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教学实录

《格尔尼卡》教学实录
《格尔尼卡》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作品《格尔尼卡》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热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见教学,明确目标

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现状进行教学预测,并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搜集资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语言并制作教学课件。

二、搜索资料,感知欣赏

生根据所学课题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收集(或小组分工搜集),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欣赏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关注。

三、设置问题氛围,激发探究热情

师:宣布上课后不做任何解释,直接请一位男同学上台正面对着全体同学7-8秒钟,再回到座位上坐下,其他学生由于事先不知道老师的目的都很奇怪,注意力开始集中。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两分钟内为这位同学画一张头像。

生:惊讶,觉得没有仔细观察会画不好。

师鼓励:象不象没有关系,根据你的最初印象画就可以了。

(放低要求,使每位同学无负担的表现)

师请生上台展示并问:很多同学画的都是他的正面,怎么不画画他的侧面呢?

生:因为看不到侧面。

师提出疑问:当同学面对我们时,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正面,可是,难道,他就没有侧面吗?

生答:有啊(预料之中)。

师继续问:你能在一个画面上同时表现出他的正面和侧面吗?大家不妨动手试试?

生争论并动手尝试,尝试结果为:学生在一张纸上分别画出正面像和侧面像(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侧面像)。

师表扬生:虽然我们看不到他的侧面,但是很多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画了出来,画的象不象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真实表现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运用了这种方法。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讨论无结果(预料之中)。

师导入: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在20世纪初时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并通过一年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找到解决的方法。同学们想知道毕加索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吗?

生有疑问更迫切想知道答案。

师:我们现在就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代表作品《格尔尼卡》中找寻答案。(师课件出示作品图片及课题)

四、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师:课前同学们在预习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有很多收获和体会?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介绍收集的部分资料及体会(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生:课前我看过课本的介绍,知道毕加索是一位立体主义绘画大师,可是什么是立体主义啊?我感觉《格尔尼卡》中的人物和动物画的挺平面的,一点都不立体。而且画的也不象,要不是知道它是大师的作品,我还以为是一幅幼稚的儿童画呢?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同感?(不少同学举手认同)。

生通过录像介绍了作品创作背景,但对画家表现自己情感的方式感到不解;

生介绍毕加索创造作品时的情感和目的,并以网上收集的小故事介绍毕加索是一名爱憎分明、追求正义的画家;

生对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提出疑问,感觉作品形象变形丑陋画的不象,看不懂等等。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也很大胆,通过课前准备我们对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了不少疑问。老师注意到很多同学对作品中的形象和表现方法感到疑惑。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再次走近《格尔尼卡》。

师展示课件进行引导(格尔尼卡作品分析图和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烘托悲剧气氛):作品中毕加索抛开了写实手法的束缚,而是采用象征性的手法有力的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同学们在观察作品的时候仔细想一想:画面中的形象都有哪些象征意义?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预测小组讨论结果:通过课本和搜集资料的引导,学生可以理解大部分内容,难点应是对立体主义表现手法的认识)。

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一组:左上方的牛头代表冷酷残暴的法西斯。受伤嘶鸣的马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上方有一个女人伸出胳膊举着一盏灯,它旁边耀

眼的电灯,象征着希望和真理。还有断剑旁边有一朵鲜花,象征着生命,也是对死难人民的哀悼。

二组补充:画面中的形象表情很夸张变形,如抱着死去儿子的母亲,嘴巴张的很大,眼睛就象流下的泪珠。整个脸都扭曲着。人物的手脚都画的很笨重粗壮等。

其他组也发表了小组观点与看法。如黑白灰的色彩、支离破碎的构图等。

师补充: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让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除了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还运用了立体主义表现形式,很多同学注意到作品并没有写实的描绘形象,而是将形象进行变形。(师出示跳楼妇女的放大图片):我们注意观察她的脸部,你有什么发现?

生:侧面脸上有两只眼睛两个鼻孔,可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现实生活中的确没有见过这种形象,可是我们是不是只能画眼睛看到的东西?(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多同学都曾画过未来世界科幻太空

等等,根据我们的想象和理解进行创作,是不是一样很有意义?

生表示赞同。

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他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如实的反映所看到的,但一定要表现自己所感受的东西。毕加索一生不断尝试汲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使它们在作品中达到统一和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加索的世界。

(课件主要展示立体主义风格作品和文字介绍,以及少量相对写实的前期作品,作品形式多样如陶器、素描、油画等,并指出作品《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风格的诞生。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学会比较作品学会尊重多元化的艺术。背景为欢快音乐)。

师(事先预料学生对大师及作品风格存有隔阂,不易理解而设计教师简单演示环节):我们也来尝试一下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怎么样?老师先来试试?

