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序言

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6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认为,这次合并既是学科相融的必然,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经过60余年的高速发展,它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当属管理和经济领域。信息作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所实施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直接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简单组合,而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具有本专业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和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1998年设立至今的1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专业具有跨度大、内容新和变化快等特点,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科学出版社的直接推动下,在我国信息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薛华成教授、侯炳辉教授和马费成教授的指导下,在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武汉地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联合编写了这套针对本科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在阐述信息、信息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性质及发展沿革等学科理论,论述了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过程、技术和人才问题,阐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种类、开发和维护,以及信息服务业的构成、发展、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目录

第1章绪论

信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资源,信息管理是信息社会中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信息管理学是指导信息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理论。本章在阐述信息概念、基本属性以及信息管理概念、性质、任务、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论述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产生与发展等学科基本理论问题,以便对信息和信息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信息管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1.1 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与属性

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信息的属性:普遍性、多样性、可识别性、可加工性、与载体的不可分性、对载体的独立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共消耗性、强时效性。

1.1.2 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知识: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动态性是其区别与知识的根本属性

信息包含知识,知识又包含情报。

数据:是信息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且可被接受者识别的物理符号。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信息是数据所包含或反映的内容,而数据则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1.2 信息管理

1.2.1 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的对象就是信息,或者说是狭义的信息资源。

信息管理:就是个人或社会组织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分析和提供利用的活动。从信息机构的角度来看就是信息机构从信息源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后,提供给信息用户利用的活动。

1.2.2 信息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社会性(一种社会现象,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专业性(知识性,技术性,学术性)、服务性(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信息产品提供给信息用户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将信息资源与信息用户联系起来,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具体任务就是步骤细化。

1.2.3 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

信息源管理阶段(信息源管理为核心、图书馆、手工)-信息管理阶段(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计算机为工具、自动化处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强调将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注重采用多种方法)

1.3 信息管理学(信息管理学是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技术方法和组织原理的一门学科)

1.3.1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信息管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研究对象;一种社会活动,是信息管理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一个技术表述精炼、外延适度的概念)1.3.2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科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技术管理研究

1.3.4 信息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信息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因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有的信息管理活动,自然界绝对没有的。

1.3.5 信息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的基础是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发展历程:萌芽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有较多研究但对信息管理学没有明确的定义——发展阶段,标志是信息管理学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管理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信息管理学学科体系正式形成。

思考与练习题

信息;信息的属性;信息与知识、情报、数据的关系;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信息管理学的性质;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信息管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学术特点。

信息系统学派:主要理论源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家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建立满足组织需要的信息系统为核心。

记录管理学派:主要理论来源于信息技术在记录管理中的应用,侧重研究记录管理系统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与办公文件处理有关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信息管理学派:大多来自于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

第2章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信息管理的对象,要搞好信息管理工作,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必须树立信息资源观念,理解信息资源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特点,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掌握信息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本章主要阐述信息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功能与作用、分布于变化规律。

2.1 信息资源的概念

2.1.1 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含义

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态。

信息资源广义上来讲是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是与信息活动相关的资源的总称。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可供人来用来创造财富的各种信息。

2.1.2 信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信息与广义信息资源是交叉关系、与狭义信息资源是包含关系。

2.1.3 信息资源概念提出的背景

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2.2 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2.2.1 不同发生领域的信息资源

物理信息资源、生物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

2.2.2 不同载体和存储方式的信息资源

天然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智力型信息资源、文献型信息资源、网络型信息资源

2.2.3 不同内容性质的信息资源

分为政治、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信息资源

2.2.4 不同加工深度的信息资源

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三次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零次信息资源是没有经过人脑加工过的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是对零次信息资源进行审核、筛选、汇总、统计、图表化了得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是一次信息资源经过科学加工过而得到的信息资源,如文件、报告、论著等,三次信息资源是对二次信息资源进行浓缩、编排、综合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如书目、文摘、索引、综述、评述等。

