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学辩证部分

妇科学辩证部分
妇科学辩证部分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 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 补益肾气 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 血热证

1、阳盛血热 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 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 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 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 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 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 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 金匮要略 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

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 妇人大全良方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

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 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 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 清热凉血 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 补肾益精 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 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 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 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 补气摄血 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 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 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 滋肾养阴 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证 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3、血瘀证 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出血期 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

2、肾虚证

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

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右归丸 熟地、山药、

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

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

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九、闭经

1、气血虚弱 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 补肾益气 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

3、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

4、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 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阴滞 健脾燥湿化痰 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十、痛经

1、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 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 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 清热除湿 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4、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 调经止痛—圣愈汤

5、肾气亏损 补肾益经 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

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延胡索、

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

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 舒肝理气 和胃通络—逍遥散

2、肝肾亏虚 滋肾养肝 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十二、经行头痛

1、肝火证 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 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 养血益气—八珍汤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证 解表散寒 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 疏风清热 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入少阳 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四、经行身痛

1、血虚证 养血益气 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

2、血瘀证 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十五、经行泄泻

1、脾虚证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证 温阳补肾 健脾止泻—健固汤

十六、经行浮肿

1、脾肾阳虚 温肾化气 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

十七、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证: 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 滋阴养肺—顺经汤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十八、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滋养肾阴 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

十九、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 安冲止血—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 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 止血凉血—易黄汤

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 化瘀散解—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

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

1、脾虚证 健脾益气 升阳除湿—完滞汤

2、肾阳虚 温肾培元 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 滋肾益阳 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 清利湿热 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5、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二、带下量少

1、肝肾亏损证 滋补肝肾 养精益血—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 补血益精 活血化瘀—小营煎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 健脾和胃 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 清肝和胃 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证 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

2、气滞证 疏肝解郁 养血安胎—逍遥散

3、虚寒证 暖宫止痛 养血安胎—胶艾汤

4、血瘀证 养血活血 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三、异位妊娠

1、未破损期 活血化瘀 消癥杀胎—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

1)、 休克型: 益气固脱 活血祛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

2)、 不稳定型: 活血化瘀 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3)、 包块型: 活血祛瘀消癥—宫外孕II号方

四、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证:补肾健脾 益气安胎—寿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 养血活胎—保阴煎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 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消癥 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

堕胎、小产

凡妊娠12周内 胚胎自然殒堕者 称堕胎。

凡妊娠12-28周内 胎儿已成形而胚胎自然殒堕者 称小产 或半产。

六、滑胎

1、肾虚证

肾气不足 补肾健脾 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虚 温补肾阳 固冲安胎—肾气丸

肾精亏虚 补肾填精 固肾安胎—育阴汤

2、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 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3、血瘀证 祛瘀消癥 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七、子满

鲤鱼汤 鲫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

八、子肿

1、脾虚证 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

2、肾虚证 补肾温阳 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证 理气行滞 除湿消肿—天仙藤散

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

九、妊娠小便淋痛

1、阴虚津亏证 滋阴清热 润燥通淋—知柏地地丸

2、心火偏亢证 清心泻炎 润燥通淋—导赤散

3、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 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

产后病

产后三冲 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病 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一、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 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证 养血祛风 疏解表邪—荆穗四物

3、血瘀证 活血化瘀 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

4、血虚证 补血益气 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二、产后腹痛

1、气血两虚证 补血益气 缓解止痛—肠宁汤

2、瘀滞子宫证 活血化瘀 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三、产后身痛

1、血虚证 养血益气 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证 养血祛风 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3、血瘀证 养血活血 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味

4、肾虚证 :补肾活血 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

四、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

2、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

3、血热证 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

五、缺乳

1、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 佐以通乳—通乳散

2、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 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

3、痰浊阻滞证 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

1、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 化瘀消癥—香梭丸或大黄蛰虫丸

2、痰湿瘀阻 化痰除湿 活血消癥—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 清热利湿 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

4、肾虚血瘀 补肾活血 消癥散结—补肾去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 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 清热利湿 化瘀止痛—仙方活合命饮

2、慢性盆腔炎

湿热瘀结 清热利湿 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 祛寒除湿 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 益气健脾 化瘀散结—理冲汤

三、不孕症

1、肾虚证

肾气虚 补肾益气 温养冲任—毓麟珠

肾阴虚 滋肾养血 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肾阳虚 温肾暖宫 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2、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 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阻胞宫证 逐瘀荡胞 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 燥湿化痰 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

