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科目物理课型新授课题升华和凝华总第节

编制教师王慧进授课教师八年级年级班授课时间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你的猜想:…… 依据:…… [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 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分析]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 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加热前 :碘是什么状? 固态 变化条件:吸热 加热后:碘是什么状? 气态 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固态 变化条件:放热 停止加热冷却时: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气态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 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物 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四.教具准备铁架台、锥形瓶、酒精灯、细线、碘、樟脑丸及粉未、枯树枝、旧的灯管灯泡. 五.教学设计 本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首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卫生球变小引入课题,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自主设 计实验步骤:你认为本实验要分几个过程进行观察? 每个过程主要观察什么? 这样既培养 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目标去观察,避免了观 察的盲目性,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好记录、把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观察能 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从物理走向社会,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升华凝华现象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解释 中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七.板书设计:

谢谢你.....................................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 优秀教案课件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的5、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6、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7、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来源:1]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 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 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 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碘 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 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樟脑丸变小了;2、灯泡内壁发黑;3、冬天,冰冻衣服变干;4、冬天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1.雾凇、霜、雪的形成 2.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变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干冰。 【学情预设】: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

升华和凝华典型例题

《升华和凝华》 典型例题1 请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2)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3)秋天,清晨林中升起的白雾(4)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熔化、汽化、液化、升华现象。 分析:本题把春、夏、秋、冬四季关于水的物态变化集中在一起考查。应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首先分析以前物质处于何种状态,现在处于何种状态,然后分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答案:(1)熔化,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 (2)汽化(蒸发),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3)液化,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4)升华,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典型例题2 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应用升华、液化分析生活实例。 分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射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 答案:D. 典型例题3 “草地结露”与“草地结霜”各是什么现象?

选题目的: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自然中的液化和凝华现象。 分析:在夜间气温降低时,飘逸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在草木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当夜间气温突然降低,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就是“霜”。“下露”“下霜”不要误认为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低空中的水蒸气分别液化、凝华而成的, 答案:液化、凝华。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开发区中学王积金 【学习目标】 1.掌握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2.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习检测】 1.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升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 2. 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凝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 3.升华的相反过程叫__________. 4.固体空气清新剂用久了会变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是指气态、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相互转化的现象. 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则叫做凝华:例如,冰冻的衣服,冬天拿到户外过一段时间变干了,是因为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在冬天的早晨常看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 例1:下列各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早晨有浓雾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冰. [分析]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它不经过液态,因此A选项是升华现象.B选项浓雾是液化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液滴,C选项霜是凝华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A [变式演练]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探究二:对于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的吸放热情况是如何的? 我们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在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固态碘逐步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容器中并没有液体出现,就是说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一吸热过程.接着我们停止对容器加热,慢慢地我们看到容器中的碘蒸汽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烧瓶壁上,相应地放出热量,即碘的凝华过程为放热过程. 例2: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分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洒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 [答案]D [变式演练]2.用久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探究三:自然现象中有哪些常见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实,雾、露、云、霜、雪、雹是水的几种物态.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都是液化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化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而形成的.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是空气中的水珠遇冷凝固而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过程中,其外层受热熔化,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落在地上形成冰雹. 例3:古书《千字文》曾记载“露结为霜”.你认为对吗? [分析]霜并不是由露结成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凝化而形成的.冬天的夜晚,地表面物体的温度迅速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的表面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而露是液态,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如果再凝固就会变成固体的冰球而不是霜. [答案]不对 [变式演练]3.严冬之夜玻璃窗上的玻璃表面会结上一层冰花,它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这是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综合创新】 例1:请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 (2)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3)秋天,清晨树林中升起的白雾. (4)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分析]本题把春、夏、秋、冬四季关于水的物态变化集中在一起考察,应熟记六种雾态变化的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数量比较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大,给统一教学带来了难度。而且,学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学习方法还很稚嫩,特别是观察能力还很不足。尽管生活中有一些例子,但是对于物理现象积累的不多;尽管对物理有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实验有兴趣,但是只是停留在热闹上。对于这种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本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四节, 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得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碘升华仪、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烧杯、热水 七、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③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难点 1.认识升华、凝华现象,2. 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在自然界中,固态和液态物质,液态和气态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物质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这个过程要热。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这个过程要热。 3.仔细观察26页图25所示的三种情景,分别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4.仔细观察27页图27所示的三种情景,分别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探讨图25、27所示的现象,形成原因 1雾凇的形成? 2玻璃窗上的“冰凌花”? 3 灯泡变黑原因? 做一做课本26页图1-25升华实验讲讲实验现象?碘升华的条件?烧杯变黑的原因?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过程需要热. 2.物质由直接变为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过程需要热.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有;属于凝华的有.