2.3 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2.3.1 信息资源的科学功能

是指信息资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功能,也就是信息资源为知识的生产和发展服务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科研原料、加快科研进程、避免科研重复、粘结科学群体等方面。

2.3.2 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

是指信息作为知识体系在人类的智力发展和道德意识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开发智力资源、培育思想品质、铸就专业人才、引导教育发展。

2.3.3 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

是指信息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放大功能,也就是信息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和增强经济效益的作用。——替代传统资源、提高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2.3.4 信息资源的管理功能

是指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活动中所起的促使管理目的得以实现的作用。管理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也就是对管理系统有关信息的搜集、分析研究、反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信息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2.4 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2.4.1 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信息生产者也表现出一种加速增长的态势。

2.4.2 信息表述中的词频分布规律

2.4.3 信息的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2.4.4 信息的集中与分散分布规律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信息用户

信息用户是信息管理机构的服务对象,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明确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概念和类型,了解影响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吸收行为的因素,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规律,对于搞好信息管理工作,设计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3.1.1 信息用户的概念

信息用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用户是指具有一定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通过信息交流活动汲取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狭义的信息用户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从信息机构获取信息的个人和团体。广义的信息用户更有意义。

信息用户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需求;一定的信息利用能力。

用户在信息方面的多重身份是由信息用户在信息工作方面的多种作用决定的。如: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创造者。

3.1.2 信息用户的类型

大的方面:个人用户、团体用户;

利用信息的程度:正式用户、临时用户、潜在用户(尚未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3.2 用户的信息需求

3.2.1 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与层次

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

所谓的信息需求就是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要和要求,具体地说,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信息用户对信息内容、数量、质量和形式的需要。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是对信息本身的要求,而不能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深层信息需求(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中层信息需求(用户认识到的信息需求),表层信息需求(用户表达出的信息需求)。

3.2.2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环境因素就是用户所在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因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教育水平、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

组织因素就是社会组织自身的因素的影响—组织的性质、组织的规模、组织的结构、组织的运作机制、组织文化(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个人因素—用户的职业与任务,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年龄和性别、爱好与专长、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3.2.3 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与特点

个人信息用户需求的一般规律:用户信息需求的传递性、用户信息需求的多重性、用户信息需求的阶段性、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

传递性:人们的需求层次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同,需求层次越高,信息需求量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

多重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目的、不同内容性质、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存。

阶段性:指在同一时间内有主次之分,随时间的推移呈阶段性的变化。

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指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越来越来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量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越来越来低于平均水平,而大多数信息用户的需求量总是比较比较平衡的。这反映了信息需求量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

不同类型的个人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各自的特点(内容、质量、形式):

科研人员: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信息;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交高,对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形式主要是天然型信息、文献性信息、智力型信息。

技术人员:综合性较强,需要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法规信息等;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新颖及时性和具体实用性,对全面系统要求不高;主要是以文献性信息和实物性信息为主。

管理人员:需要信息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对信息的全面系统性、准确可靠性、新颖及时性和简明易懂性要求都很高;以智力型信息和文献性信息为主,对网络型信息也有需求。

教师:专业性较强,主要是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信息;全面系统性和成熟可靠性要求较高;载体主要是图书、期刊和教学档案等文献性信息和网络信息。

学生:范围较窄,内容明确,专业性强;对信息通俗易懂性,生动有趣性和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主要是智力型信息和文献型信息,其次是网络型信息。

个人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迫切性增强、从学术研究到社会生活的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从完备信息趋向到新颖实用信息的需求、从一般信息到信息精品需求、从文本信息到多媒体信息的需求、从注重信息载体到注重信息内容本身。(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2.4 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信息需求量大、信息需求范围广、信息需求质量高、信息需求类型多。

不同类型企业信息需求的特点:

