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8期

2015年8月V ol.34,No.8August,2015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李玏1,2,3,刘家明1,2,宋涛1,2,陶慧1,2,3,张新3,4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

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4.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封475000)

摘要:绿带是阻止城市蔓延、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其游憩开发能够为大都市游

憩空间紧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带为研究区,以2013年绿带内6种类型

游憩空间(共448处)为研究对象,运用Kernel 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北京市绿带游憩

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规模容量特征和各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从整体分布格局来看,北京市绿带内形成了若干游憩空间集聚区域,游憩空间结

构出现“北密南疏”的整体特征;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高且分布连续成带,南部游憩空间集聚

程度较低且分布离散成团;北部温榆河沿岸地区游憩空间大量集聚,成为绿带游憩空间结构的

主要骨架。②从规模容量特征来看,占地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呈集聚分布,规模较小的游憩空

间呈分散分布,绿带内已形成了6个由面积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密集分布构成的热点区。③

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表现为:绿带内的资源环境本底决定了既有吸引物游

憩空间的空间特征;政策性规划引导郊野休闲公园空间分布相对均匀;重要水系与运动健身游

憩空间的空间分布高度关联;主题活动游憩空间更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会议度假游憩空

间与北京市地热资源分布契合度高;民俗体验游憩空间大量分布在海淀区上庄水库周边。揭

示了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布局情况,为中国绿带游憩体系的统筹建设、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

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游憩空间;绿带;空间分布特征;北京市

DOI:10.11821/dlyj201508009

1引言

绿带指城市外围一定规模、基本连续及永久的绿色开放空间,是阻止城市蔓延、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1]。19世纪末,Howard 将环城绿带写入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2],国外城市多以法案形式对其予以定义,通常是为了阻止建成区无序的蔓延和保护城市的某些特定功能: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城市的休闲游憩[3]。1942-1944年,Abercrombie 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在都市外围设置宽为8~10km 的环状绿带,作为伦敦的农业和游憩地区[4]。巴黎于1965年进行了绿带总体规划,在主要的城市发展轴之间规划了6处大面积的绿色空间,增加了大量户外游憩活动和设施[5]。德国的柏林—勃兰登堡地区发展规划指出,作为绿化隔离带的由8座区域公园构成的公园群,必须为休收稿日期:2015-01-08;修订日期:2015-05-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10)

作者简介:李玏(1988-),女,宁夏银川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城市游憩。

E-mail:dlslile@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

通讯作者:刘家明(1966-),男,河南光山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度假区研究。

E-mail:liujm@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

1507-1521页

地理研究34卷1508

闲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6]。以渥太华为代表性的北美城市也开始在绿带引入大量休闲设施以提供游憩服务,通过城市周边的农田、森林及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提供农业观光及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7]。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很多城市通过绿带政策的实践,成功地保护了城市周边开放空间,并积极地开发郊野休闲公园、郊野游憩公园、运动场所及自然公园等[8],不论是大都市区域还是中等规模的城市都具有将绿带开敞空间用于休闲游憩开发的思想[9]。

北京市绿带的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1958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绿带用于分隔中心城区和10个外围卫星城镇。1983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第一道绿带面积划定为260km2,规划市区面积750km2,而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颁布后,第一道绿带面积虽增至297.2km2,较1983年增长了14.4%,但市区规划面积已成倍增至1650km2,增幅达120%[10]。王昊等利用1997年、2001年和2006年北京市第一道绿带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内部建设用地增长仍快于边缘组团[11]。徐波等认为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近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第一道绿带逐步规划失控[12]、规模萎缩[13]。为给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和生态环境条件[14],2003年3月北京市颁布了《关于加快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的意见》,划定市区边缘外界至六环路范围为第二道绿带地区,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5]。然而,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多是城乡二元结构作用下形成的城乡接合部地区,规划区内城镇建设用地达40%以上,扩张趋势明显,绿带地区的生态效用与经济效用平衡困难[14]。因此,在控制建成区无边界蔓延、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对北京市绿带土地多功能开发的探索具有实践意义[1],能够在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竞争中更好的保护大都市周边开放性空间。

在中国,虽有学者从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视角提出绿带游憩开发的理念,但并没有对绿带游憩进行实质性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白。从地理空间视角出发,城市绿带在空间上位于中心区和郊区接合部,是城市游憩的重要空间载体。大都市郊区游憩空间类型、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可对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20世纪80年代,吴必虎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16]。此后,王云才等多位学者[17-21]进行了关于城郊游憩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形成这种都市周边游憩空间集聚现象的根本驱动力通常被解释为市场需求因素[22]、极差地租和旅游成本[23]、政府政策导向[24]和城郊游憩资源吸引力增强[17]等的综合作用[25]。此外,城郊的旅游区位导向[26]、农业传统[27]、休闲氛围[28]吸引物与服务设施[29]等多种因素亦共同影响着城郊游憩空间的布局模式。上述研究表明,环城游憩带概念的提出使城市周边旅游研究成为旅游地理学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但鲜有学者关注到绿带作为环城游憩带重要特殊类型的游憩空间特征和机理。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北京市城市绿带的规划建设,不仅是北京市迈向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一步,而且可以较好地缓解北京市游憩空间紧张的压力,具备发展休闲游憩功能的巨大潜力。2007年北京市第一道绿带启动了“郊野公园环”建设[30],但由于《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的缺失,公园在用地选择、设计定位、建设方法、政策配套等方面遇到较多难题和困惑[31],有学者认为“公园环”虽然景观功能突出,但由于规模限制和配套设施缺失,生态保障[32,33]及游憩功能不足[30,34],尤其缺乏必要的游憩设施。相比之下,第二道绿带在区位、规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生态、景观、游憩功能更为综合,尤其是第二道绿带范围内已经自发形成的大量游憩空间,可有助于解决北京市居民游憩需求扩张与游憩空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间收敛的巨大矛盾。因此,结合第二道绿带的资源环境特征,北京市城乡接合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充分保障绿带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绿带游憩功能进行挖掘,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刻促进第二道绿带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1]。因此,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带为研究区,采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绿带内各类游憩空间的分布格局、集聚态势及成因,以期丰富中国绿带的研究,为提高中国大都市绿带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2研究区概况