①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了. 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③冬天,室内的窗户上出现的冰花. ④严寒的冬天,树上常有树挂(雾凇). ⑤电冰箱冷冻室内常常附着一层白花花的“粉.” ⑥白炽灯的灯丝变细了. ⑦灯泡内壁变黑了. ⑧冬天,霜的形成. 4.如上图所示,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可观察到 生成,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又观察到烧瓶内壁上有 ,这种现象叫 . 5.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 A .熔化、液化 B.凝固、液化 C .汽化、升华 D.凝华、汽化 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提供错误条件的是( ) A .铁 铁水 B.水蒸气 水 C .液氮 氮气 D.碘 碘蒸气 7.在下表中填上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 放热情况 放热 放热 吸热 吸热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新授课 1课时 滕州育才中学张宗跃 使用日期:2012 年 10 月 22 日【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分析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升华过程要吸热,凝 华过程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学器材:少量的碘试管塞子热水凉水水槽、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我们已知物质有三种状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板书)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3、能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请认真阅读想想做做内容,边阅读边按要求同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面问题. 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二、物质在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 师总结并板书: 一、概念 1、升华(吸热)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凝华(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提问:物质能不能直接由 固态变成气态,或者由气 态直接变成固态呢? 【提醒】 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 粒.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 出现. 试管口要密封. 在学生分组做实验 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 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 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 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 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 导. 组织、指导学生小组内共 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后做 出猜想,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 【学生实验】碘 升华和凝华 学生自己用实 验来进行探索 研究 学生实验后,各 组代表汇报实 验观察的结果 全班交流各组 的 解释、看法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3.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尝试使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与难点】 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温故互查】 物质有_____ 、_____ 、____ 三态,由液态和气态间的变化是和,由固态和液态间的变化是_____和_______ ,由此推想固态和气态间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设问导读】 1.将少量的碘放在加盖的试管里,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试管内的空间弥漫着_ _;停止加热,观察到试管内空间的____ ____。 2.实验中碘由固态直接变为_____ 的过程叫做______,此过程要热;由气态直接变为______的过程叫做______,此过程要热。 3.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 1.自然界经常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早春的雨 B.初夏的雾 C.深秋的露 D.隆冬的霜 2.初冬季节,路边的小草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来源于空气中()A.水蒸气的凝华 B.水蒸气的液化 C.小冰晶的熔化 D.小水滴的凝固 3.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的原因是() A.衣服是保暖内衣,能放出大量的热量 B.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C.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 图2 D.衣服上的冰放出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4.以下自然现象,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用久后的白炽灯玻璃壁发黑 B.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C.严冬铁丝网上出现针状霜花 D.初夏树叶上粘满露珠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升华和凝华(一) 一、选择 1、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 A. 升华 B. 凝固 C. 凝华 D. 液化 2、湿衣服挂到-20℃的室外, 结冰后会逐渐变干, 原因是发生了() A. 蒸发 B. 升华 C. 凝华 D. 凝固 3、下列各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出热量的是() A.液化和凝华 B.熔化和汽化 C.凝固和升华 D.凝固和熔化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只有在0℃以上才能汽化 B.升华实际上包括熔化和汽化两个过程 C.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冒出来的“白气”实际上是小水珠 D.0℃的冰比0℃的水要冷,也就是它们的冷热程度不同 二、填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热;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热.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过一会儿碘颗粒没有了,而瓶的底部也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这说明碘发生了现象,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瓶内.冷却一会儿再看,瓶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瓶壁上却附着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发生了现象,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 3、在严冬,早晨走进教室时会看到窗玻璃上有冰花,这是由水蒸气发生而形成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的侧(填“内”或“外”). 4、在大规模的食品运输中,要采取降温措施防止食品变质.然而,使用电冰柜是不可能的.常常是在密封的食品袋周围放些干冰,利用干冰的升华来使食品降温 6、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人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升华和凝华(二) 1. 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 A. 升华 B. 凝固 C. 凝华 D. 液化 2. (2012 ?鄂尔多斯中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4升华和凝华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4升华和凝华 一、单选题 1.北方冬天会出现雾凇,非常美丽,雾凇是水蒸气凝华而成,附着于树枝上的白色松散冰晶,雾凇在形成时() A. 吸收热量 B. 放出热量 C. 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D. 无法判断 2.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轻柔的雪是升华现象 B.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C.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D.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 3.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白色的雾凇.产生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主要是() A. 凝华 B. 升华 C. 凝固 D. 汽化 4.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5.寒冷冬季的早晨,往往能在屋顶和地面上看见晶莹的霜花,它是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A. 熔化 B. 凝华 C. 液化 D. 蒸发 6.如图所示,是教材中的小实验“制造云和雨”的实验装置图,对该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发生了水汽化放热和水蒸气液化吸热的现象 B. 盘子中装冰是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C. 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盘中的冰不断吸热,发生了升华现象 D. 我们看到的“云”实质是水汽化形成的小水滴 7.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水结成冰 B. 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 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 D.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8.下列过程中,伴随着放热的是() A. 浓雾的散去 B. 雾凇的形成 C. 雪人的消失 D. 樟脑球的变小 9.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7节 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7节升华与凝华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七 ?第1题【单选题】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中对水的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凝华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飞机向云层里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顺序是( ) A、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B、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熔化 C、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液化 D、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仲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过程中,伴随着放热的是( ) A、浓雾的散去 B、雾凇的形成 C、雪人的消失 D、樟脑球的变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练习题(有答案)