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在信息内容方面,工业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比商业企业广泛;信息质量,信息新颖性的要求高于工业企业;信息载体,工业企业的载体形式多于商业企业。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信息内容方面,大型企业侧重与对技术信息的需求,中小型企业侧重于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质量上,小型企业对信息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高于大型企业,在信息载体方面,大型企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多于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对口头信息和实物信息的需求较多。

3.2.5 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点

总体特征: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信息新颖及时、准确可靠、精悍实用;信息的形式主要是印刷型文件和档案、口头信息和电子型信息。

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的特点: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部门(高级比低级的信息需求广泛,综合性强,侧重与宏观信息)。

3.3 用户的信息行为

信息用户的行为包括用户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行为。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决定是否获取信息、决定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式获取信息、将信息需要转化为信息提问、通过信息服务而获取信息、消化吸收信息。(个人)

3.3.1 用户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机制

1.信息获取行为与信息需求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信息获取行为是由其信息需求

决定的。一般情况下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信息需求只是全部信息需求的一部分,其余就是信息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

2.决定用户将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用户所需信息的价值的大小、用户所需信息的急缓程度、用户的信息意识(较强/淡薄)、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

3.3.2 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

基本途径和方式:个人资料库、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因特网。

决定用户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的因素: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易用性(最重要)、获取途径和方式所提供的信息质量、获取途径和方式提供信息的经济性、获取途径和方式新颖性、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

信息获取途径的顺序:传统信息环境——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非正式、正式渠道;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自己的文献资料、因特网、非正式、正式。

各类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科研人员:正式渠道,注重亲自查找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正式渠道为主,因特网和非正式渠道为辅;管理人员:正式渠道,大部分由信息人员提供;教师: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并用,如本系资料室;大学生:学校图书馆和因特网,很少用分正式渠道和信息机构、档案机构。

3.3.3 用户的信息提问

用户的信息提问就是指用户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用语言和文字将自己的信息需求向信息提供者表述出来的过程(用户的信息提问是一个重要过程)。

(是否详细化??)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的吻合程度:与信息需求一致;信息提问大于信息需求;信息提问小于信息需求;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交叉。

提高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的吻合程度的措施:加强用户教育;让用户以文字形式提问。

3.3.4 用户的信息吸收

用户的信息吸收就是指用户在得到信息以后,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发挥信息潜能并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

用户吸收信息的过程:信息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反应。

信息提取就是用户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将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地反应出来,并迅速的传递给大脑;信息理解就是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赋予信息一定的涵义,弄清信息内容中表达的意思;信息反应就是将摄取并理解了得信息与自己特定的需求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潜能并产生实际效果。

用户信息吸收的效果:改变知识结构、指导日常生活、优化各项工作、创造新的信息。

影响用户吸收信息程度的因素:信息本身价值的大小、用户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信息与用户需求的相关程度、用户获取信息的及时程度、用户的个人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对信息交流的研究日益受到信息行业的重视。研究信息交流的目的在于掌握信息交流的原理、方式和规律,为信息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信息交流的概念、机制、类型和模式,影响信息交流的因素等。

4.1 信息交流的概念与机制

4.1.1 信息交流的概念与特点

交流的定义是除物质交流以外的一切交流。

交流的概念:简单的说,信息交流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具体而言,信息交流是社会活动中信息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传递和反馈行为。

信息交流是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信息传递或传播(双向性);信息传递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单向性);信息传播,是指通过信息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外多点移动的行为(发散性)。

4.1.2 信息交流的构成要素(信源、信宿、信道、信息符号)

信源,也就是信息发送者或信息原来持有者,指参与信息交流的个人和社会组织,还有能够产生、持有信息而且有可能发送、传递信息的个人和团体。(发散性、多样性、互补性)

信宿,即信息接受者,或接受信息的人和物。把一切可以接收并且需要信息的人称为信息用户。(类型的多样性、需求的差异性)

