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说文》未释之亦声字

大徐本《说文》未释之亦声字
大徐本《说文》未释之亦声字

大徐本《说文》未释之亦声字

摘要:某个部件既表义又标音的合体字叫亦声字。许慎的“亦声说”是对“六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它为“右文说”的提出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确立以及现代同源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解释了222个亦声字,但还有更多的亦声字并没有明确解释。分析这些未明释的亦声字对于促进“六书”理论和同源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说文》亦声字而未明释的原因或是许氏故意省称,或因徐铉对原本《说文》的误改,或因许慎囿于字形而产生的对字义的误解。

关键词:许慎;《说文》;亦声字;原因

亦声字指某个部件既表义又标音的合体字。这样的合体字因其部件都能表义而可视之为会意字,因其有一部件同时也能够标示该字的字音而可视之为形声字。如“齅”,意为“以鼻就臭”,即用鼻子闻气味。其中的“臭”本义即“气味”,参与表示齅的意义;同时,“臭”和“齅”古音同属晓母幽部,因而也可表示“齅”的字音,“齅”就是一个亦声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认识到了这种“声旁表义”的现象,所提出的“亦声说”既是对“六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也为宋代“右文说”的提出、有清一代“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确立、现代同源字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亦声字的结构,许氏一般都用“从×从××亦声”的方法。如《土部》:“均,平遍也。从土从匀匀亦声。”《刀部》:“剂,齐也。从刀从齐齐亦声。”《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心部》:“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南宋王圣美根据“亦声说”提出“声符皆可表义”的右文说,清代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也都非常关注亦声字的问题。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说:“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致多也。《说文》或称其会意,略其形声;或称其形声,略其会意。虽则省文,实欲互见。不知此则声与义隔,又或如宋人《字说》,只有会意,别无形声,其失均诬矣。”①进入21世纪之后,语言学界也不断有研究亦声字的成果出现。陈晓强的《〈说文〉“亦声”字研究》②、胡文华的《〈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研究》③、李谨的《〈说文〉亦声字探微》④等或对许慎在《说文》中明确指出的222个亦声字进行分类研究,或据许慎已明确的亦声字系联同声符的同源字。由段说可知,会意形声两兼之亦声字本来应有很多,除许慎明确指出的以外,今由中华书局据清陈昌治刻本影印的南唐徐铉校订本《说文》(俗称大徐本《说文》)中,还有很多是没有按亦声字来分析的。对这些没有明确按亦声字结构分析方法来分析的亦声字注意到的人还不是很多。本文拟通过对一些字结构、意义和字音的分析,指出这些没有明释的亦声字,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分析之所以没有明释的原因,以引起人们对这些亦声字的重视,推动亦声字和同源词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称其形声,略其会意”的亦声字

关于象形字_指事字_会意字_形声字

关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分为四类,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 一二年级学生学的字按布局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大局部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大局部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教学中以形声字为最多。 一年级上册在教独体字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容易的特质,采用景色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历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 ---日、---月、---山。笔画稍多一点的独体字,如“鸟”,可以图画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兴奋学,学得又很用意思。 可是随着识字量的加大,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在现实,那么在教学之余我需要家长的配合,现在我简单讲讲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 1、象形字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例如: 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月。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形性质增强,它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2、指事字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 “刃”字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

3、会意字 会意字: 用合字表义的方法造出的字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shi)三声”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 4、形声字 形声字: 属于“合体造字法”,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举例时押韵,便于记忆: “左形右声‘深、情、谊, “右形左声‘领、飘、期’ “上形下声‘霜、晨、雾, “下形上声‘想、架、梨’ “内形外声‘问、辩、闻, “外形内声‘裹、园、闺。 在形声字里,意符就是形旁,它一般能指明字义的类别。例如“冫”古为“冰”字,今作“冬、冻、冷、凉、凌、冽、凛”等字的意符,其意义都和“冰”有关。“氵”是“水”的左偏旁变形,以“氵”为意符的字“河、湘、汪、汛、汗、溶、滨、灌、泣、泥”等,其意义都跟水或其他液体有关。 又如:

关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人的平生当中,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最大的,大约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准确地书写运用。这2500个汉字,在一二年级就要掌握1200多个,占小学问字量的一半。 汉字分为四类,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一二年级学生学的字按布局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大局部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大局部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在教学中以形声字为最多。 一年级上册在教独体字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容易的特质,采用景色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历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日、---月、---山。笔画稍多一点的独体字,如“鸟”,可以图画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兴奋学,学得又很用意思。 可是随着识字量的加大,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在现实,那么在教学之余我需要家长的配合,现在我简单讲讲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 1、象形字 象形字是用摹拟事物形象的方法造出的字,其“形”与“义”浑然一体。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只占5%左右,然而

它是其它几类汉字滋生的基矗掌握了象形字就能掌握一批 批汉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2、指事字 指事字大多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符号而成。例如“木”是个象形字,在它下面加“一”表示树根,成为“本”字,在它上面加“一”表示树梢,成为“末”字,这一横有“指事”的作用。又如“旦”是在“**”下面加一横,表示太阳已从地平线上升起;“刃”是在“刀”上增加一点,表示刀口之所在。对于指事字,弄懂了字义,也就记住了字形。 3、会意字 会意字是用合字表义的方法造出的字。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 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常见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常见象形字: 动物:牛羊马鱼龟象虎鹿鸟 自然:月雨泉瓜水日山水田井禾米木火丘果川雷贝申气竹 人体:人口丫目女手首子又心耳眉血臣自 器物:车舟伞弓页门皿网刀 其他:凹凸大佳乌来止几斤主蜀欠止戈升万宀 首:甲骨文象人头侧视形。金文则突出一个眼睛,以代表整个面部,上加一层头皮几根头发,以示头盖。 臣:甲骨文象竖目形。字形画顺服的奴隶俯身时的一只眼睛,本义指奴隶。 又:甲骨文象右手形。 申:甲骨文、战国玺印文象闪电形,本义是电。 眉:甲骨文、金文、小篆象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甲骨文象树上结有果实形。小篆将甲骨文上的三个果实省为一个,同时加上饰画“十”。 血:甲骨文象用牲血祭祀时盛在器皿中的血滴形。 雷:甲骨文象闪电中发出雷声形。金文加形符雨成形声字。小篆是一个声符被部分省略的形声字。 常见指事字: 上下中一二三朱甘本末刃卡甩曰寸亦丹旦匈父母王引身匈立彭 会意字的特点: 1. 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 2. 偏旁都是形符,即表义的偏旁。 常见会意字: 名词:武森林雀光宗男步朋北岩妇事东孙李杏包灶晶炙集兵众友 形容词:明益香磊仨劣歪冤碧好炎嵩安 动词:休取涉祭吠弄祝看出析信伐比使闯采焚获删戒耸奋从监宿弃 虚词:如即既及为 甦奮矗 ?光:明也,火在几上,光明意也。炙:炙肉也,肉在火上。 ?闖:馬出門貌,馬在門中。采:禾成秀,人所收者也。 ?東:日在木中。集:群鳥在木上也。 ?奮:鳥張毛羽自奮奮也。兵:械也,廾持斤并力貌。 ?从:甲骨文从二人相随,本义是相听从。 ?北:以一左一右背对着的二人表示背离。本义是背离。作北方讲,是字形的假借。

简化字中的会意字: ?宝寶笔筆尘塵泪淚灭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之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又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发展、演进,负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早期汉字的象形程度很高,发展到小篆时代,其构形大部分还带有理据,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而对于汉字的研究,东汉初期,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是处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期的不朽之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收字齐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等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较为科学系统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巨作。《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连同叙目一共15篇,按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内容133441字,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尤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型系统的文字书,而且也是一部记载了许多文化现象的百科全书。本文就是从《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的字对中国古代的玉文化进行阐释。 《说文·玉部》:“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其意为:玉为美石,它有五种品德,玉柔润有光泽又温和,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玉质纹理清晰可从其外看到其