以“绿化隔离地区”为控制内容的绿带政策在北京市实施了半个世纪之久,随着规模巨大的第二道绿带的划定,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区定为《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划定的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图1):五环路至六环路外侧1000米范围,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及顺义10个区,总面积为1599.7km 2。如图1所示,第二道绿带呈环形带状空间,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和远郊的结合地区,环带内包含中心城区的6个边缘集团,外侧延伸至6个新城组团,一方面为北京市城市生态质量提供了环境条件,同时也承担着对中心城区人口及高新产业的疏导作用。北京市第二道绿带交通

区位优势明显,包括京藏高速、京哈高

速、G102等多条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

连接五环至六环路,形成了成熟便利的

交通网络体系。同时,绿带具有良好的

自然环境,北京市五大水系中的温榆河

水系、永定河水系分别是绿化隔离带中

东北、西南方向重要的两条生态廊道。

大都市市区周边因其优良的生态环境、

便利的交通区位,一直都是都市居民日

常休闲游憩的热点区。北京第二道绿带

既有依托于绿带良好资源环境本底条件

集聚形成的休闲活动及服务功能游憩空

间,也有与绿带空间耦合的山岳、湖泊

自然吸引物和历史人文遗迹,因而对北

京第二道绿带游憩空间的研究具有典型

性和代表性,是对绿带游憩功能和环城

游憩空间布局研究的重要支撑。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核密度估算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35]对研究区域游憩空间的整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以Z 标准化得分为方法将游憩空间面积规模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Z 标准得分为加权变量再次采用核密度估算法,探讨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游憩

空间规模容量分布特征。最后,运用缓冲区分析等方法试图探讨不同类型游憩空间分布

图1北京市第二道绿带空间结构示意图Fig.1Spatial structure of Beijing's second green belt

1509

地理研究34卷规律及成因。

(1)Kernel核密度估算。空间分析中常见的一种非参数估计,根据输入的样本数据计算表征区内样本的集聚程度,是空间平滑方法的一种[36]。通过计算能够将离散游憩点数据转化成连续的密度表面,具有表达直观的优点,其计算公式为:

f()s=∑i=1n kπr?è???÷d is r(1)式中:f()s是点位置S的密度;r是搜索半径;k是点i到位置S的距离d is的权重值。通过对离散游憩样本点数据进行内插,用一个滤波窗口搜索邻近对象,越邻近网格搜寻区域中心的要素点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实现距离衰减效果,生成游憩空间分布密度图,实现可视化表达。

(2)Z标准得分。不同活动类型游憩空间的占地规模差距是巨大的,以文中对游憩空间的类型划分为分组,不同组间的游憩空间无法直接进行组间的规模容量对比,因此对游憩空间占地规模进行组内的消除量纲运算,采用Z标准得分对游憩空间面积规模进行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Z ij =

x

ij-

-x

i

S

i

(2)

i=1,2,?6;j=1,2,?n

式中:Z

ij 表示每种类型每个游憩空间样本点占地面积的标准化值;x

ij

是每种类型游憩

空间中各样本的占地面积值,单位为hm2;-x

i 代表每种类型游憩空间占地面积均值;S

i

是每种类型游憩空间占地面积标准差。计算得出的游憩点占地面积标准得分Z

ij

围绕0上

下波动,当Z

ij≥0时,说明此样本面积大于这一类型的平均占地面积,当Z ij<0时,代表采样点面积小于此类型平均值,且||Z ij越大表示该样本面积与此类型占地面积均值差值越大。用Z标准对游憩空间面积规模进行组内无量纲处理,以Z得分为加权变量,采用核密度估算法对游憩空间规模容量分布进行分析。

(3)缓冲区分析。以点、线、面空间数据为基础,四周建立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多边形图层,用来探讨地理空间地物临近度问题。基于ArcGIS10.0软件对重要水系、交通干道等空间数据建立缓冲区,用来探讨各类型游憩空间的分布规律。

3.2数据库建立

数据库建立和空间分析底图采用由2006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1∶29万《北京市地图》,通过ArcGIS10.0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的北京市地形图数据(采用北京1954坐标系)。基础图层信息包括地貌(线状数据)、水系(面状数据)、行政区划(面状数据)、主要交通线路(线状数据)等相关要素空间数据。

研究对象是以不同游憩活动为载体的多种类型游憩空间的分布格局特征。因此,数据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游憩空间点位数据,二是基于空间点位数据获取的游憩活动类型等属性数据。游憩空间点位数据资料通过查阅北京市旅游统计年鉴(2013年)、各区县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景区(点)情况、多类电子地图和相关书籍来确定样本范围及信息采集。参考书籍包括《北京市旅游交通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北京京郊旅游手册》(北京出版社,2011)、《北京周边驾车旅游详图》(测绘出版社,2012)等。共采集到研究区内448处游憩空间点位数据(图2a),其中对112处游憩点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剩余进行电话访谈并确认营业。两方面数据汇总后建立北京市绿化隔离带游憩空间数据库,主要属性包括游憩点名称、样点空间位置信息(包括详细地址及地理坐标)、游憩点类型及占地规模,所有数据更新至2013年底。将采集到的游憩空间样本按形成基1510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础、活动内容与服务功能分为既有吸引物、郊野休闲公园、运动健身、主题活动、会议度假及民俗体验6种游憩空间类型和26个子类型(表1)。其中,第一类既有吸引物是指在城市自身已有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开发形成的供游览观光的天然游憩空间,既包括山岳、湖泊等自然名胜,也包括历史文化等人文遗迹。其余5类均是自然环境本底经人工设计改造而形成的提供不同类型休闲活动及服务功能的游憩空间。

