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历史人物故事

简评历史人物故事
简评历史人物故事

简评历史人物故事:

古人爱做翻案文章,象现代人爱写或读穿越小说,其出发点都是探讨或辨析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翻案文章的题材涵盖诗文策论,形式颇多。诗中最有名的当属杜牧同学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仅获得成语“卷土重来”的创始权专利,还顺道收获了包括著名的王安石同学在内贡献的的一大票跟帖以及鲜花或板砖。文章中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最佳,篇章简短而义气恣睢,深得纵横家之精髓。其中的结句“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几乎就是“竖子成名,遂使世无英雄”的另一种说法。另外苏轼的《留侯论》及欧阳修的《纵囚论》也都是翻案文章中的一时杰作。

有偏激者认为,诗至唐末已做尽,宋一降不过拾人牙髓,文至宋末亦穷,其后皆腐儒尔。不过袁同学的这篇鬼故事倒是做翻案文章的一个奇特的全新方式。明目张胆的玩穿越(当时的说法叫转世轮回),无需论据,直指结论,手法相当彪悍。

具体到这件翻案本身,到底谁是杀义帝的凶手?稍稍推理一下也很有趣。现阶段基本结论以项羽为主,这其中不乏成王败寇的因素。毕竟史家落笔时不得不看胜利者的颜色。假设是项羽,其杀人动机依史书所载,不过一为宿怨,当年主持刘项分兵,约定“入关中者王”时有意无意偏袒刘邦,二为现状,当时项羽几乎拥天下权,不想有一个“皇阿爸”。所以阴令英布等三王杀之。但这两条细细分析起来,皆站不住脚。

对于第一条,依项羽的性格,记仇是有的,暴虐也是有的,使小手段占点小便宜也是有的(在可以自圆其说的前提下),但阴毒二字绝不沾边,属于典型的好面子,守诺轻信,吃硬不吃软的主。有很浓的六国贵族子弟的气质(与之相比,起于市井的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无赖子了,无论在生活作风还是在政治上)。例如象刘邦这样的大敌,鸿门宴上一旦服软,即无条件放还,章邯童鞋,与项羽有杀叔之仇,战败后被赵高挤兑的无路可去,项羽也大度纳降,何况一位乖乖的听项羽吩咐去自己的封国的虚位义帝,绝无不放过的理由。且史上记载为项羽操刀的英布,杀怀王后的同一年,项羽“北击齐。征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怨也。”,假如英布真的可以让项羽托以杀怀王这样的见不得人的活,则这种类似于四大铁中“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中的“一起嫖过娼”的哥们关系,该是极亲密的,不可能前几个月还毫无怨言的帮老大干脏活,几月不到,对老大吩咐的一点累活就轻易推诿了。

对于第二条,是典型的现代思维带入症。以今人之好为古人之好。一个关键问题是:项先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很多同学会说,当然是行始皇帝之事。毕竟当年就说过“彼可取而代之”嘛。大错!让我们从项先生的视野看,之前的漫漫历史中至少周代的八百年可都是诸侯分封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统治体系可供参考,而秦代大一统的郡县制尝试却不过实行二代就人死国灭。再考虑项先生楚国贵族的身世背景,尊王攘夷,分封诸侯,继五霸之业当然是第一选择了。所谓的“彼可取而代之”,不过一时的年少轻狂罢了。既如此,一个类似于周天子的的角色就必不可少,能是谁呢?当然就是楚怀王了。也就是说楚怀王在项羽拟实行的政治架构里,是有一席之地的,至少是国家名誉主席或类似于幕府时期的日本天皇的位置,这样,项羽又何必杀怀王呢?

既然项羽的嫌疑逐步解脱,我们的目光就不得不转向刘邦同学了。可是史书留给我们的资料太少了,虽然从直接受益者的角度看,刘邦童鞋很难脱嫌疑,尤其是有陈平这样的天纵奇才为其谋主的情况下。但不得不承认,直接证据是没有的,除非像袁先生这样直接起死人于地下。不过我查了一下文中提到的陈平的“六出奇计”,依据《史记》的《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所出六计均获得增邑之赏,应该都是相当影响时局的。但史书中对六计只记载了五项,即1.施反间而除范增,2.金蝉脱壳脱险荥阳,3. 追穷寇而灭楚垓下,4.请君入瓮,擒韩信于云梦,5.借力阏氏解围白登。