八年级物理3.4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成语、谚语、俗语和诗词等语文知识中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B. “霜前冷,雪后寒”,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凝华成小冰晶的现象 C. “釜底抽菥”是指彻底止沸,“扬汤止沸”是指暂时止沸 D. “云雾缭绕”是指河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现象 2.下列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A. 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外壳出现水珠 B. 秋天室外结霜 C. 放在碗中的冰棍化了 D. 早晨大雾迷漫 3.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 冬天哈出“白气” B. 河水成冰 C.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露珠的形成 4.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将湿衣服撑开晾到通风、向阳的地方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B. 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液化时吸热 D. 樟脑球越来越小,是由于樟脑球发生了熔化 5.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 盛夏,烈日炎炎河水干涸 C. 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 冬天,寒凤凛凛湖水成冰 6.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干冰或冰块对食品进行保鲜,这是利用了()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升华吸热 C. 冰块汽化吸热 D. 冰块升华放热

7.对以下四幅图所描述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 B. “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C. “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吸热 D. “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8.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诗词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9.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 A. 先凝固后汽化 B. 先凝固后升华 C. 先凝华后升华 D. 先凝华后液化 10.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l )滴在桌子上的墨水逐渐干了;( 2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教室内,镜片上突然蒙上一层小水珠;( 3 )刚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白气”; ( 4 ) 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A. (1) ( 2 ) B. (2 ) ( 3 ) C. (2 ) ( 4 ) D. (1 ) ( 4 ) 11.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因为() A. 冻肉出冷库食肉里的冰熔化成水 B. 肉进冷库时肉里的水凝固成冰 C. 冻肉出库时冻肉周围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其表面 D. 冻肉出库时冻肉周围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其表面

初中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七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和凝华_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 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 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 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 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 樟脑蒸气 ,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 升华 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 凝华 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水循环 一、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二、物态变化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做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有 、 、 、 、 和 。其中放热的形式有 、 、 。 3.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图2所示。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 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

好。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 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 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 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 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故事1: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 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这里正在 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 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 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 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 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 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 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 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 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 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 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