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0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代号:00559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是网络传播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知识整合,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整合起来,使应考者能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时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内容优化,精选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在作品选录上避免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篇目重复,为应考者提供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视角,力求代表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赏析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史代文,以中国古代史为背景,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线索,串联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作品和知识点,体现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应考者更好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应考者通过学习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有关知识,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特色,扩宽视野,提高应考者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在网络传播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表达、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是网络传播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基础课程。其作用是在中小学语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和经典作家的重要作品,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悠久传统和主要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本专业必备的人文素质和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其任务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框架内阅读、识记、理解、分析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基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文体、文学方法、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事件、文学流派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识记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能对知识点进行正确判断和定位;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能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特点和艺术特色,能运用历史、文学、语言、修辞等相关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和评述;能熟记教材所选作品中的名篇名句。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网络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中,本课程与部分课程具有相关性。本课程是大学语文课的扩展、深化、提高,比大学语文课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并

且更注重在“文史结合”方面整合知识,组织教学和考核。与大学语文课相比,本课程更加强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深度分析和创新性解读。本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的前端课程,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渊源,认识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变迁,从而更深刻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本课程与平面广告设计、新闻摄影、动画编辑与设计有间接联系,本课程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美学知识,对平面广告、摄影、动画设计所涉及的创意策划、审美传达、文案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指导和应用价值。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古代汉语、修辞学、写作学的一般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先秦散文;汉赋、两汉史传文;魏晋南北朝诗文、文论;唐代诗文;宋代诗文;元代戏曲;明清小说。

本课程的难点:中国古代文体;修辞;诗词格律;古代汉语语法与词汇;文言文阅读。

本课程的疑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与流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与时代发展变迁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先秦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学起源和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1)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的特点;(2)诗经的基本知识;楚辞的基本知识;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将仲子》、《采薇》、《易经二章》、《郑伯克段于鄢》、《齐宣王见颜斶》、《道德经六章》、《论语五则》、《孟子二则》、《大同与小康》、《马蹄》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先秦历史概说

第二节先秦文学

第三节先秦国文选读

专题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的起源

2、上古神话和上古歌谣

3、诗经

4、散文的萌芽

5、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6、楚辞

7、屈原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的特点;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本知识;《将仲子》、《采薇》、《易经二章》、《郑伯克段于鄢》、《齐宣王见颜斶》、《道德经六章》、《论语五则》、《孟子二则》、《大同与小康》、《

马蹄》中的名句。

2、领会:文学起源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和原因;诗经与楚辞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和文学成就。

3、简单应用:将《郑伯克段于鄢》翻译成现代文;分析《齐宣王见颜斶》一文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分析《将仲子》、《采薇》、《郑伯克段于鄢》、《齐宣王见颜斶》、《大同与小康》、《马蹄》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综合应用:从文学与历史结合的角度阐述先秦文学的特点;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两汉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两汉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1)两汉政论文的特点;(2)汉代文人诗的兴起;(3)汉赋的基本知识;(4)《汉书》的基本知识;(5)《史记》的基本知识;(6)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论贵粟疏》、《史记二篇》、《乐府民歌三首》、《涉江采芙蓉》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两汉历史概说

第二节 两汉文学

第三节 两汉国文选读

专题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

1、两汉政论文

2、汉书

3、史记与司马迁

4、汉代乐府民歌

5、古诗十九首

6、汉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西汉政论文的特点;汉书的基本知识;史记的基本知识;汉赋的基本知识;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汉代文人诗的基本知识;《战城南》、《孤儿行》、《悲歌》、《涉江采芙蓉》中的名句。

2、领会:西汉政论文的修辞风格;《汉书》与《史记》的异同;汉代乐府民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汉代乐府民歌与汉代文人诗的异同;汉赋的夸饰排比之美。

3、简单应用:将《论贵粟疏》翻译成现代文;分析《管晏列传》在人物对话、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上的特色;分析《战城南》、《孤儿行》、《悲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综合应用:结合《管晏列传》、《循吏列传》和中学阶段学过的《史记》篇目阐述世纪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结合具体作品对诗经和汉代乐府民歌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1)南北朝诗歌的文体变化与发展;(2)“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3)正始诗歌与太康文人;(4)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基本知识

;(5)骈文的兴起与盛行;(6)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7)南北朝文人诗与民歌;(8)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蒿里行》、《七哀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世说新语二篇》、《子夜四时歌》、《折杨柳歌》《哀江南赋序》、《文心雕龙·风骨》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说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国文选读