杀义帝而嫁祸项羽是否是未记载的第六计,真的未可知呢。

转贴:项羽放弑义帝考异作者:顾向东

楚汉相争,波谲云诡。二千年来史家、学者常以义帝之死为解析这一历史现象的楔子。其说有两个层次,一乃项羽使人弑义帝,二乃项羽弑义帝是霸楚败亡的开端。宋代李涂《文章精义》就以为项氏“立义帝以后,一日气魄一日;杀义帝以后,一日衰飒一日”,其事是项纪的大纲领,所谓“此篇中纪羽由微而盛,由盛而亡,中以义帝为关炤。羽未弑义帝以前,由裨将,而次将,而上将,而诸侯上将军,至分封则为西楚霸王。始以八千而西,俄而二万,俄而六七万,至新丰鸿门则四十万,其兴也勃焉。及弑帝则日衰矣……至垓下,所谓四十万者,忽为八百余,二百余,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亡也忽焉。一牧羊儿耳,所系如此,可见名义在人心,不可没也。”(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一)

这种看似剔肉见筋的见解很大程度上只反映了宋以后书生的惯性思维方式,它基于宋明时期理学心学藩盛,宋(金)元清三朝异族军事蹂躏、文化清洗相互激荡而在知识分子中形成的浓烈异常的“统属”认知,并无贴切的历史根据,如《史记》“项羽纪”载楚汉相争之初,刘邦以替义帝发丧为名,率五诸侯五十六万卒缟素伐楚,项羽仅以三万人破汉军,“汉卒十万余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而“高帝纪”载汉王与韩信、彭越期会击楚而韩、彭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困守,从《秦楚之际月表》查察,此时距义帝死三年余而距项羽乌江自刎仅二、三个月,哪里有关炤的影子。项刘兴衰的分水岭当是被刘邦称为“连百万众,战必胜,功必克”的韩信始登台拜将,义帝的影响是后人(尤其书生)千年附会,如《淮南子·谬称训》所论“三代之称,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顾颉刚先生《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便考证“纣七十恶”是从东周至西汉陆续添载的)。项羽的败因在相当长的历史背景中都只能是合某一时代政治的解说,而杀故主失民心然后败亡的说法更是经典的儒家命题。苏轼《范增论》“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为增计者,能诛羽则杀之,不能则去之”,洪迈《容斋随笔》“范增人杰”条下以为“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其触动处莫不于此。

但项羽弑义帝作为史实来讨论,却疑窦丛丛。《史记》以史家身份叙说“项羽放弑义帝”主要见于三处,一是《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之元年十月“项羽灭义帝”。《史记》诸表散佚窜夺较多,多楮先生(少孙)等人补缀,这种表述不是太史公习语,不能体现史迁笔法,可存而不论。另两说分见英布传和项羽纪。其中在历史上影响最深的是《黥布列传》的说法:

汉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已记及“今郴州有义帝冢及祠。”唐代胡曾诗云:“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万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可见至唐时义帝没于郴县已成定论。

考之《史记》行文,项羽授命英布弑义帝这一结论颇多疑点。

《黥布列传》述英布起家至封九江王的经历甚简,事多见于项纪,本传集中铺叙的是背楚背汉两次转折。背楚一例又侧重陈说汉谋士随何策反英布的说辞,其中有关涉义帝之死的表述,称“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这一陈说应该可以作出两种推断,一是随何清楚义帝非英布所弑,否则在如此敏感时刻敏感场合,最为忌惮的义帝之死是理当极力回避

的话题;二是随何说辞本无记载,上面的言语是太史公所托,那么司马迁以为义帝之死非英布所为也应可以成为合理的结论。而“英布列传赞”总括其生平,有英布为项羽坑杀助虐之评,无一字关乎义帝之死,也可资证。如若不然,则只能理解为英布和刘邦于杀义帝一事上有某种令人惊心的默契,以至可以公开谈论而没有忌惮。

《史记》载义帝之死还有另一说,《项羽本纪》“汉之元年四月”: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衡山王吴芮,原秦朝鄱令,反秦后号番君,因率百越佐诸侯,从项羽入关而封)临江王(临江王共敖,义帝柱国,即令尹,以击秦有功封)击杀之江中。