炙甘草、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

四、阴痒

1、肝经湿热 清热利湿 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 外用蛇床子散

2、肝肾阴虚 滋阴补肾 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

五、阴疮

1、热毒证 清热利湿 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

2、寒湿证 温经散寒 除湿消疮—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六、阴挺 (子宫脱垂)

1、气虚证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2、肾虚证 补肾固脱 益气升提—大补元煎

1、天癸的定义和生理作用——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和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2、胞宫的功能和生理特点——胞宫有化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是藏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而胞宫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胞宫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脏腑、经络、气血生理作用的结果。

3、妇科疾病的肝气郁结证型。

特征:经行先后无定期,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暗红,经行不畅,痛经,经闭,不孕,缺乳。

全身症状:胸胁、乳房胀痛、胸闷不舒、小腹胀痛、时欲太息,嗳气,食欲不振。

舌苔:舌正常,苔薄白,脉弦。

痛经的辨证论治——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经前或行经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经断前后诸证的症状及辨证论治——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和情绪改变。以肾阴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肾阴阳俱虚者,证见时而畏寒恶风,时而潮热汗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补肾扶阳,滋肾养血,方用二仙汤。

4、妊娠病的发病机理。

①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

②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机升降失调,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③胞脉系于肾,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血少则胎失所养。5、滑胎的特点、病理及治则。

特点:以连续性与自然发生,即屡孕屡堕为特点。

病理: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或胚胎缺损,不能成形,故而屡孕屡堕。常见分

型有肾气亏损和气血两虚。

治则:虚则补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患者怀孕不宜过密,再次妊娠应距上次流产一年左右,及时保胎。服药期限应超过以往流产时的最大妊娠月份之后,且无胎漏,胎动不安征系时,方可停药观察。

6、异位妊娠的症状。

①腹痛:在早期不明显,有时可能有一侧下腹隐痛,输卵管破裂时,突感一侧下部撕裂样剧痛。②阴道出血:在胚胎死亡后阴道有不规则出血,量少,色深褐,有的可同时排出脱膜管型或脱膜碎片。③晕厥与休克:由腹腔内急性出血和剧烈腹痛引起,休克程度与腹腔内出血的速度及量成正比,但与阴道出血无明显关系。天癸: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此名试胎。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10天,经期正常,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先期经行、经早。

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两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崩漏:经血非时而下,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属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痛经:妇女正值行经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这,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

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阻病。

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滑胎: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称为滑胎。

异位妊娠:凡孕卵再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可造成急性腹腔内出血,发病急,病情重。

妊娠肿胀: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

产后腹痛: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者,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又称儿枕痛。产后发热:产褥期间,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两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

不孕症:婚后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一年不孕者,称为不孕症。未避孕而从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曾经有过妊娠而后来未避孕连续一年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续,断绪

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癥,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又称阴下脱,阴挺,阴菌。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妇产科学重点

妇产科学思考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 2.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3.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4.稽留流产: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于宫腔内仍未自然排出者。 5.异位妊娠:(宫外孕)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 6.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征。 7.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子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8.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未娩出前,部分或完全从子宫壁剥离。 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妊娠20周以后,孕妇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围生期:指妊娠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前1周。 10.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11.病理性缩复环:在先兆子宫破裂时,因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子宫收缩过强,

子宫体部肌肉增厚变短,子宫下段肌肉变薄拉长,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凹陷。12.宫颈糜烂:宫颈阴道部颗粒状红色区,炎症刺激时,正常的柱状上皮代替了正常的鳞状上皮。 13.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4.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大小不一,直径多在5cm左右,大至10~20cm,内含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血性液体。 15.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出现和生长在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病 16.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妇女仍无月经来潮者。 17.继发性闭经:指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 18.原发性不孕:婚后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 19.继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2年不孕者。 20.人工流产:是指因意外妊娠、疾病等原因而采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方法。 二、思考题 1、女性骨盆的特点及标志与临床意义? 特点: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骨盆侧壁直,坐骨棘不突

中医妇科学习题

13、关于子宫得位置,下列正确得说法就是() A、带脉以下 B、小腹正中,盆腔中央 C、前邻膀胱 D、后为直肠 E、下接阴道 14、子宫得功能就是() A、主行月经 B、分泌带液 C、种子育胎 D、发动分娩 E、排出恶露 8、月经周期得调节机理目前有几种说法() A、天人相应说 B、肾阴阳转化说 C、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 D、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 E、妇人以血为基本说 10、影响分娩得因素就是() A、产力 B、产道

