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及其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及其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及其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论文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标准。只有是善的才可能是真的和美的。价值是以道德价值的形式存在的, 重群体轻个体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人际交往中应自我尊重, 彼此尊重,互惠共赢。以群体为本位。以天下为己任。, 天人合一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明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性与天道是相吻合的,人伦原则成为了天地万物的原则 知行合一先秦儒家更多地是从伦理道德的要求出发, 重视行的意义 重道轻术道 即是超然于外在形体又存乎于外在形体的非物质的内在抽象的本质、规律、原则、道理、理性、人文、精神、理念以及本体等; 器 即是形体外在具体表现出来的事实、现象、器物、工具、科技、行为、实践、物质以及功用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主要探求的是人的心性及其主体伦理精神、行为规范, 素有 道成而上, 艺成而下 的传统。这具体表现在重 道 轻 器 ( 艺 ) , 重文轻技。重视精神, 轻视物质: 即重视本体, 轻 视功用。 以宗法为主导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 血缘民族关系、宗法等级关系占着主导地位, 与此相适应 的, 伦理道德原则就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中心原则。家族之间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 必须靠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 重义轻利先秦儒家强调 内圣外王 ,注重存养修身与经世致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家的 理想蓝图是以家庭为本位的, 他们又将齐家的根本、实现仁和社会的理想落实在孝道之上, 认为孝德是一切仁德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人在家中的孝行可以延伸拓展施于社会中 形成由家至国,家国相连, 血脉相亲的目的, 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凝聚力极强的家国观念 , 即义利观念, 先秦儒家强调义利合一, 先义后利。[ 2 ] 家国一体家族的扩大就是国家, 君主就是这个扩大之家的家长在这种制度下, 等级、 尊卑十分森严, 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隶属依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就是延伸和强化伦理道德规范, 以此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等级尊卑关系。 法律约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伦理道德规范实际上具有法律的效力, 违背了三纲五常, 也就是触犯了法律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 地理条件 中华民族生长于东临太平洋,西临高山戈壁,南濒印度洋,北临大漠与原始森林,西南有青藏高原,的封闭环境中,与其他文明中心隔绝或距离较远,古代简陋的交通工具无法打通外部的联系,导致中国古代文明封闭。而平原广阔,土质肥沃,河流众多,人口密集的环境,有利于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经营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却不利于发展一种开放性的商品经济。故中国社会千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其影响在于。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音乐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 音乐欣赏音乐欣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 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李曙明先生《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该书对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解读,此后,我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愈发深远,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中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并轩起了一场辩论的学术浪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进行研究,并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全面的解析和研究。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于生活。作为音乐美学的一种,它不仅要将生活状态和现象进行诠释,同时也要将

自己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在传统美学的根本上进行建立的,并借助一些西方音乐美学中的特点进行借鉴,进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因此,文章就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以及发展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建设;问题;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音乐复习整理

