Aleksandr Dugin )将麦金德视为“在解释世界政治历

史方面最大胆和最具革命性的学者”,将其《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视为“解释世界

历史规律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文本”。①在这些学者的鼓吹下,麦金德的著述在一些

重要杂志上反复被引用刊载,当代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地缘政治论述都或多或少地

与其理论有所关联。②尽管这些学者对麦金德理论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对

“心脏地带”在世界历史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持肯定态度。在俄罗斯实力大幅衰减、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政治经济迅速恶化的局面下,麦金德在一个世纪之前的预测与断言,使很多俄罗斯人“开始相信他们的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结果。俄罗斯恢复伟大地位的希望正寄托在这个理论上”

。③另外,经典地缘政治的另一大理论传统

———“德国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 )也得到了俄罗斯当代学者的充分注意。虽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德国地缘政治学”一直被苏联学者谴责为一种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理论及纳粹德国疯狂

侵略政策的帮凶,但以“德国地缘政治学”领军人物豪斯霍弗的著作2002年在俄

罗斯首次出版为标志,“德国地缘政治学”重新引起了当代俄罗斯学者的兴趣。豪

斯霍弗提出的“有机体”

(Organismus )、“空间征服”(Raumüberwindene )、“生存空间”(Lebensraum )、“大空间”(Grossraum )等概念,经过俄部分学者与政治家的解

读与论证,开始在俄罗斯当代公共政策和学术辩论中被引用与讨论。

④这部分学者希望通过对上述观点的考察,发掘对俄当前地缘政治形态与未来战略规划可能具有的启示与意义。

除直接受益于上述两种思想传统外,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还多少掺杂

了其他许多政治与社会理论,

如共产主义理论、东正教教义、原教旨民族主义等等。在部分俄地缘政治者那里,这些看似彼此矛盾的政治与社会学理论都被吸纳与调

和,地缘政治也因而成为了一把“哲学的大伞”,吸收了后苏联时代俄社会中先后

涌现的很多激进的政治思想。⑤因此,一些学者将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视

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理论集合体并非全无道理,这可能也正是它能够同时被俄左右翼政治势力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

9

2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②③④⑤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Vol.11,No.1,2006,p.106.

William C.Wohlforth

,“Heartland Dreams :Russian Geo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in Wolfgang F.Danspeckgruber ,ed.,Perspective on the Russian State in Transition ,Princeton :LISD ,2006,p.265.

Charles Clover

,“Dreams of the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Vol.78,No.2,1999,p.9.

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1.

Charles Clover

,“Dreams of the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p.9.

二、保卫心脏地带:防御的欧亚主义

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最为鲜明的特色,在于其集中围绕欧亚主义与经典地

缘政治理论(特别是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的叙事风格。但是,俄罗斯当代地缘

政治研究界对于上述两大思想传统的认识实际上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在部分俄罗斯学者看来,欧亚主义传统中的“欧亚”概念与麦金德“心脏地带”

概念在地理范围上是大致等同的,两者都明确定义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属性。在这种观点最为著名的拥护者、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Genna-dii Ziuganov )看来,在过去几百年间,辽阔的疆域在为俄罗斯独特的文明形态提供地理空间基础的同时,也界定了其历久不变的地缘政治身份。这一地带在地理上由辽阔的内陆空间构成,具有向内的凝聚力,但它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却几乎完全被切断,这正是俄罗斯政治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基本特征。麦金德将该地带赋予“心脏地带”的称谓,是对其重要的地理与历史地位的承认。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只有一次越过太平洋在阿拉斯加半岛建立了统治,但最终失去这个殖民地并从北

美迅速后退。这实际上为其大陆特性提供了一种历史反证。

①与麦金德对这个大陆堡垒“交通不便、不易受到攻击”的描述相比,久加诺夫从逆向的视角出发,将“心脏地带”视为一个在防御上相对有利、内部高度整合、自给自足的政治地理区域。

在全球地缘政治层面上,这些学者赞同麦金德关于世界历史中陆权与海权不

可调和、

永恒对立的观点,也认可欧亚主义者将西方作为俄罗斯头号敌人的论断。在他们看来,俄罗斯的全球地位与应有战略,归根结底取决于“陆权—海权对立”这一基本的地缘政治事实,这是不受历史或政治因素变化影响的,无论“俄罗斯是

独裁主义、共产主义或如今天一样———虚假民主的”。②在历史上,西方国家正是

基于这种事实不断地封锁与围堵“心脏地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在中东欧地区制造一系列新民族国家的做法,完全是西方试图构筑起一条“带状

防疫线”,以阻止苏联与德国“大陆集团”的贯通并对“心脏地带”实施直接威胁;冷战期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同样出于围堵“心脏地带”的需要,而非单纯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反对苏联;当代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依然建立在这一“地缘政治事实”的基础上:不论俄罗斯如何努力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加快西方式民主步伐并主动消除对西方的军事威胁,但仅仅是由于地缘政治原因,西方

3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3.

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3.

社会在思想深处长久隐藏的“恐俄症”

(Russophobia )注定将延续。①一个世纪前“麦金德的基本诉求就是清除俄罗斯对‘心脏地带’的控制,这与俄罗斯今天的‘死对头’布热津斯基与基辛格的理念完全一致。……冷战结束后北约完全是在按照

麦金德的方式,

力图建立起对东欧的控制,以便控制‘心脏地带’”。②这部分学者据此指出,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应有战略及其历史命运也是由这个

基本的地缘政治事实所定义的。基于“心脏地带”是一个在地缘政治上自我整合、

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具有独特文明形态的地理历史区域,因此,冷战时期苏联在世

界范围内极力扩大影响、与美国进行全球权势争夺的战略显然是错误的

:“苏联的这种‘海市蜃楼’般的举动在分散了其力量同时,也丧失了对‘鼻子底下’的政治进

程的必要的控制能力,这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主要因素。”③因此,当代俄罗斯

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应当在承认“心脏地带”有机统一特征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加

强俄罗斯与“心脏地带”其他部分(即前苏联已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在政治经济上

的相互联系,

积极应对西方文明的压迫与威胁,最终恢复“心脏地带”在政治上的统一,

使俄罗斯能够在精神与物质资源上得到健康重生。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分学者力图吸取欧亚主义的精神内核,从而为当代俄罗斯的民族身份定位与重塑国家认同提供帮助。他们拒绝将欧亚主义简单等同于俄罗斯民族主义,如久加诺夫将欧亚主义中有关“欧亚文明共同体”的论述与列宁的民族友好原则相结合,以期在理论上将“心脏地带”内的所有族群都整合为一个拥有

共同“欧亚”历史、彼此命运相联的文明整体。在他看来,纯粹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并不符合俄罗斯联邦的民族、文化与社会现状,完全无助于在鞑靼斯坦与高加索等

地区创造国家政治认同。久加诺夫拒绝将自己视为一个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而自称为“巴什基尔民族主义者、鞑靼民族主义者、卡尔梅克喇嘛教的坚定保护者”

。④这种相对宽泛的民族主义观点,正是久加诺夫1996年总统竞选时在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轻松取胜的原因,这与亚历山大·列别德(Aleksandr Lebed )等人较为狭隘、排外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久加诺夫等人的地缘政治主张,实际上是对俄罗斯独立伊始外交政策的一种理论回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基本考虑是主张全面加入美国主导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仿效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

政治支持,

从而摆脱国内危机,实现经济繁荣与振兴。这一政策还被视为是一种1

3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①②

③④Charles Clover ,“Dreams of the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p.12.

