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_三江_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_陈建平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_三江_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_陈建平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_三江_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_陈建平

第30卷 第3期2011年5月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AC TA PETROLOGICA E T M INERALOGICA

Vol.30,No.3:519~529

M ay,2011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

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陈建平1,2,董庆吉1,2,郝金华1,2,李 伟1,2

(1.中国地质大学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

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 要:基于G 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了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成矿条件,建立了区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资源预测模型,并提取了相关成矿预测因子,采用分级证据权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了赋值,圈定了区域有利成矿远景区,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表明,与斑岩型钼铜矿有关的矿床预测权重包括地层、岩浆岩、构造以及矿化异常等及其相关的定量化分析因子;依据后验概率值将研究区划分两个成矿远景区:纳日贡玛-东莫扎抓成矿远景区(Ⅰ)、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在两个成矿远景区内又可划分出A类铜钼矿有利靶区5处、B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C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利用丰度模型法估算青海“三江”北段区域内铜资源量为7412730t,钼资源量为8566180t。

关键词:分级证据权法;资源潜力预测;斑岩型钼铜矿;“三江”北段;青海南部

中图分类号:P628+.4;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524(2011)03-0519-11

Metallogenic prognosis of porphyry molybdenum-copper resources in northern Sanjiang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weight-of-evidence method

and GIS

CH EN Jian-ping1,2,DONG Qing-ji1,2,HAO Jin-hua1,2and LI Wei1,2

(1.I nstitute of Hig h and New T echniques Applied to Land Resources,China U niv 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Beijing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A bstract: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geo-database,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porphy ry moly bdenum-copper deposits in northern Sanjiang region by means of GIS.A prognostic model fo r re-gional ore deposits was established,and the factors of mineral prediction were extracted and assigned values by Graded-WOE.The favorable prospecting areas w ere delineated,and the quantitative forecast of regional re-sources were finally realized.The research included several aspects,and the weig hing of prediction included stra-ta,magm atite,structure,mineralized anomalies and other related quantitative factors.Firstly,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geo-database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M apgis and Arcgis of northern Sanjiang region was estab-lished,w hich included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of the geological m ap,gravity,air mag netic force measurement, geochemistry,remote sensing and mineral data.This database constitutes the basis of regional mineral predic-tion.Secondly,the research probed into the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porphy ry moly bdenum-copper deposits in northern Sanjiang region by comprehensive handling of mineral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of mineral

收稿日期:2010-12-01;修订日期:2011-03-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01A08);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助项目(1212010630804)

作者简介:陈建平(1959-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研究,E-mail:3s@cugb.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972243.html,。

deposits and the ore-fo rming indicators.The r esearch suggested first-level factors of mineral prediction w hich in-cluded strata,m agmatite,structure and mineralized anomalies,19related factors and24relevant characteristic v ariables.The autho rs analy zed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by Graded-WOE,and then converted them into the val-ues of 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strata,structure,magmatite and mineralized anomalies.Tw o favorable areas,i.

e.,Narigongma-Dong mozhazhua and Aduo-Jieduo,were delineated by the values of posterior probability.There are5target areas of Grade-A molybdenum-copper deposits,4target areas of Grade-B molybdenum-copper de-posits and4target areas of Grade-C molybdenum-copper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972243.html,ing the bundance model,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quantity of copper in this region is7412730t and that of moly bdenum is8566180t.

Key words:Graded-WOE;predictio n of potential resources;porphy ry moly bdenum-copper deposit;northern Sanjiang region;southern Qinghai

西南“三江”巨型多金属成矿带地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巨型活动碰撞带内,经历了多期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并堆积了巨量规模的金属矿产资源,发育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的铜、金、铅锌等金属矿床。以玉龙斑岩铜矿床为代表的斑岩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中国青藏高原3条最重要的斑岩铜矿带之一。近年来在青海南部“三江”成矿带北段,陆续发现了以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为中心的又一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钼铜矿带,其中包括纳日贡玛、陆日格、打古贡卡、哼赛青等斑岩-矽卡岩型钼铜锌矿床,青海“三江”北段与玉龙矿带相连形成了一个近千公里的巨大的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集区,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侯增谦等,2006;莫宣学等, 2006;杨志明等,2008;陈建平等,2009;邓军等, 2010)。

与西南“三江”中段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及取得成果相比,青海“三江”北段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及交通、经济、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地质及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极低,区域内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还处于空白。本文拟基于GIS技术,结合地质成矿作用的特点,对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成矿综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地质成矿条件;尝试利用分级证据权法探讨控矿各要素的权重值并圈定成矿条件有利区,以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定量预测与评价,以期对今后的青海“三江”北段找矿工作有所帮助。

1 基于G IS技术的成矿条件分析

构造、岩浆岩和地层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是控制区域成矿作用和矿床(点)产出状态的基本因素,是区域地质主要研究对象。区域成矿条件的研究即是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数据处理与分析,从中提炼出构造、岩浆岩和地层与成矿的关系,进而结合地质调查的成果,来推断区域内有利于矿床产出的成矿条件组合。

通过收集研究区内的多元地质数据,包括区域地质图、重力、航磁、地球化学、遥感、矿产数据,对上述各个数据库的建立都转换存储在M apGIS中,建立青海“三江”北段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作为研究区成矿预测的数据基础(陈建平等,2005)。青海南部“三江”北段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及遥感数据库的建立为证据权法的应用提供了必备的数据基础,对青海“三江”北段地区各种成矿条件的分析为证据权法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1.1 赋矿地层

成矿地层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已知矿床(点)的赋存特征上提取有利的成矿、赋矿地层;二是从地层数据中提取地质异常,这种地质异常反映了一定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而言,地层非必要条件,但从研究区内各个已知矿床(点)的赋存状态来看,某些地层有利于成矿。统计表明,区域内63%的矿床(点)落入到二叠纪尕笛考组,其他较为有利的地层还有二叠纪诺日巴尕日保组(31%)、杂多群碳酸盐岩组等。

