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观沧海》、《饮酒》检测

七下《观沧海》、《饮酒》检测
七下《观沧海》、《饮酒》检测

....

()在人境()10、问君何能尔.()11、心远地自偏.()12、山气.()日夕佳

二、诗句理解。(50分,每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表现诗人对

的思想感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则表现诗人的情趣和的心情。

28.《古诗两首》检测姓名:分数:

一、词语理解。(32分,每空2分)

1、沧海()

2、东临.()碣石

3、水何.()澹澹()

4、山岛竦.()峙.()

5、洪.()波涌起

6、星汉()灿烂

7、幸甚至.()哉

8、歌.()以咏.()

9、结庐()在人境()10、问君何能尔.()11、心远地自偏.()12、山气.()日夕佳

二、诗句理解。(50分,每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表现诗人对

的思想感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则表现诗人的情趣和的心情。

28.《古诗两首》检测姓名:分数:

一、词语理解。(32分,每空2分)

1、沧海()

2、东临.()碣石

3、水何.()澹澹()

4、山岛竦.()峙.()

5、洪.()波涌起

6、星汉()灿烂

7、幸甚至.()哉

8、歌.()以咏.()

9、结庐()在人境()10、问君何能尔.()11、心远地自偏.()12、山气.()日夕佳

二、诗句理解。(50分,每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表现诗人对

的思想感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则表现诗人的情趣和的心情。

....

()在人境()10、问君何能尔.()11、心远地自偏.()12、山气.()日夕佳

二、诗句理解。(50分,每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表现诗人对

的思想感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则表现诗人的情趣和的心情。

28.《古诗两首》检测姓名:分数:

一、词语理解。(32分,每空2分)

1、沧海()

2、东临.()碣石

3、水何.()澹澹()

4、山岛竦.()峙.()

5、洪.()波涌起

6、星汉()灿烂

7、幸甚至.()哉

8、歌.()以咏.()

9、结庐()在人境()10、问君何能尔.()11、心远地自偏.()12、山气.()日夕佳

二、诗句理解。(50分,每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表现诗人对

的思想感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则表现诗人的情趣和的心情。

28.《古诗两首》检测姓名:分数:

一、词语理解。(32分,每空2分)

1、沧海()

2、东临.()碣石

3、水何.()澹澹()

4、山岛竦.()峙.()

5、洪.()波涌起

6、星汉()灿烂

7、幸甚至.()哉

8、歌.()以咏.()

9、结庐()在人境()10、问君何能尔.()11、心远地自偏.()12、山气.()日夕佳

二、诗句理解。(50分,每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表现诗人对

的思想感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则表现诗人的情趣和的心情。

《观沧海》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观沧海》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 【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诵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次北固山》,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代诗人。 二、诵读明义: (1)、学生自由诵读(2)、听老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3)、作诵读指导并齐读(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 三、老师检测 次:旅途中停宿;客路:指的是人们来往走的路,在这里是指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的是长江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春潮已升,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住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首联:作者乘船,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领联:春潮涨平,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颈联:当殘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呈露春意。 尾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它们捎去我对洛阳家人的亲切问候。 四、导学互动: 下面我们观景和品情两个方面对这处加以分析 观景: 1、在这首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答:青山,绿水,…… 2、在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有哪些?答:前三句。 3、这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水墨山水画,我们试着来为这此画起上一个名字。

答:青山绿水图;大江行船图;海日初升图 品情:这首诗中集中抒情的诗句是:最后一句。 1、用一个或都多个词,概括每一联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首:旅途的艰辛;漂泊;浓浓的乡愁(神驰故里) 颔;对山河的赞美 颈:对流年如水,岁月暗换的感悟,思归盼归的乡情。 2、首联中的客路和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正和悬两个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开阔,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试作赏析。 答: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显得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错,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既是美景,也含哲理,同时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表现了时光匆匆,使人顿生思乡之情。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答:写出了春节将至和欲归而人未达的特定条件下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五、导学归纳: 从全诗来看,此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试分析表现在哪里? 残夜,旧年写出了人的不团圆,用归雁作比较写出了思乡之情。 六、导学训练: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泊船瓜洲》