中,好比人具有‘义’的品质;玉的声音舒展悠扬传至远方,好比人具有‘智’的品质;玉宁可折断也不肯弯曲,好比人具有‘勇’的品质;玉虽有棱角却不会让人受到伤害,好比人具有‘洁’的品质。玉字的形体像是由三片玉组成,中间一竖将其连贯起来,凡是玉统属的字都归玉部。 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收字140个,这些字有表示玉的种类的,表示玉的质地的,表示玉的颜色、声音的等等。古人把玉分得如此细致,可见“玉”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这些表示玉、或与玉有关的汉字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最早用玉的文明古国之一,用玉与琢玉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玉主要是作为饰物在社会中广泛使用,但是在玉还没广泛使用前,它是作为一种祭祀物品而存在的,让原始先民敬畏。原始先民认为玉不是平凡之物,而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是神秘莫测的通灵之宝,可以上达天地鬼神。古人的这种思想,可以从“禮”字的本义看出。“禮”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像用器皿盛着两串玉拜祭神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禮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古代先民最讲究的“礼”最先就是用玉来拜祭神灵,祈求福气。从“灵”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的敬畏。“灵”字的小篆形体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灵巫与玉事神,从玉霝声,或从巫。”玉与巫可以互换,说明在古人的意识里,玉与巫一样,具有巫的灵性和神性。由此可见,玉在古代的祭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玉作为拜祭品,在后代有文献支撑,