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4.

Ibid.,p.105.

Charles Clover

,“Dreams of the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p.12.

《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回归文明”之举,俄罗斯力图再次成为一个“欧洲的学徒”,重新开始其在17世纪中后期由彼得大帝开始的、但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已经中断的“西方化传统”。①不仅如此,重返西方还被认为预示了一个崭新的地缘政治的开始,俄罗斯将永远放弃重建帝国的野心,告别帝国主义的过去,致力于创建一个现代的俄罗斯民族国家。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俄罗斯在独立之初积极参与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机制、力争成为西方国家平等的合作伙伴、与北约合作并分享安全机制,并在削减战略核武器、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制裁伊拉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向西方做出重大政策让步。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甚至对部分独联体国家采取了相当强硬的立场,相互关系普遍有所恶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向西方的一边倒政策,却事与愿违:不仅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可望不可及,国内全盘西化的激进改革也陷入重重危机,而且在政治、外交和安全领域,俄罗斯亦常常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排除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决策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利用俄国力衰弱之时大举向其周边渗透,挤压俄战略空间,对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在此背景下,久加诺夫等人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思考,体现出当代俄罗斯部分左翼人士对于俄独立伊始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强烈不满,以及他们对苏联解体及由此导致的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骤然下滑的极大痛惜。他们力图通过地缘政治的解释,重新唤起俄罗斯民众对苏联时代的“美好记忆”和对俄罗斯发展潜力与光明未来的信心。另外,久加诺夫等人将欧亚主义与列宁民族观点相联系的做法,还体现出俄左翼政治力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巨大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俄国内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力图将部分新观点、新思路引入传统意识形态,使后者重获活力从而争取更多公众支持的考虑。他们所鼓吹的诸多观点,如西方与俄罗斯经久敌对、俄理当主导“心脏地带”的整合过程、捍卫“欧亚”不受西方入侵等,表达出很多俄罗斯普通民众由于国力下降、民生凋敝加之对西方希望幻灭所导致的深刻的挫败感,以及由此激发出的要求恢复苏联时代强盛国威、捍卫在原苏联边界内影响、恢复在欧亚大陆传统地位的呼声。

三、拓展心脏地带:进攻的欧亚主义

冷战后俄罗斯流行的另一种更为激进的地缘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以杜金、弗拉基米尔·日里基诺夫斯基(Vladimir Zhirinovsky)等人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势力的相关论述当中。

①Graham Smith,“The Masks of Proteus:Russia,Geopolitical Shift and the New Eurasianism,”Transac-tions of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Vol.24,No.4,1999,p.482.

231

同久加诺夫等人类似,麦金德在全球地缘政治层面上有关海陆权永恒对立的观点得到了这些学者的热情拥护。杜金将陆上文明与海上文明视为世界文明的两种最主要的类型,认为两者具有独特的经济增长与国家建构方式,并且通常处于一种长久延续的洲际战争当中。杜金用“欧亚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对抗来替换麦金德陆权与海权的对抗,并将这种对抗认定为全球历史中最重要和最持久的政治断层线。在他看来,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必然导致它在经济与政治模式上与西方之间存在永久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而非不断变动的意识

形态,是西方社会对俄罗斯怀抱持久敌意的真正来源。①他认为,冷战结束后,美

国等西方国家在北约东扩等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

其实质是西方不惜一切代价最大程度削弱“心脏地带”政策的当代延续。

②如麦金德当年提出“海权—陆权”两分法解释世界历史与国际政治规律一样,

杜金也引入了一系列两分法(如“基督教—东正教”

、“西方—东方”、“民主—威权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以变动为特征的社会—以延续性为特征的社会”等等)来描述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在宗教、地理、政治与社会等各个层面上的恒久差

别。在杜金等人看来,

这些差异性正是俄罗斯与西方延续几个世纪的冲突的根源。虽然,随着冷战的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抗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

这种对抗———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却依然以不同形式继续着,而

对此忽视(如俄罗斯独立之初的对外政策)则是违背历史规则的,

是对俄历史与文化的彻底否认,也有悖于俄罗斯的根本利益。在这一点上,这部分学者的思想与久加诺夫等人的观点和结论大致相似。

杜金等人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思考,还受拉采尔、豪斯霍弗、弗里德里希·瑙曼(Friedrich Naumann )及施密特等德国地缘政治学家的影响,特别是拉采尔、豪斯

霍弗、

施密特等人有关“大空间”与“空间征服”的观点极大影响了杜金对于俄罗斯未来战略的思考。在他看来,俄罗斯作为一个大陆强权同样处于不断寻求“大空间”的斗争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的命运不能与欧亚大陆的命运相脱离,相

反,

两者在地缘政治上是共生共存的。欧亚大陆作为一个单独的、紧密联接的地缘政治单元,也是一个具有庞大潜在力量的地域,而俄罗斯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位置使其成为欧亚大陆的组织中心,它必须也有能力独自动员整个欧亚大陆的

一体化融合进程,从而再次控制整个欧亚大陆

,“这是俄罗斯被注定了的命运”。③3

3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②③Vladimir Kolossov and Rostislav Turovsky ,“Russian Geopolitics at the Fin-de-siecle ,”in Andrew H.Dawson and Rick Fawn ,eds.,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Eastern Europe ,p.145.

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7.

Graham Smith

,“The Masks of Proteus :Russian ,Geopolitical Shift and the New Eurasianism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24,No.4,1999,p.484.

