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自然疗法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自然疗法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自然疗法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自然疗法有哪些

在生活中小儿患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般在孩子患病初期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随着病情的发展给患者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很多家长不停的寻找治疗脑瘫的医院,事实上家长要了解一下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小儿脑瘫的自然疗法有哪些?

在发现孩子患病时家长往往想到的就是手术彻底治愈小儿脑瘫,手术治疗小儿脑瘫,当肌肉严重挛缩和关节畸形时,可以选择矫形手术,而且应尽量在一次手术中,完成所有需要矫形的部位,以便术后更好地改善功能。对于下肢肌肉广泛痉挛且肌力基本正常的患儿,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无论何种手术,在手术实施的前后,应有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与之相配。

一般家长可以帮助脑瘫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家长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言语治疗小儿脑瘫,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1、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小儿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还要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2、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可以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3、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要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以上就是专家为您做的详细小儿脑瘫的自然疗法有哪些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相关专家指出,防止小儿脑瘫病发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亡羊补牢未为晚,发生脑瘫,积极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所以如果能在病发前做好预防工作才是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87493116.html,/xent/2015/0820/230357.html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 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头的控制: 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 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 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 (三)上肢的支撑 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 (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 (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 (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八)步行训练 三.手部功能训练 握拳式手的纠正训练、伸肌痉挛者的抓握训练、伸肌痉挛、拇指不能内收的纠正训练、对掌、对指、并掌的引导训练 四.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五.语音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构音、发音、表达、阅读、书写训练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上下台阶等。 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与亲人的交往、社会生活的适应,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项、认识公共设施、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安全常识等。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题库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一〉头部控制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 婴幼儿发育期学会抬头是学会其它活动的主要前提。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时可扶住患儿头部两侧,使头部能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图集(5张) 稳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在坐位的大部分时间,头部习惯于保持正确的姿势时,可使患儿躯干前倾,两侧倾斜,让他学会头部的控制,保持头部稳定起到良好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效果。〈二〉躯干和下肢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翻,坐,爬,站,走是婴幼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学习和掌握各项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训练翻身时,先叫患儿全身放松,以臀部为支点,协助一侧肢体抬离床面,从一边翻到另一边。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坐位训练中,首先教患儿用手撑着坐,然后无支撑坐,逐步过渡到坐下可拿身边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患儿爬行训练中,他人可在患儿的肩,肘,髋,膝部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患儿向前爬行。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中跪位有助于站立,训练时可先让患儿坐在自己的脚根上,在他人支持下,将髋部伸直,

并训练跪位平衡。当患儿能独自站立时,进行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行走训练。开始需他人帮助行走,可采用牵患儿衣领协助行走的方法,或扶住患儿髋部行走的方式,有的患儿需要用夹板固定或助行器帮助行走。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时独立行走时患儿步态蹒跚,双脚分开过大,手脚不协调,必须进行步态矫正训练,注意一定要求先迈小步。〈三〉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过程中最好在一个稳定的姿势下进行,着重是纠正脑瘫患儿上肢的痉挛模式。可一手抓住患儿肘的外侧,一手握住患儿的手,将他的手臂上举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励患儿将他的双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玩具。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过程需要家长极其有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中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使孩子在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时间充分发挥有效性 四部疗法 神经修复+中医研特色疗法+现代康复技术+家庭康复指导=脑病康复。 “四部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小儿脑瘫的新疗法,绝大多数脑瘫病人可在短期内见效,经过2——5个疗程可望康复。四部疗法开创了小儿脑瘫治疗的新领域,尤其是对肌张力长期增高,经其他疗法治疗无效的重度脑瘫,四部疗法短期内可见效,这是目前国内外其他治疗方法所达不到的。 一、神经修复 1、生物技术疗法