说文部首讲解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 万 献 初 汉字数量巨大,今天能搜集到的汉字字形在十万以上,《汉语大字典》收56000多字,清代《康熙字典》收47035字,宋代《集韵》收53525字除去异体实收32381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16917字。《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 不管汉字总量什么时候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乛五种笔画形态了。《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 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况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许慎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汉字构形分析上,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大意是:“文”是按事物形貌勾画线条而成的,“字”是由两个以上的文组合再生出来的;“文”即六书中不可拆分的独体“象形、指事”之文,“字”即六书中含两个以上构字部件(文)的“会意、形声”类合体字。《说文》部首原则上用“文”不用“字”,章太炎《文始》从中提取出近五百个“初文、准初文”用以“孳乳、变易”出众多的“字”,日语的假名、民国初的注音字母都选用《说文》部首为注音符号。所以说,《说文》部首就是生成数以万计汉字的字根,要想读懂《说文》并学好汉字,首先必须熟悉、掌握、运用这500来个字根,会写,会读音,明了其构形意图,掌握其合成新字的取向与规则。“部首”是《说文》学的基础,需要逐一讲解清楚。 许慎《说文·叙》明谓“分别部居,不相襍厕”,是自觉地作系统性安排。如“九”为至尊,故收字只在“九千”之数;“一”为万物之始,“亥”为地支之末暗喻万物之终,故全书部首、列字“始一终亥”,等等。部首的排列顺序,许慎也是精心着意地“据形系联”,即根据部首字形笔画的关联性来安排。以第一篇30个部首为例:一为部首之始,重一画为二(丄),二下加三垂为示。三承一加二画,王用丨贯三,玉在王上加笔画,玨从二玉。气承三的三画来,士是二横一竖的三画。丨由一的横转变为竖,屮在丨上加笔画,艸从二屮,蓐由艸派生,茻从二艸。小在丨两旁加点,八承小的两旁点,釆在十上下加八,半的上部为倒八。牛承半形来,犛由牛派生,告在牛下加口。口承告下之口,凵为口上缺一笔,吅从二口,哭从吅从奔走之人(犬)。走从奔人(夭)从止,止承走下之止,癶是二止相背,步是二止向前,此是人止停于本处。转入第二篇:正是止向目标前进,……。 部首应该是构字部件的独体文,即初文。许慎虽为古文经学家,也会受到东汉流行的易学谶纬观念的某些影响。如《易》卦中,六为阴数之极,九为阳数之终,十为全数,六九五十四,乘以十为五百四十,许慎因此着意“始一终亥”,凑成540部首,以应阴阳之数,暗含包罗万象之意。于是,一些不是初文的合体字也进入部首之列。如果说重玉为玨、重艸为茻、重口为吅、重止为步等进入部首,是因为“玨、茻、吅、步”要作其下一代合体字“班、莽、哭、涉”的构成部件,还情有可原;而蓐从艸、犛从牛、哭从吅等,有的不再构成下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月部字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这部属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代的不朽名著,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撰著。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在这学期学习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小知识。 而我也要分析这540个部首中的一个,在细心挑选之后我选了月这个部首。月部位于《说文解字》卷十三,部内共收录汉字七个,是收录汉字比较少的部首之一。在《说文解字》中月部的解释是这样的:闕也。太阳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通过《说文解字》对月部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月,污闕,太阳的精华。象形字。甲骨文中的月是这样的:,而金文中是这样的。徐灏在《段注筏》里写到:象上下弦(阳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做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闕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 月部收录的汉字一共只有七个,所以在这里我就不把它们一一分类了。因为只有七个,所以我会逐一分析,说出自己对它们浅薄的理解。 月部的第一个字是朔。朔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月一日始蘇也。从月,屰聲。通过《说文解字》对朔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月亮在初一开始复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夏历每年初一,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就是所谓的“朔”,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其实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 月部的第二个字是朏。通过《说文解字》我知道了它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朏的解释是这样的: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書》曰:“丙午朏。”通过说文解字对它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朏是指月光比较微弱的时候。《周书》中有记载:丙午那天月光初现光明。我喜欢朦朦胧胧的月光,喜欢月亮初挂在天空时的场景。 月部的第三个字是霸。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聲。《周書》曰:“哉生霸。” ,古文霸。普伯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必駕切。以爲霸王字。通过以上解释我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在许慎看来,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这里有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政治纲纪失序之间相伴生的关共同导致社会的衰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系,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很多鬼部的字由此可见,反映了崇拜鬼神和恐惧鬼神的心理。鬼文化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及自身的现象从困惑到恐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并逐渐演变、积淀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原始先民产生鬼魂观念并对之虔诚侍奉,乃是基于对鬼魂与人的神秘关系的认识,古人将鬼分为“善鬼”和“恶鬼”,“恶鬼”应该是先民观念世界中较早出现的鬼类。《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说文》的价值是巨大的。 收字范围很广。包括了①秦汉间通行的篆文;②古文(壁中书),含奇字,采自扬雄的书;③籀文,即大篆,比小篆繁复,笔画重复的多。如“则”,籀文左边

有趣的会意字

有趣的会意字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下面举一些例字,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劣,少出力,偷工造成劣品;夯,大力,打地基、筑堤坝夯土都要用大力气。这些字的字义一想便知,很有道理。 吠,犬叫;咩,羊叫;鸣,鸟叫。用“口”与不同的动物组合,以表示它们的叫声,多么巧妙。 岩,山石;嵩,山高;岐,山的分支;岚,山风、山雾。用“山”与不同的字组合,构成不同意义的字。 仙,山中隐居的人;佃,田中耕作的人;休,靠着树歇息的人;伐,拿斧头砍树的人;戎,扛着武器守卫边疆的人。用“人”与其他字组合,构成字义比较抽象的字。 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诬,巫言,巫婆说的话都是骗人的,怎么能相信呢?这些字都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最有趣的要推“忐忑”二字了,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正像俗话所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有趣的会意字 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和<会意>,<形声>字 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 其义为: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 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 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 不闻以乱」。 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 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13.向、跟、同曰和。 「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 「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 「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 「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 和之道,大矣哉!和 h?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说文》的研究