师在两张纸上分别画出男孩的正面和侧面像,然后将作品折叠分割重新组合,使两份作品融为一个画面上,男孩脸部同时出现正面和侧面两种角度的特征,形象很独特。(师以直观的演示将深奥的立体主义风格简单化,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同时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

五、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师:立体主义表现方法还有很多,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大家也来尝试一下。相信你们也能创造出很独特的画面效果。(设计尝试时间大约3--4分钟)

生自由进行创作,师引导学生:创作对象不一定是人物,也可以描绘教室中的物体,或想象中的都可以,也可结合本课学习的象征性表现手法,尝试多种物体的创作。

(整个过程注重学生动手创新的情感体验,使之从中获得成功感)。

生展示作品,并给予自我的评价和解释,他组学生也可发表看法,课堂提倡自由的言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基础加以肯定与鼓励。(如作品有创意,表现方式有创新等)。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原来立体主义风格就是这样简单,只要我们积极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哪位同学说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生谈课堂中学习的体验和收获,如一开始觉得很难理解,没想到最后居然会用大师开创的立体主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上完这节课后觉得大师并没有那么神秘,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开始不能理解毕加索为什么这样画,通过学习了解到,不一定画的和看到的一样,但是一定要把自己所想的所感受的表现出来;我认为从毕加索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他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他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精神。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感受了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独特魅力,还发现掌握了一种新的表现方法——立体主义。在同学们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很高兴的发现,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能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宽容的对待艺术作品。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老师学习。最后老师把毕加索说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屏幕出现毕加索图片及文字):“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美的事物,并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作品。好,下课

七年级美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说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___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主要从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育理念 因为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学生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美术课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也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题材、形式、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作品欣赏评述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2、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感悟、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增强学生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3、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三、说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体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教法有:欣赏陶情法、观察比较法、问答讨论法等方法。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生谈话、讨论去分析作品,然后进行归纳强调。让学生欣赏、对比、讨论来解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重点,感受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方法,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说学法:为了能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快速地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向上的环境,本课的学法有:观察比较法、讨论评述法、合作探究法、游戏竞赛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手段。 教师用的影象资料、教学挂图以及相关资料。学生收集的书中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②感受认知(③问题探究④展示评述⑤总结拓展。在环节的设计上要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 1、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上学期学过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提出问题:“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作品描绘了些什么?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他来源于什么”导出课题。 2、感受认知 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通过表现艺术作品《格尔尼卡》,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教师通过展示课件,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让学生对作品中讨论、描述,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3、问题探究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评述,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表现性绘画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组探究,自由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4、展示评述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相关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课堂上教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总结拓展 采用二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 八、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图片为主,还要突出重要画家及代表作,写字应简明醒目。

美术七年级上人美版美术欣赏格尔尼卡教案汇总

美术欣赏格尔尼卡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 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 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 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 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 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 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 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 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 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 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 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 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 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 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 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 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 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 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 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 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 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 法、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 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 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 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 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 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 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 白灰而不用其他 更丰富、 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 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 艺术形式表现 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 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 描述、 分析和诠释的结果, 评价这件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 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格尔尼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Guernic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格尔尼卡教案

案例名称《格尔尼卡》 教学对象初一 科目美术 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付媛媛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生1: 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 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 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表情、特征代表的含义 灯 牛、 马 抱孩子的女人 躺地上的战士 举灯的女人 奔跑的人 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

教师资格证美术说课稿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的说课题目是《培养审美的眼睛》。(板书说课题目及自己的名字)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我的说课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 2)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 3)让同学们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部分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从而让学生们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三部分是我的…) 首先导入新课: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等。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然后我会通过展示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者》等相关作品,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 1、什么是美术鉴赏?(接下来就是本章节的第一个知识要点…) 首先我会举例说明鉴赏并不神秘,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首先我会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让同学们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 2、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随后引出第二个教学重点…) 我会根据艺术门类和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并提出两个相关问题:1、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2、除此之外还发现生活中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是属于以上哪种艺术门类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同学们主动思维的习惯。 3、美术鉴赏的意义(本章节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 通过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我就会通过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和马蒂斯的《舞蹈》两幅代表作来说明美术鉴赏从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4、总结回顾:(最后是我对本章节的总结回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并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老师!(擦黑板)。 XXX XX年XX月XX日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 1、初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

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构图、造型、色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格尔尼卡》 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注意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六、教学环节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