从其空间分布上来看,二叠纪尕笛考组、二叠纪诺日巴尕日保组的分布与喜马拉雅期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这种一致性可能是这两个地层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推覆与抬升使其出露,而这期构造运动也正是中酸性侵入岩侵位的主要时期。

1.2 控矿构造

研究区北西西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北西西向是区域内的主干构造发育方向,该构造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印度洋板块向

520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30卷

欧亚板块俯冲造成的,是区域中岩浆岩、热液运移的通道。统计表明,区域内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北北西和北东东向断裂对其也存在一定的控制作用。

深大的走滑断裂控制了中酸性侵入岩的侵位,因此区域内斑岩型铜钼矿床控矿断裂主要为深大走滑断裂,其容矿断裂为其次级断裂,这导致斑岩型铜钼矿床分布较为集中。矿点与断裂构造距离统计分析也表明,研究区内90%以上矿点距离断裂构造小于2km 。经GIS 空间分析得出,本区断裂构造2km 半径内存在矿床(点)的构造有:尔日能-叶夏日断裂、折莫-子群断裂、耶格-夹荣涌断裂、昂欠涌曲-格莫砍特断裂(羊曲河-囊谦断裂带和解曲断裂带)。成矿预测研究中断裂构造信息的定量化分析主要包括:构造等密度、构造平均方位、构造中心对称度、断裂优益度、构造交点数等。经统计分析,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已知矿床(点)多赋存于构造等密度次高值的区域、构造中心对称度高值区

域和多组线性构造交汇部位。因为这些变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区域线性构造的特征,与区域成矿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中提取的致矿信息可作为成矿预测因子。

1.3 岩浆岩成矿

由于多期造山事件的影响,研究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总体呈现北西向展布(图1)。现已发现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为喜马拉雅期中酸性岩浆岩体,目前已发现的斑岩型钼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纳日贡玛、陆日格、打古贡卡、哼赛青等处。大量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内与新生代矿化有关的斑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性变化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作为青海南部“三江”北段典型的3处斑岩型钼铜矿床,纳日贡玛、陆日格、打古贡卡的含矿斑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浅色细粒花岗斑岩。

岩体岩性多样性是反映岩体分异程度的一个定量指标(陈建平等,2005),一般来说岩体的分异程度越好,其释放出来的热液也就越多,

其成矿的可能性

图1 杂多构造岩浆岩带岩浆岩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igneous rocks in Zadoi tectonic magmatic belt

521

 第3期 陈建平等:基于G IS 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也就越大,但矿体就位的地方一般为分异最高处的旁侧相对较稳定的地方。从岩浆岩体对矿点影响域分析结果来看,区域内斑岩型矿床(点)主要集中在距离岩体1km范围内,达总矿点数的87.5%,最远可以达到3km。从成矿类型来看,其主要为斑岩-矽卡岩型,其分布是紧密围绕在岩体的周围,极少量的热液型矿床则离岩体稍远一点。

1.4 物、化探成矿信息

区域内铜、钼元素组合异常与已知的铜、钼矿床的对应关系非常好,总体呈北北西向串珠状展布,局部还有北西西向的带状分带,并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同时铜、钼元素的高值区分布也一致。

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总体呈北西向,与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线展布方向一致。斑岩型矿床多数落在磁异常过渡带上,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统计表明研究区内与斑岩型铜钼铅锌矿床有关的浅源重力异常区间为(-513.97~-513.95)m/s2,重力异常磁力异常区间为(-15~-11)nt。

1.5 遥感成矿信息

利用DEM数据与Landsat ETM+342波段数据,进行了三维叠加分析,提取了研究区内与铜钼矿化有关的蚀变:铁染(如褐铁矿化等)、羟基、泥化(如碳酸盐化、粘土化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斑岩型钼铜矿床,主要位于二级铁染蚀变区域内和二级羟基蚀变区域内,同时区域内斑岩型矿床发育有很强的绿泥石化、粘土化等蚀变。

2 基于证据权法的斑岩型铜钼矿床预测模型

2.1 证据权重法

证据权重法是加拿大数学地质学家Ag terberg 提出的一种地学统计方法,最初是基于二值图像的,它采用一种统计分析模式,通过对一些与矿产形成相关的地学信息的叠加复合分析来进行矿产远景区的预测。其中每一种地学信息都被视为成矿远景区预测的一个证据因子,而每一个证据因子对成矿预测的贡献是由这个因子的权重值来确定的(Agter-berg,1993,1999)。

对于证据权,为了便于解释预测(证据)通常采用二态赋值形式。应用地质判断或统计方法能够将这种形式主观地转换成其他形式以确定临界值,其临界值能够最大限度地揭示二态赋值成果模式与数据模型的空间组合关系。证据权法最终结果是以权的形式或以后验概率图的形式表达的组合图。证据权法的优点在于权的解释是相对直观的,并能够独立地确定,易于产生重现性(邓勇等,2007)。

2.2 斑岩型铜钼矿床预测模型

在基于GIS技术的地质数据库的成矿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依据矿床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对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控制斑岩型成矿的致矿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朱裕生等,1997),提出与斑岩型铜钼矿有关的矿床预测一级因素包括:地层条件、岩浆岩条件、构造条件以及矿化异常,总结的斑岩型铜钼矿床预测评价模型如表1。

表1 斑岩型铜钼矿床预测模型

Table1 Variations of estim ated w eights of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deposit