信道,就是信息交流的渠道、通道,有自然信道、纸质载体信道和电子信道等。(信源互联性、效率高低)

信息符号,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记号或标志,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表意性、随意性、约定性、符号形式的一致性、符号内容的不一致性)

4.1.3信息交流过程

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信息的发送、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反馈,归纳为两个方面就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

信息传递: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

信息传递的两种基本形式:1.以信息发送者事先有无确定的信息接收者来划分,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交付给事先已确定的接受者的传递时有向传递或单向传递;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传给事先没有确定的接受者只有广泛的接受者的传递,是无向传递或多向传递。2.以信息发送者主动传递信息还是被动传递信息来划分,信息发送者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的信息传递,称为信息的主动传递,信息发送者根据信息接受者提出的课题和要求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信息的被动传递。

两两结合,四种信息传递方式:多向主动信息传递、单向主动信息传递、多向被动信息传递、单向被动信息传递。

4.2 信息交流的类型与模式

4.2.1 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

4.2.2 社会信息交流的类型与模式

4.2.3 虚拟空间的信息交流

4.3 影响信息交流的因素(社会因素、语言文字…、交流过程…、信息安全…)4.3.1 社会因素(政治、军事、法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

4.3.2 语言文字因素(自然语言、专业语言、检索语言、)

4.3.3 交流过程因素

1.信息发生中的因素:信息时滞、语言的转化、形式化、干扰。

2.信息传递中的因素:信道容量、传输过程干扰、信息还原、传递方式。信息接收者中的因素:接受需求、接受能力。

4.3.4 信息安全因素

信息污染(无用、劣质、有害信息);信息泄密

思考与练习题

第5章信息管理过程(信息搜集、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提供利用)

5.1 信息搜集

5.1.1 信息搜集的含义与意义

信息搜集:指有关机关和个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将系统内外各种形态的信息采出并汇集起来的过程。

信息搜集工作的重要性:是信息管理活动的起点,是做好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搜集工作质量是决定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5.1.2 信息搜集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2系统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预见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可靠性原则、7经济性原则。

5.1.3 信息搜集的基本程序

确定搜集方针-制定搜集计划-搜集工作实施-反馈用户信息

5.1.4 信息搜集的主要方法

直接观察法(在信息源现场)、社会调查法、文献法(采购、索取、交换、检索)社会调查法有: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

5.2 信息组织

5.2.1 信息组织的含义与工作内容

信息组织:指对搜集到的信息按其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有序化,然后进行重新组织与控制的活动。

工作内容:1.信息揭示,对信息内容和其他形式进行选择、概括和提炼

2.信息描述,根据管理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外在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并给予记录的过程。

3.信息序化,按一定的方法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有序的信息的过程

4.信息存储,将经过组织过的信息以某种结构存储在一定的载体和空间内,是有组织的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

5.2.2 信息组织的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目的性、标准性

5.2.3 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1.信息揭示方法:分类法、主体法

2.信息描述方法:文献信息著录、MARC格式、Dublin Core 标准。

5.2.4 网络信息组织的方式

网络信息组织:指人们根据网络本身的特征,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网

络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从而有利于网络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以满足人们的网络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具体方式:搜索引擎方式、主题树方式、图书馆编目方式、数字图书馆方式、虚拟图书馆方式。

5.3 信息分析

5.3.1 信息分析的含义

信息分析:指信息分析人员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技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浓缩、提炼和综合、从而形成某种分析研究成果的过程。

5.3.2 信息分析的特点

针对性(选题)、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局限性

5.3.3 信息分析的工作步骤

确定主题-制定课题计划-研究素材的来源-

5.3.4 信息分析的方法

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定标比超法、SWOT 分析方法、德尔菲法。

5.4 信息提供

5.4.1 信息提供的含义和意义

信息提供:是指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将信息机构收藏的信息或信息获取与查询工具提供给用户利用的活动。