而那些位于欧亚大陆边缘的权势力量(即麦金德言中的“内新月型地带”或斯皮克

曼言中的

“边缘地带”)将与俄罗斯产生“充满活力”的地缘政治互动,结果必使其与俄罗斯建立起同盟或依附关系,保持地缘政治上的从属地位。在杜金看来,欧洲(特别是德国)与俄罗斯存在战略妥协的可能性,前者最终成为俄罗斯主导下的欧亚大陆体系下的一个同盟者。日本是俄罗斯在东方的天然同盟,伊朗是俄在欧亚大陆南方的同盟。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发展,最终将出现一个四边形的大陆国家

同盟体系(即“柏林—莫斯科—东京—德黑兰轴心”),将西方与海权国家的影响完

全逐出欧亚大陆。

①杜金这种关于建立欧亚大陆同盟从而驱逐海权国家影响的观点,

与豪斯霍弗近80年前提出的观点存在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将这个联盟的主导国家从德国换成了俄罗斯。

从严格意义上讲,杜金等人的观点与传统的欧亚主义存在显著区别。后者将“欧亚”限定在原俄罗斯帝国边界内,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具有共同

文化—历史特征的地理区域。而杜金对于俄罗斯应有地缘政治形态的理解,

不仅远远超出了俄帝国与前苏联的边境,甚至将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东北、西藏

与新疆,

蒙古,阿富汗甚至土耳其在内的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统统都纳入其中,这远远超出了历史上欧亚主义者的论述。杜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办的《要素》杂志中曾描述了一个领土从都柏林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盛大的“欧亚帝

国”

。②这种领土扩张的地缘政治目标之一,正如日里基诺夫斯基所生动表达的,“要到达印度洋的海岸”。

③如果久加诺夫对俄罗斯未来地缘政治形态的理解使用一种复古的苏联视野(即满足前苏联边界范围内的地理空间)的话,那么,杜金等

人则得出了俄罗斯整合整个欧亚大陆,

从而“控制世界上最为有利的地理平台”的结论。杜金的相关论述及其所绘制的这些具有高度挑衅性的示意图,露骨地体现出其狂妄的扩张野心。

杜金与欧亚主义存在的又一大区别,在于他对欧亚主义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俄罗斯在融合了亚洲文化后所呈现的独特文明特征)的基本忽视,而这一向被认

为是欧亚主义最基本的表述方式。相反,

他的地缘政治观点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生硬的、冰冷的表述风格,完全破坏了欧亚主义借用文化手段在俄罗斯民族主义与俄境内其他民族文化之间所构建出的微妙平衡。但同时,不能将杜金的观点归结为纯粹的地理决定论,因为他从不掩饰其极端的俄罗斯民

4

3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③Marlène Laruelle ,“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

”Nationalities Papers ,p.130.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9.

Marlène Laruelle

,“Aleksnadr Dugin :A Russian Version of the European Radical Right ?”Kennan Institute Occasional Paper#294,1999,p.7.

族主义(甚至是种族主义)立场。在他看来,俄罗斯的民族认同不应当来源于传统

欧亚主义所断言的“斯拉夫—鞑靼”传统,而应当来源于“北欧—雅利安”传统,这

种传统正是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乃至全球范围内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优越性所在。杜金在这方面的论述与纳粹当年的言论惊人地类似,杜金本人也从不否认他对纳粹

主义的向往。

①因此,可以将杜金的观点视为1933年后融合了纳粹“种族优越论”的“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俄罗斯翻版,他不过是借用欧亚主义与地缘政治研究的外壳装饰其极端激进的种族主义与扩张主义意识形态而已。

总的来看,杜金的观点实际上是将一些经典的地缘政治表述与俄罗斯部分思

想传统进行生硬嫁接的结果,实质上存在许多问题。在概念与逻辑方面

,“欧亚”时而被理解为俄罗斯,时而被认为是欧亚大陆,并且还不时与“心脏地带”混用,体现出概念与逻辑上的极大混乱。杜金似乎也乐于刻意模糊这些概念,以便更好地

为其论点服务。②他的理论依据与提出的政策建议,要么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要么早已被历史所唾弃。杜金有关建立以俄罗斯为首的反西方“大陆国家联盟”

、从而重新培育出一个世界权势中心的观点,更是完全不着边际。在他所规划的这个反西方大陆同盟当中,有两个(德国与日本)都是美国的盟国和公认的西方社会的一部分,并且在这个同盟中除俄罗斯外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陆权国家。然而,这些充斥着逻辑和概念混乱的观点,却在冷战后俄罗斯社会大行其道,获得了很多极右翼政党与拥护者的支持,其部分观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当代俄罗斯公共政策与对外战略辩论的中心位置。

四、置疑心脏地带、挑战欧亚主义

在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当中,欧亚主义与“心脏地带”等经典地缘政治观点被广泛接受,对前两者的现实价值及其具有的可能意义的探讨,成为后苏联时

代俄地缘政治研究的基本线索。但同时,

在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置疑和反对上述两大思想传统的声音。部分俄罗斯学者在批判欧亚主义与“心脏地带”理论的基础上,力求以一种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对俄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与发展战略进行思考。虽然这部分学者的观点在影响力方面,远不及久加诺夫、杜金等政治人物与公共活动家的相关论述,在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政策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亦相当有限,但这些学者在俄罗斯领土认同、国家建构、文化符号、对外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可以为全面认识俄当代地缘政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5

3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②Marlène Laruelle ,“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Nationalities Papers ,p.131.

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07.

持批判态度的学者首先力图打破将麦金德“心脏地带”以及“欧亚”概念与俄罗斯历史地理形态相等同的做法。瓦迪姆·辛别斯基(Vadim Tsymburskii )指出,

麦金德在1904年和1919年划定的“心脏地带”,在范围并没有对应俄罗斯真正的

历史—地理空间。在历史上,

俄罗斯实际上具有四种不同的政治领土形态:即中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18—20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联邦,但所

有这些政治形态的领土轮廓都与“心脏地带”不相吻合。辛别斯基指出,麦金德关

于“心脏地带”的构想由一片由沙漠、草原和森林所环绕的、位于欧亚内陆深处的大片区域,但这片区域并不包括欧亚大陆西北部由针叶林与落叶林构成的“辽阔

的森林地带”,而这个区域正是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主要区域。辛别斯基据此认为,

确认俄罗斯民族与领土身份的关键,在于判定那些真正支撑俄民族起源和生存发

展的地理空间

,“心脏地带”理论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①不仅如此,这些学者认为

,“欧亚”概念也同样无法解释当代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身份问题:尽管“欧亚”概念在提出之时基本符合苏维埃俄国的地缘政治现实,但后来的苏联在领土范围上逐步扩大,在意识形态上更不同于欧亚主义所构筑的文化认同。冷战结束后前苏