控矿地质条件

与矿致异常

成矿预测因子特征变量地层条件

岩浆岩条件

构造条件

地球化学异常

地球物理异常

遥感信息异常

成矿有利地层

成矿有利岩性

岩性多样性

对称构造发育区

地球化学推断岩体

地球物理推断岩体

遥感推断岩体

控岩控矿断裂

成矿有利方位断裂

构造发育部位

有利成矿构造发育

地球化学推断断裂构造

地球物理推断断裂构造

遥感推断断裂

单元素异常

元素组合异常

重力异常

航磁异常

遥感蚀变信息

二叠纪尕笛考组

二叠纪诺日巴尕日保组

喜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岩

多样性高值区

构造中心对称度异常区

推断中酸性侵入岩

重、磁一阶导数推断岩体

重、磁比推断岩体

遥感解译环形构造

羊曲河-囊谦断裂带

北西西向断裂

等密度异常区

优益度异常

有利方位断裂2km缓冲

有利方位断裂2km缓冲

解译线性构造2km缓冲

Cu异常

Mo异常

Mo-Cu组合异常

Mo-Cu得分异常

重力梯度带

低磁梯度带

羟基蚀变异常

铁染蚀变异常

3 基于证据权法的成矿条件权重分析

3.1 成矿地层条件权重分析

与斑岩型钼铜矿床有关的矿床,其成矿必要要素是中酸性侵入岩以及控制成岩、成矿的断裂构造,地层条件并非其成矿的必然条件,但就研究区而

522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30卷

言,该类型矿床有很大一部分赋存在一定的层位里,这可能是因为成矿过程中地层提供了一部分成矿物质并提供了矿体沉淀空间。对斑岩型铜钼矿床有利的地层为二叠纪尕笛考组以及二叠纪诺日巴尕日保组,其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尕笛考组的权重衬值要远大于诺日巴尕日保组,说明尕笛考组更有利于矿床的形成。图2为成矿地层条件证据权重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矿地层条件的

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纳日贡玛地区,矿床(点)有很多落入了高值区,可以认为地层对成矿起到了促进作用。

表2 地层各证据因子的正负权重值表

Table 2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ights of stratigraphic facto rs

序号证据因子名称正权重值负权重值C 1二叠纪尕笛考组2.994-0.9793.9732

二叠纪诺日巴尕日保组

-0.359

0.044

-0.

403

图2 成矿地层条件证据权重等值线图

Fig .2 Contour map of the stratig raphic facto rs weight

3.3 岩浆岩条件权重分析

与斑岩型钼铜矿有关的矿床,其成矿的必要要素是中酸性侵入岩体这一岩浆岩条件,因此成矿岩浆岩条件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对成矿信息

提取与分析,笔者得出了能够反映成矿岩浆岩条件特征的信息,包括喜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岩、岩体多样性、构造中心对称度异常、重磁一阶导数零值线推断岩体、重磁比推断岩体、地球化学推断中酸性侵入岩体、遥感环形构造等(表1),各预测因子权重值见

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岩的权重值最高达到了3.962,说明了权重分析与成矿事实相符。图3为成矿岩浆岩条件证据权重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值区出现在纳日贡玛地区,

该地区是这类矿床的集中产出区,其他地方有弱的信息显示,可能存在着隐伏的岩体,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综合来看,成矿岩浆岩条件对于成矿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

523

 第3期 陈建平等:基于G IS 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表3 岩浆岩证据因子的正负权重值

Table 3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ights of igneous

rock factors

序号证据因子名称正权重值负权重值C 1喜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岩

3.650-0.3113.9622岩性多样性1.716-1.5463.2623构造中心对称度异常区1.050-2.0153.0664重磁一阶导数推断岩体

0.996-1.9892.9855重磁比推断岩体1.174-0.7931.9676地球化学推断岩体0.109-0.0100.1207

遥感推断岩体

0.639

-0.332

0.970

3.4 成矿构造条件权重分析

成矿构造条件对于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区域性的主干构造控制了成矿岩体的分布,其次级断裂则提供了矿体沉积的场

所。经分析与成矿构造条件有关的信息,包括断裂优益度异常、地球化学推断断裂构造、控岩控矿断裂(主要为羊曲河-囊谦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构造等密度异常区、地球物理推断断裂构造、遥感推断断裂构造、北西向断裂等(表1)。各预测因子的权

重值

图3 成矿岩浆岩条件证据权重等值线Fig .3 Contour map of weig ht of ig neous rocks

见表4,其中断裂优益度和地球化学推断断裂构造的权重值较大,分别达到了3.051和2.693。断裂优益度代表了成矿有利构造,在本区该类矿床均明显受

控于羊曲河-囊谦断裂带,其成矿的空间展布与构造紧密相关,因此断裂优益度权重值很高。地球化学推断断裂权重高,是因为控制矿床产出的构造是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其元素的富集、迁移变得较剧

烈,在地球化学场中有明显的显示。综合来看,成矿构造条件对于成矿预测有着重要的作用。图4为成矿构造条件证据权重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其等值线高值区就是沿着主干构造方向展布的,而且与羊曲河-囊谦断裂带相重合,因此该类型矿的找矿应主要沿羊曲河-囊谦断裂带构造带开展。

524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30卷

表4 成矿构造条件各证据因子的正负权重值Ta ble 4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ights of tectonic facto rs

序号证据因子名称正权重值负权重值C 1优益度异常1.410-1.6403.0512地球化学推断断裂构造

0.723-1.9702.6933

控岩控矿断裂1.485-0.509

1.994

4构造发育部位0.753-0.7841.5375地球物理推断断裂构造

0.247-0.5470.7946遥感推断断裂-0.2190.337-0.5577

北西向断裂构造

-0.061

0.236

-0.297

3.5 矿化异常权重分析

矿化异常是指由成矿作用而引起的成矿元素的富集异常以及地球物理异常等,它是成矿作用较为直接的反映。同时,矿化异常的范围要远远大于矿

体的范围,因而在找矿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经前述分析,发现了与斑岩型钼铜有关的矿床相关的矿化异常,主要包括:因子分析中的Mo -Cu 得分异常、钼元素异常、铜元素异常、钼铜组合异常、航磁异常以及重力异常,其权重值见表5,其中Mo -

