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越式教学浅见

语文跨越式教学浅见

语文跨越式教学浅见

跨越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的顺序,大跨步式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学生来说较重要和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跨越式教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压缩式跨越,“三步并作两步走”,每个阶段都经过,但快速完成,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另一种是跳过式跨越,学习序列出现中断,留下一段未曾问津的“空白”。

语文学科“20—10—10”的跨越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三年级或以下的跨越式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型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式设计跨越式教学设计,只要严格执行,效果很快可以出来。但这需要庞大的教学资源支持,针对东北地区的现有教学环境,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实行,针对绝大多数学校还不能实行。

语文学科中,阅读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抓好阅读,语文课就成功了一般。我认为跨越式教学在阅读环节最容易成功。多年来,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是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但是,仅靠一本语文书二、三十篇文章,学生是没可能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的。没有一定阅读量的支持,学生的听说读写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在反复地嚼一篇文章中逐渐消磨掉。而我们老师的智慧也只会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一本教材的教学中不复存在。

跨越式教学的理念就是通过高效的课堂,丰富的课外阅读,充分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在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跨越式的课堂教学是利用每一节课的前20分钟完成课标的教学任务,后面10分钟是扩展阅读,10分钟是扩写练习。但由于学生阅读材料是涣散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仍受市场流行趋势的影响,偏向喜欢阅读畅销书,忽略了经典。主题阅读围绕每单元的学习主题展开,使得一个主题的文学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有了专门的阅读课,阅读指导更到位。

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浅见

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浅见 摘要】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 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 3587(2014)03-0046-01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 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 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 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 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 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 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 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 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 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 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 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 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 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 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 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 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 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 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 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 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04T20:57:50.8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作者:汪家典 [导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管是在课堂上巧妙提问,还是在课后的布置作业,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习不再呆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使学生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汪家典陕西省柞水县曹坪镇老庙小学 711400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管是在课堂上巧妙提问,还是在课后的布置作业,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习不再呆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使学生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实例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69-01 小学语文是孩子步入学堂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也是具有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小学语文不仅教会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还赋予了学生一定的认知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启发式的教学就能体现几点,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小学语文,打破以往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思维 精心设置提问。想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思维,重点在于课堂上教师的精心提问。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定情境,向学生发起提问。提问的过程中也在于“巧妙”,怎么能把提问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是课堂上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提问问题时,选择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学生已经对教师所讲解的东西已经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教师这时候的提问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在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学生自身没有任何的知识能力,教师的贸然提问学生也是一片茫然,教师要跟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走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其次,问的问题也要难易适当。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对班级学生要有个整体分析,课前深入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所设的问题让每个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经过学习来体会到学习的滋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式的提问是引发学生的思维欲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会分析问题,质疑问题,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真情无价》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买项链的,她又为什么想买项链,层层递进,通过分析找到答案,最后总结出小姑娘对姐姐纯洁无暇的爱。 二、巧妙布置作业 作业的精心布置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点,作业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并且能主动的去完成作业,在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上加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认识。每节课文都有课后习题,也不少是启发性的。教师要善于改善习题,对于启发性较少的题目可以增加提示。课堂上作业的布置是针对新学到知识内容的总结或者是铺垫学习思路的题目,启发的因素越多,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自己是学生,哪些是自己自主学习就懂得了,哪些又是自己自主后不懂的,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的,从学生的自身出发确定授课思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心中也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实践证明:哪个教师的文章写的好,他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不会很差,哪个教师的修养好了,他的学习自身修养也很好。教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在学生心中起到行为典范的作用。 下面以一篇《金子》的教学案例来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引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名言警句,自己喜欢哪句,和同学分享为什么喜欢。让学习知道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起还懂得了很多道理,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①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自然的导入今天的课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再度过到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来阅读课文。 ②让学生读第4~7自然段,再引发联想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再和学生交流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最后引出:“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轻声读给学生听,再引导学生给大学听,读着读着从中引出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学生所问的问题中都可以归纳成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从书中去找到答案吧! ③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中读懂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到联系性的句子启发学生联想思维。比如: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你会想到什么?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到什么?而彼得又是怎么想的? ④带感情色彩的朗读,让学生也深入文中主人公的角色来阅读课文。可以适当的加入音乐让学生随着文中主人公的思想走,最后过渡到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⑤理解“真金“懂得道理。让学生读出: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的经历都用来培育花苗上过渡到彼得的辛苦付出换来了什么?再读文中另外一句:“不久田地里就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瞧,花都开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出示鲜花图。再问学生:看着彼得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认为“真金”是什么?再过渡到: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⑥再重新阅读彼得的话:“彼得无不骄傲的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⑦故事讲完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畅聊自己的梦想,再同时问学生的梦想是什么?准备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和大家分享吗?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9-06-24T16:04:06.29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6月总第179期作者:杨云禄[导读]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探索的一个重点朗读入境。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十八小学563000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探索的一个重点朗读入境。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有关朗读训练的具体操作,有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 一、朗读在体验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音比于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下面就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雪地里的小画家》体验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识“牙”字,图片认识“竹”字。《坐井观天》“渴”字和“喝”字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什么方法区分,引导学生自己编儿歌识字。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朗读能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教师在进行朗读体验指导时要把握的几点 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五彩池》,她的其中一段朗读指导就堪称一绝。当她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还可以……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了个体感受淋漓尽致地张扬。 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朗读要注意提出一定的要求。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三、体验式教学要注重朗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但经过实践,本人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跨越式教学模式

