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 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

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 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 赵国的哪场战争? 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 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 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 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 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 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 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 能统治时间久? 四、课文总结: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背景: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 ③秦赵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韩一一赵一一魏一一楚一一燕一一齐 广时间:公元前221年 w 都城:咸阳 3、秦朝的建立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 ②给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的暴政。 四、使秦灭亡的最后一战:巨鹿之战(用破釜沉舟来形容项羽的表现) 五、楚汉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 第13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废分封,立郡县;②统一车轨、文字;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⑤修缮长城(防御匈奴);⑥焚书坑儒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②中央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注意:各级官员由有皇帝直接任命_ 影响:个体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中央集权体制被后来历代所沿用 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文字不统一不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播。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传播与发展。 四、秦朝的文字:小篆(官方文字);隶书(民间文字)。 五、秦朝的标准货币:圆形方孔钱。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消弱封国势力;③强化监察制度。 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抑制其他学说,采纳儒家思想治国)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 千多年。 五、消弱封国势力的背景:封国势力威胁到了皇权、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六、汉武帝为消弱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 七、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①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王国土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②新封侯国归郡管理。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兴趣特点方法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呢?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_1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

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 “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 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 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疆域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明朝灭亡 二、清朝 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 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 七、教学反思 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历史知识,并且准确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 2.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选择运用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的统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这一处理方法是本课时的一个亮点。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是秦的兼并战争及统一的历史意义;难点是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4- 65页“秦王扫六合”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①战国以来, ________ 成为大事所趋。 背景3②________________ 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L③ _______ 之战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时间:_ .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开国皇帝: 都城:_ 意义: 2. 学生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一想秦王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3. 师简单介绍亲王嬴政,让学生理解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 侯尽西来”的意思。 【共同探究】 1. 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并回答:灭六国的时间,顺序;②秦王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 2. 讨论:战国七个国家,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全国。 3.师指导学生识图:了解秦朝的疆域。 4、学生先自学陈胜吴广起义内容:①识记时间,地点,建立的政权;②讨论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5、自主学习楚汉战争,分析对比成功失败的原因。 【巩固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 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 年 3.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者是()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通过对“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利用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五、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歌曲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哪个朝代? 秦始皇大秦帝国 师: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你知道秦王如何统一六国的?秦帝国为什么很快被推翻了呢?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说出秦灭六国的经过和完成统一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知识与技能 h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趙势I 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锻*长平战后六国皆无力 御秦, 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露的吋间冬 二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大规模的农厌大起义。 4.通过阅读"嗪朝疆域图7培养识谏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 通过对 “纸上谈兵”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运用, 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中华民族的 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小字内容,认 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重点:秦国的兼并战争用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预习学案 1、“秦王扫六合” (1 )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 _______________ 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 _______________ 阻碍了社会发展。 ______________ 成为大势所 趋。商鞅变法后,_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____ 中 大破六国中最强的赵国军队。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230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 、六国,建立 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定都_、秦王赢政自称 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 以来诸候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至一个崭新的阶段。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的疆域东到 ____ 、南至y _______ 、西至y ________ 、北至y 。 2、陈胜吴广起义 (1 )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 负担十分沉重、 _____________ 繁重、 ____________ 严酷,使社会矛盾尖锐起来,最 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而失败,沉重打击了秦的统治。 (3)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 公元前 __________________ 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 ______________ 大败秦军主力,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 军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____ ,封刘邦为 。后来双方为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 争,历史上称为 ____________ (2)楚汉战争的性质是统治阶级为争夺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 都 __________ ,史称西汉。 1、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是诗人李白对哪位统治者统一过程的形象描述(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隋文帝 2、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 ) (2)公元前209年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在大泽乡揭竿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后建立起 政权;后因寡不敌众 (1)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 202年建立汉朝,定 )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作为高中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准备说课稿,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1】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作者:吕会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思考秦统一的原因,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及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末年那个国家实力最强大 [学习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秦国统一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去了解 思考:秦为什么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点拨学生从社会背景、各国的实力、对手、谋略及领袖等方面去思考。)共同得出以下(ppt) ?1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战国得名)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回忆商鞅变法) ?3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讲纸上谈兵故事) ?4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图及李白诗感知) ?5采用远交近攻正确策略。 从远交近攻了解秦灭六国顺序(图):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ppt)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考:崭新从哪些方面体现?(点拨学生从秦疆域结果等方面思考)讲解以下(ppt)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合现实) ?2秦的统一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结合疆域图) ?3秦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可以结合现实) 4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及秦始皇意义,但秦二世而亡是什么原因? 出示秦暴政资料: 材料一: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