Cu

图4 成矿构造条件证据权重等值线F ig .4 Contour map of weight of tectonics

表5 矿化异常各证据因子的正负权重值

Table 5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ights of mineralization

anomalies

序号证据因子名称正权重值负权重值C 1M o -Cu 得分异常

1.831-3

2.27834.1092M o 异常

3.766-1.2826.0493M o -Cu 组合异常

4.226-0.7806.0064Cu 异常2.650-1.2473.8975航磁异常1.142-1.0352.1786

重力异常

0.406

-0.245

0.651

得分异常的权重值极高达到了34.109,说明Mo -Cu

得分异常所反映的信息,很可能就是本区该类型矿床产出的直接信息,因此给予Mo -Cu 得分异常以高度重视。图5为矿化异常证据权重等值线图,其高值区与已知矿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在结多地区出现了一个高值区,值得做进一步的工作。3.6综合权重分析

由以上各成矿条件及矿化异常证据权重分析,

525

 第3期 陈建平等:基于G IS 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图5 矿化异常权重等值线图

Fig.5 Co ntour map of weight of mineralization anomalies 得到了各成矿条件以及矿化异常发育的有利区域,

在此基础上以各个成矿条件高权重区为一级证据因子,进一步计算成矿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以及矿化异常条件的权重值。表6为各成矿条件的权重值,从表中可以看出,权重值是由矿化异常到岩浆岩条件到构造条件再到地层条件逐渐减小,这和该类型矿床成矿模式中的成矿条件的重要性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可以认为采用两级证据权法计算后验概率是可行的。图6为各证据因子与斑岩型有关矿床的后验概率等值线图,可以看出高值区与已知的矿集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一些较高值的区域分布在杂多、结多以及阿多附近,是寻找该类矿床的有利区,应进一步加强找矿工作,依据各预测因子的权重值确定这些靶区今后的工作方法,应以地球化学方法辅以地球物理的方法进行,要充分注意铜钼组合异常以及磁异常。4 研究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4.1 远景区圈定

成矿远景区,是指成矿区中根据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矿产等资料综合分析并确定的找矿潜力相对较大、需要开展1∶5万区域矿产调查及矿产预查普查等工作的地区。成矿远景区划分的目的是初步剔除找矿不利地段,为1∶5万区域矿产调查提供选区方向。

表6 各证据因子的正负权重值

Table6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ights of various kinds

of evidence

序号证据因子名称正权重值负权重值C

1地层条件有利区1.324419-0.0645991.389018 2构造条件有利区0.959776-0.1870391.446815 3岩浆岩条件有利区2.216017-0.3684412.584458 4矿化异常有利区2.489171-0.5038102.992981

526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30卷

图6 与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后验概率等值线

Fig.6 Posterior probability map of po 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以后验概率值代表的斑岩型成矿有利区,呈现出北西向展布,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说明了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这与地质认识是相符的。从矿床后验概率等值线图,可以大致划分出两个成矿远景区:纳日贡玛-东莫扎抓铜钼铅锌成矿远景区(Ⅰ)、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在两个成矿远景区内可划分出A类铜钼矿有利靶区5处、B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C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图7)。

纳日贡玛-东莫扎抓铜钼成矿远景区(Ⅰ),夹持在羊曲河-囊谦断裂带和解曲断裂带之间,从空间展布上来看主要受羊曲河-囊谦断裂带控制,区内现有的矿床大部分集中在这个成矿远景区内,如纳日贡玛钼铜矿床、陆日格铜钼矿床。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沿着解曲断裂带展布,主要受控于解曲断裂带,该带已发现的矿床(点)较少,该远景区以往矿产勘查工作开展的很少,研究认为该远景区成果潜力较大,应是今后重点勘查区域。4.2 矿产资源潜力预测

根据对元素丰度与资源量存在关系的认识(王世称,2000),在进行某一地区资源估算时,可通过求出已知地区成矿元素的富集系数并外推到预测区的办法来预测资源,这就是丰度模型法。

富集系数的定义是:在地壳单位体积内某元素成矿部分占元素的比例。富集系数反映了元素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富集成矿的能力。它的计算公式为: r=T/(ShGA×103+T),其中S为模型区面积(km2),h为模型区深度(km),G为含该元素的岩石比重(g/cm3),A为模型区内该元素丰度(g/t), T为模型区矿床储量。

青海“三江”北段属于高寒地区,地质矿产工作较为落后,研究内已开展了普查勘探并提交储量的斑岩型矿床只有纳日贡玛。理论上元素富集系数应为全部模型区的分布概率值,本次研究限于资料水平,只能采用纳日贡玛来代表整个研究区的元素富

527

 第3期 陈建平等:基于G 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图7 青海“三江”北段成矿远景区分布图

Fig.7 Copper-molybdenum prognostic map of nor thern Sanjiang region

A—成矿条件优越且有成矿事实,找矿潜力大;B—成矿条件良好,有资料依据,具较好找矿前景;C—矿化及异常良好,但无资料依据,

可查证异常

A—excellent conditions for mineralization,with know n ore deposits and great ore potential;B—good conditions for mineralization, w ith avail abl e data and fairl y good p rospecting vista;C—good mineralization and anomalies,but w ithout data and verifiabl e anomal ies

