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借助影视资源++++服务语文教学

附件

2014年度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论文评比汇总表学校:瑞安市东岩学校

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

推荐单位:(盖章)

2014年市现代教育技术参评论文

借助影视资源服务语文教学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影视作为一种知识传递的载体,正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学和影视资源之间正发生着碰撞与融合。语文教师都应有高度的信息敏感性,思考将语文这一文化载体与影视艺术完美地整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影视对于课堂的辅助功能和美育功效。因此如何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服务于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影视资源;美育功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也明确指出“大力拓展与使用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态的课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等相关要求。在小说文本学习方面,新课标更明确指出“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综合以上理念,在语文课程中适度采用影视资源可顺应课改的要求。

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等多种艺术媒体,并以此作为传达某种审美意识的方式和构成艺术形象的手段。她也是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融合为一的综合

体,据研究,人的记忆80%来源于视觉,因此,通过影视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提升审美情趣。

在现行的浙江省统一使用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不少优秀小说、散文和诗歌里都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丰富课堂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学若能适时适度插入影视作品或相关视频材料,定能在一定程度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艺术性和培养审美能力的效果。

一、借助影视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形象性的影视材料,为抽象性的文本阅读作“注”

影视作为视觉媒体,追求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直接感性的视听觉体验,从而为一些颇为晦涩难解的文本提供阅读注解。

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上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示范课,对于题目中的两个概念,教师在利用文本概念及词句进行解读后,又采用了电影《刮莎》中的几个剪辑合成的一段视频进行了详细解读,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让学生既理解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又很好地区分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让影视作品为抽象的文本阅读作“注”。

又如在《论语十则》教学中,学生对于本文背诵和词句理解相对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文本中所传达的理念及孔子与其弟子的“主张”难以深入理解,这也给学生在《论语十则》理解上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个别《论语》选编中加入“百家讲坛”中于

丹的《论语心得》和《仁爱之道》,让于丹教授对“忠恕观”作更精彩的论述,让专家的“心得”为我们的《论语》课堂作“注”。

(二)借助精彩影视作品,拓宽学生的文本认识方式

影视作为较有冲击力的视觉媒体,追求的是直观形象、声形并茂的精彩画面,因此具有感性色彩,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体验。它的形象浅显的思维方式,近距离的情感传递,短时间大容量的生活情境再现和有技巧性的演绎方式都有助于学生成为欣赏学习的主体,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形成长久的知识储备。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大部分教师对人物形象的解析上常会人云亦云,而大部分学生的感知方式也只停留于教师的解读和自己的一知半解中,很难有多拓展。如果在授课后,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独到的见解、宏观的人物评价,就能很好地补充了课堂上的断章取义的前线解读,提供学生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从名家的解读中领略更深入更多样的文本感知方式。

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可以重现历史背景,为解读文本提供铺垫。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时,利用电视《大秦帝国》的有关的特定场景,既能高度形象化地重现这段历史,帮助学生感知复杂的知识背景,又能在玩味语言情态中感悟主人公内心的痛之源,深刻认知文本内涵。

(三)运用影视技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影视作品常摒弃传统的表现手法,常常将联想、回忆、幻觉、梦

境与现实融为一体,极富艺术张力。影视作品的语言内涵丰富,如潜台词、画外音,与人物个性的展示、情节的发展巧妙结合。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慢镜头、声音过渡、特写等“电影的文法”都可以在文化作品中模仿出来。如果适时地将影视表现技巧引入语文学习,借助想象中的影视画面激发学生文本形象思维,能形成对文学艺术所使用的表现技巧的欣赏体会与鉴别判断的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作者对于过去的回忆剪接至现实画面中,将两者在同一平面表现出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阅读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这一镜头组接起来:诗人在当时山里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的情境里,联想到以后与妻子重聚剪烛夜话的欢乐场景,思念起和妻子在一起的快乐日子。这里场景的切换表现的是未来的快乐反衬今夜的苦闷,今夜的愁苦在未来的联想中又增添了重聚的欢乐,曲折而又含蓄,阅读的深层空间便可以层层揭示出来。