第3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6 主要内容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单元总体目标(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来的基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统一国家的出现避让要求扩大对外联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联系比较发达的时期。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东来。(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与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重点难点关键秦统一六国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评述秦始皇”和“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通过秦亡前后的史实明确人心向背的作用。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特别注意对重要历史人物汉武帝的评价。 明确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和平友好为主流。秦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运用分析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他们会在课前查找资料编演小品,现在的历史课堂是活跃的紧张的充实的。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感觉学生们是喜欢历史课的。当然他们还不太会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对一些人物的评价还略显淡薄,可是他们已经慢慢的进步。相信学生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有更上佳的表现。 单元教学建议在掌握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基础知识后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理解与记忆,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各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朝的中外交流,结合地图弄清“西域”“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归纳张骞的功绩,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援引图片、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来了解把握张骞通西域的情况及认识丝绸之路。 单元备课(三)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0日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周建顺袁伟明 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袁伟明周建顺记录人袁伟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现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5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负责人签名刘华明日期 2013 年 10 月 10日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7日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周建顺袁伟明 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袁伟明周建顺记录人袁伟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学术大师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负责人签名刘华明日期 2013 年 10 月 17日

秦帝国的兴亡 教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灌云县初级中学孙迎春 教学目标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二.授新: (一)秦王扫六合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思考: 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说出? 学生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1192200.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 C7%D8%CA%BC%BB%CA&in=10522&cl=2&lm=-1&pn=0&rn=1&di=488762876 73&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is=&istype=2 描述图片中的秦始皇: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讨论: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分组讨论后明确。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明确: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中的重点课。本课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秦统一的背景原因;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的经验教训,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1、本节课涉及的部分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如长平之战、指鹿为马、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鸿门宴等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可以娓娓道来。针对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发掘学生的潜质,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由学生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另一方面要发现和纠正学生知识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错误和误解,例如,部分学生会将楚汉战争视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2、同学们都认识秦始皇,但是对于秦始皇的功过并不太了解,也无法确切说出秦帝国灭亡的原因,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光靠老师讲可能他们无法记住,力图通过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秦的暴政,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必然性。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可用成语典故贯穿全过程,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了解相关成语典故背后的史实讨论成语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 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复习战国形势。 (师)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国名称及位置) (师)秦国和秦朝一样吗?本节课即来了解。 ·2、【秦王扫六合】 (师)介绍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背景: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 ③秦赵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3、秦朝的建立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 ②给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的暴政。 四、使秦灭亡的最后一战:巨鹿之战(用破釜沉舟来形容项羽的表现) 五、楚汉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 第13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废分封,立郡县;②统一车轨、文字;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⑤修缮长城(防御匈奴);⑥焚书坑儒。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②中央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注意:各级官员由有皇帝直接任命

影响:个体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中央集权体制被后来历代所沿用。 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文字不统一不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播。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传播与发展。 四、秦朝的文字:小篆(官方文字);隶书(民间文字)。 五、秦朝的标准货币:圆形方孔钱。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消弱封国势力;③强化监察制度。 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抑制其他学说,采纳儒家思想治国)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 千多年。 五、消弱封国势力的背景:封国势力威胁到了皇权、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六、汉武帝为消弱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 七、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①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王国土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②新封侯国归郡管理。 作用:①封国实力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②被封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 ③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土地就消弱了王国势力。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 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六合”,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习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