集系数。据2004年普查勘探报告,纳日贡玛提交的铜金属量261600t,钼金属量666700t;模型区的深度选择为0.3km,模型区为一个单元格其面积为16 km2,岩石密度约为2~8g/cm3。因此,采用上述公式求得研究区内Cu元素富集系数r=0.000071, M o元素富集系数r=0.00068。

将上述公式进行变换,就得到了资源量计算公式:T=(rShGA×103)/(1-r)。在圈定的靶区内,估算铜资源量为7412730t,钼资源量为8566180t。

5 结论

(1)利用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对区域成矿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构造、岩浆岩、地层、物化探异常与成矿的关系,进而结合地质调查的成果,来推断区域内有利于矿床产出的成矿条件组合研究,提出区域控矿地质条件与矿致异常为地层、岩浆岩、构造、物化探异常及遥感信息异常。

(2)依据后验概率值将研究区划分两个成矿远景区:纳日贡玛-东莫扎抓铜钼铅锌成矿远景区(Ⅰ)、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在两个成矿远景区内又可划分出A类铜钼矿有利靶区5处、B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C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

(3)利用丰度模型法估算青海“三江”北段区域内铜资源量为7412730t,钼资源量为8566180t。

References

Agterberg F P,Bonham-Carter G F,Cheng Q M,et al.1993.Weighs of evidence modeling and w eighted l ogistic regress ion for mineral potential mapping[A].Davis J C and Herzfeld U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972243.html,puters in

528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30卷

Geology:25Years of Progress[C].New York:Oxford Univ.

Pres s,13~32.

Agterberg F Q and Bonham C.1999.Logistic regression and 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 ing in mineral exploration[J].Proc28th Intern Symp Computer Appl ications in the M ineral Industries,483~490. Chen Jianping,Tang Juxing,Cong Yuan,et al.2009.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 etallogenic M odel in the Yul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 it,East Tibet[J].Acta Geol ogica S inica,83(12):1887~1900(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g Jianping,Wang Gongw en,Hou C hangbo,et al.2005.Quanti-tative pridiction and evl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ses bas ed on GIS in northern segmeng of Three River(Sangj ing)Region,Sou thw est

C hina[J].M ineral Deposits,24:15~2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eng Jun,Hou Zengqian,M o Xuanxue,et a l.2010.Superimpos ed oro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 in S anjiang Tethys[J].M ineral De-posits,29:37~42(in Chinese with Engl is h abstract).

Deng Yong,Qi u Ruishan and Luo Xin.2007.M inerogenetic pr ediction based on the weight-of-evidence approach:a cas e study of the pr edi c-ti on of tungsten and tin depos its in Guangdong,China[J].Geol ogical Bul letin of China,26(9):1228~1234(in Chinese with Engl ish ab-stract).

Hou Zengqian,M o Xuanxue,Yang Zhiming,et al.2006.M etallogene-ses in the collisional oroge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ectonic s etting,tempo-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re deposit types[J].Geol ogy in China,33:340~351(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M o Xuanxue and Pan Guitang.2006.From the Tethy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 ateau:constrained by tectono-magm atic events[J].Earth Science Frontiers,13(6):43~5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W ang S hicheng.2000.M ineral Prediction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and M ethod[M].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Yang Zhiming,Hou Zengqian,Yang Zhusen,et al.2008.Genesis of porphyries and tectonic controls on the Narigongma p rophyry M o-Cu deposit,s outhern Qinghai[J].Acta Petrol ogica Sinica,24(3):489~502(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Yusheng and Xiao Keyan.1997.M etallogenic Prediction M ethods [M].Beijing:Geoscience Publ ishing House(in Chinese).

附中文参考文献

陈建平,唐菊兴,丛 源,等.2009.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J].地质学报,83:1887~1900.

陈建平,王功文,侯昌波,等.2005.基于GIS技术的西南三江北段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J].矿产地质,24:15~24.

邓 军,侯增谦,莫宣学,等.2010.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9:37~42.

邓 勇,邱瑞山,罗 鑫.2007.基于证据权重法的成矿预测———以广东省钨锡矿的成矿预测为例[J].地质通报,26:1228~1 234.

侯增谦,莫宣学,杨志明,等.2006.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J].中国地质,33:340~351.莫宣学,潘桂棠.2006.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J].地学前缘,13:43~51.

王世称.2000.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志明,侯增谦,杨竹森,等.2008.青海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岩石成因衣构造控制[J].岩石学报,24:489~502.

朱裕生,肖克炎.1997.成矿预测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529

 第3期 陈建平等:基于G 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地质找矿探讨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地质找矿探讨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冈底斯地区的超大型矿床,其丰富的钼矿产于矽卡岩型和角岩型矿,以及斑岩型矿石中。笔者通过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区的简介,主要地质构造及元素分布分析,找矿分布及多种找矿模型的探讨,供该行业参考。 标签:甲玛铜多金属矿区找矿模型 1引言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找矿一直是西藏找矿勘查的主要项目,作为中国超大型的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具有极大的开采及研究价值,并且在不同矿型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点。 2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及地质概述 2.1金属矿床总况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处于特提斯区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的中南方向,属于超大型矿床。矿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主要属于被动陆缘火山沉积岩,如上三叠统麦隆岗组T 3m,中下侏罗统叶巴组J1-2y,上侏罗统却桑温泉组J3q以及多底沟组J 3d。前期岩基主要通过地壳的增厚、壳源的岩浆活动、同碰撞剪切以及逆冲推覆为特征的碰撞汇聚和挤压增生环境而形成的,在后期,岩基凭借壳慢物质的流动、慢源或是壳慢混源岩浆活动、大规模的断裂和剪切为特征的陆内俯冲及构造转换环境形成,如图1为矿床外景。 2.2金属矿区的地质构造 金属矿矿体在水平方向上呈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东,在走向上矿体长三千四百米,倾向方向延伸则超过两千米,总体成隐伏和半隐伏。按照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一般可分为九个矿体,大部分以似层状在多底沟组与林布宗组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发现,少部分以似层状、透镜状及脉状在多底沟组顶部或是林布宗组底部发现,其余的矿体多产于顶板角岩中和底板大理岩等中的热液型矿区。 2.3找矿分类及其元素分布 找矿主要根据矿石的构造分类,一般矿区的矿石类型有浸染状矿石以及细脉浸染状矿石[1],几乎占到总体储量的总体,其他类型主要为稠密的浸染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可以通过矿区的主要有用矿物组合来进行矿石的分类,其主要类型有黄铜矿系矿石、辉钼矿系矿石、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系矿石、黄铜矿-辉钼矿系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系矿石等六类,其他类型是黄铜矿-黄铁矿系矿石等等。还可以根据矿石的有用组成对其进行分类,主要有铜、铜钼或钼铜矿石、铅锌铜矿石、铅矿石、铜铅锌或是铅锌铜矿石等六大类。一般矿区的金属矿物涵盖黄铜

