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

脾胃病科常用方剂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脾胃科100首方剂

序号方名组成功用主治方歌 1 丁香散丁香、柿蒂、甘草、良姜温胃散寒止呕胃寒哕逆丁香散方能暖胃,可将虚寒呃逆退; 炙甘草与高良姜,柿蒂降气功为最2 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栀子、 泽泻、土贝母 疏肝清热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化肝青皮芍丹栀,泽泻贝母与陈皮 3 化积丸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 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 脂活血化瘀化积丸用阿魏榔,棱莪浮石楞雄黄, 苏木香附五灵脂,活血化瘀功擅长 4 黄芪汤黄芪、麻仁、白蜜、陈皮补脾润肠气虚性便秘,大便并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便后 乏力,面白神疲,脉弱 5 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理气通便气秘 6 木香顺气丸木香、香附、陈皮、厚朴、青皮、 枳壳、槟榔、砂仁、苍树、甘草、 生姜顺气开郁,和胃消食, 解滞之功 适用于气郁不舒,胸膈胀满,呕吐腹痛,大便秘结等症 7 启膈散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母、郁金、 砂仁、荷叶润燥解郁,化痰降逆噎膈。咽下梗塞,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胃脘胀痛,舌 绛少津,大便干结者 启膈郁沙苓,贝糠丹蒂仁 8 清金化痰丸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白 皮、贝母、知母、栝蒌壳、橘红、 茯苓、甘草 痰热郁肺所致咳嗽、胸闷喘促、痰多黄稠等症 9 通幽汤炙甘草、红花、生地黄、熟地黄、 升麻、桃仁、当归身养血活血,润燥通幽噎膈。幽门不通,逆气上冲,吸门不开,饮食不下,或食 入反出,大便燥结。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闭此方需 10 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 养阴益胃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不能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脉细数者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11 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 肉桂散寒、祛湿、退黄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茵陈术附寒湿伤,乃是四逆巧梳妆; 肉桂加之热更壮,此治阴黄是好方 12 驻车丸黄连、炮姜、当归、阿胶滋阴,止痢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 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本文就《脾胃论》探究李杲的制方配伍规律与指导思想,刍议如下。 1、师经旨君臣佐使之大法 李杲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研讨极为深刻,其方剂配伍总原则禀承《内经》之意,于《脾胃论》卷上特立“君臣佐使法”专篇详述此总原则。李杲强调君臣佐使之法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对于君药之意,李杲明言:“主病者为君”,“力大者为君”,且“君药分量最多”。这种明确的解释较之《内经》更为清楚、明了。“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其意与《内经》相同。在药量比重上,“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即根据治病的需要而定处方中的君药。李杲在《脾胃论》中列举了一些为君之药。如治表实之麻黄、葛根,治表虚之桂枝、黄芪,治里实之枳实、大黄,治里虚之人参、芍药,治热之黄芩、黄连,治寒之干姜、附子之类。这些药物在所主病证的很多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君药位置。 李杲在《脾胃论》中还举例以说明诸处方之君臣佐使,以帮助理解其制方之意,这种做法在其他方剂论著中较为少见。如在论述“至而不至,所生受病,所胜妄行,所不胜乘之”四个方面的关于五脏功能活动合于四时传变规律的用药法则时,明言每一处方的君臣佐使,如“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处方为:白术(君),人参、黄芪(臣),芍药、甘草、桑白皮(佐),黄连(使),这种标注对于加深理解制方思想大有裨益。 2药之所用。以气味为主 李杲认为方剂之中,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之论。如补剂多用甘味药,泻剂多用苦味药,还应随时依据药物的气厚与气薄而更换配伍。药物气味的不同阴阳属性与天地造化之阴阳属性相应,与疾病的阴阳属性相对抗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李杲认为药物“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成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成之热者,为阴中之阳”。辛、甘、淡、酸、苦、成为味之阴阳,为地之阴阳;温、凉、寒、热为气之阴阳,为天之阴阳。“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 例如,冬寒气候当至而不至,肾水不及,心与小肠之火妄行,不但反侮所胜之肾水,而且侵害所生之脾胃而致病,临床表现为“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等。根据《内经》“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处方以甘温之药如人参、黄芪、炙甘草等为之君,以苦寒之药如黄连、知母、黄柏等为之使,以酸味药

中医三基(常用方剂100首组成)

常用方剂 100 首 一、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瓜子、芒硝)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三、和解剂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大柴胡汤(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四、清热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营汤(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清胃散(生地、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六一散(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脾胃科常用中成药

