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编号: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我国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长效

机制研究

单位(系别):xxxxxxxxxxxx

学生姓名:xxx

专业:xxxxxxxx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xx

指导教师:xx

答辩组负责人:

填表时间:2012 年 4 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教务处制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我国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研究

学生姓名 xxx 系别 xxxxx 专业 xxxxxx 班级 x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 联系电话 xxxxxxxxx 教师单位 xxxxxxxxx 下任务日期_ xxxx__年_x__月_x__日

摘要

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官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议从高校培养和地方政府开展培训两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ull out good rural,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cadre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Village officials since the polic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lso face a lot of problem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 of the training, is the guarantee and promo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developing intelligence, the soli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key. Advice from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two aspects of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village officer for culture. This paper,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the village official system of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 market conditions as a frame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talents deal would have effect of demand and supply in full system analysis, with local government is dominant, the villagers full participation in ways as college students ZhaoLu village officials, use and examination of the selection mod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 as a long-term mechanism arrangement of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ffective demand full supply long-effect mechanism

目录

前言 (6)

一、大学村官产生的背景 (7)

1.1基层建设对高素质人才需求 (7)

1.2大学生实践经历缺乏 (8)

1.3大学生村官培养 (8)

1.4大学生从基层谋求发展 (9)

二、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现状 (10)

2.1大学生村官岗位平台 (10)

2.2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 (10)

2.3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盲目性 (11)

2.4大学生村官担任职务与晋升空间 (12)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问题 (13)

3.1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方向 (13)

3.2大学生村官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13)

3.3大学生村官的地方选择性政策 (14)

3.3.1原有干部抵制 (14)

3.3.2制度安排的缺失 (15)

四、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16)

4.1建立完善村官人才选拔机制 (16)

4.2重视高校培养 (16)

4.2.1加强就业指导 (17)

4.2.2创新课程设计、针对性培养 (17)

4.2.3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 (17)

4.3积极开展培训 (17)

4.3.1实行导师帮带制、老带新、长带幼 (18)

4.3.2拓宽培训渠道 (18)

4.4加强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 (18)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英文原文 (21)

英文翻译 (22)

前言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致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无法实现角色转换从而融入当地农村生活,不能为农村和村干部接受,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离职离岗现象,流失严重。据报道,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进。为真正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完善选派机制、日常管理与考核,增强激励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扎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一章大学村官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基层建设对高素质人才需求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基层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需求。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人才的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

谐社会的形成。

在当今的基层发展趋势下,高素质人才的注入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下的一针强心针,高素质人才的流入,给农村注入了新的元素,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他们是新农村发展上的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是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一直强大的后备部队。因此,基层建设离不开新的力量,基层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第二节大学生实践经历缺乏

就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来看,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组织的一些短时间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下乡”活动,“手拉手”帮助留守儿童一对一活动,还有一些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的公益实践活动;第二,学校安排的暑期或者寒假的一些带薪习的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工作性质不明确,学生往往不是很明白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没有明确的工作定位;第三,学生自己抽出一些课余时间去参见一些课外的实习实践活动。这些主要是一些很基础的工作,因为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所以一般的大2学生都会选择一些工作强度小的,一些简单的实践工作。不管怎么说,这几种实践经历都是不完善的,它不让同学们感受到真正工作中会面临到的一些问题,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大学生的实践经历,所以说,很大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是都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至少,在社会工作实践这块,可以说是空白的。

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实践经历的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第三节大学生村官培养

当下的基层建设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需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质具有新思想的新的村官力量的注入,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方针都表示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官制度管理条例》就规定了,村官到基层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可以直接转为国家公务员,这一规定表明了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与培养。

第四节大学生从基层谋求发展

就业难是我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10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已达到630万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化无疑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生涯放眼于工作稳定,待遇高,的村官事业上。

当代大学生具备许多优良品质,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活跃、抱负远大,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接触了解,其想法又往往脱离实际,并且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和对复杂艰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缺点普遍存在。因此,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在改革、建设的第一线和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所以,就长远的考虑来看,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就职村官,因为追求稳定,谋求发展,村官的道路无疑是宽广的,这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村官道路的原因。

第二章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现状

第一节大学生村官岗位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现如今那些刚刚走上村官岗位的优秀大学生,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岗位大都是村支书助理,村长助理,会计助理,或者更好一点的是干团委工作,这些职务看似简单,但是,在村里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新农村的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的发展,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要从新农村的发展上,着重解决与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合理报酬机制,让他们能在这个岗位上真正得到满足感,才能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发展事业的道路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们当下要落实与解决的。