5.4.2 信息提供的原则

针对性、及时性、易用性、经济性

5.4.3 信息提供的主要方式

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文献借阅与复制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定题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方式。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管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在信息数量剧增、用户信息需求不断深化的今天,若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就不能有效的运行。可以说,信息管理技术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和技术保障。本章在阐述信息技术的概念、层次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含义与作用的基础上,介绍用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组织、信息储存、信息检索、信息传播、信息传输、信息安全等主要的现代信息技术。

6.1 信息管理技术概述

6.1.1 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层次

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能。

基础层次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声像技术、光学信息储存技术

应用层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网络急速、光盘技术、可视图文技术……

6.1.2 信息管理技术的概念与影响

信息管理技术:就是指用于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存储、检索、传播和保障信息管理安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统称。

信息管理技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6.2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遥感、计算机、多媒体、人工智能)

6.2.1 遥感技术

6.2.2 计算机技术

6.2.3 多媒体技术

是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6.2.4 人工智能技术: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计算机能显示出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那些比较复杂,又含有模糊的、不确定的因素的问题。

人工智能主要技术:知识获取与表示技术、知识库技术、推理技术、搜索与数据挖掘技术、智能接口技术。

神经计算机是智能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也是人工技术的前沿。

6.3 信息组织与存储技术(文件组织、数据库、超文本、信息压缩、关盘存储)6.3.1 文件组织技术(文件组织有顺序法、索引法、直接法)

6.3.2 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技术是指建立、维护、利用数据库的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6.3.3 超文本技术(超文本将信息组织在一系列离散的信息节点中,通过链建立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由节点及链组成的网络信息结构

6.3.4.信息压缩技术

6.3.5 光盘存储技术(通过光学的方法读写数据的信息储存技术

6.4 信息检索与传播技术(光盘信息、联机信息、因特网信息、数字化信息)6.4.1 光盘信息检索技术

光盘信息检索是光盘检索,就是利用计算机从购买的光盘数据库中查找所需的信息。

国内外著名的关盘数据库:银盘信息公司、UMI公司、《中国学术期刊》

6.4.2 联机信息检索技术

联机检索:就是用户使用终端设备,运用一定的指令输入检索词和检索策略,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联机信息中心的中央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通过检索软件的运行从联机信息中心的数据库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

国内外联机数据库简介:Dialog、STN系统、BRS系统、ORBIT系统、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6.4.3 因特网信息检索技术

按传输协议可划分为:WWW信息资源、FTP信息资源、Telnet信息资源、Usenet 信息资源、Gopher信息资源)

6.4.4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网播、视频点播与交互电视)

6.5 信息传输与安全技术

6.5.1 数据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就是通过适当的传输介质将数据信息从一台机器传送到另外一台机器。

6.5.2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单个计算机和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6.5.3 信息安全技术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的,可以说,没有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各种信息管理要素就无法整合,信息管理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信息管理学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序、储存、加工、传递和提供利用的有机整体:狭义的信息管理系统仅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章在讨论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概念、类型和基本结构等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几类主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阐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7.1 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7.1.1 系统概述

7.1.2 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利用各类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模型以及数据库,能够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序、存储、加工、传递和提供利用的计算机系统。

7.2 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类型

7.2.1 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

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ccess System ,IAS)简称信息存储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大量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的信息管理系统。

7.2.2 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组织的各种运行情况,并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组织全局的角度出发辅助组织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组织的行为,帮组组织实现其规划目标。

7.2.3 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是指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共同完成办公业务的人/机信息系统

7.2.4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7.2.5 主管信息系统

主管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IS)也称主管支持系统(Executive Support System,ESS),EIS是服务于组织的高层主管,满足高

层主管展览信息需求的一类特殊的信息系统。

7.2.6 MRP与MRP Ⅱ

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主要是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成产能力和采购的有关条件的约束。

MRP‖,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基本思想是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按时进行生产。

7.2.7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对整个供应量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前控制的思想。

