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_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_刘红玉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_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_刘红玉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_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_刘红玉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11期

2009年11月Vol.64,No.11Nov.,2009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刘红玉,李玉凤,曹晓,郝敬峰,胡俊纳,郑囡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湿地景观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湿地学科发

展。但是,由于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与景观方法有机结合,其在发展过程

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阐明

了湿地景观概念、分类、遥感信息提取精度、多源数据可比性、结构与格局研究

方法、景观过程与功能研究内容与尺度等制约湿地景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指出

了未来发展方向:(1)重视湿地景观分类研究;(2)重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3)

重视发展基于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4)重视多尺度湿地生物多样性

研究;(5)重视湿地景观管理研究。

关键词:湿地;沼泽;景观;地貌;水环境;生态;中国

1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

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对地区、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1,2]。

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研究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科研和政府部门广泛重视[3,4]。伴随新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湿地景观研究逐渐成为湿地学科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5]。但是,相对于湿地研究的其他领域,湿地景观研究是新的生力军,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特色。

我国湿地景观系统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肖笃宁先生为代表的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研究工作。该研究系统揭示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变化,并从景观过程角度,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与水禽生境质量,以及物质流动过程关系,开拓了湿地景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6]。21世纪以来,湿地景观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到2008年,能够通过互联网以“湿地和景观”为主题词检索到的科研论文165篇(指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论文),占景观研究论文数量的22%。论文数量呈逐年攀升趋势(图1),研究内容向多元化发展(图2),呈倒金字塔型(图3),并且表现以下特点:1.1研究内容以格局与动态变化为主,逐渐向过程和功能方向拓展

目前,我国湿地景观研究区域基本覆盖了重要湿地分布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三江平原地区、若尔盖高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等。研究内容涵盖了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湿地、海滨湿地、高寒湿地和城市湿地等多种类型。涉及湿地景观格局与动态,景观分类、景观功能与评价,景观生态过程、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管收稿日期:2009-07-02;修订日期:2009-09-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84)[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871084]作者简介:刘红玉(1963-),女,辽宁辽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湿地景观研究。E-mail:Lhy8589@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

1394-1401页

理等众多领域(图2)

。总体来看,我国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研究处于优势地位,约占64%;其次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约占15%;其它研究

处于弱势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

要原因,一是国家需求:近年来我国湿地研究受到国家政府、科研部

门以及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湿地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二是学科发展:湿地景观研究是湿地科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发展较为快速,研究内容丰富,但涉及景观过程、功能和管理等纵深发展的研究内容

不够深入;三是技术应用:遥感和GIS 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湿地景观空

间化和定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持[7]。1.2研究方法综合体现了“3S ”技术应用与景观指数方法的结合

从现有的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研究方法来看,98%的研究是利用遥感和现有图件获取地表湿地景观信息,利用GIS 技术实现湿地信息定量化和空间化分析。并且,通常是选取景观指数定量化表达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特征以及变化规律[8-10]。常用的景观生态学指数包括景观类型面积、斑块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分维数、聚集度等。2我国湿地景观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特点是重视自然和人文因素驱动下景观尺度的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变化研究。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与景观尺度的湿地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只有深入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将湿地景观研究继续推向学科发展的高度,进一步丰富湿地科学理论和方法。Fig.1The number of articles on wetland

landscape research in China 湿地景观设计,景观变化,景观格局,景观评价 景观生态建设,湿地水生态过程与功能

湿地景观格局,功能,规划,景观变化,景观评价,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设计 湿地景观分类,结构,水禽生境,水生态过

程,景观格局,景观规划 湿地景观格局 S 湿地景观格局, 技术应用,水文过程,生态规划与建设,湿地水禽生境,湿地景观恢复,湿地景观美学,湿地景观完整性

评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景观管理 图3我国湿地景观研究发展倒金字塔示意图Fig.3The sketch map of wetland landscape research in China

64卷1396

地理学报

2.1湿地景观概念界定

湿地景观概念界定既要遵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又要遵从湿地系统自身特性。从景观概念界定来看,景观学最早起源于地理学,并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逐渐发展为景观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地理综合体空间水平方向的规律与综合研究[11]。随着人们对大尺度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景观地理学逐渐与生态学融合起来,形成景观生态学[11]。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景观生态学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并从景观组成、结构特征及功能特性上界定了狭义景观概念,既“景观是由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空间单元聚合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目前,景观生态学广泛地被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并形成了所谓的广义景观概念:“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构成的镶嵌体”[11]。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景观类型,湿地景观概念界定应该是狭义和广义景观概念的具体体现或应用。依据湿地存在的景观特征,将湿地景观概念界定为:“以湿地为主体对象,空间上由湿地斑块、廊道以及发生、变化和功能上与湿地相互有关的其它类型空间单元聚合而成的一定异质性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地理区域内,其他类型空间单元通过与湿地景观单元间的作用影响湿地生态过程和功能,并形成具有特定湿地景观组合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的景观区域”。湿地景观概念强调其研究对象是湿地景观系统而不是其它景观类型。由于湿地存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其景观研究的时空尺度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过程而且包括人类影响的社会经济过程。因而湿地景观研究不仅重视湿地不同尺度生态单元之间的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而且重视湿地生态单元与周围其它空间单元的作用关系研究。2.2湿地景观分类问题

