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备课“四诀”

我的备课“四诀”
我的备课“四诀”

二等奖论文

我的备课“四诀”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周蕴倩

什么是备课?《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备课下了明确定义:“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

一直以来,我都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自己平日备课的做法,谈以下四点。

一、备“切入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入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心理的特点;可以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也可以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

例如,《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盲人的生活是陌生的,对其痛苦没有切身的感受,这样对文中母亲的言行就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基于此,在课前2分钟,我设计了蒙眼套圈的游戏。不仅玩,还让学生简单说说玩之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大致有这样三种:(1)套圈时,我什么都看不见,又站得这么远,全靠瞎蒙的。(2)套了两三次,我都没成功,想到放弃。(3)能体会到盲人的生活存在着很多不便,挺痛苦的。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他们进入文本,提高感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二、备“链接点”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相承接的往复循环过程,它们是互相依傍,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读写链”课题的日趋成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备课时,我关注以下三种链接形式。

1.链“写作内容”

有些课文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了课文后,学生容易受启发,能寻找到与课文内容相近的题材,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

如,我执教《荷兰的花》一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介绍郁金香各类花名的段落,然后,出示许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图片,要求学生为不同的中国菊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菊花的姿态、颜色进行描述,思维活跃、想象奇特,所起的名字精彩纷呈:碗菊、绿如意、千手观音、太阳菊、蟹爪菊、海螺菊、莲座菊、瀑布菊等。

还如,《狼牙山五壮士》的场面描写片段,《餐桌上的大学》中人物对话的几种形式,《扬州茶馆》、《真正的愤怒》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秦陵兵马俑》中人物的肖像描写等都是典型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练笔的语段。

通过写作内容上的读写链接,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的题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启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2.链“写作方法”

在阅读课上,我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为何写”,而且重视“怎样写”的指导,渗透写作知识,进而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颐和园》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游记范文。将阅读教学融入写作教学成为我教学设计的主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所以在教学时,既不宜把游记的特点概念化,但又要让学生形成游记写法的初步印象。我运用了“在润物无声处渗透写作”的教学方法。

如,明确游览路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紧紧围绕这四个句子展开教学,用箭号在版画上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

又如,《鸟的天堂》中的动静景物描写的方法,《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中通过多种角度描写众多动物的写作手法,《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和《尊严》两课中运用对比的写法,《拥抱大树》中倒叙的叙述顺序等都是值得让学生了解、借鉴的。

树立“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利用好手中的教材,以读作为写的切入口,把写作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

3.链“写作语言”

阅读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作文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那么,如何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呢?这就需要进行写作语言上的链接。例如,我执教《晏子使楚》一文后,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三个独幕剧。教完《十年后的礼物》后,要求学生用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故事。这两例读写训练的过程紧扣课文,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是对教材语言的重组,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积累,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

当然教材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进行这样的读写融合的训练,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找准练笔点,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东西说,有内容写。

三、备“兴奋点”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制造“兴奋点”可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总体构思与总体布局,也可以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的安排以及彼此的联系。

例《五彩池》一文,描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我认为本课教学要紧扣住一个“彩”来理解语言文字,要贯穿一片“情”去感受作者心声。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以文字形式让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中间缺乏形象的声像资料的依托,那是很困难的事。在备课时,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运用图片、视频,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受,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还如,我教学《半截蜡烛》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什么?”学生的感悟是个性化的:“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大家的心。”“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嘀嗒嘀嗒’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过电影”,通过还原语境,探寻到了文本的意义。

四、备“延伸点”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的“延伸点”进行“前伸后延”,如阅读延伸、表演延伸、探究延伸等,创造性地理解、处理和教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求实中创新,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我主要谈把

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的三种常用方法。

1、由篇及书。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如《十年后的礼物》选自《一篮枞果》。推荐学生读原著中《达格妮听乐曲》、《葛利格谱乐曲》这两篇。这种放大式的延伸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容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促进课内外结合的重要阅读纽带。

2、由文及人。

阅读了秦文君的《“病人”》,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在自主地阅读中,学生能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的特点。

3、同一内容比较。

把题目相同或写作对象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学了苏叔阳写的《我的老师》后,我将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及巍巍写的《我的老师》打印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意,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写作韵味。

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我的备课“四诀”归根结底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力在哪儿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要让学生了解……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

备课是一种思路,一种策略。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自己更新观念,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独到的“有效备课”新路。

“精心预设”是新课程时期的备课基础

疁城实验学校苏蓉

预设,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提前进行的思考与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排斥了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因此,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分配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机械和程式化,成了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如何精心预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预设教学素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将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或解决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其次分析教材上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与广度、情境设置等,如果认为符合学生实际,就要积极采用,或者用游戏、课件等方式将教材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最后如果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编排顺序不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的基础,就要大胆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奉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更有利于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另外,还应考虑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师、学生、资料、环境、电教手段等,让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