《高祖本纪》也有近似的表述: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英布杀义帝说的畅行极可能俑始于《汉书》,班固记载义帝之死袭陈英布追杀之说,分见“高帝纪”(二年冬十月,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项籍传”(二年,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英布传”(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尊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布击之。布使将追杀之郴),并无衡山、临江事。众所周知,史、汉两书,唐前士子学者多崇班抑迁,班、马所述不同,极可能称引班《书》所录,何况《史记》同一事而异说,使人莫衷一是。班固纂写《汉书》时整一《史记》材料,使之有序,自范晔以来已成公论,但“义帝之死”一事删汰临江、衡山事,显见有“史”外的考虑。楚汉相争期间衡山王吴芮从汉,徙为长沙王,《史记》“高祖纪”载其事,出刘邦口,所谓“皇帝曰”: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番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番君。其理由直如儿戏。而《汉兴以来诸侯》称“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惟独长沙异姓”,且吴芮的长沙国传五世,只因为无嗣,封国才除。这在嫉贤害能自私无赖的刘邦治下,不能不说是个异数,中间不知有多少“不足为世人道”的事端。若衡山(长沙)王弑义帝,尴尬的怕不是项氏而应该是刘邦。临江王共敖,义帝柱国重臣,若杀义帝,牵连到项羽也十分勉强,何况“高祖纪”载天下大定,诸侯皆臣属汉后,临江王共欢(敖薨后,子欢继立)犹“为项羽叛汉”,项汉之间,项即是楚,太史公笔下“为项羽”云云,岂是信其轻易弑楚帝之人?因此,《汉书》采《史记》中英布弑帝一说,多不是出于事据,《汉书·司马迁列传》称《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一心为刘汉隐恶讳丑的班固最后指认英布弑帝,一者可能是英布一生反秦叛楚叛汉,弑义帝一事“莫须有之” ,可以“想当然耳”;一者可能是英布在三人中与项羽关系最为特殊,如果出于这一考虑,那便有栽赃的险心了。若是秉史直笔,刘邦或许应该从这一事件的隐身处浮上前台,惜班书不肯着一笔。

《史记》虽随写随编,节次也有错杂,但以史迁的才力,记载义帝之死这样的大事断不至于如所见的这般混乱矛盾,其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司马迁有充足的理由或证据判定义帝之死非项羽指使,而记载却只能这样不得不尔。《太史公自序》“述往事,思来者,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之说或许正是这种种曲笔的自诉。因为只有刻意设疑,扭曲的文字历史才有辨明的时候,若只述一说,时日略长,存于民间的真相传述、知情者的陈说固已湮灭无踪,于当朝不利的档案史料更无幸存之理,天网恢恢,真相原本比大多数东西更易错漏而湮灭销亡。至班固《汉书》在义帝死因上只备一种说法传世并且大流行,千多年来疑案几乎一直在作为定论流播。司马迁深忧之事成为现实,更可见太史公当时如此行文“述事”的必要和远见。而历史学上也确实有学者因此启疑,故尔不时地透出些有趣的声音来。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载:“二年。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命分属不同的三诸侯杀当时的天下共主,用一“密”字,《通鉴》对此事的怀疑是一目了然的,何况衡山临江九江三王杀帝自《史记》纠合,而“汉二年十月”采《汉书》,较《史记》常规的“汉之元年八月或十月”说有整年的差误,距《月表》英

布归汉仅两个月时间,时英布因为伐齐王事(汉之元年)与项羽抵牾日久。智者于狐疑或不便正说处,理当如夫子所说“付之阙如”,或“存而不论”。

《史记》迄于汉武太初间“获麟事”,一如孔子述《春秋》束笔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事”,《太史公自序》更明言意在绍承夫子,以《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自寄,却于义帝之死一事上树嫌疑兴是非,那种种不得不尔的历史依据应该是剖解这一谜团的钥匙。