景观分类是把握景观基本属性与功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有关湿地景观分类的专门研究不多,大多数湿地景观分类是直接纳入景观研究中的,并且通常是以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为基础。湿地景观分类比较简单,通常将湿地分类为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等,缺乏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能够体现区域特点的湿地景观分类研究。国外湿地景观研究非常重视景观类型特征的分类表达,湿地景观分类比较多样[12,13]。如可以将湿地按照水文特征分为浅水湿地、深水湿地和开阔水域;也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分为洼地湿地、河岸湿地、边缘湿地等;还可以参照植被类型分为草本湿地、木本湿地和灌丛湿地等。选择哪种分类是紧紧围绕研究内容进行的,因此针对性较强,也能够准确表达湿地景观类型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

2.3遥感解译精度问题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自然地理特征的独特性和人类干扰的强烈性,决定了对湿地类型遥感信息正确性把握难度较大[14]。遥感解译精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者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周边地理环境综合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遥感影像本身的精度。一般,为了提高遥感解译精度,必须在对遥感信息解译之前,对研究区域地理要素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做深入分析。通常前期遥感调查和后期遥感精度检验同等重要。但是有些研究往往忽视前期野外调查工作,甚至遥感解译人员也不具备湿地专业知识,这些都直接影响解译信息的正确性。另外,提高遥感信息本身的精度也很重要。这主要取决于采用遥感技术对遥感信息处理过程,如利用图像增强等方法增大信息之间差异性,往往可以提高信息识别程度;利用智能分类树等遥感方法也可以提高湿地类型识别精度。再者,根据研究精细程度,选取较高分辩律遥感影像也很重要。但是高分辩律遥感影像包含的信息比较详细,尤其对湿地植物覆被类型的分辨目前仍存在“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现象,使得其对于湿地植被详细划分很难达到理想的精度[6]。如何通过详细遥感信息区别湿地植物覆被类型是目前制约遥感在湿地景观研究中应用的主要难题。综合利用地理知识,结合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信息,通过野外细致的湿地景观调查以及利用遥感识别方法

1397刘红玉等: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等是湿地遥感发展的重要出路。

2.4多源数据精度问题

湿地景观结构动态研究需要多时段数据。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选择的多时段数据来源不同。如来源于不同卫星的遥感影像和现有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图等。这些遥感影像和图件往往比例尺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其结果直接造成各时段湿地景观信息详细程度的差异。如果以此为数据基础,景观结构分析结果必然出现偏差。因此,对于多时段、不同数据来源的数据必须采取制图综合等手段,确定最小图斑标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2.5GIS技术及景观指数应用问题

国外湿地景观研究以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综合研究为主[15,16],研究方法呈多样化特点。许多方法表现在GIS应用的多样性[17]。如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方法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湿地景观丧失、破碎化以及格局特征与动态规律[18]。在景观指数应用上,很少研究通过罗列景观指数方式揭示景观结构,而是针对具体研究问题,构建合适的景观指数,如景观隔离度,景观连通度等。我国大多数湿地景观研究除了简单应用GIS技术实现数据量化分析之外,很少研究体现出与湿地景观结构和功能分析结合的GIS技术方法。大多数研究擅长采用景观指数揭示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一般特征和变化规律[19]。由于大部分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自于数理统计和几何特征与空间关系的数学表达,所能描述的也只是景观总体特征,无法反映具体生态过程和景观功能,难以反映更高层次的景观格局分析要求[19]。因此,针对不同区域湿地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20],需要创新性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千万不要盲目跟从。如采用地理梯度法[21]、GIS窗口法[22]等能够很好的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影响较好揭示湿地景观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

2.6湿地景观过程研究

景观尺度的生态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流动过程,二是物种运动过程,三是信息流动过程。湿地景观过程研究就是揭示物质、物种及信息如何在景观中流动,以及如何受景观结构与格局影响和控制。目前,相对于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研究,景观过程研究较少,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水”在景观中的流动过程和典型湿地水鸟在景观中的栖息地利用过程。有关信息在景观中的流动过程研究十分缺乏。

2.6.1湿地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过程目前,湿地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过程主要围绕水流和养分流进行,并且通常以流域为研究功能单元,揭示地形梯度、降水强度、土地利用影响下的湿地景观要素间联系程度如何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23],揭示湿地景观中的水质和水文过程与景观结构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24-27]。但是,该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主要是缺乏从功能或过程角度深入揭示湿地景观中水流时空动态演变过程[26]。