二、预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其次,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哪些知识自学即可,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再次,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需要的生活经验,适合选用哪些生活情境;最后,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在平时听课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活动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不忍心放弃课前备好的详细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案走;往往教师认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学习困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起点估计不足。因此“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三、预定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观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目标——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与否。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有要准确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用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预定教学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备课时要结合学习内容,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表述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生成资源,可能还会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预设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里的活动是指学生利用学习素材通过用脑“思”、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同步发展,体验知识形成的重要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过程,活动一般包括“引发问题的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和“应用知识的活动”。预设“引发问题的活动”,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这种情境要能够激起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作用,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题部分,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去设计,活动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从教学层面上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知识应用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时,应注重应用的层次性,一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内容可用适当的情境呈现;二是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学习活动,还应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五、预设多种可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预案上一致,教师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硬把学生拉到既定轨道上.要么束手无策,为何呢?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是“直线型”的方案,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单线程设计转变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多线程设计上,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甚至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迅速调用。例如,在某个环节,哪些学生可能有疑问,学生可能会有哪几种创新想法;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可自主探索去解决,在什么情况下安排小组使用,小组汇报时可能会有几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太容易时,怎样调整,如果太难时,怎样引导……当然,除了考虑针对本节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公共策略,如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场无法解决怎么办?学生思维漫溢时怎么调控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好多方面的超前思考,随时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甚至是“三度设计”,充分地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性,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预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以上所谈,只是其主要方面。还有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教具准备、课件制作等诸多因素也一些,要有可变换的弹性目标,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较多的不确定性,要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总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因人而宜的探究方式和结果无法完全预设,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蓣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因此.当教学环节发现“意外的通道”、预案中的·策略库’’不能满足需要时,教师不能惟硬设.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括调整方案和教学方式,二者不可偏废.要互相补充:那么,有人要说,既然课堂是生瘦的,是不是可简化、甚至不需要备课了呢?恰恰相反,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科学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预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所以.我们说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

抓住德育契机有效实施新课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备课,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马陆小学徐芳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效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应让学生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科教材、学生实际与时事情况等,抓住德育契机,合理制定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实施新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捕捉“生活现象”有度渗透德育——以事育人

1、联系生活,在学习中培养习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备课时关注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力求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有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如低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设计从日常购物的谈话引入,教育学生养成爱惜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习惯;认识《时间》,可以设计猜谜语和认识各种熟悉的钟表,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分类》一课的练习,可以设计让学生分类整理学习用品与整理自己的书包等。这些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新知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简单的生活能力。

2、生成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认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与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积极利用生活资源,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使之转化成既有数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如设计《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可以与排队购物、排队乘公交车等事件联系起来;在认识《左与右》的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质疑,“我们大家上下楼梯,怎么走才能不拥挤、更安全”,接着再启发学生认识和分清自身躯干的左右位置,之后再设计让学生真实地到楼梯过道上走一走,感受《在路上的左与右》。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人要遵守公德的教育。

对于应用题、统计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计一些有关体育锻炼、爱心捐款等数学问题。如:(1)学校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我校1000名同学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2)如果回收1000千克废纸再生产,相当于少砍15棵大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实际,不仅能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认识和感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3、应用知识,在生活中践行真知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学生学数学的契机,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例如,学生认识《时间》一课后,设计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增强合理安排时间、争当时间小主人的意识。又如,在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后,设计将它的特征放置于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和再认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在交流与辨析中明白,要利用知识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不要出现为了少走一段路而践踏绿地等不良现象。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德育——以例启人

1、讲述史料渗透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所学的知识,收集和设计一些史料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学数学的热情。如,学习《乘法口诀表》时,介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时,介绍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在中国古代数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负数的引进和使用方法;还可介绍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得准确到小数点第7位的人,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等。

2、创设情境渗透

教师要利用教材主题图和充分挖掘生活资源,通过设计有效的情境创设,达到数学与德育的融合。例如,在教学《轻与重》一课时,可以设计“小巧去看望爷爷”的故事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从小巧带上自己爱吃的食品去看望爷爷,到帮助爷爷按轻重的顺序将物品放到书架上,还有最后带爷爷去游乐园观看动物玩翘翘板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故事情境中,感知、体验、掌握比较轻重的多种方法。整个教学的设计,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习得,而且在教师的精心的设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3、引用数据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如,在教学《年、月、日》后的练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年_月_日,到_年_月_日正好成立100周年,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和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可以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1)1949 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000吨,1991年达到70000000吨,1996年达100000000吨。(2)我国1996年:钢产量达10000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100位以后;煤产量是140000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却处在世界第75位。通过设计这一组组令学生震撼的数据,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从中感受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巧用错误渗透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概念不清、计算马虎的错误现象,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巧妙利用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信息,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学资源作用,并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有机渗透其中。例如,在备课时可预设学生作业的某些典型错误,让大家在课堂上判断与争辩,培养学生认真看、仔细想、写端正等各种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良好学风。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题,如教学《年月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有人私自开了一张介绍信(日期是2003年2月29日),请你鉴定一下这张介绍信是真是假?为什么?”巧用错误可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明辨算理与是非的意识。

三、设计“数学活动”有效渗透德育——以行导人

1、学会合作交往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在备课时积极设计一些学数学、做数学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差异互补,而且学会与他人的团结互助。如,教学《加倍与一半》时,可设计“将糖果分一半或加倍给他人”的活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在课后“制作年历卡”的活动;教学《米、厘米》时,可设计测量人的身高、教室长度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培养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行。

2、学会自主自理

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今天我当家”等一些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