脾胃科常用中成药 养血饮口服液1支*10支用法:2支BID , 口服。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胃力康颗粒10g*12袋用法:10g QD ,口服。行气活血、泄热和胃。用于胃脘痛气滞血瘀兼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疼痛、胀闷、灼热、嗳气、泛酸、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等,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柴胡(醋炙) 赤芍枳壳(麸炒) 木香丹参延胡索莪术黄连吴茱萸大黄(酒炙) 党参甘草) 胃复春片1片*80片用法:4片tid 口服。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现较单用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佳。红参、香茶菜、枳壳(炒)等 固本益肠片0.32g*36片用法:2.56g tid 口服。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主治脾虚或脾肾阳虚所致久泄久痢,适用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证见:慢性腹痛、腹泻、大便清稀或有粘液及粘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组方:党参、白术、炮姜、山药、黄芪、补骨脂、当归、白芍、延胡索、木香、地榆、赤石脂、儿茶、甘草。方解: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补气,以固其本,且黄芪可补气升提,防止久泻滑脱,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止泻,山药健脾滋肾,兼能固涩,以上均为君药;辅以补骨脂温补肾阳,收涩止泻,炮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善治虚寒便血,以上均为臣药;配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而白节协同延胡索可缓解肠胃痉挛疼痛,以煨木香辛散温通,疏通脾胃气滞,消胀除满,且能健胃消食,促进食欲,以赤石脂涩肠止泻,与地榆炭、儿条合用,固涩作用更强,并对久泻久痢所致的大便带血有其独特功效。 玉屏风散颗粒5g*15袋用法:5g tid. Po. 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苁蓉益肾颗粒2g/袋×10袋/盒用法:2g bid po . 补肾填精。用于肾气不足,腰膝痠软,记忆减退,头晕耳鸣,四肢无力。肾虚型疾病内科:慢性疲劳性综合症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症肾内科: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泌尿科: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骨科内科:肝肾两虚型骨关节病。 康复新液1.口服。1次5-10ML,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康复新液10ML。 [1] 2.口含用药时,1次5-10ML。1日3次,3天1个疗程 3.灌肠给药时,1次20-50ML,1日1次,10天1个疗程 4.小儿用量酌减规格:50ML/瓶100ML/瓶10ML/瓶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试题

◎<名词解释>◎<是非题>◎<填空题> ◎<简答题>◎<问答题>◎<病案分析> ◎<答案> ※<标题一> 一、A型选择题 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 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 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方应首选() A.血府逐瘀汤 B.桃红四物汤 C.桃仁红花煎 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 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 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 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 A.疼痛的部位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 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 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一类特选)

脾胃病科常用方剂 剂名组成配伍功用主治歌诀与速记 解表剂 辛温解表 01麻黄汤《伤寒论》【君】麻黄去节,(9g) 【臣】桂枝去皮,(6g) 【佐】杏仁去皮尖, (6g) 【使】甘草炙,(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 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速记】干妈贵姓。 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02桂枝汤《伤寒论》【君】桂枝去皮,(9g) 【臣】芍药(9g) 【佐】生姜切’(9g) 大枣擘,(3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 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 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歌诀】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速记】大嫂炒姜汁。 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 03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君】紫苏叶( 12g) 【臣】香附子炒香, 去毛, ( 12g) 【佐】陈皮不去白, (6g) 【佐使】甘草炙,(3g)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 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歌诀】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速记】扶苏劈草。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辛凉解表 04银翘散《温病条辨》【君】银花(30g) 连 翘(30g) 【臣】薄荷( 18g) 牛 蒡子(18g)芥穗 (12g)淡豆豉(15g) 【佐】苦桔梗六钱 (18g)竹叶(12g) 【佐使】生甘草 (15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 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 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 或薄黄,脉浮数。 【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速记】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 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 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0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君】麻黄去节,(9g) 石膏碎,绵裹,(18g) 【臣】杏仁去皮尖, (9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 黄,脉浮而数。 【歌诀】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速记】干妈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泻下剂寒下 06大承气汤《伤寒论》【君】大黄酒洗, (12g) 【臣】芒硝(9g) 【佐】厚朴去皮,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 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 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 【歌诀】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速记】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儿科常用方歌100首资料讲解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说明: 1、凡加☆☆处表示暂未查到与要求著述来源完全一致的方剂组成,查阅时请留意。 2、部分方剂附上方歌以供参考,主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方剂学》等,如有错漏请指正、谅解!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八珍汤《证体类要》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莲子(炒) 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漂白术白云苓北五味杭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猪脊髓蜂蜜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阿胶生龟版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连心)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 9、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炒) 大黄 【方歌】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12、五皮饮《中藏经》 【组成】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 13、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细辛生姜 【方歌】五虎汤清热定喘,细茶入麻杏石甘。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方歌】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堪灵.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藿香平胃散) 【组成】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炙甘草生姜红枣 【方歌】平胃散: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17、牛黄清心丸《豆疹世医心法》 【组成】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样本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 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 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 发挥中医药优势, 突出中医专科特色, 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强化专科规范建设,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 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 , 现有医护人员20名, 医生7名, 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 住院医师4人; 副主任护师1名, 护师3名, 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 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 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 注射药物或止血夹)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 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 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 适应医疗市场竞争, 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 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陈思芸( 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 蔡明建( 主治中医师) 张绍勇( 主治中医师) 、李传群( 副主任护师) 成员: 王勇( 住院医师) 、刘剑芳( 住院医师) 、张艳妮( 住院医师) 、李娟( 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 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 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 改进就医环境, 突出中医氛围,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 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 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 并设置内镜室。 3) 经过积极申报论证, 改进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 运用其针灸设备、理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1. 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安神定志朱龙齿,人参二茯远菖蒲,服药蜜调能益气,心虚痰扰皆能除。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用。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 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芥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头痛风攻上,正偏头痛皆能除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 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麻芍牡草方,龟板鳖甲胶五味,滋阴熄风最相当。 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13.导痰汤(《妇人良方》) (《济生方》)组成及用法:半夏四两(12g),天南星、橘红、枳实、茯苓各一两(各 6g),甘草半两(3g)。加生姜5片,水煎服。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汇总