2.6.2湿地景观要素间的物种运动过程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许多生物赖以湿地而生存、繁衍。尤其是湿地鸟类,如丹顶鹤、东方白鹳、白鹤等大型湿地水禽,它们在景观中的活动范围较大,构成了湿地景观中明显的生物流。一般,大型湿地动物,包括湿地水禽利用的栖息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湿地景观异质性结构对水禽空间运动产生重要影响[25]。目前国内外对湿地鸟类(将依赖于湿地和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一并统称为湿地鸟类)研究较多[28,29],而对湿地中鱼类和两栖类等研究比较缺乏。即使现有的湿地鸟类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湿地鸟类在景观中的栖息地利用特征理解不够深刻。由于大多数湿地鸟类属于迁徙物种,具有季节性利用湿地特征。因此,揭示湿地鸟类在景观中的栖息地利用过程一定要明确是哪一种鸟类,其栖息地利用特征是什么?是对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研究,还是越冬期?对这些问题的细致深入探讨,才能深刻揭示湿地景观结构与鸟类生存、栖息之间的作用关系。另外,湿地景观物种栖息地利用过程同样

64卷1398

地理学报

要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作用,并与景观结构紧密联系起来,从自然、人文以及景观结构与格局综合作用角度,探讨湿地景观结构对物种栖息地利用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建立景观过程模型,才能真正从过程角度揭示湿地景观物种的空间运动。

2.7湿地景观功能研究

景观功能是与景观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湿地景观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其功能。如何正确评估湿地功能,对湿地保护、利用与有效管理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对湿地景观功能评价工作开展较少,研究比较薄弱。少量研究对我国典型区域湿地功能或效益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也有研究针对湿地某项功能进行定量化评估。自1997年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之后,湿地功能价值评估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该方面研究虽然实现了价值量化分析,但是不能在景观尺度实现湿地功能与价值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从而制约了该方面研究进展。

景观尺度湿地功能评估依赖于对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过程的认识,既湿地景观功能是通过景观生态流来实现的。湿地景观斑块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地利用斑块之间,湿地斑块与河流、沟渠和道路等廊道之间,湿地斑块与基质之间,以及湿地廊道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影响生态流流动方向和速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湿地景观功能分析要以景观结构分析为基础,同时重视揭示景观生态流的流动过程,才能深刻揭示湿地景观功能及其空间差异。

3湿地景观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湿地学是一门自身科学体系尚待完善的学科[4]。作为其分支学科的“湿地景观学”尚未形成其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管理角度,湿地景观研究都是湿地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相比,湿地景观研究有其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纵观国内外湿地景观研究现状,湿地景观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体现的是从景观尺度,对湿地景观类型与特征、结构与格局、生态过程与功能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与利用、功能恢复与建设、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重视湿地景观分类研究

景观分类是湿地景观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基础性研究问题。湿地景观分类与国家、国际湿地分类系统之间应该有本质区别和联系,既要充分体现目前国际公认的《湿地公约》湿地分类和《中国湿地分类系统》分类标准和体系,又要针对区域特点,充分体现特定地理条件下湿地类型的独特性与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为此,在对一个特定景观区域进行湿地景观分类时,一定要建立一个能够准确反映该区湿地类型特征和景观异质性的湿地景观分类方法和系统,以反映该区湿地景观与其它区域的差异性。另外,湿地景观分类系统应该重视级别与尺度问题。景观水平的生态过程时空跨度大,因此,对生态过程的强弱与尺度的相关性必须作为重要参考因素,注意时空尺度转换问题。同时,在各个不同景观水平上都要充分注意并认真研究在相应水平上景观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对景观功能、动态、结构的影响。

3.2重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

由于湿地景观分布区域往往是人类活动影响较强区域,湿地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化。并且,湿地景观破碎化是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认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从研究方法上,通过构建合适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及其与GIS分析结合,揭示景观结构破碎化问

1399刘红玉等: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题;二是如何从内容上,选择湿地指示性物种或物质,从关键生态过程和功能角度,揭示湿地景观破碎化生态影响。

3.3重视发展基于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景观格局与过程和功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有关湿地景观格局研究主要采用选取景观格局指数方法,旨在揭示其与过程和功能之间的作用关系。但是,景观格局指数数量多、类型少、不具备普适性的生态学意义[30]。针对湿地景观研究,必须发展基于特定生态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包括构建新的指数,才能从客观上反映生态过程和功能。这就要求,针对一定特定景观区域,抓住湿地关键生态过程,结合湿地景观格局多样性和空间差异性以及多功能特征,创新性采用特殊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深刻认识和揭示湿地景观格局对物种运动和物质输移的影响作用。

3.4重视多尺度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

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湿地重要特征和功能之一。如何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和功能特征,依赖于多尺度下的时空表达。既从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对湿地景观进行综合研究。其中,景观和生态系统尺度研究可以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揭示其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群落和物种尺度的湿地研究则依赖于野外实地样点、样带等调查,反映湿地生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通过综合研究,揭示景观斑块及其空间分布对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维持能力,以及不同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下景观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该方面研究亟需加强和提高。

3.5重视湿地景观管理研究

湿地景观管理是从景观尺度,采用景观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实施管理。景观方法是基于对景观中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尺度充分理解,为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框架。景观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运用社会科学知识来管理生态系统。湿地景观管理包括三个方面:(1)湿地景观格局管理。其实质在于通过人为改变湿地景观要素空间结构,改变景观客体流运动阻力和运动方向,从而使之实现或增强或减弱某一特定功能;(2)湿地景观生态过程管理。既通过直接改变某一生态过程或景观客体流强弱,实现一定的景观功能;(3)湿地景观功能管理。其重点在于对具有重要景观功能的区域进行人为管理,通过综合管理措施,为最佳的景观实现特定功能创造条件。目前,湿地景观管理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通过对湿地景观格局、过程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实施多尺度湿地综合管理亟需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itsch W J,Gosselink J G.Wetland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1986.22-38.