能力,也是拓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几时和几时半》后,教师设计一张“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表”,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和讨论,引导他们在交流与比较中,认识与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道理。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日常小调查,如让学生对自己家庭每天的水电用量、每个月的电信费情况等作调查,再通过计算知道自己家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使用情况。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起到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数学,做生活小当家、家庭小帮手的作用。

3、学会积极竞争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数学活动。如可设计一些“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系列评比活动,也可设计一些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的抢答赛、速算赛,还可设计“摘苹果”、“火眼金睛”等各种闯关游戏。设计有效的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积极竞争,在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集体的荣誉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契机,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度、有机、有效地渗透德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时鲜、更具有活力,才能让数学学科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更大、更强的功效。

有效,从这里开始

嘉定区南翔小学朱燕青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针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采取了“单元计划集体备,个性化地备好每一课时”的备课方法来,从而使自己的日常教学变得有效。

一、单元计划集体备的意义

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开展以任务驱动为目的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项目研究,解剖一个单元的知识任务,学习和掌握任务分析的方法,做出对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的计划,随后根据数学的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这三个学习层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1、这种备课方式让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通过对整册教材的单元划分。首先能让自己通读一遍教材,对整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有了了解,对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也做到心中有数,甚至还可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教材中一些内容的编排顺序,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这种备课方式帮助我们改善日常教学

我们一般把5-7个课时定为一个小单元,我想可以提前一周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集中写好每一课时的教案,这个应该能做到的,因为前期的工作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并且最好能一气呵成一个单元的课时教案,这样印象就深刻了。如果一个单元的内容分几次备或一次备几个单元,效果可能就会差些,因为一下子记不住那么多的教案,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精心设计的单元测试参考题的安排更能体现这一点,因为通过大家群策群力设计的单元测试参考题让每位教师都明确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所以能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解决重点、分散难点。分句话说,我可以在第一课时完成,也可以在第二课时完成或者一课时完成也可以两课时完成。总之,教师能全方位地左右教材,再也不会出现这个知识点我只讲到但没讲透等需要补缺漏的遗憾,也不再需要每天奔波在备课、批改、补差中,尽可能地多点时间让自己再学习。

3、有利于自身业务水平提高

经过这种模式训练,我想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我们都可以信手拈来,提高了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机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浏览资料、收集素材、整理练习,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研组的活动也不会无内容、无主题,永远会有探讨的话题,促使着大家共同进步。

4、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通读教材到研读教材,课堂教学质量有了保证,从设计习题到活用习题,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二、个性化地备好每一课时

在清楚每节课在单元和整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后,要“钻”进教材之中,集中精力备好每一节课,解读其知识内容,弄清编排意图,这样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不愁教不会学生了。所以得先备学生,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即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知识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现在我们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一节课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

(1)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以前在讲《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内容时,自我感觉设计的内容比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举出很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如:栽树先栽两棵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的位置;班级摆桌子,前后各摆正一个,中间的桌子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了;木匠师傅用墨斗打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枚钉子,然后在钉子之间拉一条绳子,定出一条直的参照线,这样砌出的墙就是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实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这个问题,问的太随意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就拿在座的不是数学老师的,要回答的比较规范都很难。学生的表现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任何反映。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课堂内仿佛都能够听到师生间平静的呼吸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象到的,还好有几个事先看书的,把答案说出来了。上完课时,在反思这节课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还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问题他们消化得了,什么问题他们消化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课前备课时,对于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思考,导致问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作答的。所以,我现在备课设计问题时,总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回答出来?

(2)备课时还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学习分数几分之几时,我出示了一道看图填空题:把一个整体平分成()份,每份都是这个整体的(),涂色有这样的()份,是()个(),涂色部分是整体的()。而后请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来完成,当这位学生回答到()个()时就答不上了,我就不高兴地不加评价地让他坐下了。课后,我突然觉得我又一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会不会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经过这么一次,他以后上课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而且对于他的学习水平来说,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得到的应该是表扬而不是冷落。

通过这一次教训,在设计问题时,我总是把问题设计出几等,这样既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绩。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三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植树问题、抽屉原理、分数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备一节课时,我总会想一想哪个点是这节课的兴奋点,怎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分三个点来引导学生兴趣。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学用方程解追及问题时,我把它设计成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每分钟可跑200米,而乌龟每分钟只能爬10米。骄傲的兔子说:“龟老弟,我先让你爬380米,我再追你,一眨眼工夫就可追上你。”那么兔子用几分钟就可追上乌龟呢?不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抢先回答:“是2分钟,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找出:380米+龟爬的路程=兔

跑的路程或兔跑的路程-龟爬的路程=380米的等量关系。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数学走进了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使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教学口算加减法口算时,多媒体上呈现爸爸、妈妈带小明到商场购物的情景,这样在课内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学生犹如亲自经历了购物的实践,觉得数学知识就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欲望,自己构建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活动,而数学习题是组织数学训练的主要载体,也是教材中能展现学生才能和创新能力的最具活力的成分。