7.3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管理

7.3.1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系统开发原则:系统原则、经济原则、科学原则、专业原则

开发的方式:自主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

开发的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面向对象、软件在工程

7.3.2 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思考与练习题

第8章信息管理人才

8.1 信息管理人才的概念与类型

8.1.1 人才与信息管理人才的概念

8.1.2 信息管理人才的类型

8.2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需求

8.2.1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8.2.2 信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8.3 信息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8.3.1 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设置基本状况

8.3.2 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思考练习题

第9章信息服务业

9.1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特点与地位

9.1.1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

9.1.2信息服务业的特点

9.1.3信息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

9.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9.2.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9.2.2 国内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现状

9.2.3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9.3 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与调控

9.3.1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

9.3.2 信息服务业的宏观管理

思考与练习题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机遇经典作文素材

“机遇”经典素材阅读 思路提示: 机遇就埋藏在我们前进的路上。 机遇从来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没有良好的自身贮备,即使机遇来临了也抓不住。 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 机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要抓住机遇,不要任其溜走。 把握机遇要当机立断。 机遇常常伴随着挑战。 要有责任感与紧迫感,才能抓住机遇。 有关机遇的名言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南朝]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经常只有几步,非凡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不会出现两次。——[法]罗曼·罗兰 没有一个征服者相信机会。——[德]尼采 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格拉底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聪明人自己创造的机会比他找到的多。——培根 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遇。——尼采 运气通常照顾深思熟虑者。——诺贝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巴尔扎克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巴斯德 有时一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塞万提斯 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卢梭 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不会出现两次。——罗曼·罗兰 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禹锡 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司马迁 不要以为机会会第二次敲门。——佚名 最能干的人并不是那些等待机会的,而是运用机会,攫取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奴仆的人。——卓宾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佚名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经·系辞下》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统计学原理02-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调查 D、统计分析、统计整理、统计调查 2、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调查对象 B、确定调查目的 C、确定调查项目 D、确定调查时间 3、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A、调查的组织形式 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C、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 D、调查资料的来源 4、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 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D、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5、1990年7月1日零点的全国人口普查是() A、一次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一次性调查和全面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全面调查 6、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7、普查工作可以()。 A、经常进行 B、只能组织一次 C、普遍进行 D、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8、所选择单位的标志总量占全部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 ()。 A、调查单位 B、代表性单位 C、重点单位 D、典型单位 9、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工作期限 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10、补充和订正普查的结果可以借助于:() A、统计报表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1、普查是专门组织起来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甲)只是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 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乙)一般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但也用于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规定普查标准时间:(丙)是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而言;(丁)是对时点现象的调查而言。()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2、股民对股市市场的意见资料收集的方法:(甲)报告法;(乙)问卷调查。高 等教育成本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丙)采访法;(丁)报告法。()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3、(甲)查验商店食品的质量(是否假冒伪劣);(乙)农产量抽样调查对“测 框”实割实测;(丙)农牧场清点牛羊头数。哪些是直接观察法?()A.甲B.甲、乙C.甲、丙D.甲、乙、丙14、对播种进度,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运种类等进行调查,大中型 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指标(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可采用:(丙)一次性全面调查;(丁)经常性全面调查。