专题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

1、南北朝诗歌文体演变

2、“三曹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诗歌与“竹林七贤”

5、太康文人

6、陶渊明

7、南北朝文人诗歌与乐府民歌

8、“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9、骈体文

10、魏晋南北朝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三曹七子”:“建安风骨”:“竹林七贤”;陶渊明田园诗:“二谢”山水诗;鲍照;庾信:“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的基本知识;《蒿里行》、《七哀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子夜四时歌》、《折杨柳歌》、《哀江南赋序》、《文心雕龙·风骨》中的名句。

2、领会:南北朝诗歌文体的演变:“三曹”诗歌的艺术风格:“建安风骨”的美学特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异同;骈文的特点与缺陷;魏晋南北朝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成就。

3、简单应用:分析《蒿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刘义庆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

4、综合应用:阐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结合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结合《子夜四时歌》、《折杨柳歌》比较南朝乐府与北朝民歌的异同;结合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观点讨论文学创作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第四章 隋唐五代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1)“初唐四杰”;(2)初唐的诗歌革新;(3)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4)高适、岑参的边塞诗;(5)李白;(6)杜甫;(7)白居易和“新乐府”;(8)韩孟诗派(9)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10)李商隐、杜牧的诗歌;(11)“花间词派”;(12)南唐

词人;(13)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和“古文运动”;(14)唐代传奇。

3、熟练掌握:《春江花月夜》、《与诸子登岘山》、《王维诗二首》、《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诗三首》、《杜甫诗三首》、《长恨歌》、《韩愈诗文二篇》、《柳宗元诗文二篇》、《秋词》、《梦天》、《赠别》、《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漏子“玉炉香”》、《清平乐“别来春半”》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隋唐五代历史概说

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三节 隋唐五代国文选读

专题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

1、“初唐四杰”

2、陈子昂与诗歌革新

3、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4、高适、岑参的边塞

5、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6、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7、白居易和“新乐府”

8、韩孟诗派

9、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

10、李商隐、杜牧的诗歌

11、“花间词派”

12、李煜与南唐词人

13、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和“古文运动”

14、唐代传奇

15、近体诗的格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初唐四杰”;陈子昂与诗歌革新;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李白生平与创作;杜甫生平与创作:“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李商隐、杜牧的诗歌;温庭筠与“花间词派”;李煜与南唐词人;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与“古文运动”;近体诗的格律;《春江花月夜》、《与诸子登岘山》、《王维诗二首》、《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诗三首》、《杜甫诗三首》、《长恨歌》、《韩愈诗文二篇》、《柳宗元诗文二篇》、《秋词》、《梦天》、《赠别》、《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漏子“玉炉香”》、《清平乐“别来春半”》中的名句。

2、领会: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新乐府运动”的主张;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李商隐、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煜词的思想艺术特点:“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唐代传奇的发展历程。

3、简单应用:分析《春江花月夜》写景状物的艺术特色;分析《梁甫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羌村》的艺术特色;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张中丞传后序》的写作特点;分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艺术特点;将《送

薛存义序》翻译成现代汉语。

4、综合应用:通过比较分析阐述李白与李贺诗歌浪漫主义的异同;结合学过的杜甫诗歌阐述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精神;阐述“新乐府运动”与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文学史从诗歌、散文、小说三方面阐述唐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第五章 宋辽金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辽金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1)北宋初的诗文;(2)柳永和婉约词;(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4)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5)苏轼;(6)李清照;(7)姜夔与吴文英的词作;(8)“中兴四大诗人”;(9)陆游;(10)辛弃疾与豪放词;(11)宋代小说;(12)宋代文学批评;(13)辽金戏剧文学。

3、熟练掌握:《渔家傲“塞下秋来”》、《蝶恋花“栏菊愁烟兰泣露”》、《望海潮“东南形胜”》、《欧阳修诗文三篇》、《王安石诗文二篇》、《苏轼诗文三篇》、《寄黄几复》、《八六子“倚危亭”》、《解连环“怨怀无托”》、《李清照词二首》、《陆游诗文三篇》、《闲居初夏午睡起》、《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暗香》、《歧阳一首》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宋辽金历史概说

第二节 宋辽金文学

第三节 宋辽金国文选读

专题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

1、北宋初年的浮华文风与古文运动

2、柳永对词的贡献

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4、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和创作