4北京市绿化隔离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

4.1游憩空间整体分布特征

游憩空间的分布一方面影响了居住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所能获得的游憩机会和游憩质量,另一方面游憩空间结构也是城市生态环境本底、景观特色及文化脉络等在城市游憩系统的空间映射。基于调查建立的北京市绿带游憩资源空间数据库,借助ArcGIS 10.0软件,采用核密度估算法得到北京市第二道绿带游憩空间的核密度栅格图(图2b ),可以得出以下显著特征:

表1

各类游憩空间采样类型及数量Tab.1Sampling points of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ace 游憩空间类型

既有吸引物

郊野休闲公园

运动健身

主题活动

会议度假

民俗体验子类型(采样点个数)自然风景区(6)、历史文化遗迹(5)森林公园(8)、郊野公园(47)、城市公园(39)、休闲广场(11)高尔夫球场(47)、滑雪场(3)、跑马场(15)、赛车场(2)、垂钓园(37)、素质拓展训练(7)、其他运动健身类型(11)博物馆(14)、主题公园(8)、游乐场(13)、商业综合体(3)、影视基地(2)、艺术街区(4)度假村(76)、会议中心(11)、会展中心(2)农家乐(40)、采摘园(15)、民俗村(1)、观光农业(21)

总计111051224489

77图2北京市第二道绿带游憩空间分布密度

Fig.2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recreational space in the second urban green belt of Beijing

1511

地理研究34卷

(1)北京市五环至六环第二道绿带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若干游憩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高的休闲集中区域。根据空间核密度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游憩空间集聚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①依托优质的自然环境资源本底,大量游憩点集中分布在西北方向上庄水库附近,使其成为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内集聚特征最显著的休闲区域;②沙河水库-小汤山镇片区、朝阳区金盏乡片区及通州中心区形成次显著的游憩空间集聚地区;③西郊西山片区、清河沿岸片区、东坝、垡头组团、大兴及房山中心区游憩空间分布初步显现出集聚特征。

(2)绿带内游憩空间集聚程度和

分布格局特征存在出明显的南北差

异。以长安街及东西延长线为分界中

线,呈现“北密南疏”格局(图3),

绿带北侧的昌平区、海淀区和朝阳区

等游憩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程度高且

互相连接成带的格局特征,而绿带南

侧的大兴区、房山区等游憩空间的分

布集聚程度较低且呈现离散状组团式

分布。

(3)温榆河已经成长为北京市绿

带游憩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串联多

个游憩空间集聚中心,成为北京市重

要的休闲游憩廊道。北京地区的主要河流有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

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

系的泃河。其中,永定河和温榆河分别是斜贯绿带西南部及流经绿带北部和东部地区两条重要的生态廊道,但其沿岸地区的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温榆河沿岸出现了多处旅游专门化地区,不仅游憩空间集聚程度高且连接成片,形成了城市休闲游憩带。

4.2规模容量分布特征

游憩空间的占地面积不仅体现了其在城市空间中的物理意义,并且影响着城市居民及游客所能获得的游憩机会和游憩质量。同一类型的游憩活动空间,其规模等级是游憩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大小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将收集到的448处游憩空间的占地规模数据进行组内的Z 标准得分处理(表2),借助ArcGIS 10.0软件,以游憩点占地面积为加权变量,采用核密度估计法生成游憩空间规模容量密度图(图4),探讨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内游憩空间规模容量分布特征。

以游憩点规模容量为考察变量,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点位呈集聚分布,并且形成多

图3北京市第二道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

Fig.3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al space in Beijing 表2

游憩空间规模特征统计表Tab.2Statistics of recreational space scale 类型

样本数(个)

平均面积(hm 2)

标准差

Z min

Z max 既有吸引物11643.471772.25-0.363.01郊野休闲公园10538.3184.40-0.458.31

运动健身12217.6336.51-0.485.73主题活动4615.4239.73-0.386.33会议度假7814.9933.34-0.445.60民俗体验895.2710.32-0.497.161512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个范围较大的集聚热点区,而规模较小的游憩空间除上庄水库周边,普遍呈现空间点位分散且分布均衡格局。绿带内由大规模游憩点集聚形成的热点区主要有6处。

(1)以顺义区天竺空港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为带动,周边集聚了多处大型度假会议酒店、高尔夫球场等配套休闲设施,形成了以会议度假为主的热点区。

(2)中轴线方向,五环路北侧,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集聚中心,由多处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体育俱乐部构成了以运动健身活动为主的热点区。

(3)绿带西侧集中分布的香山公园、八大处公园、北京植物园、黄土坡森林公园和法海寺森林公园等若干风景名胜区,是依托京郊小西山良好的自然资源本底形成的既有吸引物集聚区。

(4)绿带西南部丰台区境内永定河沿岸,以园博园为主要客源吸引物,依托良好的湿地资源,集中分布了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晓月郊野公园及世纪森林公园等一批规模较大的郊野休闲公园,形成了居民郊野休闲的热点区域。

