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结肠息肉行高频电切除后出血的患者,采取金属钛夹止血治疗。结果: 本组15例结肠息肉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后出血的患者,经钛夹钳夹治疗,均成功止血。其中13例为术中出血,2例为术后出血,随访3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全组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对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后出血的患者,由有经验的医师,配合熟练的操作,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作用,钛夹为一种有效的止血手段。

【关键词】钛夹;结肠息肉;止血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息肉经高频电切除后出血15例,收到满意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器械

应用OlympusGIF160内镜。OlympusHX-HX-110QR型内镜金属夹持放推送器及HX-610-135型金属钛夹,OlmpusPSD2高频电发生器及SD9L圈套器。

2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岁,均为结肠息肉患者。患者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活检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其中13例为术中出血,2例为术后出血。

3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常规作血型交叉配血、备血;所有结肠息肉患者用电解质洗肠液口服清洁肠道。术前1周停用抗凝剂,乙酰水杨酸制剂及非甾体醇类药物,行心电图,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检查,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者,全程行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1]。治疗:常规结肠镜进镜至结肠息肉处,应用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予以高频电切除术(混合电流,指数3.5)。当切除部位有出血时,助手将钛夹安装于投放器上。经内镜活检孔插入,使钛夹显于视野,当钛夹的张开度和方向恰好与粘膜相垂直时,对准出血部位,用力后拉投放器手柄.使钛夹夹闭后,再前推手柄。使钛夹与投放器脱离。观察创面,如有活动性出血,则重新放置钛夹[2]。

4 结果

本组15例结肠息肉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后出血的患者,经钛夹钳夹治疗,均成功止血。其中13例为术中出血,2例为术后出血,随访3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全组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 EMR ESD术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操作: 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风险: 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 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7.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中所取器官或标本将由院方处理。 8.医生已解释替代治疗方案利弊及其风险。 9.医生已解释患者预后及不进行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仅限借鉴)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

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完整版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 常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1天进流质;术日晨口服芒硝。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 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2、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间应保持2天~3天,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不做重体力劳动。 3、饮食与休息: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息肉切除后一般先禁食24小时,其后24小时内给予温凉流质,随后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肠息肉套切后无渣饮食1周,以后过渡到普食。少量多餐,3周内患者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并避免剧烈活动。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胃镜发现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

编码。 2.符合胃息肉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镜; (3)结肠镜检查 (4)胃放大染色镜。 (七)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之欧阳光明创编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欧阳光明(2021.03.07) 操作: 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 风险: 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

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 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7.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中所取器官或标本将由院方处理。 8.医生已解释替代治疗方案利弊及其风险。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金属圈套切断息肉,息肉蒂部注射 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凝电切术,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可将息肉整 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 直径一般应〈2cm; 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 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5.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 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 正者; 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 cm或肠息肉>1.5cm者; 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进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泻, 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 (1)高频电流发生器 (2)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严格按高频电流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 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不下垂至与对侧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 余年中有很大进展。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 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 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1 胆道胰腺疾病 自1974 年国际上首次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EST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 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范震等人总结了583 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EST、胆管取石治疗的经验, 2 周内排石成功率94.17%; 取石不成功者占5.83%( 34/583) , 其中25 例先放置内支架引流再行ERCP 取石成功, 转外科手术9 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2.52%, 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痊愈, 无死亡病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石等因素致壶腹部梗阻、胆汁逆流引起胰管高压所致,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范志宁等人对92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行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胰管内支架引流,腹痛消失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等, 均显著低于同期40 例保守治疗组的病人。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重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内镜治疗更为安全、有效。Seewald 等人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经乳头胰腺囊肿引流或经皮胃胰造瘘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切除和盐水冲洗, 对13 例不适宜外科手术的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病人行内镜引流治疗, 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 平均随访8.3 个月, 其中9 例病人完全免除了外科手术。慢性胰腺炎的普遍特征是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腹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通过ERCP、EST、胰管内取石、胰胆管支架植入、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措施, 使病人的腹痛症状获得长期缓解, 是一种安全、有效、侵入性最小的手术疗法。胰管扩张但ERCP 乳头插管不成功的慢性胰腺炎腹痛病人, 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或经十二指肠造瘘胰管引流, 是常规途径不能缓解的胰管高压腹痛病人有效、安全的外科替代疗法。 2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根据出血部位、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硬化疗法、套扎、热探头、高频电、激光、微波、注射疗法和止血夹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较困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1天进流质;术日晨口服芒硝。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 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浅谈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浅谈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文章整理:成都男科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e710445940.html,/ 近年来,我国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早期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发现并切除胃肠息肉是减少发病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我科自2008年一月至今908例胃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发生器与微波手术器等方法进行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908例为胃肠息肉,其中胃息肉300例,男180例,女120例,年龄8~81岁,平均47岁。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痛(不适)、黑便等。结肠息肉608例,男421例,女187例,年龄3~84岁,平均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不适)、便血、腹泻等。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由内镜检查证实有1枚或1枚以上息肉。其中4例患者结肠息肉呈葡萄状。有无数个,予分次治疗。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1.2 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汁,术前1天进流汁;术日晨口服硫酸镁。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3 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1.4 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2.1.5 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中配合。 2.2.1 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2.2 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知情同意书