通论三《说文解字》的研究概况 一、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 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者,首推三人:一个是唐代的李阳冰,另外两个是南唐时代的徐铉、徐锴二兄弟。 李阳冰,字少温,约生于唐开元年间,卒年不详。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官至将作少监。工小篆。初学李斯《峄山碑》,据说后来曾对仲尼《吴季札墓志》有所借鉴,便变化开合,自成一体。宋元人称其不下李斯,受到后人推重。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不传。据《说文》徐铉校定本所引以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李阳冰大致做了不少正形(纠正《说文》篆文的写法及形声的分析)、正义(对《说文》的解说提出不同意见)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不少误改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刊定《说文》还是有功绩的。 徐铉、徐锴是二兄弟。绦铉,字鼎臣,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北宋淳化二年(991),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仕吴,为校书郎,南唐代吴以后,官至吏部尚书。后随后主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加给事中,官至散骑常侍。他一生最大的学术功绩就是对《说文》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校定,今以大徐本行世。在大徐本中,除了对《说文》作了版本订正、增补正文、补新附字、加注反切等工作外,还对《说文》作了简要注释。这些注释有些是他个人的见解,凡注“臣铉等曰”者便是,这一类共407条;有的是引用他弟弟徐锴的看法,凡注“徐锴曰”者便是,这样的也有141条;另外还有几条是引用了李阳冰的意见。注释的内容大体分辨形、辨音、辨义三类。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谬误。 徐锴,字楚金,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先于兄卒于北宋开宝七年(974)。书工八分和小篆,与徐铉同享大名于江左。南唐中主李璟见其字,以为秘书省正字。曾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今本有缺佚。四十卷中,除后十卷是杂论外,前三十卷都是逐条解释《说文》的,一般用“臣锴曰”、“臣锴案”的形式与原作相区别。他的解释常常是补充本义、增补别义或引申义。比如《说文》训“婴”为“颈饰”,他在下面作了增补:“徐锴曰:又,女曰婴。”是补充了别义。《说文》训“极”为“栋”,他在下面增补道:“徐锴曰:按极,屋脊之栋也。今人谓高及甚为极,义出于此。”这是补充了引申义。 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虽然说错了的地方也不少,但它确实为《说文》

指事字

简介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 指事字 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说文解字》释字9353个,除了在对“上”、“下”二字诠释时,明确其为指事外,其他即便是后世公认的指事字,均以象形、会意例释之,再加上其《叙》中关于指事字之界说,言辞简约,语焉不详,故导致了古今对指事字结构类型认识上的分歧。如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云:“指事之别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之物多,日、月只一物也。学者知此,可以得象形指事之分矣……指事不可以会意淆,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不难看出,段氏认为的指事字,就是那些独体的抽象符号字。 指事字的类型 1、独体指事 凡是独体的文,在形体上没有经过后来的增减或变更,用来表示抽象事类的叫作独体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这类独体的文,通常都是以线条符号来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独体指事字例:上、一、二、下、│、八、小、ㄔ、ㄐ、爻。 2、合体指事 当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达抽象概念时,就在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点画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一个文为主体,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叫做合体指事。合体指事字例:元、示、王、中、屯、牟、牵。 3、变体指事 为了要表达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个成文的形象加以变化或减省一个成文形象的部分笔