例如学习《应用题》后,出示了上海市电力公司发票联,让学生先观察,很快交流看懂的部分和有疑问的地方,在师生的讨论、答疑中,我任选一个量作为未知数,让学生根据帐单所含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计算平段的用电量和总价,计算谷段的用电量和总价,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想:有效的课堂追求的是简单和实用,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我们应当把每次的备课、每天的教学,当成是自己练兵的好机会,在课堂上享受教师职业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自发自动起来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学科实施讲学稿点滴

安亭小学朱英

二期课改课程纲要中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转变。我们小学五年级英语学科尝试师生共建的讲学稿的形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习自发自动起来。

讲学稿设计是教研组内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结合,是在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再设计和完善的过程,对使用的教师而言是一份成熟而有价值的教案。对使用的学生而言是一份言简意赅的学习纲要和学习指导意见。它的设计过程分两步走,一由教研组内教师对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知识点进行梳理后,将重点印发给学生,征求学生学习需求;二由学生提出学习需求,各班任课教师整理学习需求与梳理的知识点结合,根据班级特点预设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组成一份讲学稿。英语学科的讲学稿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列出本课时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第二部分为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根据本教时的学习重点自学单词,听录音自学课文内容,自制学具;第三部分为师生共学过程;第四部分为习题配置,根据课时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配置习题并为学生提供每天一篇的英语课外阅读;第五部分为后感。突破传统的羁绊,我们收获的一些成效:

1.与学生共建学习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使学习过程更有目标性。通过讲学稿,学生不仅知道了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做哪些准备,还知道该怎样去准备,有什么疑惑可以通过课堂来得到解决。在讲学稿的设计中除了有学习目标的出示,学习重难点的分析,还有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学生可以通过目标指引,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语法知识小练习和口语训练小练习学生可以先尝试练练、议议、说说,通过课堂来验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学生共建学习过程,创设了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步骤的实施。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伙伴,交流的伙伴。课堂气氛民主、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活动变得自然而轻松。同时,轻松的课堂氛围,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中国有句古语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了如指掌,对学习内容可以超前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也就明显了。我班有两位学生每天坚持解读讲学稿英语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再则,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预设的口语小练习,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语言表达的畏难心理消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语段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每天课前的主题谈话不再是志愿者三三两两,而是参与者踊跃;发言质量有了提高,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也多了。最重要的是,轻松的学习环境还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份讲学稿有如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份藏宝图,学生从对讲学稿的好奇,尝试学习方式的转变到享受学习成果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3.与学生共建学习过程,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讲学稿是我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选择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旨在通过这种教与学的策略来解决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综合学力。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从每节课学生主动发言面不到50% 到每节课90%以上,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学生不能完成课后拓展作业到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还渐渐养成做摘录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练习,学生都表现出自我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2)学生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经历了好奇、习惯、成功后能在学习上不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表现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3)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从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步骤,选择学习策略,实施学习活动,反馈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均在参与,教师只是引导和配合。4)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在讲学稿实施一年的时间里学生掌握了英语学习的方法,从不会学到会学,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想学,乐学的热情。可见他们是在富有成效地学习。5)学生课外阅读能力长足发展。一年中,学生每天可以得到一篇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通过查字典学单词,通过回答问题理解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丰富的人文知识。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的模块设计紧密结合,是对教材的适度拓展,有对语法知识的有效训练,还向学生介绍了西方的节假日和传统文化。

由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经历相结合,与学科教学活动相整合,还适当渗透中西文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使学习活动变得自发自动起来。

有效课堂要从备课抓起

嘉定区封浜小学张剑锋

有效课堂要从备课抓起,首先,掌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再次,了解前后教材的衔接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学习上达到的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备课。接下来我就从设计数学教案等方面谈几点:

1、教案应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①教学目的要求: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②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知识体系,确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定位一定要准确。

③教学内容与过程、策略:教学策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

教学方法必须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在设计教案《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设计试飞两架飞机模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生在飞机上找出了原因,一架飞机是对称的,另一架是不对称的,从而引出了本课主题,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对“什么是轴对称”有了初步认识,对于新课的探究就事半功倍了。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如在进行“0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就能采用故事的形式,小胖到人民广场游玩时,看见一群白鸽正在广场上觅食,他捡起一块石块向白鸽扔去,白鸽都被惊吓地飞走了;在这里学生既认识了“0”,也对小胖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谴责,可谓是一举两得。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④板书设计:

书写规范、整洁美观、突出重点、能起到一目了然之效。板书在下一节课前就消失了,因此,板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板书:

三角形锐角个数直角个数钝角个数

锐角三角形 3 0 0

钝角三角形 2 0 1

直角三角形 2 1 0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⑤作业设计:

应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发展性。针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习题,多进行对比性训练,在对比中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并且在每次的作业反馈之后,还需要求学生编写错题集,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⑥课后小结:

可以教师小结,也可以由学生小结。

2、备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常见模式

①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

造“景”感知,引导建构(发现);设“样”训练,巩固建构;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练,完善建构。如在教学应用题中,采撷了学生在秋游活动中的画面,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出示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的情景(拔萝卜——二(3)班学生在菜园里拔萝卜。)

男同学拔了36个

女同学拔了28个

共拔了64个

张老师收集了一些信息;看了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四人小组讨论,看哪组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讨论,汇报。师板书。

问题(1):二(3)班学生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问题(2):男同学比女同学多拔了几个萝卜?

问题(3):女同学比男同学少拔了几个萝卜?