《观沧海》巩固练习题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观沧海》巩固练习 制卷时间:2018年6月一、文学、文化常识: 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其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2.《观沧海》是诗人《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二首,作于曹操北征乌桓凯旋之时。 二、重要注释: 1.临:登上。 2.碣石:山名。 3.何:多么 4.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5.竦峙:高高挺立。竦,同“耸”,高。峙,挺立。 6.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7.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8、星汉:银河。 9、咏志:表达心志。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一)重要语句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出地点,“观”字总领全篇。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实写所见之景,表现了大海的宏伟气象。“水何澹澹”对应“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动态的海水;“山岛竦峙”对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静态的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虚写想象之景。以想象中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画面寄托诗人凯旋归来的豪迈情怀和旷达开阔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2.作品通过描写写观沧海所见雄伟壮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抱负,抒发了凯旋归来时意气风发的豪迈情怀。 四、习题: 【第一组】 1.“秋风萧瑟”的“萧瑟”是的意思。(2分) 2.下列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是全篇的总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表现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 【第二组】 1.“澹澹”的意思是(2分) 2.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第三组】 1.“星汉”是指(2分)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即使是身处国外,人们也能在短时间内回到自己想回来的地方。可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在外的游子,虽心系故乡,但是要长时间在路途中停留,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思念家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发乡愁的诗歌。(板书) 二、诗歌常识 (1)诗歌通常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注意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仍有人写古体诗。 (2)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并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重点词语解释:①客路:行客前进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三、品诗 1、诗人现在何处?他的家在何方? 他现在在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旅途奔波之意)他的家在洛阳,这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诗人的家乡河南洛阳。江苏属于江南地带,景色秀丽,诗人经常来往两地。可是江苏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 2、途中天气如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

《观沧海》

《观沧海》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像,感受诗歌。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想诗中的画面,同时,还要填补画面中未写明的内容,即艺术空白;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结合写作背景,《观沧海》要结合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结合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注意“初步”二字,不必求深,不要离开本课诗歌介绍太多知识,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很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而令诸侯”…… (2)作家作品 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xiè,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花紫色。)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齐读曹操的英雄论:“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史书名人对曹操作品的评价: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二、整体把握 一读:师范读 二读:师领读 三读:学生体会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读:学生齐读。 三、深入探究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以:用(歌以咏)。观:欣赏。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 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 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观沧海_中考试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0、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03观沧海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宏大的抱负。 7、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9、D 10、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_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

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

观沧海 省一等奖优质课

、古代诗歌四首 湖北襄阳襄州古驿一中张海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

观沧海练习题

观沧海练习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观沧海》同步练习 一、默写《观沧海》。 ,。 ,。 ,。 ,。 ,。 ,。 ,。 二、练习 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 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 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 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 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0.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 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 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 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 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 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 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 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 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 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 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 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

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 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 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 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 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 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 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 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 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 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 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 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 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 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

观沧海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志哉,歌以咏志。【鉴赏关键点】初读之下,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然而细读之后,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渴望着建功立业呢!【思想内容】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互文,通过想像,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突出大海吞吐宇宙,包蕴万千的景象。并以沧海自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中考链接】2010年湖南省岳阳市(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2分)(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9.(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4题。(6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4.(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3分)(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思想内容:(2分)表现手法:(1分)四、14.(1)①观(1分)②树木百草(1分)③秋风洪波(1分)(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12.(6分)(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2分)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3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的内容,具体内容:《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希望大家喜欢!篇1 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希望大家喜欢! 篇1 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

己的业务水平。 篇2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观沧海

观沧海》解析鉴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运用了虚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这是诗人博大和奇伟胸怀的写照。 《次北固山下》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拟人手法,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描写,笼罩着欢快和喜悦的心情,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断肠人在天涯”,令人潸然泪下,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全曲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刚毅勇敢、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机智、勇敢的好品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显示了她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望岳》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趣,突出了泰山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割”突出了泰山的“奇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细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象征手法中体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因

观沧海中考题 及 答案

观沧海中考题及答案 (一)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2;适中的“,,,”是诗人所见景象。3;从诗的题材看它是一首,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4;作者描绘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的意境,体现了诗人胸襟,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6;诗中先写,然后写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7;在这写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诗人是一位怎样的形象? 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答案: 1;观;慷慨激昂。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乐府诗;抒情诗。 4;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宏伟;博大;一统天下,建功立业。 6;实景,虚景,一统天的雄心壮志。 7;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有宏伟抱负的诗人形象。 8;﹝1﹞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续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适中的若子用得好,有助于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境﹝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 阅读曹操《观沧海》阅读练习(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完成4-5题。(5分)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二)答案: 4.(3分)C 5.(2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