()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5、钢材积压的数量、工业生产设备拥有量、科技人员分布和使用状况的统计指 标、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这些现象的调查形式应采用:(丙)全面调查(普查),并且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 (丁)调查主要以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可用报告法收集资料。()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6、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 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统计机关在拥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零售价格水平进行系统调查。这些都是:()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注意 ① 圆周率π是常数; ② 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 2 ,-a 2 b 等; ③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 6 的次数为 。 ④ 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 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例:h 2.1-系数是 。 ⑥ 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n 2,33-m ,2 2-,3 2m -,22b π,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 3 22 4c ab 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 A. -2, 6 B.2, 7 C.3 2-, 6 D.3 2-, 7 3.25ab π-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x ab 2 ; a ; 2 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 2a - ; 1xy ; x π ; x π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 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5ab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 2bc 3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3 7 x y π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 y x -2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 2 y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1 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 b=_______;若6 a -1 -m b 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28m x y -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210m -+的值 。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中考作文素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考作文素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导读:2017中考作文素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成功有赖机遇,英雄出自挑战 机,就是天赐时机;遇,就是我们去闯荡,去感受,去把握。老天爷是公平的,一棵草一颗露珠;天无绝人之路。人生路上,我们会有很多次机遇,或当官,或发财,或发明创造……抓住一个,你就会成功。问题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总是与机遇擦身而过却有眼不识金香玉,或者机遇面前有心动无行动;到最后,抱怨老天不公平,认为自己生不逢时。 有机遇就有挑战。打从我们一出生便面临各种挑战:学步时,我们摔得鼻青脸肿,却仍然贴着墙根站起来,继续走;学话时,就算咬到舌头,反复千遍,也要把音念准;上学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多年如一日,放弃了兴趣和爱好;……挑战就是我们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每战胜一个困难,我们就前进一步,而新的困难又拦在了我们前进的路上,吆喝,叫阵,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惟有迎难而上。 成功需要机遇,前进必临挑战。“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就是这个理。我们人生之路不总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我们时时要面临窄路、弯路甚至是下坡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好比机遇;窄路、弯路、下坡路好比挑战,他们是相伴相生的,正所谓“困难与希望同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习上,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碰到好老师等,都是机遇,抓住了它们,充分利用了它们,学习就更上一层楼;学习的重担,考试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可算是挑战,我们正视它们,迎难而上,才可取得学习的硕果。 生活中,朋友的帮助、工资的提高、职位的升迁等,都是机遇,牢牢抓住它们,才能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日夜的奔波,来自责任、抉择、变迁、人际关系的压力,或疾病的困扰,都是挑战,惟有主动面对它们,才能让生活精彩。 总而言之,机遇和挑战是同起同落的。看准机,再去遇;时刻抱有一颗迎接挑战的心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刻讲究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英雄。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的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2.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0、1、2、3、4、5; 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 ①表格法 ②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 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说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标出”和“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都表明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数起。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3)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2)画草图,根据正方向确定各已知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运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所求量的大小和方向。 (4)如果要求t或v0,应该先由v= v0 + at变形得到t或v0的表达式,再将已知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如果汽车以108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仍是6m/s2,则(1)3s后速度为多大?(2)6s后速度为多大? 解:取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题意知a= -6m/s2,v0=108km/h=30m/s, (1)3s后速度v= v0 + at =30m/s+(-6m/s2)×3s=12m/s (2)设汽车刹车至停止时用时为t, 由v= v0 + at 得s s s m s m a v v t6 5 / 6 / 30 2 0< = - - = - = 所以汽车刹车6s秒后速度为零。 ?对于刹车问题,一要注意方向,二要注意刹车时间。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机遇作文素材