音乐美学基础 1:音乐美学历史: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著作《论音乐美学的思想》音乐美学成立的标志。成熟的标志是里曼的《音乐美学的要义》 3:音乐美学概念 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美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论的根本。 5:毕达克拉斯:和谐论。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6: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 声音,只有当它作为音乐艺术的媒介时,才能称为感性材料。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这一中介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等。综上所述,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 7:感性材料: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 8:音乐的四要素:音高,音色,音强,音值。 9:表现的具体方式:模仿、象征、暗示 10:曲体组织 在音乐作品中,音乐家们需要有更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合感染力的音响形态,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音响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短至段落,长至篇章的艺术结构,这种符合一定逻辑的结构,在音乐学科中被称为“曲体”也称为“曲式”。 11:什么是联结信息 即和其他事物联系中的音乐意义。包括指向性内容(音乐形式以外的内容)、作曲家的用意和文化意义(文化传统赋予音乐的意义) 12:西方音乐的走向:从乐音到噪音到多样化 13:音乐创作的本质 音乐创作的社会意义在于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思想,这种表达的具体方式是,作曲家对自身和他人内心的揭示,这个内心不是别的,正是人们对社会的精神和思想的体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具体方式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形式。即:(1)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2)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3)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4)把内心体验的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14:音乐想象/创作的源泉 (1)外在体验:生活的体验 (2)内在体验:作曲家的心灵深处的记忆 (3)艺术体验:现实音响现象 15:什么是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想象活动进行到某一阶段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它是想象的一部分,是一种与自我意识相对的无意识的心理行为。灵感具有突发性、创造性和现实性。 16:音乐创作的想象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它的特点是为想象者创造出未曾直觉过的甚至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音乐想象是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它的第一任务是创造出听觉表象来(创造性的想象),然后再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综合和分析,做进一步想象(再造性的想象)。 17:音乐创作的分类 (1)写景:模仿法、同构联想法、经验联想法、音乐定式法 (2)抒情: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作曲家本人的情感 (3)情景结合:以情应景法、借景抒情法 (4)喻理:通过写景和抒情的方法,尤其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现一定的情景,然后间接的反映支配这一定情景的某种理或意。 18:音乐美学中他律论和自律论的基本差别是什么 (1)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可以表现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其形式可以表现各种非音乐性的内容。 (2)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不表现各种现实中的事物,甚至也不表现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之外没有其他内容。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2012年第1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1总第20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7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朱颖原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蕴含着家国天下、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追求至善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 完善人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和为贵;义利兼顾;止于至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1-0020-0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厚博大的文化支持。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①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家国天下、忠孝仁义、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止于至善等思想精华,使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一、忠心报国,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家国是一体同构、密不可分的。国家对于每一社会个体而言,不仅是其生存的地域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其存在的共同精神家园。从“国家”一词当中可窥一斑,国是大家,家是小家。“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个人、家庭和国家构成了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国家即天下、家是国的根本、人是家的根本。基于家国同构的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主张忠孝合一、家国一体。《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祭统》中说:“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强调忠孝在价值观中居于根本的地位。孔子进一步指出忠孝的一体化,“孝慈则忠”,孝是走向忠的出发点,忠是孝的目标和结果。《忠经》中说:“忠者,中也,致公无私。”忠的价值指向是“致公无私”,就是要求任何个人、家庭、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统一。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从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家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和睦团结才会有社会的安定祥和。本着孝悌之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把家庭伦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推而广之,应用于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本着舍我其谁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使天下足食、足兵、民信,实现富国强兵、诚实守信的王道乐土。 收稿日期:2012-09-23 作者简介:朱颖原,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 02

最新 音乐美学的分析与感悟-精品

音乐美学的分析与感悟 一、引言 音乐美学听起来很深奥,也很专业,更接近抽象理论层面,距离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活动有些距离。其实音乐美学就在身边,也即在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身边,可谓之只要和音乐活动有关联,就必定和音乐美学有关联。尤其对于音乐人说来,这里包括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者,更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均不可缺少的理论武装与实践活动。譬如说,音乐人对于每一首音乐都需要反复的听、认真的揣摩、一次又一次的习练,这是因为什么,自然是为了把这首音乐的韵味把握好,在表现这首音乐时能够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上把这首音乐表现的更加美妙动听需要。也譬如音乐欣赏者喜欢某一首音乐,会反复的听,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中被不断地陶醉,有着“听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心理感应和情感收获。无疑,在理论层面,音乐美学研究的式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在实践层面,音乐美学是以音乐的形式陶冶人们心灵和性情的一种事物。无论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都需要探知音乐美学,都需要在音乐美学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教益。 二、音乐美学的衍生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音乐美学作为概念性表述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学者的著作中,以音乐美学的“激情说”引起音乐理论界的关注,及至而出现的“康德说”则将音乐美学与哲学阐释联系在一起。随后,音乐美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不断被音乐界的先哲们所热议但蕴含于其中的音乐美学的问题研究分析则体现于各国音乐家更早些的研究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音乐美学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先民的音乐意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进入活跃状态,儒家的音乐美学的诸多言论可称之为具有代表性的言论。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被大大扩展,从总体上对于音乐理论问题的一般性考察转入对音乐中的某一门类的特殊规律的探索。在音乐历史长河的奔腾不止的进程中,中国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与世界各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共同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形成和发展。那么,音乐美学在当今所体现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所要阐述的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包含了高度凝练的对于音乐美的理论性阐述和实践性阐述,其特点是音乐学与美学的结合。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学习音乐美学,了解音乐美学,可以让音乐人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以及音乐美具有正确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将看似表面的简单的孤立的音乐现象与音乐审美联系在一起,以更有利于实现音乐审美来指导音乐领域的一切活动,发展音乐事业,创新音乐事业,让音乐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人们提供更精致更唯美的精神食粮。乐于审美、正确审美、深度的独到审美,是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的动机性源头。具体到音乐人这个音乐创造者和输送者的群体说来,进行音乐创作要把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建立在音乐审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同于其他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需要对其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进行理论阐述。 【摘要】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音乐美学及其价值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早在先秦,对于音乐就产生了美学的概念,到了今天,更是给音乐的美学划分了不同的种类,例如我们当下的现代音乐美学,以及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传统美学。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美学;美学价值;传统音乐美学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价值 (1)文化价值 对于音乐来说,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特点,例如先秦,音乐多以简单的击打乐为主,到了秦中后期,在击打的基础上融入了歌词的演绎,当然那时主要的歌词文本还是诗经,初中的课文中我们所学的荆轲刺秦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两个人共同演奏了享誉古今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对于传统美学来说,这就是一种美,一种通过音乐诠释了离别的美,通过音乐来给他人传递这种美。对于文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传统音乐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作用。 (2发展价值 古代人所演奏的音乐多为简单,音符清脆婉转,例如我们看