问题(4):男同学拔的萝卜和女同学相差几个萝卜?

问题(5):女同学拔了多少个萝卜?……

师:请小朋友选一个问题独立完成列式解答。

……

这个环节的应用题就数量关系来看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较熟练。所以在设计时主要侧重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改变条件重新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已学的应用题自主的作一个回顾、练习。起到了一题多用的效果。

②问题导入形成的教学模式

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主动获取知识。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动手感知;引导学生“发现”。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二年级小统计的任务之前,可以先复习一年级的小统计,然后出现新知识,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你们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小统计;这样的模式既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衔接,又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深入过程,是知识延续性的体现。

③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应当以学生自己作习题为主,而且是以作变式题为主。这种课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教学中的“变式导练,应用构建”和“归纳提炼,完善知识”。提高习题质量的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即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如在学生认为最简单的计算中适当地加入些变式练习既能使学生感到计算不枯燥,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5=90、90-()=65、90-()=65、()-65=25这组简单的加减法题包含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只要教师能适时引导,及时归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④复习题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进行系统归纳,然后再适当练习,重在

知识的类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对每讲完一节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对实践进行及时经验总结,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立足备课,曲径通幽

嘉定区娄塘学校刘萍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拓展教学的运用,要打破固有的“教科书”、“课堂”的概念,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关健词】语文教学拓展创造性迁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拓展教学?首先,从语文课的特点来看,它是语言、文化、社会、学生、教师等各要素统合起来的一个综合系统;从语文课所入编的教材来看,它涉及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诸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而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我们进行拓展教学提供了契机。其次,在承认课堂主渠道的同时,还应突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再次,《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精神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拓展教学的运用。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即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固有的“教科书”、“课堂”的概念,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可以说“拓展”是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延伸部分,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必然设置。笔者在平时的备课中,也尝试着设计拓展教学的环节,发现拓展教学中的拓展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同时拓展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拓展,化解难点

巴班斯坦曾讲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对文本的解读则是重中之重,但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地课外拓展,那么由此及彼就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藏羚羊跪拜》一文是预备班第一学期的课文,在备课中我发现此文语句虽浅显,但内涵尤为丰富。作者通过一个极其感人的故事,既表现出藏羚羊那种伟大到几乎悲壮的母爱,更由此引发出深层的思考:人类究竟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从学生的年龄来看,六年级的学生读这篇文章时最先感受到的无疑是藏羚羊的母爱。可是,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关于藏羚羊的描写其实并不多,反而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那个老猎人身上,这是为什么?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位集“杀生和慈善”于一身的老猎人,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再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应该就是他们在学习中的难点。

为了化解这一难点,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感悟藏羚羊伟大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初步认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及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在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拓展环节——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把《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学生,并预设了这样一组讨论题: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怎么评价这种角色?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学生基本上能够达成一个共识:在斑羚飞渡这一悲剧中人类充当的是自然界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人类自诩是高等动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主宰。人类拥有强劲的思维能力,拥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则是轻视它们,任意屠杀它们,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如果人类再不觉醒,不与自然和睦相处,大自然将会用自己的方式对人类进行严惩。

因为在备课中,有了拓展阅读《斑羚飞渡》的铺垫,在新授课《《藏羚羊跪拜》的学习中,对“感悟藏羚羊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认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一难点的化解可谓羚羊挂角,了无痕迹。

二、课中拓展,巧学新知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是因为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积极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运用“同”中找规律、“异”中见个性、比较中扩展和延伸的比较方式会收到有效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的良好效果。

《松鼠》是预备班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此文虽内容浅显,但却是一篇极具示范性的文艺性说明文。此文抓住松鼠漂亮、乖巧的特点,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性格。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渗透着作者对说明对象——松鼠的细致观察,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这小生灵的挚爱。生动的说明语言激发起读者内心珍爱生灵的美好情愫,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阅读说明文、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该文的示范作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分类及其基本知识,在备课中,我预设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收到了极高的教学效果。

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出示了《辞海》中对松鼠的一段介绍,并设计了一道小组合作探究题:这段文章与《松鼠》一文在语言描写、内容上有何异同?

通过研讨,学生知道了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前者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后者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叙述和描写等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还知道了根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课后拓展,迁移写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中要体现“以读促写,听读结合,讲读并进”的原则,引发学生的兴趣,以阅读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不能把富有人情味的语文课简化成技能训练的场地。实际上,一篇写作特点鲜明的课文也是一篇帮助学生写作的范文,所谓“劳于读书则逸于写作”,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根据文章的写法进行适当的写作拓展,学生应该容易掌握该写法了。

《羚羊木雕》是“少年心事”单元中一篇描写学生家庭的文章。它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典型小事,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揭示出一个大的思想观念:家庭成员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有矛盾时,也要从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而不应一味强调自己的主观理由。这样才能培养家庭成员之间浓厚的情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本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如文中的“我”开始时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隐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和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木雕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另外,文中插叙的使用也很有特色。为了说明“我”为什么送羚羊木雕给万芳,文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这

其中插叙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交代:“她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关的往事,由叙述进入插叙,用“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实现了插叙的结束等等,这些特点对指导学生的写作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在备课中,我从两方面着手进行预设,为迁移写法做铺垫。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围绕“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这一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对“插叙”这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文章结构顺序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基于本文有这样两个写作特点,我在备课时,给本篇课文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你以“沟通”为话题,在随笔中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和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注意插叙的使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因为有了前期充分阅读的基础,这篇习作可谓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在备课中找准了“辐射点”也就找准了拓展的“曲径”,更为语文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我想,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课堂延伸的创设,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的开放,课堂知识的延伸,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宗永臣.创造性拓展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2007.11.