5、苏轼的文学成就

6、“易安体”

7、姜夔与吴文英

8、“中兴四大诗人”

9、陆游的文学创作

10、辛弃疾与豪放词

11、宋代话本

12、宋代诗话

13、金代“院本杂剧”和“诸宫调”

14、《西厢记诸宫调》

15、“唐宋八大家”

16、词的格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宋初诗文;柳永和婉约词;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与北宋诗文革新;苏轼的文学成就;李清照与“易安体”;姜夔与吴文英的词作:“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的文学成就;辛弃疾与豪放词;宋代话本;宋代诗话:“院本杂剧”和“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词的格律;《渔家傲“塞下秋来”》、《蝶恋花“栏菊愁烟兰泣露”》、《望海潮“东南形胜”》、《欧阳修诗文三篇》、《王安石诗文二篇》、《苏轼诗文三篇》、《寄黄几复》、《八六子“倚危亭”》、《解

连环“怨怀无托”》、《李清照词二首》、《陆游诗文三篇》、《闲居初夏午睡起》、《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暗香》、《歧阳一首》中的名句。

2、领会:宋初古文运动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柳永对词的贡献;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宋诗文革新与欧阳修的文学主张;苏轼词的创新;陆游作品的家国情怀和艺术风格;辛弃疾词的民族精神。

3、简单应用:分析《渔家傲“塞下秋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蝶恋花“栏菊愁烟兰泣露”》中景、物、情的关系;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构思、结构、写景、状物的特点;将《朋党论》翻译成现代汉语;将《寄欧阳文忠公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分析《苏轼诗文三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从《寄黄几复》谈“江西诗派”的创作特色;分析《李清照词二首》的艺术特色;分析《关山月》的主题思想。

4、综合应用:结合《八六子“倚危亭”》、《解连环“怨怀无托”》、《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暗香》、《声声慢》谈婉约词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阐述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从词的繁荣和“话本”、戏剧兴起谈宋代的文学大众化。

第六章 元明清及近代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元明清及近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1)元代杂剧;(2)“元曲四大家”;(3)关汉卿的戏剧创作;(4)王实甫《西厢记》;(5)元代散曲;(6)明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文学主张;(7)明代戏曲与汤显祖的艺术成就;(8)明代短篇小说;(9)明代长篇小说;(10)清代诗文和“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11)桐城派;(12)清代戏剧与李渔、“南洪北孔”;(13)清代小说;(14)《红楼梦》;(15)西方文学的引进;(16)近代诗歌和小说。

3、熟练掌握:《寿阳曲·远浦归帆》、《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牡丹亭·惊梦》、《廉耻》、《后园居诗》、《长相思》、《秦淮杂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马嵬》、《游媚笔泉记》、《青凤》、《己亥杂诗》、《忧国与爱国》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元明清及近代历史概说

第二节 元明清及近代文学

第三节 元明清及近代国文选读

专题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

1、元代杂剧

2、元代散曲

3、“元曲四大家”

4、关汉卿的戏剧创作

5、《西厢记》

6、明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7、明代戏曲

8、《牡丹亭》和“临川四梦”

9、明代“拟话本”和“三言”“二拍”

10、《三国演义》

11、《水浒传》

12、《西游记》

13、《金瓶梅》

14、“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

15、桐城派

16、清代戏剧与李渔、“南洪北孔”

17、《聊斋志异》

18、《儒林外史》

19、《红楼梦》

20、西方文学的引进

21、龚自珍、“诗界革命”

22、谴责小说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元代杂剧基本知识;元代散曲基本知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王实甫和《西厢记》;明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文学主张;明代戏曲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明代“拟话本”和“三言”“二拍”;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施耐庵和《水浒传》;吴承恩和《西游记》;《金瓶梅》:“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桐城派;清代戏剧与李渔、“南洪北孔”;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曹雪芹和《红楼梦》;西方文学的引进;龚自珍、黄遵宪和“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寿阳曲·远浦归帆》、《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牡丹亭·惊梦》、《后园居诗》、《长相思》、《秦淮杂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马嵬》、《己亥杂诗》、《忧国与爱国》中的名句。

2、领会: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色;关汉卿戏剧的悲剧美;《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与创作特色;《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和讽刺艺术特色;《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简单应用:分析《寿阳曲·远浦归帆》的艺术特点;分析《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红娘艺术形象的塑造;将《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翻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牡丹亭·惊梦》的戏剧艺术特色;将《廉耻》翻译成现代汉语;分析《长相思》的艺术特色;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三方面分析《青凤》的艺术特色。