说文解字之有机化学部分常用字

第 1 页 共 4 页 说文解字之有机化学部分常用字 广东肇庆中学 王文胜 邮编:526020 [关键字 有机化学 专有名词 烃 烯 炔 羟 羰 ] 许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往往觉得一些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比较深奥、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有机化学学不好。其实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多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含义和最开始该有机物提取的方法或原料来源等方面所创造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现将中学化学中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专有名词分类介绍如下,希望对大家学好有机化学有所帮助。 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会意组合字,一类为形声示意字。 一、会意组合字 由组成元素名称字的各一部分组合而成,它既指示了物质的组成又指示了字音。 烃:又叫碳氢化合物,指仅含.. 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可用通式CxHy 表示。“烃” 字是由碳中的“”和氢中的“”组成,读音取碳字的声母“t ” 和氢字的韵母“īng”, 读tīng。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羟:羟基,指—OH ,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羟”字由氧中的“羊”和氢中的“”构成,读音取氢字的声母“ q ”和氧字的韵母“ang ”,音取谐音qiǎng。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羰:羰基,指,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羰”字由氧字中的“羊”和碳字中的“炭” 构成,读音取碳字的声母“t ”和氧字的韵母“ang ”,读“táng”。 烃 īng 羟 qiǎng

第 2 页 共 4 页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羧:羧基,指,由羰基和羟基—OH 所组成的官能团。含有羧基 的有机物叫羧酸,具有酸性。“羧”字由羰字中的“羊”和酸字中的“ ” 构成。读音:suō 巯:巯基,指—SH ,由氢硫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巯”字由氢字中的“ ”和硫 字中的“”构成,读音取氢字的声母“q ”和硫字的韵母“iu ”,音qiú。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在会意组合字中,一般 “火”字边或“炭”字旁代表碳元素,发“t ”音,名称中带有“火”字边的物质都可燃烧。“ ”字代表氢元素,发“ing ”音,“羊”字代表氧元素,发“ang ”音, “”代表硫元素, 发“iu ”音。声母一般按碳氢氧氮硫的顺序选取:如碳氢组合发“t ”音,氢氧组合发“q ”音等。 二、形声示意字 在汉字造字法中,声旁一般不表意,但化学家们为了让人们容易理解,在给某些物质命名时,常常赋予声旁一定的含义。这是化学家的独创,通过对这类字的组成分析,可加深对 巯 qiú

说文解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王念孙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古韵字)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一书,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有相合无相害也。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则若膺之书之为功也大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形声读若,转注假借之通训,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耶?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缀学之士云。嘉庆戊辰五月,高邮王念孙序。严可均《说文翼叙》曰:夫《说文》者,经典之总龟也,孔子写六经,河间得先秦古书,皆古文,经师不尽识,故属读不同,误解亦不少。诸儒渐次是正,其绪论具见于《说文》,而非观其会通不得也。何者?《说文》皆本字,经典多

假借,且以隶写古籀,而古籀相沿,又多疑文惑体,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浅儒昧于形声,未极古籀之变,泥守本字,失其假借。以此治经,扞格抵牾,在所不免。然此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者,以形声求之,《说文》无不有,非遗漏也,即所假借,亦不离本字远也。唯不知形声,故不知假借也。夫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厥谊明瞭。形声者,据形为谊,依声为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随势移易,正反向背,唯变所适。或声兼谊,或但取其声,或省或不省,或取同类为行,或取声近为声,往往一字而十数异体。《说文》仅收其一,一可包十数也。假借者,或取形近,或取声近,或取偏旁半字,望文改读,声随谊转。《说文》列字十数,十数可贯于一也。故会而通之,然后能治经,然后能极古籀之变,而见《说文》之所择者精,所赅者广也。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曰: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反,亦是一病。要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如水部自有专书,示部多列祭礼,舟车今制为详,草虫须凭目验,皆不必字字深求者也)。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牾,则缺之不论(许君书既有脱逸,复多奥义,但为求通六书,不为究极许学,则功力有限断矣)。得明师说之,十日粗通,一月大通,引申触类,存乎其人,何至有废时破道之患哉!若废小学不讲,或讲之故为繁难,致人厌弃,则经典之古义茫昧,仅存迂浅俗说,後起趣时之才士,必皆薄圣道为不足观,吾恐终有经籍道熄之一日也。黄