的电影《笑傲江湖》中一首名曲《沧海一声笑》就是根据传统音乐的特点所创作的,在影片中,《沧海一声笑》是由古筝和箫演奏的,这正符合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器乐简单,音符清脆婉转。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来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当下时代产生了价值,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音乐美学产生了发展的价值,正是由于传统音乐美学的出现才促进了现代美学的产生。 (3)时代价值 前文中提到,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特点,传统音乐美学在每个时代中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古代音乐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帝王提供消遣娱乐,但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渐渐对音乐的演奏出现了美学的价值观,于是音乐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当传统音乐美学普及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的美学,并且通过这种美学的传播也对这个时代产生了相应的价值,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这种时代的价值也在变化,并且这种时代的价值通过传统音乐美学的体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杨蓉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从先秦时期形成,又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流传至今并影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人与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及个体存在方式与意义这三大问题时形成的、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以此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信念。 一、人与神的关系——原始宗教 人们意识出现了意识上的“神”要上溯到远古的殷商时代,这其中既有众多的自然神,也有死去肉身的祖先神灵,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 (一)神的分类 神的意识在商周时代的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此时,也对神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天神、地袛、人鬼。殷周时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就形成了一个天神体系。人们对众多天神的崇拜皆起源于原始自然的崇拜。而人们对地袛(即土地众神袛)的崇拜也是由自然崇拜开始的。虽然这一时期的土地众神袛来源各异,但都具有共通的自然属性。人们对人鬼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这种崇拜与天神崇拜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二)人对神的崇拜——祭祀 殷周时期人们对神的无限崇拜,流传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第一个内容——祭祀。祭祀的方式多种多样,产生的途径、施用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殷周时代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1、祭祀的目的 人对神的祭祀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消除灾害,一个是祈求神的庇护赐予福佑。人们认为,与祖先神灵有着血缘亲情,被祭享的祖先神灵会顾及这种亲情,对其子孙赐予福佑。人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自然崇拜,往往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祭祀神灵是为了现世的生灵。 2、祭祀的意义 (1)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会死的,死后的人是在另一个世界。 (2)祭祀活动表现了血缘亲情的意义加重。仪式是这种亲情的寄寓,仪式中的礼节、供献反映人们意识中的血缘价值。 (3)祭祀的仪式和象征意义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而这种习俗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差别。 二、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特点。人们往往以此作为价值尺度,在认知、评价事物是也以此作为准绳。道德本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最新整理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复习过程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音乐美学 》 音乐的本质、功能、价值

