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迁移

浅谈学习迁移
浅谈学习迁移

浅谈学习迁移

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它也需要思考,需要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像如果你学好了数学这门学科,物理这门学科对你来说学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因为它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掌握学习迁移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除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还可以区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两类。横向迁移指的是难易相同或雷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又称水平迁移。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属于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指的是难易不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又称垂直迁移。例如,简单的学习对较复杂的高层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先学习的原则对后学习的例证所产生的影响,都属于纵向迁移,它们既有正的和负的,也有顺向的和逆向的。

学习迁移从内容来划分,有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某一内容后对相似的学习有特殊的适用性,动作技能的迁移大都属于特殊迁移。例如,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钢笔字也会写得不差。一般迁移是指有关原理、态度、学习方法的迁移,又称非特殊迁移。

三、迁移理论的历史溯源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鲁宾斯坦提出了分析概括说。他认为学习迁移在于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因而综合分析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的真正本质。其后的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论)发展而来的。奥苏伯尔对迁移的内涵与认知结构中影响新学习(迁移)的主要变量,以及运用认知结构变量来影响新学习的手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由于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而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

(四)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

(五)定势作用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卢钦斯的量水实验)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

(1)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2)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但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容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甚至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在学习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完成学习迁移。(4)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教师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六、学习迁移的意义

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其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在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时,在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最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如何促进学习迁移?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课内和课外练习相配合,提供应用机会;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遗忘产生的原因?生理原因;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如何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复习;过度学习;记忆术。教师怎样才能合理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应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合理安排复习。强调复习的效率和主动性,强调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组合。组织者策略的意义:(奥苏贝尔)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学生借助于组织者将学习材料的本质部分整合于已有的知识系统,非本质部分则可不去记忆。 学习里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只有教育心理学将学习理论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内核。学生学习的特点:见解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相似点:1、两者的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2、两种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都是需要通过强化;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 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操作条件反射先有反应后有刺激;从个体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及其相似,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这两种反射却截然不同;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是诱发性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则是自发性行为。主动性不一样。意义: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它们对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过程有重大影响;很多人类行为都是经过高级条件反射学习的历程而形成;教师学习条件反射的理论,尤其是掌握强化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种有效的、一致的积极方式系统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1、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映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要使事物之间有意义联系起来去进行理解;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对学习的最好的激发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而不是那些外部的兴趣;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强调信息提取;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学习的作用: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使用发现学习具备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祥的动机和态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知道水平;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标准:1、建立实质性联系;2、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非任意的)的,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意义:作为使用的科学的教学原理基础和教学防范基础,而且利于教师掌握运用,有利于教材组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 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本文围绕“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正迁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 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 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 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串联性强、前后知识点关联密切等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需要从小学数学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同的内容产 生的有趣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有了,自主学 习的动力也就自然有了。学生懂得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正迁移”,也就掌握 了数学学习的精髓,学习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万事皆学问。 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紧紧结合日常点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将一切纸面上的数学问题,迁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 接受速度,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需要教会 学生计算面积、周长、表面积和体积,这不仅仅只是书上、练习题中的平面图形,更是现实存在的生活实物,只教会学生用公式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抽象化 的平面图形与生活中真实实物联系起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孩子们的玩具,玩 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对于孩子刻骨铭心,对于相关知识的教学,可让孩子带自己 的玩具到课堂,从玩具中去找寻数学知识,纸牌中去研究长方形、魔方中去找寻 正方体、饮水杯中去探究圆柱等等。从生活实例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也许每个学生所感悟的未必相同,但对于这些知识 的掌握方向绝对是一致的。将数学问题迁移为生活问题,再反过来把生活问题总 结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内容。 二、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促使学习事半功倍,但迁移中有“正”、“负”之分。正 迁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性现象,而负迁移则是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 影响的不良现象。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幼,心理稚嫩,学习能力还正在塑造当中,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的教学 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与安排要照顾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 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经验。负迁移是学生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第五章知识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是指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3.(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B.桑代克C.贾德D.格式塔心理学 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5.两种学习间发生的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 7.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9.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0.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化说 11.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化说 12.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化说 13.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14.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这两种学习可以涉及众多方面,两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学习迁移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会有助于学驾摩托车,这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而学习乘法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是知识的迁移;儿童在家里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态度和行为的习惯的迁移等。总之,只要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或(并)产生影响。所以,迁移对于学习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即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 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迁移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两种。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植物”、“微生物”的概念,会使原先学过的“动物”概念更为明确、清晰。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逆向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要教小朋友们写“徐”这个汉字,而且要写在田字格中,这时,老师就会先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徐“字是左右结构,然后,老师会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说:“‘徐’字写在田字格中要注意左边的双人旁写得小一点,且靠左边一点,因为右边的余字边占的位置比较大,如果双人旁不写得小一点、左边一点,余字边就写不下了,就像两个小朋友站在一个格子里,要学会谦让才能一起站在格子里。”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迁移的效果。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学当中,形象生动,小朋友们更能理解。 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可以将迁移分为特定迁移和一般迁移。一般迁移,是指两种学习在获得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态度方面的相互影响,也称为普遍迁移,即将原理、方法和态度等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在学习中,一般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原理、方法和态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会影响众多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的学习情境。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一般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早读课上,小朋友们读语文书上的内容,在读到课后生字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读的:“田,田,这样写,一笔竖,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竖,五笔横,五笔写成一个田。”这是在读已经教过的课文后面的字,可是我发现,小朋友们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读还没教过的课文后面的生字,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已经将这样一个套路交给他们,他们可以自己套用。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教授有效学习策略、正确发挥学习定势的作用”的教学策略。学习定