小学美术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说课设计

小学美术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说课设计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理念:现代艺术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艺术教育包括初步的知识与技能、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内容。其中艺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艺术教育要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儿童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并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高到一定高度。 屠美如教授在其《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以书中指出:艺术欣赏教育对开阔儿童视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应该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以此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了解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使学生学习毕加索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明确《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涵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绘画”的特点及其欣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欣赏角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毕加索 1、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毕加索和他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的图象直接导入新课。提问学生:“谁知道有关毕加索的故事”?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讲解: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生于1881年,死于1973年,享年92岁。他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约6万件以上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油画、版画、陶器、素描等。他被称作是“艺术魔术师”,是西方20世纪美术各流派中最卓越的人物,他是立体派的创始人。 3、大屏幕打出毕加索的各类作品,给学生介绍,并指出《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二)了解《格尔尼卡》 1、大屏幕打出《格尔尼卡》的放大图。让学生讨论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 2、教师讲解:这是一幅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无数灾难的作品。为了让同学们对战争有感性认识,老师先让大家观看一段关于战争的影片。 3、放映美国故事片《珍珠港》的片段。介绍故事梗概:日本在美国没有防备的时候偷袭了珍珠港海军基地,造成无数伤亡。 4、观看完毕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三)详细分析《格尔尼卡》 1、大屏幕打出与本图有联系的另外两幅图,对照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得知自己家乡被法西斯轰炸后,人民惨遭屠杀,他义愤填膺,于是用立体派绘画方法创作了这幅

战争与和平说课稿模拟上课

战争与和平 ——说课稿、模拟上课和板书设计 大家好,我是07美本19号叶建华,我抽到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下面我说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题选湘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六课,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本课主要探讨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和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 成功的教育要以学生的认识为前提,高一学生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感悟能力较强,能自主探究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的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 然后是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通过创设情境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流露出来的情感表现,采用多媒体欣赏以及讨论攻克难点。 在本课中我采用绘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互动以及讨论,教师只作为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呈现美术作品中反映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中树立和平意识,体现艺术教学的人文精神。 无论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还是方法的指导,最终都是为了教学过程服务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入,欣赏《长城》组图,教师提问,长城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从而引出新课《战争与和平》。第二部分是作品欣赏,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欣赏《兵马俑》,战国铜壶,《布雷达的投降》,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与交流。第三部分是反思战争,本环节将播放3分钟的电影《集结号》片段,并通过欣赏作品《内战的预言》、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引出和平的主题。第四分部分是呼唤和平,欣赏北宋李公麟作的免胄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齐白石的《和平鸽》等作品,多角度反思战争。第五部分是课堂作业,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本课在教法上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艺术鉴赏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采用提问导入的形式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作品的欣赏运用比较欣赏法,对比中了解、认识、理解作品;欣赏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型——讨论教学法,提出适合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师生对话中,共同探求,共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了解美术与战争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的说课完毕,现在开始模拟上课。 上新课前,老师让你们欣赏《长城》组图,长城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学 过程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二)介绍作品背景 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我的格尔尼卡说课稿

《格尔尼卡》的说课稿 吉林省洮南市第五中学齐亚君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是吉林省洮南市第五中学的美术教师齐亚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选自人美版第13册美术教材,属于“欣赏.评述”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使美术课程从技能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而“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课《格尔尼卡》是毕加索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在欣赏、评述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从感性开始走向理性认知,开启学生审美评价、关注生活、追求人文精神的第一扇门。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学生,查阅资料不方便。所以相关资料,由教师提供。 七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审美认知,但面对“象征主义”,仍是晦涩难懂。但现在的孩子眼界较为开阔、思维活跃,教师只要做到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仍能很好的完成对作品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设置 1.知识技能目标为: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感受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象征性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尊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情感。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作品通过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五.教法学法 教法: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育思想。所以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本课教材提供了大量资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讨论探究。所以,本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根据美国费德门教授的美术批评的理论,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八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父亲》、《虾》,让学生简单谈谈感受。 (2)再观看作品《格尔尼卡》,让学生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提出:为什么这样乱、丑、恐怖、支离破碎的作品会成为世界名画?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二)提问引导初步欣赏 1.本环节设置三个问题:(1)作品中都有哪些形象?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将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指导思想 我进一步学习并研究了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了教学观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希望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能发现美创造美并享受美。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内容,在这一领域中占有重要位。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的学习,而对美术作品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和欣赏评述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并用心观察生活。 本课分三个部分:用画笔描述历史,主要内容是王式廓的血衣;用画笔控诉历史,主要内容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因材施艺”的创造,主要内容是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重点内容是前两个。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画家和美术作品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在欣赏中把作品与真实事件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美术欣赏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知道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讲解法、对比法、引导法等,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分析,从而发现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画家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用心观察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难点:艺术作品的创造如何高于生活。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已经对欣赏评述领域有了初步的学习,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方法也有了些许经验,并且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分析的能力,但对事物的观察探究能力还很欠缺,几乎联想不到美术作品的创造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关注周围的事物。安排“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刚好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使其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内容、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从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为以后的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六、教法学法 我准备用明星故事导入法、讲解法、图片对比法、“以问导学”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对影视明星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度的,这样的故事导入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师控制课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这节课,凡是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礼品折纸和平鸽。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 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 生1:看到逃命的人群。生2:那个地方都被炸平了。 师: 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 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 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 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 生1:人。生2:动物. 生3、灯 2、分组比赛,回答问题。 师:画家表现的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各代表什么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分组完成这两个问题。每两列为一组,共分为四组。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迅速阅读书本第二、三 页上对画面内容的介绍,并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再随老师一起赏析画面内容, 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让你们回答,比比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多又准确,不够积极的 小组要派两名代表模仿画面中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现在开始看书。