斑岩型钼矿床模式

斑岩型钼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 活动大陆板块边缘弧内侧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亲弧裂谷及大陆裂谷。 成矿环境成矿区域有较厚的陆壳,张性构造发育。矿床与钙碱质及次碱质酸性及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成矿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温(可高达500-600℃,晚阶段可降至240-250℃)。 含矿岩体 为具斑状结构的浅成-超浅成酸性小型(多<1km 2 )侵入体。其岩石类型多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多具有高硅、高碱的特征。岩体多呈岩株状及岩筒状。 成矿时代 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 同类型铜矿床及钼钨矿床、矽卡岩型钼钨及钼铁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钼的矿体多成环状、锅状、筒状、似层状、凸镜状、脉状产于岩体的上部、顶部、爆破角砾岩筒、接触带及裂隙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主要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常可见黄铜矿、黑钨矿、白钨矿、锡石、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等。常见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萤石、云母、黄玉等。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片状、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及网脉状构造。 围岩蚀变常见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等,并且有从中心向外依次分带规律,但因岩浆的多次侵入和多期次矿化、蚀变的叠加使蚀变分带复杂化。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的特征,在世界钼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 矿床实例 (陕西)金堆城、(吉林)大黑山、(辽宁)蓝家沟、(北京)大庄科、(河南)南泥湖-三道庄、(美)Climax 、Henderson 、Redwell Basin 、(格陵兰)Malmbjerg 。 矿床成因 斑岩型钼矿床的成因与板块俯冲作用和裂谷活动有关。当洋壳以较低的角度俯冲于有较厚陆壳的大陆板块边缘之下因俯冲减速或拆沉作用,或在大陆裂谷早期因镁铁质岩浆上升并释放热能,导致下地壳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流纹质岩浆(一般高硅富碱)。当此种岩浆侵位于大陆边缘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形成斑状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引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活化和参与较晚阶段的成矿(图 1)。

三江源是哪三江_参考资料完整版

《三江源是哪三江》 阅读精选(1):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因属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水系发源地而得名。其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 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2000年5月青海省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头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长江、黄河、澜沧 江均发源于青海境内,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 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冰川,绵亘几十里的冰塔林,犹如座 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滚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 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 西滩。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由花岗岩雕成,纪念碑碑 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636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 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碑体背面 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纪念碑高大挺拔,气势雄伟,耸立于通天河渡 口房山丘之上。 通天河,古称牦牛河,流贯玉树草原,长1000公里,因辑入《西游记》而名闻天下。通 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河中乱石穿空,水流湍急,惊涛拍岸,涛声震耳。古 渡口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名晒经石,石旁古柏 群上挂满经幡。传为当年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渡通天河时,因负老龟嘱托,被掀翻落水。唐僧 师徒上岸后,在此石上晾晒被水浸湿的经卷,虽是神话传说,然石上字痕犹存,清晰可辨,为 玉树州一靓丽的旅游景观。 三江源区不仅仅是青海旅游的富矿区,也是中国旅游乃至世界旅游的稀缺资源带,具有发 展被誉为无烟工业的绿色旅游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由省旅游局负责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 旅游发展规划》,现已透过评审。根据《规划》,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建设35个生态旅游重 点项目,规划建设6个重点景区,包括可可西里、年保玉则、阿尼玛卿雪山、勒巴沟、达那 寺峡谷和黄河源景区。三江源生态旅游以三江之源水源地生态与环境体验、康巴安多藏文化原 生态体验、青南高原人与自然关系体验、青南高原户外运动与自驾车旅游为主体系列产品。以 黄河源生态体验、长江源生态体验、澜沧江源生态体验、湖泊水生态、歌舞之乡采风、马背文 化体验、宗教文化探秘、雪山冰川攀登探险、青南自驾游等为主打的系列产品,涵盖了游、住、行、食、购、娱六方面的资料。

