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RAID方式的区别

几种RAID方式的区别
几种RAID方式的区别

灌输搞定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磁盘阵列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磁盘阵列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 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

软件磁盘阵列实现过程详解

软件磁盘阵列RAID0实现过程详解 很多朋友在升级时安装两块或多块硬盘,这时候用多块硬盘组成RAID性能将会有很大提升;但是几百元一块的RAID控制卡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再加上受硬盘容量大小必须相同的限制,于是Windows 2000/XP自带的软RAID功能就成为了大家的最爱。怎样实现软RAID 呢?下面笔者将给大家一步一步介绍。一、简单认识软RAID 软RAID不需要RAID控制卡,它通过软件进行控制。Windows 2000/XP支持该功能。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软RAID的基本知识。 在Windows2000/XP中,物理硬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磁盘,一种是动态磁盘。基本磁盘是包含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驱动器的物理硬盘,可以被其他操作性访问;动态磁盘可通过Windows 2000/XP中的“磁盘管理”升级得到,只包含由“磁盘管理”创建的动态卷,并由“磁盘管理”程序管理,所以不能被其他操作系统访问。 软RAID被Windows 2000/XP称为卷。要在Windows 2000上使用软件RAID,必须把基本磁盘升级到动态磁盘,才能在动态磁盘上创建我们所需的带区卷(RAID0)。卷有多种格式,下面是我们组建软RAID 0涉及的几种。 1.简单卷:构成单个物理磁盘空间的卷。它可以由磁盘上的单个区域或同一磁盘上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区域组成,可以在同一磁盘内扩展简单卷。安装操作系统的简单卷成为引导卷。 2.跨区卷:简单卷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的物理磁盘,这样由多个物理磁盘的空间组成的卷就称为跨区卷。简单卷和跨区卷都不属于RAID范畴。 3.带区卷:以带区形式在两个或多个物理磁盘上存储数据的卷。带区卷上的数据被交替、平均(以带区形式)地分配给这些磁盘,带区卷是所有Windows 2000/XP可用的卷中性能最佳的,但它不提供容错。如果带区卷上的任何一个磁盘数据损坏或磁盘故障,则整个卷上的数据都将丢失。带区卷可以看做硬件RAID中的RAID0。 二、建立带区卷(RAID0) 了解了有关知识后,让我们看看如何建立一个高性能的带区卷。下面已Windows 2000为例,给大家介绍。建立带区卷必须对硬盘重新格式化,数据将会丢失,所以建议将硬盘数据备份后,删除Windows 2000所在分区以外的所有分区。 接着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Windows 2000,然后依次打开“我的电脑→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存储→磁盘管理(本地)”(如图1)。在屏幕的上半部分显示的是分区或卷的详细情况,下半部分显示物理磁盘的状态,在这一部分的左边显示物理磁盘的两种类型。图中的磁盘0、1都是物理磁盘,并且现在都是基本磁盘,我们要把它们升级到动态磁盘并创建一个带区卷。 接着就是升级到动态磁盘。在磁盘0或磁盘1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升级到动态磁盘(U)”,出现对话框后在磁盘0和磁盘1前面打勾并确定,几秒钟后升级就完成了,此时在“磁盘管理”中磁盘0和磁盘1已经变成动态磁盘了,并且Windows 2000所在分区变成包含引导信息的简单卷,也就是引导卷。而其他空间则变成未指派空间。 然后创建带区卷。未指派空间可以创建简单卷或者带区卷,在磁盘0未指派空间上点右键并选择“创建卷”;点击“下一步”后选择“带区卷”,将磁盘0和磁盘1添加到右边的“选定的动态磁盘(S)”一栏中(如图2),按下一步后,Windows提示指派驱动器号(可以由Windows 指定也可手动分配,一般以系统默认即可),然后需要进行格式化.可以选择FAT32和NTFS 作为带区卷的文件系统,然后选择簇的大小和卷标,簇越大磁盘性能越高但造成的空间浪费

磁盘阵列配置全程解

磁盘阵列配置全程解(图)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 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 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