2、孙敬文.“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语文园地,2007.5.

3、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备课“预设”外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处理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嘉定区南翔中学金玉成

【关健词】预设生成性资源处理

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设的生命信息。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和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教学既有课前备课时预设的一面,也有课中生成的一面。可以说课堂所体现出的亮点不再完全是教师备课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在生成和重组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都可能产生教学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就缘自于生成。然而,许多专家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地利用,仍按原来的备课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因而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

我是一位化学教师,十几年的教学中曾经浪费了很多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当然也捕捉到一些生成性资源,下面谈谈我在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性资源时的若干体会。

案例一:风雨过后是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每听到这句歌词时,我就会想到在上高二有机化学《苯》这节课时的一段情景:

这节课我把教科书上的编排内容作了改动,原本的两个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实验,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论证苯的分子结构中没有碳碳双键。在实验前我特别强调:“做完苯实验后的废液不能倒在废液缸里,实验全部结束后一并倒到讲台上的容器中。”

一切都在进行中,突然最后一排的一个废液缸里着火了,而且冒出了黑色浓烟,那个位子上叫李冬的男同学迅速站起并向后退了几步。当时我注意到他的脸色很难看,我就明白他没有认真地听,刚才是在玩火柴。

旁边有学生惊叫:“着火了!”整个场面有些混乱,我此时冷静地对李冬同学说:“你想个办法先把火灭了。”邻桌的学生说:“用水浇。”边说还边把水倒进了废液缸,结果让很多学生愕然,火仍然在烧。我虽然也很想及时把火灭了,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于是,我就问:“要阻止物体的燃烧,最容易办到的是什么方法?”只听有学生说:“隔绝氧气(空气)。”我马上就说:“那还不去准备室找东西!”学生从准备室找来了木板盖在了废液缸上,火灭了。

这时我说:“我们请李冬同学来回答几个问题。”学生们的头都“唰”地转向李冬的方向,“刚才的火是如何会烧起来的?”李冬低着头,叙述了刚刚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听讲的决心。紧接话题我有问到:“根据你刚才看到的一切,能告诉同学们苯的一些重要性质吗?”他慢慢的回答道:“苯密度比水小,易燃烧……”答的有条不紊,等他答完我向全体同学说:“李冬同学回答很好,我们给他的精彩回答以热烈的掌声。”

四年级科学上册电子备课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3课时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的多样化及其主要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和图片(或自带一些食物)。 2、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并随机板书课题。 二、了解食物 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生答) 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 馒头米饭面条……(面食) 白菜豆角西红柿……(蔬菜) 鸡肉鱼肉猪肉……(肉类)等。 大家还知道哪些不常见的食物呢?

最新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品版

2020年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精 品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教材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40篇

小学四年级优质课外阅读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诗人笔下,玄武湖美丽而神奇,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于是,我忍不住去游览了一番。 玄武湖的周围是高大的明城墙、秀美的九华山和古色古香的鸡鸣寺。水,城墙,山,寺,相映成趣,成了人间天堂。 步入“环洲”,只见碧波轻盈而来闪电而去,多像一个孩子。这孩子(玩顽)皮而可爱,美丽而娇柔,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朋友。岸上杨柳依依,多像一个个动人的姑娘在梳洗自己的长发呀!有的游人赞叹不已,还有的与这细柳拍照留(恋念)。这时,微风(拂佛)来,让人神清气爽。那细细的柳条,随风(飘漂)动,好像跳起了美丽的舞蹈。还有的柳条,宛如烟云舒展,所以便有了“环洲烟柳”之美称。 再赏“樱洲”,“樱洲”其实是个洲中洲。“樱洲”上种满了樱花,因此提名为“樱洲”。樱花粉红,粉红的,有的还粉里透白。每到春天,樱花一树树,一丛丛,都绽开了笑脸,多么像少女那红扑扑的脸庞呀!樱花树上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真美呀!“樱洲”上花不仅美,而且多,无怪乎人们称它是“一片花海”呀!记得诗中有云“人面桃花相映红”。可在“樱洲”上,只要有樱花就足以让人怀念。 玄武湖,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1、我能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1分) 2、我会用“”画出文中()里正确的字。(2分) 3、我能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3分) ①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②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情趣。() ③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 4、文章描写很美,比喻句很多,我能用“~~~~~”从文中画出两个比喻句来。我还能自己写一个比喻句: 。(4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四年级课外阅读教案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 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标注读书感受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遇疑惑善提问学后运用乐趣多