联地区在领土空间上的大幅变更,更拉大了“心脏地带”、“欧亚”等概念与当代俄

罗斯在领土、文化上的裂痕。

正是意识到上述问题,这些学者开始寻求一种文化地理而非自然地理方面的解释,

以重建俄罗斯民众的政治与文化认同。辛别斯基发展出一种“民族文明平台”概念以取代“心脏地带”与“欧亚”的提法。他将这个概念定义为俄罗斯人征

服、居住与开发的区域,即俄民族历史上和现今集中居住的领土。从地域上看,这

个民族文明平台包括乌拉尔山以西俄罗斯的“欧洲”

部分、乌拉尔与西伯利亚。在辛别斯基看来,从文化角度考察,俄罗斯是一个与欧洲文明(即所谓的“罗马—日耳曼”文明)和亚洲诸文明平行发展的、独立的文明模式;从地缘政治角度考察,俄

罗斯则是一个长期被周围文明所包围的岛屿(ostrov )。②冷战结束后,这种文明模

式开始受到其周围文明的强力渗透,因此,俄罗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致力于在内部巩固并发展这个民族文明平台,而非谋求“心脏地带”霸权并在未来某个时候重建帝国。

尽管在表述方式上与久加诺夫和杜金等人存在很大区别,并强调“心脏地带”、“欧亚”等概念对于当代俄罗斯的不适用性,但辛别斯基思想的基础还是主要来自于欧亚主义,其观点同样也建立在对俄罗斯文明排他性和独特性的理解上。对这种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强调,在逻辑上必然导致这些学者对俄罗斯步入西方文

6

3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13.

Ibid.,p.114.

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明道路持有相当的保留态度。因此,这些学者所讨论的不仅仅是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身份问题,还包括民族与文化身份问题。他们力图通过确定俄罗斯的地理历史领土等“客观事实”,为俄罗斯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定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帮助打破那种以迎合西方文明模式、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为目标的政策模式,从而实现俄罗斯的“再度复兴”。

真正对“心脏地带”等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思想方法提出颠覆性挑战的,当属以库马卢丁·加吉耶夫(Komaludin S.Gadzhiev)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的观点。这些学者在回顾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后认为,麦金德理论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价值观密不可分,代表了那个时代相当一部分大英帝国政治精英的国际战略理念。例如,维护大英帝国政治边界之内的经济繁荣,而非与世界经济的其他部分保持紧密联系等“重商主义”观点,在麦金德理论逻辑中占据突出的位置。正是这种观点为20世纪初期一些国家(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和苏联)谋求经济上自给自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模式,麦金德理论的重商主义基础与当下被广泛接受的政治经济组织规范存在根本对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与此同时,这种由政治精英阐发,通过秘密外交与幕后操纵方式的战略理念,在当时就与大众政治广泛兴起的趋势相抵触,现在更是与时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严重脱节。因此,麦金德对“民主和自由贸易”直言不讳的敌视,实际上代表着当时大英帝国一部分政治精英对于“那些支撑当代世界秩序的结构”的敌视与反对。①

麦金德理论中的地理决定论倾向及一些主要结论,也受到了这些学者的置疑。加吉耶夫指出,对自然地理具有持续的战略关键性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过于粗陋的物质决定论,并不能作为一个可信的地缘政治分析基础。麦金德关于陆海对抗的论断不仅与历史经验(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同盟)严重矛盾,也与技术发展不相符合。在麦金德做出其论断之时,飞机、电报等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形态。当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航空、太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对麦金德有关海陆机动性的对比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并从根本上调整了中心与边缘、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关系。麦金德的预言———“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从未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相吻合,更与当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位于北美和亚太地区的事实严重偏离。因此,麦金德那些陈旧的、古板的理论早已脱离了国际政治现实,任何力图借此来规范当今国际关系的努力,显然都是不合时宜的。

这些学者清醒地看到,地缘政治在当代俄罗斯公共政策辩论中所受到的热烈

①Marlène Laruelle,“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Nationalities Papers,p.129.

731

关注,特别是部分学者与政治人物所坚持的反西方立场及对特定地理区域实加控

制的主张,

实际上反映出很多俄罗斯人决心借助欧亚主义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等思想传统重建大国地位的迫切心态,而“对于‘心脏地带’理论不加批判地接受催

生了一系列关于俄罗斯地缘政治身份的陈词滥调”

。①这些思想与麦金德当年的论述一样,虽打着“科学”、“学术”的幌子,却服务于俄罗斯国内的集体心态、政治

家的竞选野心与激进的社会舆论。在此类观念影响下,俄罗斯似乎无需付出特别努力,仅凭借其地理位置就注定能够恢复大国地位。但实际上,这种过于简单的地理决定论既忽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日渐窘迫的地缘政治状况,同时也无助于审慎策划一种可行的、符合时代需要与国家利益的对外战略。相反,它仅仅反映出当前很多俄罗斯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对20世纪的回忆与迷恋之中,并不符合今天的地

缘政治现实与时代精神。如果当代俄罗斯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它必将在一个历史死胡同中继续停滞与衰落。

五、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兴起的背景、特点与影响

荷兰当代地缘政治学者海尔曼·乌斯滕(Herman Wusten )说得有理

,“一般说来,如果地缘政治在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与日常政治辩论中的作用开始大幅增强,表

明其国内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国家的权力地位或者正在面临极大危险,

或者正处于急剧变动当中”。②地缘政治在冷战后俄罗斯的骤然兴起,其历史与社会背

景正源于冷战结束前后俄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

作为近现代世界历史中传统的大国、强国,俄罗斯帝国及后来的苏联在近现代国际权势体系中一向占据显要地位。大致自女沙皇叶卡德琳娜二世时代开始,俄

罗斯帝国便以其辽阔的疆域、

庞大的军事力量、锲而不舍的扩张野心,不断引发欧洲各国的疑虑与敬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欧洲诸强普遍衰败的同时迅速上升为一流强国,它与美国的争夺对抗成为了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政治的主

要表征。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这种局面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虽然是前加盟共和国中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但与苏联相比,它失去了1/4的人口和一半的领土,它在高加索的疆界退回到19世纪,在中亚则退回到19世纪中叶,在西部甚至退回到1600年左右伊凡雷帝统治时期

8

3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Mark Bassin and Konstantin E.Aksenov ,“Mackinder and the Heartland Theory in Post-Soviet Geopolitical Discourse ,”Geopolitics ,p.113.

Herman Van Der Wusten and Gertjan Dijkink

,“German ,British and French Geopolitics :The Enduring Differences ,”Geopolitics ,Vol.7,No.3,2002,p.21.