机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要抓住机遇,不要任其溜走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机遇不能坐等而要去创造 把握机遇要当机立断 机遇常常伴随着挑战 要有责任感与紧迫感,才能抓住机遇 名人名言 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邓小平 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苏格拉底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聪明人自己创造的机会比他找到的多。——培根 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遇。——尼采 运气通常照顾深思熟虑者。——诺贝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巴尔扎克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巴斯德 有时一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塞万提斯 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卢梭 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不会出现两次。——罗曼?罗兰 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刘禹锡 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司马迁

不要以为机会会第二次敲门。——佚名 最能干的人并不是那些等待机会的,而是运用机会,攫取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奴仆的人。——卓宾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佚名 经典素材 比尔·盖茨的故事 (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1955年,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西部美丽的城市西雅图。11岁时,盖茨进入西雅图最著名的一所私立中学学习。这时正是计算机悄然兴起之时,湖滨中学花巨资购置了一台计算机供学生们了解、学习。好学的盖茨很快就迷上了计算机。 1973年,盖茨被哈佛录取。哈佛是世界著名大学,这里云集了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 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的消息激发了盖茨的全部激情。他决定从哈佛退学,投入到这一场计算机浪潮之中。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 1975年,盖茨和他的好朋友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微软公司。此时的微软虽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是盖茨以及他的朋友在计算机界已小有名气。 1981年,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式展出其新型个人计算机,轰动一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IBM公司提供语言程序的正是年轻的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微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IBM个人电脑问世半年后,微软正式成为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领导者。年仅26岁的盖茨也一举成名。 如今,盖茨已登上计算机软件世界的巅峰,成为新一代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人物。 叩开财富之门 (用智慧抓住机遇)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该市一家电器商店老板在赛前向巴塞罗那市民宣称:“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超过10枚,那么顾客自6月3日到7月24日,凡在本商店购买电器,就都可以得到全额退款。” 这个消息轰动了巴塞罗那。人们争先恐后地到那里购买电器,商店的销售量激增。尤其,才到7月4日,西班牙运动员就获得了10金1银。于是,人们比以前更加卖力地抢购电器。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练习题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名词解释 1、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误差 3、统计整理 4、统计分组 5、分布数列 二、填空 1、统计调查按照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照调查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2、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和,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目前,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有:、、重点调查、和行政管理记录等。 4、是为开展统计调查工作而制定的计划,是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5、直接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有、、和、、、、和。对间接资料的收集一般称作。 6、做好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关键是抓好和两项基础工作。 7、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8、统计调查误差分为和。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记录、计算、、汇总、编码等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登记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这种误差只有在用部分单位资料推算总体指标时才会产生,如。 9、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与划分。 10、统计分组的对象是;统计分组应有;统计分组对总总体而言是“”,对个体而言是“。” 11、分布数列包含有两个组成要素,即和。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 (属性)数列和数列。 12、统计整理有三个步骤,一是,二是,三是编制和。 13、用数量标志进行分组所得到的分布数列,叫做分布数列。若每一组别都是由单个的组值(整数或小数)表示,称为变量分布数列;若每一组别都是由数域(区间)表示,则称为变量分布数列。 14、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又分为变量分布数列、组距变量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 15、统计资料整理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是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它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从统计表的构成来看,统计表有、横行标题、和四部分。从内容来看,统计表可以分为和 两个组成部分。 三、简答 1、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2、我国常用的几种统计调查方式有那些? 3、直接资料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物理选修3-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要点

第一节电流和电源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 2、产生电流的两个条件条件: 3、电流的方向: 二、直流和恒定电流 1、直流: 2、恒定电流: 三.电流(强度) 1、电流的定义及公式: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 注意: 1.在金属导体形成电流的本质: 2.在电解液形成的电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的物理意义: 四、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 已知n为导体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五、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实用条件的分析 六、福安特性曲线(画出图像分析) 第二节电阻定律 一、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 1.探究方法: 2.探究结果: 二、电阻定律公式:物理意义: 实用条件: 三、电阻率与电阻的区别:

典型例题:P49第二题 第三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压分配:功率分配: 二、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并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流分配:功率分配: 三、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1.多(少)并联一个电阻,总电阻: 2.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小),总电阻: 3.并联电路总电阻最接近最小那个电阻的情况: 四、电表的改装 1、G表或表头G a.作用: b. 三个主要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2、改装后电流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3、改装后电压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五、限流分压 名称/电路图 ()() 1.电流调节范围: 2.电压调节范围: 3.选择条件: 六、电流表内外接: 1.画出电路图: 内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外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2.选择电流表内外接的常用方法: 1. 2. 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选择限流还是分压,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说明原因。 第四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源 1、电源作用:1. 2. 2、电源的电动势E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