(完整版)四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第一次集体备课 (横向教研组) 年级:四年级学科:科学 一、研讨内容:第一单元 二、研讨时间:2月23日 三、研讨地点:南校区校长室 四、出勤人员:陈洪波吴敬圣邢晓蓉 迟到:无病事假缺席:无公假缺席:无 产假缺席:无无故缺席:无 五、中心发言人:吴敬圣主持、记录人:陈洪波 六、活动程序: 1、主持人布置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活动目的、程序安排。 2、中心发言人发言。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方案。 3、主持人分课时组织大家讨论。每一课时确立一位主要发言人,教研组成员逐课时进行讨论,其他人共议。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科学性作业设计等展开讨论。 4、中心发言人小结本单元需要把握的要点问题,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整体教学思路等。 5、最后合理分配好本单元每课时的课时主备人,提出二次备课和教后反思的各项要求。 七、整理活动记录: 1、中心人发言 吴敬圣: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人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 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 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 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陈洪波:

从我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下几点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邢晓蓉: “新的生命”单元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更加了解本单元是一个严密的结构,所要准备的器材有:观察器材:放大镜,镊子,烧杯。 观察材料:油菜花,棉签,油菜果夹和种子,南瓜的雌花和雄花,黄豆、蚕豆的种子,各种动物的卵(如青虹、蟾蛛、鱼、鸡蛋、鸟等)。 课件或挂图:植物传粉、受精,鸡蛋孵化过程,胎生动物的繁殖。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四年级群文阅读备课.

四年级群文阅读备课 第一课时 一、主题说明 配合人教版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主题选编的。《武夷撑排人》《秦将军俑》《泰山斩云剑》《庐山落霞》《雾中情》《黄山记》《仰望布达拉》七篇文章,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自然、文化风貌,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从而养成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目的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学生主动悟文、主动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达到教1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二 三、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语文同步阅读教材:《秦将军俑》《泰山斩云剑》《庐山落霞》《仰望布达拉》。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世界遗产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文字的品析,让学生感受祖国“世界遗产”的奇特,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孩子们,学习了第五单元,大家都知道,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这些景观的图片,看看,你能不能知道分别是哪呢? 2.图片定格为一副展板。现在,这就成了我国的“世界遗产”风光展板,相信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二)、主题回顾 《长城》:气魄雄伟 《颐和园》:景色秀美 《秦兵马俑》:气势雄伟 (三)、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中,也选编了7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4篇。(将四幅图片逐一放大,学生说出名称,填充“知识树”)前几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拿出《阅读记录表》,和自己的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同样的景观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否相同。 2、这几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 《秦将军俑》:秦将军俑栩栩如生──作者着重描写了俑的哪些方面,让我们也深有同感?──神态、衣着…… 《泰山斩云剑》:泰山斩云剑能斩云化雨──是吗?怎会这么奇特? 《庐山落霞》:庐山落霞像一幅五彩织锦──这幅五彩织锦美哉妙哉,美在哪,妙在哪?《仰望布达拉》:布达拉宫雄伟庄严──所以作者徐治平觉得布达拉宫像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最新完整版 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2020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一)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 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 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探索 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课题:7、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 教学目标: 探究:能说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知识: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学习用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情感:能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教具准备: 铅笔、钢笔、圆珠笔、削笔刀、卷笔刀、文具盒、笔袋、橡皮、水彩笔、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各种纸、改正液、透明胶带等。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 问:你带来了哪些学习用品?常用到哪些学习用品?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学生说教师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学习用品?学习用品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使学生知道“凡是在学习中用到的物品就是学习用品”。学习用品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我们爱惜学习用品。 二、指导学生将学习用品按不同标准分类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学习用品,你能给他们分类吗?按什么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哪些学习用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分类方法。 3、教师归类板书。 三、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学习用品,提出研究问题。 1、问:面对这些学习用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学习用品,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按一按、捏一捏、用一用、试一试等办法,能发现哪些有趣饿现象?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哪些是你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内交流、讨论。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问题。 5、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课外你们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课题:8、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 教学目标: 探究:1、能发现使圆珠笔芯伸缩的原因是有弹簧,通过实验能发现弹簧的特征。 2、能举例说出与弹簧有类似特点的物体,会做物体弹性实验,并能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知识:能根据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弹力和弹性。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

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

最新关于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大全总汇

最新关于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大全总汇 关于小学四年级小学科学备课教案范文要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以下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大全总汇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_》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

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关于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大全总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动植物正在灭绝或已经灭绝了. 2、认识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4、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我国一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难点:会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课前做的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语文】四年级阅读课教案共(41页)

