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9926172.html,

浅析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作者:刘亚峰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4期

【摘要】民族院校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动力。民族院校为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因此,民族地区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就民族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管理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

民族院校是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民族院校也承担着直接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任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民族院校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其真正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民族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现状

(一)师生供需矛盾突出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才培养自始至终都是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跃进式发展,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比,大学教育已出现相对过剩现象,无序的竞争和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得师生供需矛盾正在集聚。

(二)获取其他资源不便

民族院校定位是服务民族,培养的人才很多是要回到民族地区去的。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的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要有较多、较好的资源(如硬件设施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和技术并加以掌握应用,才能使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现有民族院校15所,其中中央直属6所,地方院校9所,除中央民族大学位于北京,大连民族学院处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外,其余高校分布在四川、甘肃、宁夏、湖北、内蒙、广西、云南等中西部民族地区,获取各种资源均面临经济上或交通上的不便。

(三)学生创新动力不足

民族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学科前沿,旨在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精专的创新人才,但就业压力的加重使得很多学生对文凭的追求大于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导致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动力不足,急功近利,很难潜心搞学问做研究。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基本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