“跨越式”五大教学环节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①创设情景,综合复习: 1)以图片、动画等创设情境,揭示学习的主题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2)在此情景中,开展简单的师生问答或者free talk,帮助学生回忆与本课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3)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用旧句型、旧单词导入新单词的方式引入新知,降低新知教授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听读新知、初步感知: 1)教师将新知放入一定的语境中来教授,即在句子中教授单词,在对话中教授句子。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一般可以以旧句型带出新单词、新句型; 2)对于难度小的新知,主张让学生在教师教授前开展自主听读;对于难度大的新知,主张让学生在教师教授候开展自主听读。听读材料最好以对话形式为主,核心内容还是包括了本课新授单词的句子和包括了新授句型的对话。若是网络环境,则进行学生自主听读,自主听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跟读,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调和语感。对于非网络环境,则是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整体听读。 ③情景交际、巩固新知: 1)以图片、动画等模拟真实对话情境,并进行多情景迁移的交际练习; 2)在多情景中,针对新授句型和单词开展师生问答或者free talk,帮助学生巩固与应用本课的新授单词和句型; 3)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用旧句型带新单词,旧单词在新句型中应用,帮助学生真正开口运用英语。 ④拓展听读、整体感知: 1)提供了包括本课新授单词和句型的对话、篇章、故事等较为完整的和综合性强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展拓展听读,作用是将新旧知呈现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语言的输出做准备; 2)教师同样也要鼓励学生大声跟读。对于拓展听读的材料要保证量,提倡大量的输入,但是对于听读的内容不要求做过多的检测,如果要进行检测,在后一个环节中来安排。 ⑤整体运用、灵活表达: 1)创设综合说的英语情景,提供可靠的Keyponits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口语交际;2)教师要明确要求,做好示范(注意角色互换;注意示范本身的交际性)

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有哪些

【摘要】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形成的具体场所,更是生命体验生成的真实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充分领略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特质。 【关键词】语言艺术情感美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不仅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智慧成长的艺术,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一、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应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文学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如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 时下许多地方的示范课与公开课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大多热闹非凡,时而鲜花,时而掌声,时而绘画,时而音乐,令人眼花缭乱,缺失的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当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兴趣和审美效果,但是过于重视外在形式,忽视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特色,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说是成功的吗?因此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追求教学的个性生命价值,不能为艺术而教学,为表演而教学。要用教学艺术奏响语文课堂的生命旋律,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畅游,展开生命的探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进行不断地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传道授业型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的教师转变。通过研究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反省,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教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创新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从而使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 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就是指教育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双方