(5)永定河下游集聚分布了5处占地面积在60~145hm 2之间的大型18洞及以上标准高尔夫旅游资源,已然形成“高尔夫运动走廊”。

(6)以占地面积达43.7hm 2的通州区台湖镇的台湖第五生产队采摘园为主要旅游资

源,其周边集聚了多个以有机水果采摘、科普实践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农家乐等游憩空间,形成了以民俗体验活动为主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5北京市绿带分类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

5.1既有吸引物

既有吸引物是在已有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开发形成的供居民游览观光的天然游憩空间,绿带内的资源环境本底决定了既有吸引物游憩空间在绿带西侧集中分布的空间特征(图5a )。6处自然风景区包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公园、八大处公园和百望山森林公园等,集中分布在北京市西五环至西六环之间,构成绿带西侧一道天然屏障。几处自

然风景区依托北京市西郊香峪大梁形成,香峪大梁俗称西山,是太行山北段余脉向北京

图4北京市第二道绿带游憩空间规模密度

Fig.4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ecreational space scale in the second urban green belt of Beijing

1513

地理研究34卷

平原的前出部分,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山脉。北京西北郊区自然环境优良,自古便是皇家避暑之地。金朝开始在西山地区建立了名为“西山八院”的八处离宫,元、明两代屡加修建使得以香山为代表的西郊皇家苑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皇室对香山大兴土木,建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名列北京著名景观“三山五园”之内。因此,北京西郊除山岳等自然名胜外,也留有大量历史文化的人文遗迹。在此基础上,绿带西侧依托已有资源禀赋形成了既有吸引物集聚片区,不仅是本地居民外出休闲最主要的游憩空间之一,同时对旅游者也产生了较强吸引力。

5.2郊野休闲公园

郊野休闲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主体通常是政府相关部门,为优化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最大程度使都市居民游憩机会均等,通过相关政策,规划引导郊野休闲公园的分布相对均匀(图5b )。北京市城市绿带多年来以防护隔离为主要目的,采取片林式生态林绿化方式,导致植物结构不合理、生态稳定性较差。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绿带“郊野公园环”建设,调整绿带的功能,在原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改造成各类区域公园、郊野休闲公园等,既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绿化成果。以城市尺度,综合考虑城市生态安全、居民游憩、城市景观风貌等因素,《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总体规划》提出郊野公园环的总体布局结构采取“整体成环、分段成片”的“链状式集群”,形成“一环、六片、百园”分布相对均匀的空间结构。一方面对维护和优化城市生态景观形态有重要结构意义,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整体出发,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有利于促进生境发展与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根据绿带的

空间属性,都市居民享受到游憩便利及舒适人居环境的机会是不均等的,距离绿带最近

图5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各类型游憩空间分布密度图

Fig.5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ecreational space in various types in the second urban green belt of Beijing

1514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的居住区可达性最强,因此拥有相对较多的公共和私人开敞空间;为了使绿带接近于北京市的所有居民,为更多地向居民提供休闲游憩设施,因此政策性规划会对郊野休闲公园这类公共性游憩空间的不均匀分布进行修正,为城市提供尽可能多的开敞空间以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

5.3运动健身游憩空间

重要水系为运动健身游憩空间提供了优良景观环境及生态缓冲屏障,空间分布高度关联,尤其在温榆河沿线大量聚集,形成温榆河“运动走廊”(图5c)。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内水系分为河流、水库两类。其中,河流共有6条,分别是温榆河下段、清河下段、南沙河、永定河平原段、凉水河和小中河。水库包括上庄水库和沙河水库。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在122个运动健身游憩空间采样点中,处于上述水系2km缓冲区内的采样点数为66,占总采样点数量的54.1%(图6)。处于上述水系2km缓冲区内的土地面积为714.2km2,运动健身游憩空间采样点的平均密度为10.8km2/采样点,处于缓冲区外的采样点密度为28.6km2/采样点,平均密度不

足水系缓冲区的一半(表3)。通过缓冲分

析可看出,与水系资源空间分布关联度较

高的运动健身游憩空间主要有垂钓园、高

尔夫球场和跑马场三种类型。休闲垂钓是

到河流、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进行垂

钓为主要形式达到休闲目的游憩活动,垂

钓园是利用渔业资源,结合当地生产环境

和人文环境提供垂钓活动和休闲的空间。

垂钓活动一般在户外进行,垂钓园要求水

质水源良好,无污染,并且结合周边自然

环境营造清幽的休闲游憩氛围,因此垂钓

园多邻近河流、水库等水资源丰富地段,

不仅注排水方便,更突出野外休闲乐趣。

高尔夫和跑马运动由于其运动属性和表现

形式,对周边景观环境有一定要求,一般

选址在场地开阔并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

点。高尔夫球场和跑马场由于独特的场地

建造要求,大面积高质量绿化环境的日常管理维护需水量较大,并且灌溉养护过程中容易产生水体污染物。因此,邻近重要水系资源进行布局,不仅为高尔夫和跑马游憩资源提供了优良的景观环境,并且水体可以为场地管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稀释和净化,起到生态缓冲作用[37]。

5.4主题活动游憩空间

主题活动类型游憩空间多为商业型游憩空间,其开发目的主要是获取商业利润,十分注重游客群体的培育,其在地理空间的映射表现为主题活动游憩空间选址

表3运动健身游憩空间各子类型空间

分析样本点统计

Tab.3Statistics of sport recreational space 子类型(个数)

高尔夫球场(47)

滑雪场(3)

跑马场(15)

赛车场(2)

垂钓园(37)