《史记》以史家身份载项羽使人杀义帝的上述文字,常用“阴令”的修辞,以申明那几种说法并无直接证据。而直诉项羽弑义帝的,不见于“项纪”,却出自《高祖本纪》,汉王出关,“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三老”是掌管一乡教化的乡绅名称,董公遮道说汉王,其中有关义帝怎样死在《史记》里并无记载,而刘邦因之袒而大哭,因之发丧发使,因之讨楚,所谓“项羽放杀义帝”原出自刘邦发使讨楚的言辞。至其受困广武间,以项羽十罪的说辞应付项羽的“独身挑战”,其中罪九称“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十称“为人臣而弑其主”。刘邦这前后两次指称,使“义帝之死”一事终汉一朝,不可能有贰说。而史迁又深信其事之伪妄无赖,这应该是《史记》记此事多兴事端的原因,因为非如此不能于日后重评斯狱。“述往事,思来者”云云,正说的是《史记》中的这一类情形。班固在这一事件上整齐事端,不仅入宝山空回,且披金沥沙,不能说没有为汉张目的隐衷。其记“董公说汉”一节较《史记》详尽,可见踪迹: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所谓“明其为贼,敌乃可服”,是出于兵争的需要,原无半点公义之心,《通鉴》记此事从《汉书》,却在其后立续一事:使者至赵,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馀乃遣兵助汉。

司马光对董公与刘邦间的这一折演出没有一字评价,但在史、汉写法以外着意以“诓赵(陈馀)”为映衬,其态度已煞是鲜明。所以王夫之《读通鉴论》直陈“高帝无哀义帝之心,天可欺乎?人可愚乎?”逢场作戏的拙劣表演令尊刘贬项者都难以卒目,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书史记项羽高祖本纪后”所称“抑亦班氏父子所谓慎敷其事,整齐其文者,乃其所以不逮太史公者与”,是从辨析班马的史才上着手,不知不觉中疏漏了两者史心的同异。《史记·游侠列传序》述“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是太史公愤激之言,至班固却居之不疑;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胠箧》)的反语班氏也以正理看了。儒学政教化后对思考力的钳制有这样的功效,实在可怕,尤为可怕的是它的禁窒连绵一二千年。李渔论朱熹去汉千年而畏汉朝,私高帝之甚,是因为刘邦得天下以“正”,哭义帝而伐楚,是欺天下人以“方”,这种思维方式着实令人毛骨悚然。章学诚《文史通义》谈“史德”以为“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有所具者事,所凭者文,而其所贵者义的说法。若认为“义”之一字是指天下公义千载公理,《史记》可以肩担良史之谓。《淮阴侯列传》叙韩信谋反,用的是记本事处时见其行文矛盾,而于行文其它处提供暗证,至满清乾嘉间,虽无一丝考古新料,学者从史迁行文间已考订韩信谋反的诬妄,千年沉冤得雪也是假史公幽微笔法。而“项羽弑帝”一事行文的神气与之酷肖,试分言之。由项羽一方论,并无杀义帝的现实要求。东坡《范增论》以为项羽矫杀卿子冠军宋义后,怀王与项羽已成水火,王夫之《读通鉴论》以为若项氏成功而怀王固不能有楚,而乘项梁之死兴夺项之计,项羽与怀王不能并世立,都是成见在先而忽视了司马迁的笔意。项羽灭秦后犹以怀王为国主,使人报怀王,怀王答:“如约”,双方并无仇雠间的狐疑,而项羽欲自王,