的边界。①尤为令人瞩目的,当属俄罗斯初创时的经济贫弱和国力拮据。特别是

在采取了经济“休克疗法”后,俄罗斯几乎处在了一个国家临近分裂、经济大幅衰

退、国民普遍贫困、卫生保健与教育体系迅速恶化、基础设施崩溃的绝境当中。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防范、贬抑与挤压态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从坚持推行北约东扩、插足高加索和中亚、武力打击南斯拉夫联盟,到强烈指责俄罗斯打击车臣叛乱武装,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政策态度远非如很多人当初一厢情愿的预期中那样友善。作为直接后果,俄罗斯在冷战后国际权势体系中的地位快速败落,超级大国地位荡然无存,除了苏联时期遗留下的庞大核武库尚能显示其往昔的国威外,俄罗斯几乎已经沦为当今国际权势体系中的二流国家。

正是上述情形的出现给普通俄罗斯人带来了异常苦涩的回忆,急剧加重了国内普通民众的危机感与对俄罗斯历史与未来的不确定感。至少从18世纪初开始,许多俄罗斯人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国家至少能够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平起平坐,有能力在其漫长的领土边界外发挥影响。但冷战结束后国家实力的骤然下降、超级大国地位的基本丧失、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严重恶化,在极大地削弱了俄抵御各种风险挑战能力的同时,也在其国内激发出一种掺杂着懊恼、不安和怨恨的氛围。有调查显示,直至2003年,仍有超过一半的俄罗斯人表示难以适应苏联解体给他们

带来的异常痛苦的认同危机及俄国家地位的一落千丈。

②国际关系学者格雷汉姆·史密斯(Graham Smith )评论道,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骤然兴起,不应仅将其视为一种为政治与学术精英话语的历史回归,它反映出当代俄罗斯社会由

于苏联家园崩溃、强权地位丧失所引发的集体心态的巨大变迁

,“反映出90年代初期俄罗斯面临的巨大的系统性危机”

。③总的来说,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特别是对欧亚主义与“心脏地带”的再度探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巩固俄罗斯独立之初相当不稳定的联邦国家、推动后苏联时代俄国内政治的整合进程、重塑俄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同时它还有助于填补当代俄罗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巨大空白,抚慰俄普通民众因国内经济恶化、国外利益受损、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所导致的挫败感与失落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地缘政治在冷战后俄罗斯学术界、舆论界与公共政策辩论中一经出现,便立即引起俄国内社会很大一部分民众与政治精英的注意,并迅速被视为一种“揭示

了国际关系发展规律与不同文明演进动力的理论体系”,甚至成为了在艰难时局

9

3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①②③〔美〕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Vladimir Kolossov

,“High and Low Geopolitics :Images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Eyes of Russian Citi-zens ,”Geopolitics ,Vol.8,No.1,2003,pp.132-133.

Graham Smith

,“The Masks of Proteus :Russian ,Geopolitical Shift and the New Eurasianism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p.481.

下,能够挽救俄国家命运、复兴俄民族精神的一种

“爱国的科学”。①随着地缘政治在当代俄罗斯影响的不断扩大,

俄罗斯的领土空间、地理位置、自然地貌,以及附着其上的、迥异于其他文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开始成为俄当代政治、学术精英与普通民众界定自我身份、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之一,成为当代俄罗斯人解读其父母之邦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俄罗斯独特文明演进轨迹、复兴俄传统精神“必不可少”的工具。

除少数例外,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基本思路依然是传统方式的,它并没有突破20世纪上半叶经典地缘政治的思维逻辑,很多俄地缘政治研究者仍坚持

认为,

地形、位置等自然地理因素对社会和政治进程能够而且必将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们大多依然力图通过对所谓“客观的”、“恒久不变”的地理环境的分析考察,

寻找可兹提升国家实力地位、复兴民族精神的“科学法则”

。这种地理决定论倾向,使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同历史上很多地缘政治理论一样,很难避免被贴上

“伪科学”标签的命运。另外,一些学者在模仿“德国地缘政治学”基础上提出的明显蕴含霸权主义、沙文主义与扩张野心的论断,在完全脱离国际政治现状与时代

精神同时,

也削弱了理论的适用性与可信度。尽管如上所述,部分俄罗斯学者已经意识到,地缘政治实际上同其他任何社会和人文科学一样,兼具描述性与规范性功

能,不仅来自于那些所谓的“不变量”或“客观现实”,也来自于研究者自身的历史

背景与思想倾向。但这些明显吸收了后现代主义或

“批判地缘政治学”②思路的呼声,在俄国内的影响力远不及欧亚主义、“心脏地带”此类主流话语强大。对此,俄

当代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齐甘科夫尖锐地指出

,“当前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地缘政治理论,完全脱离了现代理论的发展”

。③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在学科建构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它还没有形成一

个总的学科标准和理论规范,

在概念界定上至今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俄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公共传媒与学术界都在频繁使用诸如“欧亚”、“心脏地带”、“空间”等

地缘政治概念与论断,但很多人对于此类概念均缺乏明确的界定与说明。如上所

述,

甚至如当代俄罗斯最知名的地缘政治学者杜金也在有意无意地混淆一些概念,从而为其结论服务。另外,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方法论与逻辑基础也不够清晰和连贯。在很多地缘政治论述中,地理决定论与民族优越论、历史归纳与地理分析时常交替出现。甚至在同一篇地缘政治著作中,一些在方法论、认识论甚至

4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②③Mrak Bass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21,No.4,1997,p.563.

有关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介绍,

参见葛汉文:《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国际观察》2010年第4期,第42—48页。

〔俄〕

巴·阿·齐甘科夫:《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现状与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第47页。

在重大观点上彼此矛盾的政治学、经济学、宗教与社会学命题,也被不时用作证实

其主张的直接证据。

①这些情况都对当代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地缘政治对冷战后俄罗斯国内社会影响颇深。在当代俄罗斯,很多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都相信地缘政治在保卫俄国家政权、巩固领土完整、维持国内稳定与确保

全球地位方面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用久加诺夫的话说就是

,“我们生活在地缘政治的时代,我们忽视它并非仅是个错误,而是一种犯罪”。②俄当代很多政界、军界

人物或公共传媒从业者都乐于使用一些地缘政治概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希望籍

此引起公共舆论的注意。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者”,他们在介绍“地

缘政治”这个概念时表现得尤为积极,在俄国内社会发挥了显著的影响。

③例如,杜金就曾担任过多家地缘政治类杂志的编辑,还创建过独立的学术机构与出版社,他的许多书籍和文章再版多次,他的一些代表性著作被俄很多高等院校采纳为地缘政治课程课本。另外,杜金在俄政坛也异常活跃:他曾担任俄国家杜马保守议员