素质拓展训练(7)

其他运动健身(11)

缓冲区内采样点个数

27

8

2

22

3

4

百分比(%)

57.44

53.33

100

59.46

42.86

36.37

图6运动健身游憩空间分布与水系的关系Fig.6Connection between sport recreational space and rivers

1515

地理研究34卷更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图5d )。在46

个主题活动游憩空间采样点中,处于主要

交通干道2km 缓冲区内的采样点有32个,

占总采样点数量的69.6%(图7)。绿带内的

主要交通干道包括五环路、六环路、京藏

高速、京承高速、京平高速等14条城市快

速公路、高速公路及国道等。在交通干道

2km 缓冲区的土地面积约为920.3km 2,采

样点平均密度为28.76km 2/采样点,缓冲区

外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114.29km 2/采样

点,明显低于缓冲区内采样点的平均密度

(表4)。主题活动类型游憩空间与交通线路

的相关性十分显著,由此可见,交通条件

是主题活动游憩空间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

因素。主题活动游憩空间多为人造旅游资源,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创造有特别环境和气氛的游憩项目吸引游客,除娱乐内

容、休闲要素和配套服务外,交通可达性是影响主题活动类型游憩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目的地的感知距离和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游客对出行可操作性的感知,从而对游客目的地选择意向产生间接影响。主题

活动类型游憩空间具有出行时段集中、客流量大的特点,因此一般会在城市近郊主要公路干道附近进行选址,一是节省道路投资和土地价格,二是便于利用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组织游憩空间区域交通系统,三是主要干道两侧视野开阔,易于展示旅游

形象。

5.5会议度假游憩空间

会议度假游憩空间以度假村为主要载体,集中于沙河-小汤山片区,与北京市地热资源分布契合度高(图5e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北京地区地热资源呈带状分布,即怀来—延庆地热带、温泉—沙河—小汤山地热带、良乡—城区—天竺—李遂地热带和榆垡—凤河营地热带。北京地区地热资源的利用历史悠久,1500多年前就有利用温泉洗浴治病的记载。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地热资源的开发,开始利用地热水直接用于洗浴,早期主要是为单位职工提供温泉洗浴,属职工福利性质,近年来已逐步发展为经营性的温泉浴池及集医疗、洗浴、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的温泉度假村。北京市现有地热井、泉共88眼,分布在城区50眼,小汤山地区20眼。依托良好的地热资源,沙河—小汤山片区已形成温泉度假村集聚现象,集中分布有北京温都水城旅游区、北京九华山庄度假村、北京温榆河会议中心、北京拉菲特城堡酒店、北京汤山假日会议中心和北京龙脉温泉度假村等一批发展成熟、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会议度假游憩资源,对北京市度假

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图7主题活动游憩空间分布与交通线路的关系Fig.7Connection between theme activity recreational

spaces and transport 表4主题活动游憩空间各子类型空间分析样本点统计Tab.4Statistics of theme activity recreational spaces 子类型(个数)博物馆(14)主题公园(8)游乐场(13)商业综合体(3)影视基地(2)艺术街区(4)缓冲区内采样点个数1268213百分比(%)85.7175.0061.5466.6750.0075.001516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1517 5.6民俗体验游憩空间

绿带内民俗体验类型游憩空间大量分布在海淀区上庄镇上庄水库周边,一方面依托传统农业产业优势,上庄镇政府鼓励发展观光农业,另一方面水库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周末进行烧烤、垂钓等休闲活动,大大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发展(图5f)。上庄镇是传统农业镇,现存大量基本农田,农民、农村集体收入长期以来主要依赖第一产业。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为增加居民就业率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政府不断鼓励观光农业开发。上庄水库周边已开发了上庄翠湖旅游观光农业园、上庄蘑菇园、樱桃采摘园、蔬菜种植基地等若干农技创新试验园、绿色产品示范生产园、农业科普活动中心和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观光农业生态园区。同时,上庄镇拥有北京市近郊稀有的丰富的水系资源,分布南沙河、北沙河、上庄后河等13条河道,尤其是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使上庄水库周边具有一定的生态景观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北京市民休息日在此进行烧烤、品尝农家饭、土地认养、户外露营等休闲活动。上庄水库周边大量农家乐的开发以烧烤为主要活动形式,由于距离城市较近,虽然乡土性弱一些,但已形成口碑,是北京市区周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户外烧烤活动区域,由于自然环境优美、临近客源市场且消费水平低,主要吸引学生、中小型公司员工等开展集体休闲活动,重游率较高。

6结论与讨论

6.1结论

将采集到的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448处游憩空间样本划分为6种类型,借助ArcGIS10.0软件,运用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规模容量特征和6种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整体分布格局来看,北京市绿带内已经形成若干游憩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集聚中心,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游憩空间的集聚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游憩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长安街及东西延长线以南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呈离散组团分布,中线以北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且互相连接成片。其中贯穿绿带北侧的温榆河串联多个游憩空间集聚中心,构成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

(2)从规模容量特征来看,以游憩空间占地规模为考察变量,占地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并且形成了6个范围较大的集聚热点区,而规模较小的游憩空间呈现空间点位分布均衡的格局。

(3)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分异及成因表现为:①绿带内的资源环境本底决定了既有吸引物游憩空间在绿带西侧集中分布的空间特征。②政策性规划引导郊野休闲公园游憩空间分布相对均匀。③重要水系为运动健身游憩空间提供优良景观环境及生态缓冲屏障,二者空间分布高度关联。④主题活动游憩空间注重游客群体的培育,其在地理空间的映射表现为游憩空间选址更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⑤会议度假游憩空间与北京市地热资源分布契合度高。⑥民俗体验游憩空间大量分布在海淀区上庄镇上庄水库周边,一方面当地政府鼓励开发,另一方面水库良好自然环境吸引大量本地游客,形成口碑,重游率高。

