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内国外政治形势分析

论文知识

1.经济:2014年世界经济将处于危机过后的温和复苏期,逐步趋于稳定。发达国家情况向好,新兴经济体依旧困难。总体形势优于2012年和2013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美国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等数据向好,进一步确认了其复苏的真实性。欧债危机已经见底,将呈现一个W形的筑底过程。默克尔的连任和德国经济的强势,决定了欧洲经济不会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法国、意大利经济在2013年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欧洲的高福利、高成本发展惯性,欧元区的制度缺陷,英国经济的低迷,都将阻碍其经济复苏的步伐。2014年的欧洲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复苏在即,可是困难重重。日本经济在2014年有较大风险。受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性财政政策的支撑,以及汇率大幅贬值效应,2013年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通缩,全年GDP增长

2.6%左右,安倍经济学看起来效果不错。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依旧困难。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相对而言,美国QE退出造成的资本流动压力,对新兴经济体影响更大。总体看外部环境并未有效改善。从内部看。新兴经济体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竞争力在削弱。通胀压力在2014年仍然挥之不去。相对发达国家,2014年新兴经济体减速的增长格局将维持不变。纵观2014年,尽管欧洲仍在底部徘徊、日本充满风险、新兴经济体依旧困难,但却挡不住世界经济复苏的节奏。以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为标志,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

临。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西方的现代教育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来源。Iiberal education(中文可译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是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提出。意大利教育家弗吉里奥(Pietro PalolVergerio)率先阐述了“博雅教育”的理想,他所设想的“博雅教育”区别于专门的“职业教育”,包括自然知识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试图唤起和发展人的多种才能。事实上,我国教育历史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存在于很多的教育举措当中。“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早期教育的“六艺”,它便大致包括了今日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的内容。

古往今来的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则是认同的,即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

生,其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而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也就是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综合其要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所提供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精神等层面的通识基础,培养人的认知和关怀等的教育形式。

二、通识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助人专业。之所以说通识教育取向的社会工作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提供了一个现实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来看,它的工作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者群体,而将个人与群体连接起来的包括社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敏锐性来协助个人或者群体来应对复杂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是具有一种综合能力的通才,而不是仅仅运用单一手段来处理所有问题的专才,因此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从社会工作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由于社会工作要处理与人相关的问题,因此它与众多学科就发生了密切联系,

除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也需要借助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具体来看,社会工作者应该从文化人类学中看到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心理学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位、群体、社区等概念,从政治学中明白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从经济学中看到商品交换的图景,从从景生活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诶、法学中体察到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这些知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推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对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工作对象的复杂和多元而开展的,是对社会工作专才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新兴专业,如果缺乏其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敏感性,那么社会工作者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助人服务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的基础上它同时又是一个与个人、群体、组织等相联系的复杂行为,这就使社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难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受到专业领域内工作机构、甚至直接指向社会工作者本人的挑战,例如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就经常面对的“移情”这种不专业的、负面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通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来使社会工作者能有效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经常难以避免的个人感受。正如我们对

通识教育的理解那样,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人”,是让人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其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很显然,透过这种通识教育能够造就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丰富的社会工作者。

三、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但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把通识教育当作是大学教育中的装饰品或者附带物,以专业教育为主,而以通识教育为辅。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新兴的学科和职业,专业性教育几乎占据了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仅仅选取几门人文学科简单代替通识教育,内容散乱,融合性差,对学生的作用不显着,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形成完善的人格,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的教育目的。

为此,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发挥通识教育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补充作用,并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大体应该包含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社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此外,我国还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地,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复杂多样;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笔者曾在西北地区开展过有关“西部民族地区环保NGO 生存现状调查”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了解,几乎很难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人类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应该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必要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基础部分。

2.必要的工具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例如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文献检索、应用英语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数量分析与计算能力能力以及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的体现。

3.实践性知识。主要指业务实习、社会调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工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案主所述情况进行真实性的还原和调查,从资料的搜索、收集、整理到分析,这都需要有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的支撑。除此之外,语言和文字的表达、礼仪常识等等也同样是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范畴。

四、总结

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实质与奥秘,就在于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使人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狭隘的专业教育无法办到的。由此可知,通识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为了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工作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健全的社会工作的有效方式,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中应该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适当融合,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西方的现代教育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来源。Iiberal education(中文可译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是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提出。意大利教育家弗吉里奥(Pietro PalolVergerio)率先阐述了“博雅教育”的理想,他所设想的“博雅教育”区别于专门的“职业教育”,包括自然知识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试图唤起和发展人的多种才能。事实上,我国教育历史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存在于很多的教育举措当中。“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早期教育的“六艺”,它便大致包括了今日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的内容。

古往今来的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则是认同的,即通

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生,其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而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也就是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综合其要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所提供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精神等层面的通识基础,培养人的认知和关怀等的教育形式。

二、通识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更多:https://www.360docs.net/doc/f92047887.html,/gjzhengzhi/ 时事政治论文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助人专业。之所以说通识教育取向的社会工作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提供了一个现实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来看,它的工作对象一般是