蒙古OyuTolgoi斑岩铜金矿的勘查

第39卷 第1期2003年1月 地质与勘探GEOLO GY AND PROSPECTIN G Vol.39 No.1 January ,2003[收稿日期]2002-11-26;[修订日期]2002-12-05;[责任编辑]曲丽莉。 [第一作者简介]刘益康(1942年-),男,196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班,教授级高工,现主要从事金属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专家论坛 蒙古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的勘查 刘益康,徐叶兵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北京 100028) [摘 要]Oyu Tolgoi 斑岩型铜金矿床达世界级规模,正在大规模勘探中。矿床位于蒙古南戈壁沙 漠中,离中蒙边界80km 。矿床由西南部、南部、中部和远北部4个矿化区组成。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勘查历史、地质概况和4个矿化区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勘查该矿的方法可供在戈壁地区寻找隐伏半隐伏斑岩铜矿借鉴。 [关键词]斑岩铜金矿 勘查历史 中亚成矿带 蒙古 Oyu Tolgoi [中图分类号]P618.41;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3)01-0001-04 斑岩铜矿是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常以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及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为特征[1]。从全球范围来看,斑岩铜矿床常发育次生富集带,形成品位富的矿石,是开采的主要对象[2]。近两年来,加拿大 Ivanhoe Mines 公司在蒙古T urquoise Hill (Oyu T olgoi )斑岩铜金矿勘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引起矿产勘查界的高度关注。该矿床离中蒙边界仅80km ,正在进一步勘探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勘探营地。笔者最近考察了该矿勘查现场,现将该矿床介绍如下。 1 勘查历史 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勘查区中心位置位于东 经106°51′,北纬43°附近,在蒙古乌兰巴托近正南方向,中蒙边界北约80km 处。Oyu Tolgoi 项目确定了4个主要矿化区,即西南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和远北部区,总计约6km 2,其中西南部区被作为首选勘查区,已施工的钻孔最多。截止到2002年9月18日,Ivanhoe Mines 公司在Oyu Tolgoi 项目区已施 工275个钻孔。已施工的钻孔结果表明,Oyu Tol 2goi 为一特大型斑岩铜金矿床。 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床是由蒙古高级地质学 家G aramjav 首先发现的。澳大利亚BHP 公司亚洲勘探部Sergei Diakov 领导的一个踏勘组于1996年检查了该地区,1997年BHP 公司取得了勘查权,并且在该区开展了地质填图、水系和土壤沉积物测量、磁法和激发极化测量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 上,BHP 公司打了23个钻孔,钻孔分布较零散,累计进尺3000多米,孔深最大的为270m ,见到了矿化。其中有两个孔结果较好,一个见矿长度26m ,平均Cu 品位0.86%,另一个见矿长度38m ,平均Cu 品位1.63%。 由于BHP 公司战略调整的原因,2000年5月,BHP 公司将包括Oyu Tolgoi 项目工作区在内的238km 2的勘查权区转让给了Ivanhoe Mines 公司。2000年6月,Ivanhoe Mines 公司开始开展反循环钻 进,至9月底,完成了109个孔,总计8828m 。反循环钻进最初的目标是验证BHP 公司已施工钻孔揭露的次生富集辉铜矿矿层。但通过大量的反循环钻进,却有意外的发现,许多孔的底部已打到了可工业利用的深部铜金矿化体。 2001年,Ivanhoe Mines 公司开始施工金刚石岩 心钻探,以查明项目区深部矿化潜力。位于Oyu Tolgoi 项目西南部区最东北部的O TD150孔-I 2vanhoe Mines 公司的发现孔,揭示了Oyu Tolgoi 斑 岩铜金矿深部矿化的情况。O TD150孔孔深590m ,从70至578m ,揭穿了508m 的矿体,金平均品 位1.17×10-6,铜平均品位0.81%,其中从188m 至466m ,总计278m 为富矿段,金平均品位1.60×10-6,铜平均品位1.02%,从而启动了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大规模勘探的序幕。 2 地质概况 南戈壁地区邻近蒙古南部和南戈壁构造区的交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论述玢岩型矿床

论述玢岩型矿床 资源一班黄永龙20114495 摘要:本文结合前人工作成果,重点论述玢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矿体形态以及围岩蚀变等。 关键词: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 前文:玢岩型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是指产于录像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这种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的成矿作用特点。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宁芜地区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盆地内发育一套火山—侵入杂岩。火山岩的总厚度达到2500米,火山旋回(由老到新)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四个旋回的每个旋回以强烈、较强烈爆发开始→较宁静的喷溢活动结束;各旋回末期均有次火山岩产出。其中,铁矿均与大王山旋回末的富钠辉长岩、闪长玢岩、辉石安山岩、粗面岩的次火山岩体有关。矿化围绕火山中心分布。 正文:一、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 (1)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陶村式):铁矿化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石组合为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属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2)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凹山式):部分矿体进入安山岩,凝灰岩等围岩中。矿化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块状。矿石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为特征,成因上属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3)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两类矿石的构造均以块状、角砾状为主,偶有条带状,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床。 (4)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龙虎山式):围岩为安山岩及凝灰角砾岩,矿体受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理控制,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和硅化。矿石矿物主要由镜铁矿组成,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5)产于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状铁矿床(龙旗山式):矿体的围岩为沉凝灰岩、沉凝灰角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大陆板块钙碱性岩浆活动强烈的边缘火山岩浆深成弧及岛弧,深大断裂带附近。 成矿环境矿床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钙碱质中酸性岩浆的高侵位斑状 侵入体有关,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中温。 含矿岩体为钙碱系列的小型(多<1km2)中性及中酸性复式岩体。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可见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岩体形状为岩株状、岩筒状,可见岩墙状、脉状。 成矿时代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的板块俯冲时期,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边部及内外接触带附近。常见的矿体形态有柱状、筒状、板状(全岩矿化)分布于斑岩体的上部,呈环状产于岩体的边部或成脉状、凸镜状沿裂隙带分布。 矿石矿物组合常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金银矿物等。常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重晶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等。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从斑岩体中心向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围岩蚀变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铜的矿化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图28)