的政治顾问,并于2002年发起了“欧亚运动”。他的地缘政治论述对久加诺夫、俄

前总理普里马科夫与普京的思想观点都有所启发。

④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地缘政治对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政策制定发挥了广泛的影响。部分受到地缘政治的启发,叶利钦政府自1993年开始逐渐放弃了原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幻想,改而实行以俄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为重、反对美国霸权和单极意图的对外政策,力图籍此重新确立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俄此后采取的“既重视

西方又重视东方”的所谓“双头鹰”政策、强调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

稳定东欧等一系列对外政策措施,均体现出冷战后俄地缘政治思想中的一些立场

与信条。杜金在评价这一时期的俄对外政策时曾表示

,“普里马科夫的政策实际上正是‘欧亚主义’与‘心脏地带’的政策,即:在国内实行左翼的经济政策,在国外

帮助阿拉伯国家、朝向东方、加强前苏联地区的一体化程度”。⑤普京执政后,在对

叶利钦外交进行调整、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实施重建俄大国地位、维持巩固独联体、坚决抵制北约东扩、重返中东、重视东亚的全方位的“双翼外交”战略。与此同

1

41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①②③④⑤〔俄〕

Э.Γ.索洛维约夫:《当代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载〔俄〕A.Π.齐甘科夫、Π.A.齐甘科夫主编:《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冯玉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Charles Clover

,“Dreams of the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p.10.

Vladimir Kolossov and Rostislav Turovsky

,“Russian Geopolitics at the Fin-de-siecle ,”in Andrew H.Dawson and Rick Fawn ,eds.,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Eastern Europe ,p.143.

Marlène Laruelle

,“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Nationalities Papers ,p.127.

Charles Clover

,“Dreams of the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p.13.

《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

时,普京还希望用一种强调文明独特性的“俄罗斯思想”来整合俄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借助传统的欧亚主义以重塑俄国家与文化认同的努力。

冷战结束以来,面对俄罗斯国内国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俄部分学者与政界人士在发掘欧亚主义思想传统、吸取“心脏地带”等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力图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为冷战后俄罗斯的生存发展寻找一个足以恢复俄大国荣誉、确保国家地位、实现民族复兴的可行战略。在他们的努力下,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在其后20年时间里快速兴起,体现出独特的理论特色与极强的政策针对性,在冷战后俄国内社会中广泛流行,成为当代很多俄罗斯人认识理解国际权势体系、分析俄地缘政治身份的基本手段之一,并在俄当代对外政策制定中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但公充而论,俄当代地缘政治研究迫切需要在继承扬弃传统思想优长的同时,坚决抵制其中的沙文主义、强权政治与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在结合地理历史分析基础上,采取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与人文关怀,以更加平衡、更加成熟、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态度,分析理解世界总体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从而将俄罗斯的未来发展与世界的和平繁荣实现有机的统一。

241

knowledge,and combine the“internal discourse analysis”with contex-

tualism in i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tivation for the discipline's develop-

ment,in order to show the power of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IR discipline.

Russia's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Ge Hanwen(125)………………………………………………

After the end of Cold War,some Russian scholars explored the current

relevance and value of the Eurasianism as well as some classical geopo-

litical theories,and endeavored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identity,na-

tional status,and future destiny of Russia.The rise of post-Cold War

Russian geopolitical thought reflected the great changes in both Russia's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s in the1990s.It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Russia's foreign policy-making process.Overall,post-Cold War Russian

geopolitical thought was an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and did not overcome the many shortages of traditional theories.Some

radical geopolitical views had close ties with chauvinism and ultranation-

alism.

Study on U.S.Foreign Policy towards the Salvador Allende

Government in Chile during the Cold War He Xi(143)

……………

During the Cold War,the U.S.adopted an intervention policy to the

Chilean left-wing political forces led by Salvador Allende.The history of

this policy can be traced back to1958.The U.S.intervened in the1964

Chile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after the1970Chilean presidential e-

lection results were announced.When the coalition of the left wing polit-

ical parties,“The Unidad Popular”,came to power,the U.S.inter-

fered in Chile politically,economically,and militarily.American inter-

vention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in bringing about the fall of the Allende

government and the end of the Chilean socialism.Ideological,geopoliti-

cal,and economic interests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U.S.policy

for intervention.

REVIEWS

A Review of Networks of Nations:The Evolution,Structure,and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s,1816—2001

Chen Chong and Liu Feng(160)………………………………………

A Review of the Early Period of Kousaka Masataka'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ought Zhang Fan(173)