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提起RAID,这里面包括两个含义:A代表array,也就是阵列;I代表independent,也 就是说要有一块以上的硬盘才能够实现RAID功能,总体说来,RAID的意思就是磁盘阵列,根据磁盘和RAID卡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磁盘性能。 RAID 0 最基本的RAID方式就是RAID 0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提供最快的存储速度,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问题,RAID 0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RAID 0利用一定的运算法则将一个文件按照用户自定义的大小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当文件被分割之后,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一块一盘都会存储一定数目的文件碎块。举例来说,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用户自定义的切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如果RAID控制器接收到一个指令来存储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这样的话这个文件就会被分割成两个64K 大小的文件碎块,然后这两个碎块被同时分别存储在硬盘1和硬盘2当中,存储过程到此完成。在RAID 0模式下读取一个文件的操作也是如此,还是用上面的那个例子来说,由于文件被分割存储在各个硬盘上,读取的时候只需要从两个硬盘当中各读取64K大小的文件碎块便可以完成读取,所以,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读取128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和在普通硬盘上读取64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由于存储数据的时候动用的是不仅仅是一个硬盘,所以大大减少了存储和读取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理论上来讲,RAID 0能够实现写入和读取文件的速度加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小于用户自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的时候,此时这个文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当然也就不会被存储在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个硬盘之上,此时,存储(或者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比使用单个硬盘存储和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减少。 同样,如果用户将分割文件的大小设置的很小的话,将会使RAID 0工作效率变得十分低下,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用户定义这个分割大小为1K的话,在存储(或者读取)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的时候,那么每个硬盘都需要写入64次并且每次所写入的文件大小为1K,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瓶颈效应。如果真的有人将分割文件大小设置的如此之小的话,还不如用一块硬盘存储数据好了。 在前面已经提到,RAID 0所能够提供的是快速的存储和读取的速度,并没有处于安全性考虑,实际上,如果RAID 0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整体数据都会损坏,并且没有办法恢复数据。这使得RAID 0的安全性能非常的差,所以很多用户出于安全性能的考虑没有使用RAID 0模式。虽然如此,RAID 0毕竟是所有RAID方式当中速度最快的一种组合方式,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的话,那么RAID 0的存储读取数据的速度会是单个硬盘的双倍,如果使用6快硬盘的话,那么理论速率就是单个硬盘的6倍。 如果在RAID 0模式当中使用不同的硬盘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首先,RAID 0的有效硬盘容量会是最小的硬盘的容量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如果容量的最小的硬盘存满了之后,RAID 0依然会将文件平均分配到各个硬盘当中,此时便不能完成存储任务了;其次,如果RAID 0当中的硬盘速度不同,那么整体的速度会是速度最慢的硬盘的速度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RAID 0模式是需要将上一部的存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进程,这样,其它的速度快的硬盘会停下来等待速度慢的硬盘完成存储或者读取任务,使得整体性能有所下降。所以,在这里建议使用RAID 0模式的用户最好选择容量和速度相同的硬盘,最好是同一品牌的同种产品。

磁盘阵列教程文件

磁盘阵列

RAID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 级别(RAID Levels)。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于这两项优点,RAID技术早期被应用于高级服务器中的SCSI接口的硬盘系统中,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的CPU的速度已进入GHz 时代。IDE接口的硬盘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ATA66和ATA100硬盘。这就使得RAID技术被应用于中低档甚至个人PC机上成为可能。RAID通常是由在硬盘阵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电脑中的RAID卡来实现的。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 RAID 0 到 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与RAID 1的组合),RAID 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不同RAID 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但我们最为常用的是下面的几种RAID形式。 RAID级别的选择有三个主要因素:可用性(数据冗余)、性能和成本。如果不要求可用性,选择RAID0以获得最佳性能。如果可用性和性能是重要的而成本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则根据硬盘数量选择RAID 1。如果可用性、成本和性能都同样重要,则根据一般的数据传输和硬盘的数量选择RAID3、RAID5。

RAID详解[RAID0-RAID1-RAID10-RAID5]

一.RAID定义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 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7年提出,最初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同时希望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RAID就是一种由多块廉价磁盘构成的冗余阵列,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RAID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块硬盘的优势,可以提升硬盘速度,增大容量,提供容错功能够确保数据安全性,易于管理的优点,在任何一块硬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继续工作,不会受到损坏硬盘的影响。 二、RAID的几种工作模式(仅讨论RAID0,RAID1,RAID5,RAID10这四种,这四种比较典型) 1、RAID0 (又称为Stripe或Striping--分条) 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RAID 0可以把多块硬盘连成一个容量更大的硬盘群,可以提高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没有冗余或错误修复能力,成本低,要求至少两个磁盘,一般只是在那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才被使用。 特点: RAID 0的工作方式: 图1