则先尊怀王为义帝。帝、王之分,《史记》“秦本纪”载赵高杀二世后立子婴为秦王、去帝号的说白已很清楚的表明,帝乃“君天下”者。由此可见项羽虽然怨怀王,不用其命,但乃视其为天下之主,他自己并无君临天下的意愿,不过行东周故事,为诸侯伯(霸王)便满足了,少年时观始皇游会稽,声言“彼可取而代也”,现在功业已成却居西楚为王,徙义帝江南,双方已无实质性冲突存在。怀王在一日,项羽便可按自己的意愿“主伯”天下一日,这应该接近项羽的理想了。“项纪”渲染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心理实是为之注脚。在太史公的笔下,项羽也没有杀义帝的心理倾向和人格因素。《史记》多处称述项羽的柔仁,高起、王陵答刘邦问有“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句(“高帝纪”),陈平有“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句(“陈平世家”),韩信有“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句(“韩信传”),项羽的暴戾,集中体现在灭秦进程中坑秦20万降卒,但秦与项氏有数世家仇国恨,其祖项燕,季父项梁都死于秦,称不共戴天不为过。即使这一性格,在太史公笔下更多的是刚毅的正面表现,《史记》“巨鹿之战”一节的着笔,虚字绵连动词果决,区区60字凸现项羽淋漓酣畅的豪气: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至乌江路断,太史公犹为项氏增色:“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临死,寄乌骓于乌江亭长,赠“(带汉军前来指认的)故人”吕马童以自己的首级,太史公如此地浓妆重彩、雕砌项羽的不世英雄气象和重故交旧情的性格,正信他断无龌龊小人常揣“秘计”算计别人的可能。而封刘邦为汉王事,其笔法笔意莫不伸张“项羽弑帝”这一汉说的无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史记集解》苏林曰:“讲,和也”,《史记索隐》服虔云:“解,折伏也”,《说文解字》:“讲,和解也”,面对“拒关”“逃宴”的刘邦,项羽、范增明知其有不测动机和业有事实还封其为王,只因恶负约之名,担心诸侯背叛,况当初范增说项氏立熊心为怀王,《史记集解》应劭对此有精当的分析“以祖谥为号者,顺民望”。既不杀当杀的刘邦,断不起弑不该杀的义帝之心。顾炎武《日知录》“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条称“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这当是一例。项羽败,楚地尽降汉,而义帝最初封予项羽的鲁地“独不下”,司马迁书“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若是项羽杀的义帝,这岂是太史公的笔法。因此,“项纪赞”评项羽一生有两失,前者称“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过在争楚地而弃关中霸业,放义帝江南有之,杀之则无;后者称其“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正是叹刘邦公然以这种见不得人的丑行诡计得意于世,叹惜项羽全不解行兵用政的“诡道”(古道)而欲力征天下,清代过珙评述这一节文字时以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见。文虽抑扬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曰‘本纪’,冠于汉首,视羽为何许人哉”(《古文评注全集》)卷四),明钟惺有类似说法,并认为司马迁这一篇文字是深惜项羽不成帝业,这断不是太史公对阴谋篡弑之人的情感。《史记》下笔的难处是为当朝人事叙传,特别是关涉到汉家帝王的内容,这从后代“起居录”“国朝小史”之类文字的庸碌上可以想见。但史公断不愿依顺权势弯曲逆折事实,因此笔端常出歧途,如注力于一些看似不关全局的琐屑刻画,从情理分析常无历史(事实)依据,细加推敲便有迷途灯炬的妙处。如“淮阴传”起笔便写韩信布衣时“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后亭长妻不给韩信准备饭食事,至韩信为王,召亭长赐百钱并对他说:“公,小人也,为德不卒。”以韩信的遭遇,这一相隔多年的细节决无史料可采,史迁如此添笔,亭长所指不言而喻,因为“为德不卒”正是刘邦施于韩信一生的最好简括,如此才能读出其“事”在传中意义来。不能替韩信蒙冤秉笔直书,只能如此别开生门。一个杰出作家的笔法总有踪迹可求、规律可循,“《项羽本纪》赞”劈空也是突兀之语“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项羽一生千头万绪,却闲闲地说“闻其重瞳子”,而托言周生,说舜也是重瞳子,凭此生出项羽是舜的后裔的推测,考《王帝本纪》,舜父瞽叟、异母弟象屡次谋害舜,而舜“事瞽叟爱弟弥谨”,及舜

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项羽是否舜裔本无特别的意义,但究其着眼点,未必不可以借“淮阴传”读法,作项羽、怀王、刘邦三者关系的索影。清代林云铭以为“暴”是残虐之意(“暴”在此当解作迅速,快),于是闭门造车:“其引舜目重瞳,亦非闲话,乃借一至仁之主与至暴者相形耳”(《古文析义》卷八),如此南辕北辙的读法正说明太史公受误解之剧而后人受习惯思维影响之深,汉末王允斥《史记》为“谤书”,倒是史公知音了。梳理《史记》,可以断言项羽与义帝之死没有直接关系。至于义帝真实死因,由于不外两种可能,不妨稍作推测。

一是义帝直系臣僚所为。《史记》载项羽徙义帝长沙,而义帝群臣渐渐背叛他,其臣下有力者欲弑帝而自王是乱世常情。与义帝属地相壤的九江、临江、衡山三王中一二或受项命或自己出兵平叛,因刘邦指项羽弑帝,史实遂湮没不闻。有《通史》称义帝死于属下,惜无考据。

