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四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

3.基础思想。

4.基础活动验。

请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说说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过程。新旧知识本质上的相同,能有效地把新旧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如在教学“比”的有关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已知甲乙两数的比是3:5,那么

(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2)甲数除以乙数,商是多少

(3)如果甲数是15.6,那么乙数是多少

(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26.4,那么甲数是多少

通过(1)、(2)的练习,学生感悟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并自觉地将比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原有认知结构域新的知识进行调整与重组,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当学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模块后,他的认知结构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所以我时常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的块状结构,既扩大了知识的包容量,使结构变的更加充实,完善,又有助于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积累。

二、课标中是如何表述“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的?

关于数学思考,课标分4点表述: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短语,它们也是用来表达“数学思考”的。数学思考是指运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进行的思考,它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的素养,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前三点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来阐述(其中第一点涉及两个领域),后一点则是概括的阐述,指出了“数学思考”这一方面课程目标希望达到的三个目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独立思考,是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而学会思考的重要方面是学会数学抽象,学会数学推理,学会数学思维,这些,又正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前三点是联系四个领域对这三个目标的具体说明。第一点中“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是针对数与代数领域的;“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是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而“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则是同时针对这两个领域的。第二点从统计与概率的领域来阐述,应注意其中“体会意义”、“发展观念”、“感受现象”的表述,它们是用来表达“数学思考”的。第三点从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来阐述,应注意“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短语,它们也是用来表达“数学思考”的。

关于问题解决也是分4点表述: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问题解决”这一短语与“解决问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从数学的角度”很重要,它要求一种数学的眼光,因此,课程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使他们面对各种现象时都有机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这里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程式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颖的,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并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又往往会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所以这里还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表述为“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在接受数学知识时,主观上有探索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自然地产生利用数学观点、数学理论解释现实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第三方面是认识到现实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中蕴含着许多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抽象成数学内容,用数学的方法给出普遍的结论。

谈谈你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那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我是这样培养的。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三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课始,我直接出示三角尺“这是什么形状?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三角形。”从学生熟悉的物品下手,一方面是为了拉近学生数学知识的距离,另一方面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三角形的认知和经验。

二、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对三角形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三步,并小组操作、交流,通过追问引导

了学生将操作过程中获得的认识进行整理提升,使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通过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完成对三角形概念的概括和表达。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适时提出:“刚才有同学用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引起探究的欲望,当儿童思维遇到障碍时,也就有了操作的需要。操作后当学生得出: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能围成三角形时“引发冲突,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中也能找到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又是为何?在学生不断补充对结论的理解中,他们对于三角形三遍关系的理解也已经打破壁垒,实现优化和完美。

三、准确定位教师角色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组织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留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作为指导者,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作为合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参与数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成果。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意识、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恰当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请结合某一个单元的教学说说你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选择赞扬的语词时,要富有思想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并允许错误的存在。通常一些非言语性的“赞扬”和“谴责”我都是用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的。一个轻微的手势或一个小动作就足以把一个信息传送给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暗示”或一个“眼神”就能得到思想的沟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有的学生会产生害怕心理,用“勇敢些”、“我相信你”的语词比用“怎么那么胆小”、“你太紧张了”的语词更带有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乘法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刚刚掌握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和几百或几百几十乘几、几十或几十几乘几十相比,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不成问题,那么关键就是在通过比较发现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做出选择。例如计算850×15,我先让大家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发现简便计算方法,并说明有点在哪里。这里我先让优秀的学生来述说有点和计算的过程(表扬:说

的很好。),让后进生仔细聆听,两三次后,接着点名后进生来说说有点及计算过程(表扬:XXX同学说的和XXX同学一样棒),让后进生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缩小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问问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情做,并且都能基本完成;布置回家作业时我一般是分层布置,一般分1、2、3三类,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般3类学生是优等生(作业少一点,计算数字大一点),2类学生是中等生(正常情况的作业量),1类是学习后进生(量少一点,题目都是基础性的),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的作业,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既避免了学生作业抄的现象,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信心和习惯,并且每个学生的作业我都很仔细的批改,并写一些激励性的批语,效果很好的。每次单元练习时,如果学生自己对考察结果不满意时,我就再次考察一次,试题模式基本和上次一样,这部分学生肯定第二次考查结果比第一次好很多,且一些易错的他也特备注意防止错误再次发生。那么我就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这部分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我很喜欢看学生获得成功后的笑脸。

总而言之,对不同的学生我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总结其上的诉述,我可以总结为:一、亲其师而信其道。二、多给几次机会,他会有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