如图1所示:系统向三个磁盘组成的逻辑硬盘(RADI 0 磁盘组)发出的I/O数据请求被转化为3项操作,其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对应于一块物理硬盘。我们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通过建立RAID 0,原先顺序的数据请求被分散到所有的三块硬盘中同时执行。 从理论上讲,三块硬盘的并行操作使同一时间内磁盘读写速度提升了3倍。但由于总线带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的提升速率肯定会低于理论值,但是,大量数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比较,提速效果显著显然毋庸置疑。 RAID 0的缺点是不提供数据冗余,因此一旦用户数据损坏,损坏的数据将无法得到恢复。RAID 0具有的特点,使其特别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而对数据安全不太在乎的领域,如图形工作站等。对于个人用户,RAID 0也是提高硬盘存储性能的绝佳选择。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硬盘传输率也成了性能的瓶颈。怎么办?IDE RAID技术的成熟让我们轻松打造自己的超高速硬盘。在实际应用中,RAID 0硬盘阵列能比普通IDE 7200转ATA 133硬盘快得多,时至今日,在大多数的高端或者玩家主板上我们都能找到一颗PROMISE或者HighPoint的RAID芯片,同时发现它们提供的额外几个IDE接口。没错,RAID已经近在眼前,难道你甘心放弃RAID为我们带来的性能提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用的IDE RAID RAID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实现。像Windows 2000就能够提供软件的RAID功能,但是这样需要消耗不小的CPU资源,降低整机性能。而硬件实现则是一般由RAID卡实现的,高档的SCSI RAID卡有着自己专用的缓存和I/O处理器,但是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样的开销显然是承受不了的,毕竟为了实现RAID买两个或者更多的HDD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们还有一种折中的办法——IDE RAID。或许这才是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虽然IDE RAID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所折中,但相对于低廉的价格,普通用户看来并不在意。 为什么要用RAID 0 RAID 0至少需要两块硬盘才能够实现,它的容量为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硬盘容量之和,这几块硬盘的容量要相同,在家用IDE RAID中一般级联两块硬盘,一定要用同型号同容量的硬盘。RAID 0模式向硬盘写入数据的时候把数据一分为二,分别写入两块硬盘,读取数据的时候则反之,这样的话,每块硬盘只要负担一半的数据传输任务,得到的结果也就是速度的增加。 实现方式: (1)、RAID 0最简单方式(我觉得这个方式不是它本意所提倡的) 就是把x块同样的硬盘用硬件的形式通过智能磁盘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统中的磁盘驱动程序以软件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逻辑驱动器,容量是单独硬盘的x倍,在电脑数据写时被依次写入到各磁盘中,当一块磁盘的空间用尽时,数据就会被自动写入到下一块磁盘中,它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磁盘的容量。 速度与其中任何一块磁盘的速度相同,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块磁盘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会受到破坏,可靠 性是单独使用一块硬盘的1/n。 (2)、RAID 0的另一方式(常指的RAID 0就是指的这个)

RAID组建方案

磁盘阵列RAID组建知识全解析 什么是RAID?硬盘组建RAID有什么用?本文就来详细说说磁盘阵列RAID相关知识和组建方法。 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 RAID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存储的费用,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并且能适当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早期的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 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 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目前,IDE/SATA接口标准的硬盘都可以支持RAID技术,不过一般主板芯片组支持的主板只能支持SATA硬盘组建RAID。

早期一般都是SCSI卡提供SCSI RAID的支持 那么为何叫做冗余磁盘阵列呢?冗余的汉语意思即多余,重复。而磁盘阵列说明不仅仅是一个磁盘,而是一组磁盘。这时你应该明白了,它是利用重复的磁盘来处理数据,使得数据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磁盘阵列RAID实现原理 RAID如何实现数据存储的高稳定性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RAID按照实现原理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级别之间工作模式是有区别的。整个的RAID 结构是一些磁盘结构,通过对磁盘进行组合达到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目的,不要因为这么多名词而被吓坏了,它们的原理实际上十分简单。问了便于说明,下面示意图中的每个圆饼代表一个磁盘,竖的叫块或磁盘阵列,横称之为带区。