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

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认知结构范本

认知结构: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指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有潜在意义,两者结合而产生心理意义,或者说,是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学习的内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动作方式。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其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克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和工作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和心里的疲劳。 预防学习疲劳的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和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休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5,重视适当的营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角色应当具备的主要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的态度是承认他,了解他,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后果。原则参考:2,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养。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哦积极作用。3,对于破坏性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才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简述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的含义:1,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原有的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个别差异。 试分析遗忘产生的主要原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遗忘:原因,1,生理原因。2,记忆痕迹衰退。3,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克服: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渡学习6,记忆术,有坏境连结法,连锁法,数字文字变化法。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进行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

第五章学习迁移所有选择题合集

1.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2.在教学中,( )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A.桑代克B.布鲁纳C.维纳D.陆钦斯 3.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 5.( )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A.顺应性B.同化性C.重组性D.具体 6.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5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0.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 A.认知结构和态度B.智力和学习环境C.年龄和学习材料D.学习目标和态度11.(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B.桑代克C.贾德D.格式塔心理学 12.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13.( )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A.练习册B.大纲C.教学程序D.教学内容 14.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 )而不注重内容。 A.技能B.形式C.方法D.技巧 15.迁移的实质是( )。 A.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B.新旧知识的同化C.新旧知识的顺应D.新旧经验重组 二、多项选择题 1.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 A.自上而下的迁移B.自下而上的迁移C.正迁移D.负迁移E.水平迁移 2.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A.上下关系B.平行关系C.并列关系D.网络关系E.交叉关系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 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 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 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文;当学生在家里养成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或做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迁移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是可以迁移的。 对于迁移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爱屋及乌”、“熟能生巧”等等。 迁移与学习息息相关。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 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 概括说: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例子: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鸡和一个三岁孩子作实验,先使实验对象对深灰纸与浅灰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对浅灰纸不发生食物反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迁移及促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纵向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个体通过学习所要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网络化的结构,要解决其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必须通过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才能实现。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果能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将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越基本,则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学习理论不仅要说明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还要说明学习结果在今后学习中是如何变化和产生影响的。学习迁移不仅涉及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变化和应用,而且它本身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要通过迁移才能实现。已有经验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课题,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广泛有效地调节人的活动,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精心整理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 【答案】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主要有: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 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简 言之,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从广义上看,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从狭义上看,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2、对认知结构变量的再认识

认知结构变量是指单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因此,要促进新知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奥苏贝尔指出良好的认知结构变量将促进新的学习。单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看,要注意三个方面:⑴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总之,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⑵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安排训练活动。⑶新知识的学习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迁移并 的、 、对奥苏贝尔迁移理论基本内容的认识 迁移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迁移。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学校学习中的迁移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凡是已形成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时就存在着迁移。举例来说:⑴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今天,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学习材料A 和学习材料B的学习,先前学习A是后继学习B的基础和前提(顺向迁移a);反之,后继学习B