小儿脑瘫的功能训练

小儿脑瘫的功能训练 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 我院的功能训练是中西医结合,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 现将我院开展的一些训练方法简介如下: 一、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原则) 温和接触、减少刺激,避免紧张性条件反射,加强中线位的控制,矫正姿势异常,阻断病理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协调其运动功能。能迈步的先练走,后矫正畸形。 (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一)仰卧起坐训练 1.仰卧起坐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过程来增加头控能力; 2.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滚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 3.仰卧位用各种玩具诱导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 4.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 (二)俯卧位训练 1.俯卧楔形枕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髋关节保持伸展位) 2.俯卧Ba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诱发患儿保护性伸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 (三)坐位训练 1.盘腿坐、长坐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训练。 2.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目光均应平视),同时增进母子间感情交流。 3.采用颈部操来调节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部控制能力。 (具体方法: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伸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整颈部肌群张力)。 4.还可采用学步车带行走,在患儿行走过程中,逐渐自我调整异常的张力,恢复肌力,达到控制能力增强的目的。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三种方法来衡量头是否在对称的中线上: (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坐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 (四)四肢不随意动作和姿势异常的训练 本着“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1.应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站、行走时身体维持中线位对称姿势,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自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台阶器,功率车,股四头肌的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 3.双杠一阶梯训练,协调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4.上肢、手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加强手一眼协调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