[2]Liu Hongyu.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safety in China.Resources Science,2005,27(3):

54-59.[刘红玉.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资源科学,2005,27(3):54-59.]

[3]Sun Guangyou.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wetland science in China.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0,15(6):

666-672.[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66-672.]

[4]Cui Baoshan,Yang Zhifeng.Wetland Science.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6:133-174.[崔保山,杨志

峰.湿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3-174.]

[5]Zuo Ping,Song Changchun,Qin Pei.The perspectives and highlights of wetlands research in the worldwide based on

the7th INTECOL International Wetlands Conference.Wetland Science,2005,3(1):66-74.[左平,宋长春,钦佩.从第七届国际湿地会议看全球湿地研究热点及进展.湿地科学,2005,3(1):66-74.]

[6]Xiao Duning,Hu Yuanman,Li Xiuzhen.Research on Landscape Ecology of Wetlands in Bohai Rim Delta.Beijing:

Science Press,2001.[肖笃宁,胡远满,李秀珍.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Yang Fan,Zhao Dongzhi,Ma Xiaofeng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RS and GIS techniques in wetland landscape

64卷1400

地理学报

ecological study.Remote Sensing in G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07,22(3):471-279.[杨帆,赵冬至,马小峰等.RS 和GIS技术在湿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3):471-279.]

[8]Liu Hongyu,Lu Xianguo,Zhang Shikui.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process of wetland landscape changes and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Progress in Geography,2003,22(1):60-67.[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60-67.]

[9]Ding Shengyan,Li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pattern change of regional wetland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5):653-659.[丁圣彦,梁国付.近20年来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地理学报,2004,59(5):653-659.]

[10]Chen Jing.Pattern space analysis and dynamic model in landscape ecology.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12(3):13-16.[陈靓.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3):13-16.]

[11]Wu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 and Grade.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0:32-68.[邬

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2-68.]

[12]Ricardo D Lopez,Craig B Davis,Siobhan Fennessy M.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change and plant

guilds in depressional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Ecology,2002,17(1):43-56.

[13]Kwi Gon Kim,Mi Young Park,Hee Sun Choi.Developing a wetland-ty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2):93-110.

[14]Zhou Demin,Gong Huili,Hu Jinming.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wetland research.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06,21(6):577-581.[周德民,宫辉力,胡金明.中国湿地卫星遥感的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21(6):577-581.]

[15]Laura R Musacchio,Robert N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ocess for wetland,waterfowl,and farml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6:125-147.

[16]Mark J Antos,Glenn C Ehmke,Christopher L Tzaros et al.Unauthorised human use of an urban coastal wetland

sanctuary:Current and future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0:173-183.

[17]Nina M Kelly.Changes to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coastal North Carolina wetlands under the Clean Water Act,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Ecology,2001,16:3-16.

[18]Saiful Arif Abdullah,Nobukazu Nakagoshi.Changes in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in the highly developing State of

Selangor,Peninsular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7:263-275.

[19]Chen Liding,Liu Yang,Lu Yihe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in landscape ecology:Current,challenges and

futur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11):5521-5531.[陈利顶,刘洋,吕一河等.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生态学报,2008,28(11):5521-5531.]

[20]Liu Hongyu,Zhang Shikui,Lu Xianguo.Wetland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the Sanjiang

Plain.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3):391-401.[刘红玉,张世奎,吕宪国.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特征及其50年时空变化.地理学报,2004,59(3):391-401.]

[21]Liu Hongyu,Li Zhaofu.Spatial gradients of wetland landscape and their influential factors in watershed.Acta

Ecologica Sinica,2006,26(1):213-220.[刘红玉,李兆富.流域湿地景观空间梯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学报,2006,26(1):214-218.]

[22]Lu Tao,Ma Keming,Fu Bojie et al.Effects of ditch network structure on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6):2746-2753.[卢涛,马克明,傅伯杰等.三江平原沟渠网络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生态学报,2008,28(6):2746-2753.]

[23]Yin Chengqing,Shan Baoqing.Multipond systems:A sustainable way to control diffuse phosphorus pollution.

AMBIO,2001,30(6):369-375.

[24]Chen Liding,Fu Bojie,Zhang Shurong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28169.html,parative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6):808-816.[陈利顶,傅伯杰,张淑荣等.异质景观中非点源污染变化.生态学报,2002,22(6):808-816.]

[25]Liu Hongyu,Li Zhaofu.Effects of landscape change of wetlands on habitats of waterfowls within Honghe Nature

Reserve by its surrounding area.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10):5011-5019.[刘红玉,李兆富.周边区域湿地景观变化对洪河保护区涉禽栖息地的影响.生态学报,2008,28(10):5011-5019.]