6.2讨论

通过研究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格局的特征及其成因,揭示了大都市绿带游憩空间布局的偏好,对中国大都市绿带游憩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地理研究34卷1518

为中国绿带游憩体系的统筹建设、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

(1)基于绿带的旅游资源特征、北京市巨大的游憩市场需求和城乡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的基础,绿带的游憩开发为解决北京市内部游憩空间紧缺、绿带生态效用与经济效用平衡困难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路径。通过对采集到的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448处游憩空间样本的研究,北京市绿带游憩开发多是在资源环境本底和区位导向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市场行为,缺乏政府适度引导,容易造成盲目和无序开发。政府应重视统筹绿带游憩体系建设,引导符合绿带开发原则的游憩产品和形态的选择、游憩活动和设施的设置、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以及后续游憩场地的管护等,让绿带游憩功能开发成为城市整体游憩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运用空间核密度分析对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进行探究,发现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长安街及其东西延长线以北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且互相连接成片,中线以南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呈离散组团分布,表明了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的严重不均衡,这大大影响了都市居民享受绿带休闲便利及舒适人居环境的机会的均等性。在相关的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中应对这种不均衡发展予以关注,尽量调整绿带游憩空间布局结构,使城市所有居民拥有较为均等的进入绿带的进行休闲娱乐的机会。面对北京市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绿地面积和游憩空间紧缺的情况,发展产品类型丰富、空间结构合理的绿带游憩系统对提高都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通过对北京市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不同类型游憩空间与城市资源环境本底,如山体、重要水系、地热和农业资源及区位条件等因素存在一定耦合关系。在统筹绿带游憩体系建设,合理构建绿带游憩空间结构时,可进行详实的资源调查,通过资源环境条件引导和交通设施完善来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游憩空间布局。

(4)北京市第二道绿带自2004年划定至今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绿带内的游憩系统也在不断的动态变化,绿带游憩产品及空间结构的研究需要长期的、深入的分析。受限于数据等原因,仅对2013年北京市第二道绿带内的游憩空间的分布格局、规模容量特征和6种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没有形成一段时期内的时间序列,因此无法对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较为明确的判断。同时,本文的研究工作以游憩空间数量为基础,仅涉及占地规模这一属性,并未涉及履带游憩空间的游客数量、游览时间、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探讨绿带能够提供的游憩机会、绿带的绿化控制与多功能利用的平衡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玏,刘家明,宋涛,等.城市绿带及其游憩利用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252-1261.[Li Le,Liu Ji-

aming,Song Tao,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belt and recreational use.Progress in Geography,2014,33(9):1252-1261.]

[2]Howard E.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98.

[3]Fitzsimons J,Pearson C J,Lawson C,et al.Evaluation of land-use planning in greenbelts based on intrinsic characteris-

tics and stakeholder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6(1):23-34.

[4]Longley P,Batty M,Shepherd J,et al.Do green belts change the shape of urban areas: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t-

tlement geography of South East England?.Regional Studies,1992,26(5):437-452.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1519 [5]Laruelle N.The Paris-Ile-France ceintureverte.In:Amati M.Urban Green Bel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2008.

[6]Kühn M,Gailing L.From green belts to regional parks:History and challenges of sub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n Ber-

lin.In:Amati M.Urban Green Bel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2008. [7]Taylor J,Paine C,FitzGibbon J.From greenbelt to greenways:Four Canadian case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ndscape and Urban Plan-

ning,1995,33(1-3):47-64.

[8]Tang B S,Wong S W,Lee A K.Green belt in a compact city:A zone for conservation or transition?.Landscape and Ur-

ban Planning,2007,79(3-4):358-373.

[9]Amati M.Urban Green Bel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2008.

[10]韩西丽.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城市问题,2004,(2):27-31.[Han Xili.From green

belts to green ways:Beijing's green belts.Urban Problems,2004,(2):27-31.]

[11]王昊,蔡玉梅,张文新.北京市朝阳区第一道绿化隔离带政策实施评价.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2):6-12.

[Wang Hao,Cai Yumei,Zhang Wenxin.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greenbelt's policy in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cit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11,28(2):6-12.]

[12]徐波,郭竹梅,钟继涛.北京城市环境建设的新课题: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总体规划研究.中国园林,2001,17

(4):67-69.[Xu Bo,Guo Zhumei,Zhong Jitao.The new project of Beijing's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A study of Bei-

jing's greenbelt overall planning.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1,17(4):67-69.]

[13]闵希莹,杨宝军.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2003,(9):20-25.[Min Xiying,Yang Baojun.

The second green belt and Beijing spatital distribution.City Planning Review,2003,(9):20-25.]

[14]欧阳志云,王如松,李伟峰,等.北京市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生态学报,2005,25(5):965-971.[Ouyang Zhiyun,

Wang Rusong,Li Weifeng,et al.Ecological planning on greenbelt surrounding mega city,Beijing.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5):965-971.]

[15]韩昊英,龙瀛.绿色还是绿地?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实施成效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0,(3):59-63.[Han Ha-

oying,Long Ying.Green or green space?Effectiveness research of Beijing's first green belt.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10,(3):59-63.]

[1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Wu Bihu.Principle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Bei-

jing:China Tourism Press,2001.]

[17]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旅游学刊,2000,15(2):54-58.[Wang Yuncai,Guo

Huancheng.A study on leisurescape allocation of metropolitan outskirts.Tourism Tribune,2000,15(2):54-58.]