脑瘫儿童个案

小儿脑瘫个案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 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性格娇气、怕吃苦。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容和方法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1)基本活动能力训练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踩脚印、直立双杠、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中西医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4.7%,常规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中西医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7%,常规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护理效果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一种非进行性的颅脑损伤综合征,常常对患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我院对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76例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发现其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0.5~2岁,平均年龄(1.0±0.3)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41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病程0.2~2年,平均病程(0.9±0.2)年;常规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0.3~1.8岁,平均年齡(1.0±0.5)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30例、中度18例、重度8例,病程0.4~2年,平均病程(0.8±0.4)年。两组患儿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如对患儿及其家属定期进行巡视,用药指导,口头叮嘱以及健康知识宣教。中西医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西医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儿心理问题,通过建议、抚慰和激励等方式协助患儿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纠正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偏差,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护理:由于脑瘫患儿肝肾功能较差,先天不足,因此加强患儿饮食护理十分重要,可建议家长多为患儿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③康复治疗和护理:采用熏蒸浸泡、中药口服;同时针对患儿具体情况予以头针、体针、眼针、面针和穴位注射等多种针刺方进行治疗,对痉挛患儿予以针灸治疗时不宜使用强刺激,穴位注射需关注配伍禁忌;此外通过阶段性按摩、健脾益气按摩以及循经点穴按摩等推拿按摩方法刺激患儿穴位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以及阴阳调节,按摩康复之前不宜过饱或过饥,按摩治疗10 min 后予以患儿及时补充水份和能量[2]。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任浩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在两千多年前功能康复的概念就已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兴办 各种福利院,一些中医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引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康复医学在教育、临床、科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在康复这门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康复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特别是在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尤为突出,现代康复的发展让脑瘫儿童更快、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关键词:成因;症状;手术;中医;综合治疗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治疗的发展日益壮大。但少数农村及乡镇未能普及。并加上农村乡镇地区的新婚夫妇未能掌握一定的生育知识。导致农村及乡镇是脑瘫儿童多发生地区。但随着社会的关注,家庭的关注。脑瘫儿童同样得到很大的帮助进行康复。下面结合自身实习浅谈一下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2脑瘫定义及临床表现 2.1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2.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临床体会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方法、意义和目标。方法根据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早期诊断,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干预治疗。结果脑瘫儿 的智力和其他功能得到很大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能。结论小儿脑瘫 如不能及时有效诊治极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给家庭 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脑瘫;早期诊断线索;干预对象;干预指导 近年来国际脑瘫康复界对最初于2004年发表的脑瘫定义展开广泛的讨论[1],在听取 各方意见尤其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 分类》简称ICF后,形成2006年脑瘫定义修正稿[2],表述为: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 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 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智力低下、认知和行为异常、语言 障碍、听力减退、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是脑瘫的核心表现。 脑瘫诊断条件:①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②病变部位在脑部。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⑤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 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3]。 早期诊断意义:婴幼儿期脑发育最旺盛,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尤其是6个月前诊断 的脑损伤容易回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轨道。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发生。 早期诊断线索:依据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患儿在出生6-9个月 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①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睡眠不安,哭声微弱或阵发尖 叫②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③身体发硬,姿势固定异常,动作不协调④反应迟钝,不 认人,不会哭⑤痉挛发作⑥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头不稳定、手握拳、斜视、眼球运动不 良等⑦哺乳吞咽困难,吸吮无力,易呛奶、吐奶,体重增加缓慢[4]⑧智力通常落后于正常 同龄儿童⑨头围异常,头围是脑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 诊断与鉴别:由于脑瘫类型多,表现复杂,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确诊时间较为困难, 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CT及MRI的出现为脑瘫患儿提供了客观的颅脑形态学改变证据, 对脑瘫的诊断及脑病变的判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手段,且MRI分辨率高于CT,对 病灶显示有更好的价值,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5,6]。但脑瘫是姿势及运动的异常,所以不能单凭CT及MRI来诊断或否定脑瘫,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并参照病史。目前, 各国学者都在努力进行早期诊断的探索,力争在6个月龄前诊断脑瘫。近年来,各国学者都 着力用录像分析婴儿早期发育(6个月前),观察“全身性运动(GMs)”来预测将来发生脑瘫 的可能性,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为脑瘫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此外,脑瘫尚需与遗传代谢病、精神发育迟滞、肌营养不良等几种症状极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我院残疾小儿中脑瘫儿有近半,其中小于两岁的约占五分之一,病情程度轻重不一,以 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为主。