[26]Chen Liding,Fu Bojie,Xu Jianying et al.Location weighted landscape contrast index:a scale independent approach

for landscape pattern evaluation based on“Source Sink”ecologicalp rocesses.Journal of Ecology,2003,23(11): 2406-2413.[陈利顶,傅伯杰,徐建英等.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生态学报,2003,3(11): 2406-2413.]

[27]Li Xiuzhen,Xiao Duning,Hu Yuanman et al.Effect of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nutrient reduction in the Liaohe

delt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56(1):32-43.[李秀珍,肖笃宁,胡远满等.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对养分去

1401刘红玉等: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除功能影响的模拟.地理学报,2001,56(1):32-43.]

[28]Hu Yuanman,Shu Ying,Li Xiuzhen.Change of red-crowned crane breeding habitat and the analysis of breeding

capacity in Shuangtaihek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4,23(5):7-12.[胡远满,舒莹,李秀珍等.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变化及其繁殖容量分析.生态学杂志,2004,23(5):7-12.] [29]Liu Hongyu,Li Zhaofu.Effect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on wetland landscape of Honghe Nature Reserve.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11):1215-1222.[刘红玉,李兆富.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洪河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地理学报,2007,62(11):1215-1222.]

[30]Li Xiuzhen,Bu Rencang,Chang Yu et al.The response of landscape metrics against pattern scenarios.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24(1):124-134.[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生态学报,2004,24

(1):123-134.]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Research

of Wetlands in China

LIU Hongyu,LI Yufeng,CAO Xiao,HAO Jingfeng,HU Junna,ZHENG Nan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Wetland research in landscape ecology,as a new hot field in recent years,ha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science.However,wetland research on landscape scale i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integrates wetland ecology with landscape methodology.So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in landscape research,and significantly blocked the progress for wetland research in advance.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landscape studies on wetlands,and discusses future of wetland research in landscape ecology.We believe that wetland research into landscape ecology is still the main field in conserva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etlands.Especially, we have obtained latest conclusions in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pattern,process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s.But some new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emerged,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wetland landscape,classification,precision of information of wetlands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ine,application of multi-scale data,methodology of structure and pattern and scale choice for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wetlands.How can we solve these problems,and how can we apply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the practice of wetland research?In future,five aspects are to be addressed:(1)to focus attention on wet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with speci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 a given geographical condition;(2)to strengthen studies on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of wetlands to exhibit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of wetlands impa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3)to develop new methodology for landscape patterns by integrating ecological process and functions of wetlands;(4)to conduct multi-scale biodiversity of wetlands study to exhibit maintaining capacity of wetland landscape in different patch-corridor-metrics models influenced by natural or human activities in a given region;and(5)to place emphasis on landscap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pplying principles of pattern-process-function for conservation,planning and design of wetlands.

Key words:wetland;marsh;landscape;topography;hydrography;ecology;China

湿地的研究展望及其保护对策

ISSN100922722 Marine G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5,21(6)∶8—11文章编号:100922722(2005)0620008204 湿地的研究展望及其保护对策 李广玉1,2,叶思源2,张正贤1,高宗军1 (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泰安271019;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 要: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研究成为当前许多学者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主要从湿地的科学定义、湿地的系统分类及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湿地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941.78 文献标识码:A 湿地人称沼泽,是由土地和水汇接而成的。它既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水,这是湿地特有的双重属性。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富饶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1 湿地的科学定义 由于湿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地域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学派在湿地分类上有明显的不同,正如W J Mitsch等在其新著《湿地》[1]一书对湿地概念的述评: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目的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对湿地定义强调不同的内容。当前世界上对湿地的科学定义与概念还未统一,目前已经统计到的定义近60多种。湿地的科学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类[2]: (1)从生态学角度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并兼有两类系统的某些特征,其地表为浅水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 (2)从资源学的角度 凡是具有生态价值 收稿日期:2005203228 作者简介:李广玉(1979—),女,在读硕士,地球化学专业。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都可视为湿地,不管它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3)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 湿地是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潜水地貌系统。 (4)从系统论的观点 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面景观,与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 目前,湿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Ramsar》公约中定义的湿地的概念,即:“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 2 湿地的分类 目前湿地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较为系统的分类方法是1990年6月在第四届缔约国大会上发布的新分类系统,将湿地划分为三大类(海滨和海岸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35种(海洋和沿海湿地分为11种类型、内陆湿地16种类型、人造湿地8种类型),此分类系统与