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一) 作者:宋瑾来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首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 人创造音乐,是因为有听觉方面的特殊需要。从世界范围的历史看,这种需要经历了许多变化。原始时期,萌芽状态的音乐是和劳动、宗教、礼仪、交际、娱乐等活动混杂在一起的。后来,音乐艺术逐渐从综合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也成了社会分工之一。在分工的情况下,音乐除了作为专业艺术的一个种类存在外,也依然在各种综合活动中存在着。这样,它就在多种功用中具有多种功能。在当代社会,人们将音乐用于更多的领域。这样,音乐就具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功能。可以预见,音乐除了现有的功能外,还将不断增加新的功能。 音乐能满足人对它的多种需要,因此音乐具有多种价值。对音乐的各种功能和价值进行比较,将发现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根据本质的经典定义,音乐的审美功能便是“本质功能”,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此外,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中,可以进一步看清音乐的特殊性。而在音乐艺术内部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比较,则有助于搞清音乐在艺术范围内的分化情况。 本章的任务是通过对音乐各种功能、价值的考察和相互比较,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以及不同样式的音乐的比较,认识音乐的审美本质及其具体体现。 第一节音乐的功能与价值 一、音乐的功能 1. 实用功能。 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等目的时,具有各种实用功能。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这是孔子说的,又为后世沿袭儒家思想者所认同。为什么说改变风尚习俗或道德教化最擅长者是音乐呢?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都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并且认为音乐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这种特殊功用,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持相似的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2019-03-09 欧洲文化是以神权为基础的文化,其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古希腊神话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不言而喻。就音乐美学思想而言,古希腊文明中就有一定体现。欧洲音乐美学思想逐渐形成两大理论体系: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与形式论音乐美学思想。二者不断完善与交织,对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神话中的音乐思想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不但产生了许多人类思想、文化的闪光点,而且诞生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西方自希腊人走第一条路就有许多科学、哲学、美术、文艺发生出来,成就真是非常之大。接连着罗马顺此路向往下走……”。就音乐美学思想而言,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神话中。 以众神之王“宙斯”为首的家族体系掌管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诸神拥有各种事物的权利和地位,其中包括音乐在内的人类艺术活动由“缪斯”掌管。时至今日英语中“音乐”一词即来源于此。“缪斯”掌管下手持竖琴和拨子的忒耳普西科瑞女神就专司歌唱与舞蹈艺术;手持长笛的欧忒耳佩女神专司抒情诗艺术。 由此来看,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音乐、舞蹈以及抒情诗这三种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内在联系。关于音乐的抒情性,古希腊半人半神的牧师潘与纯洁美丽的山林女神叙任克斯的故事,就更加说明了古希腊人的一种信念:抒情性是音乐的基本功能,当某种情感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或阻碍而不能得到满足和排遣的时候,音乐便可以充当一种精神上的替代物。 另外一个神话故事就更能说明音乐的抒情性了:奥菲欧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伟大诗人和歌手,其存在时代先于盲人诗人荷马。阿波罗赠给他竖琴,缪斯教他弹奏,其琴声能使草木点头、石头移动、猛兽驯服。他用音乐驯服了双头狗克耳柏罗斯、让复仇女神厄里尼厄流泪,使冥界女王佩尔塞福涅感动,最后救回被毒蛇咬死的妻子。 古希腊神话中反映出了最早的音乐审美意识,这些神话故事赋予音乐的神奇力量与今天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即:用音乐触动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改变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用音乐的力量战胜邪恶,挣脱厄运对人的束缚。音乐在听觉感知上具有的魅力存在,却是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感人既是美的体现。 二、数与和谐(1)――毕达哥拉斯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田建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科学家的时候,钱老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说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概括起来,主要的是五个缺陷: 第一个缺陷,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缺陷。简单把教学当作知识传授,没有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第二个缺陷,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着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条件和思维方式。比如选修课程问题。我国万人规模大学课程充其量也不过是两千门,而美国哈佛大学一万名学生就有一万门课程,平均一个学生就有一门课程。 第三个缺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我们评定奖学金,推荐留学生,就要求学生听话,考试成绩优秀。 第四个缺陷,我们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图书馆,这些设施管理存在着不适应。 第五个缺陷,我们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缺陷。相当一部分

教师,不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与社会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这五个缺陷不是在个别学校,在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第一个,教育对象。怎样看待在校的“80后”大学生?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很悲观的,很失望,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享乐的一代。通过这次汶川地震,通过这次奥运志愿活动,我们改变了看法。我们认为,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值得依赖的一代,责任担当的一代。我认为对这一代大学生的评价,应当从2008年谈起。 2008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灾难与辉煌交织的一年。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座标。我们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地震到奥运,我们经历的悲与喜都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因为苦难,还是因为光荣,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大学生自觉自愿把那么多五星红旗披戴在头上,挥舞在手中,披挂在身上。过去我们讲文化是在经典里,在名言警句中。2008年,地震、奥运生成的文化是震撼我们心灵的文化。2008年,这个伟大的年度,所有的经典话题,包括对这代大学生的评价,都应当从2008年来谈起。 那几个月,大家记忆犹新,非常关注汶川地震,电视台直播,有几个口号首先是从大学生里喊起来的。第一个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口号:“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他们在展示现代志愿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