D、精神因素 E、忍痛 25、妇科疾病得主要病机就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E、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26、血瘀之因,妇产科中常见有() A、寒凝 B、气滞 C、热灼 D、气虚 E、外伤 27、有头坐浴,下述哪些就是正确得() A、中药汤液约为1000-2000ml B、主要适用于阴疮、阴痒等病症 C、以清热解毒药常用 D、坐浴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E、阴道流血或月经期禁用 5、妊娠期摄生保健包括()

A、生活要有规律 B、饮食宜清淡平与而富于营养 C、注意胎教 D、妊娠3个月以内与7个月以后,必须避免房事 E、定期检查 6、哺乳期得卫生保健有哪些() A、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清洗乳房、乳头 B、产后半小时后即可哺乳 C、乳母要保持情志舒畅 D、乳母用药要慎重 E、哺乳期月经未复潮者,可以不避孕 2、月经病得治疗原则重在() A、补肾 B、扶脾 C、治本调经 D、疏肝 E、调理冲任气血 16、月经过少常见病因病机有() A、肾虚 B、血虚 C、气虚 D、血瘀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妇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妇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女性外生殖器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外口、阴道口、处女膜) 二、女性内生殖器 1.阴道 ●阴道复层扁平上皮,:没有腺体,受雌、孕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阴道壁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形成血肿。 ●阴道后穹窿深12cm,顶端与子宫直肠陷窝相邻(腹腔最低点),可用于诊断穿刺(宫外孕)或引流。 ●自洁作用:月经前半期,鳞状上皮,受雌激素影响,增生,在生理正常菌阴道杆菌作用下分解糖原,乳酸增加, PH↓抑制致病菌. 月经后半期,孕激素↑,鳞状上皮脱落,PH↑, 自洁作用下降, 月经后易感染, 平时不要频繁清洗阴道。 2.子宫 ●子宫峡部(isthmus uteri):为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的部分,在非孕期长1cm,其下端与子宫颈内口相连,上端为解剖学内口,下端为组织学内口,孕期可长达7—lOcm。 ●子宫内膜: 基底层:内1/3,贴近子宫肌层,不受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性变化,手术过度损伤后易导致闭经; 功能层:外2/3,靠近宫腔,受激素影响周期性变化,可剥脱、出血。(分为致密层和海绵层) ●子宫的4对韧带: ?①圆韧带:保持前倾。 ?②宫骶韧带:拉向后方,维持前倾。 ?③阔韧带:保持子宫呈中间位置。 ?④主韧带: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 3.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正常受精部位\宫外孕好发部位);伞部(拾卵作用) 4.卵巢功能:产生卵子,内分泌功能。

三、血管、淋巴与神经 1.子宫动脉:髂内动脉前支,后外方走向前内方,在宫颈内口外侧2cm处跨越输尿管(桥下有水)至子宫侧缘,手术时应靠内,避免损伤输尿管。 四、骨盆 1.骨盆的组成: ●髋骨2(髂骨、坐骨、耻骨),骶骨1、尾骨1。 ●关节3个:左、右骶髂关节;骶尾关节、耻骨联合 ●韧带2个: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骨一坐骨结节) 2.骨盆分界:以骶骨岬,髂耻线,耻骨联合上缘分为大骨盆(假)、小骨盆(真) 五、骨盆底 1.会阴体(perineal body):肛门与阴道之间的契形软组织,厚约3-4cm, 由皮肤、皮下脂肪筋膜、会阴中心腱、提肛肌组成。分娩时变薄易撕伤,要注意保护。 2.肛提肌组成: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 六、邻近器官: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月经(menstruation):青春期后,受卵巢周期性排卵和激素内分泌影响,产生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规律的月经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前半期→卵泡成熟→雌激素。月经后半期→黄体形成→孕激素 ●卵泡的生长发育过程:卵泡发育与成熟→排卵→黄体形成→白体 ●排卵时间:下次月经前14天,不管卵泡期(月经周期多长),黄体期不变。 ●雌激素来源:颗粒细胞,卵泡内膜细胞 ●孕激素来源:颗粒黄体细胞 ●雄激素来源:卵泡外膜细胞、髓质 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增生期(5-14天)→排卵后,分泌期(15-28天)→月经期(1-4天) 4、性周期调节: ●月经前半期(排卵前):促FSH→FSH→卵泡→雌激素↑↑→内膜增生