其中有明确病因的为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低出 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孕期感染等。 早期干预目标:①提高肌张力②增强屈肌作用③提高自发运动的质量④提高对正中线 的定向力⑤利于头翻正反射⑥增进机体状态⑦改善视听反射⑧矫正畸形并发症⑨使感觉 运动体验正常化[7]。 早期干预指导:①卧位:针对高危患儿我们采用了蝶形或u形枕促进卧位姿势模式的发展。定时更换不同睡姿。②触觉刺激:对吸吮吞咽障碍的患儿我们予从颞下颌关节到口部的 按摩和对上唇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婴儿的触觉系统功能恢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紧张的襁褓、慢节奏的轻抚对安抚过度应激的婴儿有效。③视觉和听觉:我们对残疾患儿每天进行数小时 的语言、音乐、图片、玩具等各种方式的刺激训练。④吊床悬带技术:利用吊床对前庭系统 刺激,促进动作发育正常化。⑤携抱技巧:通过轻摇手臂弯曲部的婴儿来培养婴儿的屈曲与 中线的固定,我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教会更多的工作人员正确的抱姿。⑥喂养:利用各 种口腔功能障碍的基本手技促进唇部的闭合、下颌的稳定、吮吸与吞咽功能的改善。根据婴 儿的吮吸力、耐力及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奶嘴。⑦我们针对每个患儿在各个时间段结合日常生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 中医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因为中医认为小儿脑瘫是属于先天性的,通过后天药物的调理是并不明显的。最多就只能使用针灸及药物合用来帮助恢复小儿的身体机能。那么,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脑瘫多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痿证,表现为五迟和五软,中医理论中对于脑瘫的治疗原则包括调节阴阳、扶正祛邪、治标与治本、针药并施、多发并治等,这些治责对于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 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中医认为脑瘫的发生从根本上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在治疗时应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才能有助于治愈疾病。脑瘫调整阴阳的治疗多采用滋养肝肾的方法。中医理论认为邪气盛,精气就会变得亏虚,脑瘫治疗应扶正祛邪,儿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正虚则应扶正,邪盛则应祛邪,扶正与祛邪同时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症。脑瘫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精气不充是其病本,气血运行不畅,四肢不能协调运动是其病标。在临床用药治疗脑瘫时,在急性期应采用先治标再治本的法则,缓解期在进行标本兼治。 中医理论中除了中药治疗外,还包括很多治疗方法。在脑瘫治疗时,可以针药并施、多法并治,疏通经络,使筋肉得到滋养,有利于提高疗效。 同时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例如生物、物理、康复治疗。生物治疗这是一种使用神经因子,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治疗方法,无依赖性、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且能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神经系统疾病,顽固不愈的难题。物理治疗,进行针灸、按摩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理疗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脑瘫患者的病情,及年龄采取针对性的智能,及言语训练,可采取听语指图、实物和数字辨认与分类、简单的数字计算、复述性训练等方法。 以上是有关治疗小儿脑瘫的中医方法的相关介绍,通过介绍您对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是否有些了解了呢?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是较为繁琐复杂的,但是也不会有后遗症,只是通过长时间的调理,一点点的恢复小儿身体机能。所以中医治疗小儿脑瘫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87493116.html,/ztinfo/50286.html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8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8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脑瘫患儿均采用小儿推拿配合针灸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8例患儿经1个疗程以上的治疗后,16例显效(57.14%),10例有效(35.71%),2例无效(7.14%),总有效率为92.86%。结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针灸;推拿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俗称脑瘫,是胎儿及婴幼儿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惊厥、语言和视、听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等并发症。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以后的生活均存在恶劣影响。本病属中医的五迟、五软、五硬、痴呆、痿证等范畴。以改善脑瘫患儿的语言、视、听觉障碍及运动异常,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现将本院运用针灸及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脑瘫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14“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分型。男17例,女11例。0~1岁1例,2~5岁12例,6~10岁10例,11~15岁5例。早产16例,缺氧8例,其他4例。痉挛型四肢瘫3例,痉挛型双瘫10例,痉挛型偏瘫5例,不随意运动3例,共济失调2例,混合型5例。 1. 2 治疗方法①针灸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慎用):体针取穴:主穴百会、大椎、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关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聪、印堂;下肢瘫痪加环跳、秩边、阳陵泉;腕下垂加外关、阳池;足内翻加绝骨、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选主穴2~3个/次,配穴4~5个,予补法或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行针1次/d,5次/周,4个月为1个疗程。停针1~2周后即可继续第2疗程。头针取穴:主取运动区,可酌情配取语言二区、三区,视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等。用26或30号针,快速捻转针柄,200次/min,持续2~3 min,留针1 h,行针1次/d,5次/周,4个月为1个疗程。针灸治疗前应注意严格消毒,避免头皮感染。②推拿疗法:采用推、拿、按、揉、拍、扣、捏、抹等手法,痉挛型多用轻柔手法尽量使全身放松拔伸牵引挛缩的关节;软瘫多用弹拨肌腱、点穴、擦刷等强刺激的手法。以随症施术为主,整体推拿与局部推拿相结合,头颈部重在醒脑、开窍、提神,四肢躯干部重在缓解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异常姿势,推拿按摩1次/d,30 min/次。针刺和推拿是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手段之一,既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又能促进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因小儿脑瘫属慢性疾病,肌肉痿弱失用,针感多较迟钝,因此治疗过程中宜多取穴,行针及推拿的手法相对可以较重。临床也可以采用鼠神经生长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由于小儿脑瘫患儿病情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区别,但运动发育迟缓、肢体功能障碍是共同的症状。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听觉、感觉、行为、言语、咀嚼、吞咽和智力等多种复合功能障碍。 1、听觉障碍。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2、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反应迟钝。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无名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智力低下。据报道,约有2/3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约25%为重度智力低下。 5、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和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长环境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 6、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