全程图解--教你如何做RAID磁盘阵列1

全程图解--教你如何做RAID磁盘阵列 本文将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 在本文中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 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10分钟认识RAID磁盘阵列技术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大容量"硬盘的价格还相当高,解决数据存储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磁带机等设备进行备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查阅和备份工作都相当繁琐。1987年,Patterson、Gibson和Katz这三位工程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题为《 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方案)》的论文,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多只容量较小的、相对廉价的硬盘驱动器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性能超过一只昂贵的大硬盘。这一设计思想很快被接受,从此RAID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存储进入了更快速、更安全、更廉价的新时代。 磁盘阵列对于个人电脑用户,还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印象中的磁盘阵列似乎还停留在这样的场景中:在宽阔的大厅里,林立的磁盘柜,数名表情阴郁、早早谢顶的工程师徘徊在其中,不断从中抽出一块块沉重的硬盘,再插入一块块似乎更加沉重的硬盘......终于,随着大容量硬盘的价格不断降低,个人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IDE-RAID作为磁盘性能改善的最廉价解决方案,开始走入一般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一、RAID技术规范简介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 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 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并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RAID

操作系统raid的实现

操作系统软件Raid的实现 操作系统软件Raid的实现 软件Raid实现 一、概述 大家知道,硬件RAID解决方案速度快、稳定性好,可以有效地提供高水平的硬盘可用性和冗余度,但是居高不下的价格实在令人可畏。不过可庆幸的是,Windows 2003提供了内嵌的软件RAID功能,并且软RAID可以实现RAID -0、RAID-1、RAID-5。软RAID不仅实现上非常方便,而且还大量地节约了宝贵的资金,确实是Windows 2003 Server的一个很实用的新功能。RAID-5卷是数据和奇偶校验间断分布在三个或更多物理磁盘的容错卷。如果物理磁盘的某一部分失败,我们可以用余下的数据和奇偶校验重新创建磁盘上失败的那一部分上的数据。对于多数活动由读取数据构成的计算机环境中的数据冗余来说,RAID-5卷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使用基于硬件或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来创建RAID-5卷。通过基于硬件的RAID,智能磁盘控制器处理组成RAID-5卷的磁盘上的冗余信息的创建和重新生成。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操作系统提供基于软件的RAID,其中RAID-5卷中的磁盘上的信息的创建和重新生成将由“磁盘管理”来处理,两种情况下数据都将跨磁盘阵列中的所有成员进行存储。当然,软RAID的性能和效率是不能与硬RAID相提并论的。下面我们首先从动态磁盘的创建谈起,然后说明在Windows 2003 Server实现如何实现软RAID,最后讲一下软RAID的管理。 二、创建动态磁盘 在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时,硬盘将自动初始化为基本磁盘。我们不能在基本磁盘分区中创建新卷集、条带集或者RAID-5组,而只能在动态磁盘上创建类似的磁盘配置。也就是说,如果想创建RAID -0、RAID-1或RAID -5卷,就必须使用动态磁盘。在Windows 2003 Server安装完成后,可使用升级向导将它们转换为动态磁盘。 在将一个磁盘从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后,磁盘上包含的将是卷,而不再是磁盘分区。其中的每个卷是硬盘驱动器上的一个逻辑部分,还可以为每个卷指定一个驱动器字母或者挂接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只能在动态磁盘上创建卷。动态磁盘有以下几个优于基本磁盘的特点: 卷可以扩展到包含非邻接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在任何可用的磁盘上。 对每个磁盘上可以创建的卷的数目没有任何限制。 Windows 2003将动态磁盘配置信息存储在磁盘上,而不是存储在注册表中或者其他位置。同时,这些信息不能被准确地更新。Windows 2003将这些

5分钟了解3Par_RAID

5分钟了解3Par RAID 今天打算来聊聊HP 3PAR的RAID实现方式,简称3Par RAID,也叫FAST RAID。 高端存储里面,HP 3par是第一个采用块虚拟化的厂商,3Par 2004年成立,块虚拟化使得他们的产品区别传统的存储高端存储产品,在2008年在NASDAQ上市,2010年被HP从DELL手里天价抢购成功,成本差不多是24亿美金。 高端存储里面,采用和3Par的RAID方式类似的还有华为的RAID 2.0+,他们实现的原理基本是一样的,但大家的术语叫法都不同。 大家知道,传统的RAID方式是把整个盘作为一个RAID单位。比如下面这三块硬盘,构成一个2+1的RAID 5。 这种方式目前很多传统的阵列还在使用。但随着硬盘容量越来越大,其重构慢和弹性不足成为一个众所皆知的问题。 而3Par提出了新思路,把硬盘先切成一样大小的“切片”,这些“切片”作为RAID 的基本单位再去做RAID。 3Par把这种一样大小的切片叫做Chunklet。在3Par 7000和10000系列以前的产品,Chunklet的大小是256MB,而现在3Par销售的产品,Chunklet大小是 1GB。因为单盘容量增大了,如果要保持元数据不增大,只能提高Chunklet的大小。