4、综合应用:结合文学史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化;结合文学史阐述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发展演化;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语言和结构特色。

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编写本大纲的目的与作用

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

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命题的依据。

(二)本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大纲与所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完全一致。教材知识内容是大纲的扩展与发挥。故自学、助学、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以自学教材为范围。

选用的参考教材是学习本课程的辅助读物,其内容比自学教材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化。参考教材不是命题依据,仅供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参考。在学习自学教材基础上阅读参考教材,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三)自学教材与参考教材

1、自学教材

彭光芒主编大学国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2、参考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四)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点不是仅指某个概念或观点,而是指围绕该概念或观点的相关知识。

在自学要求中,对自学教材各章、节内容掌握的程度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熟练(重点)掌握。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本大纲对各章节指明了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为6学分。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10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先秦国文 16
第二章 两汉国文 读者居https://www.360docs.net/doc/e96432364.html, 12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国文 14
第四章 隋唐五代国文 26
第五章 宋辽金国文 26
第六章 元明清及近代国文 14
合 计 108


本课程是基础性课程,涉及到较多历史知识、文学理论和作品。其主要理论基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其中,以文艺学、语言学、写作学、文体学、修辞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主。此外,还涉及到历史学、美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建议在自学中加强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学习。自学时要重视识记、理解、领会和综合分析评价。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应在学

员全面自学并了解课程基本内容基础上进行社会助学。以60学时为度。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辅导时要注意扣紧考核知识点,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多以示范分析启发学员。对教材中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点要注意提炼、概括、归纳和整合。对大纲中规定的识记内容要强调背诵和默写;对大纲中规定的应用内容要加强示范、指导。有条件的助学单位可适当布置作业并披阅或讲评,以提高学员的应用技能。

(六)对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课程以学员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都作为考试内容,体现在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中。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特点不同,故分别按四个认识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从低到高依次是: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如文体知识;修辞知识;文学事件、现象、流派产生的朝代、年代;作家字号、生卒年、代表作、主要文学主张、思想倾向、文学史地位和评价;大纲规定作品中的名句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清楚地知道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要求应考者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的少量知识点,分析评述一般性问题或对文言文作品进行现代文翻译。

综合应用:要求应考者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分析论述稍复杂的问题。

(七)对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考试要求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要求:答题只能使用蓝色或黑色笔。

2、命题要求

(1)一般要求

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均属于考核的内容。命题不超出考核知识点范围,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观点)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是否熟练。考核目标不高于最高能力层次要求。不命偏题、怪题、超大纲题和学术上有争议的题。每试卷的考试内容覆盖全课程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A、B卷不雷同。

(2)试卷能力层次的比例要求

识记30%,领会20%,简单应用20%,综合应用30%。

(3)试题难度结构的比例要求

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需要注意的是,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联系,但二者的概念不等同,每个能力层次中均包含不同的难度层次。

(4)题型比例

每试卷中客

观题与主观题比例为约为5:5。

(5)题型结构

每试卷可能包含的客观题型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解释题、默写题、翻译题;主观题型为:简答题、论述题。命题题型不超出本大纲规定,但不少于5种题型。

(6)评分方法

人工评卷。百分制记分。不设附加分。

附录:题型举例与规范

本课程题型举例如下: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画横线的空白处。每空×分,共×分。

1、唐代小说叫“_______”,宋代小说叫“_______”,明代短篇小说又叫“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号前面的方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分,共×分。

1、李白、白居易、欧阳修、李清照的号依次是( )

A、易安居士六一居士香山居士青莲居士

B、六一居士易安居士香山居士青莲居士

C、青莲居士香山居士六一居士易安居士

D、香山居士青莲居士易安居士六一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从以下各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号前的方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分,共×分。

1、关于唐代古文运动正确的说法有( )

A、唐代古文运动发生在贞元、元和年间

B、唐代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主张文道合一、革新文体

C、唐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是韩愈、柳宗元

D、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E、——

四、解释题: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分,共×分。

1、话本:

五、默写题:默写李商隐《无题》,每句×分,共×分。





六、翻译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分,共×分。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百万读https://www.360docs.net/doc/e96432364.html,
七、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要解释,每小题×分,共×分。

1、《牡丹亭·惊梦》的戏剧艺术特色是什么?

八、论述题:每小题×分,共×分。

试论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