枣庄市立第四医院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内镜下粘膜切除/内镜下粘膜下层 剥离术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患者: 您好! 根据您目前的病情,您有此手术适应症,医师特向您详细介绍和说明如下内容:术前诊 断、手术名称、手术目的、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等。帮 助您了解相关知识,作出选择。 一、一般项目 患者姓名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 床号___________ 病案号___________ 二、医师告知 【术前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手术指征及禁忌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替代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介绍) 根据您的病情,目前我院主要有如下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手术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手术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拒绝手术可能发生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自身存在高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 1)局部损伤:胃镜检查时咽部损伤,肠镜检查时局部粘膜损伤,或因呕吐出现食管粘 膜撕裂;2)胃镜麻醉药物过敏、误吸等;3)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极少数患者由于胃镜、肠 镜检查时恶心、疼痛、不适、情绪紧张等情况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 衰竭以及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当患者具有较大上述风险或出现上述情 况时随时终止操作,并在相应科室配合下给予患者及时治疗和抢救;4)出血:切除病变后少 数患者可导致出血,可通过局部注射、氩气、钛夹等治疗手段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不排除 极少数患者需要输血、手术止血等治疗手段;5)穿孔:极少数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或操作完 成后可发生消化道穿孔,并可能出现腹腔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并可能需 要手术治疗;6)因意外情况或病人特殊情况或其他原因不能完成治疗或不能一次性完成治 疗,可根据病人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7)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 治疗;8)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而加做超声内镜检查;9)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 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需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需治疗;10)部分病例病变切除后由 于之前病理诊断明确无需再次送病理检查或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 查;1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低血糖、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 疗诊疗指南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蒂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可将息肉整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 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 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5.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 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

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 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人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按结肠镜术前准备,忌用甘露醇导泻,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 (1)高频电流发生器; (2)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套圈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套圈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