大教授的小学试验 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

大教授的小学试验: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 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 地区,何克抗要做的事,“就像要让西海固被青山绿水环绕一样不可思议”。 他的计划是,用两年的时间,让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认读超过2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比如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总之,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10月末的一天,何克抗第4次来到海原。一年前,他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这项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 车在山道上颠簸,远处的山峦寸草不生,目之所及都是刺眼的黄色。“这样的地貌,走遍中国也不多见吧?”73岁的老教授摇下车窗,向窗外望去。 实际上,当地薄弱的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生源,并不比这里的自然环境强多少。 帮帮这些可怜的娃娃

在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中,远道而来的何教授是位“大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这样一位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公认的顶级专家,如今却是“大学请不动,小学不请自来”。据他的一位弟子估算,“老先生每年超过 1/4的工作时间都泡在小学课堂里”。 何克抗最初启动这项“跨越式”课题的时候,他并没有明确地想要把课题引向农村。 10年前首批试点这一课题的,几乎都是国内一流的小学。前不久,一些美国教育人士去广州的一所试验校参观,那里每个小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上课全是网络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美国也比不了”。 然而,锦上添花并不是何克抗的最终目标。从2003年开始,他尝试把课题放到农村学校。2004年,课题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丰宁全面推广。 2008年年底,时任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的马兴旺在银川听到何克抗介绍跨越式课题。对于其中的理念,他一时间没有全弄明白,但是课题提出的目标让人着迷。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优势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与运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启发式”教学,对素质教育意义重大。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启发式”,是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肯定,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切实保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一、联系实际,感知理解 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知识进行饶有兴趣的讲解,提供生动通俗的事例,以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具体、明白、正确的认识,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

练项目,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都是有收获的,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再引导学生想想: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之后让他们讨论:(1)小猫真的会收到很多鱼吗?(2)你观察过吗,小鱼生长在哪里?(3)谁能帮助小猫找到收到很多鱼的办法呢?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幅是单斜线,一幅是之字形线,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用图示法直观形象地引出课题,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上课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 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5页文档资料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为使效果则更为突出。本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摸索,对此教法,有如下深刻体会:一语文教学与音乐联系 音乐,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听辨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而且能促使记性、想象、思维、意志和个性的发展。还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进行思想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优良道德品质,进而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语文课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把语文课与音乐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就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豪情满怀的歌曲,体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理解,通过字里行间去感知这首词含蕴的丰富感情。在教学六年级11册的《革命烈士诗二曹》时,就让学生欣赏歌曲《红岩》等,《红岩》的歌曲欣赏可以让学生想象和体会出革命烈士就义前那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又如在教学初中第6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首先播放志愿军军歌,通过雄壮激动人心的歌曲欣赏,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激烈悲壮的朝鲜战场,很快就把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联起来,这样课文就不难理解了。通过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英雄人物的心灵美和高尚情操,以此去点燃学生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火种,充分发挥语文课思想性对学生的熏陶、感染的力量。通过这样联