二是义帝之死与刘邦有某种关系。此说看似惊世骇俗,但《史记》不乏蛛丝马迹。如上述,长沙王(原衡山王吴芮)事的蹊跷,而《史记》载英布叛楚事也见十分的可疑。《黥布列传》述汉之三年随何说反英布,多以淮南称之,所谓“使淮南”,“淮南王曰”,只有随何在英布尚狐疑而诓楚使者英布已归汉时方称“九江王”,而汉四年七月,刘邦方正式立布为淮南王,顾炎武《日知录》摘录此例为笔误,怕疏忽了司马迁“补敝起废”的史心。而刘邦于汉之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方有董公遮道说义帝死事,似有未卜先知之能,否则为“天下共主”的义帝在,焉有汉社稷之说,该不是英布早受刘邦教唆,夺相邻的义帝地,杀之郴州,又狐疑于汉的反间,怕项羽以伐齐之名召而惩诫,拥兵自保。刘邦早知义帝之死,以为出关极好时机,以子房之谋深,陈平之计诡,怎不如一乡绅,但须发自他人之口以掩耳目罢了。这种种乖怪情形不能不令人生疑,以至明冯梦龙就已借神鬼异端来揭刘邦痛处:

董公此说,乃刘、项曲直分判处。随何招九江,郦生下全齐,其陈说皆本此,许庸斋谓沛公激发天下大机括。子房号为帝师,亦未有此大计。国朝卢廷选进士为楚臬,暴卒,良久甦,自言为项羽讼高帝事。高帝自遣九江王布弑义帝,而佯委罪羽,缟素发丧以欺天下后世。卢在汉即九江王也。事甚怪。(《智囊全集·见大》董公”条评)

诿过于人,原是刘汉长处,于拒关不纳诸侯,刻印封六国后人等荒唐事上刘邦都借人塞责,汉七年击匈奴,刘邦辱械劝阻用兵的刘敬,至白登被围七日,赦敬时却道“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其刻薄寡恩,更是世无其俦,为逃命推堕儿女孝惠、鲁元车下三次,为避战,扬言分食生父太公的肉羹,定天下后谱十八异姓王,侯百十,且与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即使到黄河细如长带,泰山小似磨石,诸侯功臣的封国也永远安宁,并且世代相传),而百年后只余五侯。况《史记》录刘邦于汉十二年封秦汉间帝王守冢事:“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独漏过最不该漏过的楚义帝,岂非亏心太甚之故?因此,无论事理情理,义帝之死于项羽断不如死于刘邦可信。

义帝之死或许如郴州义帝陵前华表联语称“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于现实并无多大影响,但太史公叙此事婉曲艰辛的良苦用心,于当下读书的、提笔作文的理应有所警示,时世总如罗网,笔下却是方寸真境地,不可不三复斯言慎而重之。

2014年5月4日星期日下午下载打印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 fǔ 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教案)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 1.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同时认真听一听其他同学讲的历史人物故事。 2.对历史名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难点 1.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来讲,主要内容要讲详细一些。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学会正确表达。 1.教学之前,请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把自己喜欢的故事中的主要情节、重要的人名、地名等,用小卡片记录下来。 2.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熟读《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自制道具,小组合作,课堂汇报。 3.整堂课教学主要按照“课前阅读——课堂赛讲——小组表演”的顺序教学,力求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 1.预习提纲 (1)说说自己讲故事时要注意什么。 (2)熟读《三顾茅庐》,说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原因、经过、结果。准备课堂表演的小道具。 (3)在说历史人物故事时,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回顾,引入话题 1.播放音乐,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教师谈话:同学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历史人物故事浩如烟海。大家读过哪些历史人物故事? 预设:负荆请罪、纸上谈兵、悬梁刺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2.主题回顾。 同学们,在第八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许多历史人物故事,有扁鹊治病、西门豹治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讲历史人物故事。 设计意图: 新知识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体系上,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回忆导入,学生感到熟悉,讲故事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掌握方法,讲好故事 1.学生讲故事。 师:现在,我们的故事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由课前挑选出的“故事大王”为大家讲故事,讲故事的同学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同学。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尽量不要打断。听完后有礼貌地提出你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或是提出你的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听明白了吗?现在,老师宣布“走进名人,了解历史”故事会正式开始。 2.提出要求:讲的同学声音要响亮,故事要讲完整,让别人能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一部分小组的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师生总结把故事讲好的方法。 课件出示: 总结把故事讲好的方法 (1)准备充分,故事要生动有趣,情节要完整; (2)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声音洪亮; (3)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 (4)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能够让我们把故事讲得更加精彩,更容易感染听众。 4.教师总结:要想讲好故事,我们必须熟悉这个故事。讲好故事有窍门,可以拿卡片提示讲述内容,可以变化面部表情,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 5.同学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精彩的名人故事,你们一定有很多很多收获,能说说吗?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分析报告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专业班级: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 学号:20110541235 姓名:李敏 摘要:通过这次对家乡近现代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事迹的考察,我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为祖国的解放做出的伟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身上的重大责任,努力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更加富强作出不懈的奉献。 关键词:刘伯坚革命精神奋斗 正文:无前的革命精神代表的是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在社会不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精神是我们忘记和缺少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层次领悟和传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这个寒假,我对我们当地的革命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革命事迹做了一次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重新学习了我们上一代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更明白了我们身上所承担的伟大光荣的历史命令。 首先,我参观了以纪念刘伯坚烈士而修的刘伯坚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面,除了陈列了大量关于刘伯坚在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的宝贵文献和其本人作的优秀诗文之外,还向广大市民展列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在革命中使用过的器皿和各种什物,具有很高的珍藏价值。在刘伯坚纪念馆里面,我仔细阅读了关于他的革命英雄事迹和书籍,对其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刘伯坚回国,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再次被党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长河里有太多激励人心的故事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为追求幸福去努力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