消化内镜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2009级研究生蒋海兵学号200922024016 摘要: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在近20年中有很大进展,不仅是消化内科专业日常不可缺少的诊疗工具,也引起了外科手术领域中的革命性变化。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及应用,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创伤小、费用低、效果好等特点,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逐步取代一些剖腹的外科手术,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医生和患者的肯定。 Abstrac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gestive endoscopy in the last 20 year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not only to digest the daily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ut also caused surgery in the field of revolutionary changes. Because the conduct and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digestive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invasive small, trauma, low cost, good effect etc., so that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many diseases, "minimally invasive" and gradually replace some abdominal surgery, so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doctors and patients affirmed. 关键词:消化内镜进展临床应用 自1958年首次描述内镜在胃肠成像领域的应用,消化内镜逐渐成为了诊断的工具。我国从七十年代初应用光纤内镜,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这一诊治手段已成为消化领域中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近十年来,在诊断及治疗领域中消化内镜专业有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对提高消化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放大内镜以及胶囊内镜等技术的问世,使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不断完善,胃肠道的检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此,现对消化内镜的进展及临床应用做如下的综述。 1、临床应用及进展 1.1 内镜 1805年德国医生Bozzini最早提出了关于内镜的设想, 1958年由Hirschowitz等首次描述,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到今天内镜系统已经充分完善,并且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之一。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深刻地影响着并在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一些传统思维。通过内镜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仅是近30~40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内镜是一种诊断工具,应用内镜的主要目的是在镜下观察局部管腔黏膜和结构、了解局部器官变化进行肉眼镜下诊断,必要时钳取局部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相对于超声、X线造影拍片、CT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方法,内镜是一种介入性过程,具有一定的痛苦,然而它所具有的直观性和在内镜观察同时可以取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做出定性诊断的优势, 尤其是早期癌病变的发现和确定,这是目前常规影像诊断学方法所不能够达到的境界。作为单一诊断用途的内镜, 一种无创无痛苦性新型“无绳内镜”—胶囊内镜,在20世纪末期开始在临床试用。无绳胶囊内镜不仅能够无痛苦地检查全小肠,更重要的是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小肠内镜图像。特别适合儿童、年老体弱及不愿意接受常规内镜检查患者胃肠道疾病的诊断。由于国内胶囊内镜检查起步较晚,所以关于诊断准确率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多。 随着内镜及其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完善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传统内镜已经不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 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 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 3.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4. 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禁忌症】 1. 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 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 3. 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 4. 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 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正常,都应列为相对禁忌(愈合能力差)。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 1. 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 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 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泄,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胃息肉、结肠息肉治疗的器械准备】 1. 高频电发生器 2. 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通道者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 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4.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5. 严格按高频电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胃息肉、结肠息肉高频电治疗的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2. 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或与左臀部紧密接触。 3. 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反复冲洗,吸尽息肉表面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 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切除术。但该项 技术对于宽基底或粗蒂的息肉进行治疗风险很大。为了提高内镜下摘除息肉的治愈率、降低 出血和穿孔的危险性,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尼龙圈套扎法对74例消化道 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在我院经内镜检查的消化道宽基底和粗蒂息肉的患者,经本人和∕或家属知情同 意后进行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术74例,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24~85(58.1±16.3)岁。患者常以上腹不适或腹泻、便秘为首发症状。 1.2内镜检查结果息肉位于食管13例,直肠8例,回盲部15例,贲门3例,十二指肠球部 5例,乙状结肠18例,残胃吻合口3例,胃底9例。息肉大小1.0cm×1.3cm~3.0×4.0cm,宽 基底38例,粗蒂36例。74例患者术前或术后排除癌变。 1.3治疗方法首先在内镜前端根据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安装不同型号的透明黏膜吸套(MAJ-289、MAJ-292、MAJ-294)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MAJ-339、MAJ-254,直径1.3cm、3.0cm)并安装在结扎装置上,将结扎装置经内镜(钳)道插入达透明黏膜吸套后,调节尼龙绳 结扎环使其嵌入透明黏膜吸套前端的凹槽中,进镜至病变处,负压吸引至病灶完全进入透明 黏膜吸套内并见“红雾征”,逐渐收紧结扎装置手柄至阻力最大时释放尼龙绳结扎环,此时观 察结扎情况,可见病变结扎后因缺血逐渐变成紫色,表示结扎成功。然后退镜,安置患者。 1.4结果 74例患者中73例(98.6%)一次操作成功,1例(1.4%)在结扎过程中结扎环与结 扎装置脱离而退镜,重新安装后再行结扎。术后复查示72例(97.3%)完全脱落消失,2例(2.7%)病灶未脱落行第二次治疗。所有病例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让其了解该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 操作步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指导患者术中配合的方法,介绍相同案例的治 疗效果,增强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及家属在完全自愿、 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2.1.2术前准备①常规化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术前2周禁用非 甾体类消炎药物及其他抗凝血药物;②术前禁食8h以上,肠道准备用和爽清理肠道,以保 证视野清晰;③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和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 署知情同意书;④检查器械是否齐全、性能是否正常,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2术中护理 套扎前先行内镜观察,确认病灶的位置及大小,护士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遵医嘱安装不同型 号的透明黏膜吸套,并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安装在结扎装置上;按程序配合操作。 操作过程中护士应全神贯注,双目注视显示屏,负压吸引时除观察镜下“红雾征”外,还宜注 意负压吸引压力并告知医生,在恰当时机果断完成套扎,避免因过度吸引使消化道壁完全结 扎造成正常组织缺血坏死穿孔;套扎过程中用力适当,不可过度结扎,以免造成钝性切割引 起出血。 2.3术后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