图28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及国内外斑岩铜矿形成相对深度示意图(翟裕生等,1979)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在世界铜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的特征。对世界各地208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29。 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内蒙)白乃庙、(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智利)El Salvador、(美)Bingham。 图29斑岩型铜矿床的吨位(A)和品位(B)(据Donad A.singer等人,1986) 矿床成因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矿产概述,然后研究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与成矿的关系及影响,最后就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火山活动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价值,供参考。 关键词: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成矿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rea mineral overview, then studies the lat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and miner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finally the metallogenic intrusive rocks, volcanic activities factors were discussed, and has strong guidanc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anjiang tectonic belt section; Structure; metallogenic “三江”成矿带北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晚三叠世以来,唐古拉地块北缘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大范围的裂陷海盆,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大量海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与喜马拉雅期的断隆作用有关,有关的中一酸性斑岩体星罗棋布。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斑岩,以及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几条深断裂既控制着研究区内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也是成矿物质来源的通道。在该带上目前已发现以铜(铝)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六十余处。成矿类型主要有火山一次火山斑岩型、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接触交代型、沉积砂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等,其中以斑岩型、火山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为主,找矿前景巨大。 1研究区矿产概述 研究区位于唐古拉北缘成矿带北带,晚三叠世以来,裂陷活动强烈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的斑岩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关系密切,以多金属成矿为主,目前已发现的矿床主要有四川白玉县呷村超大型多金属矿、青海玉树赵卡隆多金属矿以及涉及研究区的朵龙格玛多金属矿。研究区的矿床主要产在巴塘群火山一沉积岩系中。 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根据现今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区域上的构造演化不是由一次陆一陆碰撞造山完成的,而是先后经历多岛海、陆内俯冲和陆内转换三次不同类型造山过程,

斑岩型矿床精编版

斑岩型矿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 Py →、Au、Ag、Pb、Zn 多金属;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调研单位:设计公司 (2009年8月)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 (一)地形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水文气象 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00h~2900h,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约425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137亿m3,占三江源地表水资源量的32%;长江流域179亿m3,占三江源区42%;澜沧江流域为109亿m3,占三江源区26%。 (三)河流水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三江源

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目录 1地理位置 2特点 3地质特征

4湿地水文 1. 4.1 河流 2. 4.2 湖泊 3. 4.3 沼泽 4. 4.4 雪山冰川 5. 4.5 地下水 5自然作用 6自然景观 7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1]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源头;当曲为长江的源头;扎曲为澜沧江的源头。 2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3地质特征

三江源 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

常见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背景

VMS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存在于海相火山岩系中,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黄铁矿和贱金属的硫化物组成的矿床。 ②地质背景: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VMS型矿床有着不同的有利构造位置。 ③成矿时间:时控性也比较明显,其成矿主要时代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 ④容矿岩石:不同类型的海相火山岩中均可以产出VMS型矿床,如富钠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称细碧角斑岩系列产出含铜、铅、锌的和含铜的矿床;正常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系列中产铅、锌、铜的矿床;镁铁质火山岩的蛇绿岩中产的铜矿床。 ⑤形态与产状:似层状、透镜状。 ⑥围岩蚀变:VMS型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尤其是下盘绿泥-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较显著。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和少量的毒砂,偶尔可见金、银。 ⑧矿床规模:一般规模较小,品味较低。 ⑨矿物组构:块状、密集条带状 ⑩成矿温度:温度较低,50-140℃。 SEDEX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的沉积岩系中的,已发育条带状和纹层状的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②地质背景:多产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裂陷盆地边缘。 ③成矿时间:具有较强的时控性,成矿年代集中在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中期。 ④容矿岩石:含矿岩系多为海相的、远洋或半远洋深水静水环境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碳酸盐岩。 ⑤形态与产状:常具有“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具体形状取决于距热液通道口的远近和海底地形,以层状、似层状为主。 ⑥围岩蚀变:围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不对称蚀变。主要为硅化、硅铁碳酸盐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主要为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 ⑧矿物组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组构特征。主要为条带状构造。 ⑨矿床规模:一般规模巨大,品味较高。 ⑩成矿温度:140-280℃。 MVT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产于碳酸盐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的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物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发育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②地质背景:一般形成于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间的隆起带的边部。控矿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带及破碎带 ③成矿时间: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晚期 ④容矿岩石:矿床的形成于演讲活动无明显的成因关系,主要受一定的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断裂带中,含矿主要为碳酸盐岩,少量为硅质岩、泥岩粉砂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取决于溶洞、中间破碎带等空间形态,主要形态为层状、桶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 ⑥围岩蚀变:典型的后生矿床,围岩蚀变较弱,白云石化、硅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是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为闪

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第27卷 第4期2008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7,No 14J uly ,2008 收稿日期:2007212209;修订日期:20082022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8B03);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资助项目(KZCX22XB2206203) 作者简介:徐新良(19722),男,山东青岛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陆地生态系统碳 循环研究。E 2mail :xuxl @lreis 1ac 1cn 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 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徐新良,刘纪远,邵全琴,樊江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在多期遥感图像支持下,通过对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辨识,获得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0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相对缓慢,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年变化速率均小于015%,是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各区域生态系统转类变幅最小的稳定少动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草地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上,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空间结构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8)0420829211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简单,系统内物质、能量流动缓慢,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已对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中下游乃至亚洲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潘竟虎等研究发现1986~2000年黄河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1]。王根绪等研究发现近30年来,黄河源区由于高寒稀疏化草原草地、黑土化与杂类草草地和沙化草地等景观类型的迅速发展,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多样化,生态功能处于减退的动态变化趋势中,且这种减退幅度在80年代以后显著增强[2]。目前从整体看,三江源区各类生态系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其中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最显著。据调查,三江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0112亿hm 2,占本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8%。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50%,优质牧草比例下降20~30%,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70~80%,草地植被盖度减少15~25%[3]。此外,三江源区湿地生态系统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河流出现断流以及沼泽湿地退化等。黄河源区80年代初有沼泽面积389512km 2,90年代面积减少为3247145km 2,平均每年递减达58189km 2[4]。长江源区许多山麓及山前坡地上的沼泽湿地已停止发育,部分地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