妇产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妇产科护理学考试重点!本科教材! 1、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横产式有肩先露。 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3、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 4、流产:凡妊娠不满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5、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 6、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时,称异位妊娠,也叫宫外孕。 7、妊高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8、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型病变存在。常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9、前置胎盘: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时,称胎盘前置。 10、继发性闭经: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或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1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指手术时疼痛或局部刺激使受术者在术中或术毕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不齐,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甚至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12、产褥期: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成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成为~,一般需六周。 13、葡萄胎:是一种滋养细胞的良性病变,主要为组成胎盘的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变性,各个绒毛的乳头变为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得名,也称水泡状胎块。 14、纵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者。 15、横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者。 16、斜产式:胎位纵轴与母体纵轴交叉者。 17、复合先露:偶见头先露或臀先露与胎手或胎臀同时入盆称~ 18、胎头拔露:宫缩时胎头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称为~ 19、胎头着冠: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不再回缩,称为胎头着冠。 20、分娩:妊娠满28周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 21、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 22、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 23、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 24、子宫复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包括子宫体纤维的缩复,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颈复原和子宫血管变化。 25、初乳:产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称~,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尤其是免疫球蛋白G和SIgA,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的天然食品。 26、过度乳:产后7~14天分泌的乳汁称~27、成熟乳:产后14天以后分泌的乳汁称~ 28、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阴道排出称恶露。 29、新生儿:足月新生儿系指孕龄满37周至不足42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新生儿期系指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28天的一段时间。 30、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有个人或社会不良因素及有某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可能孕妇、胎儿新生儿或者导致难产者。 31、生理性缩复环:分娩时随着产程进展,子宫上段肌纤维缩复变短,下段则被牵引扩张,变长而薄。子宫上下段交界处,由于肌壁厚薄不同,在子宫内形成一个环状隆起处,称为~ 32、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胎儿窘迫是一种综合症状,主要发生在临产过程,也可发生在妊娠后期,主要表现为胎心音改变,胎动异常及羊水胎粪污染或羊水过少,严重者胎动消失。 33、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34、流产: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 35、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血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36、难免流产:指流产不可避免。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 37、不完全性流产: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妊娠产物已部分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于宫内,从而影响子宫收缩,致使阴道出血持续不止,严重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下腹痛减轻。 38、完全性流产:妊娠产物已完全排出,阴道出血逐渐停止,腹痛随之消失。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学简易辩证

月经病 月经先期 1气虚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2血热实热阳盛血热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肝郁血热丹梔逍遥散丹皮炒栀子当归芍药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 虚热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月经后期 1血寒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白芍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2虚寒艾附暖宫丸艾叶香附当归续断吴茱萸川芎白芍黄芪生地黄肉桂 3血虚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4气滞乌药散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月经先后不定期 1肝郁逍遥散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煨姜 2肾虚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 月经过多 1气虚举兀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2血热保阴煎加地榆、槐花生地熟地黄苓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3血瘀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蒲黄五灵脂 月经过少 1血虚滋血汤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2肾虚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 3血瘀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4痰湿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 经期延长 1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蒲黄五灵脂 2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痛经 1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温经汤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生姜麦门冬半夏牡丹皮阿胶甘草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3湿热下注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气血虚弱圣愈散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黄生地黄 5肝肾虚损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阿胶山药甘草 经间期岀血 1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 2湿热清肝止淋汤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 3血瘀逐瘀止血汤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枳壳桃仁龟板闭经 1肝肾不足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 2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芪煨白术茯苓远志陈皮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桂心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黄精、丹参、枳壳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5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旱莲草川芎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 夏商周 《周易》“妇三岁不孕”。 《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xx‘ 中医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期。 xx是最早用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 《内经》首先提出了女子生长发育生殖规律。我国现存最早对女子生理病理有系统论述。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妇科史上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居经”“避年” 汉代 《金匮要略》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对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唐《千金要方》把妇人卷列于他卷之首的医著。 宋代 妇产科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 金元 xx的观点:

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 明代 《xx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清、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是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1.《神农本草经》子宫之名,对子宫的形态描述《格致余论》,《活人书》胞宫一词。 2.子门: 子宫颈口。《内经》把女子胞列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居经: 月经三个月一潮。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 妊娠八九个月,试胎。 预产期: 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胞宫与心肾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 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