……………………………………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200915035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 施宇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915035)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社会主义转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俄罗斯政治制度。本文把“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作为俄罗斯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加以说明,政党制度和联邦制度作为另外两个特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制度;总统;政党;权利;联邦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向由社会主义急转为资本主义,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国家,形成了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三权分立和赋予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但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个人专制政治和当前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治制度运行带上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强烈的个人威权色彩,一般而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近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也在变化,因此还需加上“政权党”和“单一制联邦”才能更完整描述俄罗斯政治制度特征。 一、“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 1、强大的总统 在地位上,俄罗斯总统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行使职能;确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权力上,俄罗斯总统类似于法国总统,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除了和法国总统享有相同的权力,如对对议会和政府的解散权力、对政府、司法、军事机构的人事任免、重大会议的主持权、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赦免权等之外,俄罗斯总统还享有更大的权力: 第一,根据宪法,俄罗斯总统可以“根据联邦宪法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公决”,而宪法中没有显示其他机构也有公决权,也就是说提请公决是俄罗斯总统独享的权力。 第二,顺利的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在俄罗斯,总统可以在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的提名的候选人资格后,仍然任命总理并解散杜马。就政府信任问题上,总统拥有裁决解散政府还是解散杜马的权力。 第三,俄罗斯联邦总统有权提名任命和解职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在司法体系中,除了法院系统,俄罗斯还有一套检察机关。 由弹劾总统程序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总统地位稳固,宪法规定对总统的弹劾只能是因为叛国罪或其他重大犯罪,由两院提出指控,再由联邦宪法法院做出裁决。但俄罗斯宪法同时又规定“联邦委员会关于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的决定应在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指控后的3个月内作出。如果联邦委员会在这段期间内没有作出决定,对总统的指控即为废除。”此外在俄罗斯,总统几乎不用考虑公决后果。早在1992年年底和1993年3月,叶利钦发动了两次公决试图解决“府院之争”,其结果严格来说都失败了,但叶利钦不仅没有辞职,反而动用武力,最后还通过公决通过了对总统集权有利的宪法。因此,公决无法约束总统。 2、孱弱的议会 俄罗斯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 从宪法文本上就可以体现俄罗斯议会的孱弱,首先议会权力被其他权力机构分割,权利范围受限。例如立法动议权被总统、政府、各主体立法机关、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和俄罗斯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所分割。法律须经总统签署和公布。在权力范围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威胁着世界安全。 过程与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引导学生回顾: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和结束的。教师补充说明: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终结。教师过渡: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形势是怎样的呢?学生阅读回答: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教师提问:当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地区冲突、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高科技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2.学生阅读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的资料,提问: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等军事行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学生思考回答: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师讲解: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重要问题整理与解析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 关键词:典型的总统制总统集权制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两权之争) (苏联解体后,从一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选择再到两大机关的矛盾,最后通过武力确立总统制、三权分立) (1)人民代表大会与以总统为首的执行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出现了矛盾分歧,前者主张建立议会制国家,后者主张建立总统制国家,双方都有理由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双方对立的原因:1991年底,俄罗斯独立以后,选择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土地私有化,经济市场化(这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激进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经济急转直下,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时,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对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进行批判。 (3)两权对立的加深:国家政治体制的争论。 总统一方:废除旧宪法,确立新宪法,建立总统制,取消最高委员会,把最高苏维埃转变为专业性立法的会议。 最高苏维埃:执行权力机关受最高苏维埃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决定提交全民公决(1993年3月29日),决定将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交由全民公决。之后,总统试图解散人民代表大会,而人民代表大会也决定暂停执行总统命令。叶利钦还决定选举新的俄罗斯议会,在这期间全部以总统执行权力机关指导,切断人民代表大会的水电与对外联系。最后,炮打白宫,以流血方式确立了国家权力体制。 Th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 Presidential system (集权主义总统制的特征) (1)总统决定俄罗斯的内外政策,而议会没有什么话语权。 (2)人事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这样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少数党有可能进入政府,而多数党可能不能进入。总理由总统提名,议会杜马通过,其他政府成员无需议会同意,由总统决定即可。政府要员的提名任命完全由总统说了算。俄联邦政府几乎成了总统的一个普通办事机构。 (3)总统拥有强有力的否决权,议会的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议会杜马通过的法案必须以总统签字后才能生效。 (4)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很难监督政府。 (5)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可以提前行使总统职权,让总理代行总统职权。这实际上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健康状况”界定不明。总统犯叛国罪等重罪,会议可以罢免,但程序非常复杂。 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虽然各派力量颇有微词,但修宪程序复杂,至今未曾修改过。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俄罗斯政党政治

当代俄罗斯政党政治制度的演化 2014年11月26日 09:03: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那传林 《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规定,将国家杜马代表选举制度从选举时原来只有党派参加的比例制选举制度,恢复为多数—比例相结合的混合制选举制度,为小党的党员以个人身份参选从而使该政党进入国家杜马敞开了大门。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政坛新生了许多政党。这些新生的政党,填补了苏共倒台后的政治真空,密切了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政党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这个问题俄罗斯历任总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此相伴,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制度也处在持续的演化中。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建立两党制的尝试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并没有即时实行西方政治制度意义上的议会选举。这与叶利钦本人不喜欢政党有直接关系,当时政党这一政治符号留给俄罗斯人许多负面印象。新的俄罗斯宪法尚未确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还在发挥法律效用。从1991年底到1993年,俄罗斯出现了短暂的议会制共和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然而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却极力反对叶利钦总统。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最终叶利钦于1993年10月4日炮打白宫解散最高苏维埃,之后完全掌控了国家权力。同年12月,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联邦宪法获得通过,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领导体制。 《俄罗斯联邦宪法》第13条承认意识形态多样性和多党制。宪法同时也规定了总统的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权力和地位。根据俄宪法,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由俄罗斯联邦总统提名,经国家杜马同意任命,而不是由在俄罗斯杜马选举中获胜的党组阁,因此在俄罗斯没有执政党。 在20世纪最后10年,俄罗斯开始了建立类似于英美的两党制的尝试。第一次尝试是在1993年杜马选举前盖达尔创立的“民主选择”和沙赫赖的“俄罗斯统一和谐”党;第二次是在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的“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和雷布金的社会党,但他们都未在杜马选举中获得成功。从当时的政治情况看,即使他们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由于政府总理必须由俄罗斯总统提名,如果得不到总统提名,获胜的政党也无法组阁。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多党政治制度得以确立,但是俄政党缺少制度规范,自发杂乱而无序,只是在国家杜马中起表决机器的作用。为了支持总统提案在国家杜马的通过,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国家杜马开始出现了“政权党”——支持总统的党。 普京第一、二任期:从“政权党”到“优势党” 2000年,在当时的国家杜马中存在两个根本政治价值接近的政党“政权党”:“团结”党和“祖国”运动。两党合并,2001年7月12日支持普京政策的“团结和祖国”联盟产生,之后“全俄罗斯”运动又加入其中。普京不仅希望杜马中存在“政权党”,更希望“政权党”能获得超过杜马2/3的席位,也就是可以通过任何法案的绝对多数,成为“优势党”。同年12月1日,“团结”党、“祖国”运动和“全俄罗斯”运动三大亲总统的政党成功地合并为“统一俄罗斯”党。2003年的第四届杜马选举后“统一俄罗斯”党成为俄议会第一大党。2007年“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超过杜马席位2/3的315席,“政权党”成了“优势党”。 “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出现一党独大的局面与普京对“统一俄罗斯”党的直接支持相关,更得益于普京的“大党”政党制度的设计。具体来看,第一,2001年7月《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颁布效应。《俄罗斯联邦政党法》规定:每个政党的党员人数不得少于1万名,而且要在全国半数以上的联邦主体设有地方分部。政党获得杜马5%及以上选票才能进入杜马。第二,2004年9月“别斯兰事件”后普京为加强垂直权力,11月3日颁布《政府法》,取消先前对联邦政府总理和部长不能加入政党的限制。第三,2004年12月24日第四届国家杜马一读通过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修正案,并在2005年5月19日由普京签署颁布。该选举法取消了自1993年以来杜马实行的“混合选举制”,改为全部按照“比例代表制”的方式进行选举,即国家杜马所有450个议席,将在取得进入议会资格的政党中,按照其得票比率进行分配。政党成为杜马选举的唯一主体。第四,2006年1月1日普京签署了《关于联邦主体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总原则》修正案,其中规定:在联邦主体议会选举获胜的政党有权提出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人选,提高了政党在地方选举中的作用。第五,提高国家杜马的准入门槛。2005年5月19日由普京签署颁布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修正案把杜马的门槛从5%提高到7%,这就整合了政党数量。 梅德韦杰夫任期和普京第三任期的政党制度改革 梅德韦杰夫2008—2012年担任俄罗斯总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尽管他的自由主义理念不同于普京。但梅德韦杰夫在任期内,小幅推进了俄罗斯政党建设,首先是为小党创造政治空间。根据相关法律,在国家杜马获得5%选票但不到7%的政党,可以得到1个议席,而得票超过6%但不到7%的政党,可获得2个议席。其次,降低组建新党党员人数门槛的相关法律,2010年1月前,新建政党必须有5万多名党员,在全俄半数以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俄罗斯社会政治制度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变化必然引起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历史学的反响。2004年2月,普京总统指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俄罗斯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具体而简练地描绘了这个“悲剧性”状况厂最近15年来俄罗斯的确发生了一系列悲剧性的变化,生活水平下降,道德水准乃至整个文明程度都在滑坡”[3]。资深政治家齐普科教授在《我们怎样认识斯大林?》一文中指出:“今天俄罗斯……试图重新评价历史,是俄罗斯现实存在深刻的社会危机的反映。可以说500年来俄罗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提出或实践“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的,不仅有著名的俄罗斯学者,还包括相当部分的前“持不同政见者”、国家领导人、主要政党、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等等。据最近的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者已经不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的75%)。自由民主党肯定斯大林者比例最高(占该党被调查者的83%),而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权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被调查者的58%。俄罗斯民众。十余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历史的认识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在各种民意调查、特别是全民投票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情感。例如对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俄罗斯人还赞同继续这些改革,到90年代末,则有超过2/3的人反对它。这里要特别提及俄罗斯年轻人情感的变化。以往肯定或者怀念苏联历史的人确实集中在老一代人,现在