系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更可贵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二语文教学与实践体验的联系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是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课文和作文的需要,让学生直接参加有关的体验活动,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亲身实践,感知事物。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亲自带领学生跋山涉水,到野外去春游,去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万物复苏、春光:邕漫的大自然,感受春天到来的情景。在教学《林海》一文时,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区去观看,从而加深学生对“林海”的感知。这既是体育中的爬山锻炼,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就十分容易了。能够结合体育的课文很多,如《中国石拱桥》、《济南的冬天》、《天气陛下》等。 三自主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体验的生成 1.“激趣——引导”式识字体验 在体验性识字教学中,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活化静态汉字、观察汉字形体、丰富奖励手段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汉字"四味":趣味、情味、美味、甜味;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引导孩子体验快乐识字;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体验及生活经验来增强识记,丰富识字体验,来促进快乐识字。在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学习识字方法,找到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养成了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角色——感悟”式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其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教学浅见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教学浅见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上好学校、名学校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家长、学生的强烈要求。那么,如何解决家长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呢?我觉得在学校工作中我感觉到的有以下几点:一、名度。指学校被公众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名气。二、美誉度。指学校获得公众赞许和支持的程度。美誉度反映了学校品牌对社会影响的好坏。名校一般都受到社会、同行及学生的赞扬和支持。三、忠诚度。指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程度,一般表现为信任和追随。他们相信学校,进了该校即心里踏实;他们追随学校,以能够进入该校为荣。学校品牌的名气、声誉会对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公众产生一种亲和力和认同感。家长、学生会慕名而来,政府、社会也关心、支持,会给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四、磁场作用:名校在社会、家长及学生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它就象磁石一样吸引家长和学生,成为家长、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有了一个忠实的目标群,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因品牌而更有名,又因有名会变得更加优秀。五、内敛效应:指对学校内部员工的凝聚作用。名校一般都是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是社会上的成功者。学校的成功,品牌的形象会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员工的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并逐渐升华成为一种学校文化,从而给每一位员工以新的士气、志气,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调动,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实现优化组

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水平和形象。在教学上,我感觉现代教学方法的目标取向由单一性转向全面性。回顾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现代教学方法的手段日趋现代化。特别是CAI课件设计的智能化、专门化、灵活化,以及教学视听设备的自动化、综合化,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因此,教师应综合化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我深有感触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提问技巧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内容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性。启发式教学这一方法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并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谈话问答、直观演示等主要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满堂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启发式教学法被公认为现代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常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手段进行,很多教师又把这种教学方法变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因此,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用得不好,反而对教学能起负面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如此。无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教师有鲜明的选择性。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教得吃力,教学效果甚差,学生也厌学其所任教科目;有的语文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也爱学其所任教科目。捷克教育家、美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误。”很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用了启发式,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艺术,而没有教学艺术的课不能打动学生.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发表时间:2011-08-19T11:56:17.35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4期作者:杨娥 [导读] 要想达到此效果,“艺术”则会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催化剂。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中学杨娥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穷则思变”,让自己的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亮起来。要想达到此效果,“艺术”则会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催化剂。 一、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精美的导语常常能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戏曲对学生来说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多地热衷于流行歌曲。因此,在课前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在导入时先唱一支好听的流行歌曲《千古绝唱》(白雪):“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莺莺张生红娘子,十娘怒沉百宝箱……。”让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这样,通过老师以说唱艺术的形式一步步导入,既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博大精深的戏曲天地。 二、内容讲解不妨来点表演艺术。 “表演”是演员通过对某个角色的演绎,利用多种渠道让观众接受自己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以期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而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利用自身优势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选择多种渠道把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即刻心领神会。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精湛的“表演”才能,能灵活胜任各种角色,这也就使课文内容的讲解成为了一门“表演艺术”。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中的处处美景;像一个睿智的演说家,引导学生去针砭文本中的各种时弊;像一个优秀的乐手,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中的形象达成和谐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积累丰富的鉴赏经验,才会形成一个能力上的飞跃。 在讲授《三峡》一课时,我们的角色就应成为一位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能带动学生驰骋想像的导游,引领学生去欣赏三峡旖旎的自然风光;在讲授《古代英雄的石像》时,就应成为乐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告诉他们如何去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板书设计不妨来点绘画艺术。 板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教师对课文内容知识点的重点把握与否,是整节课的提纲挈领。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非常注重优化板书设计。因为板书不光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安排,也是对课文重要知识点的归纳。为了能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教师的板书设计通常应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这就需要教师不妨会点绘画艺术。如果板书设计,也能充分利用绘画艺术的这一特点凸现出课文内容的重点,就不仅能使学生把握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有老师在上《爱莲说》时,先将文中描述莲的内容在黑板上列出来,然后将这些内容用莲花的图形串联起来,最后随图画归纳出莲的品质。这种板书,使学生的眼前一亮,得到了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并且莲的图画与本课内容一致,使知识点一目了然。 四、归纳总结不妨来点辩论艺术。 总结,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的课文总结,同样应学习这种辩论艺术,善于捕捉课堂上有用的信息,再与课文的重点内容加以整合,用精练、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令其回味无穷。如教学《愚公移山》这课时,就“愚公”移山的行为,我安排了辩论这一环节,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可谓是难分高下。因此,在学完后,我作了如下总结: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受益匪浅。有人认为愚公是名副其实的“愚”,有人认为愚公实则“不愚”,我看都很有道理。古人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篇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是由于愚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感人至深,这无疑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至于其移山的行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看同学们似乎都意犹未尽,那就请以《假如我是“愚公”》为题写一篇作文,大胆表达你的观点,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哟!…… 这样总结,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老师也点出了重点,又给了学生课外延伸的机会,使课堂能够“余音绕梁”,让学生回味无穷。 可见,艺术是相通的,语文课不妨引进其它艺术形式为我所用,使语言艺术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在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尝试运用各种艺术吧!相信你的语文课堂定会熠熠生辉。