第三节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盲目性

很多大学生村官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到村里面任职村官,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村级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会存在一些列的盲目性,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有的甚至从没有到过农村,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如开县龙安村新来的一个村支书助理,就只是刚刚到任时村名代表大会上与大家见过一面,而后就再也没见过她,这个很好理解,她并不清楚自己改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需要怎么样开展,所以,在高校开设村级行政管理类的专业和科目是有必要的。

而且,与普通村官相比,大学生村官生活阅历较差、实践经验欠缺,工作思路不够大胆,特别是在新农村规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中心工作上缺乏对基层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对于刚刚从事村官职务的大学生,他们开展工作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实际脱节。大学生村干部在校所学专业包括法律、教育、财会、医学、经济管理、新闻、英语、信息管理、金融、中文等多方面,总体上看,文科居多,而深受基层

欢迎的涉农专业偏少。二是普遍缺乏基层特别是农村工作经验。大部分大学生是从校园直接到农村基层任职,有的甚至从未在农村生活过。

第四节大学生村官担任职务与晋升空间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第三章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问题

第一节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方向

当代的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发展归宿的问题,因为他们不属于公务员编制,但是他们也并非农民,亦非工人,他们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处境,缺乏归属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问题。“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多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生于城市和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时,会面临着极大的不适应。城乡文化差异大大降低大学生村官的社区归属感。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村官,由于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大学时期是在城市度过的,“家庭—学校”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使这些农村大学生脱离了真正的乡村生活。所以,同样面临着难以融入农村社会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自我认知问题。1.认同度低。大学生村官身份非常尴尬,如果是农民,他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他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又没有编制,工资待遇相差甚远。身份的尴尬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村官对自身权威主体性的认同,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定位于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并得到村民认同、最终可以融入到村委决策层,并实现自己价值的“官”,而只是将村官职业作为一个缓冲就业压力的暂时职业。2.社会认同度偏低。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较高,但是,现有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能力的确存在缺陷。从专业领域看,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其他专业的为96%,有一些竟为数学、外语、天体物理专业的。”从工作经验看,78%的为工作1~3年或刚离校的大学生。从发展趋势看,直接从学校毕业应聘的比重在加大。在现实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均面临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迅速提高问题。社会对大学生期望的过高与大学生村官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社会认同度偏低。

所以,很多大学生村官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他们不知道自己改如何规划自己的道路,职业发展的方向自然成了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村官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拔的范围狭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主要集中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了但是想成为大学生村官的人来说,丧失了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选拔由市委组织人事部门直接在各高校选聘各市、州、县没有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因此,选拔的主体过于狭隘了。第二是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学生村官录取对象一般在22-26岁之间的大专、本科、研究毕业生,而聘用期一般是3年,但3年合同期满后,书本知识生疏,其中极少部分才能考上公务员或研究生,更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面临从新找工作的现实。在3年后的就业择业形式未知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不明。

同时按照相关政策,部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提拔为基层政府干部,但优秀的标准并不明确,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

第三节大学生村官的地方选择性政策

中央政策在总体上是一个鼓励政策,政策目标具有全局性,难度也很高,这样会导致政策目标笼统不具体,缺乏明确的执行行动模式,所以,地方政府在执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候,会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灵活的执行政策,对中央政策的执行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而且由于制度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大学生村官制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例如,规定大学生村官生活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支付,支付标准不明确。政策执行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执行过程中对公共政策精神实质可以曲解或者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加以修改后执行,最终导致目标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以至于导致与政策精神相背离。

一、原有干部抵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的职位大多是村委会助理或者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他们大都对政策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目标,会导致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产生一定的抵触思想,另外,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规定了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如果表现很突出的,可以适当的转为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有干部自然会认为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影响自身的利益。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不支持,秉承“中庸”的态度,一些村干部甚至会认为农村不需要大学生来做村官,何况他们的任期很短,不了解农村风土人情以及工作方法。村干部的偏见,会对大学生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排斥,这样会阻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执行。

二、制度安排的缺失

在大学生村官的制度环境方面,选派大学生到基层担任村官,是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机制等紧密联系的。就目前选派大学生担任村级干部是与村民自治制度有冲突的。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对大学生户口的制度是缺乏的,大学生本来脱离了农村户口,要到农村参加工作,在目前的户籍制度下,对他们的户口安排是影响大学生身份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份的困惑,会使大学生存在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实际工作。