个人或者群体,而将个人与群体连接起来的包括社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敏锐性来协助个人或者群体来应对复杂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是具有一种综合能力的通才,而不是仅仅运用单一手段来处理所有问题的专才,因此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从社会工作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由于社会工作要处理与人相关的问题,因此它与众多学科就发生了密切联系,除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也需要借助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具体来看,社会工作者应该从文化人类学中看到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心理学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位、群体、社区等概念,从政治学中明白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从经济学中看到商品交换的图景,从从景生活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诶、法学中体察到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这些知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推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对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工作对象的复杂和多元而开展的,是对社会工作专才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新兴专业,如果缺乏其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敏感性,那么社会工作者就无

法有效地进行助人服务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的基础上它同时又是一个与个人、群体、组织等相联系的复杂行为,这就使社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难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受到专业领域内工作机构、甚至直接指向社会工作者本人的挑战,例如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就经常面对的“移情”这种不专业的、负面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通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来使社会工作者能有效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经常难以避免的个人感受。正如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那样,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人”,是让人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其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很显然,透过这种通识教育能够造就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丰富的社会工作者。

三、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但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把通识教育当作是大学教育中的装饰品或者附带物,以专业教育为主,而以通识教育为辅。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新兴的学科和职业,专业性教育几乎占据了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仅仅选取几门人文学科简单代替通识教育,内容散乱,融合性差,对学生的作用不显着,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形成完善的人格,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

修养的教育目的。

为此,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发挥通识教育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补充作用,并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大体应该包含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社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此外,我国还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地,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笔者曾在西北地区开展过有关“西部民族地区环保NGO 生存现状调查”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了解,几乎很难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人类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应该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必要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基础部分。

2.必要的工具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例如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文献检索、应用英语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数量分析与计算能力能力以及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的体现。

3.实践性知识。主要指业务实习、社会调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工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案主所述情况进行真实性的还原和调查,从资料的搜索、收集、整理到分析,这都需要有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的支撑。除此之外,语言和文字的表达、礼仪常识等等也同样是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范畴。

四、总结

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实质与奥秘,就在于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使人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狭隘的专业教育无法办到的。由此可知,通识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为了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工作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健全的社会工作的有效方式,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中应该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适当融合,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西方的现代教育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来源。Iiberal education(中文可译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是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提出。意大利教育家弗吉里奥(Pietro PalolVergerio)率先阐

述了“博雅教育”的理想,他所设想的“博雅教育”区别于专门的“职业教育”,包括自然知识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试图唤起和发展人的多种才能。事实上,我国教育历史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存在于很多的教育举措当中。“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早期教育的“六艺”,它便大致包括了今日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的内容。

古往今来的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则是认同的,即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生,其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而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也就是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综合其要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所提供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精神等层面的通识基础,培养人的认知和关怀

等的教育形式。

二、通识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助人专业。之所以说通识教育取向的社会工作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提供了一个现实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来看,它的工作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者群体,而将个人与群体连接起来的包括社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敏锐性来协助个人或者群体来应对复杂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是具有一种综合能力的通才,而不是仅仅运用单一手段来处理所有问题的专才,因此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从社会工作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由于社会工作要处理与人相关的问题,因此它与众多学科就发生了密切联系,除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也需要借助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具体来看,社会工作者应该从文化人类学中看到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心理学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位、群体、社区等概念,从政治学中明白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从经济学中看到商品交换的图景,从从景生活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诶、法学中体察到

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这些知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推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对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工作对象的复杂和多元而开展的,是对社会工作专才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新兴专业,如果缺乏其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敏感性,那么社会工作者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助人服务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的基础上它同时又是一个与个人、群体、组织等相联系的复杂行为,这就使社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难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受到专业领域内工作机构、甚至直接指向社会工作者本人的挑战,例如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就经常面对的“移情”这种不专业的、负面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通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来使社会工作者能有效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经常难以避免的个人感受。正如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那样,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人”,是让人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其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很显然,透过这种通识教育能够造就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丰富的社会工作者。

三、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但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把通识教育当作是大学教育中的装饰品或者附带物,以专业教育为主,而以通识教育为辅。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新兴的学科和职业,专业性教育几乎占据了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仅仅选取几门人文学科简单代替通识教育,内容散乱,融合性差,对学生的作用不显着,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形成完善的人格,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的教育目的。

为此,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发挥通识教育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补充作用,并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大体应该包含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社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此外,我国还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地,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笔者曾在西北地区开展过有关“西部民族地区环保NGO 生存现状调查”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了解,几乎很难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人类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应该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必要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基础部分。

2.必要的工具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例如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文献检索、应用英语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数量分析与计算能力能力以及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的体现。

3.实践性知识。主要指业务实习、社会调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工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案主所述情况进行真实性的还原和调查,从资料的搜索、收集、整理到分析,这都需要有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的支撑。除此之外,语言和文字的表达、礼仪常识等等也同样是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范畴。

四、总结

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实质与奥秘,就在于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使人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狭隘的专业教育无法办到的。由此可知,通识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为了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工作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健全的社会工

作的有效方式,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中应该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适当融合,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