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3月5日,齐普科教授指出:“俄罗斯的年轻人比其他人更尖锐感受到国家的衰落和混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感情。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对斯大林的向往。”〔4〕2003年2月27日,基里尔·亚基梅茨在《斯大林先生万岁》一文中写道:“目前20岁一代的人更希望国家强大和有秩序,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俄罗斯所缺的。对这一代人,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在其心目中是不坏的象征。”〔12〕这就说明,当前俄罗斯重新审视苏联历史确实不是个别人或少数团体的行为,而是涉及相当广泛的民众范围,是值得加以关注的。苏联解体初期,一些人曾预言:“这是资本主义和民主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将出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将建立一个有新的世界秩序的社会”〔15〕(P184)。当时广大俄罗斯民众似乎都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有利于俄罗斯发展:因为建立了“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十年后,饱受艰辛的俄罗斯人态度有了改变。1999、2000、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和72.0%。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在1993~2001年,共7次向俄罗斯居民进行了调查(其中1998年4月、8月分别调查1次,(缺94、95年资料)。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获得好处的俄罗斯人,每年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5.1%、13.9%、7.5%、7.6%、6.5%、9.3%、15.9%;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遭到损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学教案 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稳定的世界格局已定型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长时间的轰炸,这一事 实表明 ( ) A.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 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是指 ( ) 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④俄罗斯⑤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4. 在1970—1980年间,联合国安理会应其成员国要求召开了129次会议,其中有111次会议是不结盟国家提议召开的。在一国一个表决票的联合国大会,不结盟 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这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 ) A.不结盟运动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B.美苏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不结盟运动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D.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冷战消失”的标志是什么?“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对材料二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的形成造成威胁的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面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一超多强。当前是向着多极化发展。 当前世界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新格局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是:美国是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但实力和地位相对下降,无力实施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较强,但政治、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成为独立的一极;中国要成为独立的一极有待于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俄罗斯有成为独立一极的潜力和雄心,但目前处境仍很困难。因此,要形成稳定的多极格局还有待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新旧格局交替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苏联解体,美国实力相对下降,霸权主义衰退。 (2)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3)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欧实力相对上升。 (4)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5)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6)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3.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2)西欧加快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力争自主欧洲事务。 (3)日本争取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4)俄罗斯仍是一个世界强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加强。 (6)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逐步增强。 (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各种地区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一些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导致直接军事对抗的紧张状态很多通过和平的方式得到解决。 但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世界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不时出现,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更加给不稳定的局势增添了动荡。 (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1.表现 近几年来大国之间纷纷建立“战略关系”、“伙伴关系”。继美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后,中法建立“伙伴关系”,中日建立面向未来的长期睦邻友好关系,中英声明要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 2.特征 当今大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着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因此,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四)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作用的不断加强 1.联合国基本情况 (1)性质:联合国是当今各国政府参加的最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发展,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3)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尊重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4)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国际法庭和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总部的最高行政长官。此外还有许多根据联合国的决议而成立的专门机构。 2.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联合国成员国从最早成立时的51个增加到目前(2004年11月)的191个,对世界的作用加强。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第二,联合国对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加强协调,推动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自以为本国社会制度最优越和价值观最正确,强制推行,强迫别国接受。 凭借经济军事科技优势,任意干涉别国内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 择》 陈兆德 2011-02-04 10:18:31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原来最大的加盟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成了其合法的继承国,并仍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10多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现在,俄罗斯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矛盾还很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早已确立,但政治转型过程尚未完成,政治民主、政治效率和政治秩序的目标还未实现;俄罗斯务实外交的方略已渐趋形成,但仍有一些制约的因素不利于其大国外交的实施。因此,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进行跟踪研究就十分必要。加之俄罗斯是地跨欧亚的政治大国,又是我们最大的邻国,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俄两国具有大致类似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研究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范建中等同志撰写、时事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一书(以下简称《当代俄罗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走向的好书,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和外事工作的人们认真读—读。 重点突出显主题。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当代俄罗斯》一书没有泛泛研究俄罗斯的全貌,而是着重研究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趋势。在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俄罗斯的政治与文化

俄罗斯的政治与文化 政治 苏联时期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十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后扩至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独立国家时期 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同年1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俄罗斯实行法国式的半总统制(半总统制又名半议会制,又名议会执政府制,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的外衣,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在实际上掌握行政权力的政治体制。半总统制的内阁有相对较稳固的地位,国会权力相对缩小。)的联邦国家体制。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资产阶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是国家元首,任期4年。2008年修宪改为6年,由人民直选产生。总统拥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有权任命包括了总理在内的高级官员,但必须经议会批准。总统同时也是武装部队的首领以及国家安全会议的主席,并可以不经议会通过直接颁布法令。总统不可以连任超过2届。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牛军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9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交研究的成果。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包括在内。 (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 1990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从纵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以往的成绩。 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其涵盖范围之广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 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高,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越强。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关研究的理论发展。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生变化。 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但是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 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