高层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层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层建筑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 有史以来,人类就有脱离地面,接近苍穹的渴望。现代房地产业发展中高层建筑占有逾益明显的地位,直插云霄的摩登大楼体现了现代人的远大抱负。 19世纪末,载客电梯的发明和使用,以一下子把楼层高度从人体能攀登高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为高层建筑的问世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随着材料、结构、设备、消防等方面技术的发展,美国高层建筑的高度记录几乎已每10年提高10层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建筑大师莱特在20世纪初所设想的1英里高的摩登大楼方案,也许在20世纪末付诸实现。 1) 高层建筑的划分 关于高层建筑层次的概念,一般以层数来确定,但各国标准不统一。当然,用层数来定并不合理,因为每层的高度出入很大,从2.5米,4.5米(或5米),以至影响到总的高度差异很大。不过目前国际上仍然以层数划分高层建筑。1972年国际高层会议中作出了如下规定: 第一类 9~16层(最高到50米); 第二类 17~25层(最高到70米); 第三类 26~40层(最高到100米); 第四类超高层建筑,40层(100米)以上。 尽管国际高层会议有所规定,但是各国仍有自己的划分方法。如欧洲国家把20层定为高层,而美国则以30~40层,甚至更高的层数才叫高层。在北美,现在二十几层的建筑相当普遍,以至20层的建筑都不能叫做高层。而日本对于办公楼、旅馆等建筑则以30层为界,住宅超过20层算是高层建筑。目前,我国把超过10层的住宅,或超过24米高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定为高层建筑。

2) 高层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 高层建筑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尤其是近30年来,由于一系列全新结构的出现以及电子计算机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为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高层建筑得到推广与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用地紧张,地价昂贵。据国外资料分析,9~10层的建筑要比5层节约用地23%~38%, 16~17层的建筑要比5层节约用地32%~49%,如果从5层增加到9层,建筑密度可提高35%,从而能使整个区域市政设施投资降低32%。 高层建筑得以发展,还有另外一些原因。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垄断资产阶级的相互竞争十分剧烈。谁都想借高层建筑这块招牌来标榜门面,借以显示财团的雄厚实力。此外,各国也都互不示弱地把发展高层建筑看作是先进、发达、富裕的标志,无形中都彼此之间开展竞争。 现代高层建筑的内涵,决不单纯是“高楼加电梯”,而是一系列全新科学技术的具体反应。除先进的结构体系以及轻质、高强材料以外,其内部就更加复杂了。诸如自动控制的一系列的消防、报警、通讯、高速电梯、监测、管理等系统,它一分钟也离不开电脑,片刻也离不开电气化,说它是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体现并不过分。 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首先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形成了高层建筑热。作为高层建筑发源地的美国,凭借雄厚的物力、财力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走在最前面。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直到70年代末,这种热潮在美国达到高峰。进入80年代后,在欧美这种热潮有所停顿,出现了相对饱和的局面,虽然也出现了一部分高层建筑,但不是向更高发展,而是向精、尖方向发展,积极追求更高的质量。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中兽医医药杂志J TCVM 2005年第4期 综述专论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梁剑平1,张应禄2,李滋睿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S85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354(2005)04-0021-03 兽用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由于它无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害,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畜禽养殖者的欢迎。有关专家认为,兽用中草药由于不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将在很大程度上逐步取代化学药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开发商机凸现。兽用中草药是我国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畜禽的繁殖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兽用中草药当成提高畜禽健康质量的重要手段,与西方现代兽医药共同用于临床。欧美各国在/回归大自然0的口号影响下,也越来越重视兽用中草药的研究,一些兽用中草药的治疗作用逐渐得到了临床的认可。 1畜牧业发展对兽用中草药开发及其技术需求分析近些年来,食品安全、药残与耐药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禁用了许多兽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美国基于人畜交叉抗药性的顾虑而撤销了恩诺沙星与沙拉沙星在禽类使用的注册标准,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再审批任何氟喹诺酮类作为兽药。2000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提出了限制对家畜使用化学抗菌药新建议。近年来发现化药、抗生素类具有毒副作用及其残留,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引起/三致0和损害免疫功能。自1987年以来,英国和法国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已达270亿美元。 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是兽用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种丰富,药物种植面积大,品种齐全,但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5%。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我国中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工艺较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这是中兽药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兽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瓶颈0。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中药材的质量规范标准,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所列的药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2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国外由于受到中药资源的限制,中兽药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多糖、寡糖。多糖能提高动 收稿日期:2004-12-27 项目来源:/十五0国家攻关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梁剑平(196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兽药研究。物免疫力,其中消化道免疫占动物免疫系统的很大部分,因而能对消化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肠道黏膜内的IgA 抗体还可通过其自身产生的抗体细胞毒素直接杀灭细菌。寡糖为1~9个单糖所组成,由于其能促进猪、鸡肠道内有益菌群优势形成,其中主要是拟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能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等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寡糖是最有希望替代化药与抗生素的天然物质。其研究主要通过完成了菌种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酶的生产条件、酶的纯化与特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酶的高产菌株选育、寡糖的组分、结构及生理功能分析,以及酶和寡糖的工业生产试验等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结合极端菌及极端酶的特性,以新的方法解决了酶的碱、盐、热稳定性、酶活力、寡糖生成率等,实现了极端B-聚糖酶以及寡糖的生产及应用。国内在多糖、寡糖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已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成功的生产出甘露寡糖。除多糖、寡糖研究外,中兽药主要是围绕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进行了中药的方剂学,有效单体的提取、合成及结构修饰,与中兽药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为在新兽药创制中,重要的环节是要保证有高质量的、稳定可控的中药材原料。 2.1中药资源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药材进口的数量明显减少。云南西双版纳分布的植物锡生藤已合成新药/傣肌松0,与进口的/氯化箭毒碱0有相似的肌肉松弛作用。从进口药材的国产近缘植物中寻找代用品的实例还有很多,如以国产安息香代进口安息香;以国产马钱子代进口马钱子;以西藏胡黄连代进口胡黄连;以白木香代沉香等等,应用有效成分为指标,从近缘科、属中扩大药源,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大量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已进行研究的主要种类有小檗属、薯蓣属、鼠尾草属、葛属、黄连属、大黄属、甘草属、石蒜属、丹参属、金银花属、莨菪类、蒿类、柴胡属、淫羊藿属、苦参属等植物。 2.2科研开发形成新的局面 2.2.1提取和合成制药在提取和合成制药的研究及生产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Ξ 徐艳艳 徐艳东 (1.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山东苍山277700;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 要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和分类、形成和发育、湿地评价和健康评价、恢复和重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究、人工湿地、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据此提出展望。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湿地(wetland)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am ps)、苔藓泥炭沼泽(bogs)、泥沼泽(marshes)以及其他类似区域[1]。湿地广泛分布于地球各气候带,从赤道到极地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6×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2]。 湿地是由喜水生物和过湿环境构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它位于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汇处,是各种能量和物质交换和作用的场所。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3]。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是湿地也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它是继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林业、沙漠等之后,人类重视最晚的一种资源[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1 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1.1.1 湿地的概念 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所以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5]。总的看来,湿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定义,通常采用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中的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此定义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5],但其未揭示出湿地的内涵实质,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6]。另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资源学[5-8]。杨永兴先生把湿地科学的定义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湿地应该具有3个突出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9]由于湿地是一个过渡带,因此范围界定比较困难,其中,1956年Circular39是美国最早的湿地定义之一;加拿大关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有:1979年Z oltai和T arnocai分别提出湿地的定义,1988年Z oltai对其前定义进行修正;[2]原苏联的沼泽概念比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3]。 2.1.2 湿地的分类 同湿地概念一样,目前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体 Ξ作者简介:徐艳艳(1979-),女,地理教师。