说文解字的价值

三、请你谈一谈《说文解字》的重要价值。 1、《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就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说文》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 2、《说文》首次总结并阐发了六书的理论内容,并在《说文》中贯穿了六书原则,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六书”理论来全面考察汉字的开创之作,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基础。“六书”之目虽列在班书、郑汴,而最终确定“六书”理论的只有许慎一人。因此,胡朴安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六书之学说,当自《说文解字》始。”钱大昕在《说文解字?跋》中说:“所赖以考见六书之源者,独有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这话十分精要地评价了许慎的历史功绩。 3、《说文》改变了周、秦到汉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符合汉字自身特点的,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汉字部首,许慎独创,沿用至今,已逾1800多年,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如:江工的《古今文字》、张自烈的《正字通》、张玉书等编的《康熙字典》,都属于《说文解字》系统,可见许慎独创的部首分类对后世字典辞书影响极大。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说文》体例“独立千古,后世所宗”。 4、《说文》掌握并抓住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创造了结合字义与字音分析汉字的科学方法,即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这种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中没有出现过的。许慎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古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以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说文解字》正文全文十四篇每个字的下面都用简明的词语说明造字的方法,在文字发展史上他第一个回答了汉字关于形音义的根本问题,是千古未有的伟大创举。 5、保留下来的汉字小篆形体,及其以前的古文字资料都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搭建了由隶变后的字形直接通向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6、集中和保存了汉代以前的音韵、训诂资料,对我们了解上古汉语词汇面貌、研究古代语音系统具有重大作用。 7、在当时诸侯割据、政治混乱,通行的文字形体急剧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文字形体统一的工作,尤其是分析并完善了小篆标准形体,就在这一点上,对于当时以及现代汉字的规范与统一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8、《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因此,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说文》的训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对于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9、《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指事字

我们往往把不识字的人说成“目不识丁”,意思是说“不认识一个字”。“丁”字有时作姓氏用,如丁老师;有时指人,如园丁;有时用来排顺序,如甲乙丙丁。“丁”字根本不能当“字”讲,可为什么把不识字的人说成“目不识丁”呢? 原来呀,在古书《新唐书·张宏靖传》里有这样一句:“天下无事,尔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战事了,你们不论有多高强的工夫,也不如认识一个字。其实,作者在写书时,把“个”字错误地写成了“丁”字。他的意思是说“不如认识一个字”,结果却写成了“不如认识一丁字”。 后来呢,人们将错就错,都习惯了“不识一丁”的说法,也就不觉得它是错的了。所以,就有了“目不识丁”这个成语。当然了,只有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里,“丁”可以是“字”的意思。在其他的地方,“丁”字就不能解释为“字”的意思了。 知识隧道 有些事物摸不到,看不见,没办法用象形的方式造字,于是就有了“指事”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就是用一个符号作标志,这个标志要标在明显、醒目的地方,叫人一目了然,看见后再想想这个标志就知道

表示什么意思了。这样造出来的字就叫指事字。如“上”与“下”,一横代表一条标准线,线上加一竖就表示“上”,线下面加一竖就表示“下”。所以说,指事字是画不出来的,就只好用符号来表示了。 趣味小游戏 星期天,明明要去姥姥家。他急匆匆地向前走着,一会儿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却忘记了走哪条路才能去姥姥家,这可怎么办呢? 正在他为难的时候,远处走来了一位老爷爷。明明赶忙走上前去,特别有礼貌地向那位老爷爷询问。那位老爷爷捋着胡子笑着,却不说话。只见他走到一块大石头后面,露出头来,和蔼地看着明明。望着老爷爷,明明一下子就明白了,谢过老爷爷,高高兴兴地赶路了。 明明最后走了哪条路呢?你知道吗? 我来试一试 指事字大都是在象形字基础上造出来的。如“刃”字,刀是象形字,在刀上加一点,就表示刃。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画,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