脾胃病地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地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地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地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地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地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地治疗中更有重要地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地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地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地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b5E2R。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地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p1Ean。 在调治脾胃地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DXDiT。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地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地分寸.RTCrp。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地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5PCzV。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地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jLBHr。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在治疗脾胃病地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

脾胃病100个方剂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咣白,答辩稀溏,脉大而虚软。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炒甘草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大枣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肠鸣泻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炙甘草细辛防风薄荷茶清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

内科常用方剂

1.白虎汤(《伤寒论》) 2.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5.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八珍汤(《正体类要》) 1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11.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7.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1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19.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20.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二妙散(《丹溪心法》) 22.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23.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24.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5.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6.桂枝汤(《伤寒论》) 27.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2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29.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3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1.济川煎(《景岳全书》) 32.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33.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35.咳血方(《丹溪心法》) 36.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39.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0.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41.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2.理中丸(《疡医大全》) 43.麻黄汤(《伤寒论》) 44.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4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8.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9.千金苇茎汤(《金匮要略》) 50.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51.清营汤(《温病条辨》) 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3.三仁汤(《温病条辨》) 5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桑菊饮(《温病条辨》)57.生脉饮(《兰台轨范》引《医录》) 58.四逆散(《伤寒论》) 59.肾气丸(《金匮要略》) 60.四神丸(《证治准绳》) 6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6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桑杏汤(《温病条辨》) 64.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6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67.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68.桑白皮汤(《圣济总录》)69.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70.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71.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72.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3.五苓散(《伤寒论》) 74.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75.吴茱萸汤(《伤寒论》) 7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78.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79.小柴胡汤(《伤寒论》) 80.小建中汤(《伤寒论》) 81.小青龙汤(《伤寒论》) 82.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杏苏散(《温病条辨》) 84.小陷胸汤(《伤寒论》)8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6.泻白散(《小儿药证直决》)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88.右归饮(《景岳全书》) 89.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 90.玉女煎(《景岳全书》) 9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9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4.炙甘草汤(《伤寒论》) 95.左金丸(《丹溪心法》) 96.猪苓汤(《伤寒论》) 97.止嗽散(《医学心悟》) 98.真武汤(《伤寒论》)99.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100.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记忆口诀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记忆口诀 (歌诀中:三=枣、姜、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 【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生地(君)沙参枸杞子金铃子麦冬 补阳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生姜炙甘草半夏(君)乌梅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妙散】黄猪----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止痒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君)防风白芷甘草细辛黄芩川芎苍术生地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三子养亲汤】白姐舒服---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三物备急丸】黄豆浆---大黄巴豆干姜攻逐冷积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江嫂---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建中汤】教人糖浆---蜀椒人参饴糖干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君)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大柴胡汤】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黄牡丹汤】黄母削冬桃—大黄牡丹芒硝冬瓜子桃仁泻热破瘀散瘀消肿肠痈初起【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君)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建中汤】桂三要糖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陷胸汤】拌黄瓜 -----半夏黄连瓜蒌宽胸涤痰开结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扶正驱邪,和胃降逆 【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生当煮山黄鸡---滑石炙甘草藕节木通生地当归竹叶山栀子蒲黄小蓟(君)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天台乌药散】回乡练兵要把良将请---小茴香木香川楝子槟榔乌药(君) 巴豆(炒川楝子用) 高良姜青皮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脾胃病科方剂100首

脾胃病科方剂100首 1、八珍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2、八正散木通车前草萹蓄大黄栀子滑石甘草梢瞿麦灯芯草 3、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4、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五两苏叶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 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6、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半夏泻心参芩 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7、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8、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9、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10、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11、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陈皮 12、川芎茶调散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甘草羌活 13、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14、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15、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 瓜子烊化芒;肠痈初起痛拒按,散结消肿服之康。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17、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18、丹栀逍遥散柴胡芍药白术当归茯苓甘草牡丹皮山栀 19、当归四逆散当归细辛通草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 20、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 21、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 22、丁香散(三因极一)丁香柿蒂炙甘草高良姜 23、二陈汤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24、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芩半夏大枣黄连干姜人参 25、葛根芩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26、膈下逐瘀汤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 香附 27、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归脾 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28、桂枝汤桂枝芍药三钱生姜(9克)大枣甘草 29、化肝煎丹皮栀子白芍青皮陈皮泽泻土贝母 30、化积丸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 31、黄芪建中汤黄芪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32、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33、黄土汤灶心黄土阿胶黄芩干生地白术附子甘草 34、藿香正气散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姜汁苦桔梗炙甘 草大腹皮陈皮 35、济川煎枳实泽泻当归升麻牛膝肉苁蓉止泻当用生牛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