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 张金生,盛 江,郭立伟,付 燕,曹 宇 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摘 要]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谷、一湾、一滩、三个主题公园”的总体格局,通过道路系统规划、景观空间格局规划、视线廊道规划等,打造“水舞绿绸带、心泊湿地湾”的城市绿洲,使龙凤湿地公园成为独具个性和魅力的,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生态湿地公园,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的需求,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利用。[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大庆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5-0068-08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B Longfeng Wetland Park Design In Daqing/Zhang Jinsheng, Sheng Jiang, Guo Liwei, Fu Yan, Cao Yu [Abstract] Longfeng wetland park design uses ecology theories, follows holistic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coordi-nation rules, builds “one belt, one valley, one bay, one beach, three theme parks” layout, plans road network, landscape layout, visual corridors, and creates an poetic urban oasis. The Longfeng wetland park will become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park for public tour,recreation, education, satisfies ecological tourism demand, and push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Key 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Daqing city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自然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 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 [作者简介] 张金生,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盛 江,硕士,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郭立伟,注册规划师,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 付 燕,硕士,工程师,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分院副院长。 曹 宇,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例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孔壁和管道间的环状空间中的混合泥浆,国内外学者采取了现场检测、室内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 在先导孔钻进和扩孔过程中,泥浆压力高达1~2MPa,相当于l00~200 m高的水头压力[4],当泥浆压力过大时将强烈破坏周围地层,为研究合适的泥浆压力,刘杰[5]研究了泥浆在地层中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泥浆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余剑平等人[3]分析了定向钻穿越冲湖积土层时的泥浆溢出现象,通过钻孔观察得出渗透泥浆呈“土、丰”字型分布,扩散半径约为管径的2~3倍,渗透泥浆层的厚度一般约2~3mm。赵明华等人[6]分析了HDD穿越监利洪湖大堤引起堤脚冒浆的原因,认为冒浆与上覆土体的厚度、粘性,钻压、钻井液粘度等参数有关。晁东辉[7]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水平定向钻孔施工的过程,研究了施工过程中泥浆对孔壁的影响。关立志[8]认为管道与孔壁之间的空洞经过一段时间会引起上履土体下沉、堤防塌陷等灾害。宋新江等人[2]根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地层最大容许灌浆压力分析了河堤发生塌陷的可能原因:①当孔道四周泥浆压力消散,引起孔内过量坍塌,是地面形成裂缝和塌陷的一个主要原因。②当管道穿过的砂层为粉砂、粉细砂、细砂或中砂,受扰动后强度降低易塌落。③泥浆压力消散或大量减小后便会产生沉淀,同时在管道四周的环空间隙中泥浆与土的混合物会产生固结变形,这种固结作用会引起土体下陷。王建钧[9]分析了环空周围土体在应力重分布作用下发生塑性挤出、膨胀内鼓、塑流涌出和重力坍塌的原因,并根据Mohr-Coulomb破坏准则给出了孔壁失稳破坏的理论公式。 针对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研究,Knight, M.等人[10]铺设了一条直径为200mm的HDPE管道两年后开挖观察,发现环状空间并未形成空洞,表明环空泥浆与土体发生了相互作用。美国的Samuel T. Ariaratnam等人[11]分别在粘土和砂层中进行水平定向钻进管道铺设试验,分别铺设了直径为100mm、200mm及300mm 的HDPE管各两根,分别在一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四个星期以及一年以后对管道进行开挖检查,观察环状空间中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固结状况并进行土体强度测试,得出环空混合泥浆含水量逐渐降低、强度增加。李俊[12]认为HDD 铺管后残留孔洞会发生由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沉降和固结沉降,分别给出了计算公式,由于HDD施工,钻孔周围一部分土体扰动进入塑性状态,形成一个软弱带,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管涌。朱乃榕[13]从渗流角度研究了西气东输管道穿越工程对河堤的稳定性影响。他假设管道周围土体的渗透系数比河堤其他土体的渗透系数大二个数量级,分析堤防处于最高洪水位与低水位两种危险情况下的堤防渗流稳定性。并采用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渗流计算。得出输气管道的穿越对于堤防的抗滑稳定性影响也比较小,但有可能沿管壁周围形成渗流通道,在管道穿越出土点附近发生管涌破坏。但研究的输气管道直径只有710mm,远小于西气东输工程二期所采用的直径1219mm的管道,所以不能断定如此大直径的管道穿越是否会对河堤造成更大的危害。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设备研究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Ariaratnam[14]收集了美国各地的土样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先测试泥浆的流变特性,然后在泥浆中加入各种土样,进行混合物的流变特性测试。Tubb[15]介绍了Mears/HDD LLC公司采用孔内压力测试设备可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实、叙述的写作手法来记录检查的情况,切忌在笔录中作评论、推断。现场笔录应该是执法人员在现场所看、所听的实录,而不应是询问笔录。