迁移学习研究进展_庄福振

软件学报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 Journal of Software,2015,26(1):26-39 [doi: 10.13328/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ki.jos.004631]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 Tel: +86-10-62562563 * 迁移学习研究进展 庄福振, 罗平, 何清, 史忠植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90) 通讯作者: 庄福振, E-mail: zhuangfz@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 摘要: 近年来,迁移学习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迁移学习是运用已存有的知识对不同但相关领域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它放宽了传统机器学习中的两个基本假设:(1) 用于学习的训练样本与新的测试样本满足独立同分布的条件;(2) 必须有足够可利用的训练样本才能学习得到一个好的分类模型.目的是迁移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目标领域中仅有少量有标签样本数据甚至没有的学习问题.对迁移学习算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在该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利用生成模型在概念层面建立迁移学习模型.最后介绍了迁移学习在文本分类、协同过滤等方面的应用工作,并指出了迁移学习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迁移学习;相关领域;独立同分布;生成模型;概念学习 中图法分类号: TP181 中文引用格式: 庄福振,罗平,何清,史忠植.迁移学习研究进展.软件学报,2015,26(1):26-39.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1000-9825/ 4631.htm 英文引用格式: Zhuang FZ, Luo P, He Q, Shi ZZ. Survey on transfer learning research. Ruan Jian Xue 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15,26(1):26-39 (in Chinese).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1000-9825/4631.htm Survey on Transfer Learning Research ZHUANG Fu-Zhen, LUO Ping, HE Qing, SHI Zhong-Zhi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nsfer learning has provoked vast amount of attention and research. Transfer learning is a new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that applies the knowledge from related but different domains to target domains. It relaxes the two basic assumptions in traditional machine learning: (1) the training (also referred as source domain) and test data (also referred target domain) follow the 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i.i.d.) condition; (2) there are enough labeled samples to learn a good classification model, aim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re are few or even not any labeled data in target domains. This paper survey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nsfer learning and introduces its own works, especially the ones in building transfer learning models by applying generative model on the concept level.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s of transfer learning, such as text classifi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nd further suggest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ransfer learning. Key words: transfer learning; related domain; 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 distribution; generative model; concept learning 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的拥有量已经成为决定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高效、准确地寻找到所需的信息,信息分类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通过分类,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快速、准确地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473273, 61473274, 61175052, 61203297);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14AA015105, 2013AA01A606, 2012AA011003) 收稿时间:2014-02-21; 修改时间: 2014-03-31; 定稿时间: 2014-05-22; jos在线出版时间: 2014-07-14 CNKI网络优先出版: 2014-07-14 16:04,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kcms/doi/10.13328/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673598.html,ki.jos.004631.html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第7章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 1.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则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等。 2.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4.根据迁移的层次,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

运用知识迁移法

运用知识迁移法,引导学生掌握学法 窦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贯穿于小学教学过程之中。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自主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知识的概括归纳,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前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观察、操作、比较、迁移、解题、思维等方法进行指导。 所谓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如我在教学《年月日》,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找出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使“自主学习”一触即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动机的形成。比如,我在教学《商的近似数》时,利用去超市的故事创设情境,激起了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和所付的钱数以元为单位有4位小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自然的引导学生探索出怎样去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上课初始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开动脑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掌握新知识。 数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任何自主探索都必须有起点,有依托,不能切断知识之间的内存与联系。通过引思、回顾、概括、归纳旧知,形成程序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大面积、高效率的解法席位活动,从而使自主探索成为可能。 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旧知出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所任教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已有的旧知去主动进行学习。特别是一些学习上本来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法,在课堂上有了成功的体验,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课题实验中,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性知识结构,但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显然仍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进行课题实验下一步继续探索的主要方面。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1 前言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与人类的生活中,包括技能,知识,态度等方面中,同时在这些众多方面这也包含并存在着迁移。我们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学习迁移,可以这么说吧,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只要我们谋求自身的更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想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要有迁移,就离不开迁移。迁移和学习的关系很奇妙,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习迁移,而旧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离不开学习迁移。迁移是学习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和迁移不可分割。[1] 学习迁移的发展和研究向来都是学习理论研究的关键一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学习的情况,比如说,学习到底是什么东西?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学习是否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等等。这一切一切,都可以通过对学习迁移的不断研究来追寻答案,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复杂的,但是相信一定会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 2 学习迁移的早期研究理论 最早的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解释,并解释其基础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的是形式训练说。这个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这是因为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多种官能组成的,包括“意志”“记忆”“推理”等等。这些不同的官能是各自分开的,负责从事不同的活动的,并且它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和增强。且在训练中发现,如果一种官能在训练中得到了发展和增强,会影响其它所有与这种官能有关的情境,并在这些情境中发挥曾庆和发展后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学习迁移。这种理论确实是最早的解释了学习迁移,但是其缺乏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在詹姆士于1890年所做的背诵实验中对该学说发起了挑战,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背诵《森林女神》,可在训练后,大多数人的记忆时间并没有减少,而背诵时间减少的少数群体是因为背诵方法的改善而减少,因此他来是收到了各种实证研究的挑战。 随后桑代克在1901年的实验中证实并提出了一种学习之所以会影响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因素。自此,相同要素说就诞生了。桑代克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