寒、湿、热邪。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2.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 肾、肝、脾。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辩证 1.问月经xx: 月经的期、量、色、质。问产后xx: 分娩情况。 带下病: 了解量、色、质、气味。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 1.xx胎丸: 补益肾气。 2.右归丸: xx补肾阳。 3.xx: xx行水。 xx疏肝散/xx逍遥散: 疏肝清热。 xx泻肝汤: 疏肝清热利湿。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妇产科考试重点总结 完整版

妇产科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 1.大阴唇外伤后最易形成血肿。 2.阴道后穹窿位置最深,可穿刺或引流。 3.子宫峡部上为解剖学内口,下为组织学内口。 4.子宫内膜表面2/3为功能层,1/3为基底层。 5.宫颈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上皮,阴道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6.子宫圆韧带起自宫角,止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前倾位。 子宫阔韧带限制向两侧倾斜,有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穿过。 子宫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 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倾。 7.输卵管有间质部(最狭窄)、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拾卵)。 8.卵巢表面无腹膜,由生发上皮覆盖,上皮深面有卵巢白膜(防御作用)故不易感染。 9.卵巢固有韧带(卵巢韧带)是子宫与卵巢之间,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不需要切除此韧带。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是卵巢与骨盆之间,有卵巢动静脉穿过,只切除子宫不需要切除此韧带。 10.卵巢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子宫、阴道、阴部内动脉起自髂内动脉。 11.阴道上段:子宫动脉。中段:阴道动脉。下段: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 12.右侧卵巢静脉→下腔静脉。左侧卵巢静脉→左肾静脉。 13.淋巴:阴道下段、宫体两侧→腹股沟浅。阴道上段→髂内、闭孔。宫体、宫底、输卵管、卵巢→腰。 14.乳房发育是第二性征最初特征,是青春期发动标志。月经初潮为青春期重要标志。

15.卵巢功能:生殖(产生卵子),内分泌(产生性激素)。 16.雌激素可正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垂体。 17.排卵发生于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 18.黄体生命14天,排卵后7~8日高峰,9~10日退化。 19.雌激素在月经第7日(排卵前)卵泡分泌第1次高峰,排卵后7~8日黄体分泌第2次高峰。孕激素在排卵后7~8日黄体分泌达高峰。 20.性激素为甾体激素(类固醇),肝脏代谢。 21.雌三醇生物活性最低,为筛查项目(检测孕妇尿中雌三醇含量可判断胎儿是否宫内死亡)。 22.雌激素:促子宫输卵管发育,增对缩宫素敏感性,宫颈黏液湿稀,阴道上皮增生角化,乳腺管增生,水钠潴留易肿,骨基质代谢。 孕激素:子宫黏膜增殖期转分泌期,宫颈黏液干黏,抑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振幅,阴道上皮细胞脱落,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基础体温排卵后升高0.3~0.5℃作排卵日期标志。 23.月经周期:月经期(1~4日),增殖期(早期5~7日,中期8~10日,晚期11~14日,腺上皮:低柱状→弯曲→高柱状),分泌期(早期15~19日,中期20~23日,晚期24~28日,糖原小泡→顶浆分泌→糖原溢出)。 24.宫颈黏液:瞳孔样,羊齿植物叶状结晶(雌),椭圆体(孕)。 25.精子获能部位:子宫腔和输卵管。 卵子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 26.着床在受精后第6~7日。受精后8周称胚胎,9周起称胎儿。 27.自觉胎动:初产妇18~20周,经产妇16周末。 28.身长:前5个月=月数平方,后5个月=月数×5。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 绪言 1 中医妇科学定义: 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 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 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 《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芦茹丸。 5.秦汉时期: 《难经》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6 、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如: “居经” “避年” “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 《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 、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 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 ,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阴户: 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诸病源候论》 “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月经产生机理: 肾——天葵——冲任——胞宫相互调节。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 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 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 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天葵: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葵 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 虚衰而竭止。 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月经期 即行经期, 此期血海由满而溢, 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 胞脉通达, 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 经后期 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 经间期 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 冲任气血充盛, 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 阴阳转化 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 经前期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中医妇科辩证论治笔记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 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证:固经丸加败酱草、鱼腥草 3、血瘀: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 2、肾虚 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 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十、痛经: 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2、肝肾亏损: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十二、经行头痛: 1、肝火: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血虚:养血益气——八珍汤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