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6021769.html,

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作者:马红光

来源:《理论导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多次以运动式治理方式进行的整顿,其

整顿实践显示,运动式治理已是一种常规化的政府治理方式,表现出程式化和不规则的周期性特征。路径依赖以及有限的治理资源是导致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重要原因。驻京办的整顿过程以及影子驻京办的存在与合法驻京办的选择性职能实践表明,常规化的运动式治理实现了工具性达成,但却疏于目标性达成,致使治理成效下降。因此,这种治理机制亟需改善。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常规化;驻京办;政府治理;治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32-05

近年来学界对运动式治理的讨论大量出现。[1] 运动式治理的最大特点是暂时叫停原科层制常规过程,以政治动员过程替代之,以便超越科层制度的组织失败,达到纠偏、规范边界的意图。[2] 以此看,运动式治理的运作方式有别于科层常规机制。目前一般多倾向认为它是一种非常规的治理,在运作方式上具有明显的非制度化、非常规化和非专业化特征。[3][4] 这些看法提供了洞见,不过对现实治理的认识并不全面。孤立地看不同的治理事件,运动式治理是非常规化的。但若持一种联系的动态的整体视角,或许会发现运动式治理已成为应对危机的一种常规化机制。那么,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就成为深入理解政府治理不能不回答的问题。本文以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以下简称驻京办)的整顿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

一、常规化整顿的形成及其特征

驻京办经历的最近一次整顿发生在2010年,这是一场典型的运动式治理。整顿的直接起因是舆论的催化。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驻京办饱受诟病,如“三不管”“跑部钱进”、权力寻租、腐败多发等。集中式的报道使外界从揭发个别问题蔓延到对驻京办机构的存疑,“驻京办问题”被放大化了。几乎一边倒的社会舆论引起体制内的关注,发现驻京办事机构存在诸多问题,遂要求对各省市县及政府职能部门等所有政府驻京办进行集中的清理规范。从整顿起因看,它符合运动式治理启动的条件,即当某一重大事件暴露出官僚体制常规机制的严重弊病时,当权者会启动这种治理机制。[2]

正式启动的标志是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该文件先是传达至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然后在各省辖区内动员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