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见

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见 生命是什么?生,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创造,就是事物的存在。命,就是期限,就是过程。 生命,就是一段有限的存在,一个无中生有然后复归于无的过程,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 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 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节选,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他同大自然展开 了28年顽强的斗争,终于脱险,返回了家乡。这篇文章意在引导孩子形成顽强生存、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鲁滨孙在孤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然后走进文本,说 说如果自己是鲁滨孙,会有什么想法,会怎么做。当孩子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之后,引导 孩子继续阅读文本,把写鲁滨孙解决困难的相关句子找出来深入体会。如:“因此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知足安命,并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这段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关系。他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 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孩子们来说,怎么能 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我们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小学生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 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生命体验的主要内容应是围绕其周围熟悉 的人、事及环境等手段获得生活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学活生存,自我保护”主题,作文要求写一件自己经历的或者从其他渠道了解 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刚刚接触这个题目,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我说了一个我在南 门广场亲眼所见的关于自我保护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叽叽喳喳说开了。我把孩子们 分成几组,分别说说:自己遇见过类似的事情没有?遇见了这样的事情时,自己是什么样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处理的?事情过后,想到了些什么?听的同学还可以说说:你能帮助你的 伙伴想到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往事浮现眼前,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说 起来。 在作文中,有的孩子把自己在现场时的恐惧心理生动地描写下来,有的孩子把自己面临危险 时如何对付坏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栩栩如生,有的孩子着重语言描写,通过自己的巧妙语言 使自己化险为夷…… 通过这次习作训练,孩子们既学会了把一件事情写具体,也学会了在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我保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围绕自身生命,体验自我生命的 存在,关注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由此感悟生命的珍贵,达到珍爱生命的教育目的。 三、在资源运用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提问,即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或老师来回答,以达到传道、解惑之目的。几乎是每一个老师的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提问,这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是组织课堂的重要环节,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和论证、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提问题的内容,要有主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克服随意性;提问题的时机要恰到好处;不能局限于对上节课的复习和回顾;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适合你的学生,适合当时的情景;提问之后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予以鼓励等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1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其要讲述的内容或要表达的思想的浓缩。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够激起读者的欲望,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因此,我们可以再揭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那?是多大级别的?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带着之前想要知道的问题进入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 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入本文,走进作者,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方法等几个角度去提问。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在读文之后,很多学生提出后面的问题:这是怎样一对父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课文中在描述父亲的时候,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这一环节提问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的问题往往很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此时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进行引导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理解本文。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在学生提问之后,笔者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文章几次出现了“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这样写? 3 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后提出问题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两课时的教学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想要知道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去更大的领域探索更多的秘密,正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更加要重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有的学生提到:警察和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帮帮他呢?难道他们就没有被这位父亲的行为感动吗?有的学生说:我还要去了解更多的发生在危机时刻的人和事,也像课文中这样写出来,歌颂人类身上那些令人感动和震惊的精神。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人类到现在对地震的预测还那么不尽如人意?我将来想在这个方面做点什么…… 总之,教师的提问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教师在提问时如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根据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提问,就一定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