华为的RAID 2.0+对应的切片叫Chunk,大小是64MB。虽然华为解释说他们的硬件平台能力比较强,处理这么多元数据没有问题。但西瓜哥相信随着以后10TB 以上硬盘的推出,华为可能也要增加Chunk的大小,保持原有的原数据规模不用增大。 硬盘切片完成,该做RAID了。这块很多人会迷糊,其实很好理解。比如下面的图示,假设一个硬盘被切成4个Chunklet,一个有3个物理硬盘。假设还是做2+1的RAID 5,下面不同颜色的Chunklet组成一个RAID集(RAID set),一共有四个RAID集。如果是传统的方式,你只能做一个RAID集,现在你可以做很多。 关键是这种RAID方式可以非常灵活,可以在同样的硬盘上实现不同的RAID级别。比如下面一个例子,橙色和蓝色都是做RAID 1 (1+1),而绿色做的是RAID 5(2+1),黄色做的是RAID 5(3+1)。而这不同的RAID级别,都存在一个物理硬盘上,这个弹性是传统的RAID方式不具备的。

磁盘阵列图解教程

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磁盘阵列 (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 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 本文将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 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 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 可以提供 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 操作系统可以实现 RAID 1 功能。软件阵列 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 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Silicon Image SIL3112A 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 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 RAID 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 RAID 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磁盘阵列设置步骤

磁盘阵列设置步骤 二○一三年一月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 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 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suse做软raid方法

Suse系统软件raid实现方法 文件状态:[ ] 草稿[√] 正式发布[ ]正在修改文件编号: 当前版本:V1.00 作者: 完成日期:2011-10-31

目录 1概述 (2) 2安装说明 (2) 3实例 (2) 3.1 挂载虚拟硬盘sdb sdc并进行分区 (2) 3.2 创建raid阵列 (3) 3.3 将raid阵列信息添加到/etc/mdadm.conf (4) 3.4 创建文件系统并mount (4) 3.5 加入fstab开机挂载 (4) 3.6 启动和停止服务 (5) 4扩展阅读 (5) 4.1实现过程 (6) 4.2故障模拟 (8) 4.3常用阵列维护命令 (9) ***************************** 1概述 参考文档: https://www.360docs.net/doc/f53350828.html,/linux/artic le/network/security/20071108/11703.html 2安装说明 系统环境:suse 10.2(该方法也适用其他文件系统) 所需安装包:mdadm-2.6-0.17.i586.rpm (系统默认已经安装) 3实例 步骤: 3.1 挂载虚拟硬盘sdb sdc并进行分区 一个硬盘划分一个分区,如下: linux-sused1:/media/cdrom/suse/i586 # fdisk -l Disk /dev/sda: 53.1 GB, 5318466048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6466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20 152617 83 Linux Partition 1 does not end on cylinder boundary. /dev/sda2 21 282 2104515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a3 590 6464 47190937+ 83 Linux Disk /dev/sdb: 1073 MB, 1073741824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130 1044193+ 83 Linux Disk /dev/sdc: 1073 MB, 1073741824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c1 3.2 创建raid阵列 执行mdadm --create --verbose /dev/md0 --level=0 --raid-device=2 /dev/sdb1 /dev/sdc1 执行完成后md0设备就自动启动了,可以查看状态 linux-sused1:/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0] md0 : active raid0 sdb1[0] sdc1[1] 2088192 blocks 64k chunks unused devices: 为了以后维护方便我们还需要执行后面的步骤 说明:mdadm常用的参数有如下: ?--create或-C:创建一个新的软RAID,后面接raid设备的名称。例如,/dev/md0,/dev/md1等。 ?--assemble或-A:加载一个已存在的阵列,后面跟阵列以及设备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