一时之盛。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头悬梁锥刺股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

关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持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 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 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 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 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 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 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 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 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 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 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 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 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

古今中外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写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事迹1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写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事迹2 有这样一个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这样一个人,雄奇豪迈,潇洒一生;有这样一个人,有酒必有诗。这个人就是李白。 李白诗风感情炽烈,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放,有对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深情厚意;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凌云。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 你们知道有哪些简短的历史名人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关龙逢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分明一派西湖景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故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曲折的故事情节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揭露历史的动态过程,描述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历史事件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历史课程的枯燥性,促进历史理论教学的深入浅出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一:屈原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

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二:吴承恩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三:姜尚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

1、孟姜女哭倒长城 孟姜女为陕西人,年十六,一天在家后园洗澡,被逃进园中躲避抓夫修长城的范杞看到,于是孟姜女就嫁给了范杞,在他们成婚之际被官府发现,于是将范杞抓到山海关修长城。 这一去就是三年,杳无音信。北方冬天寒冷,孟姜女就做好棉衣,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山海关寻夫。可是她的丈夫已经因修长城累死,埋在长城下面。 孟姜女悲痛至极,哭声震天动地,终于将修到海边的长城哭倒,孟姜女寻到丈夫的尸骨埋葬地,自己投海自尽。于是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出现了孟姜女坟——即今绥中县西南四块露出海面的黑色礁石。 2、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然而,昭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 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犹豫不决,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 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 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离我们很早很早以前的宋朝,隔我们有好几百年的时间。

关于小学生名人故事大全精选8篇

关于小学生名人故事大全精选8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小学生名人故事1: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小学生名人故事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小学生名人故事3: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

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小学生名人故事4: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事迹

一、中国古代作家: 李白 1、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他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他闯进了宫廷,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他醉着,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和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 2、一叶舟,一个人,一壶酒.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一问之"道出酒入豪肠的酣畅,一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无穷豪情壮志,一朵清逸飘洒的青莲绽放水中,一位自信狂放的诗仙璀璨于盛唐! 3、诗中仙起,千万书生尽低头.他乐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至情,“桃话滩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尽长江景色,方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 杜甫 1、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诠释背井离乡的悲甚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代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心中,化作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2、一代诗圣:杜甫:是他,用沉重的笔调写出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他的诗歌超越了唐诗的内涵,化成一把把利剑,划开封建制度的屏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也因此成了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3、一片丹心,诗写历史——杜甫:他的一生,他的“诗史”是盛唐转为晚唐的写照。他吟唱历史,吟唱了唐朝的挽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的寸寸丹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的雄心壮志。诗圣写诗史,诗史留万世。 4、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杜甫:谁,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谁,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情怀?又有谁,能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之下还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心愿.你博大的胸襟能容海纳川,惟有你,才顶得起“诗圣”的光环. 李煜 古词坛“南面王”:李煜:上帝的方向盘打错了方向,于是,他在一个极浪漫的日子——七夕,降临到了才子的陵墓——帝王之家。他是一个业余的政治家,却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岳飞[宋](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历史人物事迹范文