另外在教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时,这里可以插入电影中“慢镜头”表现艺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表现需要,从导演的角度揣摩在这个场景中哪些细节可以“变慢”。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同时,也自然会对日本人的卑劣行径感到深恶痛绝。

(四)选用经典影视画面,辅助课堂教学

一部文学作品必然要有一个亮点,才能让人记忆深刻;一部影视作品也必然要有一个精彩片刻,才能让人浮想联翩。有些作品依赖的

是情感再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有些作品依靠的是经典的大制作,让人精彩振奋、难以忘怀。如何将这些可以辅助文本教学的精彩片段合理地穿插于课堂中,是语文老师应该深究的课题,语文教学绝不会排斥这样的精彩点缀。

二、发挥影视资源优势,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唤起审美理想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完善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让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审美主体发现语言的美并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了教学的“导演”身份,起着引导的作用。如何让自己的“演员”融入课堂情境,是导演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主导者营造合适的氛围,让演员们自然演出。比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首先以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导入,让学生完全沉浸于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艺术氛围内,由此引出此诗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让影视作品辅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

文本是无声的艺术,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是静态的,也往往是或直观或隐晦的。要想在一堂课中让学生充分领略语言和人物

的魅力,也常需要借助影视作品的动态化与立体感来协助文本实现审美功效,从而充分发挥文本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美育作用。

如在《威尼斯商人》节选中,出现了对比性画面:夏洛克的极丑与安东尼奥的极美。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解释了真、善、美的真谛。如果没有用影视材料加以辅助教学,单凭学生的想象肯定无法深刻体会由强烈的对比而揭露出的善恶主题。因此适当的影视辅助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中引进影视资源,不仅可以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缩短感知文本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突出文本主题,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让学生通过影视获得审美体验,在阅读与欣赏中培养审美情趣和提供审美能力。

三、使用影视资源,需注意适时适度

(一)警惕让直观代替想象

影视资源固然在文本理解、审美情趣、写作思路上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多地穿插影视等画面,势必会造成影视技术的滥用,致使一节课下来,课堂热热闹闹、花样翻新,而背后存在的是思考的冷清、智力的退化、情感的缺失,学生不仅未能真正融入课堂,而且其思维始终停留于粗浅层次上,无助于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希望培养出的是“一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千个人里

的林妹妹”的人云亦云者。我们在强调影视作品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对待这个问题。

(二)切勿让影视喧宾夺主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借阅影视资料时,教师要处理好学生、教材、影视资料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适度选择合适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影视资料,不能为求课堂的趣味性而让外来的点缀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还要善于剪辑影视作品,处理好文本与影片的自然衔接;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有的外在辅助形式都应该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角色让路。影视的直观性和丰富性应以辅助培养学生理解力和鉴赏能力为原则。

(三)不能让影视作品欣赏替代文本阅读

虽然语文被称为是“百科之母”,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但在教学中它耗时最多,效果却往往不能让人满意,因此语文教学常面临狭缝中生存的窘地。在数理化的世界里乐此不彼的学生很难挤出时间来欣赏阅读文学名著。为了打开学生的知识面,语文教师们往往选择印发名著简介或直接播放电影的形式将尽可能多的课外知识灌输给学生。比如,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部分教师将所有与文本有关的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看。如此做法固然是给了学生所需要知道的知识,但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由眼脑结合的“读”名著转化为单一的“观”名著,势必减弱名著本身的欣赏性和思想性,也局

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我们可以让影视辅助调动学生欣赏名著的兴趣,但不能让影视替代阅读。

当然,滥用或不合理地利用影视作品会给文本解读带来弊端,但只要教师能适时适度引导,就能充分发挥影视魅力,增强课堂活力,并有效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振国.教学创意的预设与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2006,(8):37-38.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