2.2 贴近案情 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法,首先简要描述大环境、方位地点,再收缩到具体需要重点检查的位置;从物品总体摆放、堆码再聚焦到具体商品数量,包装标签及现场痕迹等等。同时,对现场从业人员在从事何种活动,也要作好记录。对与具体案情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简写,而对于与案情关联紧密的商品、标识、人员作业情况、工具、原料、广告、检查过程,甚至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地面污水痕迹、废弃损毁物品的状况都应详记,并尽可能地加以固定、提取。2.3 抓住重点 现场检查中,往往可以意外地发现一些对定案十分关键的证据,要注意策略,可以采取以虚掩实、迂回反抄的方法将这些证据予以固定、提取。3 制作要点 3.1 当事人在被检查场所开展经营活动的由来或 当事人与被检查场所的关系。3.2 场所的概况。情况复杂的场所应交代方位,必 要时绘图说明。 3.3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工具、设施的名称、规格、数量、状况、摆放位置、使用情况及相关的书证、物证。3.4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人员的活动情况,包括当事人及其职工、帮工以及顾问、消费者的情况。3.5 检查人员检查的活动及结果。3.6 当事人在检查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行为。3.7 交代现场询问当事人、旁证人员,现场摄影、录像、绘图,当事人主动提交的证据的情况。3.8 交代抽样取证、强制措施的情况。情况复杂、 规模较大的场所,可以按照分工,由检查人员按照各自的检查任务,分别制作笔录,但最后应制作汇总笔录,总结整个检查情况。3.9 《现场检查笔录》应在现场检查时当场制作,不能今天检查,第二天才完成笔录。3.10 笔录写好后要交给当事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由当事人签章(逐页)。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并且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字。有其他人在场时,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检查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综 述?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崔 萍,侯 强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收稿日期]2007204230 山东省医药卫生计划科技项目 项目号:(2003-133) [摘要] 我国尘肺病是危害人数最多的职业病,发病率约占所有职业病的80%,建国以来,政府对尘肺病的防治一直十分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者回顾了近50年尘肺病临床治疗的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治疗(营养、运动)、西药、中药、肺灌洗几个方面,分别概述了与其相关的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提倡目前依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抗纤维化、减轻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抗脂质过氧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提出霜桑叶有望成为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依从性好治疗尘肺病的新药。 [关键词] 尘肺病;治疗方法;药物疗法;中医中药;肺灌洗 [中图分类号]R1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131(2007)0320226204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被称为中国头号职业病,卫生部称截至2005年,中国尘肺累积病例607570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作者:————————————————————————————————日期:

思考|THINK 030 W ORLD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文/谢冽钟永德 摘 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 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 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 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 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 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 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 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 阶段。

一、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0。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 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 态的过程,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 (一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世界旅游组织为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贯彻51992年里约地球会议环境标准6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12条原则、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执行可持续旅游的9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三个基本方法:制定新的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行业导向的自愿性的法规体系。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U 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 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 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管理框架、一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标准的实践上。 11生态旅游标准 Dr iml,Connllo n 在可持续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经济标准,并以 大堤礁和热带湿地世界遗产地为案例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和保护区的定义、可持续旅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

城市湿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图1 湿地景观 1.2湿地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