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说课稿 何小青 一、课设计过程: 首先是买了一本《格尔尼卡》的书,了解了整个作画背景,然后是查了很多关于美术欣赏的教案,其中有一课是小学七年级美术欣赏《格尔尼卡》,这让我非常困惑,如何把小学生应该接受的范围适合并恰到好处的放到幼儿园来开展,并从中挖掘出可以供欣赏的价值。最后通过资料的汇合及总结来进行这次课的一个编写。 二、设计意图: 在《指南》中,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幼儿园开展欣赏外国名画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幼儿年龄虽小,但已体验过各种情感、产生各种感觉。艺术品又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选择欣赏大师名画,可以加深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审美和情感的陶冶。 三、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目标) 2、从支离破碎的造型、黑白灰的色彩和凌乱的构图感受画面暴烈恐怖的气氛。(知识目标) 3、体验画家鲜明的爱憎态度和强烈的情感,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情感目标) 四、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请幼儿谈谈看到画面后的感受。2引导幼儿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上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和恐惧。3进一步从画面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上感受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从教学过程来看,通过提问,幼儿能基本回答出想要的答案,第二个目标也是重点部分基本能达到。缺点是在小结方面,我总结的语言可在明确精炼些。 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画面中,黑白灰的画面、凌乱的组合、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心中的感受。 五、教育手段: 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课题《格尔尼卡》 年级七年级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 1、初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 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构图、造型、色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格尔尼卡》 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注意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毕加索》教案

《毕加索》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

多样的。 2.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 2.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视觉和心灵的艺术说课稿

视觉与心灵的艺术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美术学院07美学7班杨紫怡。首先介绍一下在我的课堂上实施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寓教于乐,轻轻松松,润“美育”于无声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视觉与心灵的艺术》,选自人美版第13册九年级上,属于“欣赏·评述”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新课标实施以来,通过我的一些了解和认识深刻的体会到了我国在中学美术教育方面的锐意改革。它改变了以往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灌输,转而向美术的情感素养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以激发其终身追求美的情感。 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美术作品欣赏——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途径。通过欣赏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欣赏、理解艺术作品,从哪个角度去体会美、感知美,从而达到美育素养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很重要,它好比开启初中美育的一扇门,让学生能了解初中美育的特点——那就是“直观感受美,深层挖掘美”。

本节课讲述的是肌肤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其中重点讲述的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是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属于“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一副享誉世界的肖像画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这一块,我做了如下安排: 教学目标: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睛所接收到的信息,大脑所反映出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我从三个方面设立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和《格尔尼卡》,明白作家创作的根本思想和目的,达到欣赏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认知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不同流派不同作者不同时期对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体会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带给人类请打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比如通过格尔尼卡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升到“爱护世界和平”的高度。并且逐步想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办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大胆表达,分析,判断和评书能力。2,体验,领悟蕴藏于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刻内涵。

战争与和平说课稿

《战争与和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保山市施甸县第二完中学的美术教师,杨余荣。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湘版高一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一)教学思路: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战争与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我采用绘画、雕塑、电影、音乐、招贴画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体现艺术教学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的感情; 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欣赏不同作品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表现,让学生们知晓战争的残暴与破坏性,以及和平的可贵。 2、通过对战争的正义与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具采用 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教学用课件。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集结号》,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和平题材的音乐

《最美的未来》来营造课堂氛围,以影片中的血腥场面来渲染战争的残酷,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情及学法: 1、学情分析: 2、学法指导:允许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评论,避免用一些现成的艺术观点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用启发式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电影《集结号》片段] 5分钟 本课一开始就利用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思考交流] 1、看了这个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一段电影《集结号》,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同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战争与美术(积累情感) 1、摄影作品欣赏 5分钟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长城(great wall) [思考交流]秦始皇为何修建长城,它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刘德华中国人《中国人》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点出课题。让学生讲出中国长城的几个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雕塑欣赏 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