7、健康和体力的障碍。脑瘫患儿一般身长较正常儿童矮,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8、口面、牙功能障碍。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牙病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9、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10、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11、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言行一致提示椎体外系损伤。 12、情绪、行为障碍。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脆弱、易激动等。 13、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4、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完整版)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 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 硬)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路径时限 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

小儿脑瘫康复视频解说

头部控制训练有3种体位情况,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 仰卧位情况下的训练,训练人员用双前臂抵住患儿的双肩。用双手拖住患儿头部两侧。轻轻拉伸颈部,反复进行。训练人员抓住患儿双侧上臂,轻轻拉起,直至患儿头部稍向后仰即停,注意如患儿头部完全后仰,或双下肢出现僵硬伸直时,应停止训练。 俯卧位情况下的训练,如果患儿抬头困难,可以将其胸部垫高,训练人员用手指从颈部向腰底部方向按压脊柱两侧肌肉,帮助患儿抬头,同事用玩具吸引患儿抬头。训练人员将患儿面对面抱在胸前,同患儿嬉戏,促使其颈部活动。 坐位情况下的训练,有些患儿因颈部肌力弱,头部无法保持在身体中轴线位置。可采取坐位情况下的训练。训练方法是,让患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训练人员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的双肩,两手拇指压在患儿胸前,并稍加按压,使肩部旋前。也可让患儿坐在训练人员的腿上,使其逐渐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低头姿势,随着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逐步加大,还可以做左右倾斜练习,以增强控制头部肌肉的力量。 小儿脑瘫翻身训练方法 患儿头部控制有一定改善以后,就可以进行翻身训练,翻身训练有两种方法,即被动翻身训练和主动翻身训练。 头控训练 1抱球姿势 此动作主要针对头后仰,上肢后伸的孩子,使小儿保持四肢屈曲居中,臀部抬高,头向前屈的姿势,在做此动作前可先牵拉放松下肢与颈背部肌肉,此动作可持续15分钟 2.全身伸展模式 此动作可使全身得到充分伸展,控制小儿双上肢向前,主要适用于双上肢后伸,以及躯干屈曲紧张的小儿 3.坐位上肢伸展训练 此动作主要目的是使孩子的双手上举上抬,上身处于伸展状态,从而提高上肢以及头项躯干的控制训练能力 4.坐位控制训练 小儿取坐位,家长控制小儿进行身体的左右旋转训练,以提高小儿坐位的控制能力。 5.侧方头控训练 小儿取侧卧位,家长帮助孩子头的控制,以提高身体在侧卧位情况下头的控制能力。 6.俯卧位头控训练 让孩子取腹爬位,双肘支撑,用玩具逗引孩子做头的左右回旋控制训练 7.母子面对面头控训练