[18]余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Yu Sheng.Urban Tourism and Urban Leisure Stud-

ies.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3.]

[19]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城市问题,2003,(6):68-71.[Wu Chengzhong,Han Guanghui.

Research on the models of tourism space in the suburbs of foreign metropolises.Urban Problems,2003,(6):68-71.] [20]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Wu Zhiqiang,Wu Chengzhao.Principle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2005.]

[21]党宁.休闲时代的城郊游憩空间:环城游憩带(ReBAC)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Dang Ning.Leisure Era

of Urban Outskirts'Recreation Space:Research on 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1.]

[22]刘汉洪.走向转型升级的中国假日旅游.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15-18.[Liu Hanhong.China

holidy tour towards shift and upgrade.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1,12(1):15-18.]

[23]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为例.地理科学,2001,21(4):354-358.[Wu Bihu.A study on recre-

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Shanghai case.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1,21(4):354-358.]

[24]赵玉宗,张玉香.城郊旅游开发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2):115-118.[Zhao Yuzong,Zhang

Yuxiang.A study of exploitation of out skirts tourism.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2005,34(2):115-118.]

[25]刘家明,王润.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影响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07,22(12):18-22.[Liu Jiaming,Wang Run.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concerning land allocation for recreation in suburbs.Tourism Tribune,2007,22(12):18-

22.]

地理研究34卷1520

[26]李亚娟,陈田,王婧,等.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23(4):162-168.[Li Yajuan,Chen Tian,Wang Jing,et al.Research on the tourism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metropolitan fringe:A Case of Beijing City.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

(4):162-168.]

[27]王润,刘家明,陈田,等.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Wang Run,Liu Jiaming,

Chen Tian,et al.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al area in suburban metropolis:A Case Study of Beiji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6):745-754.]

[28]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89-92.

[Shui Wei,Zhang Qichun,Wang Shanhe.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life cycle of rural tourism in Suburbs.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24(6):89-92.]

[29]张立明,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商业研究,2006,(6):181-184.[Zhang Liming,Zhao Lim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b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mercial Research,2006,(6):181-184.] [30]辛奕.北京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规划与建设初探-以古塔公园为例.北京园林,2010,26(4):17-24.[Xin Yi.A pre-

liminary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park in Beijing's greenbelt:With a case of Guta Park.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0,26(4):17-24.]

[31]郭竹梅,徐波,钟继涛.对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规划建设的思考.见: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

市公园管理中心.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42-46.[Guo Zhumei,Xu Bo, Zhong Jitao.Thinking of“Park Ring”'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Beijing's greenbelt.In:Beiji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scape and Forestry,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Park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2008Beijing Olympic Landscape Greening.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9:42-46.]

[32]李皓.京城绿化指谬:写在京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之际.科技潮,2004,(6):12-16.[Li Hao.Correction of Bei-

jing's greenbelt:Write in the second greenbelt's construction.The Tide of Science&Technology,2004,(6):12-16.] [33]高娜.绿化隔离带的景观规划.中国林业,2012,(8):43.[Gao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ndscape design of green belts.Forestry of China,

2012,(8):43.]

[34]陈美兰.北京郊野公园建设发展研究.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Chen Meilan.Study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untry park in Beijing.Beijing:Master Dissertation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8.]

[35]West M.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consistency.Biometrika,1991,78(2):421-425.

[36]Xie Z X,Yan J.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a network space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8,32(5):396-406.

[37]李玏,刘家明,王润,等.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研究,2013,32(10):1937-1947.[Li

Le,Liu Jiaming,Wang Run,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ol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Bei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3,32(10):1937-1947.]

8期李玏等: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1521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recreational space

in the urban green belt of Beijing,China

LI Le1,2,3,LIU Jiaming1,2,SONG Tao1,2,TAO Hui1,2,3,ZHANG Xin3,4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2.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AS,Beijing100101,China;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4.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0,China) Abstract:The urban green belt is critical to combat the urban sprawl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The recre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belt can not only increase recreational space of a metropolis,but also enrich the utilities of greening.In this paper,we take6types of recreational spaces in the second greenbelt,Beijing,China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spatial analysis,such a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we examine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scale,capacity features of the greenbelt's recreational spaces in Beijing,as well as the spatial features and causes of various types of recreational spaces in the greenbelt.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①In respect of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the greenbelt has presented a number of recreational assembling zones.The green belt's recreational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dense north,sparse south".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recreational agglomerations in the north.On the contrary,the recreational space is sparse in the south.②As far as the scale and capacity are concerned,the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recreational space in the greenbelt is characterized by"large agglomeration,small scatter".There are6large scale recreational agglomerations with high density.③The causes fo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6 types of recreational spaces have been identified:The cluster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attractions in the recreational spaces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050668.html,paratively, suburban leisure park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due to the related urban plans.The important river systems have formed an excellent landscape and an ecological buffer barrier for the sport recreational space,which shows a highly spatial correlation with the important river systems. The theme-park recreational spaces place emphasis on the visiting groups'cultivation,thus they are close to the trunk roads.The conference and resort spaces are highly connec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Beijing.The folk-custom-experience recreational space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Shangzhuang Reservoir in Shangzhuang Town, Haidian District.On the one hand,the local governments encourage the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the good natural reservoir environment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local visitors,and has a high revisit ratio due to the public praise.Finally,in term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greenbelt recreational space in Beijing,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rules to follow as to the suburban greenbelt recreational space of a metropolis.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reenbelt recreation of China,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belt recreation system,the adjustment of the existing layout structure of greenbelt recreational spaces,as well a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ecreational spaces.