历史人物事迹范文 不知道你要哪个时期的以下几个你自己选择吧 1项羽 项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中国史上最强武将。 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 号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 2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1][2]、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 死后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 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 岳飞20岁投军抗金。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难道没有吗)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还有一种说法为“赐毒酒”而死和被吊死。 正史中对岳飞之死没有详细记载。 时年三十九岁。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留有《岳武穆集》。 存词3首。 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岳飞被诬害后金国人举国喝酒庆祝。 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

关于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关于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成语有很多都来自于历史故事当中的名人名物,古人为了记忆这些历史事件,成语的诞生便更方面学习这些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成语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1、先秦: 助纣为虐(商纣王) 不耻下问(孔子) 围魏救赵(孙膑) 讳疾忌医(蔡桓公) 退避三舍(重耳) 卧薪尝胆(勾践) 完璧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鸣惊人(齐威王) 毛遂自荐(毛遂) 脱颖而出(毛遂) 奇货可居(吕不韦) 千金买骨(郭隗) 一鼓作气(曹刿) 一字千金(吕不韦) 惊弓之鸟(孙更赢) 杀妻求将(吴起) 有眼不识泰山(鲁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2、秦汉: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指鹿为马(赵高) 一饭千金(韩信) 暗渡陈仓(韩信) 背水一战(韩信) 多多益善(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运筹帷幄(张良) 孺子可教(张良) 四面楚歌(项羽) 十面埋伏(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九牛一毛(司马迁) 投笔从戎(班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老当益壮(马援) 手不释卷(刘秀) 得陇望蜀(刘秀) 百闻不如一见(赵充) 3、三国: 三顾茅庐(刘备) 如鱼得水(刘备) 鞠躬尽瘁(诸葛亮) 初出茅庐(诸葛亮) 锦囊妙计(诸葛亮) 七擒七纵(诸葛亮) 神机妙算(诸葛亮) 单刀赴会(关羽) 过关斩将(关羽) 封金挂印(关羽) 宝刀不老(黄忠) 一身是胆(赵云) 才高八斗(曹植) 七步成诗(曹植) 煮豆燃萁(曹植) 望梅止渴(曹操) 乐不思蜀(刘禅) 刮目相看(吕蒙) 言过其实(马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4、晋至南北朝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草木皆兵(苻坚) 画龙点睛(张僧繇)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狗尾续貂(司马伦) 凿壁偷光(匡衡) 5、唐宋 黄袍加身(赵匡胤) 请君入瓮(周兴) 妙笔生花(李白) 雪中送炭(宋太宗) 呕心沥血(李贺)

历史人物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的名人故事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下面有YJBYS小编整理的历史人物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周新挂鹅-德育名人小故事 明朝永乐年间,南海人周新任监察御史。他正直廉洁,对于官场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为不轨的贵戚们都很怕他,视之为'"冷面寒铁"。后来,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当地含冤负屈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纷纷奔走相告;"我们得救了。"周新到任后,果然澄清了许多积年冤案,惩处于-德育名人小故事 贪赃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为了感谢他,经常有人给他送礼品、财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礼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当面退还了礼品、财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给他送去一只烤鹅。周新的管家推辞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杜绝人们再来送礼,他便把那只烤鹅高挂在家里很显

眼的地方。以后有人再来送礼,他就指着那烤鹅说:"你要是不拿走,照挂不误!"从此,再没人敢给他送礼了。 许衡.梨树无主,吾心有主-德育名人小故事 元朝初年,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许衡,品行高洁。他小的时候,正是蒙古灭金、灭宋的战乱年代。一个炎热的暑天,许衡和一些人逃难经过河南的河阳县,一路上没水喝,嗓子直冒烟。突然发现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树,上面硕果累累,同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吃。唯独许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1 树下看书,象不知道有梨一样。有个伺伴劝他说:"这梨刚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么不摘个来吃?"许衡答道:"这梨树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随便摘人家的东西。"同伴说,"现在兵荒马乱,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的。不用担心,快吃吧!"许衡说道;"梨树无主,我的心有主。"结果,他一梨子也没吃。 孟母择邻-德育名人小故事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

历史人物的故事50字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历史名人故事50字 同学们,我们可以多了解历史人物,学习他们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 家搜集的历史名人故事 50字,供大家参考。 历史名人故事50字一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 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 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 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 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 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 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 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 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 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历史名人故事50字二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 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 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 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 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 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古代十大杰出人物及事迹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十大杰出人物及事迹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策,为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策死后,周瑜又效力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东吴的势力,主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获奖名片】医学泰斗 【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