(完整版)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

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 孩子,是家庭的幸福所在,一个孩子给家带来了众多的快乐。然而,孩子一旦患上小儿脑瘫,家里就失去了很多的欢乐。家长朋友们也为此感到焦虑,那么,有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治疗小儿脑瘫呢?下面小编就为你详细的介绍,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 中医推拿法,小儿脑瘫推拿按摩的方法: 推法为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根据施术方向可分为直推、分推、旋推三种。医家认为旋推为补,往上推为清为泻,临床上各取所用,均有疗效。 1.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以拇指螺纹面,或以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上向前或向外直线推抹 2.分推法医者用拇指螺纹面,自穴中央向其两旁做“←→”“↙↘”方向分推。此法在临床上较为多用,如推坎宫、推卤门、推天门、分阴阳、推膻中、分推阴阳腹等。 3.摩法手掌附在体表一定部位做环形或往返而有节奏的轻柔摩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局部产生温热舒适感,有止痛作用。 4.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定位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作柔和的旋转动作。 5.旋推法用拇指腹位在穴位上回旋移动,用力较轻,不带动皮肉筋。 6.拿法用指或全手合力相扣,提拿肌肉或穴位。小儿常用指拿法。 7.攘法用手背或腕部附着于一定部位,往返连续滚动,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其他按摩方法: 一、智力及语言康复训练: 可根据脑瘫患儿的病情及年龄采取针对性的智能及言语训练,可采取听语指图、实物和数字辨认与分类、简单的数字计算、复述性训练等方法。 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练习翻身、坐起、站立、平衡、步行,作业治疗训练。内容以患儿能接受、配合为限,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连续进行,可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增减强度。 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1、上肢:肩关节向上、向后柔和运动,力度以患儿能承受为度,肩关节局部可涂搽红花油或活络油。每天50次左右,分3次进行。对上肢屈肌张力高者,采取柔缓按摩,同时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每天3~5次,每次20~60分钟。 2、手指:将40枚直径1.5厘米玻璃弹球装于10×12厘米质地较硬的布袋中,由亲属对患儿手背进行揉搓,力量以患儿能耐受为度,手指肿胀时用力较轻。每天20分钟左右,每日2~3次。 3、下肢: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运动,尤其注意纠正踝关节的内翻,每天髋关节15次、膝关节25次、踝关节35次左右 小儿脑瘫常用按摩手法,我们了解了很多的知识,为此,我们一定要很好的注意一下,那么,最后,我们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尽早的摆脱疾病的危害,健康快乐每一天。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87493116.html,/xent/2015/0820/230384.html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一、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视听觉障碍、言语障碍。 由于病因在出生前到出生后4周,所以在婴儿期可以表现出一些症状,通过检查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运动发育,就能观察出,但由于小儿神经早期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时脑损伤后症状多不典型,而且肌张力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孩子当时的状态,所以早期诊断必须慎重。 二、脑瘫特点:(脑瘫定义的要素): 1.发生在小儿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过程中; 2.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而不是发生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因此,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 3.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病变部位在脑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张、神经细胞减少和退行性变。鉴于以上原因,脑瘫是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其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三、康复治疗 (一)医学康复: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属于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的一种,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①遵循从头到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模式的诱导;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⑥康复训练前缓解肌张力。 (2)运动功能训练的要点: ①头部的控制要训练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颈部牢固挺起,俯卧位抬头和转动,坐位保持头部直立位。 ②支撑抬起训练进行躯干肌肉的控制训练,使身体能够抬起,翻身和回旋,逐渐实现肘支撑、手支撑、坐位支撑。 ③翻身训练小儿翻身时要先抬头,因此翻身和抬头是密切相关的。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⑦髂腰肌牵张训练,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六章第四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推拿治疗方法

六章第四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推拿治疗方法 一、痉挛型脑瘫 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时,可根据其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两个特征进行治疗。痉挛型双瘫,侧重于治疗双下肢,腰腹部;痉挛型偏瘫,侧重于治疗偏瘫侧的上下肢体及对侧头顶颞部。在缓解痉挛肌治疗时,要对其弱化的拮抗肌采用不同的推拿治疗手法,增加肌张力和肌力,同时进行治疗。痉挛型脑瘫推拿治疗手法I与手法II,可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应用或增加新的治疗手法。推拿治疗与其他疗法共同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一)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缓解痉挛。 (二)操作 推拿治疗手法I 头部: 1.取穴及部位: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2.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梳法。 3.操作方法:仰卧位或坐位。 (1)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向上经神庭穴推至百会穴,反复操作3遍。 (2)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

胀得气为宜。同时配合用五指叩点或散点作用于腧穴及腧穴周围刺激区。 (3)用一指禅推法,推以上头部四条标准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遍。 (4)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用双手五指梳法从顶部分梳至耳部,反复操作5遍。 上肢部: 1.取穴及部位:肩髃、曲池、臂中、外关、合谷、肩及上肢部。 2.主要手法:按揉、拿捏、摇。 3.操作方法:仰卧位和俯卧位 (1)患儿仰卧位,术者坐在侧方,用单手或双手拿捏肩关节周围及上肢的软组织,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以痉挛肌为重点。 (2)仰卧位,术者一手固定患儿的上肢,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的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3)仰卧位,术者一手扶持患儿的上肢,另一手轻摇患儿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同时配合作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屈。腕关节的背伸桡偏。拇指外展,指间关节伸展等被动运动。 (4)俯卧位,术者一手扶持患儿,另一手用指揉法或掌揉法、鱼际揉法作用于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3--5遍,同时配合作

脑瘫的诊断标准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脑瘫的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康复指南 海军指挥学院南京半山医院脑瘫治疗基地专家为大家解答: 1. 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 (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

等; 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 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 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 (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