Keywords:recreational space;greenbel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Beijing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 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 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 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 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 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 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 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 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 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 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 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 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 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完整版)《人口分布》教案

人口分布 课题 《人文地理学》第4章第2节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3、通过分析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能够正确认识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2、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人口的总数量是多少吗?是的,有70亿人口,那么这70亿人口都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呢?他们是平均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进入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引出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世界人口共有70亿,那么这么庞大数量的人口到底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思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 1、北半球人口稠密,南半球人口稀疏; 2、中纬度地区人口稠密,低、高维度地区人口稀疏; 3、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4、海拔500米以下的人口稠密,500米以上的人口稀疏; 5、城市人口密集,乡村人口稀疏; 6、欧、亚两洲人口稠密,其它各洲人口稀疏。 (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看人口分布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分组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为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用PPT展示人类大陆图,让学生看图总结出世界上的四个人类大陆) [引出问题]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那么我国的人口分布又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五、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含答案)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 一、点状地理事物 (1)点的数量、疏密:①均匀一致;②分布不均:何处密集(多)何处稀疏(少)。(空间基本特征) (2)点的位置:在线形事物(沿河流、河谷、海岸线、边境线、交通线)上分布;在面状事物(地形 区、行政区等)上分布。(成因影响) (3)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如规模、等级) (4)点的动态变化 1.目前全球共有30余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为400余座,拥有核电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读图概括世界核电站分布特点 世 界运行核电站分布图 2.右图中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归纳出三点。 3.右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 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 布的特点。 4.读图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二、线状地理事物 (1)描述一条线的分布情况 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总体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 渐变大(变小);②数值分布: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范围,极值(最大值、最小 值);③疏密状况:疏密分布位置。 1.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 明其原因。 2.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 特征,并分析原因。 3.右图为1969年~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 要影响因素。 4.左图为某地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 度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 点。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和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P146) 4.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P146) 5. 熟记“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P147) 6. 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 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 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 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 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 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 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 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A.文化区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右图中最能反映左图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A.ⅠB.ⅡC.ⅢD.Ⅳ 9.对图中功能区及布局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工园区的布局是合理的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剖析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 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张掖市、定西市 (王钦 201375060121 13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 摘要 城镇体系是评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极核,决定这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空间布局。通过对城镇密度,最邻近点指数和城镇分布中心离散都研究,对甘肃省张掖市、定西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出甘肃省张掖市、定西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加快城镇发展和推动城市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最邻近点指数;城镇分布中;离散度 ;空间分布特征 引言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之美称。张掖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口。 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 全市辖安定区、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296万人,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全省14个市州中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是嘉峪关市,高达90.32%;其次为兰州市、酒泉市和金昌市,城镇人口比重较低的是定西市和临夏州。 1主要城镇最近邻点指数 最近邻点指数: R= ran obs D D 式中:D obs 为各点与其最近邻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D ran 为随机分布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A N ran 1 D

式中:N 为总点数;A 为给定区域的面积。 操作步骤 (1)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分布点坐标,统计点数并计算给定区域面积; (2)计算各点之间距离,求出每点到最近邻各点的距离,并计算最近邻点距离平均值; (3)计算随机分布点的各点间距离的平均值; (4)计算邻点指数 R ,当 R ≤0.5 时为集聚分布,0.5<R <1.5 时为随机分布,R ≥1.5 时为均匀分布。 1.1张掖市主要城镇最近邻点指数 根据《甘肃省行政区划图》,选择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市6个主要的城镇,通过直尺量算各点与其最近邻点的距离,运用比例尺将其换算,并计算平均值。 所以D obs=43.5755km 运用“方格法”计算张掖市的区域面积为408742km 所以A N ran 1 D =41.27115km 最近邻点指数: R= ran obs D D =1.0558 1.2定西市主要城镇最近邻点指数 根据《甘肃省行政区划图》,选择定西市、渭源县、陇西县、漳县、岷县、通渭县、临洮县7个主要的城镇,通过直尺量算各点与其最近邻点的距离,运用比例尺将其换算,并计算平均值。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举例说出影响 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概括人口分布 的主要规律。 水平3:能够结合地理资料,分析自然 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 响。 水平4:能够利用地理资料,归纳典型 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分布 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人口分布与 人地协调。 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区域认知:说明世界和我 国的人口分布规律,辨认 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和人 口稀疏区。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人 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原 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含义:人口分布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01空间中的分布状况。2.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分布□02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 (1)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03中国,第二人口大国是□04印度,人口都超过13亿人,为超级第一人口大国是□ 05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人口大国。人口总数超过1亿的国家,依次有□ 06孟加拉国、俄罗斯、□07墨西哥、日本、□08埃塞俄比亚、菲律斯坦、尼日利亚、□ 宾等。 (2)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地区 09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10欧洲。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东亚、□ 12地势高峻的高原和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11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 山区。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1)从南北半球看,□01北半球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3%,南半球只占7%左右。 (2)从各大洲看,□02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03大洋洲人口最少、密 04南极洲。 度最小;无人定居的大洲是□ 2.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 (1)趋向于气候□05温暖湿润地区:世界人口一直集中在温带、□06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 (2)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海拔200米以下的□07平原地区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30%,分布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总人口的50%~60%。 (3)趋向于□08沿河、近海地区:五六千年前,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沿着□09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等大河兴起的。产业革命后,□10沿海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日趋增 强。, 1.判断正误。 (1)亚洲人口数量最多,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大。(×) (2)热带地区人口密度最大。(×) 2.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不包括() A.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B.地势低平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