四年级阅读课教案: 《安徒生童话》阅读教案 一.阅读内容:《安徒生童话》 二.阅读目的: 1.通过本书的阅读,不仅能扩展小学生的文学及历史知识,还能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提高了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让学生们自己读喜欢的书籍,到书中去体验快乐,拥有快乐的童年。 三.阅读准备:《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四.阅读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美人鱼》、《丑小鸭》、《拇指姑娘》、《豌豆上的公主》这些童话故事吗?那你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故事是谁写的吗?(简介作者)他还写了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优美的童话,他就是安徒生,伟大的童话作家。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话世界吧。 (二)指导读书方法 1.阅读时能基本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 2.边读边勾画你最喜欢的,认为最好的地方。 3.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自己能试着说一些。 五.阅读交流 (一)小组内交流 你读了《安徒生童话》的哪一篇,有哪篇文章你最喜欢? 学生只要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优美的语句,以及其中的段落,并且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就可以了。 (三)全班交流 1.组内选代表发言 2.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做补充。 3.说说你是怎么去读课文的。 (四)拓展延伸 把你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指导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交流,使学生了解《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并能从鲁宾逊的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他的顽强与乐观精神。 2、学会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四年级(下)科学学期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学期备课 课程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学段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2、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二)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 2、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是有许多领域等 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2、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加和科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的谈论与活动; 3、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 影响; 学期教材分析 学期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是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盒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学期目标 1、知道对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形态。 2、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归纳某一动物的共同特征。能长期参与科学活动。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 3、知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4、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喜欢大胆想象。乐于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能根据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与预测方法。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方式》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导学案 通过预习知道运动有哪些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谈话:同学们,看一看,图片中的他(它)们在干什么? 2.学生描述。 3.讲述:滑、跳、荡都是他们的运动方式,今天老 师将带大家具体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二)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1.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一位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提问:这位小朋友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运动的

轨迹是什么样的? (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 2.研究青蛙跳、荡秋千 (1)课件出示青蛙跳、荡秋千的小女孩。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他们的运动特点,并画出他们的运动路线。 (3)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比较并汇报。 3.用同样的“画出运动轨迹”的方式论证其他几个例子。 4.分类:能按运动轨迹的不同将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标准分?如何分?汇报交流,老师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运动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 1.观察课前准备的不同物体,将它们归类。 2.小组自主活动 3.汇报、交流。 (出示教材第33页插图) 4.提问: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5.学生讨论、交流。

6.小结: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不尽相同,它们有着各自的运动方式。 (一)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出示易拉罐,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2.活动:让易拉罐在桌面上运动起来,说出它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讲述:像滚动的易拉罐,有些物体在运动时同时也包含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称为复合运动。 4.(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5.汇报、交流。 6.提问: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举例说明) 7.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都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五)巩固、拓展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运动的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听到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感到很欣慰。我希望课堂只是我们探索的开始,课后会成为我们探索的延续,老师希望课后搭架继续观察物体的运动,判断他们的运动方式。

四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安徒生童话》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书的阅读,不仅能扩展小学生的文学及历史知识,还能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提高了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让学生们自己读喜欢的书籍,到书中去体验快乐,拥有快乐的童年。 教学准备:《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美人鱼》、《丑小鸭》、《拇指姑娘》、《豌豆上的公主》这些童话故事吗?那你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故事是谁写的吗?(简介作者)他还写了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优美的童话,他就是安徒生,伟大的童话作家。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话世界吧。 二、指导读书方法 1、阅读时能基本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 2、边读边勾画你最喜欢的,认为最好的地方。 3、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自己能试着说一些。 三、阅读交流 1、小组内交流 你读了《安徒生童话》的哪一篇,有哪篇文章你最喜欢? 学生只要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优美的语句,以及其中的段落,并且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就可以了。 2、全班交流 (1)组内选代表发言 (2)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做补充。 (3)说说你是怎么去读课文的。 四、拓展延伸 把你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飞翔的教室》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飞翔的教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学生读凯斯特纳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同桌交流、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 三、走进凯斯特纳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德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一同去阅读这位20世纪最出名的德国儿童小说家的作品《飞翔的教室》。2.你都读过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哪些作品呢?生自由发言。 3.简介作者。 四、感受《飞翔的教室》 1.认识文中的主要人物。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名称对号入座。(题略) 2.生交流故事情节。 3.说出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喜欢的理由。 五、我心中的故事 1.师生共同探讨“你怎样看待完全中学和实德中学学生间的那场大战?对那场战争中每个人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乌利为什么要从体操梯上跳下来?乌利的一跳获得了什么?如果你是乌利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伯克博士是怎样对待以上两件事的,对博士的态度你有什么评价? 4.马丁在谁的帮助下终于和家人团聚了?如果你是马丁,你会怎样感谢帮助你的人? 5.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主题有:友情、勇气、自信。你能说说你是从哪些人之间读懂了友情?从哪些人身上读懂了勇气和自信呢? 6.结合文中人物说说你对“友情、勇气、自信”的理解。 7.读P8两段话(略)。生谈感受。 六、圣诞之夜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飘洒着雪花,散发着芬芳,闪烁着霓虹,回荡着歌声的圣诞之夜,马丁一家是多么的幸福吧!那个孤身一人的约尼,躺在床上的乌利,还有正直的博克,不抽烟的人,他们是怎样过的圣诞节呢,请根据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合理的想象,写一段故事。 七、总结 让我们像作者所写的那样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

四年级科学上册《身体的结构》备课设计 教科版

《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身体的结构》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身体的外部形态,二是观察身体内部有什么,三是身体怎样工作的。在教学过程中,用文字描述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学会和同学交流,并相互评价,在评价中获取和巩固新知;观察内部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希望通过看、摸、听等多种感官的亲历活动,激发它们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同时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知道人体外形的特点和人的许多功能密切相关。 2、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人体的特征;用文字描述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学会和同学交流,并相互评价,在评价中获取和巩固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能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想象能力。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引起对自己身体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和发现人身体特点的欲望。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自觉地建构关于人身体特点的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 四、教学准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说课材料

科学教案 四 年 级 上 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