相关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为大学生村官班里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而对大学生村官的其他保险设施不够完善。按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安全感需要对人身安全、就业保障、工作、生活安全、经济保障等需求满足安全需求,降低人的生活工作的不确定性,从而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的政策的保障不足,会影响大学生工作的展开,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情况,没有专门的监督执行机构。文件指出了“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但是没有明确说明监督实行管理和考核的部门,这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造成影响。

第四章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建立完善村官人才选拔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村官人才选拔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较好地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需要。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动力激励机制。具体来讲,所谓的动力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方面是物质性激励,它是指以实物形式的给予作为激励手段,如金钱、物品、生活待遇等等。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是精神性激励,它主要是指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如荣誉称号、奖状、奖章、尊敬、表扬等等,这些主要用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需要。大学生村官,与其讲是一种功利性角色,不如说是一种表现性角色,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那些优秀大学生村官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多给予精神激励。第二,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为其保驾护航。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监管,使优惠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其次,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内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政府的相关激励承诺一定要保证兑现,这样才能让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并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服务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社区归属感弱和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不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有些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思想动机不纯,有些大学毕业生仅凭一时冲动便到农村任职,对农村社会环境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很难快速融入农村社会,开展各项工作。有些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村干事创业困难阻力比较大,一旦干不出成绩,便会失去民众信任,使其社会认同度急剧下降。

第二节重视高校培养

高校不仅仅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送者,更是大学生“村官”的坚强后盾,切实地帮助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农村扎根并服务农村,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高校在新时期的社会责任,高校理应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可以就这一个方面在高校开设村级行政管理相关专业和课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了解并认清楚大学生村官这一个“行业”。

一、加强就业指导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到任后能尽快的融入工作,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服务基层的理念高校要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林类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更新就业观念。农林类高校要利用专业优势,对农学、林学、畜牧养殖、城乡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引导这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

二、创新课程设计、针对性培养

所谓创新课程设计,即是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增设与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和新农村建设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各方面素质的大学生村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高校通过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下乡锻炼,多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加深其对农民的了解;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和优秀典型事例汇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生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

三、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

学校要对已经工作的村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跟踪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专业2006年毕业生郭碧玉,毕业后任村官,她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中小型蛋鸡养殖项目,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回学校向专家教授请求技术支持,全力为养殖户服务,仅养鸡一项,为全村农户新增收入120多万元。

第三节积极开展培训

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由于他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学习,接受较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工作,为他们开展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很快完成角色转换,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实行导师帮带制、老带新、长带幼

因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参与到农村村官,直接进入角色,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缺乏相关经验,到了工作岗位不知该如何入手。因此,实行导师帮带制就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盲目性的问题,所谓的导师帮带制就是以村支书以第一帮带负责人,同时选配几个阅历广、作风实、口碑好的村委、老党员、村民代表担当“师傅”,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乡镇服务站抽出人手每周一次指导他们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惠农政策,各村村支书辅导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问题。同时,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镇相关科室还派出专业对口的负责人,在开展重要工作协调、处理突发事件时,都把“徒弟”打在身边。

二、拓宽培训渠道

面对基层对高素质、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青睐于大学生村官这样一个新的就业渠道,新的发展方向,有关部门可以尽可能的多一些相关的培训渠道,可依托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等,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

第四节加强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

当前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总体上还比较低,而且各个地区存在不平衡问题。中央财政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每年0.5万元、1万元、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各地方财政补贴的标准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以经济比较发达

的浙江省慈溪市为例,“月基本报酬掌握在800元左右,试用期满后由镇统一办理社会保险,其费用由镇村共同负担,对市级贫困村涉及财政作适当补助。”也就是说试用期过后基本工资在800元左右,加上奖金及其他补贴,基本在1 500元上下。这一工资收入低于慈溪市平均水平,属于中低收入。西部和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比东部还要偏低。较低的工资水平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这样一个新的就业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首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待遇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大学生选择村官这样一个发展方向,将他们自身奉献于新农村基层的建设,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并且完善他们的福利与待遇问题,这样大学生村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才能建设出美好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中).

[3]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4]刘侨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11月.

[5]栗振宇,彭爌.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

[6]张素玲.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7]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7).

[8]慈溪市选拔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实施办法[R].慈溪人事局,2000:第60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